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 看香港

合集下载

99%的攻略不会告诉你去香港买买买其实不用跑那么多地方

99%的攻略不会告诉你去香港买买买其实不用跑那么多地方

99%的攻略不会告诉你去香港买买买其实不用跑那么多地方相信大家满怀斗志去香港血拼前,都看了不少购物攻略,感觉到哪儿哪儿都好逛!然而,商业发达的香港购物区众多,每个区域可能又有若干商场和购物街,有时会让人产生不知从何走起的感觉。

各个购物中心虽各有特色,但里面的品牌大同小异,你其实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全都走遍。

下面,小编就分区域介绍一下每个主要购物区的特色,大家以后按需寻路,才能更有效率地买买买!1/ 中环中环毕竟是一个办公楼云集的地方,购物点都比较分散,也很难在一个商场里找齐大部分你想要的品牌。

然而寸土寸金的中环是地位的象征,所以国际一线品牌的旗舰店都设在中环。

这里的购物中心规模不如尖沙咀、铜锣湾,但有些品牌、有些店却只有中环有。

置地广场及周边一言以蔽之,曰:壕置地广场(Landmark)与其周边的历山大厦、太子大厦、遮打大厦等以多条天桥互相连接成为一个商场组群,这些商场云集了200多个国际顶级品牌和多家米其林星级餐厅。

亮点包括英国老牌高级百货公司Harvey Nichols、Louis Vuitton、Prada、Chanel等品牌的旗舰店、荣获米其林三星的法国餐厅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等。

总之,这里有着最奢华的购物体验,不差钱的话一定不能错过。

国际金融中心商场无功无过,适合补货国际金融中心商场(ifc mall)位于机场快线香港站的上盖,其地面层南侧为机场快线市区预办登机服务区,可以为大多数航空公司预办登机牌和托运行李,这样就可以放下行李,在前往机场前来一次最后的“血拼”。

商场规模中等,以国际品牌为主(最便宜的可能是ZARA),有着全港最大的连卡佛(Lane Crawford)以及人多得像地铁站一样的Apple Store。

从这里可以在中环码头搭乘天星小轮直达对岸的海港城,晚上还能看到尖沙咀的美丽夜景(主要是对岸ICC的灯光表演)。

图/WiNG毕打街以及皇后大道中一带任何事物跟A&F的肌肉男相比都黯然失色这一片区域是欧美高街品牌的集中地。

香港衣食住行 香港人的日常穿着

香港衣食住行 香港人的日常穿着

香港衣食住行香港人的日常穿着上海写字楼里的人们穿西装打领带的,但远没有香港这么严谨刻板。

不同的衣着装扮在这里被视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除非有特殊情况,在写字楼上班的男士一般都要求穿衬衫打领带,着西裤蹬皮鞋。

正式场合下,还必须穿与西裤相配的西装外套,否则就被视为不恭敬,缺乏教养。

在休闲风尚吹遍全球的今天,除了日韩,大概只有港督(憨大)统治过的香港,上班族才会对衣着依旧保持那种过气的不列颠传统。

两种情况下可以让自己随意些。

一是周六,这里大部分华资公司仍要上半天班,但可以在当天穿便服;还有就是不定期的香港公益金便服日,凡是资助过公益金(一种政府主持的慈善基金)的机构和公司,也都可以在规定的工作日里穿上便服。

事实上香港人心底里还是喜欢宽松的。

这里本来就有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和人文环境。

只要一到便服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得五花八门、花枝招展的,而且越出挑、越标新立异越好。

因此如果那天有谁抱着芝麻街的大鸟公仔,或突然顶着一团火红的头发走进办公室的话,你大可不必为此感到诧异。

相反,在这样的日子里,如果马路上出现一帮西装笔挺、着装一丝不苟的人,则肯定会招来异样的眼光---这些人,要么是大陆旅行团的成员,要么就是世界其他什么偏僻地方跑出来的“巴子”。

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如今对男人衣着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越来越严了,说不清社会在这方面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

反正今天的正派男人,除了手臂、脖子、脑袋,其他任何地方是不能随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否则有伤风化。

我怀疑今天是不是又回到了维多利香港女人虽然从来没有在世界选美活动中占据过一席之地(就连本地男人也承认这里盛产“猪扒”,有的人不得已只好北上“炕热”),可这些都不会影响她们追求生活的兴致。

香港女人享有世界上最充分的“女权”,甚至在官场上也不例外(比如,董先生就最爱看《穆桂英挂帅》),因此就更别说穿着打扮了。

最有特征的是写字楼里女人的穿着。

时尚、飘逸、多姿多彩。

与男人正好相反,女人服饰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单薄、越来越暴露,一句话,该露的地方都露了,不该露的地方也变着法儿露了。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

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

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

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涌入中国食:通商口岸开始出现西餐,之后扩大入内地住:租界附近出现西式建筑西风东渐与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为个案研究[摘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人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其社会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西俗化的倾向。

探析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可以深入了解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现象及其规律。

[ 关键词] 社会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西俗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

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在这一过程当中,“随着条约口岸的开放”,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作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渐次传入中国,国人开始接受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在中国形成了“西俗东渐”的现象,晚清时期的城市华人社会生活方式开始了西俗化。

当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先进。

但是它作为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毕竟在实质和内涵上比在农业社会文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要先进许多,因为“西方近现代民俗作为现代化的伴生物,比之中国传统习俗更能适应现代社会”)。

虽然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碍,但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还是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西化的过程。

衣食住行,是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社会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窗口。

而中国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历程也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服饰被认为是礼制大防,它的变化常常与更改正朔联系在一起,足见其重要性。

在最初,中国人认为短衣窄袖的“夷服太觉不类”。

但是,曾经崇尚宽袍大袖的国人很快就认识到西式服装简洁、灵活、方便的特点。

中国最早接受西式服装的当属广东沿海地区和开放口岸的一些买办和经常同洋人有生意往来的商人,他们最早模仿洋人们的穿着打扮。

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以前,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穿着西式服装,这些人还被大众视为叛逆。

香港玩一天攻略

香港玩一天攻略

香港玩一天攻略简介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光旅游。

即使只有一天的时间,也可以充分感受到香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香港玩一天的攻略,帮助您在有限的时间内留下美好的回忆。

准备工作在开始您的香港之旅之前,有几个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 确认您的护照和签证的有效性,确保能够顺利入境; 2. 查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合理地选择携带的衣物和物品; 3. 提前下载地图软件或者导航APP,以便在香港自由出行。

行程安排以下是一个以中环为中心的香港一日游的行程安排:上午1.早餐 - 香港美食的代表之一是早茶,因此可以选择一家港式茶餐厅,品尝地道的早餐;2.维多利亚港 - 搭乘渡轮或者坐209号观光巴士到达维多利亚港,欣赏香港迷人的海港风光;3.金紫荆广场 - 沿着维多利亚港的海滨长廊,步行前往金紫荆广场,欣赏广场上高耸的五星红旗;4.中环地标建筑 - 在中环一带可以欣赏到许多香港的地标建筑,如国际金融中心大厦、中环大堂等。

中午1.中午餐 - 中环周围有众多的餐厅和小吃摊,可以选择品尝香港特色美食,如广东烧腊、港式炒饭等。

下午1.香港公园 - 在市区的中央,有一片绿地称为香港公园,这里是一个中环疲惫旅行者的绝佳去处,可以休息放松;2.香港历史博物馆 - 这里展示了香港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更深入了解香港的背景;3.太平山顶 - 从中环搭乘缆车,前往太平山顶,可俯瞰整个香港城市美景,是拍摄香港著名风光的最佳地点;4.星光大道 - 在太平山顶附近,有香港版的星光大道,可以欣赏到许多明星的手印。

晚上1.晚餐 - 香港素有“美食天堂”的美誉,晚上可以选择品尝海鲜或者到著名的夜市尝试各种小吃;2.维多利亚港夜景 - 在晚上欣赏维多利亚港夜景是香港之旅的必选项目,可以选择乘坐游轮或者在海滨长廊上散步;3.观看灯光秀 - 每晚的20:00,维多利亚港会有灯光秀表演,表演时间大约为十五分钟,是香港著名的夜间景观之一。

发展汉语(第二版)中级写作II第17课香港之旅

发展汉语(第二版)中级写作II第17课香港之旅
2.请学生结合教师的批改,从自己的作文中找出用词恰当、表达地道的语句,以及一些有用的常用词语、连接成分,也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三)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是作文讲评的重点。建议教师从所有学生作文中精心挑选出6~9个典型的汉语偏误(包括语法、词汇、文化等)。
2.集体展示这些偏误,师生一起分析、改正。可要求学生将这些典型的偏误记下来。
在香港,有各种各样的甜品,牛奶布丁可以说是最有名的甜品之一。
5.根据下文,推断并写作上文。
提示:“为什么呢?因为……”前是表达结果的句子。参考答案:
青岛是著名旅游城市,一年四季游人不断,但我觉得八月份是去青岛旅游的最佳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在八月份的青岛国际啤酒节上,能喝到各种牌子的啤酒。
6.根据上文,写出下文。
3.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加入语段。
提示:该结构用来表示结果,置于原因之后。参考答案:
香港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选择巴士、地铁和的士,到哪儿都不用担心。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城市拥挤,但几乎从来不堵车,所以花在路上的时间很短。
4.用“可以说是”改写语段。
提示:该结构用来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参考答案:
我喜欢旅游,尽管去过很多地方,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香港。
2.将“为什么呢?因为……”加入语段。
提示:该结构用来表示原因,置于结果之后,原因之前。参考答案:
早就听说“香港的夜景价值连城”,看最美丽的香港夜景,一定要到山顶上去。为什么呢?因为从那里向下看,可以看到最美的夜景——街上的灯全亮着,简直就是星星的海洋。
提示:“一个……,另一个……”可分别引出两个原因。参考答案:
我不选择黄金周出去旅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黄金周出去旅游的人太多,交通拥挤;另一个是因为在黄金周,旅游地点的门票会变得比较贵。

从五个方面了解香港

从五个方面了解香港

从五个方面了解香港香港,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珠江口以东,与广东省深圳市隔深圳河相望,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本文将从风俗、饮食、优势、困境和前景这5个方面介绍香港。

1. 风俗香港人口中,中国的移民占绝大多数。

由于在港的华籍居民以祖籍广东的占大多数,故港人大部分操粤语,但与内地的表达方式稍有不同,其中夹杂不少港式俚语。

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

亲朋好间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

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以表示感谢)。

香港位于东西两大文明交融与传播的枢纽位置,是东西方文化巧妙而又温馨结合起来的城市实体。

即使在繁华的闹市,至今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风民俗,如送礼时忌送钟(送终)、书籍(输)、毯子(压财)。

赌马打麻将,忌人来借钱、取钱。

做生意,第一宗必望其成交,多减些价也在所不惜,最忌客人讲价而不买。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是香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其风俗与内地基本一样。

为了方便市民过节、回乡,政府还颁布了法定假期。

此外,如烧衣(盂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七夕(乞巧节)、观音诞、师傅诞、天后诞等,都要举行传统的敬神活动,十分热闹,被列为旅游盛大节目。

香港的公众假日融合了东西文化的特色,全年共17天,分别是:元旦日,农历新年(3天),清明节,复活节(3天),五月一日劳动节,农历四月初八佛诞,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一日特区成立纪念日,中秋节翌日,十月一日国庆节,重阳节,圣诞节(2天)。

2. 饮食香港向有“美食天堂”之誉,这里的饮食文化,不但承传中国传统,且受着外国文化的影响,可说荟萃中外特色。

首先最具特色的美食,要算是香港的云吞面了。

香港维多利亚港导游词3篇

香港维多利亚港导游词3篇

香港维多利亚港导游词3篇
香港维多利亚港是香港的著名景点之一,其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作为一名导游,我曾多次带领游客们欣赏维多利亚港的美景,并准备了三篇导游词,希望能更好地介绍维多利亚港。

第一篇导游词:经典维港夜景
晚上来到维多利亚港,您肯定会被那灯火辉煌、闪烁不停的夜景所吸引。

维港夜景以繁华的香港景象为主,尤其是中环、湾仔、铜锣湾等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夜景。

晚上8点,维港两岸每晚都会有8分钟的“幻彩大香港”烟花汇演,是每个香港
游客必看的项目之一。

一边欣赏着瑰丽的烟花,一边观赏着闪亮夺目的高楼大厦,一定会让你对香港的夜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篇导游词:难得的海景鸟瞰
维多利亚港不仅是香港的主要海港之一,更是一个可以俯瞰维港全貌的绝佳地点。

从山顶峨眉山、北角的“耶和华村新村”、尖沙咀的维多利亚公园,都可以看到维港壮观的海上世界。

您可以在山顶的天星小轮码头乘船游览维港,这里还可以欣赏到维港两岸繁华的景象。

如果您喜欢夜景,那么上山顶的摩天轮也会让您有非常不一样的体验。

第三篇导游词:我们的维港,别具港式情调
维港作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折射出了香港的独特文化和历史积淀。

在衣食住行方面,渔民文化为香港留存了众多粤菜美食,如鲍鱼、海鲜等,透露着港式人文情怀。

在建筑方面,维港两岸人民用智慧和勇气,应对困难风浪,积极探寻“新南北交通思路”,设立仿古中国小镇或充满欧式古典建筑的香港大学,在切实地守卫“华夏龙城”的同时,也不断创造着香港独特的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气息。

维港不一样的香港风情,感受维港航行的激情与豪迈,领略维港的独特魅力,期待着您的到来。

香港的繁华与多元文化

香港的繁华与多元文化

香港的繁华与多元文化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个小小的城市,却拥有着巨大的繁荣和活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在香港,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使得香港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国际都市。

首先,香港的繁华体现在其经济发展上。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拥有发达的金融业、贸易业和航运业。

这里汇聚了许多国际知名的银行、公司和跨国企业。

香港的商业街区如中环、铜锣湾等,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和灯火辉煌的地方。

无论是购物天堂的尖沙咀还是高楼林立的金钟,都展示了香港的繁荣景象。

其次,香港的多元文化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优势,香港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

这里有华人、欧洲人、南亚人等各种族群,他们带来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使得香港成为了一个多元融合的社会。

在香港,我们可以品尝到中式、西式、印度式等各种美食;我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中国戏曲和现代的音乐剧;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节日庆典,如春节、圣诞节等。

这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香港的艺术和娱乐生活。

此外,香港的繁华也体现在其建筑风格上。

在这个城市,古老的中式建筑与现代的高楼大厦并存。

例如,香港岛上的维多利亚港边,可以看到一排排的中式洋楼,这些建筑保留了传统的中式特色,给人一种古朴而优雅的感觉。

而在九龙半岛的尖沙咀地区,则是高楼林立,摩天大厦拔地而起。

这些现代化的建筑代表着香港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展示了香港的繁华与活力。

然而,香港的繁华与多元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香港与其他地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这给香港带来了压力。

同时,香港也面临着社会问题,如房价高涨、人口密集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以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总之,香港的繁华与多元文化使其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交流,香港都展现出了自己的魅力和活力。

世界各国风俗民情

世界各国风俗民情
忌多带 衣物
禁忌
娱乐忌 无形
台湾2
• 3、居住。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 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 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 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 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 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西式多 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 为钢筋水泥。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 榻米”。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 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 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由于人口 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 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香港2
• 二、社交习俗
• • • • • • 香港同胞讲友谊, 态度和善重礼仪; 传统特别喜吉祥, 逢事人人图吉利; “8”、“6”数字很可亲, 愿多相见为神气; 不愿他人问私事, 忌讳“谐音”含歹意; 家乡多为粤、闽地, 生活习俗似祖籍。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香港人在接受别人斟酒或倒茶时,总喜欢用 几个指头在桌上轻叩。“3”字在香港很吃香, 原因是香港人读“3”与“升”是谐音,“升” 意味着“高升”。“8”和“6”在香港也很时 髦。在粤语中“8”是“发”的谐音,“发” 意味着“发财”。“6”与“禄”同音,也有 “六六顺”之意。香港人过节时,常相互祝 愿“恭喜发财”。

2、饮食。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 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 盛酒菜宴请客人。台湾居民都嗜酒,祭 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春夏之 交,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 品以提神补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 调味。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 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高山族同胞 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 甘薯为主食。
韩国1 • 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

爱香港的十大理由

爱香港的十大理由

爱香港的十大理由第一,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和投资。

在香港,你可以听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在街上看到各种肤色的人群,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让香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包容性的城市。

第二,香港是一个美食天堂。

无论是传统的粤菜、港式茶餐厅,还是国际化的西餐、日本料理,香港的餐饮文化丰富多样,让人垂涎欲滴。

无论你是喜欢吃辣的川菜,还是追求高端的法国料理,香港都能满足你的味蕾。

第三,香港是一个购物天堂。

无论是奢侈品牌的专卖店,还是潮流时尚的小店铺,香港的购物选择多样丰富。

无论你是喜欢逛街购物,还是追求独特的设计品,香港都能让你找到心仪的物品。

第四,香港是一个安全宜居的城市。

香港的治安环境良好,人们可以放心地在夜晚外出散步,不用担心犯罪问题。

此外,香港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医疗服务也很健全,让人们在这里生活得舒适安心。

第五,香港是一个文化艺术的盛宴。

无论是传统的戏曲、舞蹈,还是现代的电影、音乐会,香港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体验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

第六,香港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城市。

香港享有言论、出版、宗教自由,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追求自己的信仰。

香港的自由开放氛围吸引了许多人才和创意人士来此发展,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创意。

第七,香港是一个教育发达的城市。

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国际学生,都可以在香港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八,香港是一个环保可持续的城市。

香港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绿色能源、节能减排等环保措施。

在香港,你可以看到清洁整洁的街道,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享受到美丽的自然风景。

第九,香港是一个体育运动的乐园。

香港拥有丰富多样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包括网球、高尔夫、马拉松等。

在香港,你可以参加各种体育比赛,锻炼身体,释放压力,享受运动的乐趣。

从“衣食住行”看祖国70年的发展

从“衣食住行”看祖国70年的发展

那些我很少参与的日子---从“衣食住行”看祖国70年的发展“衣食住行”乃人生活之根本,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也是每一个年代,每一个时期生活的基本需要。

“衣食住行”是最普通的,也是最本质的。

所以它们的变化也是最能够清晰反映社会飞速发展的。

从1948新中国成立至今70周年,这70年间我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衣、食、住、行上也都有了根本的改观,生活的美好,让我们都激情满怀的把事业、家庭、子女教育、生活质量提到了更高的层面上,家庭里其乐融融,充满温馨。

1.身有新衣我的祖母,相貌平常,少言寡语,家里所有好吃的,自己不吃,也不给孩子们吃,总是给祖父留着。

另外一点祖母心灵手巧,精通各种针线活,尤其是剪纸,一个花样,一只小鸟都会在她的一双灵巧的手下栩栩如生。

如果搁在现在,她老人家绝对是一个很棒的民间艺术家。

图一我祖父祖母结婚照从和祖母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这差不多三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的穿衣标准仅限于中山装、建设服,还有军便服和工作服,服装颜色也是以蓝、灰、黑以及军绿色为主。

夏天是白衬衫加蓝裤子,连穿裙子的女性都不多见。

当时主要是因为轻纺产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人们购买成衣或布料都需要布票。

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困难条件下,改衣服和在旧衣裤上缝补丁是许多女人的功课。

等衣服实在不能穿了,那些零碎的布片也会成为做鞋的材料。

对于那个年代的回忆多半是苦涩的,祖母讲起都是深深的叹息与感慨。

而今天,人们的衣服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服装表演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衣服不仅是人们御寒的工具,更使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平台。

然而到了我们的父辈渐渐的衣服不在那么单调,衣服的款式也渐渐的多了起来,直到我们现在多彩的潮服也在商场上随处可见。

2.口中有味建国七十周年以来,人们餐桌上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在我们父辈祖辈那段时期,在农村人们想吃饱都奢望。

都以粗粮野菜为食充饥,而现在,人们不仅能吃饱,而且能吃好。

香港印象的另类铺衍——再读《香港的情与爱》

香港印象的另类铺衍——再读《香港的情与爱》
海 , 魏则 是 在美 国唐人 街 长 大 的 中 国人 ,一 种 没 老 “ 有 国家 而 只有籍贯 的人 ” 。他 们和 作者 眼里 的香 港 , 同本 土人 看香 港 , 显然 不 同。这种 观察 和想 象 , 有 带

厢情愿式的边缘化色彩。这也成就了作者观察香
过 客书 写— — 旁观者 看 香港
水果 摊 上 的小 黄灯 泡 , 华 酒店 外 “ ” 下 面的 鱼 豪 粥 字
得瓜 , 种豆 得豆” , )而未吃到第 三张饼 的逢佳 的孤
时, 她真心诚意地说“ 你还是买房子吧 , 假如真有赚
另一方面 , 作为一个女作家 , 王安忆分明也关注 着女主人公的命运。作者没有就一般意义上的道德
标准去评判她 ,而是反复强调逢佳身上具有的那种
目圈囫园
刘 珍 — 港 象另 铺 秀 —香 印 的 类 衍
写。
第1 期
“ 真实” 。逢佳的人生是本分的, 性 包括她穿的衣服 ,
清二楚。香港的男欢女情 , “ 总带有酒足饭饱 的味道 , 是由衣食住行打底 的。其实 , 世界上哪一种男欢女 情不是如此呢?所 以, 香港的男欢 女情便是最见真 理, 也最见真心的一种了。” 把最本质的要求表现出
呢。在作者看来 , 老魏和逢佳之间情义 的地位 , 是远
高于爱情的。 最后借老魏之 口表达 “ , 爱 只是个小善 , 义, 却是个大善 。 五千年文明, ” 就是一个 “ 字。 义” 有 人说王安忆借此否定 了爱情 ,其实说她将爱情 比 “ 看得要低更合适 。 义” 作为一个大陆作家 , 对传统文
如此 。 逢佳来香港, 是为了争取更好 的生活。 她和母
显现 , 但提供了一个富含寓意的背景。“ 王安忆把她

香港衣食住行 香港生活五大特点

香港衣食住行 香港生活五大特点

香港衣食住行香港生活五大特点购物天堂香港是自由港,被称为“购物天堂”的香港是购物人士喜欢去的地方,绝大多数的货品没有关税,世界各地物资都运来竞销,有些比原产地还廉宜。

香港各区都有大型商场,如太古城、沙田新城市广场等等,其内除有大型百货公司之外,还有各类商店和食肆,有些更有游乐设备,是购物和休闲的好去处。

有些行业喜集中经营,因而顾客可有选择。

其中如电脑和相关产品,深水埗地铁站邻近的高登商场和黄金商场最集中。

家用电器和相机在旺角和铜锣湾较多,但宜向有信誉的商店(如贴有香港旅游协会红帆船标志者)或大型百货公司购买。

五金机械店集中在旺角地铁站之广东道的三个街段内。

花园街,由旺角道到太子道一段,是水果、时装和日用品摊贩的乐园。

过亚皆老街后的通菜街几个街段内,就是出名的“女人街”,其情况和在油麻地天后庙两旁的庙街相似,庙街在晚上且有熟食及算命摊贩混杂,近庙处更有粤曲演唱,俨然一个普罗大众的平民夜总会。

制衣工业香港的制衣工业一向着名,深水埗和长沙湾,1970至1980年代是制衣工场的集中地。

因此深水埗地铁站前后的鸭寮街和汝州街等满街都是布匹行。

时装批发商及制衣用品供应商则集中在该站的长沙湾道几个街段之内。

旺角的花园街(旺角道至太子道一段)和女人街,以及中环的利源东街、利源西街和铜锣湾渣甸坊,都是一般衣着的供应地。

在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纺织制衣业是香港制造业的一个主流。

美味美食香港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美食,什么口味的餐馆都有,开遍大街小巷,愈热闹的地方就愈多,如旺角、铜锣湾、尖沙咀东部和九龙城等地有些街道尽是食肆。

充满亚洲风味的餐馆遍布香港,辛辣的泰国汤、香浓的印度咖喱、丰腴的韩国烧烤、清新的越南沙律卷、鲜美的日本寿司等等特色美食,数之不尽。

香港的中国菜餐馆,提供中国各地的特色佳肴,广东菜餐馆尤其多,其他地道菜包括潮州菜、湖南菜、四川菜、北京菜、上海菜等,还有讲究素淡的素菜。

以传统的广东点心作早餐的饮茶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访谈年老长辈了解古今衣食住行的变迁的表格形式

访谈年老长辈了解古今衣食住行的变迁的表格形式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

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注:《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报》1912年3月5日。

)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

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注:《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1912年9月。

)。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2.消费习俗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注:姚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页。

从五个方面了解香港

从五个方面了解香港

从五个方面了解香港香港,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珠江口以东,与广东省深圳市隔深圳河相望,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本文将从风俗、饮食、优势、困境和前景这5个方面介绍香港。

1. 风俗香港人口中,中国的移民占绝大多数。

由于在港的华籍居民以祖籍广东的占大多数,故港人大部分操粤语,但与内地的表达方式稍有不同,其中夹杂不少港式俚语。

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

亲朋好间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

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以表示感谢)。

香港位于东西两大文明交融与传播的枢纽位置,是东西方文化巧妙而又温馨结合起来的城市实体。

即使在繁华的闹市,至今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风民俗,如送礼时忌送钟(送终)、书籍(输)、毯子(压财)。

赌马打麻将,忌人来借钱、取钱。

做生意,第一宗必望其成交,多减些价也在所不惜,最忌客人讲价而不买。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是香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其风俗与内地基本一样。

为了方便市民过节、回乡,政府还颁布了法定假期。

此外,如烧衣(盂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七夕(乞巧节)、观音诞、师傅诞、天后诞等,都要举行传统的敬神活动,十分热闹,被列为旅游盛大节目。

香港的公众假日融合了东西文化的特色,全年共17天,分别是:元旦日,农历新年(3天),清明节,复活节(3天),五月一日劳动节,农历四月初八佛诞,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一日特区成立纪念日,中秋节翌日,十月一日国庆节,重阳节,圣诞节(2天)。

2. 饮食香港向有“美食天堂”之誉,这里的饮食文化,不但承传中国传统,且受着外国文化的影响,可说荟萃中外特色。

首先最具特色的美食,要算是香港的云吞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说香港的衣食住行
[摘要]近代以来的香港,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经历了动荡的考验,经历过经济的腾飞,也经历过心灵的磨难。

衣食住行可以浓缩一个社会变迁的历史,而从香港衣食住行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香港社会的飞腾发展。

[关键词]香港;衣食住行;变迁;社会经济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

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他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主流认识的影响,他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那么人们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满足无可非议的一定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反过来我们则从衣食住行看社会的变化。

香港地,这座小而珍美的城市,最具魅力的,是她密密切切容纳着无数的生活方式,亦中亦西,华洋杂处,港派风流,是看不完的风情万种。

先说“衣”。

回顾香港时装的发展历程,根据资料的显示,大约从上世纪中开始, 早期香港流行中式唐装衫裤;到了30年代,制衣的生产以家庭式经营;同时上海时装风气开始引入香港,上海师傅也开始在香港开设服装店铺,香港时装由此正式萌芽。

而到了50年代,由于大量大陆移民涌入香港,为制衣行业提供了技术和廉价的劳动力,二香港此时则制作衬衫、西裤、童装等销售美国等地。

在50年代,由于普罗大众开始注重仪表打扮,所以男士们渐渐开始穿西装,渐渐地唐装被取代了。

而事业型的女性就以穿旗袍为正统服装,但是基层的妇女依然穿唐装为主。

后来,在好莱坞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女性开始穿西服和洋裙。

60年代,可算是香港时装改革期,大百货公司开始销售外国高级时装等,时装设计业开始发展。

在流行文化大盛之下,带动了香港人西化的打扮,迷你裙热潮、连身A字短裙等深刻反映了60年代香港女性追赶潮流的心态。

踏入70年代,香港逐渐成为国际化城市,制衣业蓬勃发展,男装流行阔大襟领等款式、便装有喇叭裤、T恤、牛仔裤等,旗袍已成为高价时装,在香港小姐竞选中,旗袍成为为展现东方体态美的服饰。

而TVB剧集在那时大受欢
迎, 剧中人形象也成了市民争相模仿的对象。

80年代是香港的制衣业黄金期,很多本地时装设计师都在此时努力建立自己品牌,国际时装名牌也被陆续引入来港,本地偶像大走日本偶像风格,令东洋打扮成为其中一个主流,牛仔裤、波鞋甚为流行。

90年代香港品牌的时装销往世界各地。

社会上时流行Grunge Look,又时兴简约风格,时装以大自然色彩、细条纹为主,讲究用料、造工。

由于香港回归在即,全球吹起一片东方热,香港时装设计纷纷加入本土、中国元素,实行东方传统技艺加西方款式互相结合。

踏入千禧年代,香港被誉为东南亚最具衣着品味的城市。

人们不再只追求一年四季有得穿就够了,时尚化、健康化、个性化、品牌化的服饰,已经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话题,亦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美、追求个性的“审美标准”。

透过香港人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出了香港社会的进步和香港人内心观念的转变。

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是香港腾飞的真实写照。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再说“食”。

香港饮食文化为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汇所在,发展出了一个揉合粤菜和西餐的饮食习惯,因而被誉为“美食天堂”。

作为全球各地人们的汇聚点,日、韩、台湾、越南、泰、印度等餐厅于现在的香港均十分常见。

这些外来饮食文化亦丰富了香港本地饮食文化。

而说起香港的特色饮食文化的时候,茶餐厅首先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

以前,大牌档曾经是香港非常普遍的食肆,但是由于严苛的卫生条例以及政府不再向公众发出有关的经营牌照,大牌档在香港逐渐面临绝迹的命运。

大牌档慢慢把茶水档搬进室内,并且结合了以菠萝冰、杂果冰和红豆冰作招牌的冰室,逐渐变成今天的茶餐厅。

在被称为“大众食肆”的香港茶餐厅里,五湖四海的地道食物可谓云集一处,如西多士、咖啡等,中式的生滚粥、煲仔饭、餐蛋面等,由早市到夜宵。

时至今日,茶餐厅在香港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殖民地时期,由于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国的饮食文化,其中英式下午茶逐渐本
地化,成为茶餐厅的主要部份。

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丝袜奶茶”——一个迷人的文化融合。

“鸳鸯”则是香港另一特色饮料。

在饼店及茶餐厅可以找到蛋挞与菠萝包这两种中西文化混合而成的香港特色食品。

街头小食亦是香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鱼蛋、碗仔翅、钵仔糕等都是很受欢迎的街头小食。

过去流动小贩所卖的食物在今天已登大雅之堂,成为酒楼美食,部分则在店铺销售,反应街头小吃在香港有一定的市场要求。

车仔面出现在50年代,因为大陆内地难民涌入香港,谋生困难,所以涌现了流动摊贩。

由于顾客可以选择面条、配料、汤汁,而且价钱实惠,所以受到大众欢迎。

过去这么多年经济以及社会的急速发展为香港人的饮食文化带来全新的风貌。

今时今日,香港人的饮食观念已由过去的简单果腹,发展到对色香味美的追求;从定量到质量;食肆亦由朴实简陋,以至讲求装潢华丽;菜式由地道口味,到世界各地美食共冶一炉,足以反映香港人饮食结构的变化,饮食态度及生活质素的转变。

三说“住”。

寮屋在1940年代末的香港开始增多。

原因是中国大陆内战爆发,大量难民涌入香港。

难民便在市区边缘和山边建造寮屋。

简陋密集的寮屋,居民生活环境恶劣,大人和小孩均缺乏理想的活动空间,更经常发生火灾意外。

而香港的公屋前身是徙置区。

1953年,深水埗石硖尾村大火,香港政府为了尽快为灾民提供安神之所,便火速在原址兴建徙置大厦。

当时的公屋没有独立的厕所或者厨房。

在顶层有设置天台小学,方便住在徙置区的儿童上学。

在60年代,香港政府推出公共屋邨,迎合白领阶级中的低薪者。

在弹丸之地的香港,寸土寸金。

“鸽子笼”房屋应运而生。

“鸽子笼”,空间非常小,可谓蜗居房的前身。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屋类型推陈出新,楼层也越来越高,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共房屋制度。

香港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实现“居者有其屋”,更重要的是“居者优其屋”的目标。

人人皆希望“安得其所”,每个人都希望为前途未来辛苦拼搏一
整天后,能够有个心灵的栖息地“家”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

从香港
人住房条件情况的变迁可以了解到,人们从当初只要有“屋顶盖头”的简单愿望到现在的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的要求,从简陋到舒适的变化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既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也追求精神文明的发展。

四说“行”。

当年香港开埠,当时人们出行靠的是马车、人力车和轿子等简陋的交通工具,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这些交通该工具根本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

于是政府提议引进电车,香港人俗称为“叮叮”。

可是当时的英国人只对山顶缆车有兴趣。

1912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班族日益增加,电车的乘客持续增长,社会上出现了双层电车,。

一开始双层电车的上层没有盖子的,后来为了使雨天时上层仍可载客,所以上层加设了帆布帐篷。

在1920年代,香港市民已经可以靠公共巴士出行,人们的出行更为灵活。

在1972年前,电车具有等级制度的,72年后,才取消并统一收费。

1970年代末期,香港出现了地铁,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到后来,香港成为了世界上其中一个交通最繁忙以及发达的地方。

香港社会的发展,为香港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及市场需求;而香港交通业的发展,不断解决人们出行不便的问题,则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从马车等简陋的交通工具到现在香港为人们所称赞学习的完善的交通系统,从体力到便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日新月异的香港社会,人们的出行工具将更加趋向安全化、智能化、高速化方向发展,如此明显的变迁过程,让人们既惊叹岁月的飞速流逝,也让人们对香港交通系统的“茁壮成长”感到欣慰。

走进香港人衣食住行的历史,无疑的是,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香港的前进快,步伐稳。

而回归十五年后的今天,在变与不变之间,香港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而它背后那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则等着我们去发掘探索。

[参考资料]
[1] /fujian_w/news/fjqb/001013/3_9.html
[2]/wiki/%E9%A6%99%E6%B8%AF%E9%A5%AE%E9%A3%9F%E6% 96%87%E5%8C%96
[3] /p-51547908.html
[4] /wiki/%E9%A6%99%E6%B8%AF%E5%B7%B4%E5%A3%AB
[5] /view/783749.htm
[6] /wiki/%E9%A6%99%E6%B8%AF%E5%9C%B0%E9%93%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