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的作用总结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总结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总结在数字电路的应用中,EDA/PLD上拉电阻、下拉电阻起着稳定电路工作状态的作用。
图1所示的反向器,输进端Ui通过下拉电阻R接地,这样在没有高电平输进时,可以使输进端稳定地处于低电平状态,电源电压在+5V时,下拉电阻一般取值在100~470Ω。
图2为上拉电阻的连接方法,当反向器输进端Ui没有输进低电平时,上拉电阻R可以使反向器输进端稳定地处于高是平状态。
在电源电压在+5V时,上拉电阻R一般取值为4.7KΩ~10KΩ之间。
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假如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进步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进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进步输出电平,从而进步芯片输进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进步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轻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轻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进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留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的作用
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的作用1.下拉电阻的作用:下拉电阻是将电路接地的电阻,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保持逻辑低电平:在数字电路中,逻辑低电平常用0V表示。
当系统处于空闲状态时,下拉电阻将电路拉低到0V,确保所有未接入时电路处于逻辑低电平状态。
这样可以避免电路的未定义状态,确保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电路的信号接地:下拉电阻将电路接地,起到信号处理的接地作用,避免由于信号耦合引起的干扰和噪声。
(3)承担输出电阻:在一些电路中,下拉电阻也会作为输出电阻存在,通过控制下拉电阻的阻值来调节电路的输出电阻。
(4)限制电流:下拉电阻可以限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保护电路和元器件不受损坏。
(5)消除漂移:在一些传感器电路中,由于工作环境和元器件特性的影响,电路可能会产生输出漂移,通过使用下拉电阻可以消除这种漂移效应。
2.上拉电阻的作用:上拉电阻是将电路接向电源的电阻,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保持逻辑高电平:在数字电路中,逻辑高电平常用VDD电压表示。
当系统处于空闲状态时,上拉电阻将电路拉高到VDD电压,确保所有未接入时电路处于逻辑高电平状态。
这样可以避免电路的未定义状态,确保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电路的信号接电源:上拉电阻将电路接向电源,起到信号处理的接入电源的作用,提供稳定的电源电压,避免由于电源波动引起的干扰和噪声。
(3)承担输入电阻:在一些电路中,上拉电阻也会作为输入电阻存在,通过控制上拉电阻的阻值来调节电路的输入电阻。
(4)限制电流:上拉电阻可以限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保护电路和元器件不受损坏。
(5)提供信号源:在一些传感器电路中,通过使用上拉电阻作为信号源,可以提供稳定的电压信号输出。
综上所述,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在电子电路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它们通过控制电路的电平状态、接地或接电源、控制电流大小等方式,对信号进行稳定和控制。
在数字电路中,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常用于控制逻辑门的输入和输出电平状态,确保电路的稳定工作;在模拟电路中,它们常用于限流、输入输出电阻调节、电路信号源等方面。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原理以及部分应用总结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原理以及部分应用总结推荐图中上下两个电阻分别为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上拉就是将A点的电位拉高,下拉就是将A点的电位拉低,图中的12k有些是没有画出来的,或者是没有的.他们的作用就是在电路驱动器关闭时,给该节点一个固定的电平.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 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上下拉电阻的解释: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上下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就是从电源高电平引出的电阻接到输出1,如果电平用OC(集电极开路,TTL)或OD(漏极开路,COMS)输出,那么不用上拉电阻是不能工作的,这个很容易理解,管子没有电源就不能输出高电平了。
2,如果输出电流比较大,输出的电平就会降低(电路中已经有了一个上拉电阻,但是电阻太大,压降太高),就可以用上拉电阻提供电流分量,把电平“拉高”。
(就是并一个电阻在IC内部的上拉电阻上,让它的压降小一点)。
当然管子按需要该工作在线性范围的上拉电阻不能太小。
当然也会用这个方式来实现门电路电平的匹配。
需要注意的是,上拉电阻太大会引起输出电平的延迟。
(RC延时)一般CMOS门电路输出不能给它悬空,都是接上拉电阻设定成高电平。
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的原理差不多,只是拉到GND去而已。
431上拉下拉电阻作用-定义说明解析
431上拉下拉电阻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电路中常见的元件,它们在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通常用于控制电路中的开关状态,以确保正确的信号传输和电路逻辑运算。
本文将详细探讨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并介绍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应用。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一种电阻器,用于将电路中的信号电压拉高或拉低到特定的电平。
上拉电阻将信号电压拉高,下拉电阻则将信号电压拉低。
在数字电路中,上拉电阻通常用于将逻辑门的输入端连接到高电平,以确保输入信号在断开状态下保持稳定。
下拉电阻则用于将逻辑门的输入端连接到低电平,同样也是为了保持输入信号在断开状态时的稳定性。
在模拟电路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用于调整信号的电平。
通过改变电阻的阻值,可以控制信号的幅值和频率响应。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在模拟电路中更加广泛,涵盖了信号放大、滤波和匹配等多个方面。
在这些应用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精确选择和设计对电路性能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在电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确保信号的稳定性和正确传输,以及调整信号的电平和频率响应。
对于电路设计者和工程师来说,了解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助于优化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并介绍它们在具体应用中的技术要点和实际应用案例。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上拉下拉电阻的作用和本文结构,引出了文章的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包含了上拉电阻的作用、下拉电阻的作用以及上拉下拉电阻的应用。
结论部分对上拉下拉电阻的作用进行了总结,比较了二者的优劣,并展望了上拉下拉电阻的未来发展。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上拉下拉电阻的作用,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431上拉下拉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
【硬件设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用法
【硬件设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法一、什么是上拉电阻?什么是下拉电阻?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上拉电阻及下拉电阻作用:1、提高電壓准位:a.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b.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2、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3、N/A pin防靜電、防干擾: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4、电阻匹配,抑制反射波干扰: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5、預設空閒狀態/缺省電位:在一些 CMOS 输入端接上或下拉电阻是为了预设缺省电位. 当你不用这些引脚的时候, 这些输入端下拉接 0 或上拉接 1。
在I2C 总线等总线上,空闲时的状态是由上下拉电阻获得。
6. 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输入端如果是高阻状态,或者高阻抗输入端处于悬空状态,此时需要加上拉或下拉,以免收到随机电平而影响电路工作。
同样如果输出端处于被动状态,需要加上拉或下拉,如输出端仅仅是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
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三、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指在三极管输入端的引脚上添加的电阻。
上拉电阻(Pull-up resistor)是连接到高电平或正电源的引脚上的电阻,用于将引脚保持在高电平状态。
这种电阻可以为输入信号提供一个默认的逻辑高电平。
下拉电阻(Pull-down resistor)则连接到低电平或负电源的引脚上,用于将引脚保持在低电平状态。
下拉电阻也可以为输入信号提供一个默认的逻辑低电平。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通常在数字电路中使用,以确保输入引脚的电平稳定和正确识别。
它们的值通常选择合适的大小,以平衡功耗和信号响应速度。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上拉电阻?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都是电阻元器件,所谓上拉电阻就是接电源正极,下拉的就是接负极或地。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
下拉同理,也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低电平。
那么,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处和区别分别又是什么呢?一、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什么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
而下拉电阻是直接接到地上,接二极管的时候电阻末端是低电平,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低电平。
上拉是对器件输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强弱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供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处和区别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二者共同的作用是:避免电压的“悬浮”,造成电路的不稳定。
上拉电阻:1、概念:将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与电源VCC相连,固定在高电平;2、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灌电流;3、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IO端口设置为输入状态时,它的常态为高电平。
下拉电阻:1、概念:将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与地GND相连,固定在低电平;2、下拉是从器件输出电流,拉电流;3、当一个接有下拉电阻的IO端口设置为输入状态时,它的常态为低电平。
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由此可见,电源到器件引脚上的电阻叫上拉电阻,作用是平时使用该引脚为高电平;地(GND)到器件引脚的电阻叫下拉电阻,作用是平时使该引脚为低电平。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上拉电阻是将电阻的1脚接VCC另一脚接需要上拉的芯片管脚;下拉电阻是将电阻的1脚接GND另一脚接需要下拉的芯片管脚。
大小一般为1~10K,主要用在中段、复位、片选、控制以及开漏输出的管脚。
作用是防止系统复位时引起的不稳定。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总结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什么时候使用上、下拉电阻呢
上拉电阻就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此电阻还起到限流的作用。
同理,下拉电阻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钳位在低电平。
上拉电阻是指器件的输入电流,而下拉指的是输出电流。
那么在什么时候使用上、下拉电阻呢?
1、当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MOS电路的
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另外,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电阻的上拉与下拉
电阻的上拉与下拉在网上看到一些对电阻的上拉和下拉不太明白的,输入端的上拉及下拉非常简单但也非常重要,下面先说明一下电阻的作用:1. 电阻作用:-------接电阻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上拉和下拉、限流-------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为OC门提供电流2、定义:上拉:通过一个电阻对电源相连。
下拉:通过一个电阻到地。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3、为什么要使用拉电阻:-------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如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上拉下拉电阻的作用
上拉下拉电阻的作用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1. 电阻作用:接电组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上拉和下拉、限流1. 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2. 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3. 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4. 为OC门提供电流那要看输出口驱动的是什么器件,如果该器件需要高电压的话,而输出口的输出电压又不够,就需要加上拉电阻。
如果有上拉电阻那它的端口在默认值为高电平你要控制它必须用低电平才能控制如三态门电路三极管的集电极,或二极管正极去控制把上拉电阻的电流拉下来成为低电平。
反之,l 尤其用在接口电路中,为了得到确定的电平,一般采用这种方法,以保证正确的电路状态,以免发生意外,比如,在电机控制中,逆变桥上下桥臂不能直通,如果它们都用同一个单片机来驱动,必须设置初始状态.防止直通!2、定义: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3、为什么要使用拉电阻: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 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C上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如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解读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解读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1、电阻的作用(1) 接电组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
(2) 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
(3) 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
(4) 上拉和下拉、限流。
(5) 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
(6) 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7) 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8) 为OC门提供电流2、上下拉电阻的定义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
3、为什么要使用上下拉电阻(1) 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2) 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3) 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当集电极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集电极的上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集电极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
(4) 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
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灌电流。
4、上拉电阻(1) 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 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 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 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单片机上拉与下拉电阻
上拉与下拉电阻上拉电阻就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此电阻还起到限流的作用。
同理,下拉电阻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钳位在低电平。
上拉电阻是指器件的输入电流,而下拉指的是输出电流。
总结:1、当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MO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TTL集成电路使用TTL管,也就是PN结。
功耗较大,驱动能力强,一般工作电压+5V CMOS 集成电路使用MOS管,功耗小,工作电压范围很大,一般速度也低。
TTL电路是电流控制器件,而coms电路是电压控制器件。
TTL在室温下,一般输出高电平是3.5V,输出低电平是0.2V。
CMOS电平:1逻辑电平电压接近于电源电压,0逻辑电平接近于0V。
因为TTL和COMS 的高低电平的值不一样,所以互相连接时需要电平的转换:就是用两个电阻对电平分压。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实际使用中,有时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与非门的输出端连接在同一条导线上,将这些与非门上的数据用同一条导线输送出去。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与非门电路来实现线与逻辑,这种门电路就是集电极开路与非门电路,简称OC门。
电路的特点是输出管T5的集电极悬空,使用时需外接一个负载电阻RP和电源Ec。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通常在1k 到10k 之间选取。
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 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作用你知道吗?直接影响到产品设计的成败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作用你知道吗?直接影响到产品设计的成败我们把连接到VCC的电阻叫做上拉电阻,把连接到GND的电阻叫做下拉电阻。
在数字电路中,我们需要准确的识别高电平“1”和低电平“0”,未知的状态会产生不确定的因素,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可以消除这些不确定的因素。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输入电路加入上拉电阻或者下拉电阻非常重要以按键输入为例•电路图A没有加入上拉电阻,电路图B加入了上拉电阻,轻触开关没有按下时,输入端口B由于受上拉电阻影响,电平为确定的高电平;但输入端口A的电平是未知的。
上拉电阻电路•同样,在电路图C中没有加入下拉电阻,电路图D加入了下拉电阻,在轻触开关没有按下时,输入端口D受下拉电阻影响,可以确定为低电平;但输入端口C却是未知状态。
下拉电阻电路•单片机的输入端口一般可以设置为内部上拉或者下拉,此时,外部的上拉或者下拉电阻可以省略,但有些单片机输入口是开漏输入的,这时候就要在外部放置上拉或者下拉电阻了,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
输出电路加入上拉电阻或者下拉电阻非常重要以三极管输出为例•电路图A没有加入上拉电阻,电路图B加入了上拉电阻,很明显输出端口A是没有输出能力的,输出的电平信号也是未知的;但输出端口B受上拉电阻影响,当三极管导通时,输出端口B为低电平,三极管截止时,输出端口B为低电平。
输出上拉电阻•同样,电路C没有加入下拉电阻,电路D加入了下拉电阻。
输出端口C的状态也是未知的;但输出端口D在三极管导通时为高电平,三极管截止时为低电平。
输出下拉电阻•在单片机输出口设置时需要特别注意,如果输出口是开漏输出,一定要在外部加入上拉或者下拉电阻。
三极管驱动电路加入上拉电阻或者下拉电阻非常重要以三极管驱动继电器为例•强烈建议在三极管的基极(b)加入下拉或者上拉电阻,NPN型三极管加入下拉,PNP型三极管加入上拉电阻。
•在没有驱动信号的时候,加入上拉电阻或者下拉电阻,可以有效的钳制三极管的基极(b)的信号,避免意外导通。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详解
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低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一次性说清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一次性说清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在电子元件中,没有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等物理电阻。
之所以这样称呼它们,是因为它们是根据使用电阻的不同场景来定义的,它们的本质仍然是电阻。
常用于偏置数字门的输入,以防止它们在没有输入时随机浮动。
当你使用它们时,你会得到一个稳定的“高”或“低”状态。
相反,如果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则引脚上没有连接,程序读取高阻抗的“浮动”状态。
上拉电阻的定义:通过电阻将不确定的信号连接到VCC电源,并将其固定在高电平。
功能:向上拉动将电流注入器件;灌电流;当带有上拉电阻器的IO 端口设置为输入状态时,其正常状态为高电平,如下图。
图1同理,下拉电阻的定义:通过电阻将某个信号线连接到固定的低电平GND,以将其空闲状态保持在低电平。
功能:下拉是从器件输出电源;拉电流。
当带有下拉电阻的IO端口设置为输入状态时,其正常状态为低,如下图。
图2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2者共同的作用是:避免电压的“悬浮”,造成电路的不稳定。
如下图所示,R1为上拉电阻,R2为下拉电阻。
当R1的电阻在数百K时,它可以向信号线提供非常小的负载电流,负载电容器的充电相对较慢。
在这一点上,电阻被称为弱上拉。
同样,如果下拉电阻很大,下拉速度相对较慢,此时的电阻称为弱下拉。
如果上拉和下拉电平可以为芯片提供大电流,则此时的电阻称为强上拉或强下拉图3上拉电阻的作用1、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当TTL电路的输出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通常为3.5V)时,必须在TTL的输出端连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值的输出电平。
2、OC(集电极开路,TTL)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因为管子没有电源就不能输出高电平了。
3、为了提高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一些MCU通常在引脚上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避免静电造成的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通常,连接上拉电阻以降低输入阻抗并提供放电路径。
同时,当引脚悬空时,相对容易接受外部电磁干扰(MOS器件具有高输入阻抗,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的作用总结
一、定义: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
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
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上下拉电阻作用:
1、提高电压准位:
a.当 TTL 电路驱动COMS 电路时,如果 TTL 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 COMS 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 3.5V),这时就需要在
TTL 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b. OC 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2、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3、N/A pin 防静电、防干扰: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4、电阻匹配,抑制反射波干扰: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
扰。
5、预设空间状态/缺省电位:在一些CMOS 输入端接上或下拉电阻是为了预设缺省电位. 当你不用这些引脚的时候, 这些输入端
下拉接 0 或上拉接 1。
在I2C总线等总线上,空闲时的状态是由上下拉电阻获得
6. 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输入端如果是高阻状态,或者高阻抗输入端处于悬空状态,此时需要加上拉或下拉,以免收到
随机电平而影响电路工作。
同样如果输出端处于被动状态,需要加上拉或下拉,如输出端仅仅是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
从而提高
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电源到元件间的叫上拉电阻,作用是平时使该脚为高电平地到元件间的叫下拉电阻,作用是平时使该脚为低电平上拉电阻和下拉电
阻的范围由器件来定(我们一般用10K)
+Vcc
+------+=上拉电阻
|+-----+
|元件|
|+-----+
+------+=下拉电阻
-Gnd
一般来说上拉或下拉电阻的作用是增大电流,加强电路的驱动能力
比如说51的p1口
还有,p0口必须接上拉电阻才可以作为io口使用
上拉和下拉的区别是一个为拉电流,一个为灌电流
一般来说灌电流比拉电流要大
也就是灌电流驱动能力强一些}
三、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
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四、原理:
上拉电阻实际上是集电极输出的负载电阻。
不管是在开关应用和模拟放大,此电阻的选则都不是拍脑袋的。
工作在线性范围就不
多说了,在这里是讨论的是晶体管是开关应用,所以只谈开关方式。
找个TTL器件的资料单独看末级就可以了,内部都有负载电
阻根据不同驱动能力和速度要求这个电阻值不同,低功耗的电阻值大,速度快的电阻值小。
但芯片制造商很难满足应用的需要不
可能同种功能芯片做许多种,因此干脆不做这个负载电阻,改由使用者自己自由选择外接,所以就出现OC、OD输出的芯片。
由
于数字应用时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和截止区,对负载电阻要求不高,电阻值小到只要不小到损坏末级晶体管就可以,大到输出上升
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就可,随便选一个都可以正常工作。
但是一个电路设计是否优秀这些细节也是要考虑的。
集电极输出的开关电
路不管是开还是关对地始终是通的,晶体管导通时电流从负载电阻经导通的晶体管到地,截止时电流从负载电阻经负载的输入电
阻到地,如果负载电阻选择小点功耗就会大,这在电池供电和要求功耗小的系统设计中是要尽量避免的,如果电阻选择大又会带
来信号上升沿的延时,因为负载的输入电容在上升沿是通过无源的上拉电阻充电,电阻越大上升时间越长,下降沿是通过有源晶
体管放电,时间取决于器件本身。
因此设计者在选择上拉电阻值时,要根据系统实际情况在功耗和速度上兼顾。
3.从IC(MOS工艺)的角度,分别就输入/输出引脚做一解释:
1. 对芯片输入管脚, 若在系统板上悬空(未与任何输出脚或驱动相接)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此时很有可能输入管脚内部电容电荷累积
使之达到中间电平(比如1.5V), 而使得输入缓冲器的PMOS管和NMOS管同时导通, 这样一来就在电源和地之间形成直接通路, 产生
较大的漏电流, 时间一长就可能损坏芯片. 并且因为处于中间电平会导致内部电路对其逻辑(0或1)判断混乱. 接上上拉或下拉电阻
后, 内部点容相应被充(放)电至高(低)电平, 内部缓冲器也只有NMOS(PMOS)管导通, 不会形成电源到地的直流通路. (至于防止静电
造成损坏, 因芯片管脚设计中一般会加保护电路, 反而无此必要).
2. 对于输出管脚:
1)正常的输出管脚(push-pull型), 一般没有必要接上拉或下拉电阻.
2)OD或OC(漏极开路或集电极开路)型管脚,
这种类型的管脚需要外接上拉电阻实现线与功能(此时多个输出可直接相连. 典型应用是: 系统板上多个芯片的INT(中断信号)输出
直接相连, 再接上一上拉电阻, 然后输入MCU的INT引脚, 实现中断报警功能).
其工作原理是: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 OD型管脚内部的NMOS管关闭, 对外部而言其处于高阻状态, 外接上拉电阻使输出位于高电平(无效中断状态);
当有中断需求时, OD型管脚内部的NMOS管接通, 因其导通电阻远远小于上拉电阻, 使输出位于低电平(有效中断状态). 针对MOS
电路上下拉电阻阻值以几十至几百K为宜.
(注: 此回答未涉及TTL工艺的芯片, 也未曾考虑高频PCB设计时需考虑的阻抗匹配, 电磁干扰等效应.)
1, 芯片引脚上注明的上拉或下拉电阻, 是指设计在芯片引脚内部的一个电阻或等效电阻. 设计这个电阻的目的, 是为了当用户不需
要用这个引脚的功能时, 不用外加元件, 就可以置这个引脚到缺省的状态. 而不会使 CMOS 输入端悬空. 使用时要注意如果这个缺
省值不是你所要的, 你应该把这个输入端直接连到你需要的状态.
2, 这个引脚如果是上拉的话, 可以用于"线或" 逻辑. 外接漏极开路或集电极开路输出的其他芯片. 组成负逻辑或输入. 如果是下拉
的话, 可以组成正逻辑 "线或", 但外接只能是 CMOS 的高电平漏极开路的芯片输出, 这是因为 CMOS 输出的高, 低电平分别由
PMOS 和 NMOS 的漏极给出电流, 可以作成 P 漏开路或 N 漏开路. 而 TTL 的高电平由源极跟随器输出电流, 不适合 "线或".
3, TTL 到CMOS 的驱动或反之, 原则上不建议用上下拉电阻来改变电平, 最好加电平转换电路. 如果两边的电源都是 5 伏, 可以直
接连但影响性能和稳定, 尤其是 CMOS 驱动 TTL 时. 两边逻辑电平不同时, 一定要用电平转换. 电源电压 3 伏或以下时, 建议不要
用直连更不能用电阻拉电平.
4, 芯片外加电阻由应用情况决定, 但是在逻辑电路中用电阻拉电平或改善驱动能力都是不可行的. 需要改善驱动应加驱动电路. 改
变电平应加电平转换电路. 包括长线接收都有专门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