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笔下的顾曼桢形象
浅t谈张爱玲《十八春》中曼璐曼桢两姐妹的人生悲剧
浅析张爱玲《十八春》中曼璐曼桢两姐妹的人生悲剧摘要:《十八春》又名《半生缘》,是张爱玲一生中创作的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在创作初期及近年张爱玲热中备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由于种种原因,小说一直没有得到评论界的推崇。
本文从小说的写作风格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其对张爱玲前期作品的反叛与继承,并对小说的创作背景、社会反映、文化内涵和个人意识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解读。
本文认为,比照张爱玲的其它作品,《半生缘》在语言上自然质朴,更趋成熟;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新的突破;小说中对人性的洞察,细腻的心理描写,现实的表现手法,苍凉的人生观等均延续了张爱玲的风格;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情感与宿命的冲突极具典型意义;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真诚和投入使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性;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处世哲学时常给人以人生的启示。
小说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整部小说好看而耐看,堪称经典。
本文认为,《半生缘》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全面研究张爱玲,不能不研究《半生缘》。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十八春》;小说一、曼璐的性格特征《十八春》中的曼璐,为了家庭,步入风尘。
婚后一心想过上简单的生活,却遭到了丈夫的厌弃。
遇到初恋慕瑾,迎来的却是他冷淡的态度和对青春记忆的否定。
接连的挫败和打击使得她的精神接近崩溃,最终她不惜亲手毁掉妹妹的幸福来泄愤。
从无私美丽到心狠毒辣,曼璐这种极端的转变是对社会的强烈控诉。
曼璐的形象深刻体现了作者对女性悲哀命运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批判。
一、从少女沦为舞女,青春梦想的破灭从少女沦为舞女,这是曼璐人生轨迹的第一次转折。
曼桢是曼璐少女时期的映射,两者的反差正是曼璐前后的巨大变化,强烈的对比形成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
曼璐高尚的灵魂和众人嗤之以鼻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现出作者对世俗偏见和男权主义的批判。
曼璐的少女时期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叙述,而是间接的交代。
第一次提到曼璐是通过曼桢和世钧的谈话:“我姊姊那时候中学还没有毕业,想出去做事,有什么事是她能做的呢?就是找得到事,钱也不会多,不会够她养家的。
张爱玲《半生缘》曼桢悲剧的审美解析1稿 学位论文
张爱玲《半生缘》曼桢悲剧的审美解析姓名:闫玉娇摘要:张爱玲在《半生缘》中精心营构了曼桢的婚恋悲剧,以曼璐、祝鸿才、顾太太、世钧等人物群象的塑造,情节结构上的数次巧合以及各种意象的隐喻使曼桢的悲剧得以鲜明而深入地展现出来,使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 《半生缘》; 曼桢; 悲剧; 审美Analysis of the tragedy of Manzhen inZhang Ailing half life fateAbstract:Zhang ailing in half life fate carefully constructed in the frame of the marriage tragedy man to man, ruby, ZhuHong only, the wife, the characters such as jun of the shape,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tructural several coincidence and various imagery of the metaphor that man the tragedy of the frame to the distinctive and further show come out, make it has the unique aesthetic value.Keywords:Zhang ailing; half life fate; Manzhen; frame tragedy aesthetic.张爱玲《半生缘》曼桢悲剧的审美解析张爱玲的作品浩如烟海,其中很多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半生缘》并不是最独特的,但是在这细琐的生活描绘中却足见出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
下面,笔者将从小说文本出发浅析《半生缘》中曼桢的悲剧宿命及其审美营构。
一、张爱玲《半生缘》曼桢的婚恋悲剧概述“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析【摘要】:张爱玲笔下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地道的女性世界。
其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以婚姻作为谋生手段的女性、良家妇女式的传统女性以及真正追求独立的都市女性这三种类型。
这几类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尤其是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等等,深刻的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所面临的生存困窘与危机的揭露与反思。
同时这对于当代中国女性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当代中国女性张爱玲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天才女作家,她以她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场景。
张爱玲对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中的人们,特别是都市现代女性们乱世中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剖析,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
可以说,在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这样,抱着对在经济与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去专注于女性悲凉的命运的写生。
本文下面分三个部分探讨一下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不同类型,以期从中发现共性的部分及其对中国当代女性的启示。
一、良家妇女型的传统女性这类妇女形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形象。
简单而言,良家妇女式的传统女性即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遵循着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而循规蹈矩,履行着为人妻母的家庭妇女形象。
她们是当前制度的合法遵循者,又深受封建道德意识的束缚,并且有着较强的家庭观念。
可以说,这类女性可以说在任何社会都占大多数。
但是,张爱玲则走得更远,她既把关注的视角既落在了家庭贫困的下层妇女身上,又扫描了贵族家庭妇女的生存状况,描绘出了她们默默无闻的一生。
或高贵或低贱,身份上的不同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命运上的变化。
她们也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反叛的行为,但她们的勤劳,操持家务和掌控家庭的始终如一的恒心,无不是因为背后有一个或无能或猥琐的小丈夫。
如《创世纪》中的紫薇,伴着一个只会玩鸟斗鸡的无任何思想、才能的遗少,把自己美好的一生消耗在了操持和掌握整个大家庭上。
浅析《半生缘》中顾氏姐妹的人物形象
男权压迫下女性的悲剧——浅析张爱玲笔下顾曼桢的人物形象摘要: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用精妙冷峻、回味无穷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所在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就极为深刻地剖析了顾曼璐这一男权社会压迫下从受虐者转变成迫害亲妹妹的施虐者的悲剧女性。
本文着重分析男权社会下顾曼璐的人性扭曲。
关键词:顾曼璐男权社会受虐者施虐者人性扭曲《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无论是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人物凄凉的悲剧结局都具有典型的张爱玲风格。
其故事是在民国时期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众多女性饱受来自社会甚至亲人、爱人的折磨,在男权统治的阴霾下丧失自我。
《半生缘》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困境,叙述了顾曼璐这样一个典型的在男权社会压迫下扭曲了人性、由可怜的受虐者渐渐变成可恶的施虐者的女性形象。
1.从顾曼璐受虐到施虐转变的过程看女性心理1.1初期的受虐者形象及自卑心理:由于父亲早逝,作为一家长女的顾曼璐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和幸福,抛弃了自尊,作了舞女。
曼璐年纪轻轻,正是幻想幸福的年纪,生活却残酷决绝地给了她当头一棒,一切美梦都在片刻间破碎。
要有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原本幸福天真的少女沦为卑贱的舞女。
这种难以启齿的舞女身份,使得在社会底层生存的她变得敏感而自卑。
小说中提到祝鸿才将顾曼璐做舞女之前的清纯照片错认成顾曼桢的时候,曼璐顿住,停了一会儿方才冷笑道:“你一点也不认识?我就不相信,我会变得这么厉害!"说到最后两个字,她的声音就变了,有一点沙嗄。
这冷笑中带着自嘲,对妹妹的羡慕,对自己的厌恶以及她极力掩饰着的自卑。
还有一处体现在小说中母亲劝曼璐早为自己的归宿作打算时, 她不耐烦地打断母亲的话道:“他们都大了, 用不着我了, 就嫌我丢脸了是不是? 所以又想我嫁人! 这时候叫我嫁人, 叫我嫁给谁呢? ”之后祝鸿才建议低调结婚时曼璐更是生气地说道: “怎么太招摇了? 除非你是觉得难为情, 跟我这样下流女人正式结婚, 给朋友们见笑。
谈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角色形象
谈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角色形象作者:赵笑雷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6期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富有传奇的女子。
她给世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学影响,她的文章常常以旧时代传统女性作为主体,利用她那婀娜多姿又尖锐锋利的文笔,描绘出一个个疯狂、畸形、挣扎的女性形象,来引导人们对旧时代女性表现出的独立自强应该给予的尊重和认同。
《半生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这句话拉开了《半生缘》的序幕,十四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性格,或许连同之前一些小动作坏脾气都被磨灭得没有棱角。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弹指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究竟是时间改变了她们,还是她们自己改变了自己。
《半生缘》里的主要女性角色是三个,但是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顾曼桢开展起来,她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彼此身上也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
一、顾曼桢曼桢是一个骄傲的女人,她不管出现在哪里都有一种魄力,沈世钧、张豫瑾,还有祝鸿才,没有哪一个不被她所吸引。
曼桢曾经问过世钧,他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她的。
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
”可见世钧对曼桢的第一印象极好,或许是因为身上的书香气质,或许是因为身上穿着“蓝布罩袍已经洗得绒兜兜地泛了灰白,那颜色倒有一种温雅的感觉”。
曼桢也是一个非常爱自己姐姐的妹妹。
世钧曾经说过曼桢“因为你像是从小做姐姐做惯了的,总是你照应人”世钧都误以为曼桢是家里最大的,其实是曼桢受了曼璐的影响。
还有她第一次与世钧提到曼璐的时候说过“舞女当然也有好的,可是照那样子,可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呢!反正一走上这条路,总是一个下坡路,除非这人是特别有手段的——我姊妹呢又不是那种人,她其实是很忠厚的。
”这些都是对姐姐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尽力维护姐姐的形象。
尽管曼桢与世钧相爱,可是姐姐仍然在自己心里占据很重要的位子甚至不能够给别人诋毁她。
半生缘顾氏两姐妹分析
天使与妖妇——《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形象分析天使与妖妇天使与妖妇——《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形象分析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此话说的真是恰到好处。
张爱玲自己说“我是一个古怪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的确,张爱玲是天才,有着惊世骇俗的袭人才气,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名噪一时的奇女子,唯有她,年纪轻轻就“站在了文学的金字塔的顶端”。
张爱玲(1920——1995)笔名梁京,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的阀阅门第,她家既有前朝的繁华,又较早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其父张廷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而母亲董逸楚则是一位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女性,父母因性情不合终止离异,父又续娶,正是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忧郁、冷漠而又极度敏感的性格,终于在一次被父亲毒打、囚禁后逃离了父亲的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因为生活苦闷,张爱玲读书很用功,同时幻想以写作成名。
[1]1943年——1945年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她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同时也发表了多篇散文,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
此后,她出走香港,移居美国,终老于异国他乡。
自出道后,其盛名至今不减。
“张迷”遍布全球。
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
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也有自己的看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
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
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的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2]张爱玲的笔下很少有决断的女子,她们大都是小奸小坏可怜可哀的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写葛薇龙投靠姨母,自愿成为一名高级妓女;《心经》则是写父女恋,小寒与父亲峰仪一场畸形的恋爱,是小寒把她父亲母亲之间的爱一点一点地扼杀掉,是“爱的凌迟”;《金锁记》则写了曹七巧,这个“最初用金锁住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3]的女人的故事,她“是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的女人,不能给自己快乐,也不能给她子女快乐”[4]结果是“悲剧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越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
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祯形象-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张爱玲的《半生缘》是一本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经典爱情著作,凡是知道张爱玲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半生缘》,可以说这本书和张爱玲成就了彼此。
顾曼桢是张爱玲在这本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这个人物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顾曼桢的形象异常地鲜活和特殊。
特殊的原因是张爱玲在这个角色的身上映射出了社会病态造成的悲剧影子,并且张爱玲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的阴影和哀伤也寄托在了这个人物身上。
张爱玲总是对于悲剧有着偏爱,尤其是《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可谓是字字啼血的控诉,本文将切实结合人物的性格来进行解读这个形象的具体爱情和人生悲剧的因果关系,并且结合外在的环境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解读张爱玲想要展现的社会情感等。
关键词:顾曼桢;悲剧;性格;形象目录第一章,序论 (1)1.1《半生缘》中的人物顾曼桢的爱情悲剧 (1)1.2 张爱玲的个人生活经历对于人物塑造的影响 (3)第二章,对于《半生缘》中顾曼桢的形象的具体解析 (4)2.1 顾曼桢的人物性格分析 (4)2.2顾曼桢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悲剧之间的关联 (7)第三章,顾曼桢的悲剧的形成原因 (8)3.1外部原因 (8)3.2 内部原因 (9)第四章,从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分析张爱玲的社会情感和爱情价值偏向 (10)4.1《半生缘》中的具体爱情悲剧分析 (10)4.2张爱玲的具体生活经历简析 (11)第五章,结论 (12)参考文献 (12)第一章,序论1.1《半生缘》中的人物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在《半生缘》中,突出表现了一个与当时世情不大相适宜的人物---顾曼桢,她生活在繁华都市大上海,灯红酒绿应该是比较熟悉,更何况有一个在风月场卖笑的亲姐姐。
如果要让生活来得更容易一些,自己也更随意一些,那么她的职业选择可以参照姐姐的。
但是,顾曼桢的生活方向很坚定:依靠自己,绝不做男人的附属品,更不可能成为男人的玩偶。
她信心坚定,虽然对姐姐的事情了如指掌,但她一如既往地尊重姐姐,理解姐姐对家庭的付出,懂得姐姐的良苦用心,明白世事的艰难。
作文——论张爱玲与顾曼桢的相似之处
作文——论张爱玲与顾曼桢的相似之处在阅读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书后,我始终相信一个不成文的定理——任何作品中都会有作者本身的影子。
欣慰的是,《半生缘》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女主角顾曼桢的身上,我就发现了笼罩在她身上的作者张爱玲的影子。
首先,在对待爱情方面,二人都认为自己爱的就是最好的。
张爱玲平日都以骄傲充当保护色,可当遇见胡兰成后,她却放下了所有的骄傲,为他“低落尘埃”,为他念念不休,她的坚定可曾后悔?再如顾曼桢,“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世界上最好的便是它了。
世钧知道,因为他曾经是属于她的”。
虽然现实与小说中的两段爱情的结局同样令人唏嘘,但世间男女之情大抵莫过于此。
同样,在对待失去的爱情上,两人的态度也是相似的。
胡兰成与张爱玲决裂后却仍旧心系于她,不仅将所著书寄出,还附带长信,“不尽缠绵之语”,可张自始至终都没回信,“连厌倦的心都没了”。
而曼桢与世钧在经过十八年的折磨相遇后,即使世钧想重新开始,曼桢也已清楚地知道“回不去了”。
的确,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又何必执着于一份未忘却但早已沉淀的感情呢?不过是徒增二人的伤悲。
蓦地想起电影《失恋33天》海报上的那句话:“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
”或许用在曼桢与世钧身上不太合适,毕竞他们之间也许还有爱,只是这份爱,经过时间的打磨,已变得朦胧、残缺。
二人的性格也高度相似,总透着些许的神秘与淡淡的疏离。
因着这份疏离,胡兰成敬重张爱玲,将她比作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因着这份疏离,祝鸿才才一直对顾曼桢念念不忘。
即使是对待至亲,张爱玲也能毫不犹豫地选择“舍得”。
张爱玲去国外后,同国内的一切都斩断了联系,哪怕是最亲的姑姑病了,她也不回上海,这份决绝,虽令人唏嘘却也情有可原。
逃出祝家的顾曼桢面对不出手相救的母亲,同样也可以做到不闻不问。
再就是同样具有反抗精神。
张爱玲在遭到因后母谗言导致的父亲毒打后被关在家中一秋一冬,她甚至期待一颗炸弹落入家中,她想和他们一起死,她的心境随着被囚禁的行尸走肉的身体一样几近荒芜。
浅析《半生缘》中顾曼璐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浅析《半生缘》中顾曼璐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吴婧媛摘要离开了深切的生活体验,任何一种创作方法都不可能保证产生出色的作品。
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女作家张爱玲就用她的作品向我们阐释了这一点。
她的小说始交织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都市与民俗不断冲突的背景里。
就像她的小说《半生缘》一样,其中塑造的顾曼璐形象,呈现了一种身处“贞女”与“怨妇”之间的痛楚与绝望,更凝聚着作者对“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深刻思考。
本篇论文中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顾曼璐的世界,去看看张爱玲笔下这位悲剧女性形象,一起去挖掘悲剧背后的故事。
关键字顾曼璐;女性形象;悲剧比较一.作者简介及其作品概况(一)作者简介1920年9月30日位于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一栋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诞生了一名女婴,以致后来成为中国现代作家,那就是《半生缘》的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原名张瑛,是名门之后,她的家庭门第曾颇煊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人物,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长女。
看似幸运的家庭背景,或许会令不少人心生羡慕,但对于张爱玲来说或许恰恰相反。
显赫的家世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本该有着美好的童年,事实上却是不快乐的,黑暗的。
父亲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既深,性情又坏。
而母亲则颇受西方文化熏染,几度与小姑联抉赴法,伉俪二人不和,最终离异。
不久,父亲娶了后母,剩下她和弟弟在二人监督中成长。
张爱玲自童年时代起,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中,或许这是导致她后来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力的主要原因。
(二)张爱玲作品概况张爱玲是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一名女作家,五十年代初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不甚为国内读者所知,而在海外华人读者中,则有大批为之倾倒的“张迷”。
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视剧以及文学论著,就连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张爱玲开始投入文学创作是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开始,这一时期,他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性分析
流 2冶袁以及对沈世均评价野骑着茅坑不拉屎遥 3冶又想通 过嫁女儿来获取经济接济遥 顾母由于接受曼璐的接 济袁 认为曼璐是顾家的主要经来源袁 所以对曼璐自己 决定的婚事也就不敢多问袁 再加上后来祝鸿才承诺婚 后接济顾家袁 顾母便接受了这位自己很烦感的女婿袁 甚至当曼桢被祝鸿才糟蹋时都觉得两个女儿共侍一夫 也是挺好的袁因为祝鸿才有钱遥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欢曼桢后袁 曼璐说出了心声 野连这一点如梦的回忆都 不给她留下遥 为什么这样残酷呢钥 4冶遥 从此曼璐的心里 发生了极大地转折袁 她对妹妹曼桢已不再仅仅是嫉妒 那么简单了袁 她觉得顾曼桢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她 牺牲自我得来的袁 现如今袁 她要把她曾经失去的一切 都要从妹妹顾曼桢那里讨回来遥
顾曼璐为了家庭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尧美貌尧贞洁尧 爱情袁 由美丽的少女沦落为卑贱的舞女袁 到头来落得 野门前冷落鞍马稀袁老大嫁作商人妇冶的结果遥 在复杂 社会的多年洗礼下袁 她早已不在是那个会为了家庭牺 牲所有的烈女袁她失去了贞洁尧青春尧美丽尧地位尧名 誉袁 而妹妹曼桢却正当妙年袁 曼璐所失去的一切正是 曼桢现如今所拥有的一切袁 曼璐长期生活在曼桢青春 贞洁的光环之下袁 她嫉妒曼桢遥 而得知张豫谨开始喜
顾曼璐作为顾家的长女袁长姐如母袁原本她是有很 强的牺牲精神的袁 为了家人能过上正常的生活袁 退了 青梅竹马的婚姻袁 出卖身体做了舞女遥 这时的曼桢正 处于青春妙龄袁 代表着姐姐顾曼璐曾经的那一段纯洁 无邪的过去袁 此时顾曼璐就像怀恋自己的青春与美貌 那样呵护着这个妹妹遥
但是由于顾母只依钱财来衡量一切袁 当长女青梅 竹马的恋人张豫谨来顾家小住袁 顾母得知张豫谨做了 医院院长时袁 便不顾顾曼桢与沈世均的正在热恋的事 实袁 丝毫不考虑女儿顾曼璐的感受袁 策划着将顾曼桢 嫁给张豫谨袁 还美其名曰是报答了张豫谨对顾曼璐的 那份情谊袁并与顾曼璐商量遥
谈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桢
谈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桢谈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引导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才女,《半生缘》是张爱玲写的苍凉的爱情故事,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形象。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个女性作家,她的聪颖早慧、敏感和卓越的才华在30年代的上海就一举成名,她以上海和南京两地写了一个苍凉的爱情故事,《半生缘》初名为《十八春》,是张爱玲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最长的一篇,张爱玲写女人尤为深刻,她小说创造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前期创作了很很多好的作品,例如《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等等,后期她也有创作,但是水平就明显的大不如以前了,这当然离不开和胡兰成之间的故事,她不顾一切的和一个汉奸在一起三年,最后被抛弃,作为一个敏感的女人,她说:“我将要萎谢了”。
这多少辛酸无奈都含有拜汉奸胡兰成所赐的成分。
《半生缘》后来被改编拍成电影,反应的是30、40年代的上海都市新男女的婚恋故事。
张爱玲前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多从剖析人性的方式,如曹七巧,白流苏,许小寒等,人性的复杂在她似剖析刀的笔下,浓郁的封建味道,铜臭的味道,丑恶扭曲甚至是变态的复杂人性也变得轻轻起来,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中多为复杂,我选择《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形象,是她有着唯美的凄惨,苍凉,让人同情。
故事曲折多变,一波三折。
顾曼桢的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最为丰满,也很有新意,有着独特的意义。
一:30、40年代上海都市新型男女的爱情故事(悲剧)一、太多的不和谐《半生缘》以30、40年代的上海为故事的背景,创造了一个灰暗的空间,描写了一个苍凉凄楚的爱情故事,张爱玲1943年在上海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夜成名,轰动一时,在张爱玲眼中当时的上海充满了不和谐,如“生命是一件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上海,香港,租界,到处是满清时封建的残余劣根,老式的满清家庭,都市发展起来的底层小市民的各种命运,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上海背景。
浅析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的人物悲剧
浅析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的人物悲剧
谈姝雅;李梦琪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8(000)008
【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无疑是可以让人真正同情的悲剧人物。
她心疼并且感恩为这个家牺牲的姐姐顾曼璐,却不想最终被姐姐算计被祝鸿才玷污;她性格刚强对爱情执著,却不料沈世钧对他们的爱情并没有那么执著;她被姐姐监禁后坚贞不屈一直想设法出去,她哭她闹,任由她怎样挣扎也显得苍白无力,也没有人会施以援手。
她善良同时软弱,所以面对她的儿子才会最终无奈妥协嫁给祝鸿才。
她为时代牺牲,被命运戏弄,最终自我放弃。
顾曼桢是代表处于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该文将要对女主人公悲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总页数】2页(P167-168)
【作者】谈姝雅;李梦琪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璐的悲剧形象分析 [J], 刘静
2.浅析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的人物悲剧 [J], 谈姝雅;李梦琪
3.《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性分析 [J], 迪丽努尔·玉苏普
4.浅析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顾曼璐的双重身份 [J], 王方
5.对《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性思考 [J], 李瑞环;谷丹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十八春》顾曼璐人物形象
浅析《十八春》顾曼璐人物形象严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张爱玲的文字雅俗共赏、灵动细腻。
作为《半生缘》的底本,小说《十八春》在反映社会思想的复杂变迁中有其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本文主要就顾曼璐这一人物形象对文本展开剖析,揭示新旧交替时代中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顾曼璐自私又无私、可悲亦可恨、温情而冷酷,她的悲剧性反映了黑暗时代与社会、封建思想残余与腐朽资本主义对女性的压抑与迫害,成为万千都市下层女性的缩影。
关键词:《十八春》;顾曼璐;人物形象一、悲惨的人生经历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纸醉金迷而又浮华缥缈的旧上海。
“可怜一块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顾曼璐作为长女,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让弟弟妹妹接受教育,被迫放弃与昔日恋人张慕瑾的青涩恋情及婚约,沦为舞女。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色衰而驰的她不得不委身于猥琐不堪、虚情假意的祝鸿才。
面上是夫妻,究竟为姘头。
谁知婚后祝鸿才三心二意,处处寻花问柳,最后竟无耻地将妻妹曼桢选作猎艳对象。
出于对曼桢与慕瑾的妒忌,以及对自身家庭地位的巩固,她竟心生毒计,纵容祝鸿才强暴幽禁妹妹曼桢,阻碍世均与曼桢相恋。
最后病入膏肓、弥留之际,她不惜忍受曼桢的漠然与冷眼,委曲求全,劝谏妹妹为了孩子与祝鸿才结为夫妇。
这个提议,体现了封建思想中女性相夫教子、依附于男性的家庭从属地位。
“人生一梦耳,何必十分认真?”无情的疾病、无尽的折磨以及黑暗的时代剥夺了曼璐风华正茂的鲜活生命,她的悲剧在于从来没有为自己真正地活一遭。
她的人生就像是由一场场梦组合而成,不是虚幻的美梦,便是恐怖的噩梦,可悲的是,她沉浸其中,未曾醒来。
二、时代的牺牲品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梦幻迷离,烟霏云敛;政权林立,时局动荡;经济萎靡,贫富悬殊;思想纷繁,新旧交替;社会浮华,鱼龙混杂。
正是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张爱玲借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再现社会生活,抒发家仇国恨。
其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与元代杂剧《拜月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半生缘》解读
《半生缘》解读《半生缘》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沈世钧与顾曼桢的爱情悲剧。
小说通过这对年轻男女的命运,呈现了都市中青年男女在乱世中的情感纠葛,以及女性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志。
首先,小说以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情感为主线,展现了一段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
沈世钧是一个性格懦弱、没有担当的男人,对爱情不够坚定,轻信了曼璐的欺骗,最终错过了与曼桢的幸福。
而顾曼桢则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为了孩子最终嫁给祝鸿才,但她的反抗也不够彻底。
通过对这对年轻男女的描写,小说呈现了都市中青年男女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波折。
其次,小说展示了女性视角下对人生、爱情婚姻的选择。
顾曼桢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勇敢地承担责任,为孩子和家庭付出。
她对于自己的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勇敢和独立的精神,是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此外,小说体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意志。
顾曼桢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境时,没有放弃自我和自己的追求,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种生命意志和勇气,是张爱玲对女性生存状态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最后,作者对于各个人物深切的关照也让人感受到了小说的深度和内涵。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总之,《半生缘》是一部深刻反映都市中青年男女情感纠葛和命运波折的小说。
通过对沈世钧与顾曼桢的爱情故事以及其它人物的描写,小说呈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同时,小说也展示了女性视角下对人生、爱情婚姻的选择和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意志。
这些主题的探讨使得《半生缘》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半生缘》中颜色视角下的顾曼核形象解读
《半生缘》中颜色视角下的顾曼核形象解读《<半生缘>中颜色视角下的顾曼桢形象解读》在张爱玲的《半生缘》中,顾曼桢这一形象以其复杂而深刻的性格与命运,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而从颜色的视角来解读顾曼桢的形象,为我们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轨迹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路径。
红色,往往象征着热情、活力与希望。
在顾曼桢的早期生命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抹红色的痕迹。
她年轻、有朝气,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世俗的眼光与沈世钧相恋。
她在工作中积极努力,展现出了无限的活力和热情。
这时的顾曼桢,心中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是一团燃烧的红色火焰,温暖而明亮。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黑色逐渐笼罩了顾曼桢的生活。
黑色代表着痛苦、压抑和绝望。
她被姐姐顾曼璐设计陷害,落入了祝鸿才的魔掌,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这段黑暗的经历,让她的世界变得无比沉重和压抑。
她被困在那间狭小的屋子里,仿佛置身于无尽的黑暗之中,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白色,通常象征着纯洁和无辜。
顾曼桢始终保持着内心的那份纯洁和善良,即使在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磨难之后。
她没有被仇恨和怨愤所吞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她的纯洁如同白色的雪花,在这污浊的世界中独自绽放。
而灰色,则代表着迷茫和困惑。
从祝家逃离后的顾曼桢,陷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
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如何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她在灰色的地带徘徊,找不到明确的方向。
绿色,可以被理解为生机与复苏。
当顾曼桢决定为了孩子重新振作起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丝绿色的希望。
她努力工作,试图摆脱过去的阴影,为自己和孩子创造一个新的未来。
这抹绿色虽然微弱,但却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
顾曼桢的服饰颜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的心境和命运。
在她与沈世钧热恋时,她或许会穿着鲜艳的衣裳,那是她内心喜悦和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外在表现。
而在遭受磨难后,她的服饰可能变得暗淡无光,反映出她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从颜色的视角来解读顾曼桢的形象,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她命运的起伏和内心的挣扎。
张爱玲小说作品《半生缘》人物赏析
张爱玲小说作品《半生缘》人物赏析转载自wallace博客▼这篇文章是我在2000年2月20日晚,读完《半生缘》后写的观后感,现在看来也有些意思,感觉当时的我干什么事情都好投入:《半生缘》是张爱玲刻画人物比较深刻的一部作品,它的主角是中国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南京生活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生活历程,他们的心态意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映射透视的作用,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共鸣;下面就书中的四大主要人物,加以简单剖析:①曼桢无疑是悲剧性人物,但她却是我所喜欢的,因为她如果没有落入姐姐与姐夫的圈套,没有与姐夫鸿才有孩子,很可能会与世钧在其父啸桐死后,冲破门第之别,幸福、平淡的结合在一起。
但是,意外偏偏发生了,命运注定要曼桢经历磨难,经历常人无法体验的痛苦。
曼桢的个性是坚强的,她心里一直存有希望,支撑着她面对风风雨雨,见世钧起初是她最大的希望,后来,儿子荣宝成了她活下去和嫁给鸿才的主要原因。
但当她发现嫁给鸿才是自己的一大失误后,毅然与鸿才离了婚,自己开始独立的生活,而此时她已不在年轻。
小说末尾,曼桢与世钧终于在叔惠家意外相见,两个人都同时感到了生命中的震颤与无奈,世事的无常。
曼桢含着泪说:“两个人都回不去了。
”是的,永远回不到以往两人的时光。
因为时光已逝,人已改变。
②世钧的身上有太多当代男人的影子,即传统又能够接受新思想,即懦弱又有其固执、执著的一面,充分体现了人性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的并存现象。
从总体上说,世钧比较理性,从他辞职继承父业,从他自曼璐口中得知曼桢结婚后,回南京追求翠芝,从他最初完善自己的想法(继承父业可以解决双方:曼桢家、自家的负担)中,应该可以看出。
而世钧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与曼桢有过一段真心相爱的时光,一直铭刻在世钧的内心深处。
虽然他俩最终没有在一起,但这既不能全怪世钧,也不能全怪曼桢,我们只有感叹苍天太捉弄人,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不相爱的人,却偏偏走到了一起?③叔惠是优秀的,虽然自己家境贫穷,但自己一直努力不懈,不断完善自己。
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形象特征(黄梅)汇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安庆分校毕业论文(专科)题目:《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形象特征》09春汉语言文学专科学号:097090272 姓名:黄梅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一、一个与时代相叛逆的女性 (1)二、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的现代职业女性 (2)三、有思想有追求的新派女性 (4)结束语 (5)注释、参考文献 (6)[论文摘要] 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
本文对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的女主角顾曼桢的形象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顾曼桢的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关键词] 张爱玲《半生缘》顾曼桢形象《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形象特征》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被誉为“旷世才女”,她的作品或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她对当时的女性生在一个危险而又无奈的时代的描写。
《半生缘》的故事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温婉、凄迷的旧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一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顾曼璐做舞女养活。
顾曼桢大学毕业后与来自南京的沈世均及其同学许叔惠同在一个工厂工作,顾曼桢个性温柔中不失坚强,在相处中,温和敦厚的沈世钧同情顾曼桢的处境,并深深爱上顾曼桢,决定与之结婚。
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各自家庭的反对,加上两人的互相猜疑,后又有姐姐、姐夫的算计、陷害,他俩之间的感情曲曲折折,一点也不顺利。
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半生缘》对女性的剖析极为深刻,她对女人的诠释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试图从女性的视角分析女主角顾曼桢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内外压力,从主人公自身寻找原因去分析造成其命运的根源,挖掘其命运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自身的心理误区与性格缺陷,从而警醒处于麻木状态中的女性,并促使她们突破自我,寻求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半生缘》中顾曼桢人物形象分析
《半生缘》中顾曼桢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半生缘》中顾曼桢人物形象分析【导语】:半生缘是其中一部经典的小说,顾曼桢是其中的女主人公。
《半生缘》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半生缘》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半生缘》中女性人物分析【摘要】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都市与民俗不断冲突的时代里,曼璐的自私与无私,曼帧的独立与软弱,性格迥异的两姐妹拥有独特的女性魅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感受。
整个故事以曼帧与世钧相识、相爱、分手、重逢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述了几经纠缠又不得不分开的两对恋人的感情。
本文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整个爱情悲剧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主人公在动荡的年代里如何寻找幸福以及对待人生理想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半生缘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其笔下凄美动人的故事中有许多令人叹惋与钦佩的女性形象,而《半生缘》中曼帧和曼璐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则非常的具有代表性。
她们没有谁是真正幸福的,曼帧失去了世钧,曼璐在悔恨中得病死亡,生活的一切都充满了悲剧因素,在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的社会里,是反抗还是顺从,如何去面对不得已而选择的人生是关键。
她们的人生历程艰辛而悲哀,让人禁不住感叹人生的无常,世事的艰辛。
一、对顾曼帧人物形象的分析(一)顾曼桢的生活背景顾曼桢生活的时代是30年代的旧上海,正是新旧价值观相互交错的年代。
这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失去了平衡,但根深蒂固的旧社会封建思想依然渗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处于一种想挣脱现实却又屈于现实的状态。
女性的地位低下,大多数女性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都依附于男性,依旧处于男尊女卑的状态。
顾太太如此,做舞女的顾曼璐如此,沈夫人如此,最后嫁给世钧的翠芝也如此。
唯独曼桢,不愿依附于男性,面对世钧的两次求婚,她都因为不愿成为他人的负担而拒绝,在与祝鸿才离婚后也独立的带着孩子生活。
(二)曼桢的性格特点顾曼桢在《半生缘》中是以一个谋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出现的。
她有知识,受过新文化的熏陶,愿意像男人一样出来做事。
她身上充满了活泼的时代气息,甚至是一个明显带着男性意识的女性人物。
曼桢这个与众不同的女主角终究还是与幸福擦身而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笔下的顾曼桢形象陈志恺(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张爱玲以出入于雅俗之间的苍凉风格将海派小说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并在中国小说艺术的画廊中成功塑造出了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众多女性形象。
《半生缘》这部长篇小说仍是张爱玲的苍凉的上海男女故事的续写,作品中以追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出现的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群像中的一个“孤儿”。
顾曼桢的人生悲剧是张爱玲悲剧意识和个人身世及经历在作品中的一种再现,是张爱玲在艺术创作和女性独立道路上探索与突围陷入困境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顾曼桢;女性独立前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卓越才华书写了一个个以沪港两地为背景的苍凉故事,将海派小说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
《半生缘》初名《十八春》,这是张爱玲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作品中篇幅最长的小说。
从《半生缘》开始以至后来张爱玲离开大陆后写的《赤地之恋》、《秧歌》等作品可以明显看出其作品艺术水准已不如从前。
但是,这部反映都市男女婚恋的小说“却是一部值得注意的作品”。
张爱玲在其前期作品中成功塑造了葛薇龙、曹七巧、白流苏、王娇蕊、孟烟鹂、许小寒等一系列女性形象,并对复杂人性作了解剖刀式的叙写,人性中功利、自私、冷峻,甚至内心的阴暗被她轻易地融入了女性形象的塑造中。
笔者则选取《半生缘》这部具有转折意义的长篇小说中的顾曼桢这一形象来论述其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群像中的独特意义。
一、上海故事的续写从1943年《紫罗兰》上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开始登上文坛的张爱玲便被誉为“民国才女”,她是继陈衡哲、冰心、林徽因、庐隐、丁玲、萧红等女作家之后出现的又一颗耀眼的新星,甚至后来的海外学者夏志清不惜用溢美之词称颂张爱玲是“中国当今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张爱玲的横空出世和红极一时与30、40年代的上海这个中国洋场文化的繁盛之地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说上海的陷落成全了张爱玲的天才梦,为她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张爱玲的惊现与落寞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对她“传奇”式的身世和人生轨迹以及对其作品的研究在学界一直都是具有争议性的。
吴福辉说:“张爱玲曾被人认为提供了‘新的洋场鸳蝴体’。
她的小说尽管有着这种渊源关系,尽管题目香艳,称什么《红玫瑰与白玫瑰》、《鸿鸾禧》、《沉香屑:第一炉香》,可她的叙述的方式,心理的质地,已经新颖得完全接得上西方现代派的血脉。
这种现代主义的倾向,正是海派现代品质的一个标志……张爱玲雅俗共存的小说,是中国海派文学的高峰,预示了一种民族文学的方向: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是中国文学调教出来足以面对世界的。
这一评论较为中肯地看到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我们也应明确她的艺术世界的中国化和现代性的双重特色正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洋场社会在作家内心的文化写照。
张爱玲的小说绝大部分是以反映托身上海、香港租界的满清遗老家庭和社会底层旧式小市民为主要内容的,为读者开启了一扇洞悉洋场社会的窗口。
她眼中的上海在新的表象下仍存留着太多地旧的不和谐,正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用绚丽的文辞和苍凉的笔触描写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揭示了市民阶层旧式家庭在都市化、金钱化条件下的丑陋及人性的脆弱与黯淡。
“她从中看到了中国都市人生中新旧交错的一面,即都市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现代的改变,但人们的习惯、观念仍然是传统的。
她所提供的,正是处于现代环境下依然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在《半生缘》这部长篇中张爱玲仍旧将她的悲剧故事放在上海,以顾曼帧和沈世钧的婚恋为经,以顾沈二人和其他人的关系为纬,讲述了这些半新半旧的都市男女十多年间人生的悲欢离合。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仿佛是没有光的所在,作品中淡化处理的上海世界仿佛永远笼罩着一团迷雾,让人看不清。
鸦片战争后上海的被迫开埠使上海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西方文明和殖民势力的不断涌入使上海日益商业化和都市化。
电车、汽车、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舞厅、印度红头阿三巡捕、西式的花园洋房、股票交易所……上海到处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按理来说,处于新文明熏陶下的沪上青年男女是可以自由恋爱并走向婚姻的,而《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和沈世钧的婚恋都是以悲剧结局的。
为什么真心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是张爱玲内心的悲剧意识的再现吗?透过各种表面原因我们看到了顾沈二人相恋的大背景——上海。
上海表面上看起来是洋场化的、都市化的,但上海也是新旧文化冲突最激烈的地区,从更深层次上可以看出上海的市民阶层大都是些半新半旧式的人物,他们的灵魂仍被禁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桎梏中,这种禁锢在“三从四德”等守旧思想调教下来的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驯化后成为贤妻良母,她们从为人女转而为人妻、为人母,在男权社会下始终都带着不同程度的依附性”。
《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不断追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特别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经济上的独立,然而顾曼桢的独立道路仍是以悲剧结局的。
在新旧交替的迷雾般的上海,顾曼桢这样的新女性很难找到“新”的出路,她注定要度过一个“千疮百孔”的人生。
女性的不能独立自主是张爱玲作品的一贯主题,她和她笔下的上海女性仍旧走不出“迷雾”,这“迷雾”笼罩着张爱玲,也笼罩着当时上海的市民阶层,更是张爱玲这样的从没落家庭走出的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文化心理的写照——“我们从小就生活在遗老遗少的家庭阴影中,见到、听到的都是那些病态的人、病态的事……生活的上空一直笼罩着黑色的云雾,让人觉得苦闷,有时几乎要窒息。
”他们不能完全走向“新”,也不能彻底摒弃“旧”。
张爱玲是上海的代言者,她的上海故事永远讲不完。
二、“雾都孤儿”——顾曼桢《半生缘》中出现的人物大多都是女性,如顾老太太、顾太太、顾曼璐、顾曼桢、石翠芝、沈太太、沈家大少奶奶、许太太以及阿宝等。
在这女性群像中张爱玲着墨最多的人物是顾曼桢,她当然也是这部长篇中刻画得较为丰满的人物。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群像中的一个“孤儿”形象。
(一)独立的新女性顾曼桢在《半生缘》中是以一个谋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出现的。
她有知识,受过新文化的熏陶,愿意像男人一样出来在外面做事——是一个职业女性。
她身上充满了活泼的时代气息,甚至是一个明显带着男性意识的女性人物,这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是非常少见的。
顾曼桢和葛薇龙、郑川嫦、许小寒、曹七巧、白流苏、王娇蕊、孟烟鹂、石翠芝等众多女性形象是截然不同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张爱玲越是这样把顾曼桢写得与众不同越是显得顾曼桢更是一个孤立的女性个像,她是一个充满着孤独意味的人物,她只能把男性同事沈世钧、许叔惠当做朋友,而没有什么女性同伴,她是母性群落里的孤独者。
顾曼桢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是张爱玲倾心塑造的一个觉醒的新女性。
父亲的早逝让整个家庭陷入了生存危机之中,顾曼桢清楚地看到了传统妇女生存能力的脆弱。
其母顾太太是个典型的传统妇女,丈夫和家庭是她生活的全部。
在这类女性的思维中丈夫是整个家庭生活得以运行的主导者,是她们依附的对象;况且除了丈夫之外她们还有儿子可以依靠,正所谓“养儿防老”。
对男性的依附心理和家庭生活的狭小空间对自我发展的限制使顾太太这种传统女性几乎丧失了独立生存能力。
当顾先生这个男性主导角色在家庭生活中突然缺席之时,顾家老小顷然间陷入了困境,缺乏生存能力的顾太太根本担负不起维系全家人生存的重担。
这时,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便勇敢地站出来了。
她决绝地中断了自己与张豫瑾的美好爱情,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来竭力挽救父亲这一主导角色失缺后的家庭。
为了得到钱来养家,顾曼璐做了舞女,除了出卖色相她已别无选择,这是她维系全家人生存的最后资本。
从母亲和姐姐身上顾曼桢看到了传统女性精神上先天不足和生存力上的后天低下,她渴求走出一条女性的独立之路。
她虽同情姐姐顾曼璐为了养家而做出的牺牲,甚至沉沦,但她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辛苦工作而谋生,不愿将自己交付给“婚姻”或“舞台”。
她相信她是可以自立的,可以勇敢地像一个男性一样挑起养活一家老小的重担。
她除了当打字员,又在下班和晚饭后拼命地当家教赚钱,即使在遭遇不幸的人生后她仍宁愿带着孩子坚持自己的独立生存之路。
她并没有因经济上的负担而失去自我,她力求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以自己的行动来争得社会对她这种新女性的认同。
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群像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异类”。
(二)追求炽烈而纯洁的爱情《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费尽心机要嫁给范柳原,说白了就是因为“钱”的缘故,他们的恋爱是一种高级的调情,只是一场偶然的战争让他们假戏成真;《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钱而嫁给残疾的阔家少爷,她给自己套上了黄金的枷锁,毁了自己,也毁了儿女一生的幸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因钱而嫁给一位老人富商,后又为了满足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侄女葛薇龙,而葛薇龙又为了并不爱她的乔琪乔为他“弄钱弄人”;《心经》中的许小寒竟然上演出了一场病态的父女之恋。
在这样的婚姻和爱情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钱,是扭曲和病态的灵魂。
作为没落世家出身的张爱玲深知金钱对生存的重要性,她曾直言不讳自己对金钱的喜爱,但在《半生缘》中她却竭尽笔力试图叙写一段远离铜臭味的纯洁之爱。
这种纯洁之爱正发生在顾曼桢和沈世钧之间。
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纯洁之爱在上海这个金钱化的洋场社会中显得更为圣洁,他们的爱只是两颗年轻的心灵的彼此碰撞和需要。
在给世钧的信中曼桢写到:“世钧,你要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这纯洁之爱是多么炽烈!以至十多年后她和世钧重逢时仍动情地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是的。
世事的沧桑让他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半世沧桑缘来缘灭,曼桢内心深处存留的仍是一段刻骨的纯洁之爱。
但在顾沈二人的爱情中,曼桢一直都在竭力保持女性应有的独立。
曼桢觉得“老是两人腻在一起,热度一天天往上涨,总有一天他们会不顾一切,提前结婚,而她不愿这样”。
她的独立,一方面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她要竭力走出传统文化的惯性思维对她的家庭所投射的阴影,而曾经做过舞女的顾曼璐正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独立的女性意识在爱情中的表现,她决不愿成为“女结婚员”,作为一个女性把自己当成生殖符号去依附男人。
然而顾曼桢的这种独立也造成了她和沈世钧之间的误会,又由于顾曼璐和祝鸿才的勾结迫害,以及顾太太“纵容”和“金钱至上”、许世钧的懦弱与动摇,最终曼桢和相爱的人擦肩而过。
在那个半新半旧的社会氛围中曼桢是不可能走向独立的,她的女性独立意识带来的是苍凉而孤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