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_心得体会
观三线记忆观后感
观三线记忆观后感一开场,那画面就把我拉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三线建设,听起来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搬家游戏”,不过这个“家”是国家的工业布局。
那时候的人们啊,真是充满了干劲儿。
就像一群超级英雄,接到了拯救世界(其实就是建设国家)的任务,二话不说,卷起铺盖就往那些偏远的地方走。
你能想象吗?在大山深处、荒郊野外,大家靠着一双手,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地基,一块砖一块砖地盖厂房。
没有现在的挖掘机、起重机这些高科技玩意儿,全凭人力和简单的工具。
这让我想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不过这可是成千上万个“愚公”在同时努力呢!而且他们脸上还都洋溢着一种自豪的神情,好像在说:“咱这是在干大事儿,再苦再累都值得!”其中有个片段特别让我感动。
讲的是一群年轻的工程师和工人,为了让一个新的工厂尽快投入生产,日夜奋战在岗位上。
有个小伙子,家里给他写信说有困难,他咬咬牙,还是选择留在工地。
他说:“国家的事儿更大,咱不能因为自己这点小家的事儿就耽误了大家的前程。
”这觉悟,杠杠的!我就在想啊,要是我在那个时候,能有这么坚定的信念吗?说不定我就成了那个拖后腿的了,真是惭愧啊。
还有那些女同志,也一点都不示弱。
她们在建设中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有些甚至和男同志干一样的重体力活。
我看到画面里她们的头发被汗水湿透,贴在脸上,但眼睛里还是透着那种坚韧。
这可比现在有些娇滴滴的小姑娘强太多了,她们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女汉子”啊,不过是超级伟大的那种。
看着这些画面,我也在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现在住在高楼大厦里,享受着各种便利的设施,这些可都是那些三线建设者们打下的基础啊。
我们有时候还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抱怨,什么外卖送晚了,网络信号不好了。
和他们比起来,我们的这些烦恼简直就是鸡毛蒜皮。
这部片子就像是一个无声的老师,用那些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前辈们用血汗换来的。
以后啊,我可不能再这么矫情了,得像那些三线建设者们学习,有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吃苦的劲儿,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不辜负前辈们的努力。
军人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_观后感
军人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篇一】六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于7月27日起每晚20时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该片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可谓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预警机》共六集。
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
八一前夕,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在央视陆续播出,纪录片用真实的史料加面对面访谈的模式在现一批为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制造的军工人默默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历史。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及中国的军事重心逐渐引入深海战略这个大背景下,在八一前夕推出这部《军工记忆》无疑是具有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面对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中国成立的一穷二白,老一辈的军工人用中国人的勤勉和坚韧,临危受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勤劳智慧在一张白纸上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描绘着新中国军工事业的未来。
自日本自编自导自演的购岛闹剧发生以来,中国在军事上的战略逐渐从陆地走向海洋,XX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更是明确表示中国国防费预算较上年增加12.2%……遭受了近百年丧权辱国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维护一个国家主权的完整,军事力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维护世界和平的实力体现,而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是国家军力的基础保障,也是能力的体现,军工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国家军工业赖以生存并能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魂魄。
美国这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大国,从战略层面始终把中国这个沉睡的狮子视作假想敌,为了达到“亚太再平衡”,也为了阻止中国的崛起,在亚太地区搞起“美日韩三国同盟”,同时拉拢其他周边国家从各方面制衡中国。
军工记忆观后感和心得体会
军工记忆观后感和心得体会第一篇:军工记忆观后感和心得体会军工记忆观后感和心得体会《军工记忆》该系列片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装备艰苦卓越的历程,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摄制组历时两年,行程数万公里,展现了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展示了军工人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等一批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他们或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台阶,或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脚步……与以往的宏大叙事方式有所不同,该片不但将生动展现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还将深刻勾画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介绍说,纪录片《军工记忆》中的每一集都会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呈现军工人的执着与坚守,“《军工记忆》这套片子呢,每一集讲一个具体的型号的尖端武器的研制过程,它是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体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它的故事性也非常强。
最重要的我还是认为这个行业几百万人默默地奉献,确实他们的所有努力都是我们应该抒写的。
”纪录片拍摄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
在《军工记忆》摄制组总撰稿人许丁心女士看来,军工人既特殊,又朴实,他们之所以能突破一道道技术难关,完成一项项攻坚任务,是由于他们专注于科研超越了自我,“这些人非常值得我们尊敬,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走近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你们去翻翻他们的简历,那绝对都是高智商的人。
他们很朴实,包括我们去采访052舰船的总师潘劲夫院士,他们看到我们拿着摄像机就问,到这里来干什么?我们说我们来采访你们这里的一个院士,我们这里还住着院士呢?不听说过。
当我们问潘院士的时候,他只是笑着摆摆手。
他就住着一个老式三居室的房子。
我想这些人就是一生都专注于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在某种意义上与小我无关,因为他们超越了自我,所以他能够专注于某些更大的事情。
三线精神观后感
三线精神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三线精神的东西,那感觉就像被一阵超酷的风给吹到了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
三线建设,那可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搞的一场超大规模的“创业”啊。
以前只知道现在城市里高楼大厦、工厂林立,看了才明白,原来很多都是三线建设埋下的种子生根发芽的成果。
那些建设者们可太牛了。
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响应号召,背井离乡,跑到深山老林里、跑到偏远的地方去搞建设。
想象一下,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交通,也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大部分都得靠人力。
他们就凭着一股劲儿,一锤一锤地敲,一砖一瓦地盖,硬生生地在那些荒郊野外建起了工厂、学校、医院。
这三线精神里最让我佩服的就是那种无私奉献的劲儿。
那些人啊,远离家人,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是为了挣大钱或者出名,就是为了国家能强大起来。
他们在大山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是一辈子。
就像有位老工人说的,那时候只想着怎么把任务完成,怎么把厂房建好,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吃多少苦。
这种精神,在现在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里,就像一股清流。
现在好多人干一点事就想着能得到多少回报,和三线建设者们比起来,真的差太远了。
还有就是他们的艰苦奋斗。
条件那么差,资源那么少,但是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
没工具自己造,没材料想办法找替代品。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不低头,还能不断创新的能力,简直无敌了。
这就好比你在游戏里,一开始啥装备都没有,还被分到了最难的关卡,但你不但没有放弃,还一路打怪升级,最后把这个关卡给通关了,而且还自创了好多新玩法。
三线建设者们就是这样的游戏大神,在现实里书写着传奇。
三线精神对咱们现在也有很大的启发。
咱们现在遇到点困难,比如说工作上项目推进不顺利,或者学习上遇到难题的时候,就应该想想三线建设者。
人家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都能把那么大的建设工程搞起来,咱们眼前这点小麻烦算啥呢?只要有那股子劲儿,咬咬牙坚持下去,肯定能克服。
总之啊,三线精神就像一座宝藏,里面装满了力量、勇气和奉献。
看了关于它的故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充满了斗志。
弘扬三线精神观后感
弘扬三线精神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三线精神”的一些资料,那感触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又刺激又深刻。
以前对“三线精神”只是模模糊糊有点概念,觉得不就是过去建设时期的一种精神嘛。
这一看可不得了,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
三线建设时期,那些建设者们简直就是超级英雄。
他们背着行囊,告别家乡,就像勇敢的探险家向着未知的荒野出发。
那时候的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就好比你要在荒岛上盖房子,没有现代化的工具,还缺吃少穿。
但是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就像倔强的小牛犊,一门心思地要在那片大山里、荒原上搞建设。
看着那些黑白照片里的人们,在简陋的工棚里研究图纸,拿着简单的工具开山凿石,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超能力。
他们住在破旧的房子里,风一吹感觉都能把屋顶掀了,可大家的眼神里却透着坚定和希望。
这就好比在黑暗里看到了星星,而且紧紧抓住这星星的光亮,一心想把它变成璀璨的太阳。
我就想啊,要是把我放到那个时候,我可能第一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找妈妈了。
可是他们不一样,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那些工厂、那些基础设施,就像一个个神奇的魔法城堡,在他们的汗水浇灌下,从无到有,拔地而起。
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有高楼大厦,有便捷的交通,有各种高科技产品。
这可都是那些三线建设者们打下的基础啊。
他们就像一群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为我们开辟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道。
我们这一代人可不能把“三线精神”给丢了。
这种精神就像一把超级厉害的宝剑,我们得拿着它继续在新时代披荆斩棘。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得想想那些在艰苦岁月里咬牙坚持的前辈们。
我们要像他们一样,不怕吃苦,勇往直前。
说不定哪一天,我们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三线奇迹”呢!这“三线精神”啊,就像一阵永远不会停歇的春风,吹到我们心里,让我们热血沸腾,时刻准备着向着美好的未来大踏步前进。
军工记忆的观后感的题目
军工记忆的观后感的题目篇一军工记忆的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军工记忆的片子,哇塞,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一开始,我可能就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想着不就是一些冷冰冰的机器和技术嘛。
但看着看着,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那里面展现的可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无数军工人员的热血和梦想。
你能想象吗?那些军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下,没日没夜地钻研,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就是凭着一股劲儿往前冲。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有时候写个作业遇到难题就想放弃,和他们相比,我这算啥呀?他们面对的困难那可真是像大山一样,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他们是拿工资干活的。
但我觉得,这种想法太肤浅啦!他们为的可不是那点工资,而是国家的荣誉,是那种“老子就是要干出点名堂”的决心!片子里有个场景,一位老军工看着自己参与研发的装备成功亮相,那眼神里的骄傲和欣慰,我觉得都能溢出来了。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我在想,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国家能有今天这么强大吗?答案肯定是不能啊!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真的不能忘了这些军工前辈的付出。
也许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有他们的榜样在,我们还怕啥?《军工记忆》这部片子,看完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那种坏的不好,而是被震撼得“五体投地”的不好!说真的,以前我对军工这方面了解得那叫一个少啊,总觉得离自己特别遥远。
可看了这个片子,我才发现,军工原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想想,要是没有那些强大的军工装备,咱们国家能在国际上挺直腰杆说话吗?那些军工人员,他们付出的可太多太多了。
我就在想啊,他们图啥呢?可能有人会说,他们为了出名,为了荣誉。
但我可不这么认为!他们也许就是单纯地想为国家做点事儿,那种纯粹的爱国情怀,难道不值得我们点赞吗?片中展示的那些研发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战斗”。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来,他们难道不崩溃吗?我觉得他们可能也会崩溃,但是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遇到这么多困难,我能坚持吗?还有啊,那些军工装备,一个个酷得不行,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守护着我们。
观三线记忆观后感
观三线记忆观后感刚看的时候,我就被那宏大的历史背景给震住了。
三线建设,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那是国家的一个超级大计划啊。
画面里那些人,一个个都像是充满斗志的战士,背着行囊,奔赴到偏远的地方去。
我当时就想,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长征”,只不过目的地不是井冈山之类的地方,而是那些荒山野岭、人迹罕至的三线地区。
看着那些建设者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始干活,我真的是既佩服又觉得好笑。
佩服的是他们那股子劲儿,天不怕地不怕的。
没有先进的机器,那就靠双手啊,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砖头一砖头地砌。
好笑的是他们那时候的一些装备,那衣服啊,补丁摞补丁,可在他们脸上却看不到一丝抱怨,一个个都笑得特灿烂,就像挖到了宝藏一样。
我就琢磨着,这大概就是信念的力量吧,要是换了我在那个时候,估计得哭着喊着要回家找妈妈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个片段讲工厂建设的。
那地方周围全是山,要在这种地方建个现代化的工厂,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可是那些建设者们偏不这么想,他们就像一群神奇的魔法师,一点一点地把那片土地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工业区。
没有路,就修;没有电,就拉电线;没有房子住,那就自己搭个简易的棚子先凑合着。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开始打退堂鼓。
和他们比起来,我可真是弱爆了。
而且啊,三线建设里的故事可不仅仅是干活这么简单。
那些人之间的情谊也是特别让人感动。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口音,但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就像一家人一样。
一个人有困难了,其他人二话不说就来帮忙。
这种团结劲儿,现在在我们周围可不多见了。
我就在想,要是我们现在的团队都能像他们那样,那还有什么事儿干不成呢?。
最新军工记忆全集观后感范文两篇
最新军工记忆全集观后感范文两篇日前,一部聚焦国防科技前沿“军工人”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军工记忆》,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的《军工记忆》,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将一代“军工人”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防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
“军工人”以他们的赤子之心和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抒写了国防科研史上的传奇。
聚焦国防科技揭秘尘封往事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 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
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
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
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
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
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
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
工业印记三线风云第二集观后感
工业印记三线风云第二集观后感这一集刚开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而又充满力量的大门。
我看到那些建设者们啊,真的是一个个超级英雄。
他们背着行囊,带着坚定的眼神,就奔赴到那些偏远的地方去搞建设了。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那些三线地区好多都是荒山野岭的,要啥没啥。
可是这些人就像一群开拓者,他们可没有丝毫的犹豫。
里面讲的那些建设工厂的事儿特别有趣。
那些大型的机器设备,在当时的条件下运进去就像完成一项超级艰巨的任务。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工人们喊着号子,几个人一起抬着重重的零件,一步一步艰难地向着目的地挪动。
那画面就像蚂蚁搬大象一样,虽然很困难,但是充满了力量感。
而且啊,他们没有什么高科技的辅助工具,全靠人力和一些很简陋的设备,就这么硬生生地把一个个工厂给建起来了。
这要是放到现在,估计好多人都难以想象呢。
还有那些工程师们,他们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在没有太多资料和先进技术支持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经验和脑子,不断地摸索、试验,就为了能让那些生产线运转起来。
感觉他们就像一群魔法师,在一片荒地上变出来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工业基地。
这一集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三线建设者们的生活片段。
他们住在简易的宿舍里,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但是从他们脸上看不到什么抱怨,反而是满满的乐观和对未来的憧憬。
大家一起吃饭,一起工作,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这种团结的氛围,真的是太让人感动了。
我想啊,就是因为有这种团结一心的劲儿,才让三线建设取得了那么多伟大的成就吧。
看完这一集,我就特别感慨。
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么好,到处都是现代化的工厂和高楼大厦,可这些都是从那个艰苦的三线建设时期一步步发展来的啊。
那些三线建设者们就像是给我们铺好了一条通向繁荣的路,他们的汗水和努力都刻在了这片土地上。
这一集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不过可比课本有趣多了,它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三线建设的魅力和意义。
我都有点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下一集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军工记忆》观后感《军工记忆》是一部记录中国军工发展历程的纪录片。
该纪录片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军工的历史,让观众了解了中国军工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前景。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中国军工的发展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纪录片以纪实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军工的起源。
中国军工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阶段,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如何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成为当时中国领导人最为迫切的问题。
于是,中国军工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通过采访许多当时的军工从业人员,纪录片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军工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默默耕耘的场景。
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军工的发展是国家的需要,也是国家的责任。
纪录片还展示了中国军工的发展过程。
从当时的原子弹、导弹到现在的航空航天、高铁技术,中国军工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中国军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推动了中国军工的崛起。
同时,纪录片也揭示了中国军工所面临的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技术上的追赶和创新以及国际压力的挑战,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军工事业的辛酸和不易。
然而,正是这样的困难和挑战,让中国军工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
纪录片最后展望了中国军工的未来。
中国军工事业正朝着更加现代化、高科技的方向发展。
纪录片中提到的许多高精尖装备和技术,不仅展示了中国军工的实力,也让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中国军工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安全需要,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尊严。
中国军工的崛起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也让我对中国军工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军工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前景,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军工事业的艰辛和伟大。
在保障国家安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军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军工记忆纪录片3观后感
军工记忆纪录片3观后感《军工记忆纪录片3》是一部展现军工发展历程的纪录片,通过深入挖掘军工领域的故事和人物,向观众展示军工科技的发展与壮丽历史。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受触动,对军工领域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军工记忆纪录片3》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纪录片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真实的影像资料,将观众带入了军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从建国初期的原子弹试验到今天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巨大突破,纪录片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军工科技发展的脉络和重要历程。
无论是那些参与过重大军事科研项目的科学家们,还是那些默默奉献在军工一线的工人们,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纪录片着重介绍了军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通过讲述一系列技术突破和新产品的研发过程,观众能够深刻认识到军工科技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纪录片还展示了军工科技创新的困难和挑战,强调了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保证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的提升。
同时,纪录片还特别强调了军民融合的意义。
中国军工如今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不再只追求军事力量的提升,而是将民用科技与军事科技相结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航空领域,军民融合带来了飞机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融合将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军工科技的水平。
纪录片还对军工人员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深入揭示了军工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技人员们对军工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以及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他们坚持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中国军工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最后,纪录片还着重强调了军工领域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军工事业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保证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军工科技人员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保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正因为有这样一支充满责任心和担当的军工队伍,中国军工事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军工记忆观后感
军工记忆观后感军工记忆观后感近日,央视记录频道正在热播大型军事历史纪录片《军工记忆》,为观众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国防装备艰苦卓绝的历程,讲述了一段段可歌可泣、催人奋进、感人泪下的尘封往事。
虽然我们可能记不清那些军工人的名字,但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每一位军工人默默付出的辛勤汗水。
军工人以他们的赤诚之心和开拓精神,书写了国防科研史上的传奇。
这老一辈军工人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通过观看《“巨浪一号”潜地导弹》这一集,我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航天精神的内涵和精髓。
特别能吃苦1965年春天,周总理宣布搁浅了三年的核潜艇研制重新上马。
在国家一声令下,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拿起背包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可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一场肩负着使命,历经十七载潜心研究,克服艰苦环境,攻克无数技术难关的艰难之旅。
刚到“巨浪一号”研制基地,所有的科研人员都被眼前的凄凉景象所震撼,没有实验室和资料室,工作人员就自己动手盖土坯房,没有办公桌就在床上画图纸。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巨浪一号”的总体设计和核心技术——固体发动机技术开始蹒跚起步。
特别能战斗条件虽然艰苦,工具虽然简陋,差错却不能容忍。
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夜以继日。
科研人员为了尽快得出计算数据,白天黑夜不休息的连轴转,有的工作人员累出病来还坚守在科研一线中。
那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就是模拟计算机,计算效率低,操作繁琐,用现代计算机一秒钟就能算出的结果,在当时却要一周的时间,甚至有很多的计算数据都是拿最基本的量角器和直尺得出的。
这是需要多么顽强的战斗精神才能完成的任务啊!特别能攻关固体燃料发动机喷口的温度可达3000摄氏度,有最高熔点的金属钨也很难满足环境要求。
科研人员通过夜以继日的攻关,进行数以百计次的高危险试验,终于研制出能够承受3000度高温,满足要求的复合材料,解决了固体发动机喷口材料的难题。
美国“北极星”潜射导弹耗费了一百多发试验弹,还专门在沿海建立了一个水下发射试验平台,科研经费达27.5亿,这对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无法拥有那么完善的试验环境。
观看工业印记三线风云观后感
观看工业印记三线风云观后感以前吧,对“三线建设”只是有个模模糊糊的概念,就觉得是过去的工业建设呗。
可这片子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大门。
片子一开头,那画面和讲述就把我拉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那些建设者们简直就是一群超级英雄。
你想啊,他们跑到那些偏远的大山里头,一切几乎都得从零开始。
没有舒适的房子住,没有现成的路走,可他们就凭着一股子劲儿,要在那里搞起大工业。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些工人,他们一个个就像不知疲倦的小蜜蜂,虽然住的是简易的棚子,吃的可能也不是啥山珍海味,但干起活来那可是热火朝天。
他们在深山里建工厂,那些大机器啊,都是靠人力一点一点搬运、安装的。
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我现在就是爬个几层楼都嫌累,和他们比起来,我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而且这三线建设可不光是干活儿那么简单,它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大战略。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这就像是给国家的工业建设找了个安全的避风港。
那些隐藏在大山里的工厂,就像是一个个坚强的堡垒,守护着国家工业的希望。
再说那些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那可都是宝贝啊。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梦想,一头扎进三线地区。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在摇摇晃晃的灯光下,搞研发、做设计。
他们把自己的智慧都融入到了那些厂房和机器里,就像魔法师一样,让一片荒芜之地慢慢有了工业的生机。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还特别感慨那个时候大家的团结精神。
全国各个地方的人都来支援三线建设,不管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
就像一场盛大的聚会,只不过这个聚会的主题是建设祖国。
大家互相帮助,没有什么你争我抢的,就想着怎么把工厂建得更好,怎么让生产线快点运转起来。
现在咱们看到的那些三线建设留下来的老厂房、老设备,可不仅仅是一堆破旧的东西。
它们就像是一本本厚重的史书,每一块砖头、每一个螺丝都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站在那些已经有些斑驳的厂房前,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热闹景象,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们爽朗的笑声。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_心得体会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_心得体会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一)刘文远前几天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了《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片中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成千上万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的这一壮举。
整个记录片我并没有看全,但其中关于111厂支援三线建设的那一集是认认真真看了,因为那是我们111厂历史中重要一页,也正因为那一期间我们包建援建全国11个大中型军工厂、输送各类人员1.5万人、设备千余台,才留下了"母鸡厂""航空航天动力装置摇篮""航天传统精神发源地之一"等美誉。
在片子的采访中,看到了赵清连和左孚两位老人关于包建成都420厂时的回忆,言语不多,但从"厂里拨出60%的人和家当"以及"前一天晚上还是一片草地,第二天一早就平地起了四层楼"这样简单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当时厂里是怎样的一片场景,那些奔赴三线的干部职工又是怎样的不容易。
50多年后的今天,回看老一辈航天人、新光人的艰辛付出,真的很敬佩,他们在国家需要时,能够坚决响应号召,毅然决然执行,无条件支援三线,不禁让人由衷赞叹。
当前,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都在学、都在做,在第一阶段学习研讨中,各支部还围绕集团公司高红卫董事长提出的"一事当前,是先为党、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考虑,还是先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进行了交流研讨。
看了《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突然觉得,支援三线建设这一行动给出了非常好的参考答案。
当时,为了实现国家战略调整,几百万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大西南、大西北,建起了一个个科研基地和军工厂,完成了三线建设。
从国家层面来讲,这是一次惊天壮举,而对每一个奔赴三线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人生的抉择与考验,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辛、血汗,甚至是生命。
工业印记三线风云第二集观后感
工业印记三线风云第二集观后感这一集刚一开始,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神秘大门。
三线建设那可是个超级大工程,就好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大仗,不过武器是各种机器设备和人们满腔的热血。
画面里那些投身三线建设的人们啊,真的是太令人钦佩了。
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不过没披披风,而是穿着朴实的工作服。
他们背井离乡,跑到那些偏远的地方,去建设工厂、搞科研啥的。
我就在想啊,这就好比是把一群充满斗志的小蚂蚁放到一片荒芜的地方,然后看他们怎么齐心协力打造出一个超级大王国。
这些建设者们住的条件差得很,有的地方可能就几间破屋子,但他们脸上的那种坚定,就像是在说:“不管这地儿有多破,我们一定能把它变成工业的宝地。
”在三线建设里,技术的突破那也是相当牛。
那些工程师和工人们啊,就像在解一道道超级难的谜题。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足够的资料,全靠自己摸索。
这就好比是让你在一个黑灯瞎火的屋子里找宝藏,还没有地图。
但是他们就是不服输,一点点试,一点点研究,最后还真让他们搞出了很多厉害的技术成果。
就像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真让人忍不住想给他们鼓掌。
还有那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什么物资运输不便啦,环境恶劣啦,感觉就像是游戏里一个接一个的大怪兽。
但是三线建设者们可没有退缩,他们就像拿着宝剑的勇士,一路披荆斩棘。
比如说运输物资,路不好走,那就想办法修路;设备进不来,那就靠人力一点点搬。
这股子毅力啊,我觉得现在的我们都得好好学习。
看完这一集,我就深深觉得,三线建设真的是在咱们国家的大地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不仅仅是建设了一堆工厂和基地,更是留下了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就像是一颗超级种子,种在了每个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心里,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不管多困难的事儿都能办成。
这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以后遇到啥难事,就想想三线建设者们,咬咬牙,肯定也能闯过去。
而且啊,这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好日子了,毕竟这好日子可是前辈们用无数的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呢。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是一部反映我国军工事业发展历程的纪录片。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我国军工事业的艰辛与辉煌,也深感自豪。
首先,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军工事业发展的艰辛与奋斗。
纪录片中介绍了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展开的“三线建设”和在艰苦条件下如何支援军队的过程。
从未来战争的需求出发,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军工事业才得以迅速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我国人民在困难条件下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其次,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我国军工事业的辉煌成就。
从核武器到航天飞机,再到军用舰船等各类装备,我国军工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的军工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感到自豪和自信,相信我们的国家未来会更加强大。
最后,这部纪录片也让我意识到军工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军工事业不仅仅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更是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只有拥有强大的军工事业,我们才能更好地保卫国家安全,为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军工记忆三线风云》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纪录片。
它展现了我国军工事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让人对我国的军工事业充满了敬意和自豪。
同时,观看这部纪录片也让我更加认识到军工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相信,在我国军工事业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取得更多的成就,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观看工业印记三线风云观后感
观看工业印记三线风云观后感一开篇,那股子三线建设时期的宏大场面就把我给镇住了。
以前只知道现在的工业很发达,看了这个才知道,原来这背后有着这么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
那时候的人们啊,真的是凭着一股精气神儿在搞建设。
没有现在这么多先进的设备,全靠大家的双手和对国家建设满满的热情。
就说那些在深山老林里建工厂的画面吧,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感觉就像是一群勇士闯进了未被开垦的荒地,要在那里打造出工业的新天地。
那些建设者们住的是简易的房子,吃的可能也不是啥山珍海味,但他们的眼神里却透着坚定。
我就想啊,要是把我扔到那种环境里,我可能得先哭上三天三夜。
可是他们不一样,每天都干劲十足,就想着怎么把工厂早日建起来,怎么把那些机器运转起来。
还有那些从全国各地赶来支援三线建设的人。
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操着不同的口音,但是却有着共同的目标。
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真的是太强大了。
就像无数条小溪汇聚成了奔腾的江河,他们汇聚到三线地区,让那里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而且,他们不仅仅是在工作,还在那里扎根生活,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家庭都奉献给了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中的那些工业成果也特别让人惊叹。
看着那些老式的机器,虽然没有现在的那么精美、那么高科技,但在当时可都是宝贝。
这些机器就像一个个战士,在生产线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们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看完这个片子,我就特别感慨。
现在我们的生活这么好,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工业产品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
这些都是建立在前辈们的辛苦付出之上的啊。
我们现在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着他们奋斗来的成果。
同时,我也觉得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要把那种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传承下去。
要是我们遇到点困难就退缩,和那些三线建设者们比起来,真的是太惭愧了。
总之呢,这部片子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对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觉得只要我们有那股子劲儿,啥事儿都能成!。
工业印记三线风云观后感
工业印记三线风云观后感以前对“三线建设”也就是个模模糊糊的概念,感觉就是建工厂、搞工业嘛。
可这片子就像一把超级厉害的放大镜,把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和细节,一个个清清楚楚地摆在我眼前。
那时候的人们啊,可真是一群超级英雄。
他们接到任务就像接到了神圣的使命一样,二话不说,背着行囊就往深山老林、偏远地区进发。
你能想象吗?没有现在的高铁、高速公路,可能就是靠着两条腿和那股子坚定的信念,就走向了未知的建设之地。
就像一群勇敢的开拓者,所到之处就是要扎下根来,把工业的种子播撒出去。
影片里那些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看得我热血沸腾。
大家都忙得像不停转的小陀螺,工地上叮叮当当的声音就像一曲激昂的交响曲。
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那就靠人力呗。
他们搬起一块块沉重的砖头、扛着一根根粗壮的钢梁,汗水湿透了衣服也顾不上擦一下。
我就在想啊,这哪是在干活儿,这简直是在和困难掰手腕,而且是不掰赢誓不罢休的那种。
而且,那些建设者们的智慧也太让人惊叹了。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他们能把一个小山谷变成一个巨大的工厂区,就像变魔术一样。
各种巧妙的设计和构思,都是为了让工厂能够顺利运转,生产出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工业产品。
三线建设不仅是建工厂,它还像一场人口的大迁徙。
不同地方的人汇聚到一起,操着不同的口音,带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是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把三线建设好。
他们在新的地方安家落户,互相帮助,就像一个大家庭。
那些邻里之间的情谊,感觉比现在钢筋水泥里的关系要深厚得多呢。
看完这部片子,我对那些在三线建设中默默奉献的人充满了敬意。
他们就像一颗颗螺丝钉,虽然渺小,但是少了哪一颗,整个工业的大机器都运转不起来。
他们那一代人为国家的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现在这么发达的工业和舒适的生活啊。
现在我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可不能忘了那些在艰苦岁月里拼搏的先辈们。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要有那种勇往直前、不怕吃苦的精神。
弘扬三线精神观后感
弘扬三线精神观后感看了关于三线精神的那些事儿之后,我这心里啊,就像被一把火给点着了似的,热乎乎的。
三线建设,那可真是一个充满热血和豪情的时代故事啊。
以前就听说过一些大概,但真深入了解了,才发现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那些建设者们就像是一群超级英雄,响应国家的号召,背井离乡,跑到那些偏远的地方去搞建设。
你想啊,当时那些地方可能就是荒山野岭,啥都没有。
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舒适的宿舍,有的就是一片等着被开发的土地。
但这些三线建设者们可没怕,他们就带着简单的行囊,怀着满腔的热情就去了。
这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啥都没有的孤岛,还得在那建一个现代化的城堡一样,难度简直爆表。
他们在建设过程中那遇到的困难啊,多了去了。
就说这物资匮乏吧,没有足够的材料,没有先进的工具。
可人家硬是凭着一股劲儿,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奇迹。
就像没有米也要想办法做出饭来一样,他们就地取材,从周围的大山里找资源,自己搞研发,弄出一些简易但是又很实用的工具。
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玩游戏,没有高级装备,但是靠着自己的创意和勇气,也能一路闯关。
而且啊,三线建设者们那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太感人了。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口音,不同的生活习惯,但是在建设工地上,就像是一家人。
谁要是遇到了困难,那其他人肯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这种团结的力量,就像无数个小水滴汇聚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能够冲破任何障碍。
我就想啊,要是我们现在的团队合作都有这样的精神,那还有啥事儿干不成呢?再看看现在,那些三线建设留下来的成果,可不仅仅是一些厂房、铁路啥的,那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就像一盏明灯,在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团结一心的力量,就一定能克服。
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好啊,坐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用着各种高科技产品。
可是这些美好生活的背后,就是当年三线建设者们用汗水和青春换来的。
我就觉得啊,咱们可不能把三线精神给丢了。
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就像接力赛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一)
刘文远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了《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片中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成千上万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的这一壮举。
整个记录片我并没有看全,但其中关于111厂支援三线建设的那一集是认认真真看了,因为那是我们111厂历史中重要一页,也正因为那一期间我们包建援建全国11个大中型军工厂、输送各类人员1.5万人、设备千余台,才留下了"母鸡厂""航空航天动力装置摇篮""航天传统精神发源地之一"等美誉。
在片子的采访中,看到了赵清连和左孚两位老人关于包建成都420厂时的回忆,言语不多,但从"厂里拨出60%的人和家当"以及"前一天晚上还是一片草地,第二天一早就平地起了四层楼"这样简单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当时厂里是怎样的一片场景,那些奔赴三线的干部职工又是怎样的不容易。
50多年后的今天,回看老一辈航天人、新光人的艰辛付出,真的很敬佩,他们在国家需要时,能够坚决响应号召,毅然决然执行,无条件支援三线,不禁让人由衷赞叹。
当前,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都在学、都在做,在第一阶段学习研讨中,各支部还围绕集团公司高红卫董事长提出的"一事当前,是先为党、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考虑,还是先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进行了交流研讨。
看了《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突然觉得,支援三线建设这一行动给出了非常好的参考答案。
当时,为了实现国家战略调整,几百万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大西南、大西北,建起了一个个科研基地和军工厂,完成了三线建设。
从国家层面来讲,这是一次惊天壮举,而对每一个奔赴三线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人生的抉择与考验,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辛、血汗,甚至是生命。
再回到高董事长提出的"一事当前"这个思考题,其实就是要求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入党时的誓言,认真履行《党章》中明确规定的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乐
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在遇有个人利益与党、国家、企业、群众利益的处理时,要以党、国家、企业、群众利益为先。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称得上合格的党员。
现如今,国家实力强盛了,企业效益提升了,职工生活条件改善了,工作中的吃苦,再怎么苦,也不会如三线建设的前辈们辛苦。
但作为航天人,特别是党员,必须继承和发扬航天传统精神,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做到始终以党、国家、企业和群众利益为先,对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加强学习、正确理解,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在企业在转型升级、二次创业过程中,服从组织安排、支持和执行各项决策,对待管理考核、绩效分配少计较局部和个人利益得失,永远以先完成好责任令、责任书和各项工作任务为先,做"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以创新者为荣"核心价值理念的实践典范。
只有时时、事事、处处把党、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经受住持久的考验,才是真正合格的党员。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二)
责任比现实更重要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文 | 杨铮
七八月的重庆,热得一塌糊涂,树上知了叫个不停,大家都想葛优同款沙发,空调屋里北京躺,真是个媳妇走丢了都没人去找的天。
每天早上七点多太阳就火辣辣地照耀大地,仿佛要把一切融化。
而我要顶着烈日,七点半准时在北碚火车站坐上通勤火车,从北碚到团结村,再转公交车到西永。
下载了最近热播的《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视频,刚好在火车上可以看完一集。
躺在没有空调的绿皮车厢座位上,窗户开到最大,吹进来的却是热烘烘的风。
听着车轮和铁轨撞击的声音,看着视频,时光仿佛回到了"三线"建设时期。
1996年,一部同样讲述三线建设的记录片《热血丰碑》热播,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三线建设"这个词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重庆北碚,我的家。
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也是一个三线重镇,著名的三线企业四川仪表总厂和下属数十个单位分布在北碚三圣镇到澄江镇的几十公里国道两旁。
还有总参6905厂和兵装集团308厂也坐落于此。
与三线建设的不解之缘,更源于我的家庭。
母亲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参加了三线厂长寿四川维尼纶厂建设,八十年代参加国营204厂建设,九十年代参加国营308厂建设。
1997年职高毕业后,我也分到了位于合川山沟里面的三线火炮工厂当工人,最爱的事情就是去靶场旁边大山顶上坐着看打靶验收。
那时的交通条件差,去趟厂里得先坐公交,再坐轮渡,再坐中巴,耗时三小时才能到达。
过了半年,火炮厂搬去了成都,山沟也恢复了宁静。
同年年底,我又去了四川仪表总厂下属的流量仪表分公司,做起了军用流量仪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2004年底,来到了同为三线单位的电子26所,跟随赖恒荣师傅学习。
赖师傅是老一辈"三线人",身上有一种不怕苦、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今,从永川到南坪,再从南坪到西永,见证了公司两次搬迁,对于他来说,在一线坚守到退休,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电子军工人独有的情怀。
许久没有去南坪了,很想去那个战斗了十年的小院子,看看那个充满三线工程味道的小圆门,再去看看那面爬满爬山虎的墙……
……
"团结村到了啊,都下车了。
"列车长的一句话把我拉回现实。
望着车窗外白洋洋的太阳,想着那几百米毫无遮挡的路,我真的很想休假。
但是我明白,责任比现实更重要,作为新一代的电子军工人,我会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