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900字范文-精选word文档 (2页)

【推荐下载】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900字范文-精选word文档 (2页)

【推荐下载】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900字范文-精选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900字范文《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1X预警机》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

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凭借“军工报国”“自力更生”的军工精神,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故事。

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军工记忆》纪录片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并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

据了解,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歼-10战斗机》、《空警201X预警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六集。

每集时长约50分钟。

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丁杰盔介绍,《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

纪录片牢牢把握“中国梦”主题,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片中一组组人。

难忘的《军工记忆》

难忘的《军工记忆》

难忘的《军工记忆》
作者:暂无
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4年第10期
文/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刘木子
近期,在父母的陪伴下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观看了纪录片《军工记忆》,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在国力薄弱、国际封锁的情况下,军事企业科研人员克服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设计出了“巨浪一号”,创造了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时环境恶劣、技术空白、财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率领年轻的研制队伍,踏上了一条自主创新、自行研制的发展之路。

他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试验验证,反复修正设计,终于取得中国固体导弹技术和潜射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的精度要求对落后的生产设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没有数控机床,我国军工工人硬是通过自主发明的特殊工具和精准的手工操作,做出了能和电脑媲美的高精度零件。

总设计师黄纬禄曾说过:“既然要接受一个任务,一定要成功,你承受得了也得承受,承受不了也得承受。


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中国人发挥聪明才智,终于研制出了“巨浪一号”。

通过了解“巨浪一号”的研制过程,我也明白了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取得这么伟大成就,是靠一代代的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创造出来的。

以前的我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下班回家了,同事的一个电话,他们就可以抛下幼小的我,又去单位加班了,一去就是深夜。

现在我明白了,爸妈作为中国军工企业的一员,是为祖国默默奉献!
(指导教师:武锦枫)。

《军工记忆》观后感教学提纲

《军工记忆》观后感教学提纲

《军工记忆》观后感《军工记忆》观后感大型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共6集,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

《军工记忆》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正在摄制,将陆续面世。

这些纪录片讲的都是尘封的往事。

有些采访对象直到被采访前,家人都不知道他们曾经所做过的工作。

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批这样的人,他们并不是军人,可是当国家一声令下,他们就能拿起背包说走就走,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军工记忆》将宏大叙事与细节铺陈有机结合,完整清晰地展示了相关型号研制的决策背景和研制过程,深度挖掘了研制历程中许多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充分展示了研制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催人奋进,感人泪下。

该片融史实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了解军工历史和装备发展的重要窗口,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生动教材。

《军工记忆》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

该片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内容上涵盖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红箭8反坦克导弹、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等多项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

将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首次在纪录片中公开。

过去长期以来,由于保密的原因,我们军工系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那么一大批人长期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奉献,但是不为人所知,那么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人渐渐地老去,一些历史的遗迹也在慢慢地消失。

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记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抢救历史,把他们的精神财富挖掘出来,激励我们的后人。

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篇1】守望和平,珍爱和平,是中华民族长久的期盼,也是时代永恒的主题。

《军工记忆》纪录片介绍我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军工人员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国产先进武器的过程。

中国的军工行业,如初升的旭日,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建国初期,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令无数国外专家折服;如今,我们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频频亮相,航母入列,歼—10劲舞,又屡屡被冠以“中国奇迹”。

品味《军工记忆》纪录片,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自豪、感动、惊叹、钦佩、惋惜,各种复杂情绪不断交织着,撞击着我的心。

这些军工巨匠从抽象的简笔画,清晰为我们身边嬉笑怒骂的普通人。

他们工作中针锋相对的争论,生活中的彼此照顾,专业上的冲锋,镜头前的赧然,让我敬佩又动容。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但是触动人内心的感情并没有变。

排除万难的.坚韧——“死对我来说,没这个型号重要”;殚精竭虑的拼搏——“没白没夜干了50天,结果最后尿血了”;淡泊名利的坚守——“我管钱,但我从来不动钱”,愧对家人的动容——“我耽误了父亲的病情,我非常愧疚啊”,在武器装备研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做好了随时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

镜头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讲述百岁老母临终前对他的牵挂时,脸上仍带着克制温和的笑,眼角却止不住留泪;“独臂英雄”祝榆生,年近古稀时担纲三代坦克的总师,当记者问他为何忍着摔断三根肋骨的剧痛也不肯误了会议的时间时,他朴实而认真地回答,都在开会啊,都等着我啊!看到这儿,我不禁泪流满面。

_驱逐舰的总指挥王荣生,如今已入仗朝之年,看着我们的“长枪短炮”,他带着孩子般的羞涩说道,“我们这些人,特别不习惯见人”。

他们无一例外地一再强调,个人渺小不足道,是中央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才铸就丰碑。

他们本着“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的低调作风,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咀嚼着一生的付出与收获,静静地用生命践行“为党奉献一生”的承诺。

军工记忆把一切献给党观后感

军工记忆把一切献给党观后感

军工记忆把一切献给党观后感《把一切献给党》是吴运铎一生的真实经历。

吴运铎出生在穷苦的工人家庭。

在苦难的童年里,就已留下了革命的血的记忆。

小时候不可能上学学习,只能拣煤渣,有时跑到矿山上看机器,还时不时地向工人问上两句。

由于家里贫穷,十四岁就下煤窑做苦工,煤尘、瓦斯、地下水几次要吞噬他的生命。

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叛变革命,工人武装被镇压,失学的吴运铎当工人的梦想也破灭了,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挑煤、捡炭渣,但没能养活家人。

后来。

他一家人逃难到了湖北,仍在矿上,却是暗无天日的学徒生涯,当工人却没有机会和条件学习与机器相关的知识,一切只能靠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

战乱的时代给了他觉悟的意识,也为他得到锻炼、发挥才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书中更多的是讲述了他在革命队伍中的锻炼成长。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了吴运铎一个全新的生活理想。

工人们觉醒了,吴运铎更进一步认清了受压迫的原因,明白了革命是惟一的出路。

吴运铎毅然参加了革命,一九三八年,他投奔了新四军,尽管这支队伍非常困难,不仅缺衣少食,而且缺少武器,但是他决心永远跟着党。

从此,为了消灭敌人,他开始了与枪炮制造紧密相连的一生。

这是一个战士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发展史,“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的心声。

吴运铎的一生与我军、我国的枪炮制造史一起走过,当他被派到修械所当工人以后,他和战友白手起家,靠着师父传授的本领,他学会了修枪,又经过不断实践、探索,终于造出了自己的步枪、平射炮等很多武器。

他在革命队伍里,为了制造武器不顾一切地苦打死拼,负伤流血,再所不惜。

他三次负伤,左眼、四根手指和腿被炸坏,但他依然在病床上研究新武器。

他原来是个文盲,后来却成了掌握现代科学的军工专家!读到这里,我怎么能不被他的顽强刻苦所感动呢?。

军工记忆军工匠心观后感

军工记忆军工匠心观后感

军工记忆军工匠心观后感《军工记忆军工匠心》是一部描写中国军工发展的纪实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一些军工企业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军工匠人的精神和专业精神。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军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些企业在面对国家安全需求的时候,不仅能够调动自身的技术力量,更能够主动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以更加精细的工艺和更高的质量标准来打造军工装备。

这种“匠心”,不仅体现在产品的精细设计上,更体现在对每道工序的严格控制和每个环节的细致关注上。

这种匠心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中国军工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积极努力。

他们不仅接触国外的先进技术,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合作项目的开展。

这种开放和合作的态度,使得中国军工企业能够持续吸收和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在自身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些企业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的责任感。

他们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繁荣,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努力。

这种责任感不仅来源于对国家的信任和忠诚,更来自于对军人的敬意和对军人使命的理解。

在他们眼中,军工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为军人提供战斗力的关键。

总的来说,《军工记忆军工匠心》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籍。

通过讲述军工企业的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军工企业的匠心精神和责任感,并让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安全和军工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军工记忆直10武装直升机观后感

军工记忆直10武装直升机观后感

军工记忆直10武装直升机观后感总体来说,武直-10最重要的就是整机和发动机两个大项目,前者由位于景德镇的昌河飞机公司和602所负责,而后者交给了株洲中国航发南方公司和608所。

立项之后确定使用国产发动机,虽然经过预研甚至早年的技术储备,发动机的研制却依旧难题不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武直-10的整机进度要早于“40号发动机”(也就是后来的涡轴-9发动机),原型机依靠进口发动机于2003年就完成首飞。

除了火力猛,武直-10的机动性之强其实在相关报道中可见一斑,例如在今年5月7日播出的央视《国防军事早报》中,在一场演习中,面对敌机的快速追击,一架武直-10大仰角垂直爬升,在失速瞬间突然偏转180度,垂直俯冲摆脱敌机咬尾,并一举“反杀”将其击落。

这种快速爬升并180转向的技术动作正是“莱维斯曼”倒转,被认为是难度最高的飞行动作之一。

军工记忆的观后感的题目

军工记忆的观后感的题目

军工记忆的观后感的题目篇一军工记忆的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军工记忆的片子,哇塞,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一开始,我可能就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想着不就是一些冷冰冰的机器和技术嘛。

但看着看着,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那里面展现的可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无数军工人员的热血和梦想。

你能想象吗?那些军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下,没日没夜地钻研,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就是凭着一股劲儿往前冲。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有时候写个作业遇到难题就想放弃,和他们相比,我这算啥呀?他们面对的困难那可真是像大山一样,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他们是拿工资干活的。

但我觉得,这种想法太肤浅啦!他们为的可不是那点工资,而是国家的荣誉,是那种“老子就是要干出点名堂”的决心!片子里有个场景,一位老军工看着自己参与研发的装备成功亮相,那眼神里的骄傲和欣慰,我觉得都能溢出来了。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我在想,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国家能有今天这么强大吗?答案肯定是不能啊!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真的不能忘了这些军工前辈的付出。

也许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有他们的榜样在,我们还怕啥?《军工记忆》这部片子,看完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那种坏的不好,而是被震撼得“五体投地”的不好!说真的,以前我对军工这方面了解得那叫一个少啊,总觉得离自己特别遥远。

可看了这个片子,我才发现,军工原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想想,要是没有那些强大的军工装备,咱们国家能在国际上挺直腰杆说话吗?那些军工人员,他们付出的可太多太多了。

我就在想啊,他们图啥呢?可能有人会说,他们为了出名,为了荣誉。

但我可不这么认为!他们也许就是单纯地想为国家做点事儿,那种纯粹的爱国情怀,难道不值得我们点赞吗?片中展示的那些研发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战斗”。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来,他们难道不崩溃吗?我觉得他们可能也会崩溃,但是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遇到这么多困难,我能坚持吗?还有啊,那些军工装备,一个个酷得不行,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守护着我们。

最新军工记忆全集观后感范文两篇

最新军工记忆全集观后感范文两篇

最新军工记忆全集观后感范文两篇日前,一部聚焦国防科技前沿“军工人”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军工记忆》,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的《军工记忆》,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将一代“军工人”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防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

“军工人”以他们的赤子之心和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抒写了国防科研史上的传奇。

聚焦国防科技揭秘尘封往事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 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

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

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

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

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

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

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

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军工记忆观后感_【1】
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26日登陆CCTV-9,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将于6月26日至28日黄金时段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连续播出。

该片以纪实拍摄和人物采访拍摄的形式,讲述了“巨浪一号”潜
地导弹、052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等重大武器装备的研制历程。

第一集《巨浪一号潜地导弹》再现了我国第一颗潜地导弹惊心动魄的研制历程,主要讲述研制人员首创中国特色的试验程序及模式,攻克固体发动机技术、水下发射技术的感人故事。

第二集《052导弹驱逐舰》还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舰”的052
导弹驱逐舰从决定立项到正式下水的全过程,讲述了工程研制人员突破舰体设计、建造、新型钢材等众多关键技术,实现战斗指控、武器装备等方面跨越发展的故事。

第三集《空警2000预警机》主要讲述科研人员攻克三坐标有源相控阵雷达、世界
上直径最大的雷达天线罩及飞机设计改装等诸多技术难关,最终研制出领先世界水平的“争气机”的艰辛历程。

创作摄制《军工记忆》,是国防科工局“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军工文化、弘扬军工精神的重要举措。

中央有关部门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摄制该片是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创新开展老干部工作的典范。

该片的前四集《水下长征》《金戈铁马》《豹啸长空》《东风破晓》去年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其中《水下长征》《东风破晓》获得了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
片十佳作品奖。

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军工记忆》观后感《军工记忆》是一部记录中国军工发展历程的纪录片。

该纪录片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军工的历史,让观众了解了中国军工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前景。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中国军工的发展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纪录片以纪实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军工的起源。

中国军工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阶段,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如何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成为当时中国领导人最为迫切的问题。

于是,中国军工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通过采访许多当时的军工从业人员,纪录片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军工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默默耕耘的场景。

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军工的发展是国家的需要,也是国家的责任。

纪录片还展示了中国军工的发展过程。

从当时的原子弹、导弹到现在的航空航天、高铁技术,中国军工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中国军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推动了中国军工的崛起。

同时,纪录片也揭示了中国军工所面临的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技术上的追赶和创新以及国际压力的挑战,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军工事业的辛酸和不易。

然而,正是这样的困难和挑战,让中国军工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

纪录片最后展望了中国军工的未来。

中国军工事业正朝着更加现代化、高科技的方向发展。

纪录片中提到的许多高精尖装备和技术,不仅展示了中国军工的实力,也让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中国军工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安全需要,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尊严。

中国军工的崛起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也让我对中国军工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军工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前景,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军工事业的艰辛和伟大。

在保障国家安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军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军工记忆纪录片3观后感

军工记忆纪录片3观后感

军工记忆纪录片3观后感《军工记忆纪录片3》是一部展现军工发展历程的纪录片,通过深入挖掘军工领域的故事和人物,向观众展示军工科技的发展与壮丽历史。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受触动,对军工领域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军工记忆纪录片3》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纪录片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真实的影像资料,将观众带入了军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从建国初期的原子弹试验到今天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巨大突破,纪录片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军工科技发展的脉络和重要历程。

无论是那些参与过重大军事科研项目的科学家们,还是那些默默奉献在军工一线的工人们,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纪录片着重介绍了军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通过讲述一系列技术突破和新产品的研发过程,观众能够深刻认识到军工科技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纪录片还展示了军工科技创新的困难和挑战,强调了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保证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的提升。

同时,纪录片还特别强调了军民融合的意义。

中国军工如今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不再只追求军事力量的提升,而是将民用科技与军事科技相结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航空领域,军民融合带来了飞机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融合将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军工科技的水平。

纪录片还对军工人员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深入揭示了军工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技人员们对军工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以及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他们坚持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中国军工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最后,纪录片还着重强调了军工领域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军工事业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保证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军工科技人员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保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正因为有这样一支充满责任心和担当的军工队伍,中国军工事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军工记忆观后感

军工记忆观后感

军工记忆观后感军工记忆观后感近日,央视记录频道正在热播大型军事历史纪录片《军工记忆》,为观众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国防装备艰苦卓绝的历程,讲述了一段段可歌可泣、催人奋进、感人泪下的尘封往事。

虽然我们可能记不清那些军工人的名字,但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每一位军工人默默付出的辛勤汗水。

军工人以他们的赤诚之心和开拓精神,书写了国防科研史上的传奇。

这老一辈军工人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通过观看《“巨浪一号”潜地导弹》这一集,我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航天精神的内涵和精髓。

特别能吃苦1965年春天,周总理宣布搁浅了三年的核潜艇研制重新上马。

在国家一声令下,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拿起背包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可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一场肩负着使命,历经十七载潜心研究,克服艰苦环境,攻克无数技术难关的艰难之旅。

刚到“巨浪一号”研制基地,所有的科研人员都被眼前的凄凉景象所震撼,没有实验室和资料室,工作人员就自己动手盖土坯房,没有办公桌就在床上画图纸。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巨浪一号”的总体设计和核心技术——固体发动机技术开始蹒跚起步。

特别能战斗条件虽然艰苦,工具虽然简陋,差错却不能容忍。

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夜以继日。

科研人员为了尽快得出计算数据,白天黑夜不休息的连轴转,有的工作人员累出病来还坚守在科研一线中。

那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就是模拟计算机,计算效率低,操作繁琐,用现代计算机一秒钟就能算出的结果,在当时却要一周的时间,甚至有很多的计算数据都是拿最基本的量角器和直尺得出的。

这是需要多么顽强的战斗精神才能完成的任务啊!特别能攻关固体燃料发动机喷口的温度可达3000摄氏度,有最高熔点的金属钨也很难满足环境要求。

科研人员通过夜以继日的攻关,进行数以百计次的高危险试验,终于研制出能够承受3000度高温,满足要求的复合材料,解决了固体发动机喷口材料的难题。

美国“北极星”潜射导弹耗费了一百多发试验弹,还专门在沿海建立了一个水下发射试验平台,科研经费达27.5亿,这对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无法拥有那么完善的试验环境。

【推荐】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900字范文-优秀word范文 (2页)

【推荐】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900字范文-优秀word范文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900字范文《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1X预警机》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

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凭借“军工报国”“自力更生”的军工精神,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故事。

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军工记忆》纪录片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并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

据了解,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歼-10战斗机》、《空警201X预警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六集。

每集时长约50分钟。

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丁杰盔介绍,《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

纪录片牢牢把握“中国梦”主题,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片中一组组人物故事见微知著,无一不传递出“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的深刻内涵,传达了“强国梦、强军梦”背后的“中国梦”深刻主题,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梦”不仅仅在当下,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一脉相承,给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_心得体会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_心得体会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_心得体会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一)刘文远前几天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了《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片中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成千上万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的这一壮举。

整个记录片我并没有看全,但其中关于111厂支援三线建设的那一集是认认真真看了,因为那是我们111厂历史中重要一页,也正因为那一期间我们包建援建全国11个大中型军工厂、输送各类人员1.5万人、设备千余台,才留下了"母鸡厂""航空航天动力装置摇篮""航天传统精神发源地之一"等美誉。

在片子的采访中,看到了赵清连和左孚两位老人关于包建成都420厂时的回忆,言语不多,但从"厂里拨出60%的人和家当"以及"前一天晚上还是一片草地,第二天一早就平地起了四层楼"这样简单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当时厂里是怎样的一片场景,那些奔赴三线的干部职工又是怎样的不容易。

50多年后的今天,回看老一辈航天人、新光人的艰辛付出,真的很敬佩,他们在国家需要时,能够坚决响应号召,毅然决然执行,无条件支援三线,不禁让人由衷赞叹。

当前,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都在学、都在做,在第一阶段学习研讨中,各支部还围绕集团公司高红卫董事长提出的"一事当前,是先为党、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考虑,还是先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进行了交流研讨。

看了《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突然觉得,支援三线建设这一行动给出了非常好的参考答案。

当时,为了实现国家战略调整,几百万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大西南、大西北,建起了一个个科研基地和军工厂,完成了三线建设。

从国家层面来讲,这是一次惊天壮举,而对每一个奔赴三线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人生的抉择与考验,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辛、血汗,甚至是生命。

军工记忆1观后感 汇总

军工记忆1观后感 汇总

军工记忆1观后感汇总6月26日,一部聚焦国防科技前沿“军工人”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军工记忆》,登陆央视纪录频道。

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的《军工记忆》,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将一代“军工人”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防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

“军工人”以他们的赤子之心和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抒写了国防科研史上的传奇。

聚焦国防科技揭秘尘封往事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

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

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

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

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

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

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

《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

《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

《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此次即将登陆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

该片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内容上涵盖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红箭8反坦克导弹、歼-10战斗机、空警XX 预警机等多项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

将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首次在纪录片中公开。

在谈到拍摄影片的初衷时,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丁杰盔表示,军工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把他们的精神和功绩传承下去,“过去长期以来呢,由于保密的原因,我们军工系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那么一大批人长期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奉献,但是不为人所知,那么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人渐渐地老去,一些历史的遗迹也在慢慢地消失。

一方面我们想通过这种形式。

记述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抢救历史,把他们的精神财富挖掘出来,激励我们的后人。

”与以往的宏大叙事方式有所不同,该片不但将生动展现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还将深刻勾画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介绍说,纪录片《军工记忆》中的每一集都会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呈现军工人的执着与坚守,“《军工记忆》这套片子呢,每一集讲一个具体的型号的尖端武器的研制过程,它是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体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它的故事性也非常强。

最重要的我还是认为这个行业几百万人默默地奉献,确实他们的所有努力都是我们应该抒写的。

”纪录片拍摄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

在《军工记忆》摄制组总撰稿人许丁心女士看来,军工人既特殊,又朴实,他们之所以能突破一道道技术难关,完成一项项攻坚任务,是由于他们专注于科研超越了自我,“这些人非常值得我们尊敬,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走近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你们去翻翻他们的简历,那绝对都是高智商的人。

电视剧军工记忆观后感

电视剧军工记忆观后感

电视剧军工记忆观后感《军工记忆》,该片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一代“军工人”将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

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

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

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总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

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

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

对包装特效的要求是适当和恰如其分。

对剪辑的要求是提炼节奏、烘托气氛。

我们希望所有创作人员都对电视片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军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诚的认同。

”片中,“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这些当年的尖端武器装备,它们神秘的身姿和艰难的诞生过程,将使观众大开眼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纪录片《军工记忆》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

该片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内容上涵盖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红箭8反坦克导弹、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等多项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

纪录片中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首次公开。

在谈到拍摄影片的初衷时,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丁杰盔表示,军工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把他们的精神和功绩传承下去,过去长期以来,由于保密的原因,军工系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那么一大批人长期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奉献,但是不为人所知,那么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人渐渐地老去,一些历史的遗迹也在慢慢地消失。

一方面他们想通过这种形式。

记述这一批人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抢救历史,把他们的精神财富挖掘出来,激励我们的后人。

与以往的宏大叙事方式有所不同,该片生动展现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除此之外还深刻勾画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

纪录片《军工记忆》中的每一集都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呈现军工人的执着与坚守。

片子每一集讲一个具体的型号的尖端武器的研制过程,它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体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它的故事性非常强。

这个行业几百万人默默地奉献,所以可见这部片子中他们的所有努力都趋势着的我们书写和记录。

据了解,纪录片拍摄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

在《军工记忆》摄制组总撰稿人许丁心女士看来,军工人既特殊,又朴实,他们之所以能突破一道道技术难关,完成一项项攻坚任务,是由于他们专注于科研超越了自我,“这些人非常值得我们尊敬,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走近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你们去翻翻他们的简历,那绝对都是高智商的人。

他们很朴实,包括我们去采访052舰船的总师潘劲夫院士,他们看到我们拿着摄像机就问,到这里来干什么?我们说我们来采访你们这里的一个院士,我们这里还住着院士呢?不听说过。

当我们问潘院士的时候,他只是笑着摆摆手。

他就住着一个老式三居室的房子。

我想这些人就是一生都专注于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在某种意义上与小我无关,因为他们超越了自我,所以他能够专注于某些更大的事情。


看过这个纪录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执着探索,坚守梦想,这是一代代中国军工人的真实写照,也应该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努力去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