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来源:人民音乐2010年12期∙作者:罗小平选题缘起:早在几年前,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的祖振声先生让我撰写《音乐与环保》一书,使我有了研究与观察问题的新角度和视野。
在写作这本小册子过程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生态学的书,思考了音乐与环保的问题,对这方面的论域产生了兴趣。
加之,在阅读埃里克·詹奇的《自组织的宇宙观》等著作中感受到的一种超越人类中心的宇宙精神,常令我激动不已,对生态美学的发展就更为关注。
在此,我把自己的相关研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期盼更多人对此产生兴趣。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中外美学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学(Ecology)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互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各学科渗透,派生出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分支。
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社会为依托的新兴学科,它以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把握事物动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多重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三者的内外协调为立美目标,具有跨学科的视域和相当强的应用性。
国外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述,如W·赫伯恩发表于《英国分析哲学》上的论文《当代美学及自然美的遗忘》(1966)和被我国生态美学家称之为生态美学产生的标志性作品的《寂静的春天》(卡逊1962)。
[1]尔后,相当数量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专著不断问世,(俄)曼科夫斯卡娅1992年发表于俄罗斯《哲学科学》中的《国外生态美学》的论文,总结了这一生态美学的发展态势,指出:“国外生态美学已取得一系列珍贵的科学成果。
其地位、研究对象已经确立,概念体系已经形成,它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显示出来。
[2]我国美学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著述,其中李欣复教授的《论生态美学》一文被誉为“我国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
生态环境美的研究是当代生态美学研...
目录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引言 4 正文 5 [一] 生态环境美的研究是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展5 一、生态美学是具有独特新质的美学5 二、生态环境美这一课题在生态美学中的突出地位和创新价值 6 [二] 生态环境美的三种内涵与境界9 一、以生态中和的思想建构合于生态规律的环境 9 1、“中”代表着个体在环境中最为适度的均衡点或者大致适度的均衡区域 9 2、“中”是个体向各个方向发展,与环境变化、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相联接的核心11 3、“中”的内涵在与环境的交流中丰富发展15 二、建构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的美化要求)19 1、审美能力是优化生态建构人文色彩较强的生态环境的一种自然功能19 2、人文艺术作为生态环境美,使整个大圈艺术化 21 3、科学应是臻于美的另一种通道27 4、精神环境合于艺术与科学的向美的提升32 三、生态环境的审美化37 1、生态环境中的真善美一体结构37 2、生态环境的审美化是审美与生态的统合形成的环境审美场39 3、审美化的生态环境中审美者的理想境界46 [三]结论49 注解50 主要参考文献52 致谢53 生态环境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季芳指导老师袁鼎生内 容 摘 要 生态环境美的研究是当代生态环境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展。
生态美学是从历史到逻辑这一规律在人类美学发展史上的最高表现,而生态环境美在一课题在生态美学中又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创新价值,是生态美向实践的靠近、环境美向生态的升华的结合与融汇,具有为己又属己的混沌性质。
生态环境美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其三种形态与内涵向更高层面的攀升与循环,即“中和—美化—审美场”的阶梯性升级以及表现于外的三个阶段。
一、以生态中和的思想建构合于生态规律的环境,即宜人与宜物共存的环境。
本文将《易经》中“中大于正”的思想运用于生态的解释。
(1)针对已知的生态规律,“中”代表个体在环境中最为适度的均衡点或大致适度的均衡区域。
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的价值倡导及其建构
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的价值倡导及其建构【内容提要】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
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
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
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
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光明日报》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
” ① 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
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
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
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
生态美学-徐恒醇著
生态美学-徐恒醇著生态美学徐恒醇著(2000年出版)目录导言1第一章生命意识与生态审美观13一人对生命的感悟14 二中西文化源流中的生态观29 三生态审美观的形成和深化45第二章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60一自然美作为生活要素61 二社会美作为生活要素76 三技术美作为生活要素90 四艺术美作为生活要素103第三章生态美119一生态与心态120 二生态美的本体特性和范畴结构133 三生态美的意义和作用145第四章生活环境的生态审美塑154 一居住环境155 二交通环境170 三劳动环境188第五章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204 一城市景观建设的双重视野206 二生态美与城市景观设计217 三城市特色与风景资源的利用231 第六章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追求一活力之源——走向自主开放和进取的生活方式246 二适度性——生产与消费的均衡点262 三节奏感——劳作与休闲的变奏275 主要参考文献285后记287英文目录288导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随着新纪元名声的敲响,20世纪缓缓落下了帷幕。
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纪,是工业文明高奏凯歌、走向辉煌的时代。
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的繁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
由此,在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人们也逐渐藐视大自然,把它看做是可以任人宰割和役使的对象。
然而,当人类对自然界的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界已不堪忍受人类的掠夺和蹂躏时,人类自身便面临了生态危机。
它像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命运。
资源短缺,能源匮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日益严重,大量生物物种趋于灭绝。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本身遇到巨大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危机逐渐全球化。
早在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地区,就因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使数千人呼吸道发病,60多人死亡。
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整个城市空气严重污染和疾病蔓延。
生态美学的定位与建构
[收稿日期]2006-10-11[作者简介]袁鼎生(1955-),男,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生态美学的定位与建构袁鼎生(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摘要]生态美学是研究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自由、生态审美价值的科学。
生态审美场,作为元范畴,展开为生态美学体系:它的逻辑生态,形成理论生态美学;它的历史生态,展示历史生态美学;它的逻辑生态的分化,构成应用生态美学。
总而言之,它的生态运动,支撑与推动了生态美学学科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生态审美场;生态批评;整生[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861(2006)01-0081-05 生态美学是一门探索审美人生和审美生境耦合并进、系统生发生态审美场的科学。
它和生态审美场有着互为条件性和相互生发性。
从字面看,它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而成的科学,是美学的分支,或者说是生态学的分支。
实际上,它更是当代美学的主流形态和基础形态。
生态美学的生成,具有美学转型的意义,是美学形成新范式的标志,是美学进入新时代的表征。
20世纪90年代,鲁枢元教授得生态文明的风气之先,极力倡导文艺学的生态研究,一批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的著作也随之于2000年问世了:徐恒醇的5生态美学6,确立了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的审美价值为研究对象,对人的生命活动、生存环境、生存状况展开了审美研究,较好地实现了生态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构成了跟一般美学不同的理论视域。
¹曾永成的5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6,以生态本性、生命意蕴、人学内涵为文艺的审美本质,从生态气象美、生态秩序美、生态功能美等方面,构成了文艺生态学的审美范畴,形成了生态审美的理论构架,超越了一般文艺学的思想体系。
º鲁枢元的5生态文艺学6,从生态视角,探索文艺的基本论题,形成了诸如文学艺术与自然生态、文艺家的个体发育、文艺的精神生态价值、艺术物种延续、文艺史的生态演替等生态审美意味浓郁的命题,努力建构/自然的法则、人的法则、艺术的法则三位一体0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生态审美规范,托载了生态审美规律。
生态美感的本质与结构
第28卷第5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 .28N o.52008年9月 Journal of South 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Sep.2008α生态美感的本质与结构袁鼎生(广西民族大学校长办公室,广西南宁530006)摘 要:生态美感是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对生共成的快悦通感。
它在快悦统觉、快悦通觉、快悦通识、快悦通融、快悦通转的运动中,显出超循环态势,达成美感方式、美感本质、美感结构的三位一体。
关键词:快悦通感;超循环;三位一体中图分类号:B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8)0520110205 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对生共成的快悦通感,既是生态审美的感受方式,也是生态美感的本质规定,还是生态美感的整体结构。
一、作为生态审美感受方式的快悦通感人的身心有间性特征,既相互区分,又循环整生,使生态审美所形成的快悦通感,有了载体与通道。
首先,人的生理感官是可循环运行的系统,由此,眼耳鼻舌身的审美感觉相通,它们既分别感受生境相应的审美属性,也聚焦地感受生境的某一审美属性,造就各种生理快适的相通相生相和,形成全面、集中而流通的审美生理快感系统。
再有,外在的审美生理感官系统,关联着内在的审美心理官能,打通了性、趣、情、意、志、理的审美心理感觉系统,并将生境的审美文化信息相应地传输给后者,以造就后者的愉悦。
人的审美心理感觉系统在相通中互化,可形成内在的通感,造就诸如情性、情趣、情意、情理或曰兴趣、情趣、意趣、志趣、理趣等复合态乃至整生态感受,造就各种心理愉悦相生相通相和,生成圆活流转的审美心理愉悦系统。
还有,人的内外感觉系统的贯通,使全身快适与全心愉悦一体流转,进而复合循环,整生旋升,形成生态美感特有的快悦通感方式,以区别传统的美感描述,特别是相异于传统的美感心理描述。
第八章 生态美学
“这个环链从浮游生物的像尘土一样微小的绿色细 胞开始,通过很小的水蚤进入噬食浮游生物的鱼体 ,而鱼又被其它的鱼、鸟、貂、浣熊所吃掉,这是 一个从生命到生命的无穷的物质循环过程”。 这种生命环链应该讲是生态学的一个客观规律,但 从深层的哲理上理解却可揭示出人同地球自然的依 存性是这种生命链意义上的依存。它说明:①这个 生命环链是一种客观规律,人类只能遵从,无法随 意控制,更不能加以破坏;②人只是这个生命环链 之一环,他不能代替其它环链,也不可能离开其他 环链;③人类只有尊重并维护这个生命环链才能得 以生存。
莱切尔卡逊(1907-1964)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著名 作家,曾写过《在海风下》、《环绕着我们的海洋》、《 海洋边缘》等著作。从1958年开始,卡逊把全部注意力转 到了危害日益严重的杀虫剂使用问题上来,她花费了四年 的时间遍阅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杀虫剂使用和危害情况的 报告。在详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她于1962年写 湃的艺术家的情怀,无情地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为追逐 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DDT等杀 虫剂而造成的生物与人体的危害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卡逊 并没有就事论事地披露杀虫剂的滥用,而是将其笔触深入 到环境的破坏对人的生存的极大危害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等等社会的、价值的和哲理的层面。
“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 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 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 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 大自然的其它生命”。
《寂静的春天》是划世纪的经典之作,是一 本改变了世界的书,它开拓了生态学的新纪 元,也是生态批评的发韧之作。
莱切尔卡逊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为了自己所挚爱的科 学与环保事业而终身未婚。从1958年春天她就开始了写作 《寂静的春天》的计划,一开始定名为《人类与地球作对 》。她与欧美各国科学家广泛接触,并从事规模庞大的研 究工作,阅读了几千篇论文和文章。在书籍的撰写过程中 ,卡逊经历了老母辞世的悲哀和自己从1960年就发现恶性 肿瘤并接受化疗的痛苦。卡逊以坚韧的毅力和巨大的奉献 精神终于完成了全书的写作,并于1962年6月16日开始在 《纽约人》杂志分三次登完该书的缩写本,全书则由霍顿 米夫林公司于1962年9月份出版。但缩写本的发表就在政 府、化学工业界和农业界引起轩然大波,其猛烈程度出乎 人们意料之外。
生态美感的本质及其层次划分
种形式 或形象具 有 :可变化特性 ;与其它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 应 和谐而 引发的主体愉悦 、欣喜 、舒畅等心身反应 。那 么,在 依存 ;其结构 由节奏和韵律统一和统领 ;可随 自身每一个特 定 生态审美过程 中审 美主客体 究竟是通过什 么方式 、经由怎样的 的历史阶段成毁消长辩证发展等这些 因素和特征 , 那 它就是 有 路径最终达成和实现和 谐 ,并导致主 体愉 悦、欣喜 、舒畅 、怡 生命力的。 由于生态视野对生态 系统认知所 明确的生态生命观 , 然 自得这些感受发生的?从对生态美感产生的机理 的梳理 中我
环境艺术 —— 5 7
生态美感 的本质及其层次划分
文 /李大西
生态美感的本质是 作为生态 系统 因子之 一的审美主体在对 生态 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审美观
照时 , 因主体 的生命 节律 与客体被感知 的生命 节律 、 或主体先在的情感态度与客体被感知 的情 感 价值取 向在 审美过程 中达成共振和谐 ,从而引发主体心身愉悦 欣喜 、舒 畅 、怡 然 自得等感受 。 在具体的审美实践 中,由于主客体之 间所达成 的这两种共振和谐 , 无 论在 生成方式 , 还是在最 终 结果上都存在 明显 的差异性 ,而对这些差异的 区分 ,恰好是生态美感层次划分最理想的视角。
体现不 出生命运动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 长期的审 美实践经验 中得到证 实。在传统的审美 实践 中 , 凡能 的 印象 中是没有生 气的 , 引起人们审 美关注的东西 , 都是有形 象的 。 只是需要说 明的是 , 它仍然 不会 令人感动 。所 以 ,生态审美 的第 二个关键要素 ,是
审美意 义上的形象 , 因受以视听感官感知的形象 为主的先决条 生态审 美客体对象的生命 力特征 。当然 ,这里所说的生命 力并 件的制 约 , 所以它们并不独指现 实世界 中的 “ 实有之象 ” , 而是 不独指 宇宙 中那 些能 凭 自身的能量 自行运 动和变化的物体所体
生态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态自旋为世界本体
生态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态自旋为世界本体
袁鼎生;太琼娥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2)3
【摘要】世界本体,指其本身。
这本身,呈现出原身—自身—整身—超身—原身的
超循环结构。
生态本体也在自旋生中序出天体生态圈的原身、生物生态圈的自身、文明生态圈的整身、天慧生态圈的超身四种“身份”,回转环升出本身结构。
每一
个生态本体“身份”的涌现,都形成了相应样式的世界本体。
生态本体四大“身份”序进环回的自旋生,形成、增长与提升了世界本体的有机化质性,呈现了生态自旋为
世界本体的规律。
这一规律明示,环走圈升的生态,就是有机化周进圆长的世界本体。
凭此,生态世界观有了核心内涵,生态哲学走向了基础哲学,生态美学也就有了自然化、存在化、超在化旋升的生态本原、逻辑疆域、理论模型,也有了发展为基础美学的
哲学根基。
【总页数】10页(P106-115)
【作者】袁鼎生;太琼娥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6
【相关文献】
1.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从生态哲学角度审视生态美学
2.美丽中国的生态文学与生态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学、生态美学与生态哲学
3.生态关怀与美学的生态学化改造——实践本体论美学如何走出其生态关怀与关学学理之间的矛盾
4.从身体意识到生态美学——论身体本体论生态美学的建构轨迹与理论拓展
5.自然的本体性与世界的部分复魅——《大湖消息》的生态美学阐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态美学语境的城市景观研究
基于生态美学语境的城市景观研究作者:唐培杰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年第08期摘要:研究生态美学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还能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
通过深入了解生态美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可以创建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城市空间。
探讨生态美学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以及如何基于生态美学语境研究和设计城市景觀,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美学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并探索运用生态美学原则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关键词:生态美学;城市空间;景观设计一、生态美学与城市景观概述(一)生态美学的定义和特征生态美学“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以实现人的审美的生存、诗意的栖居为其指归”。
生态美学理论内蕴生态和美学的双重维度,不仅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和谐共处,而且强调人、自然和社会的“三元一体”的动态平衡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的内涵包括:其一,生态认知。
生态美学关注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它提倡对生态系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进而深化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和理解。
其二,美的感知与体验。
生态美学关注人对自然美的感知和体验,强调通过感官的接触和互动,欣赏和体验自然界的美,包括景观、植被、动物等元素所带来的美感。
生态美学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审美体验。
其三,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主张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
生态美学追求的是一种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又能够保护和传承给未来世代的环境质量。
其四,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生态美学探讨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它认为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通过与自然的交互和融合,人类文化能够得到丰富和发展。
生态美学精选 课件
产生背景
1、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营养。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当代生态学又 被称为“深层生态学”,首先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深层生态学旨在 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 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主张从社会机制、价值体系上寻找危机的深层根源,以 深层思考在生态问题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理论基础
1、生态哲学主张的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反映了生态美学的和谐性与关联 性。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着网络式的生存环境。生 存环境是由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使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 生共存。同样人也是有机联系之网中的一个要素,人与其他物种也处于极其复杂、动态 的有机联系之中。
生态哲学还强调自然界的综合性。生态的综合性体现在生态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生存的各种条件系统, 其中虽主要是自然的,但也包括社会的以及人文的。因此,除了包括自然生态外,还涉及社会生态、文 化生态以及人自身的内部生态的内容,但生态美却总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因为“在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大文化主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 美中有自然美,也有人创造的各种美,如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等。却又不能简单的将生态美与其中 的任何一种形态的美相等同。
理论基础
生态美的另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强调生命的关联性。生态美学看生命,不是从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方式来看 待生命,而是超越了生命理解的局限与狭隘,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 系来看待生命,重在生命的关联。美无疑是肯定生命的,但是与以往的美学根本不同,生态美学说的生 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这个人所生存的世界的活力,且生态美即在生命自诞生到 消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展现。
生态美学——精选推荐
⽣态美学1、根据⼈与⾃然的关系,我们将⼈类历史划分为哪四个阶段?原始⽂明、农耕⽂明、⼯业⽂明,⽣态⽂明(⼀是原始狩猎阶段;⼆是游牧农业阶段;三是封建采⾢农业阶段;四是商业相互依存阶段)2、“⽣态美”这⼀概念是由德国⽣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中提出。
3、美国科学家⼩⽶勒提出的“⽣态学三⼤定律”:多效应定律;相互联系原理;勿⼲扰原理4、著名美国学家鲍姆加登将⼈的⼼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
其中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情。
5、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物:⿊格尔康德6、⽣态美学的三⼤研究层次:⾃然⽣态、社会⽣态、⼈⽂⽣态其研究核⼼是⽣态美。
7、⽣态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分别是什么?前提:以⼈的⽣命存在为前提出发点:以⽣命系统的相互关联为出发点8、⽣命的本质特征:⼈的主体性。
9、“⽣物进化说”是由英国达尔⽂在《物种起源》中提出。
其核⼼原则是:物竞天择,适者⽣存。
10、主体和客体的主要的类型:主体有3 种形态,即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客体有4种形态,即⾃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我客体11、⽼⼦的⽣态思想的核⼼和精髓是什么?我们怎样理解这个精髓?“道”是核⼼和精髓理解:它是⾃然界运⾏的过程和规律,永恒的、循环运动的宇宙本体。
12、“⽆为”体现了什么⽣态思想?⽼⼦提出“⽆为”的⽣态思想。
“⽆为”体现了顺应⾃然、天⼈合⼀的⽣态思想。
其⽬的是让⼈们尊重⾃然、顺应⾃然。
13、传统意识指导下的时代出现了什么样的⽣态危机??⼈⼝俱增、盲⽬开垦采伐、狩猎⽆度14、西⽅对⼤⾃然的情感关注始于浪漫主义⽂艺思潮。
15、⽣态世界观的思想原则是什么?①世界是由相互关系的复杂⽹络组成的有机整体②世界是变化着的有序整体。
这种整体的有序状态,不能理解为事物的结构⽽是事物内部⼒量与环境影响的外部⼒量的动态平衡。
③⼈类的价值和意义也包含在⾃然整体的⾃组织进化进程之中。
16、⽣态审美观:⽣态审美观是对⽣命的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认。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彭立勋随着当代人类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也受到极大重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并解决人类生态和环境问题,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形成了许多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如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社会学、生态心理学、城市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等。
其中,正在形成中的生态美学可说是一枝新秀。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应是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
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
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是把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来看待的。
生态学认为,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即生态系统。
系统中各种生物因素(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按一定规律相联系,形成有机的自然整体。
正是这种作为有机自然整体的生态系统,构成了生态学的特殊研究对象。
生态学关于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构成了生态学世界观。
它推动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把有机整体论带到各门学科研究当中。
这一点对于确定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十分重要。
生态美学按照生态学世界观,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和有机整体来研究,既不是脱离自然与环境去研究孤立的人,也不是脱离人去研究纯客观的自然与环境。
试论生态美学
文章编号:0257—5876(2002)05—0011—06试论生态美学曾繁仁目勇篱’I一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生态美学是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状况下提出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理想的审美的人生。
它是机械论哲学向存在论哲学演进的表现,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是由实践美学到存在论美学的转移;它的出现将推动中国与西方的平等对话。
但是,在关于生态美学的界定、所涉及到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以及与当代科技的关系等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生态美学实践论美学存在论美学作者简介曾繁仁,1941年生,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
从目前看,关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
我个人的意见更倾向于广义的生态美学,但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到基础的位置。
因为,所谓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基本原理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
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具有了普遍性,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由此可见,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这是基础性的,然后才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如何界定呢?生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不仅对生态科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会极大地影响乃至改造当下的美学学科。
简单地将生态美学看作生态学与美学的交叉,以美学的视角审视生态学,或是以生态学的视角审视美学,恐怕都不全面。
我认为,对于生态美学的界定应该提到存在观的高度。
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
而其深刻内涵却是包含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改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是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也是对人类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一种重建。
当代生态美学的视野突破
INTELLIGENCE人文论坛摘要:生态美学是对西方传统美学和实践美学的超越,它存在三个视野突破: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主客二元对立和强调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美学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自然人化人的自然化当代生态美学的视野突破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罗希明生态美学在我国正日渐成为一门显学。
目前生态美学的命题在学术界还没形成一个确切统一的定义。
狭义的生态美学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
广义的生态美学则从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涉及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多重审美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在”。
一、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当代的生态哲学和有机整体的系统论哲学。
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视野突破就是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中心主义,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已存在了几千年,是从西方人与自然冲突的文化中发展起来的。
在人高涨的自我意识下,人类把自然当作征服和被征服、索取和被索取的对象,把对自然随心所欲的改造当作确证人类伟大理性与力量的证明。
于是,人类“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在“人定胜天”的乐观情绪中开山辟路,变沧海为桑田,有诗人更写出了“让天上挂满了千千万万个太阳”的诗句。
人类在盲目的妄自尊大中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生存环境,导致了人类生存的危机。
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视角、立场、价值观去评价看待其他事物的存在合法性和有用程度,其背后意味着人和自然是对立相分的。
面对人与自然对立相分日益严重的事实,20世纪后半叶起,生态学、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相继出现。
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完全颠覆了传统哲学观与价值观关于自然的基本范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呼唤一种崭新的生态整体观。
生态整体观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编织在一起的存在之网和生命条链,没有任何部分能够单独抽出又不改变其特征。
地球就是一个巨大活跃的有机生命体,人类只是这个生命体上的一部分。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
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
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
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
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
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
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
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畴之内。
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
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
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危机”与“生机”:“生态文明美学”与“生态美学”之比较
“危机”与“生机”:“生态文明美学”与“生态美学”之比较作者:王雪柔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10期摘要:远古时代人类就有关于寻找合适的生存家园与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生态环境意识,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以及与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进入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
以美学实践连结人与自然是一条于“危机”中寻求“生机”的道路,生态美学的建立以生态与环境为导向,强调生态美学和其他诸学科理论的互动,注重将生态美学运用到城市建设等具体实践方面上来。
而生态文明美学强调在文明的发展中寻找人类的家园感,倡导“乐居”的思想理念。
因此,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美学二者之间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内涵虽然有所差异,但在后疫情时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推动下,二者又显示出一定的价值合流。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美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美学是有关生态与美学的学科认识与人与自然互生的觉醒与突破。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生态美学这一国际前沿话题,其中徐恒醇所著的《生态美学》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生态美学著作,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对“生态美”这一核心理论范畴的建立。
21世纪初,曾繁仁发表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他指出生态美学是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的一种美学形态,是美学的现代转向。
这一美学观“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1]。
随后,彭锋的《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出版,该书是站在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对“自然美”进行了反思,进而提出了“自然全美”的命题。
而后,陈望衡的《环境美学》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环境美学命名的著作,其试图建立一个严谨完整的環境美学理论体系,环境美学使美学走向了实践与生活。
“环境美学”将环境与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它与“生态美学”的区别,是它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期找到“家园感”与“归属感”。
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三维立体结构本体论
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三维立体结构本体论一、自然生态美思想自然、“道法自然”和“自然无为”得生态美学原则《老子·二十五章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如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中所注“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在老子看来,自然是道、天、地、人所遵循得全然法则.关于“道法自然’,,历来解释或谓“道”以“自然”为法则,或谓“道”取法效法“自然’,,但讲得基本上“道性自然”、“道本自然”得咨询题,没有大得歧义.由于“道”不可名,因此它只能通过“自然”表达、表现.河上公《老子注》讲“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吴澄注亦谓“非道之外不有自然也.”可见,“道”表现为“自然”.“道”与自然名殊质同.此外,和“道”一样,“自然”也有着非常强得抽象性.老子得“自然”有“自然而然”、“本来如此”得意思,鱼在水中游是“自然’,,鸟在天上飞是“自然”,万物都有自然之理.天、地、人、“道”都遵照本身得自然规律进展变化.“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道”遵照得是“自然而然”得原则.“自然而然”确实是美,“道法自然”形成了“生态之道美”得自然主义审美意蕴.从“道”动身,老子为实现生态自然美推出了生生不息、生机盎然得得生态存在本体—道.在《老子·二十五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五十一章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法自然既是《老子》中自然观得体现,又是生态美得重要特征.‘大自然’体现了道得原则和精神,因此,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②道之本性是自然、生态,离开了‘性态之自然”,也就不成其为“道”,生态之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那个意义上讲,自然确实是生态、天然自成、自然而然.王弼《道德经》注讲“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法”③确实是讲道本身无所作为,而应顺应事物之自然,表现了一种自然生态得无为之道,这种“道”,体现了生态美得意蕴萌芽.“道法自然”也就成了生态美得全然原则,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得思想.《庄子·天运》讲“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因此《庄子·秋水》要求“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还特别欣赏远古社会.《庄子·缮性》称当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分,群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可见庄子欣赏得是自然而然得状态.道家讲“道法自然’,,讲道得本性是自然而然得落实到人得实际行动之中,确实是要做到自然无为”.在《道德经》中,“无”一词共出现次,其中有次能够明确理解为以“无为”得方式处事第二章讲“对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讲“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十章讲“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八章讲“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第四十三章讲“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之’,第四十八章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六十三章讲“为无为,事无事”.这些“无为”都能够理解为一种“为”得方式,同时结果是“无不为,’《道德经》中另有次能够有不同得解释第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第五十七章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第六十四章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个地方“无为”既能够理解为一种“为”得方式,也能够理解为“不为”或“无所作为”.在《庄子》中,“无为”一词也出现多次,也能够有多种理解.比如《庄子·应帝王》讲“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联.”这个地方得“无为”显然是“不为”.又如《庄子·在肴》讲“君子不得已而在临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这个地方得“无为”显然也是“不为”,但并不是一切都不为,而是为我所为.英国闻名得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讲“就原始得道家哲学而言,“无为”意思确实是“不做违反自然得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得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得功能.”.美国闻名得生态理论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也讲“道教徒得方法是对自然进行最小得干涉,无为,以不为为之,相信事物自己会管好自己.假如人类对事物不横加干涉,那么事物就处在自发得自然系统中.”②概言之,“自然无为”确实是依事物得本性自由自在得状态,顺其自然而不妄加外力确实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不要破坏自然界以及自然万物得和谐.卡普拉把“自然无为”解释为有利于环境得阴性行为.福永光司讲“老子得无为,乃是不态意行事.不孜孜营私,以舍弃一已得一切心思计虑,一依天地自然得理法而行得意思.在天地自然得世界,万物以各种形体而出生,而成长变化为各种各样得形态,各自有其一份充实得生命之开展河边得柳树抽发绿色得芽,山中得茶花开放粉红得蕊,鸟儿在高空上飞行,鱼儿从深水中跃起,在那个世界,无任何作为性得意志,亦无任何价值意识,一切皆是自尔如是,自然而然,绝无任何造作. ”①《庄子·秋水》篇“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在庄子看来,“牛马四足”是牛马内在之天性自然,而给马套上络,把牛鼻子穿起来,则是外在于牛马而强加于牛马得人为之事,这是剥夺了它们得自由,违背了它们得自然本性,是不道德得.庄子明确反对以外在得人为强行破坏事物内在之自然本性得作法,呼吁“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在《养生主》篇中,他讲“泽雄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薪畜于樊中.”在他看来,野鸡走十步才能寻到一口食,百步才能寻到一口水,尽管如此,它也不祈求养在笼子里,因为如此就违背了野鸡得自然天性.关于人来讲不能以人之心,度自然之需,在鲁君养鸟得故事中,庄子明确也表达了他得这一思想,“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筋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膏,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已养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鱼酬收,随行列而止,委地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州缸知乎”《庄子·至乐鲁君杀牛宰羊来喂鸟,演奏九韶来使它欢乐,结果鸟特别悲伤,不敢吃东西.庄子特别反对这种“以已养养鸟”得做法,主张“以鸟养养鸟”.即按照鸟得自然本性及其生活习性去养鸟.让鸟栖息于深山老林,游戏于水口沙洲,浮游于江河湖泽,啄食泥鳅和小鱼,随着鸟群得队伍而止息,从容自得地生活,其结果必定符合鸟得天性.对待自然,人类就当“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庄子·达生,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尊重事物进展变化得客观规律,“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因为“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庄子.渔父》“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用天下而不足.”《庄子·天道》无为,才能使万物滋生,用之不尽,庄子把既明白得社会进展规律又明白得自然规律得人称为“真人”、“至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大宗师》“真人”处处与自然协调,叫做“与天为徒”.而那无视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叫做“与人为徒”,这种人是注定要失败得.因为“天与人不相胜也”,人终究战胜不了天,自然得客观规律是人得意志改变不了得.既然如此,就需要认识自然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天地、日月、星辰、禽兽、树木都其内在得本性和规律,因此人类必须顺应自然之道,倘若刻意用外力改变自然.“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庄子·在有》,就必定造成“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盖以荒”庄子·在肴》,以及“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庄子·在肴得灾难性后果和生态危机.生态理论家余谋昌先生深刻指出“人得生命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得,人与自然作为完整得系统,人对自然得态度也确实是对自己得态度,人对自然做了什么也确实是对自己做了什么,人对自然得损害也确实是对自己得损害.”①概而言之,从老庄以“自然”为核心得自然生态美学思想动身,我们必须遵从得生态美学原则首先就应该尊重自然,以生态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坚持生态平等,胸怀一种生态同情得仁爱精神.如此,人类才能进入一种“生态大我”得境地.也确实是老庄所讲得“道”境.。
西方生态美学的三个建构路径探究
西方生态美学的三个建构路径探究摘要:西方生态美学主要出现在北美等英语世界,德语和其他外语世界(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论述。
以英语世界的生态美学作为主体研究对象可以发现,西方生态美学的建构主要有三种路径,依次为哲学思辨、生态艺术理论与环境实践。
统揽西方生态美学7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四点启示:第一,强化科学意识,加强生态学与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融合;第二,加强美学观与生态审美体验之间的互动,使生态美学的内涵更加深刻而清晰;第三,加强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之间的互动,使得生态美学成为所有审美对象(包括环境和艺术两大领域)的普遍美学,从而与环境美学更加清晰地区别开来;第四,努力实现生态实践与生态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增强生态美学的理论深度、现实针对性和社会实践性。
这四点也正是生态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西方生态美学; 建构路径; 理论启示;Abstract:Western ecological aesthetics appears mainly in Northern American and other English world as well as in German and other foreign language world including French,Italian,Spanish and Russianaking English ecologicalaesthetics as object,we can find that there are three paths of construction,which philosophical thinking,ecological art theory and environmental practice.Four enlightenments can be drawn from the 70 years' development of Western ecological aesthetics: first,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sciences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ecology and aesthetics; secondly,enhancing the construc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esthetic conception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 experience so as to make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deeper and clearer; thirdly,reinforcing the construc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rts so as to make ecological aesthetics a general aesthetics about all kinds of aesthetic objects including environments and arts; fourthly,realizing the construc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ecological practice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so as to strengthen its theoretical depth,realistic pertinence and social practicalityhese four points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西方,以工业革命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也最早成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弊端即生态危机也最早产生于西方,对于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之反思和批判,也顺理成章地最早出现在西方。
试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从中西生态美学比较的角度
试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从中西生态美学比较的角
度
周维山
【期刊名称】《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7(0)4
【摘要】中国生态美学是在西方生态美学即环境美学的影响下诞生的。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中西生态美学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生态"与"环境"之辩成为学界探讨的话题。
西方环境美学的诞生和发展与西方美学长期对自然美的忽视有关,它主要关注环境审美特征的研究;而中国生态美学的诞生和发展则与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有关,它主要关注生态审美观念的探讨。
西方环境美学借助生态学指向环境本身的审美欣赏,而中国生态美学则借助生态学指向人与环境的和谐生存。
通过比较可知,中西生态美学之间,不单单是名称使用的差异,而是有着内在的区别,特别是在学术旨趣上,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总页数】11页(P5-15)
【关键词】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环境审美;生态审美
【作者】周维山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5
【相关文献】
1.环境美学的学科定位、理论资源与现实应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美学”研讨会综述 [J], 席格
2.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从生态哲学角度审视生态美学 [J], 栾贻信;范爱贤
3.从生态存在论美学到生生美学——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 [J], 曾繁仁;张超
4.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 [J], 苏祖荣
5.生态美学视角下中国美学的可行性思路——评《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J], 凌凤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不同于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新的美学形态,具有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认识论)的双重视角。
这两大视角贯通于整个生态美学中,并具体体现于对古代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和对现代主体论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主体论美学中,同时也体现在这两大美学具体存在形态的生态环境美学与生态文艺学之中。
由此,便形成了以生态存在论为基础的包括生态存在论美学、生态主体论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及生态文艺学的梯形结构层次。
一生态存在论主要从有机整体的视角,揭示人与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一种系统的关系存在。
从其存在状态看,它是一个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
这一大的演化系统可分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演化、系统之间的自组织演化和系统内在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自组织演化。
在这一巨大的生态存在自演化系统中,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亚原子、原子、分子、细胞原生物、生物有机体到文化,既是具有自稳自组性的有机系统,又是生态存在系统的一个部分。
从系统哲学范式的观点看,每一系统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都会在自身所处的生态位上获得相应的价值承认;但它作为整个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却不应将自己的存在价值凌驾于整个大系统之上,因为系统价值高于部分价值,每一系统作为一个部分都必须服从生态大系统的规范。
而且就系统内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来说,它们不是原子式的存在,而是系统关联性的存在。
因此,生态系统的生命演化与维系,相对于其他生命系统的存在就构成了一种终极制约性。
恰如著名学者拉兹洛所言,“自然是终极因”。
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没有形而上的终极预设与追求,便失去存在之根、力量之源。
而形而上的预设作为一种逻辑设定,往往不太容易被经验证实或证伪。
这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几乎是不言而喻的通则。
但在生态文化视野中,生态存在的终极本体性,却是人们可以经验感觉的事实。
现代人类实践的无度扩张已经触及到地球的极限,生态灾难频发,彰显了地球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的脆弱性。
生态存在作为一种终极本体性设定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演,也是现代人类存在经验的潜在呼唤。
生态存在论内含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双重纬度上的理想设定,从其存在特性看具有六大本质特征,这六大本质特征既是从生态存在视野对万事万物的存在本性的概括,也是对生态美的本质特征的概括。
第一,一体性。
一体性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在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上,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万物是平等的,如桑德拉?巴哈古纳的诗意吟颂:“我们必须聆听树木的心跳,因为它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生命。
”〔2〕第二,共生性。
人、自然、万物的本原一体性,是生态存在论状态的整体表征。
而支持存在一体性的规则就是共生性,不仅是万物之间的共生,更根本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共生。
对于人来说,共生不仅意味着生存规则,而且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在机械论、工业文明的行为模式中,人类越来越淡忘了人与自然共生这一始源性的终极真实,共生性将重新唤回人与自然的生命连结与亲和。
第三,互通性。
共生的本性必然要求互通,任何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其自身生态活力的保持,必须依赖与其他生命系统进行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且互通不是因与果的线性过程,而是网络式的双向整合。
这种互通并非由于存在者之间的利益需求,而是植根于存在者之间的生命亲和,“从演化进程来看,人类可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种深植于基因、渴望其他物种相伴的需求”。
为此,威尔森创造了一个新词“亲生命性” (biophilia)来形容这种需求,意指“专注于生命与生命互动进程的先天倾向。
第四,融合性。
融合性则是互通性的进一步具体化,它体现为存在者与环境的融合。
环境对于存在者并不是工具性的、手段性的,它本身构成存在的一个有机部分。
融合性内在地包含着存在者与环境的共生与互通。
第五,和合性。
对于融合性来说,和合性是对它的一个必要的逻辑制约与提升。
融合不是同一,不是无视万物的差异与对立,否则生态存在便失去了根基与活性,所谓“同则不继”,所谓“和实生物”。
“和”在此取“以他平他谓之和”之意。
同时又赋予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以生态学的纬度与滋养。
第六,自主自觉性。
自主自觉性则是和合性的逻辑延伸及对一体性的实践回应,同时又内含了生态美学结构层次的逻辑预期。
在“他”、、对立”的意义上,“自主性”是“和”的逻辑表征,体现生命存在对自身所处生态位及价值功能的自主意识;在“合”、“统一”的意义上,自觉性体现了具体存在在实践层面对和合性、一体性的潜在认同,开辟了生态美学向其他结构层次过度的逻辑前景。
就生态存在论来说,这六大本质特性在逻辑上已不再是单纯的辩证否定与逻辑回归的关系,更根本的是具有彼此互补协同制约的关系,通过彼此的协同、制约、互补,形成充满生态活力的和谐境界。
也就是说,生态存在论所具有的这六大特性实质上也就是生态存在美的最基本特性,因而从生态存在论的视角看,“和谐”只是万物存在方式的主要存在形式和状态。
所以从生态存在谈论美,我们不同意“美是和谐”之说,因为这在特定意义上是把存在的形式看成了美存在的本身,或者说把现象的东西当成了本质的东西。
但和谐美又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观点,笔者在与周来祥先生合写的文章中集中阐发过这一思想,因而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否定。
当然,这种否定并不意味着不能从“和谐”的角度谈“美”,而是说“和谐”只是求索美的途径,美的真正的奥秘在和谐的形式背后。
这颇像现象学所说的,出场的事物以未出场的事物为背景,未出场的事物是出场的事物的内在本质。
也就是说,从生态存在论的存在状态最容易把美定义为“和谐”,而从生态存在论的本质内涵又深感“美是和谐”之说有待理论上的深化。
二人的存在实践是一种双重的统一,即以自然的方式而存在和自然以人的方式而存在的统一。
人“以自然的方式而存在”指向生态存在本体的终极性诉求,它力求超越既有文明文化事实的存在语境,含蕴着向生态存在境界的跃升。
而生态存在境界由潜能向现实的不断转化、拓展,又必须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性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由于植根生态存在的本体性逻辑制约,便内蕴着、自然以人的方式而存在”的过程。
如此人的实践便展现了人以自然而存在和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统一。
因此,生态主体论美学,作为生态美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这一命题上的体现,其本质特性是,以生态存在本体为终极制约,以生态实践为基本中介,在人与自然的双向整合中,实现着生态存在境界由潜能向现实的不断转化、拓展。
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都有它的自然本性,可以说是自然本性的社会化,离开人的自然本性谈人的社会性是一种无根之谈,自然可以离开人而存在,而人须臾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
人作为社会性主体的存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一体性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人及自然二者相互依附于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
这个同时包含人及自然的现实整体必须被视为一个能容许人及自然能在其中相互转化的动态的创造转化过程”。
只有这样理解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才能更全面理解人如何实践、认识、审美。
就如何实践而论,一般强调实践的社会性。
实践是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以外的自然物似乎没有,但这种认识是有缺欠的,且不说动物也有较自觉的实践行为,就是非动物的自然所具有的自组织的演化(有机规律)就有一种潜在的价值趋向,也就是合自然的目的性。
就此而论,自然物也是一种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存在,具有主体活动的特性。
而且正是自然的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人应该如何实践,但恰恰在这方面人把它遗忘了,这是人类破坏自然和自己否定自己的根源,这种实践行为明显是丑的,却成为以往探讨美和美的本质的哲学基础。
就我们自身坚持的“和谐”美而论,应该承认“和谐”美学在一个辩证的视野中较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命题,但受制于和谐美学诞生时历史语境的制约,在具体认识上同样也未能摆脱这一局限。
如、美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客观的合规律性、主观的合目的性,是真和善(客观上的真、主体实践上的善的和谐统一”。
这种观点显然是非生态文化的,作为和谐美的理论基础,有鲜明的以非和谐的思想谈和谐美之嫌。
而现在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实践,就变为双重合规律性与双重合目的性:即既要合因果规律(合线性规律)又要合有机规律(非线性规律),而且前者要受后者的统摄;既要合人的目的,又要合自然的目的,而且要在合自然目的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目的。
人的这种实践行为,能真正打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联系,人与自然互动共生、相异共荣,人在自然中又在自然外,这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本性。
进而言之,也就是实践以自然的方式进行活动而自然却变成了以人的方式而存在,使生态实践在特定意义上成了生态存在论的展开,并成了生态美学的一种重要的基础。
现代认识论或实践论美学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模式,或者说主体统治客体的模式,除客观论美学之外,其他美本质论最终落脚于主体的人。
而生态认识论美学与主体认识论思维模式不同,它从单向的“主体一客体”模式转变为“主体(A)—客体(自然)一主体(人)”交往关系模式。
主体(包括代内主体与代际主体)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这种主体间性关系在现实的交往活动与非现实的(潜在的现实)交往活动中都以人与自然一体性关系为基础,自然对人都有终极限制性。
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种,不论过去(已存在)、“现在”(当下在场),还是“将来”,其活动都要以自然为中介,自然在这三大向度中规定着人的认识活动和价值活动。
人的现实活动(现在向度),既要承担前人赋予的历史责任,即对原本的历史注入应有的现实内容,又要承担后人可能提出的未来使命,把主客体认识论关系所具有的单向的工具理性,转向三向度互补相生的自然理性和社会理性,使之真正成为生态认识论美学的哲学基础。
三生态环境美学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态存在论美学和生态主体论美学的具体存在方式。
这从生态环境价值与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的内在关系可以看得很清楚。
从生态环境价值论看生态环境美,我们认为生态环境价值是“环境价值””与“环境的价值”的统一。
所谓“环境价值”,就是从人与环境的一体性关系看环境,环境并不在人之外,而在人之内,环境就是人的生命本身,人离开自身生存的环境就不复存在。
人对环境的需求不是一种外在的需求而是一种内在的本性需求,所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
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仁之本若是”。
这就是环境价值的存在论本性。
但人与环境不只是一种内在的一体性关系,同时也与环境存在着一种非一体性的外在关系,或者说主客体关系,即人的某种功利性的需要与环境建立的价值关系,即所谓“环境的价值”。
生态环境美学就建立在具有生态存在论本性的“环境价值”和具有主体论本性的“环境的价值”的基础上,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生态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
因此生态环境美也有两种形态,即环境美和环境的美。
环境美更多具有生态存在美的特性,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生态存在美,它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在特定的具体环境中与环境建立起来的一种一体性的审美关系,环境对人自身就具有某种人学的性质,可称之为似存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