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实验

合集下载

鱼类转基因实验报告

鱼类转基因实验报告

鱼类转基因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鱼类的基因组,以探索其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的潜力。

通过将特定基因引入鱼类的基因组中,我们成功地改变了它们的表型。

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鱼类在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方面相比常规鱼类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环境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来解决。

引言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人工干预生物基因组的方法,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改变其性状。

应用广泛的转基因技术已经在农作物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如提高产量、抗虫性和耐逆性等。

然而,在动物领域,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

本实验旨在探索鱼类转基因技术的潜力,特别是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

材料与方法动物材料实验中使用的是普通鲤鱼(Cyprinus carpio)作为实验对象。

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生长周期短且易于饲养。

转基因技术我们选择了生长激素基因作为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其引入鱼类基因组中。

具体操作如下:1. 提取鲤鱼的胚胎细胞,并将其进行培养。

2. 利用质粒转染技术,将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细胞。

3. 培养经转基因的细胞,并筛选出表达生长激素基因的细胞株。

4. 通过体内转染技术,将经转基因的细胞注入受精卵中。

5. 培育转基因鲤鱼。

实验组设计将转基因鲤鱼和常规鲤鱼放置在不同的鱼缸中,提供相同的饲料和环境条件。

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转基因鲤鱼在生长速度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与常规鱼类相比,转基因鲤鱼的体重增长速度更快。

这可能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引入的生长激素基因促进了其细胞分裂和增殖的能力。

2. 转基因鲤鱼在抗病能力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善。

在接种疾病原菌后,转基因鲤鱼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常规鲤鱼。

这可能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引入的基因增强了鱼类的免疫系统。

3. 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环境问题。

一方面,长时间高强度的生长可能会对鱼类的身体健康和福利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转基因鱼类的逃逸可能会对自然鱼群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

美国转基因研究实验报告

美国转基因研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蔓延,胰岛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传统的胰岛素注射疗法虽然有效,但存在注射不便、低血糖风险高等问题。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胰岛素转基因莴苣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该研究团队在转基因莴苣生产口服胰岛素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实验目的1. 研究转基因莴苣中胰岛素基因的表达情况;2. 探讨转基因莴苣提取的胰岛素粉末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3. 分析转基因莴苣提取的胰岛素粉末在降低低血糖风险方面的优势。

三、实验方法1. 转基因技术: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枪技术将人胰岛素基因植入莴苣细胞的基因组,培育出转基因莴苣。

2. 胰岛素提取:将转基因莴苣叶片进行冻干处理,然后磨成粉末,提取其中的胰岛素。

3. 动物实验:将提取的胰岛素粉末喂食给血糖水平较高的糖尿病小鼠,观察其血糖变化情况。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转基因莴苣提取的胰岛素粉末与传统胰岛素注射在降低血糖和低血糖风险方面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转基因莴苣中胰岛素基因表达情况:研究人员发现,转基因莴苣叶片中的人胰岛素基因表达活跃,能够产生大量的胰岛素原,进一步裂解产生胰岛素。

2. 转基因莴苣提取的胰岛素粉末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喂食转基因莴苣提取的胰岛素粉末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在15分钟内开始下降,变化曲线比传统胰岛素注射导致的下降过程要平缓。

3. 降低低血糖风险:与传统胰岛素注射相比,转基因莴苣提取的胰岛素粉末在降低低血糖风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这是因为口服粉末中的植物细胞壁能保护有效物质免遭胃酸等破坏,进入肠道后,植物细胞壁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释放出的胰岛素通过肝肠相互作用进入肝脏,从而平缓生效。

五、实验结论1. 成功培育出转基因莴苣,其叶片中含有可转化成胰岛素的物质;2. 转基因莴苣提取的胰岛素粉末在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3. 转基因莴苣提取的胰岛素粉末在降低低血糖风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 该研究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成本。

动物转基因细胞鉴定实验报告

动物转基因细胞鉴定实验报告

动物转基因细胞鉴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转基因细胞鉴定实验,判断某个动物体内是否存在外源DNA,并确定外源DNA的存在形式(整段或片段)及数量。

实验材料:1. 转基因动物组织样本(例如转基因小鼠的皮肤组织);2. 免疫材料(例如抗体);3. 实验所需试剂、设备(例如离心机、PCR设备)。

实验步骤:1. 提取转基因动物组织样本的细胞DNA。

可以使用商业化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提取,按照盒内说明书的步骤进行操作。

2. 利用PCR技术对提取到的细胞DNA进行放大。

选择与外源DNA序列互补的引物,设置PCR反应体系,进行PCR扩增。

PCR扩增条件根据引物的具体要求来设置。

3. 将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

将PCR产物与DNA分子量标准品一同加载至琼脂糖凝胶中,接通电源进行电泳。

根据PCR产物的大小,判断是否存在特定长度的 DNA片段,进而得出外源DNA的存在与否。

4. 如有必要,对PCR扩增产物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可以利用核酸杂交技术或DNA测序技术,确认扩增产物是否与外源DNA完全匹配。

结果与讨论:根据电泳结果,如果样品在特定长度处出现明显的DNA条带,并且与分子量标准品相匹配,可推断该动物体内存在特定长度的外源DNA片段。

如在其他长度处也观察到DNA条带,可能表示存在其他长度的外源DNA片段或非特异扩增产物。

如果在所有长度处都没有明显的DNA条带出现,说明该动物体内不存在外源DNA。

实验中还需要注意避免污染和假阳性结果的产生,可以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如设立阴性对照、正常动物组织样品对照等。

结论:通过转基因细胞鉴定实验,可以初步判断某个动物体内是否存在外源DNA,并确定外源DNA的存在形式及数量。

这种实验方法在转基因动物监测和转基因动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转基因实验

转基因实验

实验四、转基因大豆GTS-40-3-2的PCR检测一、实验目的:利用PCR技术检测混合大豆样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大豆GTS-40-3-2成分。

二、实验原理:1、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体外核酸扩增技术。

它具有特异、敏感、产率高、快速、简便、重复性好、易自动化等突出优点;能在一个试管内将所要研究的目的基因或某一DNA片段于数小时内扩增至十万乃至百万倍,使肉眼能直接观察和判断;可从一根毛发、一滴血、甚至一个细胞中扩增出足量的DNA供分析研究和检测鉴定。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每完成一个循环需 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到达平台期(Plateau)所需循环次数取决于样品中模板的拷贝。

PCR的反应动力学:PCR的三个反应步骤反复进行,使DNA扩增量呈指数上升。

反应最终的DNA 扩增量可用Y=(1+X)n计算。

Y代表DNA片段扩增后的拷贝数,X表示平(Y)均每次的扩增效率,n代表循环次数。

平均扩增效率的理论值为100%,但在实际反应中平均效率达不到理论值。

小鼠转基因实验报告(3篇)

小鼠转基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鼠作为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其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为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本实验旨在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构建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特定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和功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C57BL/6小鼠,雄性,8周龄。

2. 基因构建材料:目的基因(GFP基因)、启动子(CMV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基因)、pEGFP-C1质粒载体、pGL3-Basic质粒载体。

3. 实验试剂: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T4 DNA连接酶、DNA聚合酶、PCR引物、Trizol试剂、RNA提取试剂盒、反转录试剂盒、荧光定量PCR试剂盒、细胞培养试剂等。

4. 仪器设备:PCR仪、凝胶成像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细胞培养箱、显微镜等。

三、实验方法1. 目的基因构建:将GFP基因和Luc基因分别插入到pEGFP-C1和pGL3-Basic质粒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

2. 重组质粒转染: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转染C57BL/6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

3. 转基因小鼠胚胎细胞筛选:通过GFP荧光筛选,得到阳性细胞克隆。

4. 胚胎细胞传代培养:将阳性细胞克隆进行传代培养,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细胞系。

5. 胚胎细胞冻存:将稳定表达的细胞系进行冻存,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6. 胚胎移植:将冻存后的胚胎细胞进行移植,获得转基因小鼠。

7. 转基因小鼠表型鉴定:通过GFP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小鼠体内GFP表达情况,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FP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水平。

四、实验结果1. 重组质粒构建:成功构建了含有GFP基因和Luc基因的重组质粒。

2. 转基因小鼠胚胎细胞筛选:通过GFP荧光筛选,得到阳性细胞克隆。

3. 胚胎细胞传代培养:成功传代培养出稳定表达的细胞系。

4. 胚胎移植:成功获得转基因小鼠。

白菜转基因实验报告

白菜转基因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白菜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其转基因研究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病毒基因导入白菜,探究转基因白菜在抗病毒性方面的表现。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白菜(Brassica rapa ssp. chinensis):取材于本地种植的结球白菜。

- 农杆菌:选择含有Ti质粒的根癌农杆菌C58。

- 抗病毒基因:TuMV-NIa及LMV-CP。

- 植物激素:6-BA、NAA、AgNO3。

2. 实验方法1. 基因转化1.1 准备农杆菌:将根癌农杆菌C58在含有卡那霉素的YEB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1.2 制备外植体:取白菜叶片,用70%酒精消毒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再将其切成小块。

1.3 共培养:将外植体与农杆菌混合,共培养于含有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共培养时间为2-3天。

1.4 诱导再生:将共培养后的外植体转入含有植物激素的再生培养基中,诱导其再生。

1.5 抗性筛选:将再生植株转入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筛选出阳性植株。

2. 分子鉴定2.1 PCR检测:提取转基因植株DNA,进行PCR扩增,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存在。

2.2 Southern blot检测:将转基因植株DNA进行 South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3. 抗病毒性检测3.1 人工接种:将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分别接种TuMV和LMV病毒。

3.2 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植株发病情况,比较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的抗病毒性。

三、实验结果1. 基因转化通过共培养和诱导再生,成功获得转基因白菜植株。

2. 分子鉴定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目的基因已成功导入白菜基因组中。

3. 抗病毒性检测与对照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在接种TuMV和LMV病毒后,发病率明显降低,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毒性。

转基因筛选实验报告

转基因筛选实验报告

转基因筛选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转基因技术筛选出具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并验证其功能表达。

同时,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与分析。

2. 实验方法2.1. 材料准备- 野生型植物种子- 目标基因载体- 转化载体(包含选择标记基因)- 催化剂(如乙酰丙酮)- 局部细菌感染试剂2.2. 实验步骤1. 制备植物组织培养基,包括必需的无机盐、营养物质以及植物激素。

2. 将野生型植物种子在无菌条件下在培养基上培养,保持温湿度合适。

3. 将目标基因载体和转化载体分别在乙酰丙酮的催化作用下加入植物组织培养基中。

4. 收取转基因植株,将其转移到相应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5. 利用PCR等方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基因分析,验证是否成功转化目标基因。

6. 进行型和酶解析实验,验证目标基因的功能表达情况。

3.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筛选,我们成功获得了若干转基因植株。

通过PCR实验验证,其中的部分植株确实成功转化了目标基因。

进一步的酶解析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转基因植株中的目标基因被成功表达,产生了相应的功能酶。

4. 实验分析通过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我们成功地筛选出了具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

这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和产量,还可以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产生用于疾病治疗的蛋白质等。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面临一些争议和风险。

一方面,转基因植物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转基因植物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在推广应用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和安全评估。

5. 结论通过转基因筛选实验,我们成功获得了具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并验证了目标基因的功能表达。

这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转基因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需要高度重视风险评估和监管措施,确保其安全使用。

转基因食品实验报告

转基因食品实验报告

转基因食品实验报告引言转基因食品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生物体中,使其获得某种特定性状的食品。

目前,转基因食品已经成为全世界食品行业的热门话题。

本实验致力于探究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以期了解转基因食品实际带来的风险与机遇。

实验目的1. 研究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2. 探究转基因食品对环境的影响。

3. 分析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方法实验材料1. 转基因食品及其非转基因对照食品。

2. 测试人群。

实验步骤1. 收集不同种类的转基因食品及其非转基因对照食品。

2. 将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对照食品随机分配给测试人群,使其服用。

3. 收集测试人群的相关数据,包括健康状况、生理指标等。

4.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评估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 进行环境学习,探究转基因食品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6. 对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总结。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对测试人群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发现:1. 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对照食品在健康状况和生理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2. 转基因食品虽然在某些特定品种中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但在大多数人群中并没有引起明显不良反应。

3. 转基因食品对环境的影响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某些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总体而言,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小,但对于环境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来支持。

实验结论1.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特定品种中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需要谨慎对待。

2. 转基因食品对环境的影响尚不明确,需要更多研究来评估其潜在风险与机遇。

3. 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技术和食品创新,具有一定的优点,如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抗虫性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可能导致抗药性、基因流动等问题。

参考文献1. Smith, J. M., & Berlinger, J. I. (2012).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Vol.12).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2. Domingo, J. L., & GinéBordonaba, J. (2011).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37(4), 734-742.。

转基因的实验报告

转基因的实验报告

转基因的实验报告转基因的实验报告引言: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以获得特定性状的方法。

这项技术在农业、医学和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旨在探究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其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实验设计:本实验选取了普通小麦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转基因为抗虫害的品种。

我们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种植了转基因小麦和普通小麦,对两组进行了相同的生长条件和管理措施。

实验过程:1. 种植:将小麦种子分别种植在相同大小的花盆中,每组各10盆。

2. 环境控制: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我们将两组小麦放置在相同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

3. 生长观察:定期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数量、根系生长等指标。

4. 虫害处理:在转基因小麦组中,我们人为添加了一定数量的害虫,以模拟自然环境下的虫害情况。

5. 产量测定:收获小麦后,对两组小麦的产量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1. 生长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转基因小麦的生长速度更快,植株高度更高,叶片数量更多。

这表明转基因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2. 虫害抗性:在虫害处理后,转基因小麦组的受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这说明转基因小麦具有更强的抗虫害能力,有助于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3. 产量比较:经过收获后,转基因小麦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意味着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讨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农业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转基因小麦不仅能够提高生长速度和产量,还具有抗虫害的优势。

这些优点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作物受害率。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或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对转基因技术的监管和评估至关重要。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争议。

转基因_检测_实验报告

转基因_检测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并掌握转基因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验证转基因植物或生物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目标基因,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原理转基因检测主要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PCR(聚合酶链反应)、South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转基因生物体内是否存在目标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三、实验材料1. 转基因植物或生物样品2. 靶标基因DNA或cDNA3. DNA提取试剂盒4. PCR试剂5. Southern blotting试剂6. Western blotting试剂7.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离心机等四、实验方法1. DNA提取(1)取一定量转基因植物或生物样品,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提取总DNA。

(2)对提取的DNA进行定量,确保其浓度和纯度符合实验要求。

2. PCR检测(1)根据靶标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2)将PCR产物进行电泳分析,观察扩增条带。

3. Southern blotting检测(1)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转移至尼龙膜上。

(2)用靶标基因探针进行杂交,洗涤后进行化学显色。

4. Western blotting检测(1)将转基因植物或生物样品制备成蛋白质提取物。

(2)进行SDS-PAGE电泳,转移至NC膜上。

(3)用靶标蛋白抗体进行免疫检测,洗涤后进行化学显色。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PCR检测通过PCR扩增,成功得到预期大小的靶标基因片段,说明转基因植物或生物体内存在目标基因。

2. Southern blotting检测通过Southern blotting检测,成功将PCR产物与靶标基因探针进行杂交,说明转基因植物或生物体内存在目标基因。

3. Western blotting检测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功检测到目标蛋白的表达,说明转基因植物或生物体内存在目标基因的表达产物。

水稻转基因实验方法与步骤

水稻转基因实验方法与步骤

水稻转基因一、实验目的1.学习水稻组织培养的方法2.学习水稻转基因的方法二、实验原理目的基因克隆到双元载体中,双元载体转入农杆菌,然后携带双元载体的农杆菌侵染水稻愈伤组织,通过T-DNA插入,把我们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水稻染色体上。

历史:农杆菌感染受伤的植物产生冠瘿瘤病,发现是由Ti质粒引起,同时做杂交,发现只有T-DNA(transferred DNA)这一部分被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了。

三、试验步骤:一、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一)以水稻幼胚为试材诱导愈伤组织1.消毒:取水稻未成熟种子(灌浆期),按以下步骤消毒:1)用自来水冲洗种子,去掉浮起的瘪谷;2)将种子放入250ml无菌烧杯中(种子数量约占1/3体积),用200ml 70%酒精消毒2分钟;(在操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操作)3)加入250ml 25%次氯酸钠(NaClO)溶液,同时加数滴吐温-20,浸泡90分钟;4)倒去NaClO溶液,用无菌蒸馏水清洗种子4-5遍。

2.诱导与继代培养:(以下步骤需无菌操作)1)用镊子夹住种子,在无菌滤纸上用钢钩挤出幼胚,置入诱导培养基中;2)操作完毕后封好培养皿(一般保鲜膜),在暗处适温下(25-28℃)培养5天;3)继代培养。

用镊子剥下胚性愈伤组织(去掉芽及膜状物),置入继代培养基中(凸起面向上),暗处适温下(25-28℃)培养3天。

(二)以水稻成熟胚为试材诱导愈伤组织1.消毒:取水稻成熟种子,人工或者机械脱壳,挑选饱满光洁无菌斑的种子,按以下步骤消毒:1)将种子放入100ml无菌烧杯中,倒入70%酒精消毒2分钟;2)倒去酒精,加入100ml 20%次氯酸钠(NaClO)溶液,浸泡30分钟;3) 倒去次氯酸钠溶液,用无菌蒸馏水清洗种子4-5遍,最后一遍浸泡30分钟。

2.诱导与继代培养:(以下步骤需无菌操作)1)种子放在无菌滤纸上吸干,置入成就胚诱导培养基中,每皿12-14颗;2)操作完毕用封口膜(Micropore TM Surgical Tape)封好培养皿,在28℃光照培养箱,培养3周;3)在超净工作台上打开培养皿,用镊子挑取自然分裂的胚性愈伤组织(淡黄色,致密呈球状),置入继代培养基中,在28℃光照培养箱,继代培养1周。

转基因人实验报告

转基因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探究特定基因在人体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了某基因作为目标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其导入人体细胞,观察其在人体内的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效应。

二、实验目的1. 成功构建含有目标基因的重组质粒。

2. 将重组质粒导入人体细胞,观察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

3. 分析基因表达产物在人体细胞内的生物学效应。

三、实验材料1. 目标基因:某基因的DNA序列。

2. 载体:pUC19载体。

3. 限制性内切酶:EcoRI、BamHI。

4. 连接酶:T4 DNA连接酶。

5. DNA聚合酶:Klenow片段。

6. 载体质粒:pUC19质粒。

7. 转化试剂:CaCl2、DNA转化试剂盒。

8. 细胞培养试剂: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

9. 实验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细胞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目标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以目的基因的DNA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 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结果。

- 将目的基因片段与pUC19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

- 通过PCR、酶切鉴定重组质粒。

2. 重组质粒的转化与表达- 将重组质粒转化入人体细胞,采用电穿孔法或脂质体法。

- 将转化后的细胞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筛选阳性克隆。

- 通过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

3. 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效应分析- 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凋亡实验等方法,观察基因表达产物对细胞生长、死亡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通过体内实验,观察基因表达产物对动物模型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成功构建了含有目标基因的重组质粒,并通过PCR、酶切鉴定。

2. 重组质粒成功转化入人体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基因在细胞内表达。

3. 基因表达产物对细胞生长、死亡等生物学效应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等。

检测转基因实验报告(3篇)

检测转基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转基因烟草植株中目标基因的整合和表达情况,验证转基因植株的遗传稳定性,为后续的转基因烟草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转基因烟草植株:含有目标基因的烟草再生植株。

2.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DNA分子量标准、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T载体、感受态细胞、质粒提取试剂盒等。

3. 实验仪器: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离心机、电泳仪、显微镜等。

三、实验方法1. DNA提取- 将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叶片剪成小块,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DNA。

2. PCR扩增- 设计特异性引物,针对目标基因进行PCR扩增。

- 将提取的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3. 电泳检测- 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条带。

4. 测序验证- 对扩增的特异性条带进行测序,验证其序列与目标基因的一致性。

5. Southern blot检测- 使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转基因烟草植株DNA和野生型烟草DNA。

- 将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

-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标基因探针进行杂交。

- 显影后观察杂交信号。

6. Northern blot检测- 提取转基因烟草植株RNA,进行反转录PCR,扩增目标基因mRNA。

- 将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

-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标基因探针进行杂交。

- 显影后观察杂交信号。

四、实验结果1. PCR扩增- 转基因烟草植株DNA的PCR产物在预期位置出现特异性条带,而野生型烟草DNA没有扩增产物。

2. 测序验证- 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序列与目标基因序列一致。

3. Southern blot检测- 转基因烟草植株DNA的酶切产物与探针杂交后,在预期位置出现杂交信号,而野生型烟草DNA没有杂交信号。

4. Northern blot检测- 转基因烟草植株RNA的RT-PCR产物与探针杂交后,在预期位置出现杂交信号,而野生型烟草RNA没有杂交信号。

转基因检测报告

转基因检测报告

转基因检测报告1. 背景介绍转基因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内,并使其在细胞内稳定表达的过程。

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能源等领域。

然而,转基因食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因为人们担心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

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可信度,转基因检测成为了必要的手段。

2. 检测目的转基因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确认食品样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通过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外源基因,可以评估其合法性和安全性。

此外,转基因检测还可以用于追溯产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

3. 检测方法3.1 PCR法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常用的转基因检测方法。

它利用特定引物与待检测样品中的目标基因序列进行扩增,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存在与否来判断目标基因是否存在。

PCR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适用于转基因检测中的早期筛查。

3.2 荧光定量PCR法荧光定量PCR法是PCR法的一种改进技术,可实现对扩增产物的实时监测和定量分析。

通过添加荧光标记到PCR反应体系中,使扩增产物在经过每一轮PCR 循环后产生特定的荧光信号。

荧光定量PCR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所需样本量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检测中。

3.3 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是目前转基因检测中最准确、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待检测样品中的基因进行全面的测序分析,可以发现并确认其中是否存在外源基因。

基因测序技术包括Sanger测序、高通量测序等多种方法,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

4. 实验流程转基因检测的实验流程分为样品处理、DNA提取、PCR扩增、分析与解读等多个步骤。

4.1 样品处理:将待检测样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分组和标记,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DNA提取:从样品中提取出目标DNA,常用的DNA提取方法包括酚-氯仿法、磁珠法等。

4.3 PCR扩增:根据检测需要,设计合适的引物和扩增条件,进行PCR反应,扩增待检测目标基因。

4.4 PCR产物分析:通过凝胶电泳、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PCR产物进行分析和检测。

转基因实验报告

转基因实验报告

转基因实验报告转基因实验报告引言: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获得新的性状的方法。

它在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篇报告将对转基因实验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种抗虫基因导入植物中,以提高植物对害虫的抵抗能力。

通过观察转基因植物与普通植物的差异,评估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二、实验设计我们选取了一种常见的作物植物作为实验对象,将一种抗虫基因导入其基因组中。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我们将目标基因与载体DNA连接,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将其导入植物细胞中。

随后,通过培养、筛选和鉴定,获得了转基因植物。

三、实验过程1. 基因克隆:从抗虫植物中提取目标基因的DNA序列,并利用PCR技术扩增目标基因。

2. 载体构建:选择适当的载体,将目标基因与载体DNA连接,形成重组DNA。

3. 细胞转化:将重组DNA导入农杆菌中,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将目标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

4. 培养和筛选:将转基因植物细胞培养在含有适当选择剂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细胞。

5. 鉴定和培育:通过PCR、Southern印迹等技术对转基因植物进行鉴定,并进行后续培育。

四、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步骤,我们成功获得了含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

与普通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在抗虫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在虫害侵袭下,转基因植物的叶片损伤较轻,生长状态更为健康。

这表明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五、讨论与分析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一方面,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能力,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存在担忧。

因此,在推广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科学研究,确保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六、结论通过本次转基因实验,我们成功将抗虫基因导入植物中,获得了具有抗虫能力的转基因植物。

活体基因转移实验报告

活体基因转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活体基因转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基因枪活体植物基因转染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通过实验,验证基因枪技术在活体植物基因转移中的可行性。

二、实验原理活体基因转移技术是一种将外源基因导入活体细胞或组织中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基因枪技术,通过高压气体的作用,将外源基因载体(如DNA分子)加速至高速,使其进入活体植物细胞内,从而实现基因转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拟南芥种子、基因枪载体DNA、缓冲液、抗生素等。

2. 仪器:基因枪、显微镜、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种子处理:将拟南芥种子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2. 基因载体制备:将基因枪载体DNA与缓冲液混合,调整浓度为1mg/mL。

3. 基因枪处理:将消毒后的拟南芥种子置于基因枪处理装置中,调整好距离和角度,用基因枪进行轰击。

4. 培养与观察:将轰击后的种子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定期观察种子发芽、生长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5. PCR检测:对部分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验证基因是否成功转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培养与观察:轰击后的拟南芥种子在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部分植株出现变异现象,如叶片颜色、形态等。

2. PCR检测:PCR检测结果证实,部分转基因植株中存在目的基因。

六、实验结论1. 基因枪技术在活体植物基因转移中具有可行性。

2. 通过基因枪轰击,外源基因成功导入拟南芥细胞内,实现了基因转移。

3. 本实验为后续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基因枪轰击过程中,应注意调整好距离和角度,以确保基因载体进入细胞内。

2. 在培养过程中,注意观察植株生长情况,及时记录相关数据。

3. PCR检测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污染。

八、实验总结本实验成功实现了活体植物基因转移,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基因枪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转基因实验报告

转基因实验报告

转基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普通玉米种子- 转基因玉米种子2. 实验方法:1) 实验组:选择转基因玉米种子,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播种和生长管理。

2) 对照组:选择普通玉米种子,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播种和生长管理。

3) 定期观察和记录两组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抗虫效果、产量等指标。

4) 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差异。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 转基因玉米的生长情况:转基因玉米表现出与普通玉米接近的生长状态,包括植株高度、茎干粗细、叶片生长等方面,并未出现明显差异。

2. 转基因玉米对虫害的抵抗力:实验组的转基因玉米对螟虫等害虫表现出较高的抗性,叶片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普通玉米明显降低。

这表明该转基因玉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抗虫能力。

3. 转基因玉米的产量: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转基因玉米产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这说明转基因玉米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供应。

四、实验讨论1.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引入外源基因,可以使农作物具备特定的特性和抗性,提高作物的品质、抗虫能力和产量水平。

这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转基因作物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抗虫特性有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另一方面,一些人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预测的风险。

因此,在推广和应用转基因作物时,需要加强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监管措施。

五、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和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转基因玉米在生长情况、抗虫效果和产量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显示出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然而,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2023年国家转基因试验实施方案

2023年国家转基因试验实施方案

2023年国家转基因试验实施方案2023年国家转基因试验实施方案1. 背景•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对农业生产、食品安全以及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力和影响。

•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推广和应用了一系列转基因作物,取得了显著效果。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必须加快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步伐。

2. 目标•在2023年内,在特定试验区域内开展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以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

•推动转基因技术在我国的科研和应用进程,提高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保障转基因实验的安全性,符合我国的环境和食品安全要求。

3. 实施步骤研究调查•确定转基因试验区域,包括特定农田或农场,并征得相关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同意。

•开展对转基因作物和生物研究的前期调查和实验验证,评估其潜力和可行性。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的转基因研究水平。

设计试验方案•制定详细的试验方案,包括试验的农作物种类、生物安全措施、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等内容。

•保障试验的科学性和严密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实验的公正和可靠性。

试验实施•在设计的试验区域内,按照试验方案开展转基因作物和生物的种植和养殖。

•加强对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管理措施的监控和调控,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

•定期对试验区域进行监测和采集样品,分析试验结果并及时进行科学评估。

评估和总结•根据试验的数据和结果,对转基因作物和生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综合评估试验结果,撰写评估报告,为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

•总结试验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转基因试验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4. 安全措施•严格遵守转基因研究和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转基因试验的监督和管理,及时解决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在试验区域内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制定应对措施,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设计转基因植物实验报告

设计转基因植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构建转基因植株,并对其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以验证目的基因在植物体内的有效表达。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种子。

2. 基因工程工具:质粒载体(pUC19)、目的基因(GUS基因)、限制性内切酶(EcoRI、BamHI)、T4连接酶、DNA标记物、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3. 实验试剂:LB培养基、YEB培养基、IPTG(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无水乙醇、氯仿、酚/氯仿/异戊醇(25:24:1)、NaCl、SDS、Tris-HCl、EDTA、MgCl2、DNA模板制备试剂盒、PCR产物纯化试剂盒等。

4. 实验仪器:PCR仪、凝胶成像系统、超净工作台、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电泳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1)设计引物: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分别包含EcoRI和BamHI酶切位点。

(2)PCR扩增:以目的基因的DNA模板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3)酶切与连接:将PCR产物进行EcoRI和BamHI双酶切,回收目的基因片段,与线性化的质粒载体连接。

(4)转化大肠杆菌: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选阳性克隆进行鉴定。

2. 转基因植株的构建(1)农杆菌转化:将鉴定后的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EHA105,挑选阳性克隆进行鉴定。

(2)浸染植物组织:将转化后的农杆菌浸染拟南芥种子,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

3.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1)DNA提取:提取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DNA。

(2)PCR扩增:以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3)电泳检测: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情况。

4.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鉴定(1)GUS基因表达检测:提取转基因植株的叶片总蛋白,进行GUS活性检测。

转基因致癌实验报告

转基因致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关于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特别是致癌风险,一直存在争议。

为了解转基因作物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对转基因大豆的致癌性进行了研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转基因大豆种子(由我国某知名农业科技公司提供)- 非转基因大豆种子(作为对照组)-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高压灭菌锅等2. 实验方法:(1)将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种子分别进行消毒、浸泡、播种等处理,培养成幼苗。

(2)选取健康的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喂食转基因大豆)和对照组(喂食非转基因大豆)。

(3)实验组小鼠每天喂食一定量的转基因大豆,对照组小鼠每天喂食等量的非转基因大豆,持续喂养12个月。

(4)在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体重、活动能力等指标。

(5)实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解剖,观察肝脏、肾脏、肺脏等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切片分析。

三、实验结果1. 体重变化:实验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转基因大豆可能对小鼠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2. 器官病理变化:实验组小鼠的肝脏、肾脏、肺脏等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如脂肪变性、纤维化、炎症等。

对照组小鼠器官病理变化不明显。

3. 病理切片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小鼠器官病理切片,发现肝脏、肾脏、肺脏等器官存在癌细胞。

对照组小鼠器官病理切片未发现癌细胞。

四、结论与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喂食转基因大豆可能导致小鼠出现器官病理变化,甚至诱发癌症。

这表明转基因大豆可能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 实验动物数量有限,可能存在偶然性。

2. 实验时间较短,长期致癌风险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实验初步证实了转基因大豆可能具有致癌风险。

为进一步研究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建议开展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实验,并关注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转基因大豆GTS-40-3-2的PCR检测
一、实验目的:利用PCR技术检测混合大豆样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大豆GTS-40-3-2成分。

二、实验原理:
1、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体外核酸扩增技术。

它具有特异、敏感、产率高、快速、简便、重复性好、易自动化等突出优点;能在一个试管内将所要研究的目的基因或某一DNA片段于数小时内扩增至十万乃至百万倍,使肉眼能直接观察和判断;可从一根毛发、一滴血、甚至一个细胞中扩增出足量的DNA供分析研究和检测鉴定。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每完成一个循环需 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到达平台期(Plateau)所需循环次数取决于样品中模板的拷贝。

PCR的反应动力学:PCR的三个反应步骤反复进行,使DNA扩增量呈指数上升。

反应最终的DNA 扩增量可用Y=(1+X)n计算。

Y代表DNA片段扩增后的拷贝数,X表示平(Y)均每次的扩增效率,n代表循环次数。

平均扩增效率的理论值为100%,但在实际反应中平均效率达不到理论值。

反应初期,靶序列DNA片段的增加呈指数形式,随着PCR产物的逐渐积累,被扩增的DNA片段不再呈指数增加,而进入线性增长期或静止期,即出现“停滞效应”,这种效应称平台期数、PCR扩增效率及DNA聚合酶PCR的种类和活性及非特异性产物的竟争等因素。


多数情况下,平台期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

PCR反应原理示意图
2、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GTS40-3-2(Roundup-Ready soybean)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抗除草剂大豆,通过外源蛋白cp4-EPSPS表达抗除草剂的特性。

近年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大豆绝大部分是这种转基因作物品种。

草甘膦(glyphosate,Monsanto公司生产的草甘膦商品名为Roundup)是一种施用于叶面的广谱的、非选择性的有机膦类除草剂。

它对于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都有极强的控制能力。

草甘膦特异性地抑制植物和细菌中莽草酸羟基乙酰转移酶(EPSPS)的活性。

EPSPS是芳香族氨基酸合成途径中的一个酶,它可逆地催化S3P(shikimate-3-phosphate)和PEP(phosphoenopyrate)缩合成EPSP和无机膦。

Monsanto公司将具有抗草甘磷除草剂能力的Cp4-EPSPS基因转入农作物中,使这些作物具有抗草甘磷能力。

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转化事件40-3-2中所用的载体PV-GMGT04
包括遗传成分的质粒图谱
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转质粒图谱
3、本实验通过特异性的扩增大豆的内标准基因Lectin和外源35S-CTP的片段来鉴别转基因大豆GTS40-3-2和非转基因大豆。

在转基因大豆GTS40-3-2中含有Lectin和35S-CTP的特异性片段,而在非转基因大豆中只含有Lectin的特异性片段,因此通过Lectin和35S-CTP特异性片段的PCR扩增进行混合大豆样品中转基因大豆GTS40-3-2成分的鉴定。

三、试验材料
转基因大豆GTS40-3-2
非转基因大豆
混合大豆样品A和B
四、实验试剂:
(一)植物DNA提取和纯化试剂盒(捷瑞公司“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Taq DNA聚合酶
10 X PCR反应缓冲液
2 mM dNTPs溶液
重蒸水
PCR引物: Lectin gene:
Lectin 1F: 5’ GGGTGAGGATAGGGTTCTCTG 3’
Lectin 2R: 5’ GCGATCGAGTAGTGAGAGTCG 3’
扩增片段长度: 210 bp
GTS40-3-2:
GTS40-3-2 1F: 5’ AAGATTAAGCTTCAACATGTGAAGGA 3’
GTS40-3-2 2R: 5’ CAGAGAGAGAAAATGGACGTGG 3’
扩增片段长度: 301 bp
琼脂糖
0.5 X TBE溶液
DL2000 DNA分子量标记
酚-氯仿
五、实验仪器:
恒温水浴锅
恒温箱
微量移液器、枪头
离心机
离心管
PTC-100 PCR扩增仪
电泳仪、电泳槽
凝胶成像系统
六、实验步骤:
(二)大豆样品DNA的提取和纯化
(三)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
1、取适量样品放在研钵中,加入液氮将样品研磨成粉末,称取约70mg~100
mg磨碎的样品转入1.5ml 的Eppendorf管中;
2、视材料量的多少,加入600~700μl Buffer A,轻轻混匀后,65℃水浴保温
10min;
3、在管中加入等体积酚/氯仿(600~700μl),上下颠倒充分混匀,抽提2min;
4、12000 g离心5min,吸取上清到一新的Eppendorf管中;
5、加入等体积Buffer B,混匀,常温放置10 min后, 12000×g离心5min, 去
上清, 保留沉淀;
6、在沉淀中加入60μl Buffer C, 用枪头将其充分混匀(很重要)后,于37℃
溶解沉淀,5min后加入300μl Buffer D, 上下颠倒充分混匀10次后,取出离心柱,将离心柱放置在一个2 ml的套管上,将溶液加入到离心柱中,放置2 min;
7、将离心柱和2 ml套管一起用8000×g离心,30s后,弃去2 ml套管中溶
液,在离心柱中加入200μl Wash Buffer I,8000×g离心,30s后,弃去溶液;
8、在离心柱中加入200μl Wash Buffer I,8000×g离心,30s后,弃去溶液;
9、在离心柱中加入200μl Wash Buffer II,8000×g离心,30s后,弃去溶液;
10、在离心柱中加入200μl Wash Buffer II,8000×g离心,30s后,弃去溶液;
11、12000×g离心30s,以除去离心柱中痕量残余溶液;
12、将离心柱放置在一个新的1.5 ml离心管(请自备)中,在离心柱底部中央
小心加入50μl Elution Buffer,37℃放置2 min后, 12000×g离心30s;13、离心管中的溶液即可作为PCR反应的模板, 建议一个PCR反应使用1μl
DNA,其余样品保存在-20℃。

(四)大豆样品DNA的PCR检测
1、PCR反应体系的配制
O、10×PCR Buffer、dNTP、A.按照下表依次将试剂加入PCR反应管中:ddH
2
Primer F/R和模板DNA,最后加入一滴石蜡油,并将PCR反应液轻轻混匀。

B.将PCR反应管置于PCR仪上,95℃ 10 Min。

C.迅速取出PCR反应管置于冰上,加入0.3 μl Taq DNA Polymerase,轻
轻混匀后,于离心机中8000 X g离心15 S。

D.将PCR反应管取出,置于PCR仪上,按照预定PCR程序运行。

2、PCR反应程序
94℃, 5min
94℃,30sec,58℃,30sec,72℃,30sec,35个循环;
72℃,7min
3、大豆样品PCR检测的PCR反应设置
按照下表设置进行样品的PCR扩增
(五)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1、2%琼脂糖凝胶的配置:
a.称取2 g琼脂糖,将其加入100 ml的0.5 X TBE溶液中,置于微波炉中充分溶解。

b.溶解后加入5 ul EB,混匀,将融好的琼脂糖凝胶溶液适当冷却,倒入凝胶槽中。

c.充分凝固后,将其取出,即可用于电泳。

2、凝胶电泳
a.吸取7 ul的PCR反应产物,与适量溴酚蓝上样缓冲液混合后加入到凝胶加样孔中。

b.打开电泳仪,100 V电泳30 Min。

c.取出凝胶,于凝胶成像系统中拍照记录实验结果。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1、抽提DNA的质量(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2、PCR扩增结果:(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注:扩增有目的大小的条带记为“+”,扩增没有目的大小的条带记为“—”
3、PCR扩增结果分析:
样品A中是否含有转基因大豆GTS40-3-2成分?
样品B中是否含有转基因大豆GTS40-3-2成分?
4、实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