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标准分级法
第一章_水环境质量评价分级及程序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类型
一. 回顾评价 回顾评价是对已经建成的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 回顾评价是对已经建成的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 评价,以便了解工程兴建后实际的环境变化情况, 评价,以便了解工程兴建后实际的环境变化情况,环境 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针对实际出现的不利影响, 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针对实际出现的不利影响,提出改 善措施,保护环境质量, 善措施,保护环境质量, 并为今后新建工程的环境影响 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二. 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 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 质量评价, 以便了解目前工程的环境状况, 质量评价, 以便了解目前工程的环境状况,针对不利影 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环境质量。 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大湖( ② 湖泊与水库 : 当平均水深 ≥ 10m 时 ; 大湖 ( 库 ) 25km >25 km2 ; 中 湖 ( 库 ) 5-25km2 ; 小 湖 ( 库 ) <2.5 km2 当平均水深<10m 大湖( 当平均水深 <10m 时 ; 大湖 ( 库 ) >50 km2 ; 中湖 50km 小湖( (库)5-50km2;小湖(库)<5 km2 ( 4) 对 地 面 水 域 的 水 质 要 求 ( 即 水 质 类 别 ) 以 GB3838 或国家环保总局GHZB 1999标准为依 3838, GHZB1 GB3838 , 或国家环保总局 GHZB1-1999 标准为依 据。
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 (1)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 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 但包括含热 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 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 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 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 、 中等和简单三类。 中等和简单三类。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 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 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 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 但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但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 , 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 中等 : 污染物类型数 = 参数数目<10; 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 参数数目 <10 ; 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 , 但需预 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简单: 污染物类型数= 简单 : 污染物类型数 =1 , 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 数数目< 数数目<7。 (3)各类地面水域的规模是指地面水体的大小规模 河流与河口: 大河>150m /s; 中河15 150m /s; 15① 河流与河口 : 大河 >150m3/s ; 中河 15-150m3/s ; 小河>15m 小河>15m3/s
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是指水体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状态和水体功能的综合表现。
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是通过对水体的水质、水生物和水功能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评价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首先是水质指标。
水质指标主要包括水体中的氨氮、总氮、总磷、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指标。
常用的水质综合评价方法有水质综合指数法和水质等级法。
水质综合指数法是通过将各种水质指标的浓度权重相加,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数来评价水质等级。
水质等级法是通过将各种水质指标的浓度与国家或地方的水质标准进行比较,评判水质等级的好坏。
其次是水生物指标。
水生物指标主要包括水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态位等。
常用的水生物综合评价方法有生物指数法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法。
生物指数法是通过对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数来评价水生物的健康状况。
生物多样性指数法是通过对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进行评估,反映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最后是水功能指标。
水功能指标主要包括水体的供水、农业灌溉、渔业资源和水产养殖等功能的满足程度。
常用的水功能综合评价方法有水功能综合指数法和水功能等级法。
水功能综合指数法是通过对水功能指标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数来评价水功能的满足程度。
水功能等级法是通过将水功能指标的满足程度与国家或地方的水功能标准进行比较,评判水功能的好坏。
以上介绍的是常用的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进行适当的修正和改进。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健康风险评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健康风险评估地表水质量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水体中的水质条件和水文学特征,是评价水体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指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健康风险评估的进行,对于保护公众的饮用水安全以及维护环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地表水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价,并制定的规定水体质量等级及相应限值的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旨在保障水体质量,预防和控制水源污染,维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分级与评价标准根据水质状况的不同,可以将地表水的水质分为多个等级。
一般情况下,水质分级是根据水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含量以及生态学特征指标等进行评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确保各项指标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水体质量的基本情况。
2. 指标选择与监测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选择适当的监测指标,并明确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水质指标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人体健康安全、环境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3. 监测频次与地点安排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时需要考虑监测频次和地点的安排。
监测频次应根据地表水水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确定,以全面反映水质状况。
地点安排则需要覆盖地理位置、水体类型和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以全面了解地表水的污染状况。
二、健康风险评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护公众的健康与生活安全。
健康风险评估是评估地表水质量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并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合理的水质标准,以确保公众的饮用水安全。
健康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毒性评估毒性评估是评估水中各种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通过实验室和动物试验,确定水中有害物质的毒性特征,以及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态过程。
2. 暴露评估暴露评估是评估人口接触水源的频次、剂量和时间等因素,确定人体对有害物质的暴露状况。
水质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水质指数法: 利用表征水体水质的物理化学参数的某物质浓度值, 通过数学处理,得出一个较简 单的相对数值(一般是 无量纲值),用于,称为污 染指数法。
反映单一污染物影响下的“分 指数”(单一指数) 反映多项污染物共同影响下的“综合指数”
水质评价分类 (一)按评价对象分
大气降水水质评价
地表水水质评价
地下水水质评价
水质评价分类
(二)
按评价时段分
示水质演化的过程
回顾评价、回顾评价是利用积累的历史水质数据, 揭 现状评价、现状评价是根据近期水质监测数据,阐 明
水质当前的状况
影响评价、影响评价又称预测评价,是针对拟建工程在
运行后对水质的可能影响做出预测分 析。
百分制分级法通常选取10个评价参数,如DO、COD、氰、酚、 铅、汞、铬、镉、 油、砷等。将评价参数的实测值对照“地表水水 质分级、评价标准”(表1-5-2)得出评分分值Ai,然后采用下式 计算总分(M)
再根据水质分级表对水质进行分级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二)分级评价法: 百分制分级法:
地表水水质分级、评价标
水质评价分类
(三)按水的用途分
供水水质评价:(包括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
农业灌溉用水等方面的水质评价)
养殖业用水(渔业)水质评价:
风景游览水体的水质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为水环境保护服务
水质评价分类
(四) 按评价的范围分
局部地段的水质评价: 区域性的水质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分类往往是相互交叉的,例 如,为供水服务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既应进行回顾评
价又应突出现状评价的内容,同时还应对水源地投产
后水质的可能变化做出预测分析。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及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水环境质量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为了及时、准确地评价水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发展出了多种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本文将简介几种常见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探讨其应用。
一、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是一种通过对水环境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综合评分的方法。
根据综合评分的不同分值,将水环境分为不同等级,以了解其污染程度。
综合指数法评价指标较多,包括水体的物理指标、化学指标以及生物指标等。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测量和分析,得出相应的得分,根据得分的高低,进行等级划分。
通过综合指数对水环境进行评价,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水环境质量现状,并为采取相应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二、污染负荷法污染负荷法是一种通过对污染物负荷量的测量,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重点关注污染物的浓度和流量两个因素,同时对其进行监测和分析,以求得出客观可靠的评价结果。
该方法以污染物负荷量为评价依据,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对于评价大面积水体的污染程度非常适用。
三、生态指数法生态指数法是一种综合应用多个生态指标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
采用生态指数法评价水环境质量,既考虑了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也有助于防止人为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指数法评价水环境时,其关键在于确定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指标和提供充分的站点数据。
不同的水生态系统应选用不同的生态指标,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生态指数法广泛适用于潮间带、湖泊和水库等水生态系统。
四、水质等级评价法水质等级评价法是一种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是根据有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选取对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意义指标,对水环境进行评价和分级,以便迅速地反映水环境的污染状况。
通常根据测得的各项水质参数,进行分级评价。
将水质分为不同等级,结合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决策。
综上所述,不同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在不同情况下能够提供不同的评价结果。
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水质分类标准
水质分类标准水质是指水体中所含的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含量,是评价水体是否适合某种特定用途的重要指标。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对水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评价至关重要。
水质分类标准是根据水体中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含量,将水质分为不同等级或类别的标准。
不同的水体用途需要不同的水质标准,因此水质分类标准的制定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表水水质分类标准。
地表水是指地表流动的水体,包括江河湖泊、河流、湖泊、水库等。
地表水水质分类标准根据水体的用途和水质的特点,通常将地表水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水质类别。
其中Ⅰ类水质适用于饮用水源保护区,Ⅱ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游泳区等,Ⅲ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农业灌溉区等,Ⅳ类水质适用于渔业、风景区等,Ⅴ类水质适用于工业冷却、航运等。
二、地下水水质分类标准。
地下水是指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水体,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淡水资源。
地下水水质分类标准通常根据水质的主要污染物质,将地下水分为Ⅰ、Ⅱ、Ⅲ三个水质类别。
其中Ⅰ类水质适用于饮用水源地,Ⅱ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地、农业灌溉地等,Ⅲ类水质适用于工业冷却、城市公园绿地等。
三、海洋水水质分类标准。
海洋水是指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部分,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水水质分类标准通常根据海水的盐度、溶解氧、营养盐含量等指标,将海洋水分为优质海水、良好海水、一般海水、劣质海水四个等级。
其中优质海水适用于海洋自然保护区,良好海水适用于海水浴场、海洋养殖区等,一般海水适用于海洋渔业区、海洋旅游区等,劣质海水适用于海洋工业排放区、海洋垃圾处理区等。
四、饮用水水质分类标准。
饮用水是指供人类饮用的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饮用水水质分类标准通常根据水质的卫生指标和化学指标,将饮用水分为优质饮用水、合格饮用水、不合格饮用水三个等级。
其中优质饮用水适用于生活饮用水源地,合格饮用水适用于工业用水地、农业灌溉地等,不合格饮用水适用于工业废水排放地、污水处理厂出口等。
水质标准分类
水质标准分类水质标准是指对水质进行评价和分类的一种标准体系,它是衡量水质优劣的重要依据。
根据水质标准的不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质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水质保护和治理。
水质标准分类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三个方面。
国家标准是对水质进行评价和分类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公众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依据。
国家标准根据水质的不同特点和用途,将水质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
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湖泊、水库等,地下水主要包括井水、泉水等。
国家标准根据水质的化学成分、微生物污染、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价和分类,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五个等级。
其中,Ⅰ类水质是指水质优良,可以直接饮用;Ⅴ类水质是指水质劣势,只能用于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
地方标准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状况等因素,结合国家标准进行细化和补充的水质标准。
地方标准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国家标准中的一些指标进行调整和修订,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水质监测和管理需要。
地方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以保障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行业标准是针对特定行业的水质要求而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工业用水标准、农业灌溉水标准、游泳池水标准等。
不同行业对水质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来进行管理和监测。
行业标准可以根据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和用水需求,对水质标准中的一些指标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满足特定行业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综上所述,水质标准的分类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三个方面。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更好地保障公众饮用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水质标准的管理和监测,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水环境评价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有关问题的技术规定(暂行)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分为: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五个等级.1。
1断面水质评价评价断面水质时,其水质类别与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断面水质评价水质类别水质状况Ⅰ~Ⅱ类水质优Ⅲ类水质良好Ⅳ类水质轻度污染Ⅴ类水质中度污染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1。
2河流水质评价评价河流(包括河段、水系)整体水质状况时,计算出各水质类别断面数占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以表2所示的方法对其评价.当同一类别水质断面比例大于等于60%时,以该类水质按照表1评价.表2 河流水质评价水质类别水质状况Ⅰ~Ⅲ类水质比例≥90%优75%≤Ⅰ~Ⅲ类水质比例<90%良好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劣Ⅴ类比例<20% 轻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20%≤劣Ⅴ类比例<40%中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劣Ⅴ类比例≥40%重度污染1。
3河流主要水质类别的判定河流中的主要水质类别的判定条件为:当河流的某一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60%,则称河流以该类水质为主.当不满足上述条件时,若Ⅰ~Ⅲ类,或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70%,则称河流以Ⅰ~Ⅲ类水质或Ⅳ~Ⅴ类水质为主.除此之外,不指出主要水质类别。
2.不同时段地表水环境质量对比分析2。
1 基本要求进行同一水体与前一时段、前一年度同期水质比较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1)评价时选择的监测项目必须相同;(2)评价时选择的断面基本相同;(3)定性评价必须以定量评价为依据。
2。
2.两时段断面浓度变化对比分析评价某项污染项目的浓度值与前一时段的变化程度时,按以下规定进行:(1)当评价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小于20%时,且没有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变化,则属于水质无明显变化;(2)当评价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大于或等于20%时,且没有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变化,则属于水质有所好转或有所恶化;(3)当评价指标浓度值的升高或降低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了一级或多级变化,则属于水质显著好转或显著恶化。
综合水质评价方法概述
综合水质评价方法概述目前在综合水质评价中应用较多典型评价方法包括:单因子评价法、污染指数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层次分析评价法、物源分析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以及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
单因子评价法单因子评价法是分别将各个水质标准规定的水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在所有参与综合水质评价的水质指标中,选择水质最差的单项指标所属类别来确定所属水域综合水质类别;单因子指数评价计算简单,且可清晰判断出主要污染因子及其主要污染区水域。
我国在水质监测公报中,便采用了单因子评价水体综合水质。
单因子指数P由一位整数、小数点后二位或三位有效数字组成,表示为:XP i3XX12式中:X1————第i项水质指标的水质类别;X2————监测数据在X1类水质变化区间中所处位置根据公式按四舍五入的原则计算确定。
X3————水质类别与功能区划设定类别的比较结果,视评价指标的污染程度,X3为一位或两位有效数字。
根据Pi的数值可以确定水质类别、水质数据、水环境功能区类别,可以比较水质的污染程度,Pi 越大,水质越差,污染越严重,如果Pi大于6.0,水质劣于V类水。
单因子评价法,优点:是简单、易操作。
缺点:但单因子评价中污染因子占100%权重,其余因子权重为零,而随水质监测结果不断变化,浓度越大权重越大,随意性较大,不去考虑各因子对水环境影响的差异性,会忽略很多有用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污染指数法污染指数法的基本思想是:①针对单项水质指标,将其实测值与对应的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与水质标准相比,形成单项污染指数;②对所有参与综合水质评价的单项水质指标,将各指标的单项污染指数通过算数平均、加权平均、连乘及指数等各种数学方法得到一个综合指数,来评价综合水质。
优点:指数法综合评价对水质描述是定量的,只要项目、标准、监测结果可靠,综合评价从总体上来讲是能基本反映污染的性质和程度的。
并且对于全国流域尺度而言,污染指数法计算简便,便于进行不同水系之间或同一水系不同时问上的基本污染状况和变化的比较。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水质评价按评 价的时间划分, 有回顾评价、现 状评价和影响评 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 水质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取决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根据评价方法采用的数学 方法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单因子评价法
灰色评价法
污染指数评价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
模糊评价法
水质指数法
评价方法分析
单因子评价法
模糊评价法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矩阵A={a1,a2,…am}
❖建立水质评价模型
▪ 水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
B = A*R
模糊综合指数B0=max{bi};i= 1,2,3,…,n。
模糊评价法
❖ 优点:
▪ 能够得出评价因子被评为每一个质量级别的可能,反 映了水体的模糊性
▪ 综合各个评价因子对水质进行评价
污染指数评价法
❖简单叠加指数
▪ 选定若干评价参数, 将各参数的实际浓度Ci和其 相应地评价标准浓度( Coi) 相比,求出各参数的 分指数, 然后将各分指数加和
优点:综合反映出各种污染物对 水质的影响
缺点:结果受评价参数多少的影响 ;无法区别不同污染物的影响;可 比性不高。
污染指数评价法
❖算术平均值指数
▪ 通用性:可以运用训练好的权重对不属于训练 样本的实测样本进行评价,具有通用性,特别 适合区域的综合评价
❖缺点:
▪ 评价结果易出现均值化现象 ▪ 原理和计算过程复杂
水质指数法
❖同济大学的徐祖信于2005年在单因子水质 标识指数法基础上,提出综合水质标识指 数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对各污染指标的相对污 染指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可以表达河流总 体的综合水质信息
▪ 可以判别河流水体是否黑臭
湖泊、水库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湖泊、水库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1.湖泊、水库水质评价湖泊、水库单个测点水质评价,参照河流单个测点的水质评价办法。
当湖泊、水库测点(垂线)总数在5个以上(含5个)时,在测点(垂线)水质分离举行综合污染指数计算的基础上,采纳断面(垂线)水质分级比例法表述湖泊、水库水质情况,即根据综合水污染指数分为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五个区段,分离统计所评价湖泊、水库中各测点(垂线)的数目占湖泊、水库全部评价测点(垂线)总数的比例,表征评价湖泊、水库的水质情况。
当湖泊、水库的测点总数少于5个时,可先计算各测点水质的算术平均值,然后计算水质污染指数。
计算多次监测的平均值时,可先按时光序列计算湖(库)各个点位各个污染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再按空间序列计算湖(库)全部点位各个污染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大型湖泊、水库可分不同的湖(库)区别别评价。
2.湖泊、水库养分状态评价对于单个测点,计算得到表层0.5m水深测点的养分状态评分值。
当湖泊(湖区)、水库5个以上(含5个)测点时,在测点养分状态评分值的计算基础上,采纳养分状态分级统计比例法表述湖泊水库养分情况。
即根据综合水污染指数分为贫养分、中养分、轻度富养分、中度富养分和重度富养分五个区段,分离统计所评价各测点的数目占湖泊水库全部评价测点总数的比例,表征所评价的湖泊水库的养分状态。
当湖泊、水库的测点1数少于5个时,则先计算各测点单因子养分状态指标的算术平均值,然后计算综合养分状态评分值。
3.湖泊、水库测点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综合测点水质污染指数和养分状态值得到湖泊水库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见表1.17。
表1.17湖泊、水库测点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湖泊(湖区)、水库整体水环境质量情况在描述湖泊、水库整体水环境质量情况时,根据湖泊、水库测点的分级计算出各级别所占的百分比。
湖泊、水库综合评价及分级比例的对应关系见表1.18。
对于测点数少于5个的湖泊、水库,按表1.17挺直指出每个测点的水质情况。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一、评价工作分级(一)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表4-12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K≤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弱岩(土)层不满足上述"强"和"中"条件。
注:表中"岩(土)层"系指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岩(土)层。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随着工业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质污染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为了评估水体质量的污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实际中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一、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是通过收集、分析水体中的污染物数据,并结合相关的环境标准和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水体的污染状况。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污染物选择:评价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需要选择一组代表性的污染物。
一般选取重金属、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指标作为评价的依据,这些指标能够全面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
2. 指标权重确定:不同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需要为每个指标确定相应的权重。
权重的确定通常通过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以确保权重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数据处理:评价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需要收集水质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标准化、指标归一化、指标加权等,以便将不同单位和范围的指标转化为统一的评分体系。
4. 污染指数计算: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权重和污染程度,采用适当的算法计算水质综合污染指数。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加权算术平均法、层次分析法、结构函数法等。
5. 分级标准划定:根据每个指标的分值范围和权重,将综合污染指数划分为若干级别,以便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和描述。
这一步骤有助于人们直观地了解和比较不同水体的污染情况。
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的应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在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和水体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 检测和监测: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评估水体的污染状况,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水体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确定优先治理的对象,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提高水体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第四章 水环境质量评价
三、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一)预测工作的准备 1.预测时段与范围
(1)预测时期
预测时段:
地表水预测时期分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三个 时期。冰封期是北方河流特有的情况,此时期的自净 能力最小。因此,对一、二级评价项目应预测自净能 力最小和一般的两个时期环境影响。对于冰封期较长 的水域,当其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源 或渔业用水时,还应预测冰封期的环境影响。三级评 价或评价时间较短的二级评价可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 时期的环境影响。
规定WQI值用整数表示,这样就将水质指数分成从010的11个等级,数值越大,则水质越好。(10:天然 纯净水;0:腐败的原污水)
2、布朗水质指数
1970年,R.M.Brown等发表了评价水质污染的水质指数 (WQI)。他们对35种水质参数征求142位水质管理专家的意 见,选取了11种重要水质参数。即溶解氧、BOD5、混浊度、 总固体、硝酸盐、磷酸盐、pH、温度、大肠杆菌、杀虫剂、 有毒元素等。然后由专家进行不记名投票,确定每个参数的 相对重要权系数。
第二节 水环境影响评价
目的:一个预测;一个确定; 一个分析;一个解释;一个提出。
一、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 1.技术工作程序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 序可分为四个阶段(见图):
第一阶段:了解工程设计、现场踏勘、 了解环境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定评价 级别和评价范
围、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在这阶段还要 做些环境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方面的工作; 第二阶段:详细开展水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做 仔细的工程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价水环境现状; 第三阶段:根据水环境排放源特征,选择或建立 和验证水质模型,预测拟议行动对水体的污染影 响,并对影响的意义及其重大性作出评价,并且 研究相应的污染防范对策; 第四阶段:提出污染防治和水体保护对策,总结 工作成果,完成报告书,为项目监测和事后评价 作准备。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二○一一年三月目录一、基本规定 (6)(一)评价指标 (6)1.水质评价指标 (6)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二)数据统计 (6)1.周、旬、月评价 (6)2.季度评价 (6)3.年度评价 (6)二、评价方法 (7)(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1.断面水质评价 (7)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1.水质评价 (9)2.营养状态评价 (10)(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1 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一)基本要求 (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湖泊水质?)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
(3) k1(T ) k1(20)1.047(T 20) k2(T ) k2(20)1.047(T20)
(4)
L
L
0exp
k1
x 86400v
O
Os
D
Os
k1L0 k2 k1
(ek1t
ek2t
)
D0ek2t
[例题]
拟建一个化工厂,其废水排入工厂边的一条河流, 已知污水与河水在排放口下游1.5 km 处完全混合,在 这个位置BOD5=7.8 mg/L,DO=5.6 mg /L,河流的 平均流速为1.5 m/s,在完全混合断面的下游 25 km 处 是渔业用水的引水源,河流的K1=0.35/d,K2=0.5/d, 若从DO的浓度分析,该厂的废水排放对下游的渔业用 水有何影响?水温为20℃。
水环境质量评价
主要内容
地表水环境质量及影响评价 地下水质量及环境影响评价 海洋质量及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
地表水环境质量及影响评价 地下水质量及环境影响评价 海洋质量及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对某个具体的指标: 若其水质指数大于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 的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6)。
地表水环境评价基本思路
建污 设染 项源 目
水质模拟
输入响应关系
污染源排 放 C
例如13W2-1表示监测项数13项,水质属W2级,也叫 水产级,有一项超过地表水标准。
水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方法
一般描述对比法 指示生物法 生物指数法 种的多样性指数 生物生产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