古代官员廉洁的十个 佳话 古代廉政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网

合集下载

古代官员廉洁的十个经典佳话

古代官员廉洁的十个经典佳话

古代官员廉洁的十个经典佳话1、羊续:“悬鱼太守”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

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

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

2、刘宠:“一钱太守”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

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

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

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

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

3、山涛:“悬丝尚书”、“璞玉浑金”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着名清官。

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100斤上等蚕丝。

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

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

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

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4、徐勉:“风月尚书”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

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

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

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

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

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5、袁律修:“五代清郎”隋朝袁律修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5个朝代,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

古代官员廉洁佳话

古代官员廉洁佳话

古代官员廉洁的十个经典佳话1、羊续:“悬鱼太守”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

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

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

2、刘宠:“一钱太守”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

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

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

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

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

3、山涛:“悬丝尚书”、“璞玉浑金”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着名清官。

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100斤上等蚕丝。

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

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

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

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4、徐勉:“风月尚书”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

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

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

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

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

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5、袁律修:“五代清郎”隋朝袁律修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5个朝代,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清官以廉洁的品质和公正的执法而闻名于世。

他们代表着正直和公正,为人民造福,树立了众多可敬的榜样。

本文将介绍几位历史名人清官及其廉政故事。

第一章:明代宣德年间的杨士奇杨士奇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一位杰出清官。

他以勤奋工作和廉洁自持而闻名。

在他任职的地方,他广泛征求民意,严格执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杨士奇在纪律执行中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打击贪污和腐败现象。

他坚持以身作则,依法办事,使其所在地区的治安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二章:清代康熙年间的傅恒傅恒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位清官,他以贞廉、勤勉和聪明才智而著称。

傅恒在担任官职期间,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疾苦和民生问题。

他热心公益事业,帮助贫苦百姓脱贫致富,并制定了一系列有益于农民的政策。

傅恒坚决打击贪污行为,整顿官府的作风,并严厉处罚腐败官员,使社会治安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第三章:近代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清官。

他致力于革命事业,并为了建立一个公正和廉洁的政治体系而奋斗。

孙中山执政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反腐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打击腐败现象。

他注重公平公正,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推动了机构的清洁化和廉政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相关清官的传记和相关历史资料。

注释:1.廉政:指在行使公职过程中恪守公正、诚实、正派和廉洁奉公的作风。

2.贪污: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非法手段占有、侵吞或私自分配公共财物。

3.腐败:指公职人员、社会机构和组织成员滥用、徇私、选取权力,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古代官员清明廉洁的故事

古代官员清明廉洁的故事

古代官员清明廉洁的故事《古代官员清明廉洁的故事篇①:《羊续悬鱼》东汉时,有个叫羊续的官员。

他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天,羊续的属下给他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鲜鱼。

下属满脸堆笑说:“大人,这鱼新鲜得很,您尝尝。

”羊续一看就明白这是下属想巴结他呢。

但他不想当面驳了下属的面子,就暂时把鱼收下了。

等下属走后,羊续把鱼高高地悬挂在大厅的大梁之上。

过了几天,那个下属又来送鱼,羊续就指着大梁上已经风干的鱼说:“你上次送的鱼,我还没吃呢,都已经成这样了,你这次送来的鱼我也不会要的,请你拿回去吧。

”下属听了,满脸羞愧地离开了。

这羊续啊,就像一只坚守自己原则的老黄牛。

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坚决不为所动。

他知道如果接受了小利,那日后就可能会成为一个贪婪的官员。

孩子们啊,羊续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坚守原则,面对外界的诱惑,要像他一样坚决拒绝。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比如作业自己做,不动歪脑筋抄别人的,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呢。

篇②:《刘宠一钱》刘宠是东汉时期一位贤能的官员,他为官期间非常爱护百姓,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后来他被调走时,当地的几位老人一起凑了一些钱,想送给他作为纪念。

老人们说:“大人,您这些年为我们做了太多好事,这几个小钱就当我们的一点心意。

”刘宠看到老人们诚恳的样子,知道如果直接拒绝会伤了老人们的心。

于是他只从这些钱中拿了一文钱。

他说:“这一文钱我收下了,当做纪念,但其余的请你们拿回去吧。

”随后,他便离开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都称赞刘宠品德高洁,甚至把那一文钱看得无比珍贵。

这就像是一群善良的小蚂蚁为感恩而送出香甜的食物,刘宠就像聪明的啄木鸟,只取一点,不贪多。

这告诉孩子们啊,要像刘宠一样懂得感恩也要清廉。

生活里,小朋友有朋友送自己小礼物时,我们可以接受一小点作为心意,但不能贪心要很多东西。

对了,就像分糖果,大家合理分配就好,不要贪多,这种品德可是很难得的。

篇③:《包拯拒礼》包拯那可是家喻户晓的大清官,号称“包青天”。

廉洁教育古代小故事10个

廉洁教育古代小故事10个

廉洁教育古代小故事10个1 .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2 .陶母送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济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3 .一^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4 .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5 .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6 .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敢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7 .父清子廉留美名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

中国古代廉洁故事

中国古代廉洁故事

中国古代廉洁故事
1. 包公审案:包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官之一,他一生坚持廉洁公正,不受贿赂。

有一次,他审理一起官员受贿案,被告人贿赂了包公的手下,但包公不为所动,最终依法严惩了罪犯。

2. 赵盾拒礼:赵盾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在位期间一直保持廉洁,拒绝收受贿赂。

有一次,他的一位老朋友前来拜访,带着一份厚礼,但赵盾坚决不受,最终老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3. 范仲淹还书: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坚持廉洁正直,不贪污受贿。

有一次,他的一个同僚送给他一本名贵的书籍,希望能够得到他的赞赏,但范仲淹坚决不收,还将书籍原样归还给了同僚。

4. 李时中拒礼:李时中是明朝的一位官员,他在位期间一直保持廉洁,拒绝收受贿赂。

有一次,他的一位老朋友前来拜访,带着一份厚礼,但李时中坚决不受,最终老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5. 王阳明还银: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坚持廉洁正直,不贪污受贿。

有一次,他的一个部下送给他一批银子,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但王阳明坚决不收,将银子原样归还给了部下。

古代官员廉洁的十个经典小故事

古代官员廉洁的十个经典小故事
古代官员中不乏廉洁自律的典范。公仪休嗜鱼却不受鱼,以身作则,展现了为官者的清廉之风。陶母退鱼,教育儿子清廉自守,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杨震面对黄金的诱惑,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凛然正气拒之门外,彰显了廉洁的品格。一钱太守刘宠,离任时仅受百姓一钱,象征性地收下这份深厚的情意,却将清廉之名永留人间。范景文历任高官,却从不收受贿赂,被誉为“二不尚书”,其清廉之名广为传颂。这些古代名人的清廉故事,不仅体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为后人树立了廉洁自律的楷模。远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古人的廉洁故事

古人的廉洁故事

古人的廉洁故事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廉洁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的官员到民间的普通人,都秉持着廉洁正直的品质。

这种品质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更对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几个古人的廉洁故事。

一、包拯:公正无私,不畏权贵包拯,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以公正无私、不畏权贵著称。

他曾任监察御史、开封府尹等要职,任职期间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有一个故事流传至今:包拯任开封府尹时,一个权贵犯了法,包拯依法予以惩处。

事后,这个权贵怀恨在心,企图通过贿赂包拯的手下以求轻判。

包拯得知此事后,立即将这个权贵的手下逮捕,并严厉惩处。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包拯公正无私、不畏权贵的品质。

二、海瑞:清廉如水,刚正不阿海瑞,明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以清廉如水、刚正不阿著称。

他曾任户部主事、应天巡抚等要职,任职期间始终以勤政为民为宗旨,打击贪污腐败,深受百姓爱戴。

据史书记载,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时,曾多次拒绝贿赂,严惩贪官污吏。

有一次,一个贪官为了巴结海瑞,特意送上一份厚礼。

海瑞不但没有接受,反而训斥了这个贪官一顿。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海瑞清廉如水、刚正不阿的品质。

三、郑板桥:清风亮节,不事权贵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以清风亮节、不事权贵著称。

他曾为官多年,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

郑板桥在任职期间,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质,不为权贵所动。

据史书记载,郑板桥在担任潍县县令时,曾拒绝一个权贵的非分之请。

这个权贵对此十分不满,打算暗中报复郑板桥。

郑板桥得知此事后,写了一封信给这个权贵,信中写道:“吾乃一介寒士,安敢与贵人相抗?”这个故事展现了郑板桥清风亮节、不事权贵的品质。

以上这些古人的廉洁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个人品质和修养,更体现了古代廉洁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以这些古人廉洁品质为榜样我们应当时刻铭记古人的教诲和训诫:做人要廉洁自律;做官要公正无私、不畏权贵;做事要勤政为民、服务大众。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简短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简短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清正廉洁、廉洁奉公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员的高尚品德,也为我们今天树立了榜样。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

一、包拯的故事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时,曾有一位亲戚来找他帮忙,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儿子谋取一个职位。

包拯却拒绝了他的请求,他说:“我的地位是人民赋予的,我只能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亲戚谋私。

”这位亲戚听后十分生气,便去找皇帝告状。

皇帝听闻此事后,十分欣赏包拯的品德,便下令表彰了他。

二、海瑞的故事海瑞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他以刚正不阿、清廉公正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海瑞在审查一起案件时,发现涉案人员是当地的豪强,他们贿赂了官员,企图逃避惩罚。

海瑞坚决反对这种行为,他不仅将涉案人员绳之以法,还将那些收受贿赂的官员全部撤职查办。

这一行动引起了皇帝的关注,皇帝下令嘉奖了海瑞的品德和行为。

三、于成龙的故事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于成龙在赴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哭诉说,她的儿子因为欠了豪强一笔钱无法偿还,被迫卖身抵债。

于成龙听后十分同情老妇人的遭遇,他决定帮助老妇人。

于是,他假装成一位商人,前往豪强的家中谈判。

在谈判中,于成龙以诚恳的态度和清廉的形象赢得了豪强的信任,最终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赎回了老妇人的儿子。

老妇人对于成龙的帮助感激不尽,而于成龙也因为此事名声大振。

四、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和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郑板桥在赴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哭诉说,她的儿子因为欠了当地豪强一笔钱无法偿还,被迫卖身抵债。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文章标题: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找文章到第1文秘网更多原创-(http://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贪污腐败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自从文明社会诞生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

倡导为政清廉,惩治贪污腐败是中国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反贪立法的着眼点,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反贪法律史料。

其中,尤以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典治吏”对我们今天反腐败斗争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措施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认为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

为此,他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

他曾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

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典治吏”成为明代特别是明初为政、立法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认为吏治腐败是严重弊病,“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

因此,明初治吏的重点在于惩治贪官污吏。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

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

《大明律》沿用了唐律“六赃”的规定而略有改动。

“明六赃”为: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和坐赃。

以“监守盗”取代唐律“受所监临财物”而正式列人“六赃”,说明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

其他如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坐赃也是为惩治赃官而设置的罪名。

《刑律》为《大明律》的主体部分。

其中专设了“受赃”门,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纹”,吏“一百二十贯,绞”。

犯“不枉法赃”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

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

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

清正廉洁历史小故事60则

清正廉洁历史小故事60则

清正廉洁历史小故事60则引言概述:清正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敬佩的清正廉洁的人物和故事。

本文将为您介绍60则清正廉洁的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够启发人们对清廉正直的追求。

正文内容:一、政治家的清正廉洁1.1 诚信为本- 中国古代政治家孔子在担任官职时,始终秉持诚信为本的原则,以身作则,深受人民敬仰。

-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担任官职时,坚守原则,清正廉洁,为人民树立了榜样。

1.2 勤政为民- 古代政治家杨度在担任地方官员时,勤勉工作,关心民生,为百姓办实事,赢得了人民的赞誉。

- 清代政治家纪晓岚在担任官职时,勤勉公正,为民众排忧解难,维护社会稳定。

1.3 廉洁奉公- 古代政治家贾谊在担任官职时,坚决抵制贪污腐败,以廉洁奉公的态度处理政务,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 清代政治家杨度在担任官职时,清廉自持,不受贿赂,为政务清明,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军事将领的清正廉洁2.1 忠诚国家- 古代将领岳飞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忠诚于国家,不畏强敌,坚决保卫国家利益。

- 近代将领黄继光在战场上表现出的英勇和忠诚,为国家争取了胜利,成为英雄的代表。

2.2 公正无私- 古代将领李广在军队中以公正无私的作风治军,严明纪律,赢得了士兵的尊敬和信任。

- 近代将领赵云在战场上以其公正无私的品质和军事才能,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2.3 勇敢无畏- 古代将领关羽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后人称为“武圣”。

- 近代将领叶挺在革命战争中英勇无畏,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文化名人的清正廉洁3.1 崇尚道德- 古代文化名人杨雄崇尚道德,以清正廉洁的品质影响后世,被尊称为“清高先生”。

- 近代文化名人鲁迅以其清正廉洁的品质和对社会不公的声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

3.2 坚守原则- 古代文化名人王安石在官场中坚守原则,不为权势所动摇,以清正廉洁的品质影响后世。

历代清官廉吏故事

历代清官廉吏故事

历代清官廉吏故事好嘞,那我就给你讲几个历代清官廉吏的故事。

一、包拯: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清官啊。

他在开封府当官的时候,那可真是铁面无私到了极致。

有一回,他的亲侄子犯了法。

这侄子心想,自己的叔叔是包拯,那还不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啊。

可他想错了,包拯知道这事儿后,二话不说,直接就按照律法要严惩他侄子。

当时就有人来劝包拯,说什么毕竟是亲戚,手下留情点。

包拯眼睛一瞪,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要是徇私枉法,那还怎么治理这开封府,怎么对得起百姓?”他侄子还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还有啊,包拯审案那是相当公正。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在他眼里都一样。

有个权贵想要贿赂他,给他送了好多金银财宝。

包拯见了,脸一黑,直接把财宝扔出去,还把那权贵臭骂了一顿。

他断案就只看证据和律法,那些想走后门的人在他这儿根本就行不通。

二、于谦:两袖清风留美名于谦是明朝的一位清官。

他在官场多年,始终清正廉洁。

有一次,于谦要进京述职。

那个时候,很多官员进京都会带很多礼品,去巴结上司或者权贵。

可是于谦呢,他什么都没带,就带了自己的行囊。

有人就劝他:“你这空手去,不太好吧,多少带点特产啥的。

”于谦听了,哈哈一笑,甩了甩自己的两只袖子说:“我呀,就带着两袖清风去。

”他写了一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意思就是说,那些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来是给老百姓用的,要是拿来送礼就成了坏事了。

我就这么干干净净地去见皇上,省得老百姓说闲话。

于谦在为官期间,一心为百姓着想,努力改善民生,而且坚决抵制官场的贪污腐败之风。

他的清廉和正直,深受百姓的爱戴。

三、海瑞:刚正不阿海青天海瑞是个特别刚正的清官。

他在地方当官的时候,就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经常欺负老百姓,海瑞可不会坐视不管。

他就像一个守护神一样,站在老百姓这边。

有个大地主,强占了很多百姓的土地。

海瑞知道后,亲自去调查,搜集证据,然后就把那大地主叫来,要他把土地还给百姓。

古代官员廉洁的十个经典佳话_古代廉政故事_中国历史故事网

古代官员廉洁的十个经典佳话_古代廉政故事_中国历史故事网

清康熙初年,原广西罗城县令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全省唯一“卓异”,升任合州知州。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仅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咸鸭,乃割下一半作为让儿子带回老家的礼品,因此人称“半鸭知县”。离开罗城时,堂堂一位县令,竟然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当地百姓听到于成龙离去的消息,一片哭号,依依不舍,相送数十里。后来他出任堂堂两江总督,赴任途中只住旅馆不住公馆。在总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时人称之“于青菜”。当他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称他是“天下第一廉吏”。
3、山涛:“悬丝尚书”、“璞玉浑金”
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着名清官。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100斤上等蚕丝。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2、刘宠:“一钱太守”
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
9、汤斌:“三汤道台”
清代岭北道道台汤斌,为官多年,竟毫无苟取,坚持以清贫为本,每日以豆腐汤为肴,许多百姓便敬称他为“三汤道台”。意思是说他: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廉,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涩,对世道人心像人参汤那样滋补。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这些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具体如下:
1.刘宠:被称为“一钱太守”,他在任会稽太守期间扫除烦琐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使得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升职入京时,乡里老人送行并捧百钱相赠,刘宠坚决不受,只挑了一钱作为纪念。

2.包拯:北宋名臣,以铁面无私、不避权贵著称。

在端州任知州时整顿吏治,打击贪污,离任时拒绝当地精制好砚的馈赠,坚持“不持一砚归”的原则。

3.晏婴:春秋时期齐国丞相,廉洁从政,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从不接受礼物,包括齐景公赠送的黄金、豪车宝马以及豪华府第,都一一辞绝。

4.子罕:春秋时期宋国大臣,有人献给他一块玉石,但他以不贪财为珍宝而拒绝接受,留下了“子罕弗受玉”的美谈。

5.于成龙:清初名臣,历任多个地方官职,明确保甲制度,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政绩显著,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清端”。

这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他们个人的品德和节操,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清廉政治的追求和尊崇。

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我们今天倡导廉洁文化、反对腐败的重要教育资源。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的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的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的故事导语:今天盘点那些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的古代十大清官的故事,欢迎阅读:1、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赵广汉(生活年代大致在公元前73年前后)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3、黄霸(公元前130年—公元前51年)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在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古代廉洁十个经典故事

古代廉洁十个经典故事

古代廉洁十个经典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廉洁的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了智慧和真诚,成为历代人们学习和颂扬的对象。

下面介绍10个经典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历史的魅力。

1. 让位于贤徐福舍己成全徐福是汉代一位地理学家和农学家,为了帮助皇帝探索东海之谜,他毅然放弃了家族和财富,离乡启程。

在路途中,他和船上的官员们饿得很厉害,于是他把自己的枕头给了他们。

后来,他发现船只受到了海盗袭击,为保全皇帝命脉,他毅然舍身成全,跳入海中自杀。

2. 贪赃枉法项羽批示项羽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将领和政治家,他面对贪官污吏不择手段腐败,他毅然抽刀斩断自己的帐篷,向贪腐和奢侈豪华宣战,并且在每年祭祖的时候,注重给下属普及廉政知识,他的训词“观廉明”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3. 舍弃部属李元霸严肃纪律唐代李元霸是一位宽厚而又坚定的皇帝,他一旦发现手下的部属饮食和服饰过于奢侈、糜费,即便是给他打响亲兄弟,也会毫不犹豫地处之以刑罚,这种严格的纪律极大地震慑了他的手下。

4. 不畏权贵毛遂自愧不如臣节毛遂是春秋时代一个寡廉鲜耻、势利小人,但在面对臣节时,他却愤然说出了“我是个小人而您是个正人,我自愧不如”,并且甘愿陪着臣节去面对危险。

5. 清白正直徐安贞清白自察徐安贞是明代一位知名的名士,他的清白正直素以闻名,当场中官员设局让他跳进蛮花池时,他坚定地腾空退缩,牢记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念,让那些恶人瞠目结舌。

6. 讲信用* 范松以信立身范松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讲信用,这种廉洁的品德也让他在政治上表现出了出类拔萃的才华和名声。

7. 替天行道司马迁跳崖自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代一位参谋,他的廉洁和忠诚性格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思想,终身执著于了解历史的真相,他生前一直受到当时反动的政治势力的压迫,最终在沛县曲阜山上自杀。

8. 打虎英雄童罕显大公无私童罕显是明代中后期出名的将领,他特殊的一个地方就是顾全国家大局,为人民立心的广阔胸怀,而在应对妓院业者进行情节反复的挑战时,他高举廉洁的铁杖,没有给他们丝毫的机会,这种大公无私的品质令人钦佩。

中国历史上的廉洁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廉洁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廉洁故事一、引言廉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被广大人民所崇尚和传颂。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廉洁的故事层出不穷,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官员的高尚品质,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讲述几个中国历史上的廉洁故事,探讨廉洁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汉代名相陈平汉代名相陈平在年少时家境贫寒,但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在一次与嫂嫂发生争执时,愤然离开家庭,孤身前往长安求学。

在求学期间,他尽管生活清苦,但始终保持廉洁自律,不受金钱诱惑。

后来,他被刘邦赏识,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

在官场上,他始终保持清廉自守,不收受贿赂,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三、包拯铁面无私包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以铁面无私、公正廉明著称。

他在担任地方官时,对于贪官污吏毫不留情,严惩不贷。

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官员贪污公款,立即将其绳之以法。

此举震惊了朝野上下,人们纷纷称赞包拯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清廉自守,不畏权贵,为后人树立了廉洁的楷模。

四、海瑞刚正不阿海瑞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清官,以刚正不阿、廉洁奉公著称。

他担任多地知县时,始终秉持公正廉明的原则,为百姓谋福利。

在处理案件时,他从不偏袒权贵,对于贪官污吏更是严惩不贷。

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官员贪污公款,立即将其绳之以法。

此举震惊了朝野上下,人们纷纷称赞海瑞为“海青天”。

海瑞一生清廉自守,不畏权贵,为后人树立了廉洁的楷模。

五、郑板桥清廉自守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著名书画家、诗人,以清廉自守、正直无私著称。

他在担任县令时,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原则,为百姓谋福利。

他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疾苦。

在处理案件时,他从不偏袒权贵,对于贪官污吏更是严惩不贷。

他的清廉自守和高尚品质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六、结论通过以上几个中国历史上的廉洁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廉洁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道德追求。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廉洁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清廉故事

中国古代清廉故事

中国古代清廉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清廉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
1.羊续悬鱼:东汉时期,羊续任南阳太守。

当时,朝中权贵都向他送礼,他既不拒绝,也不表露态度。

而是将送来的鱼挂在庭园中,风吹日晒,将鱼晒成干,权贵们就不再送了。

后来,人们称其为“悬鱼太守”。

2.包拯无私:包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他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接受私人礼物,不偏袒亲友。

他的言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3.徐勉清廉:南朝时期的徐勉任宰相之职,他严于律己,以清廉著称。

他的家里从不接受礼物,只以清茶淡饭待客。

他的清廉之风为后人所称颂。

4.汤斌毁砚:清朝时期的汤斌任江宁巡抚,他生活简朴,不贪图享受。

他的砚台很珍贵,但他为了不让人说闲话,将其毁坏。

这一行为彰显了他的清廉形象。

5.赵轨婉拒:南北朝时期的赵轨任齐州别驾,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

他有一邻居是卖酒的,他从不向邻居赊酒,也不给亲友们买酒。

他的行为让人们称赞不已。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古代官员们的清廉形象和正直品质,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清廉故事

古代清廉故事

古代清廉故事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廉洁正直的社会,清廉的品德在古代被视为高尚的美德。

许多古代清官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本文将介绍几个古代清廉故事,展示那些忠诚于职守、廉洁奉公的古代英雄。

故事一:郭威与木牛流马郭威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将领,他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于世。

有一次,他在防御边境时,遇到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郭威决定利用木牛流马这一古代运输工具。

木牛流马是一种由木头制成的车辆,能够自动前进。

郭威亲自带领士兵制造了大量木牛流马,并将它们用来运输粮食。

然而,在运输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不经过河水浸泡,木牛流马会变得干燥、容易断裂。

面对这个问题,郭威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让士兵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将木牛流马运输到河边浸泡,二是让士兵在路上用水浇灌木牛流马。

然而,由于木牛流马数量众多,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水。

郭威知道如果选择第二种方法,士兵们会因为缺水而受苦。

尽管如此,郭威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第二种方法。

他坚信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国家的粮食,并且保证士兵们的生活不受困扰。

他对士兵们说:“我们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我们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清廉正直的榜样。

”郭威的坚持得到了全军官兵的支持和理解。

他们用水浇灌木牛流马,虽然辛苦但没有怨言。

最终,木牛流马成功地运送了大量粮食到达边境,并确保了边境防线的稳定。

故事二:岳飞与“精忠报国”岳飞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将领,他以勇敢无畏、忠诚奉献而著称。

有一次,岳飞率领部队出征辽国,他的妻子杨氏担心他的安危,特地为他缝制了一面锦旗,并在旗上绣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岳飞出征后,战局十分激烈。

敌人采取了各种阴谋诡计,企图瓦解南宋军队的士气。

然而,岳飞始终坚守信仰和原则,不为敌人所动摇。

有一次,敌人派来一个间谍试图收买岳飞。

间谍向岳飞递交了一份厚礼,并提出希望他投降辽国的条件。

然而,岳飞毫不动摇地回绝了间谍,并将他交给了宋朝官方。

当时的官员们看到这一幕后十分惊讶,并询问岳飞是否真的拒绝了丰厚的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官员廉洁的十个经典佳话_古代廉政故事
1、羊续:“悬鱼太守”
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

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

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

2、刘宠:“一钱太守”
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

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

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

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

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

3、山涛:“悬丝尚书”、“璞玉浑金”
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着名清官。

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100斤上等蚕丝。

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

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

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

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4、徐勉:“风月尚书”
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

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

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

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

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

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5、袁律修:“五代清郎”
隋朝袁律修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5个朝代,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

为官50余载,却两袖清风,连升酒薄礼也不收,人们皆呼他为“五代清郎”。

6、范景文:“二不尚书”
明代的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

他位高权重,很多人来求他办事。

为杜绝纷至沓来的亲朋好友求他,范景文特地在府门上写下6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故被百姓美称为“二不尚书”。

7、于成龙:“半鸭知县”、“于青菜”、“天下第一廉吏”
清康熙初年,原广西罗城县令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全省唯一“卓异”,升任合州知州。

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仅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咸鸭,乃割下一半作为让儿子带回老家的礼品,因此人称“半鸭知县”。

离开罗城时,堂堂一位县令,竟然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

当地百姓听到于成龙离去的消息,一片哭号,依依不舍,相送数十里。

后来他出任堂堂两江总督,赴任途中只住旅馆不住公馆。

在总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时人称之“于青菜”。

当他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

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

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称他是“天下第一廉吏”。

8、陈滨:“苦行老僧”
清代古田县人陈滨,居官清廉,政绩显着。

他常对人说:“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

”后来巡抚湖南、福建。

当官20余载,独身在外,没有携带过家眷。

儿子想去探望他,竟苦于缺路费。

在衙门里,他吃的是瓜果素菜,安于清贫,终生不变,受到百姓称赞。

康熙皇帝称他为“苦行老僧”,此名不胫而走。

9、汤斌:“三汤道台”
清代岭北道道台汤斌,为官多年,竟毫无苟取,坚持以清贫为本,每日以豆腐汤为肴,许多百姓便敬称他为“三汤道台”。

意思是说他: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廉,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涩,对世道人心像人参汤那样滋补。

10、曾国藩:“第一裸官”
清道光年间,曾国藩正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有一次受到政敌的恶言诽谤,逼上梁山,别无选择,老曾为表清白,堵住敌人之嘴,竟当着众人的面,挺身而出,把自己脱得精光,露出瘦削、文弱、矮小的身子,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从而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相,揪出了真正的国家蠹虫。

堪称古往今来真正的第一“裸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