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课例研究综
教学反思:

在现今的教学课堂中,一定要发挥好学生学习的主
体性作业,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快乐学习;紧紧围绕好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来
提问,更好、更高效率的完成教学。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 教学目标
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学生学习能 力分析
1、学生累积了一定关于古文的赏析方法 2、已经会主动与其他同学合作探讨 3、对于文言字词有些翻译还不太熟练
1、学生自主教师为辅,引导式学习 教学策略选
2、采用小组竞赛方式,来翻译诗句,激发学生积 择与设计
极主动学习
1、教师解题,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
教学过程
2、反复诵读,师生探讨背诵的方法。
3、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4、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5、小组竞赛,美诵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பைடு நூலகம்
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作者沉醉山水的愉
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短文两篇》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
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
教材分析 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
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根据学校的要求,本着向同行虚心学习的目的,学校青年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开展的如火如荼。

根据学校要求,每一名青年教师都必须上一节公开课,并由学校其他老师给予批评指正,以求共同提高。

本次我讲的是巴金先生的《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

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

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

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听课教师反馈不错,认为这堂课能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富有指导性和实效性,有激情能感染学生。

下面我来谈一下对本节课的反思。

这节课的优点在于:1.条理清晰。

《短文两篇》分《日》《月》两篇短文,每一篇文章我都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并让学生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就游刃有余。

并鼓励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2.注重学生的朗读。

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我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全班整体朗读,学生一人朗读,小组朗读,男生集体朗读,女生集体朗读,小组间的比赛阅读,目的只为让学生多读,只有自己不断的反复朗读,才能对文章内容把握的更深刻。

3.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对于每篇文章提出的三个问题,我都让学生熟记于心,在朗读中慢慢体会,慢慢寻找答案,等自己心中有了梗概,在与小组之间的成员合作探究,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篇1:短文教学反思这课属自读课文包括两篇短文,虽然话题相关,但涉及的内容丰富且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谈读书》是一篇浅近的文言,学生在阅读时不太好理解,还需扫清语言障碍。

文中很多精彩的语言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感悟,背诵积累,理解迁移。

《不求甚解》谈的问题切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要害,值得讨论辨析,文章的说理方式也很值得学生借鉴。

因此,教学时间用了三个课时,显得不太紧凑。

之所以有一个冗长的导入,主要是考虑对于正在形成理性思考的初中生来说,实在应该更多地接触一些浅近的哲学思想大家的读本,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为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同时这些文章也是很好的语言典范,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

因此,我才在课前不遗余力地推介培根以及他的《培根论人生》,意在把课堂学习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由于是自渎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我比较侧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释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

但是教学中议论文学习的知识能力目标显得不够突出。

篇2:短文教学反思今天,我上完了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短文两篇》。

包括《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

这两篇文言文在文体上与七年级之前学过的文言文都有差别,是两篇神话故事。

事实上,学生们对于“神话”并不陌生,大多数的学生也能讲很多神话故事,但文言文教学毕竟不是讲故事这么简单。

对于如此短小的两篇课文,我制定了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学生首先落实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能够翻译全文。

这一点我的学生都做的非常好,并且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疏通字词句子了解这两个神话故事并当堂能够背诵这两篇文言文。

然而,正当我讲完字词句正要开始深入挖掘课文内容时,学生们突然提出了疑问。

“老师,夸父是不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呢?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结局是意料中的事呢!对不对呀?”我被学生问到了。

因为接下来我刚要开始讲这一神话故事的积极意义,然而学生首先先入为主的提出了神话故事中的消极意义。

初中语文_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导入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

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

二、学习课文(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二读品析诗句)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雅)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

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三、教学小结(略)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爱莲说教学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16-《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16-《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反思《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

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

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

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

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

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短文二篇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短文二篇

10短文二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反复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义。

4.关注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文章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初中教学反思-《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初中教学反思-《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短文两篇》教学反思一(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学习的主体DD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我们的教学。

教师必须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层次教学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课堂教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地“活”起来,“动”起来,就是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变为学生“学”的活动,将本需由教师讲析出来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积累语言、赏析语言整合为编写《读书名言精评》这一学生活动,既凸显了语言教学这一重点,又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

在教学第二篇短文中,教师又将学心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小组合作比较阅读,学生在比较中自悟自得,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2)关注学生体验。

关注学生体验即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对接,构筑了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

另一方面,组织思维工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编写《读书名言精评》,与培根“对话”,比较阅读,自拟名言等,促进了学生在体验中自得自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3)充分利用课文价值。

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教者是善于利用教材的人,以其独特的眼光,穿透文字表面,发掘到了教材独特的价值:一是知识积累的价值。

教师选择了读书名言这一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选择比较阅读这一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知识。

二是美育的价值。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一、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是采用的集中编排的形式,而七年级是分布在各个单元中的。

紧接着的第六单元也是集中编排的文言文。

这一点只在证明文言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这个单元的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理想社会的《桃花源记》,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

根据课标,我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合作的方式理解文言文。

而这一篇恰恰涵盖了单元目标的几个方面,又是开篇,不可忽视。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能够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诵读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能够背诵课文,能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气追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多种形式诵读记当堂背诵。

这篇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多以骈句为主,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够基本理解课意,因而我把它定为教学重点。

2、如何理解短文的托物言志。

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人生观的学生而言就很有现实的意义,因此我把它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采用同读、同议等教学方法。

(1)同读。

“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听读和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的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doc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doc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短文两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短文两篇》教学反思一(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我们的教学。

教师必须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层次教学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课堂教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地"活"起来,"动"起来,就是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变为学生"学"的活动,将本需由教师讲析出来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积累语言、赏析语言整合为编写《读书名言精评》这一学生活动,既凸显了语言教学这一重点,又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

在教学第二篇短文中,教师又将学心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小组合作比较阅读,学生在比较中自悟自得,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2)关注学生体验。

关注学生体验即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对接,构筑了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

另一方面,组织思维工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编写《读书名言精评》,与培根"对话",比较阅读,自拟名言等,促进了学生在体验中自得自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短文两篇》课文教案及反思

《短文两篇》课文教案及反思

《短文两篇》课文教案:【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⑵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⑶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⑷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⑸ 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⑵ 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⑶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⑷ 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初中语文(八上)《短文二篇》教学反思(《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八上)《短文二篇》教学反思(《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八上)《短文二篇》教学反思《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短文二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由《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组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每每碰到文言文的教学,我都有一种隐隐的空落落的感觉。

流传千古的美文到了现在,难道就是让学生读读背背吗?学生在考试中,文言文部分扣分较少,这也导致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把课文、解词甚至译文背下来就可以!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一次次的考试成绩,无不敲打着我本惦念已久的心,恰逢区里、学校给了我这次参赛机会,让我斗胆触及文言文的深层教学。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言简意赅却描绘了绚丽的景色,美景之下还蕴涵着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

所以我希望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感受文章所写的景色之美,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但文言文毕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相差太远了。

我又不想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是想渗透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引导学生用心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

所以我用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平台,让学生从《答谢中书书》中找到“能概括所写景物特点的一个字和作者对这样景色予以高度评价的两个字来”。

“奇”和“仙都”为学生叩开了文本之门。

我又顺势让学生说说文中的景色“奇”在何处?学生就自然的与文本进一步“攀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

我那时所担心的,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

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

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

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

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

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上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了这两个环节:
一、学习课文。

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

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

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

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

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

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

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

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

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行道树》。

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二、评价课文。

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

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

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

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

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

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

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