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模型_Metalbox PanzerIII H型
“布莱德利” M2/M3履带式装甲战车

“布莱德利” M2/M3履带式装甲战车美国陆军“布莱德利”(Bradley)M2/M3履带式装甲战车[BFV]用于在战场上和“艾布拉姆斯”M1A1/A2主战坦克协同作战,两者在世界武器排行榜都名列前茅。
在去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陆军第三步兵师出动了40辆“布莱德利”战车和主战坦克配合,一举拿下巴格达市中心的总统府和新闻大楼。
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履带式步兵战车,“布莱德利”M2/M3战车无论是火力、机动性、装甲防护和车载作战系统都非常出色。
美国陆军不断改进来提升性能,使其能应付战场上不断出现,众多新的威胁。
“布莱德利”战车系统由联合防卫有限合资公司(UDLP)生产,主要包括M2步兵战车和M3骑兵(机械化部队)战车两大类。
“布莱德利”战车系列产品用于替换M113战车系列产品,但不仅是“战争出租汽车”(M113战车的绰号)来运载步兵,“布莱德利”战车将会是一种最新的平台,用于一种广泛范围的支援车辆;还将是一种复杂的武器平台,能够提供巨大火力直接支援它携带的步兵。
“布莱德利”M2/M3履带式装甲战车主要在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军队中服役,沙特阿拉伯在1990年采购400辆M2/M3型战车。
“布莱德利”战车的可靠性、生存性和杀伤力已经超过最初的期待。
在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中,2,200辆“布莱德利”战车参战,只有12辆丧失作战能力。
事实上,比较起来“布莱德利”战车摧毁的伊方装甲车辆数量甚至超过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去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第三步兵师的几百辆M2A2步兵战车参加了战斗。
由于伊军的实力与海湾战争时相差甚远,因此美军进攻非常顺利。
在2003年4月初,美军“布莱德利”和“艾布拉姆斯”作战车队两次“昼闯巴格达”的惊人之举,成为最大亮点。
一、“布莱德利”战车发展历史美国陆军“布莱德利”(Bradley)战车的名称由来和“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一样,是记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名将,战车的同名人是奥马尔·布莱德利(Omar Bradley)将军。
重装机兵3-战车装备

重装机兵3(Metal Max3)(metal_max3)战车改造文:FFSKY重装机兵3专题组——Ring重装机兵3依然可以将战车的所有零件进行改造,改造分为普通改造和超级改造。
先说普通改造吧。
普通改造是指在商店里花费钱进行改造:大炮、机枪、S-E的改造可以改攻击力、防御力和弹仓;引擎改造可以改载重以及防御力;C装置改造可以改命中、回避和防御;注意以上零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改造的,比如大部分S-E都无法改弹仓。
至于能改到什么程度,那么请看战车装备页面,已经标明。
以上改造都是可逆的(除了引擎的载重),也就是说攻击力等能力可以上升或下降,上升会增加重量,下降则会减轻重量。
底盘改造可以改防御力和弹仓,以及开穴(改变战车形态)。
底盘的改造中只有防御力改造可逆,弹仓一旦加了、形态一旦变了,就无法反悔了,注意要好好考虑是否有必要改造。
而只有エルルース的底盘改造商才能将底盘的形态上升到最高级,因此也可以将底盘留着一直不改,直到到了那里才开始动工。
○零件的防御力的作用在于,当战车的SP降低到0之后,该零件的易损坏程度,也就是说当SP没有降到0之前,零件的防御力基本没用,不过游戏中有些怪物具备穿透SP直接攻击零件的能力,对付这些敌人时就得小心点了……因此战车零件防御改造的要看实际情况再做定夺,是提高来增加抗打击能力呢,还是降低来增加SP量?PS:游戏中有对改造进行限制——当改造后的重量高于初期重量的2倍或低于1/2时,改造将无法进行,游戏中会用红字表示。
接下来说超改造。
超改造是用艺术家的技能,花费超级稀有金属进行改造,每次改造增加5的能力——武器为攻击力、其它的就是防御力,以及2%的重量,每个零件可以改造255次,最终重量是初始重量的6.1倍。
因此如果不选取基础重量轻的零件去改造的话,最终重量将重的不像话,没有一辆战车能够用的上那极品装备——比如S-龙卷初期重量是16t,改造完毕之后是96t,谁用啊……超改造需要超级稀有金属,每次消耗1个。
多功能仿真智能锌合金坦克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仿真智能锌合金坦克车,所述多功能仿真智能锌合金坦克车包括底盘及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上的车架,所述底盘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对称安装有履带轮组件,且两个所述履带轮组件由安装在所述底盘内的两个驱动机构驱动转动;所述车架上转动安装有与所述弹珠发射腔卡接的环形齿轮,所述环形齿轮与转动安装在所述车架上的驱动齿轮啮合,所述驱动齿轮的转轴通过锥齿轮组与固定在所述车架上的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所述车架远离所述底盘的一侧安装有炮弹发射装置;所述底盘上还设置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第二电机及炮弹发射装置运动。
技术要求1.一种多功能仿真智能锌合金坦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仿真智能锌合金坦克车包括底盘(1)及安装在所述底盘(1)上的车架(5),所述底盘(1)远离所述车架(5)的一侧对称安装有履带轮组件,且两个所述履带轮组件由安装在所述底盘(1)内的两个驱动机构驱动转动;所述车架(5)上转动安装有环形齿轮(13),所述环形齿轮(13)与转动安装在所述车架(5)上的驱动齿轮(14)啮合,所述驱动齿轮(14)的转轴通过锥齿轮组(15)与固定在所述车架(5)上的第二电机(16)的输出轴转动连接;所述车架(5)远离所述底盘(1)的一侧安装有炮弹发射装置,所述炮弹发射装置与所述环形齿轮(13)固定连接;所述底盘(1)上还设置有控制系统(17),所述控制系统(17)用于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第二电机(16)及炮弹发射装置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仿真智能锌合金坦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炮弹发射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车架(5)上的弹珠发射腔(7)及活塞式炮管(9),所述弹珠发射腔(7)的内侧安装有用于弹珠推送的弹射组件(48),所述弹珠发射腔(7)上设置有添加口(8),其中:所述弹射组件(48)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弹珠发射腔(7)内的第一壳体(19),所述第一壳体(19)上固定有插放管,且所述插放管的侧端设置有与所述弹珠发射腔(7)内侧连通的进弹口(28),所述第一壳体(19)的内侧滑动安装有活动件(24),所述活动件(24)的一端与插放管插接配合,另一端通过弹簧(23)与所述第一壳体(19)的内壁连接,所述活动件(24)还与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19)内侧的第一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9)的内壁上还安装有触发器(22),且所述触发器(22)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当所述触发器(22)与安装在所述活动件(24)上的延伸件(27)接触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停止工作;所述活塞式炮管(9)与所述活动件(24)连接,且所述第一壳体(19)上安装有用于所述活动件(24)与所述活塞式炮管(9)分离的限位块。
三头六臂的“钢铁怪兽”——多炮塔式坦克全扫描(上)

三头六臂的“钢铁怪兽”——多炮塔式坦克全扫描(上)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7期徐志伟宽宽的履带,厚重的装甲,旋转的炮塔和长长的炮管,是当代主战坦克突出的“四大外部特征”。
当今世界上的主战坦克,无一例外地都是单一炮塔式坦克。
然而,在百年坦克发展史上,具有多个炮塔的多炮塔式坦克,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红火一时。
英国、法国、苏联、德国、日本、美国等早期的主要坦克生产国,都研制出多种多炮塔式坦克。
让我们看一看这些“长着三头六臂的钢铁怪兽”的尊容吧!“陆地战舰”的衍生物首先来分析一下多炮塔式坦克产生的深刻历史背景。
熟悉坦克发展史的读者朋友都知道,坦克的故乡——英国在研制世界上第一批坦克时,深深地打上了“陆地战舰”的烙印。
他们认为:坦克这种新式武器,应该像游弋在大洋中的军舰那样,具有强大的火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成为“陆地上的霸主”。
英国人还真研制过一种重达300吨的庞大“陆地战舰”。
这种“巨无霸”级的钢铁怪物,不用说打仗,就是在地面上行驶都十分困难。
这种“陆地战舰”,最终胎死腹中。
然而,陆地战舰的思想,在当时一些军事家的脑海里却根深蒂固。
他们认为,既然军舰上有众多武器,那么坦克上为什么不能安装多种武器以增强火力呢?这种观点成为多炮塔式坦克产生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许多军事家开始认识到坦克这种武器的重要性。
但是,一开始反坦克武器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当时打坦克的主要手段还是反坦克枪(如K型穿甲子弹等)、反坦克燃烧瓶以及野战炮等,交战的距离也就是二三百米、不超过500米的样子。
在这种情况下,从堑壕跃出来的手持反坦克枪的步兵在近距离上攻击坦克,往往会对坦克造成重大的伤害。
而有单一炮塔的坦克,往往射击死角太大,攻击不到这些近距离内的敌方反坦克手。
如果有多个炮塔装上不同的武器,则可以较好地对付这些步兵。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多炮塔式坦克才能兴盛于一时。
世界上第一辆多炮塔式坦克和世界上第一种坦克——“小游民”坦克诞生于英国一样,世界上第一辆多炮塔式坦克——“独立”号坦克也是诞生于英国。
德国“黑豹”G型中型坦克

杨珏(等风来)Pz.Kpfw .Panther苏德战争初期,一向“皮薄馅大”靠机动性碾压对手的德国坦克,在面对苏联“皮糙肉厚”的T-34坦克群时,德国不得不陷入被动挨打的地步,为扭转这一战局,“豹”式坦克应运而生。
“豹”式坦克最早期的型号“豹D”,最初亮相于库尔斯克会战,由于“豹”式坦克工艺复杂,又是第一次参加实战,暴露出很多问题,经过改进的“豹A”,再到后期的“豹G”,该型坦克才日趋成熟。
“豹G”加强了车体装甲,改进了传动装置,增加了车内三防通风装置,是“豹”式坦克生产最多的型号。
麦田(RFM MODEL)这款剖切展示版,我特别欣赏,能够很好展示出“豹G”内外的特点,为了使内构部分更生动,我在制作这款模型时,还在内部增加了若干LED 灯。
54 / ModelWorld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30秒,期间用木棒来回翻滚几下,让炮弹表面充分接触发黑液,看到炮弹表面有发黑迹象就捞出凉干,等干透后,用细目海绵砂纸将炮弹壳抛光即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泡久了,不同品牌发黑液发黑时间不同,注意观察,切记捞出一定要等干透后再打磨抛光,不然表面黑色容易脱落。
3-4. 接下来是驾驶舱传动装置和内壁上色,传动装置我用的是田宫(TAMIYA)XF-18中蓝色,内壁的灰色我用的是手头上临时找的易模型的吴厂灰,白色部分用的MR.HOBBY 311灰,这个色相比白色偏黄,我觉得挺适合做舱内白色的。
于修改调整,也便于后期上色。
麦田的这款内构模型,细节很棒,组装起来非常顺畅,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小零件的合模线需要一点点刮掉、打磨平整。
这里推荐用陶瓷笔刀和海绵打磨块,一刮一磨即可。
为了后期更好体现炮弹的铜色质感,我选择了川渝模型出品的“豹G”坦克专属金属炮弹,在所有素组完毕后,检查无误的情况下,下一步就是进行上色,先从内构开始。
2. 我首先制作的是炮弹部分,我尝试着想让炮弹显得斑驳老旧又有金属质感,所以我选用金属炮弹配合发黑液来制作。
全电坦克“三部曲”(中)

全电坦克“三部曲”(中)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8年第15期坦克用电磁炮研发简史军事专家和武器专家关注坦克用电磁炮,至少已经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
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有一位法国人申请了“电磁发射装置”的专利。
二战末期的1944年,德国人更是利用电磁发射试验装置成功地将10克重的弹丸,加速到1 080米/秒的较高初速,开创了电磁武器研发的先河。
二战之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科学家们率先进行了电磁发射装置的研究,但并不是想用来替代火炮,而是用来作高速撞击的物体的物理实验用。
20世纪7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单极发电机产生的1.6兆安的大电流,成功地将3.3克的弹体加速到5 900米/秒的极高速度。
当然,它仅仅是一个实验装置。
到了80年代中后期,美国军方开始利用M2步兵战车改装成电磁炮试验装置,其炮口动能甚至达到了9兆焦,已经接近120毫米动能弹的炮口动能水平。
不过,它仅仅是一个试验装置,打一两发弹炮管就烧蚀了。
由于研制经费和技术上的问题,80年代后期至世纪之交,是坦克用电磁炮研制的低谷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舰船用电磁炮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接近实战运用的水平,这样,坦克装甲车辆用的电磁炮又重新提到研发日程上来。
在这里,先来介绍日本防卫厅的陆上装备研究所研发的一种电磁加速系统,即试验型的电磁炮。
2016年,该所为这套电磁加速系统申请了10亿日元的科研经费,用于继续“电磁加速系统的研究”,使之“尽快达到实用化”。
近期的研发目标是,克服传统火炮在射程上和威力上的不足,大幅度地提高炮弹的威力,以便在岛屿争夺的作战中有更强大的武器。
特别是能在更远的距离上击毁高速飞机、巡航导弹等高速飞行的目标。
日本陆上装备研究所计划在2017年至2020年间完成试验型电磁炮的试制,2 0 2 1年间进行实弹射击。
这种电磁炮试验装置不像美国海军的32兆焦大型电磁炮那样“大块头”,而是试验用的室内小型电磁炮。
我亲历的三代主战坦克研制

我亲历的三代主战坦克研制作者:金振飞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1期金振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这一伟大兵工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工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正是在参加三代坦克研制的过程。
我不仅亲自见证了我国第一台主战坦克的诞生,更在这一国家重大项目中耳濡目染和亲历了人民兵工精神的平凡与伟大。
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1987年2月19日,这是一个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我参加了三代坦克研制动员会。
三代坦克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唯一的一个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直接下达的陆军重点项目,是我国“八五”“九五”期间四大重点武器装备。
为了这个项目,科工委领导举荐并三顾茅庐,力邀已经离休的66岁独臂将军祝榆生挂帅出征,担任总设计师。
当时,我国的坦克跟世界列强的最高水平差距很大。
为此,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并坚信国防装备现代化不能依赖别人,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再艰难也一定要造出与国外主战坦克抗衡的先进装备。
为圆满完成任务,兵器行业几个大单位的精英都在项目中担任重要角色,如王哲荣、傅宝玉、杜惠昌、汤宝骏等。
这是我一生中难得一遇的国家重点项目,特别是能参加独臂神帅祝榆生领衔的兵工团队,是真刀真枪实打实的学习、体验和领悟“兵工精神”。
人生能有几回搏!进项目组时,我就在内心发誓,一定要出色完成任务。
项目启动之初,总师团队就对总体规划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了确立:自主开发为主,广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为辅,明确提出总体优化、功能覆盖、系统取胜为目标。
当时,我们室共六个行政组,有五个投入了该项目,主要承担动力舱辅助系统中八个系统组零部件的研制任务。
科工委领导多次给我们科研人员指示说:“动力、传动、辅助系统这三本经要天天念”。
介入工作后,我主要承担38组的高压空气系统,先后进行查询资料、走访摸底调查,工作进展还算顺利。
不久任务又做了调整,让我跟另一名年轻同事搞发动机弹性支撑。
该同志是文革后首批通过高考招收的大学生,1982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分到我们室,其业务能力很强,并擅长计算。
威龙(6394)

威龙(6394)三号坦克J型封绘及开盒
威龙6394三号坦克J型是⼀盒⾮常经典的三号坦克SK版本套件,配置长⾝管的三号坦克,加上魔术履带,还有⽼沃的封绘,值得收藏制作。
沃斯泰德2007年的封绘,此盒是再版。
超过690个零件,依然是龙的精密复杂的风格,SK保证了模型的精确和制作的⽅便。
标配魔术履带。
DS逆⾏之风下,有魔术履带的版本都被⼈热捧。
侧⾯的各种涂装丰富。
货号6394,是⼆合⼀的版本。
另⼀侧的3D图展⽰,长⾝管特别明显。
背⾯依然是各种3D细节图,在制作之前值得细读⼀下,有些零件制作的选择在这⾥有展⽰。
偶尔出现的中⽂标签。
这次的材质是PS塑料,产地依然是东莞。
开盒了,零件不算太满。
所有配件和图纸⼀览。
主车体,透明件,很⼤的⽔贴纸,三号标准的蚀刻⽚,还有难能可贵的魔术履带。
⿊纸板的什么的已不再重要。
图纸的第⼀页,蓝⾊件不多,因为是⼆合⼀版本,还是会有不少零件剩下可以给其他套件杀⾁吧。
威龙6394长管配魔术履带的三号坦克套件,如此经典,感兴趣的朋友也来⼀盒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2年 6月至12月,653辆三号坦克L型从戴姆勒-奔驰、MAN、 亨舍尔、阿尔卡特、MNH、MIAG和维格曼出厂。L型装备了50毫米
60倍口径39型坦克 炮以及两挺7.92毫米MG34机枪。L型是J晚
期型的修改版本,主要不同是使用新型的扭杆平衡火炮后坐力抵消装置替代 了原来的卷绕弹簧后坐机构;炮塔前 的装甲厚度由30毫米增加至57毫米, 在车体下前部和火炮防盾上还增加了20毫米附加装甲;L型的进气口及盖 板经过了修改,车体上的乘员逃生窗口、防盾上 的装填手观察口和炮塔侧面 部分被移去;L型还增加了将一辆车的引擎热量传至另一辆的装置。在北非 服役的L型加装了额外的空气滤清器、机油滤清器以及特殊的。
Metalbox PanzerIII模型坦克由成千上万的部分 和附件组成。以完美的比例,复制了 PanzerIII。 图纸是有德国超级军迷们提供及从各大博物馆收 集而成,严格按照真实PANZER III H缩小1:6 制 作。 全车以 合金铝、钢、铜、木头、加工;65%是机 加工零件25%是手工制作(微型零件)10%是模 具完成;动力部分为汽油发动机,包含精密变速 箱实现快慢速、前进和倒档,以双离合控制左右 转向,遥控选用FUTABA 6通道,1个接收机和三 个舵机动力强进操控性极佳。
METALBOX公司出品
PANZER III 德国坦克于1939年首次少量使用于波兰的战场上。继而 于1942年推出了 Ausf- L型坦克,它配备有5cm的主炮并载有78发炮弹。总 共生产了1900辆 PANZER III Ausf L型坦克,广泛用于欧洲战场,西非沙漠及 苏联战场上,尤其是西非沙漠中, PANZER III以其出色的效用获得了声誉。 它的出现对于同盟国一方的坦克发展划也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