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审题专项训练
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宋)李浩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注】①《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1)B(2)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
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10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10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 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 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 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D(2)示例:①同意。
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
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②不同意。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
(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
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
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
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来凤一中杨学周【试题回放】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你没有理由沮丧﹨为了你是秋日﹨彷惶﹨你也没有理由骄矜﹨为了你是春天﹨把头仰﹨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作文。
【参考立意】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②敬畏生命!③我们(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最美最特别的存在,都是不输任何存在的存在。
【学生作文题目】①自信造就精彩人生②我自信,我出色③为自己高歌④为自己喝彩⑤扬起自信的风帆⑥做生活的主角⑦自信活出精彩自我⑧自信,让你活得更精彩⑨做好自己,活出精彩⑩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课堂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下自己的立意和标题。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雷抒雁《星星》最佳立意:最佳拟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下自己的立意和标题。
光和影杜运燮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最佳立意:最佳拟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下自己的立意和标题。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泰戈尔《错觉》最佳立意:最佳拟题:4、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下自己的立意和标题。
世上,好像——只有沙子最不值钱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苗得雨《沙》最佳立意:最佳拟题:5、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下自己的立意和标题。
花儿低低的对看花的人说∕“少顾念我罢,我的朋友!让我自己安静着∕开放着∕你们的爱∕是我的烦扰。
”最佳立意:最佳拟题:6、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下自己的立意和标题。
你知道∕你爱惜∕太阳天天升起;你不知∕你厌恶∕太阳天天升起。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活动单15-诗歌审题
• • •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 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 • 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 • 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 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 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
问: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 表达内心的感情? 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 途的忧虑。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 )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 ),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
• 问: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 么样的形象?
• 手法:对比、用典。(1分,对一个不得分) 形象: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 发而现在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 (2分)
出现的问题:
• 1、审题出现偏差,不能按要求 答题; • 2、不关注标题和注释; • 3、缺少分析。
• • • • •
活动单15
诗歌鉴赏----审题专题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 问:从感情变化角度看,这首诗可分为几层 ?请作概括分析。 • 审题步骤: 李国庆: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诗人与弟弟久别 重逢。第二层写诗人与弟弟匆匆话别的情景 无名氏:二层 第一层,十年后相见的惊讶 第二层,感慨时间易逝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加以理解。
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的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这里是因为松树生长的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鉴赏,解答时要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作答。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意思是: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牛羊”、不是衣冠的“童稚”很显然是描写乡村生活。
牛羊自在的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所以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⑴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⑵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结合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平时对王维本人的诗作要多积累,对他的作品特点也要略知一二。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据此可作答。
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故答案为: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远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①已在渺茫中,家在扶余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热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扶桑:相传东海外有神木名为扶桑。
是日出之地,亦为日本别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代卢纶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②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名。
②玉盘:诗中指白牡丹。
(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
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______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______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2)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答案】(1)芍药、芙蕖;紫牡丹(2)《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简单分析即可,《赏牡丹》写了三种花,分别是:妖无格的芍药、净少情的芙蕖及真国色的牡丹,用芍药和芙蕖衬托牡丹;《裴给事宅白牡丹》写了白牡丹和紫牡丹,写紫牡丹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的。
(2)《赏牡丹》前两句的意思是: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衬托牡丹既妖娆艳丽,又又骨格,既清雅洁净有有情韵,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裴给事宅白牡丹》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
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
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C. “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 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答案】(1)C(2)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1)C错误,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2)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故答案为:⑴C;⑵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这是一道选择题,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的理解,考生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说法,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诗中写了哪两种画眉鸟?写它们时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林中画眉和笼中画眉,对比。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的歌词,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1)“我的歌词”,诗人这里所要唱的是什么歌?(2)诗人为什么希望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2.阅读练习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①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
”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
②瘦骨:清瘦的骨头。
③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
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
”(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B.杜牧C.杜荀鹤(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A.此/马非/凡马B.此马/非凡/马C.此马/非/凡马(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①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
3.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4.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阴阴;又(2)思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送僧往湖南刘商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袭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送濬上人刘商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注)。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释】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闲”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B. 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C. 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D. 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
【答案】(1)C(2)不同:甲诗——欣赏。
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遗憾。
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解析】【分析】(1)C项,“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述错误,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
故选C。
(2)本题中,甲诗后两句“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后两句“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不同:甲诗——欣赏。
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遗憾。
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部编版六年级教案语文诗歌鉴赏学习的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边的古诗,达成下边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绘哪些光景?衬着了如何的氛围?(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述了流浪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回去”的子规。
诗人经过描述这类暮春色象,衬着了一种悲伤愁苦的氛围。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其他愁绪交托给明月;希望明月赶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分析】【剖析】(1)首句描述“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绘,可从自然环境描绘的作用来剖析:表示的时间季节,衬着了悲凉冷淡的氛围,衬托了分别悲伤的心情。
据此剖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虑的心思寄望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向来到夜郎以西。
这句诗将原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为了一个认识自己,富于怜悯的贴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怜悯、关切和安慰。
故答案为:⑴首句描述了流浪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回去”的子规。
诗人经过描述这类暮春色象,衬着了一种悲伤愁苦的氛围。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其他愁绪交托给明月;希望明月赶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评论】⑴本题考察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联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剖析理解。
⑵本题考察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解答本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联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2.阅读下边的唐诗,达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惟有南风旧认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天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谈谈幸亏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认识的调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安适的心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边的古诗,达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旧。
年年送客横塘路,小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剖析诗人的感情与光景是如何奇妙交融的。
【答案】(1)依旧(2)写横塘的景中,如小雨、垂杨、画船,小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光景作结,衬托分别之情。
【分析】【剖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仍旧横卧,朱塔依旧矗立,但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旧”一词,以光景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表露出依依难舍、迷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小雨、垂杨、画船,小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衬托分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不过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光景描绘融为一体,以抒怀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评论】本题考察诗歌赏析。
( 1 )本题考察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剖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要点理解“石桥朱塔两依旧”的诗的意思。
(2)本题考察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环绕情形交融的写法来睁开,要注意环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企图来剖析。
2.阅读选文,回答以下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惟有南风旧认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谈谈幸亏哪里。
【答案】( 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认识的调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安逸的心情【分析】【剖析】( 1)依据夏季光景的特色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季,“绿树”也说明是夏季。
(2)联合诗歌内容剖析,夏季的正午,诗人午休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断地掀起桌上的册页。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1)
单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四)诗歌类材料张毓明【举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审题指导】相对故事型或观点型的材料,诗歌显然更加难于解读,诗歌文本内涵丰富,极具张力,而语言比较蕴藉含蓄。
第一步:通读全诗,找到诗中陈述对象,揣摩诗人的褒贬倾向。
此诗陈述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露珠(主体),一类是枫叶和荷花。
诗人情感态度,要透过陈述的主要对象去体会,如此诗中的露珠,是放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下来写的,一是在枫叶上,用了“红红的”“闪烁”这样的词,表明露珠是自豪的,作者对此是赞美欣赏的态度。
二是在荷花上,用了“泪滴”“苍白”这样的词,表明露珠是辛酸难过的,作者对它是同情的态度。
第二步:细读诗歌,抓描写对象关键词,体会诗人写诗的出发点是什么,有什么结果。
如上诗一是“红红的闪烁”,一是“泪滴似苍白”。
第三步:由果及因,从而推导出论点。
1、从荷花角度立意①露珠的悲伤是因为找没找对适合自己的环境导致的――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或:人要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闪光点,张扬个性,在不同的岗位做出不同的贡献。
)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位置与价值》②露珠自豪是因为借助了枫叶显现出自身价值——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③露珠何故有喜有悲?因为没有自己,完全信赖他人——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从反面立意)2、从枫叶、荷花的角度立意枫叶、荷花合起来代表环境,环境可能影响改变造就对象。
④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品性,环境影响人的成长 / 环境改变人生(包括写家庭教育、社会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可以)/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3、从露珠与枫叶、荷花的关系角度立意⑤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由此可以拟题:《请给“露珠”一片火红的“枫叶”》《环境与人》【练习一】1、阅读下面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其二)杜甫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B. 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
C. 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D. 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2)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
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浑’‘总’……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错,“浑”“总”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画面的美景,将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苍茫的大海、缥缈的烟云放在一起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苍茫之感和神秘之气。
这两个字不是写观画的感受,而是描绘画面的。
故选C。
(2)颈联是“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范蠡”春秋时越国大臣;“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
此二句用典,意思是“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偏小,不能载我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度我飞升”。
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
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材料作文审题专项训练】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学习目标:1、打破审题魔咒,走出审题怪圈,避免据词立意;2、把握短诗特点,熟悉解读程序,学会整体思考。
学习过程:一、关于哲理诗1、哲理性——诗短意长,隽永深刻2、形象性——寓理于形,取譬设喻3、技巧性——比喻拟人,对比象征二、高考原题再现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雷诗雁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渍/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解析:A、距离产生美。
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
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
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B、透过现象看本质。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
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C、理想和现实。
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
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
这需要用时间来调整心态。
2、(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解析:诗的前两句说,几条水流交错流淌,弯弯地环抱着整个城池,城外众多的支流小溪,流遍了千家万户。
诗的后两句说,人们在深水里种菱,在浅水里种稻谷,在不深不浅之处种上荷藕。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充分体现了庄稼人因地制宜的聪明智慧。
如果反之,会有什么后果呢?水深处种稻,稻子会被淹死,水浅处种菱,菱会因缺水不得尽情生长。
环境条件不适宜,种瓜可能不得瓜,种豆可能不得豆,甚至会颗粒无收。
盲目活动,不顾实际情况,极可能会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
这就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种植如此,社会建设、个人发展、求学、立志、择业等等道理亦然,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环境条件进行活动,不能盲目攀比跟风,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三、高考题启示1、哲理诗的寓意有的相对单一,有的可从多个角度理解。
2、哲理诗的入诗一般具体形象,出诗则要求见一知类抽象总观。
四、哲理诗的整体把握(一)入诗1、人: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2、物:哪些物,重要的物,次要的物3、事:主要事件,起因、经过、发展、结果4、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5、议论:看作者的议论提示,看材料有无倾向性6、中心:想反映或揭示的是什么7、读出诗意:A、从相互关系(主次、转折、因果、条件、递进等)中读出侧重点B、从对比中读出是与非、褒与贬、肯定与否定C、从措辞中读出情感倾向(二)出诗——哲理是关乎宇宙、人生和生命的道理 1、见微知著 2、见一知类3、由物及人4、取譬设喻五、审题指导1、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解析:这是首哲理诗,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露珠有不同的形态,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出。
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确定。
立意过程呈现: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看作对比: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不看作对比: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从枫叶荷花角度看作对比: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不看作对比: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可以推出: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第三种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三种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2、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花儿低低的对看花的人说:“少顾念我罢,我的朋友!让我自己安静着,开放着,你们的爱是我的烦扰。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要求:从小诗中,概括出一个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寓意型作文。
这类作文带有寓意型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它既有材料作文反宿构的特点,又有话题作文开放性的功能。
这类作文的材料往往采用寓言、故事、童话、小小说等叙事类文体,常用讽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一般是:先破译材料寓意,再以寓意为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这首小诗是鲁藜所作,题为《泥土》,它既是诗人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善意告诫:永远谦虚谨慎,投身到人民大众的事业中去。
可以“珍珠与泥土”为话题进行立意:①自视“珍珠”、孤芳自赏,会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会常常“痛苦”;②甘于当“泥土”,那种精神会像“珍珠”般闪光;③具有朴实思想的人,永远快乐。
4、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沙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
【写作导引】这是一首诗歌类材料作文。
首先应该读懂诗意。
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
“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
“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内涵。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
“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
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把握本题写作的方向。
6、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错觉泰戈尔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跟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要想写好这个题目,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这则小诗的内涵要深刻理解。
这则小诗的诗题是“错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其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
这个解释很好理解。
再看诗歌的内容,这首小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河的“此岸”与“彼岸”的“叹息”或“长叹”。
它们为什么“叹息”“长叹”呢?原来,一个说:“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一个说:“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也就是说,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
这是做这道题审题的关键。
②有了初步的解读,再进行深入的想深想透。
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错觉现象处处都是,只要留心皆有发现。
但这只是思考的初步,关键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我的认知。
重拾信心,就会发现自己身边处处皆风景,就会发现我自己就是美丽的风景。
“一切欢乐”“快乐”自己也拥有。
因此克服这种“错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自己的信念。
可参考拟题《给错觉纠偏》、《重拾自信》、《榜样就在身边》、《墙内开花墙内也很香》等。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光和影杜运燮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是本首诗引发的。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写作导引】很美的诗篇,很有诗意的话题,也必然引发考生诗意的思考。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走进阳光”与“躲避阳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一种虽有“阴影”,“ 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一种虽没有“阴影”,“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的人生姿态。
“躲避阳光”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
这首诗给我们的有正面的积极的思考,也有反面的消极的反思。
这两个方面皆是我们的思考方向,想深想透,巧借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感受与体验,完全可以写出一篇激情四溢的妙文。
8、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蒲公英的遗产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了一把远行的伞【写作指导】这则材料是一首寓言诗,中心话题是“遗产”,它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如何正确对待子女,蒲公英的妈妈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