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
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建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第三节中国市、镇概念统计和口径
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1955年规定聚居10万人以上城镇可以设市,若不足10万,如重要工矿基地等或常住人口2000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人口的居住区可以设置镇建制。
%963年更改为设镇下限提高为3000人,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人口85%以上。
1984年规定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超过2000人,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占全乡人口的10%以上,可以撤乡建镇。
1986年“整县改市”,非农人口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称为该地区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建制。总人口50万人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gdp以上;50万以上的县,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12万以上,年gdp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市区非农25万以上,gdp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以市领导县。
2.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我国没有恰当而稳定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建立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一直以市镇行政界线作为城乡划分的基础。
1955年城镇人口包括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以及城镇型居住区人口。
1990年规定城镇人口由城市人口和镇人口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造成市口径过大,市口径过小。
2000年引入人口密度和建成区延伸原则,从而克服了口径偏大或偏小的问题。
3.市带县体制。
其包括县市在内的设区市的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断的产物
1.城市产生的几个阶段。
①第一次大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商品交换,集市出现。
②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社会分工加大,集市变成城市。
其基础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的增多。城市的出现使人们进入阶级社会。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区位基础
1.区域发展的地理作用。
①地理条件:城市形成的基础和背景。
②地理位置:在区域背景的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的影响。
2.我国城市10种区域类型分类。
①滨海城市:优良港湾,便利海运条件,狭窄的滨海平原,背靠低山丘陵。②三角洲
平原城市: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③山前洪积,冲
积平原城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坡度,灌溉条件好,水源丰富。④平原与低
山丘陵相邻接城市。⑤低山丘陵区河谷城市:位于河谷,临河。⑥平原中腹城市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