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使用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原理以及部分应用总结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原理以及部分应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2e21cb8fd0a79563c1e7220.png)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原理以及部分应用总结推荐图中上下两个电阻分别为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上拉就是将A点的电位拉高,下拉就是将A点的电位拉低,图中的12k有些是没有画出来的,或者是没有的.他们的作用就是在电路驱动器关闭时,给该节点一个固定的电平.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 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单片机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做作用和接线方法图解
![单片机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做作用和接线方法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1f5ed2f4b0717fd5360cdcf3.png)
单片机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做作用和接线方法图解
摘要: 是不是经常听别人讲,加个试试看,加个下拉电阻试试看,是不是还在疑惑上下拉电阻是什幺,该怎幺用,什幺时候用,有什幺用途? 1.什幺是上下拉电阻:把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通过电阻连接到高电平,使该信号...
是不是经常听别人讲,加个试试看,加个下拉电阻试试看,是不是还在疑惑上下拉电阻是什幺,该怎幺用,什幺时候用,有什幺用途?
1.什幺是上下拉电阻
:把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通过电阻连接到高电平,使该信号初始为高电平;
下拉电阻:把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通过电阻连接到低电平,使该信号初始为低电平;
2.上下拉电阻的接线方法
如下图所示:
电阻R12 将KEY1 网络标识上拉到高电平,在按键S2 没有按下的情况下KEY1 将被钳制在高电平,从而避免了引脚悬空而引起的误动作;
下拉电阻如下图所示:
电阻R29 将DIR 网络标识下拉到低电平,在光耦没有导通的情况下DIR
将被钳制在低电平,从而避免了引脚悬空而引起的误动作;
3.上下拉电阻的作用
提高电路稳定性,避免引起误动作。
第一图中的按键如果不通过电阻上拉到高电平,那幺在上电瞬间可能就发生误动作,因为在上电瞬间的引脚电平。
电阻之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详解(转)
![电阻之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详解(转)](https://img.taocdn.com/s3/m/7ea11f9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2.png)
电阻之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详解(转)上拉(Pull Up )或下拉(Pull Down)电阻(两者统称为“拉电阻”)最基本的作⽤是:将状态不确定的信号线通过⼀个电阻将其箝位⾄⾼电平(上拉)或低电平(下拉),⽆论它的具体⽤法如何,这个基本的作⽤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应⽤场合中会对电阻的阻值要求有所不同,从⽽也引出了诸多新的概念,本节我们就来⼩谈⼀下这些内容。
如果拉电阻⽤于输⼊信号引脚,通常的作⽤是将信号线强制箝位⾄某个电平,以防⽌信号线因悬空⽽出现不确定的状态,继⽽导致系统出现不期望的状态,如下图所⽰:在实际应⽤中,10K欧姆的电阻是使⽤数量最多的拉电阻。
需要使⽤上拉电阻还是下拉电阻,主要取决于电路系统本⾝的需要,⽐如,对于⾼有效的使能控制信号(EN),我们希望电路系统在上电后应处于⽆效状态,则会使⽤下拉电阻。
假设这个使能信号是⽤来控制电机的,如果悬空的话,此信号线可能在上电后(或在运⾏中)受到其它噪声⼲扰⽽误触发为⾼电平,从⽽导致电机出现不期望的转动,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此时可以增加⼀个下拉电阻。
⽽相应的,对于低有效的复位控制信号(RST#),我们希望上电复位后处于⽆效状态,则应使⽤上拉电阻。
⼤多数具备逻辑控制功能的芯⽚(如单⽚机、FPGA等)都会集成上拉或下拉电阻,⽤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打开,STM32单⽚机GPIO模式即包含上拉或下拉,如下图所⽰(来⾃ST数据⼿册):根据拉电阻的阻值⼤⼩,我们还可以分为强拉或弱拉(weak pull-up/down),芯⽚内部集成的拉电阻通常都是弱拉(电阻⽐较⼤),拉电阻越⼩则表⽰电平能⼒越强(强拉),可以抵抗外部噪声的能⼒也越强(也就是说,不期望出现的⼲扰噪声如果要更改强拉的信号电平,则需要的能量也必须相应加强),但是拉电阻越⼩则相应的功耗也越⼤,因为正常信号要改变信号线的状态也需要更多的能量,在能量消耗这⼀⽅⾯,拉电阻是绝不会有所偏颇的,如下图所⽰:对于上拉电阻R1⽽⾔,控制信号每次拉低L都会产⽣VCC/R1的电流消耗(没有上拉电阻则电流为0),相应的,对于下拉电阻R2⽽⾔,控制信号每次拉⾼H也会产⽣VCC/R2R 电流消耗(本⽂假设⾼电平即为VCC)。
431上拉下拉电阻作用-定义说明解析
![431上拉下拉电阻作用-定义说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a1d04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1.png)
431上拉下拉电阻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电路中常见的元件,它们在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通常用于控制电路中的开关状态,以确保正确的信号传输和电路逻辑运算。
本文将详细探讨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并介绍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应用。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一种电阻器,用于将电路中的信号电压拉高或拉低到特定的电平。
上拉电阻将信号电压拉高,下拉电阻则将信号电压拉低。
在数字电路中,上拉电阻通常用于将逻辑门的输入端连接到高电平,以确保输入信号在断开状态下保持稳定。
下拉电阻则用于将逻辑门的输入端连接到低电平,同样也是为了保持输入信号在断开状态时的稳定性。
在模拟电路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用于调整信号的电平。
通过改变电阻的阻值,可以控制信号的幅值和频率响应。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在模拟电路中更加广泛,涵盖了信号放大、滤波和匹配等多个方面。
在这些应用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精确选择和设计对电路性能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在电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确保信号的稳定性和正确传输,以及调整信号的电平和频率响应。
对于电路设计者和工程师来说,了解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助于优化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并介绍它们在具体应用中的技术要点和实际应用案例。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上拉下拉电阻的作用和本文结构,引出了文章的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包含了上拉电阻的作用、下拉电阻的作用以及上拉下拉电阻的应用。
结论部分对上拉下拉电阻的作用进行了总结,比较了二者的优劣,并展望了上拉下拉电阻的未来发展。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上拉下拉电阻的作用,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431上拉下拉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
上 拉 电 阻 和 下 拉 电 阻 的 作 用
![上 拉 电 阻 和 下 拉 电 阻 的 作 用](https://img.taocdn.com/s3/m/cf4ee46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7.png)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在数字电路中常用的元件,主要用于控制信号线的电平。
它们的作用如下:
1. 上拉电阻的作用:
- 在逻辑门(如非门、与门等)输入处,当输入信号未连接时,上拉电阻会将输入信号线拉高到高电平。
- 在开关或按键控制电路中,上拉电阻可以将控制信号线拉高到高电平,以保证信号线的正常工作状态。
- 在I/O口输入模式中,上拉电阻可以提供一个默认的高电平输入状态。
2. 下拉电阻的作用:
- 在逻辑门输入处,当输入信号未连接时,下拉电阻会将输入信号线拉低到低电平。
- 在开关或按键控制电路中,下拉电阻可以将控制信号线拉低到低电平,以保证信号线的正常工作状态。
- 在I/O口输入模式中,下拉电阻可以提供一个默认的低电平输入状态。
总的来说,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都被用于确保信号线在未连接或未运行状态下具有明确的电平,从而避免不确定性及电路噪声的干扰。
上拉电阻 下拉电阻
![上拉电阻 下拉电阻](https://img.taocdn.com/s3/m/0c81e782ff00bed5b9f31df7.png)
上、下拉电阻一、定义1、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2、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3、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4、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拉电阻作用1、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2、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3、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入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4、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
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灌电流5、接电阻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6、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7、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8、通过上拉或下拉来增加或减小驱动电流9、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10、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11、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12、为OC门提供电流三、上拉电阻应用原则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
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处和区别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处和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621f1f0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60.png)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处和区别上拉电阻的用处:1、当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时,如果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MO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使用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3、为增强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以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下拉电阻的用处:1、提高电压准位:a、当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MO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b、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2、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3、N/Apin防静电、防干扰: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同时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4、电阻匹配,抑制反射波干扰: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5、预设空间状态/缺省电位:在一些CMOS输入端接上或下拉电阻是为了预设缺省电位。
当你不用这些引脚的时候,这些输入端下拉接0或上拉接1。
在I2C总线等总线上,空闲时的状态是由上下拉电阻获得6、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输入端如果是高阻状态,或者高阻抗输入端处于悬空状态,此时需要加上拉或下拉,以免收到随机电平而影响电路工作。
【硬件设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用法
![【硬件设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374c72294b73f242336c5f37.png)
【硬件设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法一、什么是上拉电阻?什么是下拉电阻?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上拉电阻及下拉电阻作用:1、提高電壓准位:a.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b.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2、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3、N/A pin防靜電、防干擾: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4、电阻匹配,抑制反射波干扰: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5、預設空閒狀態/缺省電位:在一些 CMOS 输入端接上或下拉电阻是为了预设缺省电位. 当你不用这些引脚的时候, 这些输入端下拉接 0 或上拉接 1。
在I2C 总线等总线上,空闲时的状态是由上下拉电阻获得。
6. 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输入端如果是高阻状态,或者高阻抗输入端处于悬空状态,此时需要加上拉或下拉,以免收到随机电平而影响电路工作。
同样如果输出端处于被动状态,需要加上拉或下拉,如输出端仅仅是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
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三、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最经典解析:上拉电阻、下拉电阻、拉电流、灌电流
![最经典解析:上拉电阻、下拉电阻、拉电流、灌电流](https://img.taocdn.com/s3/m/101059f8f61fb7360b4c65e1.png)
(一)上拉电阻的使用场合: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MOS器件为高输入阻抗,极容易引入外界干扰)。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二)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三)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是什么?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392aa9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8.png)
什么是上拉电阻?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都是电阻元器件,所谓上拉电阻就是接电源正极,下拉的就是接负极或地。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
下拉同理,也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低电平。
那么,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处和区别分别又是什么呢?一、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什么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
而下拉电阻是直接接到地上,接二极管的时候电阻末端是低电平,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低电平。
上拉是对器件输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强弱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供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处和区别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二者共同的作用是:避免电压的“悬浮”,造成电路的不稳定。
上拉电阻:1、概念:将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与电源VCC相连,固定在高电平;2、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灌电流;3、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IO端口设置为输入状态时,它的常态为高电平。
下拉电阻:1、概念:将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与地GND相连,固定在低电平;2、下拉是从器件输出电流,拉电流;3、当一个接有下拉电阻的IO端口设置为输入状态时,它的常态为低电平。
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由此可见,电源到器件引脚上的电阻叫上拉电阻,作用是平时使用该引脚为高电平;地(GND)到器件引脚的电阻叫下拉电阻,作用是平时使该引脚为低电平。
上拉电容,下拉电阻rc的作用
![上拉电容,下拉电阻rc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6e4956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e.png)
上拉电容,下拉电阻rc的作用
上拉电容和下拉电阻(通常用R表示)的作用通常涉及数字电路和信号线的输入、输出阶段的电路设计。
上拉电容:
上拉电容一般是指在数字电路中,当一个输入信号线(比如一个开关)没有被连接到高电平(逻辑"1")时,通过一个上拉电容将该输入信号线拉高到逻辑高电平。
这有助于防止输入信号线处于未定义的状态,保证在没有外部输入时信号线稳定在逻辑高电平。
上拉电容的大小一般较小,主要用于提供一个较弱的上拉效果。
典型的上拉电容值可能在几千皮法(pF)到几十微法(μF)之间。
下拉电阻:
下拉电阻则是为了将信号线拉低到逻辑低电平。
在数字电路中,通常通过连接到地(GND)的一个电阻来实现。
这是为了防止输入信号线在未连接时浮动,避免输入信号的不稳定。
下拉电阻的大小一般较小,通常在几千欧姆(Ω)到几十千欧姆(kΩ)之间。
综合起来,在数字电路中,上拉电容和下拉电阻的作用是确保输入信号线在未连接时具有良好的定义状态,从而防止电路中的不确定性。
这对于提高数字电路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很重要的。
关于RS485上拉下拉电阻的说明
![关于RS485上拉下拉电阻的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b0f91a69192e45361166f52f.png)
关于RS485上拉下拉电阻的说明一、上拉下拉电阻作用:接电阻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上拉和下拉、限流1. 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2. 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3.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4、为OC门提供电流那要看输出口驱动的是什么器件,如果该器件需要高电压的话,而输出口的输出电压又不够,就需要加上拉电阻。
如果有上拉电阻那它的端口在默认值为高电平你要控制它必须用低电平才能控制如三态门电路三极管的集电极,或二极管正极去控制把上拉电阻的电流拉下来成为低电平。
反之,尤其用在接口电路中,为了得到确定的电平,一般采用这种方法,以保证正确的电路状态,以免发生意外,比如,在电机控制中,逆变桥上下桥臂不能直通,如果它们都用同一个单片机来驱动,必须设置初始状态.防止直通!二、定义: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三、为什么要使用上下拉电阻: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如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https://img.taocdn.com/s3/m/9c2eb4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b.png)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什么是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在电子电路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常用于控制和稳定电路的元件。
它们主要用于输入引脚的电平的控制,帮助确保信号稳定和可靠。
上拉电阻是指连接在信号引脚和正电源之间的电阻,用于将信号引脚的电平拉高。
当信号引脚未接外部信号时,上拉电阻会将引脚的电平拉高到正电源电平。
通常,上拉电阻的阻值比较大,一般在10kΩ到100kΩ之间。
下拉电阻则是连接在信号引脚和地之间的电阻,用于将信号引脚的电平拉低。
当信号引脚未接外部信号时,下拉电阻会将引脚的电平拉低到地电平。
下拉电阻的阻值与上拉电阻类似,通常也在10kΩ到100kΩ之间。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应用上拉电阻的应用上拉电阻常用于数字电路中的输入引脚。
在数字电路中,当输入引脚未连接外部信号时,它往往处于一个悬空状态,容易受到干扰而产生误判。
通过连接上拉电阻,可以确保输入引脚的电平稳定地被拉高到正电源电平,从而避免误判。
下拉电阻的应用下拉电阻同样常用于数字电路中的输入引脚。
当输入引脚未连接外部信号时,下拉电阻可以确保引脚电平稳定地被拉低到地电平,避免产生误判。
下拉电阻也常用于与上拉电阻配合使用,实现部分输入引脚上升沿和下降沿触发功能。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实现方式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可以通过不同的实现方式来实现。
软件实现在一些特定的矽晶管结构中,当将输入引脚设置为输入模式时,可以通过软件配置使其内部电路自带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外部电路元件的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受到芯片设计限制。
外部电路实现在一些情况下,需要通过外部电路连接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可以通过将电阻连接到信号引脚和正电源或地之间来实现。
这种方式更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阻值的电阻,以满足特定的应用要求。
小结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在电子电路中常用的元件,用于控制和稳定电路的输入引脚电平。
通过连接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可以确保信号引脚的电平稳定地被拉高或拉低。
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https://img.taocdn.com/s3/m/839a523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5.png)
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三极管是一种常用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中。
在三极管电路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两个重要的元件,它们在电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和原理。
一、三极管上拉电阻上拉电阻是指连接在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电源正极之间的电阻。
它的作用是将集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以提供稳定的电压给三极管的集电极。
上拉电阻的阻值一般较大,常采用几千欧姆至几十千欧姆的范围。
三极管上拉电阻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稳定工作点:上拉电阻通过限制集电极电流的大小,使得三极管能够在某个工作点上稳定工作。
上拉电阻的阻值越大,集电极电流就越小,从而使得工作点更加稳定。
2. 提供集电极电压:上拉电阻将电源正极与集电极相连,使得集电极能够获得稳定的电压。
这样,三极管的放大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3. 防止漂移:上拉电阻通过限制集电极电流的大小,使得三极管的工作点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防止工作点的漂移。
二、三极管下拉电阻下拉电阻是指连接在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地之间的电阻。
它的作用是将发射极与地相连,以提供稳定的电压给三极管的发射极。
下拉电阻的阻值一般较小,常采用几十欧姆至几百欧姆的范围。
三极管下拉电阻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发射极电压:下拉电阻将发射极与地相连,使得发射极能够获得稳定的电压。
这样,三极管的放大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2. 稳定工作点:下拉电阻通过限制发射极电流的大小,使得三极管能够在某个工作点上稳定工作。
下拉电阻的阻值越小,发射极电流就越大,从而使得工作点更加稳定。
3. 防止漂移:下拉电阻通过限制发射极电流的大小,使得三极管的工作点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防止工作点的漂移。
三、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对于三极管的工作非常重要。
具体选择的原则如下:1. 上拉电阻的阻值应适当大,以保证集电极电流的稳定性。
2. 下拉电阻的阻值应适当小,以保证发射极电流的稳定性。
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https://img.taocdn.com/s3/m/8b09d71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5.png)
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原创版】
目录
1.三极管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2.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定义及作用
3.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连接方式及应用场景
4.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优缺点比较
5.结论
正文
三极管,又称双极型晶体管,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器件。
它具有放大和开关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放大电路、振荡电路、脉冲电路等领域。
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区域:发射区、基区和集电区,其中发射区和集电区由 n 型半导体制成,而基区由 p 型半导体制成。
在电子电路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两种常见的电阻类型,它们在三极管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拉电阻是指在三极管的基区与电源正极之间串联一个电阻,使得当基区电流为零时,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
而下拉电阻则是指在三极管的基区与电源负极之间串联一个电阻,使得当基区电流为零时,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连接方式通常是在三极管的基区,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上拉电阻常用于开关电路和振荡电路,而下拉电阻常用于放大电路和稳压电路。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各有优缺点。
上拉电阻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稳定性好,能够实现三极管的快速开关;缺点是功耗较大,对电源电压有一定的要求。
而下拉电阻的优点是功耗小,对电源电压要求不高;缺点是结构相对复杂,稳定性较差。
总的来说,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都是三极管电路中不可或缺的元件,它们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原理和作用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原理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d97f81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d.png)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原理和作⽤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原理和作⽤2014-11-11⼀、应⽤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电平(⼀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输出⾼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输出的搞电平值。
3、为加⼤输出引脚的驱动能⼒,有的单⽚机管脚上也常使⽤上拉电阻。
4、在COMS芯⽚上,为了防⽌静电造成损坏,不⽤的管脚不能悬空,⼀般接上拉电阻产⽣降低输⼊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输出电平,从⽽提⾼芯⽚输⼊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扰能⼒。
6、提⾼总线的抗电磁⼲扰能⼒。
管脚悬空就⽐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的灌电流能⼒考虑应当⾜够⼤;电阻⼤,电流⼩。
2、从确保⾜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够⼩;电阻⼩,电流⼤。
3、对于⾼速电路,过⼤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原理:上拉电阻实际上是集电极输出的负载电阻。
不管是在开关应⽤和模拟放⼤,此电阻的选则都不是拍脑袋的。
⼯作在线性范围就不多说了,在这⾥是讨论的是晶体管是开关应⽤,所以只谈开关⽅式。
找个TTL器件的资料单独看末级就可以了,内部都有负载电阻根据不同驱动能⼒和速度要求这个电阻值不同,低功耗的电阻值⼤,速度快的电阻值⼩。
但芯⽚制造商很难满⾜应⽤的需要不可能同种功能芯⽚做许多种,因此⼲脆不做这个负载电阻,改由使⽤者⾃⼰⾃由选择外接,所以就出现OC、OD输出的芯⽚。
由于数字应⽤时晶体管⼯作在饱和和截⽌区,对负载电阻要求不⾼,电阻值⼩到只要不⼩到损坏末级晶体管就可以,⼤到输出上升时间满⾜设计要求就可,随便选⼀个都可以正常⼯作。
但是⼀个电路设计是否优秀这些细节也是要考虑的。
单片机上拉与下拉电阻
![单片机上拉与下拉电阻](https://img.taocdn.com/s3/m/b445b47301f69e3143329441.png)
上拉与下拉电阻上拉电阻就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此电阻还起到限流的作用。
同理,下拉电阻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钳位在低电平。
上拉电阻是指器件的输入电流,而下拉指的是输出电流。
总结:1、当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MO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TTL集成电路使用TTL管,也就是PN结。
功耗较大,驱动能力强,一般工作电压+5V CMOS 集成电路使用MOS管,功耗小,工作电压范围很大,一般速度也低。
TTL电路是电流控制器件,而coms电路是电压控制器件。
TTL在室温下,一般输出高电平是3.5V,输出低电平是0.2V。
CMOS电平:1逻辑电平电压接近于电源电压,0逻辑电平接近于0V。
因为TTL和COMS 的高低电平的值不一样,所以互相连接时需要电平的转换:就是用两个电阻对电平分压。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实际使用中,有时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与非门的输出端连接在同一条导线上,将这些与非门上的数据用同一条导线输送出去。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与非门电路来实现线与逻辑,这种门电路就是集电极开路与非门电路,简称OC门。
电路的特点是输出管T5的集电极悬空,使用时需外接一个负载电阻RP和电源Ec。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通常在1k 到10k 之间选取。
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 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的设定原则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的设定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53d59f4700abb68a982fb4d.png)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的设定原则
上拉电阻: 1、当 TTL 电路驱动 COMS 电路时,如果 TTL 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 COMS 电路的最低高电平 (一般为3.5V) ,这时就需要在 TTL 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 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 COMS 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 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 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 射波干扰。 :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综合考虑 以上三点,通常在1k 到10k 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 主 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 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 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 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个! P0为什么要上拉电阻原因有: 1. P0口片内无上拉电阻 2. P0为 I/O 口工作状态时,上方 FET 被关断,从而输出脚浮空,因此 P0用于输出线时为开 漏输出。 3. 由于片内无上拉电阻,上方 FET 又被关断,P0输出1时无法拉升端口电平。 P0是双向口,其它 P1,P2,P3是准双向口。 不错准双向口是因为在读外部数据时要先“准备”一下,为什么要准备一下呢? 单片机在读准双向口的端口时,现应给端口锁存器赋1,目的是使 FET 关断,不至于因片内 FET 导通使端口钳制在低电平。 上下拉一般选10k! 芯片的上拉/下拉电阻的作用最常见的用途是,假如有一个三态的门带下一级门.如果直接把 三态的输出接在下一级的输入上,当三态的门为高阻态时,下一级的输入就如同漂空一样.可 能引起逻辑的错误,对 MOS 电路也许是有破坏性的.所以用电阻将下一级的输入拉高或拉低, 既不影响逻辑又保正输入不会漂空. 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 TTL-CMOS 匹配; 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 为 OC 门的输出提 供电流; 作为端接电阻; 在试验板上等于多了一个测试点, 特别对板上表贴芯片多的更好, 免得割线; 嵌位; 上、 下拉电阻的作用很多, 比如抬高信号峰峰值, 增强信号传输能力, 防 止信号远距离传输时的线上反射, 调节信号电平级别等等! 当然还有其他的作用了具体的应 用方法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目的,至于参数更不能一概而定,要看电路其他参数而定, 比 如通常用在输入脚上的上拉电阻如果是为了抬高峰峰值, 就要参考该引脚的内阻来定电阻值 的!另外,没有说输入加下拉,输出加上拉的,有时候没了某个目的也可能同时既有上拉又 有下拉电阻的! 加接地电阻--下拉 加接电源电阻--上拉对于漏极开路或者集电极开路输出的器件需要加上拉电阻才可能工 作。另外,普通的口,加上拉电阻可以提高抗干扰能力,但是会增加负载。 电源:+5V 普通的直立 LED,共八个,负极分别接到一个大片子的管脚上,用多大的上拉电 阻合适? 谢谢指教!
上拉、下拉电阻
![上拉、下拉电阻](https://img.taocdn.com/s3/m/df1b397e8e9951e79b892775.png)
上拉、下拉电阻上下拉电阻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上下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时,如果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MO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 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上拉电阻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 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就是从电源高电平引出的电阻接到输出1,如果电平用OC(集电极开路,TTL)或OD(漏极开路,CMOS)输出,那么不用上拉电阻是不能工作的, 这个很容易理解,管子没有电源就不能输出高电平了。
2,如果输出电流比较大,输出的电平就会降低(电路中已经有了一个上拉电阻,但是电阻太大,压降太高),就可以用上拉电阻提供电流分量,把电平“拉高”。
(就是并一个电阻在IC内部的上拉电阻上, 让它的压降小一点)。
当然管子按需要该工作在线性范围的上拉电阻不能太小。
当然也会用这个方式来实现门电路电平的匹配。
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上拉电阻太大会引起输出电平的延迟。
(RC延时) 一般CMOS门电路输出不能给它悬空,都是接上拉电阻设定成高电平。
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的原理差不多, 只是拉到GND去而已。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详解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5ed4b5abe23482fb4da4c30.png)
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低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电流、拉电流输出、灌电流输出拉即泄,主动输出电流,从输出口输出电流;灌即充,被动输入电流,从输出端口流入;吸则是主动吸入电流,从输入端口流入。
吸电流和灌电流就是从芯片外电路通过引脚流入芯片内的电流;区别在于吸收电流是主动的,从芯片输入端流入的叫吸收电流。
灌入电流是被动的,从输出端流入的叫灌入电流;拉电流是数字电路输出高电平给负载提供的输出电流,灌电流时输出低电平是外部给数字电路的输入电流。
这些实际就是输入、输出电流能力。
拉电流输出对于反向器只能输出零点几毫安的电流,用这种方法想驱动二极管发光是不合理的(因发光二极管正常工作电流为5—10mA)。
上、下拉电阻一、定义1、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2、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3、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4、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拉电阻作用1、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2、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3、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入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4、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
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灌电流5、接电阻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6、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7、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8、通过上拉或下拉来增加或减小驱动电流9、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10、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11、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12、为OC门提供电流三、上拉电阻应用原则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
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8、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四、上拉电阻阻值选择原则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
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
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
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示例:OC门输出高电平时是一个高阻态,其上拉电流要由上拉电阻来提供,设输入端每端口不大于100uA,设输出口驱动电流约500uA,标准工作电压是5V,输入口的高低电平门限为0。
8V(低于此值为低电平);2V(高电平门限值)。
选上拉电阻时:500uA x 8。
4K= 4。
2即选大于8。
4K时输出端能下拉至0。
8V以下,此为最小阻值,再小就拉不下来了。
如果输出口驱动电流较大,则阻值可减小,保证下拉时能低于0。
8V即可。
当输出高电平时,忽略管子的漏电流,两输入口需200uA,200uA x15K=3V即上拉电阻压降为3V,输出口可达到2V,此阻值为最大阻值,再大就拉不到2V了。
选10K可用。
【最大压降/最大电流、最小压降/最小电流】COMS门的可参考74HC系列设计时管子的漏电流不可忽略,IO口实际电流在不同电平下也是不同的,上述仅仅是原理,一句话概括为:“输出高电平时要喂饱后面的输入口,输出低电平不要把输出口喂撑了”(否则多余的电流喂给了级联的输入口,高于低电平门限值就不可靠了)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A、要看输出口驱动的是什么器件,如果该器件需要高电压的话,而输出口的输出电压又不够,就需要加上拉电阻。
B、如果有上拉电阻那它的端口在默认值为高电平,你要控制它必须用低电平才能控制如三态门电路三极管的集电极,或二极管正极去控制把上拉电阻的电流拉下来成为低电平。
反之,C、尤其用在接口电路中,为了得到确定的电平,一般采用这种方法,以保证正确的电路状态,以免发生意外,比如,在电机控制中,逆变桥上下桥臂不能直通,如果它们都用同一个单片机来驱动,必须设置初始状态。
防止直通!驱动尽量用灌电流。
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1。
电阻作用:l 接电阻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l 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l 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l 上拉和下拉、限流1。
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2。
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3。
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4。
为OC门提供电流那要看输出口驱动的是什么器件,如果该器件需要高电压的话,而输出口的输出电压又不够,就需要加上拉电阻。
如果有上拉电阻那它的端口在默认值为高电平,你要控制它必须用低电平才能控制,如三态门电路三极管的集电极,或二极管正极去控制把上拉电阻的电流拉下来成为低电平。
反之,尤其用在接口电路中,为了得到确定的电平,一般采用这种方法,以保证正确的电路状态,以免发生意外。
比如,在电机控制中,逆变桥上下桥臂不能直通,如果它们都用同一个单片机来驱动,必须设置初始状态。
防止直通!电阻在选用时,选用经过计算后与标准值最相近的一个!P0为什么要上拉电阻原因有:1。
P0口片内无上拉电阻2。
P0为I/O口工作状态时,上方FET被关断,从而输出脚浮空,因此P0用于输出线时为开漏输出。
3。
由于片内无上拉电阻,上方FET又被关断,P0输出1时无法拉升端口电平。
P0是双向口,其它P1,P2,P3是准双向口。
准双向口是因为在读外部数据时要先“准备”一下,为什么要准备一下呢?单片机在读准双向口的端口时,先应给端口锁存器赋1,目的是使FET关断,不至于因片内FET导通使端口钳制在低电平。
上下拉一般选10k!芯片的上拉/下拉电阻的作用最常见的用途是,假如有一个三态的门带下一级门。
如果直接把三态的输出接在下一级的输入上,当三态的门为高阻态时,下一级的输入就如同漂空一样。
可能引起逻辑的错误,对MOS电路也许是有破坏性的。
所以用电阻将下一级的输入拉高或拉低,既不影响逻辑又保正输入不会漂空。
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为OC门的输出提供电流;作为端接电阻;在试验板上等于多了一个测试点,特别对板上表贴芯片多的更好,免得割线;嵌位;上、下拉电阻的作用很多,比如抬高信号峰峰值,增强信号传输能力,防止信号远距离传输时的线上反射,调节信号电平级别等等!当然还有其他的作用了具体的应用方法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目的,至于参数更不能一概而定,要看电路其他参数而定,比如通常用在输入脚上的上拉电阻如果是为了抬高峰峰值,就要参考该引脚的内阻来定电阻值的!另外,没有说输入加下拉,输出加上拉的,有时候没了某个目的也可能同时既有上拉又有下拉电阻的!加接地电阻--下拉加接电源电阻--上拉对于漏极开路或者集电极开路输出的器件需要加上拉电阻才可能工作。
另外,普通的口,加上拉电阻可以提高抗干扰能力,但是会增加负载。
电源:+5V普通的直立LED,用多大的上拉电阻合适?谢谢指教!一般LED的电流有几个mA就够了,最大不超过20mA,根据这个你就应该可以算出上拉电阻值来了。
保险起见,还是让他拉吧,(5-0.7)/10mA=400ohm,差不多吧,不放心就用2k 的。
【奇怪,新出了管压0.7V的LED了吗?据我所知好象该是1.5V左右。
我看几百欧到1K都没太大问题,一般的片子不会衰到10mA都抗不住吧?】下拉电阻的作用:所见不多,常见的是接到一个器件的输入端,多作为抗干扰使用。
这是由于一般的IC的输入端悬空时易受干扰,或器件扫描时有间隙泄漏电压而影响电路的性能。
后者,我们在某批设备中曾碰到过。
上拉电阻的阻值主要是要顾及端口的低电平吸入电流的能力。
例如在5V 电压下,加1K上拉电阻,将会给端口低电平状态增加5mA的吸入电流。
在端口能承受的条件下,上拉电阻小一点为好。
------------------------------------------以下为BBS讨论:什么时候需要用上拉电阻什么时候需要用下拉?一般要用多大的阻值呀?--------------------用上拉还是用下拉,根据你平时需要的电平。
至于阻值大小,如果是一般IO口,10k左右,不要小于1k。
但是如果是特殊用途的管腿,则有特殊要求。
比如I2C接口的SCL和SDA线,对上拉电阻的最大最小值都有要求,要结合实际情况计算。
--------------------通常在数字电路中,上拉是为了提高驱动能力。
例如:集电极开路的输出电路。
就必须加上拉电阻。
否则无法驱动下一级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