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

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
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不同于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新的美学形态,具有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认识论)的双重视角。这两大视角贯通于整个生态美学中,并具体体现于对古代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和对现代主体论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主体论美学中,同时也体现在这两大美学具体存在形态的生态环境美学与生态文艺学之中。由此,便形成了以生态存在论为基础的包括生态存在论美学、生态主体论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及生态文艺学的梯形结构层次。

生态存在论主要从有机整体的视角,揭示人与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一种系统的关系存在。从其存在状态看,它是一个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这一大的演化系统可分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演化、系统之间的自组织演化和系统内在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自组织演化。在这一巨大的生态存在自演化系统中,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亚原子、原子、分子、细胞原生物、生物有机体到文化,既是具有自稳自组性的有机系统,又是生态存在系统的一个部分。从系统哲学范式的观点看,每一系统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都会在自身所处的生态位上获得相应的价值承认;但它作为整个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却不应将自己的存在价值凌驾于整个大系统之上,因为系统价值高于部分价值,每一系统作为一个部分都必须服从生态大系统的规范。而且就系统内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来说,它们不是原子式的存在,而是系统关联性的存在。

因此,生态系统的生命演化与维系,相对于其他生命系统的存在就构成了一种终极制约性。恰如著名学者拉兹洛所言,“自然是终极因”。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没有形而上的终极预设与追求,便失去存在之根、力量之源。而形而上的预设作为一种逻辑设定,往往不太容易被经验证实或证伪。这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几乎是不言而喻的通则。但在生态文化视野中,生态存在的终极本体性,却是人们可以经验感觉的事实。现代人类实践的无度扩张已经触及到地球的极限,生态灾难频发,彰显了地球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的脆弱性。生态存在作为一种终极本体性设定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演,也是现代人类存在经验的潜在呼唤。

生态存在论内含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双重纬度上的理想设定,从其存在特性看具有六大本质特征,这六大本质特征既是从生态存在视野对万事万物的存在本性的概括,也是对生态美的本质特征的概括。第一,一体性。一体性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在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上,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万物是平等的,如桑德拉?巴哈古纳的诗意吟颂:“我们必须聆听树木的心跳,因为它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生命。”〔2〕第二,共生性。人、自然、万物的本原一体性,是生态存在论状态的整体表征。而支持存在一体性的规则就是共生性,不仅是万物之间的共生,更根本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共生。对于人来说,共生不仅意味着生存规则,而且是一种境界的提升。在机械论、工业文明的行为模式中,人类越来越淡忘了人与自然共生这一始源性的终极真实,共生性将重新唤回人与自然的生命连结与亲和。第三,互通性。

共生的本性必然要求互通,任何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其自身生态活力的保持,必须依赖与其他生命系统进行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且互通不是因与果的线性过程,而是网络式的双向整合。这种互通并非由于存在者之间的利益需求,而是植根于存在者之间的生命亲和,“从演化进程来看,人类可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种深植于基因、渴望其他物种相伴的需求”。为此,威尔森创造了一个新词“亲生命性” (biophilia)

来形容这种需求,意指“专注于生命与生命互动进程的先天倾向。第四,融合性。融合性则是互通性的进一步具体化,它体现为存在者与环境的融合。环境对于存在者并不是工具性的、手段性的,它本身构成存在的一个有机部分。融合性内在地包含着存在者与环境的共生与互通。第五,和合性。对于融合性来说,和合性是对它的一个必要的逻辑制约与提升。融合不是同一,不是无视万物的差异与对立,否则生态存在便失去了根基与活性,所谓“同则不继”,所谓“和实生物”。“和”在此取“以他平他谓之和”之意。同时又赋予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以生态学的纬度与滋养。第六,自主自觉性。自主自觉性则是和合性的逻辑延伸及对一体性的实践回应,同时又内含了生态美学结构层次的逻辑预期。在“他”、、对立”的意义上,“自主性”是“和”的逻辑表征,体现生命存在对自身所处生态位及价值功能的自主意识;在“合”、“统一”的意义上,自觉性体现了具体存在在实践层面对和合性、一体性的潜在认同,开辟了生态美学向其他结构层次过度的逻辑前景。

就生态存在论来说,这六大本质特性在逻辑上已不再是单纯的辩证否定与逻辑回归的关系,更根本的是具有彼此互补协同制约的关系,通过彼此的协同、制约、互补,形成充满生态活力的和谐境界。也就是说,生态存在论所具有的这六大特性实质上也就是生态存在美的最基本特性,因而从生态存在论的视角看,“和谐”只是万物存在方式的主要存在形式和状态。所以从生态存在谈论美,我们不同意“美是和谐”之说,因为这在特定意义上是把存在的形式看成了美存在的本身,或者说把现象的东西当成了本质的东西。但和谐美又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观点,笔者在与周来祥先生合写的文章中集中阐发过这一思想,因而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否定。当然,这种否定并不意味着不能从“和谐”的角度谈“美”,而是说“和谐”只是求索美的途径,美的真正的奥秘在和谐的形式背后。这颇像现象学所说的,出场的事物以未出场的事物为背景,未出场的事物是出场的事物的内在本质。也就是说,从生态存在论的存在状态最容易把美定义为“和谐”,而从生态存在论的本质内涵又深感“美是和谐”之说有待理论上的深化。

人的存在实践是一种双重的统一,即以自然的方式而存在和自然以人的方式而存在的统一。人“以自然的方式而存在”指向生态存在本体的终极性诉求,它力求超越既有文明文化事实的存在语境,含蕴着向生态存在境界的跃升。而生态存在境界由潜能向现实的不断转化、拓展,又必须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性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由于植根生态存在的本体性逻辑制约,便内蕴着、自然以人的方式而存在”的过程。如此人的实践便展现了人以自然而存在和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统一。因此,生态主体论美学,作为生态美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这一命题上的体现,其本质特性是,以生态存在本体为终极制约,以生态实践为基本中介,在人与自然的双向整合中,实现着生态存在境界由潜能向现实的不断转化、拓展。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都有它的自然本性,可以说是自然本性的社会化,离开人的自然本性谈人的社会性是一种无根之谈,自然可以离开人而存在,而人须臾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人作为社会性主体的存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一体性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人及自然二者相互依附于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这个同时包含人及自然的现实整体必须被视为一个能容许人及自然能在其中相互转化的动态的创造转化过程”。

只有这样理解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才能更全面理解人如何实践、认识、审美。就如何实践而论,一般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以外的自然物似乎没有,但这种认识是有缺欠的,且不说动物也有较自觉的实践行为,就是非动物的自

然所具有的自组织的演化(有机规律)就有一种潜在的价值趋向,也就是合自然的目的性。就此而论,自然物也是一种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存在,具有主体活动的特性。而且正是自然的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人应该如何实践,但恰恰在这方面人把它遗忘了,这是人类破坏自然和自己否定自己的根源,这种实践行为明显是丑的,却成为以往探讨美和美的本质的哲学基础。就我们自身坚持的“和谐”美而论,应该承认“和谐”美学在一个辩证的视野中较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命题,但受制于和谐美学诞生时历史语境的制约,在具体认识上同样也未能摆脱这一局限。如、美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客观的合规律性、主观的合目的性,是真和善(客观上的真、主体实践上的善的和谐统一”。

这种观点显然是非生态文化的,作为和谐美的理论基础,有鲜明的以非和谐的思想谈和谐美之嫌。而现在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实践,就变为双重合规律性与双重合目的性:即既要合因果规律(合线性规律)又要合有机规律(非线性规律),而且前者要受后者的统摄;既要合人的目的,又要合自然的目的,而且要在合自然目的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目的。人的这种实践行为,能真正打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联系,人与自然互动共生、相异共荣,人在自然中又在自然外,这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本性。进而言之,也就是实践以自然的方式进行活动而自然却变成了以人的方式而存在,使生态实践在特定意义上成了生态存在论的展开,并成了生态美学的一种重要的基础。

现代认识论或实践论美学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模式,或者说主体统治客体的模式,除客观论美学之外,其他美本质论最终落脚于主体的人。而生态认识论美学与主体认识论思维模式不同,它从单向的“主体一客体”模式转变为“主体(A)—客体(自然)一主体(人)”交往关系模式。主体(包括代内主体与代际主体)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这种主体间性关系在现实的交往活动与非现实的(潜在的现实)交往活动中都以人与自然一体性关系为基础,自然对人都有终极限制性。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种,不论过去(已存在)、“现在”(当下在场),还是“将来”,其活动都要以自然为中介,自然在这三大向度中规定着人的认识活动和价值活动。人的现实活动(现在向度),既要承担前人赋予的历史责任,即对原本的历史注入应有的现实内容,又要承担后人可能提出的未来使命,把主客体认识论关系所具有的单向的工具理性,转向三向度互补相生的自然理性和社会理性,使之真正成为生态认识论美学的哲学基础。

生态环境美学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态存在论美学和生态主体论美学的具体存在方式。这从生态环境价值与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的内在关系可以看得很清楚。从生态环境价值论看生态环境美,我们认为生态环境价值是“环境价值””与“环境的价值”的统一。所谓“环境价值”,就是从人与环境的一体性关系看环境,环境并不在人之外,而在人之内,环境就是人的生命本身,人离开自身生存的环境就不复存在。人对环境的需求不是一种外在的需求而是一种内在的本性需求,所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仁之本若是”。这就是环境价值的存在论本性。但人与环境不只是一种内在的一体性关系,同时也与环境存在着一种非一体性的外在关系,或者说主客体关系,即人的某种功利性的需要与环境建立的价值关系,即所谓“环境的价值”。

生态环境美学就建立在具有生态存在论本性的“环境价值”和具有主体论本性的“环境的价值”的基础上,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生态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因此生态环境美也有两

种形态,即环境美和环境的美。环境美更多具有生态存在美的特性,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生态存在美,它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在特定的具体环境中与环境建立起来的一种一体性的审美关系,环境对人自身就具有某种人学的性质,可称之为似存在美。而环境的美,本质上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美,即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把环境视为审美对象构成的美,它更多的具有主体性美的特性,但又不完全同于主体性的美,在这里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主体对它的判断,人与环境同样是一种同生共运、相异共荣的关系,它内在地渗透着存在论美的因素,可称之为似生态主体论美。

虽然从两种视角一一“环境价值”和“环境的价值”可把生态环境美学分为环境美与环境的美,但我们更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环境的美所具有的存在论美学特性。从生态价值论的角度看,生态环境价值作为一种有机的价值系统,虽然分为“环境价值”和“环境的价值”,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网络关系,其环境价值可以说既是网络的纽结,又是价值成果的储存单位;环境的价值则既是网络的网线,又是新价值生成的基本条件。这颇似美国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所说:“在一个功能性的整体中……其内在价值恰似波动中的粒子,而工具价值亦如粒子组成的波动。

正是“环境价值”和“环境的价值”的这种内在联系决定了“环境美”和“环境的美”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环境的美虽然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对象性关系的美,它更具有主体美的特性,但它的生命之根、审美之源却在于人与环境的一体性关系。这正如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所说:“在荒野中旅行,能让我们的身体获得直接贴近自然的体验”,荒野“给我们提供接触终极存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在城市中是无法获得的”。这就是从“环境美”看“环境的美”。对“环境的美”与“环境美”的关系,如果进一步用海德格尔“之间”的哲学观点来解释,可以认识得更清楚。

海德格尔曾对“在某某之间”和“在其间”,进行过严格的区分,前者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它既包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包含现代哲学讲的主客体关系,它们彼此之间的这种关系当然是一种非一体性的存在关系;而“在其间”却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在其间”,它“为一切存在者开启存在的可能,因而是提供生存尺度的、构成人生命运的真正的在之间”。我们所说“环境美”显然更倾向于一种“在其间”的存在美,而“环境的美”它显然在形式上以对象性的关系存在,卩“在某某之间”的方式存在,但实质上却是存在论美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它与环境美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

生态文艺美学作为生态美学的一种特殊形态或者更精神化的存在,可以以更自由的方式与生态存在论美学、生态主体论美学和生态环境美学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变为自己精神反映的内容。但从更深层次看,生态文艺美学却有不同于以上三大美学的本质特征,它更具精神生态化,精神生态是生态文艺美学的主要表现对象。因此,生态文艺美学不但要以对近现代文艺的非生态化精神的否定来确立自己的表现的对象,更要以精神生态学家的风姿探索生态文艺美学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这条道路虽然很艰难、很漫长,但它是文艺美学最灿烂的明天。

建立精神生态文艺美学当然应该立足于当今时代,因为文学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而生态文艺美学作为精神生态反映形式,它自身就是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或者

说是在“人类纪”时代特有的人类“精神圈”的一种突围和重构。在整个现代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圈”,奠基于以往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天然缺失生态纬度自然生命活力的滋润,使人类的生命存在远离与自然相谐和的感应体验方式,“人类对自然的依存越低,他的生存便越贫乏和卑微”,“人类自认高于其他物种,这不会带来人性的提升”。实现人类“精神圈”的生态化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命题。精神生态化建构的文化基础是现代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型,生态文艺美学作为精神生态的直接反映形式,不但是现代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型的内在推动力,而且能以更为感性的形式展现生态文化“精神圈”的建立一精神圈的生态化,起到其他文化形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吸收古代和现代文艺精神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既不同于古代也不同于近现代的一种展现精神生态的文艺美学。

生态美学代表着一种新的美学转型,美学的转型意味着美的本质观的提升,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本质观的结构性转换。生态文艺美学的基本逻辑构架立足于生态存在论与生态主体论的双重视角。从生态存在论与生态主体论的双重视角建构生态文艺美学,更能清晰地凸现以往文艺美学的逻辑缺失。当然这不是说以往的文艺美学思想没有自身的合理性,而是说任何理论既得益于自身诞生的历史语境,也受制于这一历史语境。以往文艺美学思想的最大缺失就是自然美的边缘化,包括作者1990年出版的《文艺美学》。艺术是人类主体的精神创造物,其存在形式是人类精神品格的集中表现,“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即人类的精神史”。

文艺美学以人类的艺术创造与欣赏为研究对象,是对人类文艺现象的形而上反思,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是对人类精神、情感状态的理论烛照。只是这种理论烛照难免带有与历史同行的盲点,“先是谢林,后是黑格尔、左尔格高扬艺术,贬低自然,把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等同起来,于是美学基本问题便成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或者更明确地说,成了艺术的超越性问题”;“百年来中国美学几乎始终囿于艺术活动之内,把艺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超越当作美学的基本问题,自然美(包括社会美)虽然也时时被人提起,却被置于从属的、边缘的位置。在既有美学理论的探讨中,虽然也关注到自然美,但并没有给予自然美以应有的重视,在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下,自然无论如何也不能和人类的主动创造相比,自然美至多也不过被当做人类某种精神状态的象征,从而遮蔽了自然美的深刻本质,、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

对于自然、自然美的边缘化,属于一个时代的缺失。随着人类生存困境与难题的凸现,时代呼唤人类精神回归远离的家园,呼唤培育人类对自然的谦逊与敬畏,呼唤新型人类精神品格的塑造。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集中展现,面临着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而要回应这一呼唤,文艺美学应该有对自己进行自我否定的勇气,随着时代语境的转换,如果我们仍然一般地坚持“美的本质反映在艺术中,就是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情感与认识、真与善的统一”〔14〕,就很难回答新时代提出的问题和缺乏对现实的应对力,而作为对未来艺术的一种逻辑预期则隐含着更大的欠缺。因此我们认为从生态存在论与生态主体论双重视角建构新型的生态文艺美学就变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具体来说,在生态存在论和主体论双重视角下构建生态文艺学,首先要确立自然美在艺术本质观中的基础地位,使自然美成为“精神生态化”逻辑结构的要素,并以此为前提,文艺具体展现自然美与精神美两种逻辑视角的协同、制约、互补、共生,这也是生态文艺美学关于艺术本质观的基本逻辑定位。而要确立自然美在人类精神结构中的本体地位,就需要重新认识自然及自然美的深刻内涵。自然并非支撑人类生存的间接工具、手段,相反,人

与自然本就是一体共生、和合共融的关系,“关于自然,我们认为它是宇宙普遍生命的大化流行的境域。……自然,对于我们而言,是广大悉备,生成变化的境域。在时间中,无一刻不在发育创造;在空间内,无一处不是交彻互容的。

在生态存在论视野中,美的逻辑定位不在于它是真与善的统一,美的逻辑机能也不在于通过它沟通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对峙与分裂,在生态存在论的基础上,真、善、美具有了内在统一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而自然美就是这种内在统一性的精神表征;自然美与精神美在逻辑表述上是二分的,实质上又是内在统一的,自然美蕴涵了自然以人的方式而存在的主体实践精神,而精神美浸润着人以自然的方式而存在的生态存在论境界。海德格尔认为:在作品的作品存在中,世界的建立与大地的显现是其两个基本特征”,“世界,通过建基于大地,力图超越它。作为开放,它不允许任何东西关闭。

然而,大地作为保护和遮蔽,总是希望世界进入它自身并保持于此。“大地,自我独立无所促迫和不屈不挠。立于大地之上并在大地之中,历史的人们在世界中奠定了其居住。在海德格尔这里,把“世界(历史)”与“大地”确立为艺术作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显然在艺术本质观上已大大超越、疏离了西方传统艺术观念,而与生态学视野对于艺术的思考有内在的相通性。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自然美与精神美的双向协同、制约、互补、共生,潜含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和解的历史及逻辑前景,在这样的逻辑及历史语境中,艺术境界将不再属于人类虚幻的精神创造,艺术同样会在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双重纬度上融入到生态主体论的历史实践中,使“人类纪”时代“精神圈”的突围与重构成为现实。

建筑美学

第一章美学基本知识 美学:研究现实的美的规律及其表现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的科学. 建立: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理性主义哲学家 《美学》 1.1美是什么 代表人物: 柏拉图“美是理念” 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 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本身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立普斯“移情说” 孔子“尽善尽美” 庄子“道至美至乐” 王阳明“美在吾心中” 一. 客观美:认为美在物体本身,自然和社会本身. 二. 主观美论:美不在物,却在心.在精神. 三. 主客关系美论:认为美即不在物也不在心,而在心与物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 1.1.1美的特征 (1)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2)美的感染性,是美本身固有的特点 (3)美的形象要靠不断创新. 1.1.2美的形态 (1)自然美 (2)社会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中心内在,外在 (3)艺术美 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特点:反映现实,融进艺术家思想 1.2 美的欣赏 1.2.1 美感 美感的产生通过人类特有的审美感觉器官:耳.眼.鼻.舌 高级的特点:心里结构 文明的思维结构 社会的情感等心里活动 1.2.2审美标准 说法不一: (一)认为审美评价存在客观尺度标准是绝对的 (二)认为标准因人而异,审美评价纯属主观精神范畴它是相对的 1.2.3审美差异 概念: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同一事物和形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b 存在哪些方面: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显的民族差异;经历学识审美修养 第二章中外古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建筑艺术的特征: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2.1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多层次构成 2.1.1礼制性建筑的类别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

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①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②卡逊在这里所说的舒适的路,即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业文明所坚持的经济无限增长、最后引起生态危机的灾难之路。而她所说的另一条路,则是唯一可选择的保住地球环境的生态文明之路。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第八十二章“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的最后写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它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③汤因比以其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当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 ?来源:人民音乐2010年12期 ?作者:罗小平 选题缘起: 早在几年前,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的祖振声先生让我撰写《音乐与环保》一书,使我有了研究与观察问题的新角度和视野。在写作这本小册子过程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生态学的书,思考了音乐与环保的问题,对这方面的论域产生了兴趣。加之,在阅读埃里克·詹奇的《自组织的宇宙观》等著作中感受到的一种超越人类中心的宇宙精神,常令我激动不已,对生态美学的发展就更为关注。在此,我把自己的相关研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期盼更多人对此产生兴趣。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中外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生态学(Ecology)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互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各学科渗透,派生出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分支。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社会为依托的新兴学科,它以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把握事物动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多重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三者的内外协调为立美目标,具有跨学科的视域和相当强的应用性。国外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述,如W·赫伯恩发表于《英国分析哲学》上的论文《当代美学及自然美的遗忘》(1966)和被我国生态美学家称之为生态美学产生的标志性作品的《寂静的春天》(卡逊1962)。[1]尔后,相当数量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专著不断问世,(俄)曼科夫斯卡娅1992年发表于俄罗斯《哲学科学》中的《国外生态美学》的论文,总结了这一生态美学的发展态势,指出:“国外生态美学已取得一系列珍贵的科学成果。其地位、研究对象已经确立,概念体系已经形成,它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显示出来。[2] 我国美学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著述,其中李欣复教授的《论生态美学》一文被誉为“我国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3]尔后,又有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的生态学》等相继问世。笔者认为我国美学界这种新趋势的形成,体现了这一学科新的特质及其发展的态势。 1.理论形态的更新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範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範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範畴之内。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关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指出:准确来说,生态并不是美学範畴,但是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当它成为审美的视角时,生态就成为美的重要前提了。生态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了以往人征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美学观念。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性质认识的变化,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其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与当下的探索》与《试论生态美学》中,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关系、审美观、审美状态,生态含有视野的意思。后来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直接承认了生态美学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新立场。张华在《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也认为,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举办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承认了生态是一种视野。 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的一种维度,正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性、实践主义美学的实践性,都是为美学提供一种维度和视域。生态维度使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它改变了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一件艺术品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正如美学的社会性维度,决定了艺术品如果严重地违反了伦理道德,则不能引起美感。因此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 生态也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维度:环境美学哲学基础的第一位应该是生态。由于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不尊重生态规律,一味将人的需求、利益凌驾于生态之上,只会造成

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2008年,大陆学者在《存在与华夏文明》一书中提出了美的这个定义。 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苏格拉底的口总结到:“美是难的。 毕达各拉斯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塑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由此,它们发现了在欧洲有长久影响的“黄金分割线”,他们有时也认为圆球最美。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 十八世纪欧洲兴起了“实验美学”热,意图从具体的美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质,从而给出美的定义。然而实验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图形和声音,所得结论不具普遍性。由美的这定义出发进行演绎,可以对美进行合理分类,把自然美,社会美、相对美、形象美、朦胧美等都归入了“美”这个种概念的属下。 由于人的需要随时间地点在变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动态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确定的。 如果以人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嗅,触,尝,听,看,想)为标准,美可分为实用美,形式美,音乐美、精神美和创造美。 以人的需要层次为标准,美可分为生理美、先验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动的场所分,可把美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按美产生时实物刺激的有无,美又可分为直接美和间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美可以分为实际美

和信号美… 和谐、烂漫、磅礴、壮阔、温柔、热情、博大、健壮、浩瀚、善良、豪放是美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是个不相同的具体的美。美是和谐、烂漫、磅礴、温柔、健壮、浩瀚、善良、豪放共同具有的一般内容和本质。美是一般的和谐,和谐是具体的美,美存在于和谐、烂漫、磅礴、浩瀚、温柔、热情之中。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生态美学

1.“生态系统”一般由哪些要素组成? ①非生物环境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2.从生态学得视角对城市景观的要素进行考察,主要着眼于什么内容? ①纯洁感:基本要求②宜人性:城市园林,绿地,湿地,水面,喷泉,视野开阔,生活施设③通达性,交通环境④秩序感:非要求规律⑤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需要的可能 1.什么是生态景观?它是城市景观建设中有何重要意义? 生态景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意义:是城市设计的首要审美追求,给人提供直观的环境体验和对生活环境界得启迪。 指由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命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 意义——生态景观将设计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让自然与城市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2.什么是人文景观?它分为哪四大类?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点而构成的景观, 它分:①文化古迹②革命活动地③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所形成的景观④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文化景观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景观建设有哪些作用? 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求,对国家社会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①见证城市的生命力的历程②体现城市重要特色和人养性③更体现出一个城市的 文明和该城市的景观建设的科学体系,是代代人民的思想,智慧和财富积累④是对城市景观的一种延续,是城市生命力历程中不可断的链接,可促进城市景观建设健康发展 1.居住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住宅) 2.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重要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3.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公共 空间) 1.生活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答: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劳动环境 1.居室视觉空间的审美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2.根据水野今的观点,道路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1)放射线形(2)夯形结构(3)环状道路(4)自由式构成(5)外景式构成 (6)风景式构成(7)展望式构成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田园江南》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田园江南》 江苏作家金曾豪是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以哺育作家成长的江南水乡为背景,以作家童年乡村生活为叙事线索,字里行间有对水乡家园的热爱,有对万物生灵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生态美学意蕴。本文即以作家的最新作品《田园江南》为分析对象,力图揭示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意识与作家的创作美学。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面对大自然的审美传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歌散文。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兴起,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文学关注的重心转向对人性心理的探索与社会变迁的记录。至后工业社会以后,科技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关注自然界,生态主义蔚然成风。人们意识到人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生态系统,人必须顺应自然并尽力融入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艺术上,生态主义催生了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 金曾豪是江苏省著名作家,出版作品四十余部,著作等身,其中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苍狼》和散文集《蓝调江南》分别获得四次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他的作 品多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儿童和动物为主要角色,提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作家最新出版的散文集《田园江南》同样是一部体现了生态美学思想的作品。 生态美学的核心是自然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审美的对象。《田园江南》的写作 就突出体现大自然本身的美,在这部作品中,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人性化的。如作家写芦苇:“芦苇是喜欢风的,如同它们喜欢阳光和雨。芦苇确实很朴素,在秋天里,它们甚至有些憔悴,下部的叶子已经枯黄,为的是集中能量供给顶部的芦花。没有开的芦花算不上美,不娇不艳,只是一种灰白的絮。风来了,芦苇们并不抗拒,倾斜,倾斜...... 倾斜到一定角度,风就对他们无可奈何了,它们于是又站了起来,挺直了腰杆。每一支芦苇都尽力笔直站立着,每一张芦叶先是向上拥抱着主干,然后向斜上方展开去,尽可能地多承接阳光和风雨。如果有一座桥,就可以看到芦花组合成的风起云涌的芦花的海。所有的芦花向一个方向张扬,摇摆,就像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白帆,就像是一行行竖排的关于秋天和荒野的诗句。永远摇动的芦苇在永远发出荒野的声音。一支芦苇发出的声音是细微的,几万、几十万、几千万支芦苇合成的声音就浩浩荡荡,就无边无际。和海的浩荡不同,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在许多伟大的建筑面前,除了通过视觉的愉悦程度感受建筑外在的美,还应该根据一定的法则在深一层次来欣赏建筑的形式美。建筑形式美的十大法则基本较全面的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图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一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相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一。 二、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一种显着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 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丰富建筑轮廓, 构图新颖醒目。在巴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三、均衡 均衡是指在视觉和感觉上给与人稳定感,例如,下大上下的山,对称的人等等,这些都会带给人稳定感。而且通过实践证明,均衡的建筑通常都是安全的,感觉上也是十分舒服的。在古代建筑中这些特点尤为突出。例如埃及的金子塔,仿佛山的造型,又例如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给人的感觉都均衡稳定的。 四、比例尺度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美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谐比例。数学上有着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比的比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建筑往往在尺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失调则会让建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礼堂等,如果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间小的房间往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之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宅的独立式扩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 必须先经过一

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不同于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新的美学形态,具有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认识论)的双重视角。这两大视角贯通于整个生态美学中,并具体体现于对古代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和对现代主体论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主体论美学中,同时也体现在这两大美学具体存在形态的生态环境美学与生态文艺学之中。由此,便形成了以生态存在论为基础的包括生态存在论美学、生态主体论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及生态文艺学的梯形结构层次。 一 生态存在论主要从有机整体的视角,揭示人与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一种系统的关系存在。从其存在状态看,它是一个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这一大的演化系统可分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演化、系统之间的自组织演化和系统内在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自组织演化。在这一巨大的生态存在自演化系统中,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亚原子、原子、分子、细胞原生物、生物有机体到文化,既是具有自稳自组性的有机系统,又是生态存在系统的一个部分。从系统哲学范式的观点看,每一系统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都会在自身所处的生态位上获得相应的价值承认;但它作为整个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却不应将自己的存在价值凌驾于整个大系统之上,因为系统价值高于部分价值,每一系统作为一个部分都必须服从生态大系统的规范。而且就系统内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来说,它们不是原子式的存在,而是系统关联性的存在。 因此,生态系统的生命演化与维系,相对于其他生命系统的存在就构成了一种终极制约性。恰如著名学者拉兹洛所言,“自然是终极因”。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没有形而上的终极预设与追求,便失去存在之根、力量之源。而形而上的预设作为一种逻辑设定,往往不太容易被经验证实或证伪。这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几乎是不言而喻的通则。但在生态文化视野中,生态存在的终极本体性,却是人们可以经验感觉的事实。现代人类实践的无度扩张已经触及到地球的极限,生态灾难频发,彰显了地球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的脆弱性。生态存在作为一种终极本体性设定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演,也是现代人类存在经验的潜在呼唤。 生态存在论内含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双重纬度上的理想设定,从其存在特性看具有六大本质特征,这六大本质特征既是从生态存在视野对万事万物的存在本性的概括,也是对生态美的本质特征的概括。第一,一体性。一体性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在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上,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万物是平等的,如桑德拉?巴哈古纳的诗意吟颂:“我们必须聆听树木的心跳,因为它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生命。”〔2〕第二,共生性。人、自然、万物的本原一体性,是生态存在论状态的整体表征。而支持存在一体性的规则就是共生性,不仅是万物之间的共生,更根本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共生。对于人来说,共生不仅意味着生存规则,而且是一种境界的提升。在机械论、工业文明的行为模式中,人类越来越淡忘了人与自然共生这一始源性的终极真实,共生性将重新唤回人与自然的生命连结与亲和。第三,互通性。 共生的本性必然要求互通,任何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其自身生态活力的保持,必须依赖与其他生命系统进行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且互通不是因与果的线性过程,而是网络式的双向整合。这种互通并非由于存在者之间的利益需求,而是植根于存在者之间的生命亲和,“从演化进程来看,人类可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种深植于基因、渴望其他物种相伴的需求”。为此,威尔森创造了一个新词“亲生命性” (biophilia)

生态美学在当代的意义

生态美学在当代的意义阐释 [摘要]当今世界,全球生态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心,生态美学正逐渐成为中国美学发展的诸多趋势之一。本文通过对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影响及其意义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确立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意识是人类共存和发展进步的关键。 [关键词]生态问题;生态美学;人与自然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工业文明高奏凯歌的世纪。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的繁荣。然而,当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人类便陷入了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便遭遇巨大的挑战。尽管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①然而,这位哲人的话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自然界对人的报复和惩罚一再地、大规模地出现时,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们就不得不认真地加以审视和思考了。 生态美学的兴起正是基于现实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从而也愈发显示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曾繁仁先生明确指出:“生态美学观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是一种包 含着生态纬度的当代生态论审美观”;强调“应将我们的生态美学观奠定在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的哲学基础之上。”②生态美学

在面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是以追求两者的和谐、协调为最终、最高目标的。从学科性质上看,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我们认为生态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它对生态问题的粗暴的或优雅的指控,也不在于因它的出现而产生的美学理论中量的增加;生态美学不可能改变美学原有的格局,但是它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美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也将大大地拓展美学研究的视野。 一 生态美学进一步促进了传统世界观的改变,使从前人们所信奉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技术主义和人定胜天思想受到普遍的怀疑。“人们更倾向于确信,整个宇宙都是充满灵性的,它有着自身的生存逻辑和运行法则。万事万物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①人类不应该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也不应该粗暴地干预自然的运行,而应该尊重环境和生物自身的生存权力。 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人与自然达到中和协调的一种审美的存在观。从艺术的起源看,考古资料证明艺术并不完全起源于生产劳动,而常常同巫术祭祀等活动有关。例如,甲骨文中的“舞”字,表现了一个向天祭祀的人手拿两个牛尾在舞蹈朝拜。由此可见,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天)中和协调的一种追求。从审美本身来说,并非一切“人化的自然”都是美的,更不是所有非人化的自然就一定是不美的。无论是经过人的实践还是未经实践的自然,只要同人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传统节日_以清明节民俗中的生态审美观为例

2010年4月刊 改革与开放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传统节日 王剑(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以美学、哲学和生态学为理论源头,在分析传统节日民俗事象的基础之上,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在民俗审美活动中的体验阶段进行横向的整合研究,以期在开拓生态美学新的对象领域—— —民俗生活的同时,为民俗审美文化的生态美学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论证。 Abstract:In this paper,aesthetics,philosophy and ec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e analysis as the basis of folk thing,wi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folk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stage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with a view to developing eco-The new field of aesthetic objects-folk life,the same time, folk aesthetic culture of eco-aesthetic basis for further concrete proof. 关键词:生态美学清明民俗人与自然审美体验民俗审美 Key words:Ecological aesthetics Ching Ming Festival Folk mankind and nature aesthetic experience Folk Aesthetic 作者简介:王剑(1981-),男,土家族,湖北省恩施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南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0)-04-0170-03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鲁枢元、曾繁仁等中国学者提出并一手创立的美学分支,它与以往的美学区别在于,整生研究的学术范式;消除审美距离、突破审美时空局限、化解审美疲劳所形成的审美自由;以生态审美场为元范畴生发的话语体系等。[1]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生态美学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文艺生态审美、生态批评、生态艺术哲学、生态环境美学等领域为基本内容,整合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审美人类学、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大众文化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一门显学。当生态美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渐渐将所有人类参与的文化活动都列为对象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民俗文化学。于是在生态美学与民俗文化学的交叉地带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成果,对加深对这两门同是新兴又古老的学科的理解产生了积极作用。 生态美学与民俗学的契合点 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研究人与自然生态间的审美关系,如果仅仅将生态美学的对象范畴限定在自然生态范围之内,无疑对生态美学的广度、深度,进而对未来的发展都有极大的限制,可喜的是生态美学的最初建立者们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有学者明确指出:“从目前看,关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我个人的意见更倾向于广义的生态美学,但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到基础的位置。因为,所谓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基本原理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具有了普遍性,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由此可见,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这是基础性的,然后才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2]这种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思想,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了系统整体性的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张扬了“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理论,主张重视自然的独立价值。总之,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在民俗文化中人类通过审美文化、认知文化和价值文化的方式把握世界。在民俗文化学中,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来建立民俗学系统,在这种学科交互式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民俗学和美学就相遇于文化这一人类主观作用于客观的过程之中。正是由于民俗与审美都具有共同的文化本质,使得两者具备了一些共同的特性。首先,民俗与审美都具有超自然性,两者的主体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而必须有人和人的活动参与其中,换言之,两者的出发点和边界都是人以及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不经过人为参与生成的民俗和审美都是不存在的;其次,民俗与审美都具有超个体性,所代表的都是整体的人类活动,个体的人可能会对民俗和审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有全面集中地体现广大的民众所创造的文化内涵的人类共同主客观过程才是民俗和审美的研究范畴;最后,民俗和审美都具有系统性,都是由诸多结构和功能组合而成的整体。正是基于上述民俗与审美的共同特征,使生态美学与民俗学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为进一步讨论传统节日民俗最能够的生态审美观提供了可能。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民俗审美中的映射 所谓生态美学实际上也就是人与自然达到中和协调的一种审美的存在观。因此,生态美学的提出,促进了由实践美学向实践基础上的存在论美学的转移。而我们觉得这种转移更能贴近审美的实际。”[3]生态美学来自生命美学和生活美学而又高于它们,是目前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最好体现,它主张与追求审美化生存,强调与凸现生态和谐,趋向与发展生态审美文明,是站在“当代美学高原上的美学”[4] 以生命美学、生活美学和生态美学为代表的不同阶段的美学形态,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而当这些理论和观点投射到民俗审美领域时,产生了人的民俗、美的民俗和自然的民俗三个层次的审美心理体验类型。 在第一层次中,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神化的自然审美,而在民俗审美的心理体验中的“人”首先指人文,人的民俗即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这里的“人”的范围是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在民俗审美的观念中,实现审美价值主体性的基本途径是人的体验与实践。在人的体验与实践中,民俗审美的价值得以揭示民俗审美的内在运动过程,把握民俗审美精神世界的复杂和神秘。第一层次人的民俗比较单纯和朴素,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本能,距今年代相对久远的习俗人的美学意味更为浓烈,上巳节的高禖祭祀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高禖祭祀最初来自玄鸟神话,《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 —以清明节民俗中的生态审美观为例

建筑的应用美学

论建筑审美因素和实用因素的关系 应用美学是研究人类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审美活动。应用美学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我们人类能看到,能用到的,甚至我们能感觉到的,都存在着应用美学,它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的去发现,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美。应用美学本身含有应用和美学两个方面,因此我们看出应用美学已经世间化和通俗化;但是美学毕竟不是一般的,它没有世俗化和庸俗化。 世界的发展规律是唯物主义的,因此对于应用美学也是一样,它也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开始产生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最初是从物质生产活动和实用功利活动中超越出来的,它是凌驾于普通的活动之上,但是应用美学是从这这种高上之中回到生中去的审美活动,回到我们人类生活中接触到最频繁的各方面中。乍一看,应用美学似乎是很高层的一种活动,好像是很难接触到一样,其实恰恰相反,它是把形而下的东西升华为形而上的东西,是在物质的东西中增添一个精神的层面,在功利的事物中增添一个超功利的层面。应用美学正是致力在人类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掘和引导出精神的超越的层面。美学之思应落实在现实生命、民生日用,落实在大众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上来,才有真正的坚实基础。抛开普通人民的衣食住行,来高谈道德的生命、超越的存在、玄妙的境界,实在是过于玄乎,无法让人理解或是接受。美学应当也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大众人民的物质的、实用的生活活动之中。历史发展到了高科技的今天,纵观之,美学已经参透到人类生活之中的每一个方面,也就是应用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普及开来。 对应用美学,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应用美学和什么有关系呢?它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庖丁解牛的看,应用美学就是应用的,美学的。既然可以分为两部分,那么我们就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即审美因素和实用因素。审美因素就是我们对于一个东西的精神上的反应,在视觉后的意识反应我们会作出我们基本的判断,给我们所看见的东西一个评价;实用因素,我们在上文已经说到了应用美学离不开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这是我们人类存活下去最基本的方式,因此,任何一种东西,离开人类的基本要求,那它就不会符合我们的要求,也就是我们不会给它一个很好的评价,即使从精神层面它是真的美,但是也是不符合应用美学的标准的。这两个方面是应用美学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当我们要用应用美学的眼光去对于一种东西或事物进行判断时,我们都是离不开这两方面的。 综上所述,应用美学里的审美要素和实用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开的。若只用一方面,则不管它在这方面上是如何的完美,但是也不会社会大众的认可。 应用美学可分为许多种类,有音乐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建筑可以说历史悠久的,很多中外著名的建筑就是应用美学的典范。下面文明举例说明应用美学中的建筑美学是如何将审美因素和实用因素紧密结合到一起的。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在许多伟大的建筑面前,除了通过视觉的愉悦程度感受建筑外在的美,还应该根据一定的法则在深一层次来欣赏建筑的形式美。建筑形式美的十大法则基本较全面的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图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一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相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一。 二、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一种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在巴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三、均衡 均衡是指在视觉和感觉上给与人稳定感,例如,下大上下的山,对称的人等等,这些都会带给人稳定感。而且通过实践证明,均衡的建筑通常都是安全的,感觉上也是十分舒服的。在古代建筑中这些特点尤为突出。例如埃及的金子塔,仿佛山的造型,又例如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给人的感觉都均衡稳定的。 四、比例尺度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美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谐比例。数学上有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比1.618的比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建筑往往在尺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失调则会让建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礼堂等,如果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间小的房间往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之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宅的独立式扩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先经过一条小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的教堂,大约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身其中,自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严庄。随后你会听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声响。

生态美学

1、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哪四个阶段? 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一是原始狩猎阶段;二是游牧农业阶段;三是封建采邑农业阶段;四是商业相互依存阶段) 2、“生态美”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中提出。 3、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大定律”: 多效应定律;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理 4、著名美国学家鲍姆加登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 其中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情。 5、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康德 6、生态美学的三大研究层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 其研究核心是生态美。 7、生态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前提: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 出发点:以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为出发点 8、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的主体性。 9、“生物进化说”是由英国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 其核心原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0、主体和客体的主要的类型: 主体有3 种形态,即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客体有4种形态,即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自我客体 11、老子的生态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什么?我们怎样理解这个精髓? “道”是核心和精髓 理解:它是自然界运行的过程和规律,永恒的、循环运动的宇宙本体。 12、“无为”体现了什么生态思想? 老子提出“无为”的生态思想。“无为”体现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其目的是让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13、传统意识指导下的时代出现了什么样的生态危机?? 人口俱增、盲目开垦采伐、狩猎无度 14、西方对大自然的情感关注始于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15、生态世界观的思想原则是什么? ①世界是由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 ②世界是变化着的有序整体。这种整体的有序状态,不能理解为事物的结构而是事物内部力量与环境影响的外部力量的动态平衡。 ③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也包含在自然整体的自组织进化进程之中。 16、生态审美观: 生态审美观是对生命的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认。 17、传统美学的基本审美范畴: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艺术美 18、自然美:自然现象和事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自然美主要存在形式的类型:能量和力;大气和云层;水和液体;固体和陆地;植物;动物生命体的形成;分解、衰变和死亡。 自然美的审美效应:①激发人的乡土情怀②放松、解放甚至净化心灵③培养人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 19、社会美: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体现社会事物发展规律和丰富性,并与人的需求、实践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