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中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一直以来被世人所称颂。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过时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状和影响,进行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特点;2. 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3.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
四、调研结果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涵盖了诗词、书法、绘画、乐舞、礼仪、哲学等方方面面;2. 尽管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但其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成为了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现实挑战,包括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退和知识传承的困难等。
五、调研结论1.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但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亟待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支持和保护;3. 需要通过教育和推广等途径,激发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六、调研建议1. 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2. 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传承与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必将焕发新的光芒,继续为人们带来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精选范文合集五篇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精选范文合集五篇在日常点滴中介绍和弘扬地方文化传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特色,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带入基层文化生活之中。
以下是初心为您推荐。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一)中华传统文化以其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特色而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
今年暑期实践中,校团委与校友会发起“文化中国行”实践项目,并获得北京大学校友基金的支持与赞助,扶持青年学子长期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文明、发扬民族精神、传承国学精粹的实践活动。
经过层层筛选,北京大学赴南京云锦研究暑假实践团、北京大学赴福建厦门调研实践团、北京大学艾德莱斯暑期社会实践团、北京大学禅学社赴海北藏族自治州实践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邹鲁行社会实践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敦煌实践调研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赴大连暑期社会实践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赴江苏开弦弓村村史调研实践团、北京大学赴福建泉州暑期调研团、北京大学耕读社传统文化研修夏令营等十支团队入选“文化中国行”项目。
1.山南水北,品中华传统之神韵五千里神州大地,塞北江南,雪山草原,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异的文化,而每一种文化的精髓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禅学社于今年7月底在丝路南段——青海省海北州进行“汉藏文化交流现状调研”的社会实践。
该州内27个民族和谐共处,是汉藏友好之路唐蕃古道起点,王洛宾因在此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获联合国“东西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中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禅学社对海北州社会和谐、多民族共荣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考察,为当地文化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发掘、整理、推广传统文化和谐因子,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作出文化方面的贡献。
江南依旧那江南,料此江村应如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赴江苏开弦弓村村史调研实践团来到开弦弓村,看看风云激荡的百年过去,这座村落是否还是费老笔下的江村模样。
江村团以史学视角和方法为主,合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手段和档案整理、实地参访、口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完成《江村的变与不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赴开弦弓村》实践报告,整理3万余字口述史稿,收集136份问卷调查,拍摄1400余张实地参访照片,记录近1万字社调日记和5000余字成员心得。
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参观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参观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参观和调研,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二、调研内容1. 参观传统文化学校我们首先参观了一所专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学校。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该学校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学校内设有中国书法、传统音乐、武术等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学校还通过各种活动和比赛,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2. 走访传统手工艺坊在此次调研中,我们还实地走访了一家传统手工艺坊。
通过和手工艺匠人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3. 深入当地民间传统文化表演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还深入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观赏了各种传统舞蹈、音乐、戏剧等表演。
通过观摩传统文化表演,我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和提升。
三、调研收获通过本次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参观调研,我们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 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根,更是我们社会的灵魂。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责任和义务。
2. 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能够帮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3.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责任,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四、建议与展望在此次调研中,我们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调查报告-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分析总结精彩三篇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分析总结精彩三篇传统美德是一个学校的根基,而初中生的思想比较模糊,是最需要指导的。
我们每周的班会课都是由班主任主持的,让学生自由发言活动。
一般会以有关“美德”的哲理作为主题。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
以下是小编为你提供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传统文化调查报告1采访时间:__年8月13日9:00采访地点:潮州饶平师范实验中学行政楼办公室采访方式:面谈采访人员:黄晓君,麦钰珍,欧春慧被采访人:林主任问:您好!林主任!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服务队调研组的成员,我们想了解一下贵学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情况。
请问一下,根据你的了解,学生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是如何的?林:总体上开看,本学校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初中部的学生,由于他们都是以较为优秀的成绩考进来,整体素质都比较高。
有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接受过教育的话,便会更主动去学习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因为父母从小便会给他们安排相应的才艺培训,其中也包括书法,国画,传统乐器的学习等。
问:我们也从班主任助理那里得知,班上确实有部分同学才艺很出众的。
那么,学校有没有举行过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活动或者比赛,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呢?林:这类活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很重要,我们学校也看得很重。
每个学期都会举行年级的书法比赛,让学生主动去练毛笔和钢笔。
还会有象棋比赛,文艺晚会,黑板报评比等。
这是学校里规定举行的活动。
而班主任和年级工作中也会自由地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学生年龄段的活动。
这些活动都会设立奖项,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问:学校在传统才艺上还是相当重视的,那么,在传统的优秀思想品德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例如,爱国,尊师重道,长幼有序,乐于助人等这些优秀思想。
林:学校的学生都很乖,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比较喜欢学习的,所以也很听老师的话,很尊重老师,很热心帮助同学。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
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和学术论文,收集整理有关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的资料。
2. 实地调研,走访传统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古迹和民俗村落,观察传统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展示情况。
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的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三、调研结果。
1. 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发现,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受到了重视和关注,各地都建立了许多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机构,传统文化节日和活动也得到了广泛开展。
2. 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审美情感和生活智慧,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社会和谐、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应当加以传承和发展。
四、调研建议。
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
3. 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研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I. 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其文化根基和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塑造国家形象、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功能。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便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II.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和纸质形式对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的人群进行了调查。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几次实地调研活动,参观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机构和相关展览。
III. 结果分析1. 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较为片面,认为传统文化只包括古代艺术和文学方面的内容,对于传统节日、礼仪、民俗等方面知之甚少。
这表明在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许多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
他们指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传统文化的传承机构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
此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冲击。
3.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尽管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受访者普遍认为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塑造国家形象,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也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具有积极影响。
IV. 问题与建议1. 传统文化教育与宣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传应与时俱进。
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举办文化艺术表演、制作传统文化VR体验等,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此外,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2.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有力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机构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开展多样性文化活动和展览。
调研中国对传统文化意识报告优秀范文
调研中国对传统文化意识报告优秀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调研中国对传统文化意识报告优秀范文篇1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像五月初五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
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二、现状(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精选5篇)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精选5篇)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篇1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1月14日到1月27日地点:茂名市信宜调查对象:亲朋、邻里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
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
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
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
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
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
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
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源泉。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承、发展、应用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等。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政策文件和统计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支持情况。
2、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和地区的问卷,共收集了_____份有效问卷,以了解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访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场所、文化传承人和相关机构进行实地访谈,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4、案例分析对一些成功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和启示。
四、传统文化的现状1、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大部分受访者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认知程度较浅。
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经典作品和传统技艺等方面,仅有少数人能够深入理解。
2、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一些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面临着传承人的匮乏和断层问题。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不愿意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创新方面,部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意产业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游戏、影视等领域的应用,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4、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政策,但在落实和执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五、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1、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压缩,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流行的文化形式。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篇一:非遗文化调研报告有关非遗文化的调研报告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庆、传统习俗、传统知识等。
这些非遗文化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次调研报告将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展开,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和价值非遗文化是指通过代代传承的方式传播的传统技艺、节庆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三个特点。
非遗文化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保留了古代文化的传统风貌,还是当代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非遗保护的现状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是非遗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非遗保护工作。
2.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但非遗保护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非遗资源面临严重流失的威胁。
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较低。
其次,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条件较差,缺乏传承的动力。
再者,非遗传承存在传统与现代产业的冲突。
传统技艺往往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导致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三、非遗文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1.提高非遗保护的意识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2.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提供相应的奖励和保障措施,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
3.发掘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非遗文化的商业开发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也能使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推广非遗文化的传统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传承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优秀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优秀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与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意蕴。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渐渐被忽视。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晓程度、认同程度以及传承情况,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中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同时兼顾了其他社会群体的意见。
三、调研结果1.知晓程度: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有90%的受访者表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有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内容和历史背景了解较少,只能大致说出一些韵味。
2.认同程度:在询问受访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时,约70%的受访者表示认同,并愿意通过继承和发扬的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防止其流失。
3.传承情况:调研显示,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较低,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娱乐上。
同时,调研结果也显示,虽然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但他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值得传承的。
四、调研分析1.教育缺失:导致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缺失。
在中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学习考试所需的知识,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2.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让人们更加注重现实利益和个人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也是不可避免的。
五、调研建议1.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加大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吸引中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中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六、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晓程度有待提高,但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依然存在。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人们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所替代,面临着丧失和衰亡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我们选择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
首先,我们走访当地的传统工艺品展示馆和博物馆,观察和了解各种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渊源。
其次,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向民众询问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了解程度。
最后,我们还找到了几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听取他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和保护的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传统工艺品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木雕、陶瓷还是刺绣,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逐渐变得困难,传承的人数也越来越少。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传统文化持积极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值得传承和发扬。
然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
很多人只知道一些表面知识,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和内涵并不了解。
专家访谈中,专家们指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的力量,更需广大民众的参与。
他们建议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培养年轻人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
同时,还应加大对传统工艺品制作过程的宣传,唤起人们对传统工艺品的关注和支持。
四、结论和建议鉴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3.加大对传统工艺品的宣传力度,唤起人们对传统工艺品的关注和支持。
4.整合资源,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5.政府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保护和资源支持。
五、调研心得和体会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中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中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精深的深度。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发展现状,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调研内容
1. 中华传统文化特点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宋词、詹xu、京剧、书法、绘画等方面进行调研,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2.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调研各地各个范围内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机构、传统文化教育项目等,了解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趋势
通过对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调研,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访谈等多种方式,以全
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调研结果
1. 中华传统文化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为主要特点,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其文学艺术、传统礼仪、节气节庆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2.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传承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传承
人口老龄化、传承机构缺乏支持等。
3.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中,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传
统文化教育项目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五、结论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传承和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通过本次调研,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于今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支持。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和文化根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情况,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有100名被调查者参与。
问卷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情况等。
三、调研结果分析1.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75%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仅有25%的人认为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2.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78%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认为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应该加以传承和发扬。
另外,有15%的人表示他们对传统文化持中立态度,认为既有传统文化的好处,也有不足。
只有7%的人表示他们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或无所谓。
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情况: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情况,85%的被调查者表示大力支持,认为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另有10%的人表示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一般,有5%的人表示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较差。
四、问题分析从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这可能与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不够有关。
另外,虽然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但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情况并不乐观,这可能涉及到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
五、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建议1.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 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力度。
4. 加强对传统文化载体的保护和管理,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质量。
调研中国对传统文化意识报告优秀范文
调研中国对传统文化意识报告优秀范文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一、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1一、调查地点xx大学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三、调查时间20xx年6月10日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五、调查目的和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
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
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探寻一下大学生传统文化丢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六、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传统文化现状所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七、调查结果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
家乡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
家乡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家乡传统文化的现状和保护情况,为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调研内容1.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对象为我家乡的居民,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程度的人群。
2. 调研内容(1) 了解居民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2) 调查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态度和行动。
(3) 考察家乡传统文化的实际保护情况。
(4) 了解居民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期望。
四、调研结果1. 居民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较低。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较低。
许多人对家乡的传统文化只是听说过,但对具体内容和意义并不清楚。
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媒体的影响,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下降。
2. 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态度积极。
尽管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但大部分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持积极态度。
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是家乡的瑰宝,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
许多人表示愿意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并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3. 家乡传统文化的实际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实地考察显示,家乡传统文化的实际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许多传统文化遗址和建筑物面临破坏和消失的风险,传统手艺和技术也在逐渐失传。
另外,商业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日益突出,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已经变得商业化和表面化。
4. 居民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期望较高。
调研显示,大部分居民对传统文化有着较高的需求和期望。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认知。
同时,他们也希望政府和相关机构能够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活动。
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7篇)
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7篇)蔬菜研究报告最近,我们五年级的全体师生组织了“学习一个月”的活动。
我们小组研究蔬菜。
从这次研究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蔬菜安全性的知识。
原来我们吃的蔬菜要经过这么多手续才能进千家万户。
目前我们吃的蔬菜主要分为基菜和客菜。
基地蔬菜是当地农民种植的蔬菜。
进入物流园区后,需要统一登记业户的基本信息。
与市场签订《蔬菜安全、卫生、质量责任书》后,留样检测50分钟。
如果通过测试,就可以交易,否则就不卖了。
客菜的检验流程与基地菜类似,即增加蔬菜产地的相关证明,这样如果有不合格的蔬菜可以追溯到种植基地,保证蔬菜的质量安全,及时销毁不合格的蔬菜。
我们也去了蔬菜交易市场的检测中心,看到这里的检测仪器很多,工作人员也在专心的取样,用容器检测,通过这次检测的蔬菜安全率达到了99%。
98的合格率,我们回家处理蔬菜后基本是安全的。
真的不容易。
为了能吃到安全的蔬菜,这里的蔬菜研究者默默付出了大量的汗水。
希望大家在吃菜的同时节约,杜绝浪费。
我从这次研究活动中收获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知识,比如如何挑选新鲜蔬菜等。
我想把我所学的应用到我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精致的民间艺术、古老的民族艺术和独特的习俗。
我对独特的习俗感兴趣,因为在每个传统节日,我妈妈不仅会为我做饭,还会给我解释。
比如7月7日情人节,就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元宵节吃饺子打灯笼,清明节祭祖,吃团子,赛龙舟吃棕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赏菊吃菊花糕喝菊花,也是老年人的节日。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好热闹啊!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陶瓷等。
古代民族艺术包括国画、曲艺、书法等。
只要我们用心倾听,仔细观察,这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在家里或路上,在学校或教室里随处可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悠久。
在5000年的漫长历史中,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许多“珍宝”。
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陶瓷;有古代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灯笼等...但是,我对民族艺术和中国画情有独钟。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随着现代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和年轻一代对西方文化的热衷,传统文化在中国逐渐受到忽视和冷落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
为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样本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包括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
总共收集到500份有效问卷和50个访谈记录。
三、调研结果1.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性,但仅有少数能够准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
2.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近80%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传统文化持有浓厚兴趣,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多属于被动接触,缺乏主动深入了解和学习。
3.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承仅有20%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家庭或学校得到了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传承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4.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大部分被调查者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的重要性,但缺乏具体的行动和实践。
四、问题和挑战1.教育体系中的缺失国内教育体系偏向于提供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2.商业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和手工艺品逐渐成为商业化商品,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被商家改变和利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内涵。
3.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年轻一代普遍认为传统文化过时或者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缺乏深入了解,他们很难发现传统文化对于人文精神和人格塑造的独特价值。
五、建议与措施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
2.保护传统文化产业加强对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和手工艺品的保护,加强产业管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防止商业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
3.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通过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组织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精选8篇)社会实践结束了,回顾坚强地走过的这段时间,取得的成绩实则来之不易,那么需要好好地作总结,写一份实践报告了。
到底应如何写一份漂亮的实践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篇1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韩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家们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
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麦当劳、肯德基、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是,却仍有人不知道重阳节,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一、此次调查,正是对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和了解。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问卷分为网上问卷和实体问卷两部分,参与问卷的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
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古诗、古词的区别,书法、国画的鉴赏能力等等;(二)学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了解程度;(三)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看法。
共回收问卷90份,其中网上参与问卷77人,回收实体问卷13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以江汉平原农村“渔鼓戏”为例作者:文法与经济学院行管二班万专关键词:渔鼓戏、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农民文化需求、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现代经济文明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日益挤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受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生存环境岌岌可危。
诚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和继承,但是一个没有以自身传统为底蕴,没有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作支撑的国家何以走向自立自强,遑论民族复兴。
2011年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针,把文化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这对身处困境的民族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更应该把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当做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一、关于渔鼓戏的相关知识介绍渔鼓戏,俗称“朝戏”,是广泛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的三大剧种(包括荆州花鼓戏、皮影戏、渔鼓戏)之一,据说起源于唐代,关于它的来由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在其中。
相传我们所熟知的八仙又可以分为天八仙、地八仙和中八仙,其中江汉平原一带由中八仙管理。
王母娘娘在天上看到江汉平原上的人们整日劳作,生活甚是辛苦乏味,于是命令中八仙把渔鼓戏带给江汉平原上的人。
从此每到农闲时就有人演唱渔鼓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
其中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有《五虎平南》、《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
渔鼓戏由于其深深扎根于农村土壤之中,因而按照今天的话说,具有鲜明的“草根文化”特征。
这些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农村戏曲有别于城市戏曲:城市艺人一般由正规的的老师正规的戏曲学院来培养,戏曲表演比较高雅,有一定的艺术品位;而农村艺人则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带出,他们拥有农民和艺人双重身份,农忙时像普通农民一样劳作,农闲时出来表演,而且他们表演的戏曲民间气息浓厚,没有太多讲究,通熟易懂,贴近百姓生活。
其二,渔鼓戏重在介绍历朝历代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薛仁贵、罗通、杨家将等,对人物的刻画和好坏之分也更加固定,反映出普通百姓爱憎分明的性格和喜好,同时也说明了戏曲对老百姓具有教化作用,带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特征。
其三,为了便于组织演出,渔鼓戏表演的分工非常明确,演员表演的角色也十分固定。
据我调查的一位老艺人反映,他一生只演过几个角色。
其四为了迎合群众喜好的变化,渔鼓戏中的渔鼓腔经过改革加工,已经朝着“低短”的趋势发展,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听到戏子们把一两个字嗯嗯呀呀唱半天。
二、渔鼓戏的发展历史渔鼓戏在建国前一直活跃在江汉平原上的广大农村。
建国后由于国家提高了农村渔鼓戏艺人的待遇,给表演的农村艺人算工分分粮食,这些措施推动了渔鼓戏的发展。
1958-1962年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村渔鼓戏基本处于停办状态。
文革之前渔鼓戏的表演又有所恢复。
文革爆发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破四旧”运动,并且向农村蔓延,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渔鼓戏也未曾幸免,被迫彻底中断。
文革刚一结束,渔鼓戏的发展再次受到上级的重视和鼓励。
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渔鼓戏在二十世纪末进入到一个繁荣鼎盛的阶段,迎来了渔鼓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也显示了渔鼓戏在农村地区旺盛的生命力。
综合渔鼓戏的一些特征和发展历史的变化,可以看出它的兴衰主要受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当权者所采取的政策是支持还是反对,群众的喜好变化,还有社会稳定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三、渔鼓戏的发展现状进入二十一世纪,渔鼓戏的发展一直在走下坡路,近年来甚至可以用有销声匿迹的危险来形容。
过去渔鼓戏的表演次数十分频繁,场面也非常火爆,还出现过几次连续三年表演不断的情况,可是这几年人们一年都难见一次表演。
除此之外,渔鼓戏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以我这一代为例,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自己家乡有这一传统戏曲,更不用说去欣赏去传承了。
更严重的是由于没有年青一代来学习和继承,而且现有的艺人大多都已过不惑之年,渔鼓戏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四、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根据我对老艺人的调查采访和自己的观察分析,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青少年和儿童课业负担承重而且家长也不愿意让他们的子女去学习在他们看来没有前途的渔鼓戏,但是老艺人又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2、缺乏政策支持,收入渠道少,效益低,维持运转的资金匮乏,表演次数自然也越来越少,在农村逐渐失去影响力。
3、农村群众的爱好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等新兴文化娱乐方式为人们所接受,再加上风靡千家万户的麻将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渔鼓戏兴趣不大。
五、推动以渔鼓戏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在农村地区再发展再繁荣的意义渔鼓戏作为江汉平原上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今天这个经济社会并未失去其存在的价值,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对其文化和经济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打造,其多重意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来。
这些意义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本民族文化的的生命力。
没有任何文化的生命力会是永恒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文化才具有延续性。
2、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现阶段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却极度匮乏。
在农村,文化设施几乎为空白,不用说图书馆电影院戏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他们享受不到,就连勉强获取信息的报刊栏书店都寥寥无几。
难道农村人就没有精神文化需求吗?在我们的头脑中,健康的文化不来占领,低俗的文化就来侵蚀。
城乡文化差距悬殊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健康文化大行其道。
以我的家乡仙桃为例,麻将文化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打麻将几乎成了一种全民运动。
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摆开阵势,更不用说到了春节前后,输赢小则几百,大则几千上万,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不说,还败坏社会风气。
3、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搞活农村的第三产业,促进经济转型,提高文化软实力,从而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
六、关于推动以渔鼓戏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1、由政府出台鼓励乡村文化发展的政策,尤其是加大对渔鼓戏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
2、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将分散的农村艺人集中起来进行资源整合,探索建立一批以吸收社会资金为主以国家财政支持为辅的具有现代集体企业性质和特点的农村文艺剧团或文艺组织,在农村定期组织文艺演出,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鼓励对传统的戏曲形式和节目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加工,提高节目的质量,打造一批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和群众喜好的精品节目。
4、开展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抓紧时间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整理。
通过经济利益的引导来加强对这些传统文化后继者的培养。
七、结束语通过此次调查,我对渔鼓戏这一家乡传统文化形式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也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情,传统文化在我的心目中不再像过去那样虚无,而是具体可感的。
但愿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还有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早日形成共识行动起来,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尽快摆脱危机。
谢辞:在家乡作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中,我得到了农村渔鼓戏艺人马德高老先生和其他人的热心帮助,他们提供的资料对我撰写此报告起到重要作用,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仙桃渔鼓戏的诞生》关于钟祥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作者:文法与经济学院行管二班张婷一、文化渊薮的价值史料价值—披沙拣金的喜悦。
钟祥的历史文化载体,主要通过名胜古迹展现,如古文化遗址27处,古墓葬78处,古建筑15处,古石刻2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4处。
显陵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册封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显陵、元佑宫和白乳高僧塔被录入《全国名胜辞典》。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记载中,反映、描绘、歌颂钟祥的诗文,且不说《诗经》中的《广汉》民歌,《楚辞》中的《九辩》篇章,汉至南北朝时期乐府中有关莫愁女的歌谣,只说唐宋元明清历代诗人所写的诗词歌赋,就令人眼花缭乱喜不自禁。
认识价值—登高望远的豁达。
穿过历史的风烟,拂去时光的尘埃,打开诗歌的宝库,读者不仅有发现瑰宝的惊叹,更有俘获芳心的愉悦,其对钟祥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主要表现在考证作用方面。
古典诗文中透露出大量人文信息资料,直接或间接地为后人认识钟祥的历史事件、名胜古迹、人物民情、风流遗韵等提供了翔实的考核、证实和说明。
如清樊国楷《郢中风俗十二首》、《郢中竹枝词十二首》,以时为序,从民俗民风的角度描绘了郢中地区一年四季主要的纪庆节日与农祀节会。
这幅地方风俗生活图,表现了郢中人民勤劳俭朴、热情好客等传统美德和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
如对伍子胥的评价,唐鱼玄机以同情褒扬为主:“楚墓悲犹在,吴门恨无伸”(《子胥台》);明王越以贬斥责难为主:“无忌之谗首可枭,伍胥之冤死可雪”(《鞭尸滩》);清韩海于同情之中微带讽指:“槚悲他日墓,剑笑昔年镡”(《子胥台》)。
三人不同的评价,使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审美价值—雾里看花的迷恋。
审美是一种领悟事物和艺术品之美的思维活动,其品位的高低、认识的深浅,往往与审美者的身份、立场、际遇、环境、情感、心情和趣味有很大关联。
现在,我们借助于古诗文那无声的文字倾诉与表达,可以感受历史文化的朦胧美,可以发现人文精神的内涵美。
如关于莫愁女的诗文中,有写其肖像美貌的:“瑞云盘,翠侵妆额。
眉柳嫩,不禁愁积。
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宋周密《杏花天.赋莫愁》),作者借莫愁女形象特点抒发了个人和国家的哀愁。
有写莫愁女家世和爱情婚姻不幸的,“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
捥指蹋忘愁,相与及盛年”(南朝宋臧质《石城乐》);“自渠下扬州,置妾守空楼。
悔不快剪刀,断水不东流”(明李梦阳《石城乐》);“石城夸窈窕,花县更风流。
簟冰将飘枕,帘烘不隐钩”(唐李商隐《石城》),这些乐府诗以夸张衬托借代等手法,描述了莫愁女对爱情的执着、热烈和真诚,以及情郎离别之后的孤寂、悔恨与痛苦之情。
总之,不同时代的诗人,以个人的审美观和丰富的想像联想能力,描绘出理想化的莫愁女形象,从而人以诗而传,诗因人而扬,一个艺术的活化石就这样从古诗文的地矿中站立并款款向我们走来。
二、钟祥特产蟠龙菜:相传嘉靖进京前,皇族早有明争暗斗。
章太后迫于政势,密诏颁达了三位亲王,并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兴王府离京最远,为超时间,幕客严嵩献策,朱厚聪假扮钦犯上囚车,日夜兼程赶到京城。
朱厚聪乃藩王世子,平日奢华,坐囚车容易,可途中进粗食就难。
他于是命府中厨师做出一种吃鱼肉却不见鱼肉的菜,若做不出,性命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