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是整体观念,⼆是辨证施护。

整体观念:中医把⼈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在疾病的发⽣发展上⼜相互影响。

⼈是有机的整体;⼈是⾝⼼相互作⽤的整体;⼈与环境构成统⼀的整体;⼈是不断发展的整体;⼈是独⽴的整体。

(⼀)⼈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在⼆、三千年前,就形成了系统的整体、⽭盾、恒动⼈体观,成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体内部是⼀个充满⽭盾,永恒运动的统⼀整体,⼈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的,诸如脏、腑、⽪,⾁、筋、⾻、脉等形体组织、以及⼝、⿐、⾆、⽬、⽿、前阴、后阴等五官九窍,通过经络都能互相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不仅在结构上,⽽且在功能上也都是互相协调,相互为⽤,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体现在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理、病理各⽅⾯。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起来。

如头痛⼀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脏腑⽓⾎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的影响。

⼜如对⼀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毒的局部侵⼊,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有关。

因此,中医就是运⽤这⼀观点,指导诊断与治疗,能够通过五官、形体、⾊脉等外在表现来了解⼈体内在的脏腑病变,此外如精神因素对⼈体的影响,以及脏腑病变对精神活动的⼲扰等,都说明我们在学习时⼀定要树⽴整体观念,妥善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取得护理⼯作的主动权,达到治愈疾病的⽬的。

(⼆)⼈和⾃然界的关系 中医学有“⼈与天地相应”的论断,即《内经》中说的“⼈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说明⼗分重视⼈与⾃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类⽣活在⾃然界,⾃然界存在着⼈类赖以⽣存的必要条件,如空⽓、⽔、饮⾷等。

在长期的⽣活实践中,⼈体的⽣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地受⾃然界的影响,⼈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然的⽃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命活动,但⼈体对⾃然界四时⽓候变化的影响,也必然相应的产⽣⽣理或病理上的反应,如⾃然界⼀年四季⽓候的变化,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体受其影响,通过⽣理功能予以调节来适应。

第1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ppt

第1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ppt

五华 爪 面 唇 毛 发
2)病理方面
脏腑气血病变可以反映在局部 局部病变是脏腑气血病变的外在反映
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变可相互影响
3)诊断方面
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脉色等外在病理表现 ,就可判断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体 筋二、辨证论治
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性概括。
症状
自觉症状:病人自己感觉到的不适。如眩晕、恶心等。(症状) 他觉症状:医生通过检查所得到的情况。如舌象、脉象等。(体征)
症状、体征是证候产生的基础。若干症状、体征 产生证候。症状体征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而证 候可以反映疾病的本质
辨证:是在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中医
⑴生理方面
人体内通过调节机能,保持着和自然界的统一
人对季节变化可以作出相为之适应的调节反映 人对昼夜晨昏可以作出相为之适应的调节反映 人对地域环境变化可以作出相为之适应的调节反映
⑵病理方面
各季节都有不同的多发病
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导致地域性的多发病与常见病
因为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所以治疗疾病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理论,将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 因、病变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等情况以及各种病变之间的 关系,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以五脏为中心
以心为主导 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以经络为联系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现:
1)生理方面
每一个脏和相应的腑相应的形体诸窍之间有相应 的联系,在生理上相互为用

00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00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构成疾病和证候的 基本要素

病机本质 的概括
反映贯穿疾病全过程的 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反映疾病的本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二)辨证论治
2. 辨证论治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
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
论治
症状和体征 其他有关材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 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二)辨证论治 1.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 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 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 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形——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 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内的生命活动 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主 形与神俱,尽终天年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地域环境与人体生理
北方多燥寒,人体多腠理致密,体型壮实 南方多湿热,人体多腠理疏松,体型清瘦 一旦迁居异地 ,“不服水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自然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季节气候与人体疾病
➢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协调统一、密切配合,在病机上相互影响 ➢ 人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机上相互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学

中医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基本内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互相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坏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

辩证:指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同病异治: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表现不同的症状,故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中医护理学简答题

中医护理学简答题
(3)调节精神情志: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4)协调水液代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
(5)调理冲任二脉:肝的疏泄影响着冲任二脉的通利协调
2.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4.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十.肾
(1)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脾助胃把水谷化为精微,后经过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
(2)运化水液: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防治水液在体内滞留。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 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其余的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
2.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治溢出脉外的功能。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
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称为阴阳的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中医学学科体系的特点

中医学学科体系的特点

中医学学科体系的特点中医学学科体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框架,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独特思维和方法。

以下是中医学学科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流通。

这种整体观念反映在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各个方面。

2.辩证思维:中医学注重辩证思维,即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辩证分析,发现病机的根本矛盾,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

辩证思维是中医学治疗的核心,强调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3.经络学说:中医学包含了独特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经络贯通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4.脏腑学说:中医学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六腑,认为每个脏腑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五行相应。

这种脏腑学说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特殊理解。

5.中药学:中医学学科体系中包括中药学,即对中草药的研究与运用。

中医认为草药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6.针灸学: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针灸学注重经络、腧穴、刺激技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医治疗中独特的治疗方法。

7.临床经验:中医学学科体系注重临床经验的传承与积累。

中医医生通过长期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完善和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8.养生与预防:中医学注重养生与预防,强调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学科体系中包含了一系列养生学说,如四时养生、饮食调养等。

综合而言,中医学学科体系以整体观念、辩证思维、经络学说、中药学、针灸学、临床经验等为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护理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强调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把六腑九窍、四肢百骸连为一体。

构成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如果任何一个脏腑、器官发生病变,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从这一脏腑、器官的局部病变去考虑,而且要在整体观指导下,对其相关脏腑、经络进行护理。

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活动能适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如果气候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四季多发病的规律、节气转换的发病规律和昼夜阴阳消长对疾病的影响规律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施以相应的护理措施。

人与社会环境也是一个整体,是因为人的一生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必然影响人体的有关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情志(心理)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承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对情志(心理)活动的影响,五脏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人体难以承受,五脏难以调整,人的生理心理功能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历来认为情志(心理)疾病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故在护理活动中十分注重情志(心理)护理,并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恒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

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周围固有属性。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用的表现形式,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就就是统一性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就是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与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与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就是有机的整体人体就是由若干脏器、器管与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与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

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又有通调水道与朝百脉之功能等。

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就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与组织与生理上就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就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局部与整体也就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

因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与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

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就是心火亢盛的表现。

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

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

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与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

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与冬藏等相应的变化。

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明显,但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中医学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由于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不仅应该关注表面上的症状,还应该关注整体的平衡。

2.强调个体差异:中医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理特点是不同的,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中医会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3.强调循证治疗:中医学强调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从整体角度分析疾病,确定治疗方法。

中医师会根据临床表现、观察面色、舌苔、脉搏等指标,进行系统化的辨证施治。

4.并重病因与病机:中医学注重对疾病的病因和病机的理解,即病因是指导疾病发生的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病机则是指导疾病发展的内在规律。

中医学认为,通过了解病因和病机,可以更好地防治疾病。

5.注重预防为主:中医学注重通过调节和增强人体的自身抗病能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强调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生活方式,以及运用中药等手段,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6.综合治疗方法:中医学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火罐等。

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可以相互补充,增强治疗效果。

7.重视个体化干预:中医学注重调节人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关注症状的消除。

中医学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治愈疾病,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体来说,中医学注重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个体差异,循证治疗,注重病因和病机,注重预防为主,综合治疗方法,并重个体化干预。

这些特点使得中医学具有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为人们提供了多方位的健康保障。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
1. 整体观念:中医药文化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药文化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以及木、火、土、金、水五种相互制约、相互生成的元素。

3. 辨证论治:中医药文化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结合其体质、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预防为主:中医药文化注重预防疾病,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5. 药食同源:中医药文化认为,药物和食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性质,可以相互转化和替代,因此在治疗疾病时,
常采用食疗、药膳等方法。

6. 注重人文关怀:中医药文化强调人文关怀,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强调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和沟通。

总之,中医药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医学文化,强调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预防为主、药食同源和注重人文关怀等特点,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点的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2)形神一体观(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一)症、证、病的概念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二)辨证与论治的概念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感冒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感冒。

咳嗽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咳嗽声重、恶寒发热、社苔薄白、脉浮紧;“证”是风热犯肺还是风寒犯肺。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第二节:阴阳学说(环球医学网提供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一、阴阳的属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

中医基本特点

中医基本特点

中医基本特点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疗法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它与西医学不同,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基本特点。

1.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将人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视为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整体系统。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导致的。

因此,中医治疗注重调节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症状或部位进行处理。

2. 注重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体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病因,因此,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草药配方。

3. 强调防病养生中医注重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强调调整饮食、作息、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因素,以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和抵抗力。

中医理论认为,通过保持身体的平衡和调整生活方式,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4. 体现辩证思维中医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特点。

中医理论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产生的。

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疗中采用辨证的方法,即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找出病因和病理变化的根源,并通过相应的治疗措施来调整失衡的因素。

总而言之,中医具有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辨证施治、强调防病养生和体现辩证思维的基本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中医在传统医学领域中独树一帜,并为治疗和养生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治疗方法虽然历史悠久,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和患者。

在面对严重疾病或紧急情况时,仍需借助西医学的现代技术和药物来进行诊断和救治。

此外,在选择中医治疗时,也需要寻求合格的中医师的指导和监督,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对于中医这一传统医学的独特特点,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同时加强与现代医学的交流和融合,以期将中西医结合起来,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一门疗效卓越的独特医学。

中医学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的两个最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将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

2、整体观念的内容: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两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从形体结构而言: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联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基本物质而言:精、气、血、津液等,共同构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

从生理机能而言: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彼此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关系,共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两者又是一个整体,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体现,相互影响。

从病理变化而言:一脉不和,周身不安,全身影响局部,局部影响全身,体现着整体性。

在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上,都贯穿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望闻问切,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中医诊病治病无不从整体观出发。

如眼科病中的六经辨证施治,骨折、疮痈等的治疗,都体现整体性。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影响人体的变化。

变化其一,适应性调节——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迫使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以适应其变化。

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其二,病理性反应——自然界的变化太大,人体不能适应,则产生病理变化。

如酷暑,雪灾,地震等的危害性,显而易见。

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概念: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单一的,分散的症状或体征。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疾病的全过程。

指有特定的病因、症状体征、发病形式、转归的完整过程。

2、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用四诊方法收集资料,如症状、体征、脉象等,并归纳分析资料,辨清疾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称为辨证。

中医基本特点

中医基本特点

中医基本特点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基本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命系统。

中医认为疾病不仅仅是某个器官或组织的问题,而是整个身体内外环境失衡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不仅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治疗,还要考虑其整个身体状态和环境因素。

二、辩证思维中医辩证思维是指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辩证思维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分析,不是单纯地看待事物表象,而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本质,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在辩证思维下,中医将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联系,认为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三、阴阳五行理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阴阳指的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如天和地、日和夜、寒和热等。

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整个自然界和人体内外环境。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并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调节。

四、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辨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以及听取患者主观感受和切脉等方式来确定患者身体状态。

根据辨证结果采取针灸、推拿、草药等不同治疗方法。

五、预防为主中医强调预防为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

中医预防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节、运动锻炼等多个方面,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保持身体健康,来避免疾病的发生。

六、个性化治疗中医强调个性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和环境因素都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七、自然安全中医注重自然安全,即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副作用和毒副作用。

中医辩证体系的特点

中医辩证体系的特点

中医辩证体系的特点
中医辩证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部位、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辩证论治时需全面考虑患者身体状况、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以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2. 辨证论治: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3.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医注重宏观的观察和辨析,同时也重视微观的病理变化。

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宏观观察,以及对病变部位、病因、性质等微观方面的辨析,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4. 经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医在保持传统医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成果,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5. 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中医认为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因此在辩证论治的过程中,会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中医辩证体系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经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等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3.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4.“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构成世界的本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精气。

6.精气概念源自于:水地说。

气的概念源自于:云气说。

7.精气首见于着作:《管子》8.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9.《内经》所说的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与火10.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A.木为水之子B.水为火之所不胜C.火为土之母D.金为木之所胜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6.脾统血的含义是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A.心阳B.肺气C.脾气D.肾阳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A.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冬季慎用寒药D.假寒慎用寒药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肾精C.冲任气血D.命门之火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生发、柔和B.阳热、上炎C.长养、化育D.清静、收杀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肝的疏泄作用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C.膀胱的气化作用D.肾的气化作用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阳三焦经D.手太阳小肠经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 B.饮 C.水 D.湿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络脉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B.易生风动血C.易耗气伤津D.易为阳热症状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B.带脉C.任脉D.冲脉22.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A.喜伤心B.怒伤肝C.思伤脾D.悲伤肺23.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A.暑邪B.热邪C.痰饮D.瘀血24.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A.浮脉B.洪脉C.弦脉D.缓脉25.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润恶燥B.不耐寒热C.体阴用阳D.喜燥恶湿26.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阴肾经D.足阳明胃经27.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阴脾经C.手少阴心经D.手太阴肺经28.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A.阴阳偏盛B.阴阳偏衰C.阴阳离决D.阴阳失调29.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A.先祛邪不会伤正B.先扶正可致留邪C.正气虽虚尚可耐攻D.标症紧急先治其标30.肾所藏之精是指 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1.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A.心的行血功能B.脾的运化功能C.肾的纳气功能D.肝的疏泄功能E.宗气的行呼吸功能32.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E.心包经33.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有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34.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A.喜B.怒C.悲D.惊E.恐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A.调节精神情志B.促进消化吸收C.维持气血运行D.协助水液代谢E.调理冲任二脉36.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A.扶正不留邪B.先攻后补C.祛邪不伤正D.先补后攻E.攻补兼施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A.滋水涵木法B.益火补土法C.培土制水法D.金水相生法E.佐金平木法38.奇恒之腑包括 A.脑 B.筋 C.脉 D.骨 E.髓39.“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0.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A.五气化火 B.五志化火C.命门之火 D.少火E.壮火第二部分(主观题,共60分)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41.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 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请大家思考:喝绿豆粥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吗?吃 羊肉、狗肉、火锅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吗?
☞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不同(主要 指社会的变迁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造就 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
诊治上的整体性: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在诊察疾病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五体、
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来推测内在
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
提供可靠依据。 在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在
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
上确立适当的治则与治法。
如本例患者,整体来判断,为脾、胃、
肝的气郁热证,当疏肝泄热,调和脾胃。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在康复治疗疾病时,应形神共调。尤其 应当重视调理精神情志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 复过程中的作用,即强调首先“治神”。 在养生防病方面,强调形动神静、形神共养。 如本例患者的治疗,不仅仅是开内服药 物,还应帮助患者调理情志、注意饮食,予 以食疗指导,如煮粥,疏肝的花茶等。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学则恒 医则仁心
谢谢!
临床中成药应用 中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主讲教师:李勇华(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2020.05
☞学习目标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掌握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的整体观念; 熟悉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整体观念; 了解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的整体观念。
☞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先看这样一个病例: 某女,45岁,素有慢性胃炎,经常腹胀, 纳呆,大便干燥,心烦,急躁,胃胀,嗳气, 吐酸,烧心,消瘦,口干,口苦,口臭,唇 干,唇上生疮。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滑数。
容易得风湿病;吃炒花生、烤火、油炸食品 容易口舌生疮;春天、夏天容易困重嗜睡; 夏天心烦。中、西医怎么解释。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 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 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 的客观规律。
☞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a.顺应季节气候。 b.顺应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
如治疗失眠之用半夏、夏枯草(季节), 中午下午晚上(昼夜)才喝中药之用。
c.顺应地域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仍为季节、昼夜和地域的影响。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些现象:居住地潮湿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剧烈、骤然变化的社 会环境,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不利的社会环境,不 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的病 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
看看这次新冠肺炎流行,各国的抗疫实践就很明显 的显示了社会与人体与疾病的关系。
☞总结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人体与自然的整体性 人体与社会的整体性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形神一体观”,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 的结合与统一的观点。本例患者的心烦、急 躁,即为精神方面的改变。形体和精神是一 体的,生理上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协调平 衡。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局部的病变,可引 起整体性病理反应;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 应的五体、官窍;五脏中一脏有病,可影响 他脏;形与神相互影响。 如本例患者,脾、 胃、肉、口、唇这样一个脾系统及精神方面 均整体的发生了病变,形成了有内在联系的 证候群。
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中医的整体观念,首先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中医认为,人在生理上是一个整体,主要体现于 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 相统一的观点。如本例患者,腹胀、纳呆、大便干 燥,中医认为是脾的问题;胃胀、嗳气、吐酸、烧 心,是胃的问题;消瘦,是四肢肌肉的问题;口干、 口苦、口臭,是口的问题;唇干、唇上生疮,是口 唇的问题。中医认为,五脏的脾、六腑的胃、五体 的肉、官窍的口及唇就构成了“脾系统”,是一个 内在紧密联系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