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角下哈德逊河画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哈德逊河画派

摘要哈德逊河画派是美国本土第一个风景画派,反映了美国人对自然的感情和信仰。本文从生态主义视角来研究哈德逊河画派。该画派讴歌自然,提倡以自然为画布,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要敬畏自然。并且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入侵,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哈德逊河画派生态美学和谐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19世纪20至80年代,有一群美国画家活跃在美国画坛,他们以哈德逊河沿岸风光为创作主题,用狂放而浪漫的笔触描绘大自然的优美而荒蛮的景色。这群画家后来被史家称为哈德逊河画派(the hudson river school)。哈德逊河画派并非是指这些画家专门描绘哈德逊河沿岸的风景,他们周游的区域非常广阔,遍布美国壮美河山。哈德逊河画派的主要画家包括:托马斯·科尔

(1801-1848),亚瑟·布朗·杜兰德(1796-1886),弗雷得力克·爱德温·丘奇(1826-1900),

约翰·弗雷得力克·肯萨特(1816-1872)和托马斯·莫兰(1837-1926)等人。哈德逊河画派继承了欧洲浪漫主义的传统,其特点在于:画家们都在荒野作画,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创作出对美国本土荒野,尤其是对哈德逊河流域原始荒野充满崇敬之情的

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荒蛮和带有神秘色彩的美国风景,而且诠释了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在令人敬畏的壮美自然风景中,人是微不足道的,自然才是博大和永恒的;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和水乳交融的。

二讴歌自然

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生态主义学者罗尔斯顿认为,自然是人类惟一的家园,自然具有多样性的价值,有以人为评价尺度的外在价值,更强调自然以自身为尺度的内在价值。自然拥有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完美,自己的伟大。因此,人类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感悟自然,讴歌自然,学习自然。

托马斯·科尔是哈德逊河画派创始人,也被称作哈德逊河画派之父。科尔热爱大自然,他相信“森林是需要进入的,不是用来看的。森林冲击着我们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他年轻时就开始流连于山野和森林之中,心中充满着虔诚和好奇,开放所有的器官去感悟自然,与自然进行最亲密的接触,呼吸山间沁人心脾的空气,享受野花的芬芳,欣赏荒野的壮美,愉悦自己的身心。科尔细心地观察嶙峋的树干,随着四季变化的枝叶,并从不同的角度在写生本上记录下来。这些美丽荒野的摹写为科尔和哈德逊河画派的风格奠定了基础。科尔通常用没有叶子、枯死的树干来象征荒野、未开发的自然主题,他说:“我真的相信对它们裸露状态的沉思,会给予我一种更高的快感,甚至高于它们枝繁叶茂的样子。”断裂的树干成为哈德逊河画派的标志之一。1825年,科尔来

到美国东部卡茨基尔山区的卡茨基尔村,并定居于村里的“松园”。从松园向西眺望,卡茨基尔山的壮美景色尽收眼底。自然是他创作的素材、作品的主角和主题。茂密的森林,汹涌的大海,雄伟的高山,平静的湖泊,星罗棋布的沼泽,五彩缤纷的鲜花,展翅飞翔的小鸟,这些都是科尔描摹的对象和创作的主题。从哈德逊河谷看卡茨基尔连绵起伏的群山,就像风暴过后大海中的波涛汹涌,充满活力和野性,令科尔心醉神迷,激动不已。哈德逊河和卡茨基尔山成就了科尔生命的目标和创作的主题。科尔正是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汲取了灵感的源泉,狂野的想象力,才会有他生命中的神来之笔。美国著名的生态学者劳伦斯·布伊尔认为:“远离城市的郊外和前工业化的地域开始与美国的文化特征联系在一起,成为美国本土文学的一个神话。美国的自然环境成为它最显著的一种文化资源。”另一位美国学者罗德里克·纳什也认为:“当时的美国人寻求的是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东西,一种足以将土里土气的乡巴佬转变成骄傲而自信的城市人的东西……至少在一个方面,美国人感到了他们国家的与众不同:那种旧世界无法与之匹敌的荒野。”科尔认为,最为动人的美国景观的特征,便是它的“荒芜”。美国大陆呈现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保留着自然的原始的纯洁面貌和神秘特色,不由得让人产生敬畏。未受到工业文明干扰的荒野是上帝赐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远比那些已经由人类之手改造的景观更为动人,更容易让人亲近,更震撼人的灵魂。所以,美国的景色比欧洲的景色更为壮美、纯洁,更接近于上帝。画家们信奉艺术出自于自然,提出

了“以大自然为画布”的宣言,把美国大陆的风景作为艺术的灵感源泉。因为眼前那博大辽阔的土地使画家们产生了敬畏之情,美国肥沃的土地所显示的巨大潜力给他们以乐观的精神,在荒野、群山和河流中他们找回了理智和信仰。他们视荒野为人类的根,是人类精神升华的原动力,是人类获得拯救的希望,把艺术看作是自然与人类化学反应的产物。他们坚信生长于荒野中的美国人应当从自然中寻求文化艺术的源泉。自然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是画家们创作灵感的源泉,还具有怡情作用和精神治疗价值。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性情, 纯洁人的心灵, 抚慰人的精神。哈德逊河画派的画家们基本上都有避世思想,他们远远地逃离城市,城市的喧嚣使人们的身体与精神相分离。他们走向荒野,就是走向内心,就是心灵的朝圣,就是寻找艺术的文化根基。通过描摹自然,画家们把自然的风景和心灵的风景融为一体。荒野对于画家而言是令人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是治疗“文明”疾病的疗养所。他们走向荒野,寄情于山水,在荒野中激情地创作,从大自然的博大、雄浑与沉静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满足,就是接受自然的滋润和陶冶,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使他们的脉搏与自然的节律一起跳动,在荒野中保护这个世界。

三敬畏自然: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

生态美学认为,生命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人不是自然的中心,只是自然小小的一部分。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自然界的和谐。美国生态文学家梭罗在他的散文《散步》中写

到:“这广袤的、野性的、荒凉的自然就是我们的母亲,她是如此的美丽,对她的孩子是如此的慈爱,无处不在。”法国哲学家史怀泽倡导“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主张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之物都有内在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尊重的对象。

哈德逊河画派的作品描摹的是尚未被工业文明侵扰的原始的自

然景色,融合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地质学者的严谨风格。初看之下,似乎只是未受破坏的自然的壮美和宁静,而深入其中你则会发现自然的伟岸与人类的渺小的对照。画家们就像梭罗一样用其作品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人类之外的存在,那是主要的存在,是超越了任何人类成员的存在。哈德逊河画派作品的特点在于画面中没有人及其杰作的影像,或者人物被压缩到了画面的极小比例,荒野在整个画面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科尔的《山中日出》和《带有树干的风景》以及阿瑟·杜兰德的《相近的灵魂》等作品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相近的灵魂》这幅画是杜兰德在1849年为纪念科尔的逝世而作。这幅画以科尔生前居住和描绘过的卡尔茨基山的山谷为背景,描绘的是科尔及其好友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赖恩特,他们都热爱自然,愿意亲近自然,讴歌自然。他们站立于山谷的一块断裂的石头上,凝视着眼前壮观的自然美景:一股白色的溪水从幽暗的山谷里流淌而出,山间闪着微弱的光,薄雾迷漫;远处是朦朦胧胧的群山和树林,近处有嶙峋陡峭的巧夺天工的怪石;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折断了的树干,它警示人们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只有自然和灵魂才是永恒的。人在这幅画中占据着极小的面积,象征着人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