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吏的拒贿之法

合集下载

林则徐廉政故事 拒贿拾遗

林则徐廉政故事 拒贿拾遗

精心整理
林则徐廉政故事拒贿拾遗
清嘉庆二十五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

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

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

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

”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品吧!
买备,”1830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

此非客气,切勿故违。

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

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

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精心整理
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

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

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而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更值得后人久久怀念。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古人拒收不义财的故事

古人拒收不义财的故事

古人拒收不义财的故事在古代,有许多贤明人士都以廉洁自持,拒绝接受不义之财。

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个古人拒收不义财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主人公是当时著名的大臣于谦。

于谦一生为官清廉,从不接受贿赂,深受皇帝器重。

有一次,皇帝派遣于谦去办理一件重要的事务,并赐给他一些宝物作为赏赐。

然而,于谦却拒绝了皇帝的赏赐,表示自己为官之道在于为国为民,而非贪图私利。

于谦回到家中,将皇帝赏赐的宝物摆放在书案上,深叹一口气,提笔写下了一首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传遍了整个京城,人们纷纷传颂着于谦的廉洁品格。

那么,这首诗到底有何含义呢?首先,“绢帕麻菇与线香”代表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这些物品在当时常常被官员们用来贪污受贿。

于谦在诗中表达了自己为官之道在于为民谋福利,而非为自己谋私利。

其次,“清风两袖朝天去”,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于谦拒绝贪污受贿的坚定决心。

他表示自己不会留下任何把柄,也不会因为私欲而违背良心。

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于谦对腐败官员的鄙视和对国家、人民的忠诚。

最后,“免得闾阎话短长”,这句话意味着于谦不想因为贪图私利而让百姓失望或受到伤害。

他希望自己能够以清廉的形象留在百姓心中,成为他们敬仰的对象。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于谦的廉洁品格和对国家、人民的忠诚。

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正义和廉洁的理念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其他官员的敬仰.这首诗对于谦的历史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将他视为廉洁官员的代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拒绝不义之财展现出了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古代清官是如何拒贿的

古代清官是如何拒贿的

古代清官是如何拒贿的作者:张明源来源:《闽南风》2011年第03期在我国古代,也曾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他们的品行和做法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本人列举几则,且看他们是如何拒贿的。

春秋时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想将他献给执政大臣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的说:“我把他拿给加工宝石的师傅鉴别过,他认定这是宝玉,所以才献给你。

”子罕说:“我是把…不贪‟当做宝的,你把玉石当做宝。

如果你把它给了我,你我都丢了宝啦。

还不如各自都保住自己的宝贝。

”宋代京城里有个官员珍藏着一面古镜,准备献给宰相吕蒙正,并说:“这古镜能照二百里范围。

”吕蒙正笑了笑说:“我的脸不过碟子大,何必要用照二百里的镜子呢?”说得那官员十分尴尬,别人听了也叹服不已。

宋代宰相王安石有气喘病,大夫开的药方上说要服用紫团山的人参才能治好,但一时购买不到。

当时,薛师政去山西,当地恰巧有这种参,就买了几两送给王安石,王安石却不受。

有人劝他说:“您的病不用这药难以治好,患了病就应当尽快治疗,这药不必推辞了。

”王安石却说:“我平生没有吃过紫团山参,也活到了今天。

”结果还是没接受。

宋代刘温叟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门生的人送他一车粮草。

刘温叟推辞不掉,当即要答谢回赠一套华丽高档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

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拉了回去。

明代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其拒贿的办法颇为高明:每遇行贿者,便命家人出示一块牌子,上书“两袖清风朝天去”,行贿者看到这块警告牌,便知趣地打道回府。

明朝周新任按察史时,有人送给他一只香喷喷、油光光的烤鹅。

周新将它悬挂在门前,以后凡有送礼者,周新便领他去仰视烤鹅。

从此,再无人自讨没趣了。

清代时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一天夜里,一官员给他送上一份厚礼,他拒不接受,并于次日当众斥责:“昏夜叩门,贤者不为,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不妨当众说明白。

”一语即出,铿锵有声,使这位行贿官员脸面丢尽。

清代康熙时江南总督张伯行,自律甚严,他认为官吏在薪俸之外,多取一文即为贪污。

古代廉吏的“拒礼诗”

古代廉吏的“拒礼诗”

古代廉吏的“拒礼诗”作者:蒋伟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22年第03期中国人很重礼尚往来,但官场上有来有往则往往暗藏腐败。

在古代,清官廉吏嚴于自律,常赋诗拒礼拒贿,借诗明志。

“诗圣”杜甫写过一首题为《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的拒礼诗。

当时杜甫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张太子舍人送来一条用丝织成的床褥,杜甫拒收。

他在诗中说礼物太过珍贵,与自己身份不符,掌握权力的官员一旦骄奢淫逸,必然会走向灭亡。

全诗以“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振我粗席尘,愧客茹藜羹”结尾,杜甫清白自守、安贫乐道的情操跃然纸上。

曾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任巡抚时正值宦官王振专权。

当时潜规则是,凡地方大臣进京,必给王振备份厚礼,否则可能丢官,甚至会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

于谦每次进京总两手空空,下属劝道:“您不送金银财宝,送点绢帕、蘑菇及线香之类的土特产也可以啊!”于谦笑了笑,甩了甩两袖,说:“吾唯有清风!”并赋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便是成语“两袖清风”典故的出处。

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抚河南、山西十八年,深受百姓爱戴。

王振却视于谦为“异类”,构陷于谦入狱,于谦被判死刑,后因群民共愤而释放,但被降职。

晋豫两地的官吏、百姓数千人跪在宫门前请求于谦留任,朝中大臣也纷纷上奏,于谦最终得以官复原职。

与于谦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著名廉吏——苏州知府况锺。

况锺9年任期满赴京述职,数万苏州百姓前来相送,纷纷赠礼以表谢意。

况锺一律拒收,当场写了一首感人的拒礼诗:“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面圣时他表示不愿升迁,明英宗命况锺“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

以正三品之职出任一州知府,这是明朝当时从未有过的规格和礼遇,也是对况锺治理苏州最好的褒奖。

明代李汰担任福建乡试主考官时,有考生深夜送来一包黄金,请求关照,遭到李汰厉声斥责。

古代廉吏拒贿五法

古代廉吏拒贿五法
少金 子赠 送 。杜暹 坚决不 收 ,对方 坚持 要给 , 出于礼 貌 ,杜暹 只好 暂 且收 下 ,随 即偷 偷地 将
金 子 埋 了起 来。等 到一 离境 ,他 立即 写信告 知 对方 埋金 的地 点 。杜 暹 埋 金 ,在 当地 传 为 美
谈 。今 天 ,为 亲情 、友 情 、 乡情所 困扰 的领 导
维普资讯
自拔 ,莫不 是从 小贪 起 ,再后 来 变 得 贪 得 无
厌 ,到 最 后 就 完 全 走 到 人 民 的 对 立 面 去 了 。 所
以领 导干部 一 定要把 好 第一 关 ,对 以礼 开道 前 来叙 旧的 非 亲非故 之人 、似 亲似 故之 人 、似 亲
杨 震 的 教 诲 , 收 起 黄 金 离 去 。 “ 知 ” 太 守 杨 四
震 的故 事古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 。反观 当今 许 多违 法违 纪 干
部 ,他们 往往 心 存侥 幸 ,以 所谓 的 “ 明” 手 高
沓 来 。尤其 是在 今 天 的市场 经 济社会 ,表 现 更
为 明 显 。从 各 级 纪检 监 察 机 关 查 处 的 诸 多案 件
施 归还 ,不 能等 到被 举报 、立案调 查后 才被迫 归还 ;二是要 保 存好 能 够证 明 自己确 已归还 的 凭证 ,如采 取 邮寄 方式 就应 保 留邮 汇存根 ,存
入 “ 8 ” 廉 政 账 户 则 应 保 存 好 存 款 收 据 ;三 51
是 要 明 确 通 知 对 方 。让 对 方 知 晓 。
维普资讯
广 闻 博 览
古 代廉吏捏贿 互法

李 哲
“ 随权 集 ”在 一 定程度 上 反映 了历 史和 贿 现 实 的真 实。 只要 为官从 政 者手 中握 有 一定 的 实权 ,方 方 面面 、形形 色色的行 贿 者便 会纷 至

跟着古人学“拒贿”

跟着古人学“拒贿”

跟着古人学“拒贿”作者:李惠来源:《民生周刊》2012年第10期经常听到一些党政官员感叹,现在送礼之风太盛,拒贿成了一门“必修课”。

闲时翻阅古史典籍,发现自古以来官吏就饱受行贿之困扰。

那些才情四溢的官场中人,竟在拒贿的同时写下了无数经典篇章,留下众多拒贿的故事。

在深入反腐倡廉的今天,重温一些古代廉吏的拒贿“法术”,对于我们弘扬为官清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推进廉政建设,不失为一剂良药。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氓》中有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意思是是,我让你找辆车来,把我的嫁妆一齐带走。

这里的“贿”字,仅仅是指财物而已。

但是到了隋朝,“贿”字的含义就变了。

《隋书·炀帝纪下》中说:“政刑弛紊,贿货公行”,这句话里就含有了私赠财物而行请托之意。

可见,“贿”字的名声不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历朝各代,均有官员贪赃受贿的现象存在。

但那些廉洁的官吏,他们不仅明令禁止行贿之风,而且做到了身体力行。

唐代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向社会公布个人收入与财产的古代官吏。

刚入仕途时,白居易担任政府机关校书郎,是个抄抄写写的文秘,他在诗中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不久,因表现不错,升为左拾遗,工资翻了一番,作诗:“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接着,外派到苏州任刺史:“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

”随后,白居易调回京城,为宾客分司,工资已是他刚入仕时的十倍:“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

”最后,为太子少傅时,工资最高,而且工作还相当清闲自在:“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

”一直到了晚年,退居林下,回到洛阳履道里他的大宅子里颐养天年,领到百分之五十的養老金:“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

”白居易用这样的方式,不让别人有行贿的机会,也没给自己留受贿的空间。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篇一: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1、大义退玉璧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

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

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

”说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2、拒收金错刀汉代天文学家张衡:曾两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间相牗地方官牍。

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但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

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金错刀”,进行贿赂。

然而,张衡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使这些富豪的阴谋彻底破产。

张衡坚持“法治不失志”,过了不久,郡中上下肃然,民风大正,百姓安居乐业。

3、妙语辞宝砚北宋宰相王安石:4、黄金难换心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

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

他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

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

”檄文禁馈送清代乾隆年间,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

上任伊始,他便公布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官箴《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

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牵”他正是这样惠政砺己,廉洁自律,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

5、施公施世伦:当时是有名的清官,人们把他比之于包公,他的事迹在民间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

《施公案》讲述的是他在侠士黄天霸的协助下侦破疑难案件,惩治恶霸豪强,救助无辜受害百姓的故事。

施公的足迹遍及江苏省:在江都(今扬州市),捉拿佛门败类九黄僧人、七珠姑姑,擒获恶霸关升;在天津关,平息了苏州船帮与杭州船帮的打斗;在徐州、宿迁县,收伏张桂兰、郝其鸾;在沐阳县,捉拿郎如豹;在赣榆县,处决假知县毛志虎;在海州,破落马湖水寨,执水贼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妇杀丈夫案、费德功控民女案,杀盗贼余成龙、杀恶霸。

林则徐的故事拒贿拾遗

林则徐的故事拒贿拾遗

林则徐的故事拒贿拾遗拒贿拾遗——林则徐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事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林则徐作为一位清代官员,他的故事在反腐斗争中闪耀着光芒。

他以拒贿拾遗的坚守和廉洁作风,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楷模。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林则徐的故事,探究他对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贡献。

林则徐,字士骈,福建福州人。

他在清代中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并且在任期间,他以一副无私的为民情怀和不畏强权的勇气,默默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

林则徐在担任归德商税局道员期间,认识到当时官场腐败猖獗的现状,他深知贪污受贿是造成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许多时候,林则徐面临亲友的诱惑,他们让他利用权力来获取私利,并对他说:“你何必为了一点微薄之财,放弃这个机会呢?”但林则徐坚决地回绝了这些诱惑,他深知自己身为一名官员,就必须以公正廉洁的形象示范于人。

林则徐没有忘记他的职责,他一直在努力督促归德商税局的工作人员遵守纪律,远离腐败现象。

他自己也时常检查工作细节,发现问题就立即进行处理,并且教育员工要遵守行为准则。

通过林则徐的努力,归德商税局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

不仅如此,林则徐在担任榆林道时,面临了更大的考验。

榆林道是一个负责查办贪污案件的职位,这意味着他必须与官员们斗智斗勇,将腐败分子绳之以法。

在这一期间,林则徐秉持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不畏权贵,甚至抓了一些权贵的亲属。

他深知这样做可能会惹上麻烦,但他依然义无返顾。

在拒贿拾遗方面,林则徐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有一次,一位来自地方的商人想通过贿赂来逃避法律的制裁。

然而,在他把贿金放在林则徐面前时,林则徐没有被蒙蔽,也没有被诱惑。

他坚定地拒绝了商人的贿赂,并将此事公之于众。

这件事情成为了一则佳话,更是将林则徐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林则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官场德行的佳话,更是对于社会反腐与廉洁政治的鼓舞。

他的言行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官员,必须有拒贿择言之勇气,做到廉洁奉公、心存公正。

《杨震拒贿》文言文赏析

《杨震拒贿》文言文赏析

《杨震拒贿》文言文赏析原文杨震已五十余,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yè)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èi)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震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注释杨震:东汉人,字伯起。

累迁:多次升官。

荆州:古地名。

东莱:古郡名。

之:去往。

道经:路过。

昌邑:县名。

故:以前。

举:推荐,选拔。

茂才:即后世秀才。

令:县令。

谒见:进见。

怀:动词,意谓怀中藏着。

遗(wèi):赠送。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或曾经做官的人面前,大都自称“故人”。

此为杨震自称。

知:了解。

何谓:怎么说。

涿郡:古郡名。

秘谒:隐密进见,此指私下送礼行贿。

蔬食:粗食。

故旧:老交情,老朋友。

或:有的。

开产业:开置产业(以留给子孙)。

以此遗之:把“清白吏子孙”名声留给后人。

厚:丰厚。

当(之):指杨震。

故人:我。

(子)知:你。

亦:也。

迁:调动官员。

令为开产业:叫他为(子孙)留些产业。

或:有的。

赏析《杨震拒贿》一文记载了东汉时期官吏杨震拒绝贿赂的事迹,赞扬了杨震视廉洁声誉胜过丰厚家产的高尚品质。

今天读来仍不失为一篇为官当权者进行廉政教育的好教材。

文中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示了杨震不为金钱所动崇尚清白的廉洁风范。

古有杨伯起,今有汪洋湖。

杨震的`清廉,在今天被一个名叫汪洋湖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发扬光大。

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官一任,廉政一任,造福一任;而且还对家人约法三章:不干政、不特殊、不收礼。

同时也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不收非份之钱,不上人情工程,不搞暗箱操作。

从而带出了一届届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也带出了支持和理解他的和睦家庭。

然而现实社会中对汪洋湖同志的所作所为表示质疑的、不理解的大有人在。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中国古代历史上,反腐倡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反腐倡廉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气,也给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启示。

《左传》中有一则反腐倡廉的典故,讲述了鲁国大夫季孙氏的故事。

季孙氏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他在担任官职期间,一直以廉洁自守、勤政爱民著称。

有一次,他在巡视时发现了一位官员贪污受贿的事情,他立即将这个官员绳之以法。

这个官员的亲属为了报复季孙氏,向鲁国君王告发他。

鲁国君王听信了这些谗言,将季孙氏贬为庶人。

但是,季孙氏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他继续坚持廉洁自守、勤政爱民的原则,最终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官员如果想要做到廉洁自守、勤政爱民,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史记》中也有一则反腐倡廉的典故,讲述了汉朝官员李斯的故事。

李斯是汉朝的一位官员,他在担任官职期间,一直以廉洁自守、勤政爱民著称。

有一次,他发现了一位官员贪污受贿的事情,他立即将这个官员绳之以法。

这个官员的亲属为了报复李斯,向汉朝皇帝告发他。

汉朝皇帝听信了这些谗言,将李斯贬为庶人。

但是,李斯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他继续坚持廉洁自守、勤政爱民的原则,最终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官员如果想要做到廉洁自守、勤政爱民,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除了以上两个典故,还有许多反腐倡廉的典故,如《庄子》中的“齐物论”、《论语》中的“子路问政”等等。

这些典故都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气,强调了廉洁自守、勤政爱民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古代典故中汲取启示,坚持反腐倡廉的原则,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设一个廉洁、公正、透明的社会。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

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中国历史故事-历朝反复措施 历朝贪污惩处办法

中国历史故事-历朝反复措施 历朝贪污惩处办法

中国历史故事-历朝反复措施历朝贪污惩处办法因为人本身存在的劣根性,大概从有官员这个称呼开始,贪官也同时出现。

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谋取私利,危害百姓的利益。

这样的人,发现一个便是过街老鼠的下场。

为了保证政治清明,吏治廉洁,历朝历代可谓是各出奇招。

早在尧舜时期,反腐观念就已经形成。

黄帝教育自己的儿子,要“为民父母”。

舜帝制定官员考核制度,每三年对部落首领选出的公职人员进行考核。

清正廉明的升迁,反之降级。

商朝之时,出现专门约束官员的反腐败措施,谓之“三风十愆”。

三风:巫风、淫风、乱风。

十愆三风的具体表现,包括:舞、歌(随意在宫中舞蹈,在官府等地放歌)、货、色、游、畋(贪财好色,沉迷狩猎游乐)、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无视圣人之言,拒绝忠直劝谏、疏远德高望重的长者,亲近小人)。

但凡涉及“三风十愆”的,都要接受惩罚。

商朝的惩罚,不仅仅是物质身体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

涉及这个罪行的官员,脸上会被刺字涂墨,广而告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专门监视考察官员的监察官。

上到中央,下到地方,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道德上考核监察。

而且就连对父母不孝,无视中央政策,甚至上下班不准时等都在监察范围之内。

秦朝的法律,是众所周知的严苛。

自然对于反腐工作和贪官的处罚,也十分有力。

在秦朝制定了反腐败的专项法律,包括《为吏之道》等。

在法律层面上,提出了良吏、恶吏的“五善”、“五失”的考核标准。

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无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

处罚也十分严格,就算贪污了一个铜钱,也会受到脸上刺字的惩罚。

法律要求的不做,法律要求做的不做,都会受到惩罚。

秦朝设立的国家三个政权机关之一御史大夫,就是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秦朝的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纵向横向,监察严格。

除此之外,秦朝对于官员贪污实行连坐法。

“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官员犯法,推荐他的官员也要受到惩罚。

汉朝则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形成《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

值得借鉴的我国古代惩贪治吏史例

值得借鉴的我国古代惩贪治吏史例

【文化一得阁·反腐】值得借鉴的我国古代惩贪治吏史例(原创)(2007-09-07 17:18:20)转载标签:知识/探索反腐史鉴值得借鉴的我国古代惩贪治吏史例惩贪治腐,关系国家兴衰、政党存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党的十七大将加大惩治腐败治本力度,为更好学习十七大精神,本文分四部分简述我国古代反贪倡廉的历史,供爱好者参考借鉴。

正如著名学者王亚南言: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实是一部贪污史。

综观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王朝的政治实践,人们不难看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大多高张惩贪倡廉的旗帜,并采取了一系列反贪倡廉措施,形成了一套日趋完善的制度。

同时,历代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也都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清官廉吏击节赞叹,并以各种形式褒廉贬贪,期盼弊绝风清的治世出现。

然而,结果总是事与望违。

清官廉吏历代不乏其人,但贪官污吏却更多——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最终蛀空了每一座王朝大厦。

由此可见,以官员的贪污受贿为标志的吏治腐败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顽症。

圣贤破规留后患官贪政贿成祸害《晋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弱冠而有美名的殷浩善言辞,有人问殷浩:“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殷浩答:“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

”“时人以为名言。

”(《晋书》卷77,《殷浩传》)人们从这“梦的解释”中可以体会到,由于官僚阶层自身的贪婪行为,为官者的臭腐,攫取钱财的肮脏,早在魏晋时代就已成为民众的共识。

官和腐败并不是魏晋时代才有,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

大约公元前100多万年到公元前21世纪,我国处于原始时代。

当时,人们集体劳动、共同消费,所有成员一律平等,民主之风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时的“官”,称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是由部落会议或部落联盟议事会(由各部落首领组成)选举产生。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禅让制”。

这种选贤任能的作法到尧舜时代有了变化。

尧是典范的贤能的仁君,极受百姓爱戴。

但年老时,尧企图私自将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位置传给儿子丹朱,有虞氏首领舜以破坏传统为名,将其囚禁于平阳、放逐了丹朱,以此阻止他们父子相见,自己做了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

中国古代廉吏故事

中国古代廉吏故事

中国古代廉吏故事
中国古代廉吏故事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
1.晏婴辞礼: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曾经辅佐齐灵公、齐庄
公、齐景公三朝,历时40年。

他时常把自己所得俸禄送给亲
戚朋友和劳苦百姓。

2.子罕弗受玉:子罕是宋国的贤臣,为官清廉。

有人得到一块宝
玉,请人鉴定后献给子罕,子罕不受。

3.杨震暮夜却金:东汉名臣杨震50岁时到州郡任职,当他前往
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前去看望杨震,晚上欲送杨震黄金十斤。

杨震说:“老朋友懂你,你为什么不懂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抱起黄金惭愧地离开了。

4.羊续悬鱼拒贿:东汉时期庐江太守羊续施政清平,为人俭朴,
素有穷官之称。

有一次,羊续的属下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他收下后让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就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以此表达自己不收礼的决心。

5.钱清江的来历:东汉末年贤臣刘宠,官至司徒、司空、太尉,
一生“清约省素,家无货积”。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古代廉吏的廉洁品质和坚定意志,也说明了古代中国对廉政建设的高度重视。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篇一:古代清廉故事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例子:1. 介子推不言禄: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重臣,他在晋国为相期间,一直秉持廉洁正直的原则,从未接受过他人的贿赂。

有一次,他被贬谪到绵山,当他得知晋文公返国时,便悄悄下山,想要献上自己的忠诚。

但是,由于他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功禄,晋文公始终没有得到他的回报。

这个故事表达了廉洁正直的精神,也强调了忠诚和奉献的重要性。

2. 子路不受赐: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坚定地秉持着廉洁正直的原则,即使面对国君的恩赐,他也不肯接受。

有一次,鲁国的国君要奖励他一把宝剑,但是子路拒绝了这个奖励,并说:“如果我接受了这个奖励,那么我就会违背自己的道德信仰,并失去自己的尊严。

”这个故事强调了个人信仰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子路的廉洁正直之风。

3.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秉持着廉洁正直的原则,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

有一次,他被任命为江洲刺史,但是当他得知自己的上司想要让他屈从于自己的权力之下时,他毅然拒绝了这个职位,并选择了辞职。

这个故事表达了个人尊严和道德信仰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陶渊明的廉洁正直之风。

这些故事典故表达了廉洁正直、忠诚奉献、个人信仰和道德规范等价值观念,不仅是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现代社会所应该推崇的价值观念。

篇二:古代清廉故事典故如下:1.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指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青苗法。

青苗法规定,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官府给农民贷款,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

王安石认为,这样可以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然而,由于青苗法需要大量的资金,官府往往无法及时拨款,导致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2. 子路拯溺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有一天,子路在野外行走时,看到一位老人掉进了井里,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井里,把老人救了出来。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一、引言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视廉洁政府的国家,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但中国历史上也涌现了许多反腐倡廉的典故。

这些典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痛恨腐败的心情,同时也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准则。

二、伍子胥刺秦中国战国时期,秦国面临内外困境,道家思想普遍流行。

伍子胥作为楚国臣子,深感秦国的腐败和倡廉政治的重要性,决定刺杀秦国秦穆公,借此唤醒人们对腐败的警觉。

伍子胥于秦国大梁城中细心筹划,最终在秦穆公丧失警惕之际,刺杀了秦穆公。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秦国社会,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使得腐败现象明显减少,倡廉风气开始兴盛。

三、左丘明治齐中国春秋时期,左丘明以其《国语》和《左传》等著作,对政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通过揭示当时齐国内外腐败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与抗议,促使齐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反腐倡廉政策。

左丘明关注到齐国贪污腐败的情况,他在《国语》中揭露和批评了一系列腐败官员的行为,使得人们对腐败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他还通过《左传》中对当时君臣关系的详细描述,揭示了大臣们个人欲望的危害性,从而引导人们遵守廉洁政治的原则。

四、司马光弹劾韩琦中国宋代时期,司马光以其正直和坚持己见的精神而闻名。

他对朝廷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并在担任相位期间弹劾了权臣韩琦,为反腐倡廉立下了榜样。

司马光担任相位期间,发现韩琦窃贪行为,他敢于站出来揭发,使得人们看到了一个正直勇敢的官员的形象。

这次弹劾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腐败现象的广泛关注和抗议,同时也警示了其他官员,倒逼其自觉保持廉洁。

五、岳飞斥责潘世家中国南宋时期,岳飞作为一位杰出将领和政治家,他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在岳飞和潘世家的争斗中,岳飞以自己的政绩和清廉树立了反腐倡廉的典范形象。

岳飞在抗击金国的战争中频繁获胜,显示了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忠诚。

在与潘世家的争斗中,岳飞揭露了潘世家贪婪和背信弃义的行为,展示了自己的正直和廉洁。

这一事件激发了人们对腐败行为的憎恶,并鼓舞了更多人奋发图强,为反腐倡廉事业贡献力量。

古代拒绝贿赂的典故

古代拒绝贿赂的典故

古代拒绝贿赂的典故古代的拒绝贿赂的典故数不胜数,其中的经典故事教育着后人要坚守正义,不为金钱所动,警示着人们要具备坚定的道德品德。

在下面的文档中,将介绍两个古代拒绝贿赂的典故。

典故一:文司马的坚持据说在古代某个时期,有一位名叫文司马的官员,他在为朝廷工作期间,因其廉正和公道而备受赞誉。

后来,一位官员给了他一笔钱,想让他放过一位犯罪的亲属。

然而,文司马坚决地拒绝了这笔贿赂。

他与官员争辩道:“我任职的是尊法治国的使命,绝不会因私欲而失去自己的原则。

无论是否是贵族或是平民,如果违反了法律,都应该接受应有的惩罚。

”文司马的坚持让人们深受感动,也使他的声望更加提升。

他的行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为古代拒绝贿赂的典故之一。

典故二:古时的草鞋商人古代某地有一位草鞋商人,他甚为廉洁,生意的信誉也是一致好评。

有一天,一位有权势的官员送了他一些贿赂,希望他能为其提供特殊待遇。

草鞋商人推辞说:“我明白您的好意,但是我不能接受这份贿赂。

我是一个商人,我的草鞋以公平、坦诚和真诚的价格出售。

接受贿赂会损害我的商业道德,破坏我所建立的信誉。

”这位官员受到商人的坚守所感动,也对商人的正直和诚信表示钦佩。

他表示商人的做法值得尊敬,并发誓以后不再给商人带来任何麻烦。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利益诱惑,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不为金钱所动,始终保持信誉的良好。

结语以上是两个古代拒绝贿赂的经典典故。

这些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贪污腐败都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拒绝贿赂不仅体现个人的道德水平,更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我们应该效仿这些先贤的榜样,坚守自己的原则,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廉洁的社会环境,为后人树立正义的榜样。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

史海钩沉文/薛占胜近读两则历史故事,颇受启迪。

一则说的是明朝周新“挂鹅拒礼”的事。

周新担任按察使,负责司法,权力很大,常有人去他官府送礼,都被他严词拒绝。

一天,周新的一位老朋友登门拜访后,放下一个大盒子后拔腿便走。

周新打开盒子一看,里面装着一只黄橙橙香喷喷的烤鹅。

周新唤来家人,将这只烤鹅挂在门前,一天,二天……烤鹅上沾满了灰尘,变得又干又硬。

这样一来,登门送礼的人只要见到门前那只高挂着的烤鹅,谁也不想去自讨没趣了。

另一则讲的是梁武帝时,顾协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专门负责给梁武帝起草诏书命令,有着很大权力,又可随时见到皇帝,因而,上他家送礼的人很多。

一天,顾协的一个得意弟子送来二千钱,想托老师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受到重用。

顾协一见,非常恼火,心想:我教给你的学问是让你也干这种事的吗?十分生气,唤来手下人说:“给我重重地打20棍!”“送礼挨打”的事传开后,再也没有人敢到顾协处送礼了。

由此想到,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倘若能效法古人的这种“挂鹅拒礼”“送礼挨打”的精神,各类腐败现象必将得到遏制。

时局杂感文/双火戊寅年初,新丰地震与兴平化肥厂爆炸事件接连发生,一时流言顿起、弥漫古城,闻之思之成七言一首。

地震爆炸灾相连,街巷议论扰人嫌。

若得各界心同一,纵是残铁也能圆。

年月日于西安N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想总理文/安宝珍老一辈啊新一代,谁不怀念周恩来?过桥想起周总理,泪花花滴在延河里.摆好桌桌端起碗,山珍海味也难咽.多少回登上宝塔山,向着北京把总理看.想您想您实想您,三天没吃一颗米.背上红枣上北京,新华门前把您等.等亲人啊盼亲人,泪珠珠湿透衣襟襟.千声万声呼喊您││敬爱的总理在哪里?您为人民把心操碎,难道一去永不回!睡梦里听见喜鹊叫:咱们的总理回来了!男女老少紧相跟,宝塔山下迎亲人.宝塔笑来延河跳,总理向咱把手招.扭起那个秧歌吹唢呐,快把咱总理迎回家招待咱总理好吃喝,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山丹丹开花火一样红,延安儿女永做革命的排头兵.信天游41DA NGFENGY ULIANZHENG 1998114.。

古代官员的廉洁自守:“门前无贺客”是最高境界

古代官员的廉洁自守:“门前无贺客”是最高境界

古代官员的廉洁自守:“门前无贺客”是最高境界核心提示:羊续“悬鱼”,无异于向人们发出“拒贿告示”,人们望见“悬鱼”,送礼之风不得不大为收敛。

而于谦45岁生辰时,“门前无贺客”,根本没人想到要登门送礼,所以他比羊续更胜一筹,连“悬鱼”的做法也免去了。

本文来源:《学习时报》2011年1月24日第9版,作者:邓忠强,原题:《从李廙的“清德”说起》唐代李肇在所著《国史补》里说:“李廙为尚书左丞,有清德。

”这个尚书左丞的官儿可不小,按唐代官制,朝廷中央设有六部,而李廙担任的这个左丞相分管吏部、户部和礼部,可以说掌握了干部人事及财政大权。

李廙虽然做了高官极品,但他律己甚严,生活俭朴,从不收礼受贿,其清正廉洁的凛然之气,朝野闻名。

李廙的清廉究竟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从李肇在书里讲的“刘晏送帘”这件小事便可略见一斑。

李廙的妹夫刘晏,是一位理财专家、三朝名臣(历官肃宗、代宗、德宗三朝)。

当时刘晏刚被任命为户部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掌握着铸钱、盐铁的大权。

不过就官制等级关系而言,他还是李廙的属下,所以无论于公于私,刘晏都常与李廙见面。

一日,刘晏到李宅去拜访他的这位内兄,被请到寝室内叙谈。

刘晏走到门前,“见其门帘甚弊”,不禁暗暗吃惊,没想到他家居然挂着那么一条破旧不堪的门帘,实在是太简陋了,不要说挂在丞相家难看,就是放到平常百姓家也觉寒碜。

于是刘晏“乃令潜度广狭,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

他叫手下悄悄量下旧门帘的长宽尺寸,然后找人用尚未打磨过的粗糙竹子编织了一块新帘子,帘子四周也没有刻意用布滚上花边。

刘晏素知李廙的廉洁禀性,心想送他这样一件不加修饰的粗陋东西,或许他不会拒绝。

但刘晏几次三番携带着新帘子到李府,每每走到府门前,都不敢开口说这事就离去了。

自然,这“礼”始终没送成。

刘晏本是诚心去送帘的,可却“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不仅“不敢送”,而且还“不敢言”。

照说,刘晏送的粗帘乃区区薄礼,何况又是亲友间的私交,有什么好害怕的?但他几次登门,反反复复掂量,最终还是作罢,打消了送帘的念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廉吏的拒贿之法-法律
古代廉吏的拒贿之法
洪鸿
经常听到一些党政官员感叹,现在送礼之风太盛,拒贿成了一门“必修课”。

闲时翻阅古代典籍,发现自古以来官吏就饱受行贿之困扰。

那些才情四溢的官场中人,竟在拒贿的同时写下了无数经典篇章,留下了众多关于拒贿的有益故事。

在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的今天,重温一些古代廉吏的拒贿之法,对于我们弘扬为官清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推进廉政建设,不失为一剂良药。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意思是说,我让你找辆车来,把我的嫁妆一齐带走。

这里的“贿”字,仅仅是指财物而已。

但是,到了隋朝,“贿”字的含义就变了。

《隋书·炀帝纪下》中说:“政刑弛紊,贿货公布。

”这句话里就含有了私赠财物而行请托之意。

可见,“贿”字的名声不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历朝历代,均有官员贪赃受贿的现象存在。

但那些廉洁的官吏,不仅明令禁止行贿之风,而且做到了身体力行。

白居易——通过诗歌作品向社会公布个人收入与财产
唐代的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向社会公布个人收入与财产的古代官吏。

刚入仕途时,白居易担任政府机关校书郎一职,是个抄抄写写的文秘,他在诗中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不久,因表现不错,升为左拾遗,作诗云:“月惭谏纸二干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接着,外派到苏州任刺史:“十万户州尤觉贵,
二千石禄敢言贫。

”随后,白居易调回京城,为宾客分司,“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

”最后,为太子少傅时,工资最高,而且工作还相当清闲自在:“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

”一直到了晚年,退居林下,回到洛阳的大宅子里颐养天年,领到百分之五十的养老金:“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白居易用这样的方式,不让别人有行贿的机会,也没给自己留受贿的空间。

王安石——“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
北宋宰相王安石擅长诗文,一位地方官以为他肯定喜爱文房四宝。

为投其所好,那人给他送去一块名贵的砚石,并当面对他炫耀道:“这块砚真好!”王安石问:“好在哪里呢?”那人答曰:“呵之可得水!”王安石笑吟道:”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对方见状,不得不带着砚石羞愧地溜之大吉。

李汰——“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明代官员李汰才华横溢,颇受朝廷重用。

他虽然身居要职,但在钱财面前毫不动心。

一次,李汰到福建省主持秋试。

抵闽后,许多考生连夜上门行贿通路,被李汰一概拒绝。

第二天,在科场的门上,高悬着一幅大匾,上面题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明朝永乐年间,监察御史吴讷奉命赴贵州巡视,返京途中,贵州地方当局派人追送百两黄金。

吴讷不启封,挥毫在礼盒上题诗回绝。

诗曰:“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言下之意,即使你勉强塞给我了,到前边我也要扔掉,绝不会收受带回。

持金者无奈,只好悻悻而返。

于谦——门前无贺客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长期身居要职,但是一生清正廉洁,鄙视追名逐利。

他不送礼、不行贿,更不受贿,因而别人根本不去打他的主意。

于谦过生日,没有
人想着要去给他送礼,他感到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写下这样一首诗:“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悬鱼,是个典故。

东汉南阳太守羊续拒绝收受各种贿物。

一天,有个府丞给他送来一些鲜鱼,他收下了鱼,却不吃,而是将其高高地挂在屋檐之下。

过了几天,那个府丞又送了些活鱼来,羊续便把上次所送的鱼取下来还给他,从而打消了他再送鱼的念头。

羊续悬鱼,就是向人们发出拒贿告示,送礼之风因此大为收敛。

而于谦45岁生辰时,根本没人想到要登门送礼,所以他比羊续更胜一筹,连悬鱼的做法也免去了。

张伯行——“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清代张伯行在福建和江苏任巡抚、总督时,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并写过一篇禁止馈送的檄文:“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此文言简意赅,正气凛然,表现了他对拒礼拒贿的深刻认识。

这种堂堂正气使行贿送礼之辈望而却步。

张伯行正是凭借着这种坚定的为官立场,成为了“清廉刚直,政绩卓著”的楷模,从而青史留名。

古代官员拒绝贿赂的方法还有很多,有的棒打送礼,有的题文自勉,有的明文警告,有的厚谢婉拒。

这些方法都很有效,也一直为后人赞颂和学习。

从古人的拒贿方式中不难看出,拒贿的关键是自己要树立“以廉为美,以贪为耻”的人生态度,做到“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涨船高岸不移”,始终保持一颗廉洁奉公之心,干净千事,清白做人。

当下官场,也有一些利欲熏心的贪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千着收受贿赂的罪恶勾当。

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这些贪官的可
耻行径早晚会被揭露出来,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

为此,有人专门写了《受贿戒》一诗,劝诫那些意志不坚的官员:“明含着笑,暗张着嘴,芝麻勾西瓜,鸡肋换火腿,小鱼钓巨龟。

送香烟,熏黑你的肺;送美酒,腐蚀你的胃;送美食,堵住你的嘴。

洁身的,沾你污秽;上钩的,拉你下水;得意的,牵你犯罪。

甜在表,毒在内,同志啊,诚心劝你,切奠受贿!”
(摘自2015.11《领导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