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3课《荷塘月色》教案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美妙,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领悟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现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内容安排1. 第1课时: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 第2课时: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第3课时: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第4课时:课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5. 第5课时:作业布置与批改,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学习重点、难点1、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预习案知识链接:一、作家及作品背景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的长诗,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
背景介绍: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二、通感介绍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喝越高。
忽然拔了一个尖儿,象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明湖居听书》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
十三 荷塘月色(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十三荷塘月色(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荷塘月色》的文章背景及内涵,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和艺术特点。
(2)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课堂思维活跃度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在阅读中培养感知美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领略温馨的乡土气息,其中充满人文情怀,对于大自然、生活充满爱和感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含义2. 学会运用词语和句型的语言表达与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把握好文章中的艺术形象及情感体验2. 帮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诗歌、散文的风格【教学方法】1. 朗读、讲解2. 集思广益式讨论3. 分组汇报式讨论4. 写作练习(概括和感悟)【教学过程】1. 导入我们今天要读的一篇文章叫《荷塘月色》,这是一篇非常美好的文章。
你们有听说过这篇文章吗?它的主题是什么?它讲述了哪些内容?2. 阅读请同学们静心阅读文章,注意把握文中的情感,感受诗意。
3.讲解请同学们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感受文章的韵味。
同时老师加以注解和分析。
4.讨论大家是否注意到,这篇文章中到处都是“荷”字。
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会这么写呢?这是什么样的情节和情感表达?5. 练习请同学们就自己的阅读体验,概括下课文的主旨。
再结合阅读中的感悟,用一段话总结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6. 总结在本节课上,我们一起阅读了《荷塘月色》,从中领略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和生命的深刻故事:面对苦难和压力,人们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勇气,直至最后得到幸福和沉淀。
【教学后记】《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让同学们在阅读中深入体验了诗歌和散文的美感。
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和练习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阅读,提高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荷塘月色教案
十三、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二、朗读课文:1.朗读课文。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三、简介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
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
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3课《荷塘月色》ppt课件1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
• 说法一: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 • 说法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说法三: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
产生的苦闷、彷徨。
•你觉得呢?
知人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 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 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 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 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 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
写出了雾的轻柔、动态,迷朦
在牛乳中洗过 笼着轻纱的梦
写出了月色下荷叶荷花的纯洁素淡,轻柔弥漫
树影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 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小结 景物美 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
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
探寻美的历程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早小 有荷 蜻才 蜓露 立尖 上尖 头角 。,
天清 然水 去出 雕芙 饰蓉 。,
濯出 清淤 涟泥 而而 不不 妖染 。,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 1.正字音 • 2.听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意,联想 入境,体味感情。
给你支招
感
朗读 感受
涵泳美读,感受音乐美。 联想想象,感受绘画美。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拟人,饱含深情, 别样风姿
另一世界(课文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薄雾 叶花 树影 光影
荷塘月色教案职高
荷塘月色教案职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3)掌握文中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之情;(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荷塘月色》的文意,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2.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3. 深入解读文本,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荷塘月色》;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创作背景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美景;(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学生自选角度进行批注,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批注心得;(2)全班交流,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
4. 深入解读(1)分析作品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5.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提高审美情趣;(2)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课后作业:以“荷塘月色”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
6.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课文《荷塘月色》的背景介绍。
课文的主旨和结构分析。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达。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主旨和结构分析。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达。
鉴赏法:分析课文中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课文和相关图片,增强视觉效果。
文学作品选集:提供相关的散文作品,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课文《荷塘月色》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旨和结构。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达。
4.2 时间安排引入: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分析讨论:3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程度和发言情况。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主旨和结构的掌握程度。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阅读《荷塘月色》,了解课文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荷塘月色》为灵感,进行散文创作,培养写作能力。
6.2 教学活动实践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背景,准备问题。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理解,教师引导讨论深入。
《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13.《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一、常识积累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毛泽东曹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其作品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代表作品有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匆匆》等。
2. 写作背景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那里走》)。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也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修辞手法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拟人)(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比喻、拟人)(5)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对偶)(6)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对偶)(7)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顶真、双关、比喻)二、字词积累1. 字音颇(pō) 煤屑(xiè)蓊蓊(wěng) 郁郁(yù)踱步(duó) 弥望(mí)脉脉(mò) 袅娜(niǎonuó)薄雾(bó) 酣睡(hān)参差(cēncī) 倩影(qiàn)笼罩(lǒng) 媛女(yuàn)船棹(zhào) 敛裾(liǎnjū)点缀(zhuì) 斑驳(bān)闰月(rùn) 霎时(shà)一番(fān) 嬉游(xī)鹚首(yì) 峭楞楞(léng)2. 多音字(1)薄:①薄雾(bó) ②薄饼(báo) ③薄荷(bò)(2)纤:①纤腰(xiān) ②纤夫(qiàn)(3)笼:①笼罩(lǒng) ②笼子(lóng)(4)荷:①荷花(hé) ②负荷(hè)(5)脉:①脉搏(mài) ②脉脉(mò)(6)娜:①安娜(nà) ②袅娜(nuó)(7)处:①独处(chǔ) ②处所(chù)(8)乘:①乘凉(chéng) ②千乘(shèng)3. 形近词(1)“缕”与“镂”:缕,量词,用于细小的东西;镂,雕刻。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荷塘月色的美景,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荷塘月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4. 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进行描绘和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体会和写作经验。
3. 模仿法: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4.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进行描绘和创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荷塘月色的印象,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荷塘月色》,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小组讨论。
4. 模仿与创作: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5. 观察与描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进行描绘和创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基础模块下:《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一、缘由:心情颇不宁静(情感基调,下文照应)
月夜出门------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总写荷塘月色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景物色调)
心情:淡淡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勾勒荷塘轮廓直抒胸臆
感想二:觉是个自由的人(照应一)
感想三: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心情:淡淡的喜悦
荷叶多、生意盎然:田田高、美:亭亭、舞女的裙颜色:点缀着些白花荷塘荷花姿态:袅娜地开着(盛开)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荷香:渺茫的歌声荷波:象闪电、霎时、凝碧荷水:脉脉。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3课《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教师:播放配乐动三、品读文章重点段落(4、5、6段),体会文章画面美、语言美(约20分钟)“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舞女裙的比喻写出了荷叶迎风摇曳的姿态,形神兼备。
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有如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下荷叶与荷花在光色上的模样,牛乳不透明的状态,如眼前月色下的花叶,给人一种不分明的感觉,恰巧与作者朦胧、恍惚的心理状态相似。
满月不能朗照、不分明的荷叶荷花,创造了一个朦胧、缥缈,像“笼着轻纱的梦”的意境,这样的情境里,作者暂时忘记了心中的愁绪。
十多个比喻,不可能全是很精彩的,如把荷花说成是“像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之类,孤立起来看,比较平庸。
余光中先生在批评朱自清的文章中说:比喻都不高明,那么多明喻,不好。
他又认为,这十四个比喻中,最好的是形容月光从高处丛生的灌木中,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的,如鬼一般”。
比喻,尤其是博喻的魅力,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看风景描写的风格。
用了十几个比喻,不但在性质上是相当的,而且在程度上是相近的。
风是轻轻的,花香是微微的,云是薄薄的、雾是淡淡的,光是朦胧的,所有的意象表现荷塘月色那种清幽、朦胧的美,和作者追求内在的自由、美好是相融合的。
应和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与喜悦。
(2)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学生:1、回答 2、自由诵读文章4-6段3、圈划具有美感的句子,小组合作交流。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教学PPT课件
轻飘柔美
•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 状态。
• 画: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 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 的月影之真、美。
第六段 荷 塘 的 四 面
远远近近 高
杨柳
高低低 阴阴 的 乍看像
烟雾般
整
树梢
远山
体 的
树缝
灯光
风 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采 莲 赋
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 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 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第三段:这一段抒情兼议论,写作者独处时的心境。
赏析第四段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 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 态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 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
脱而不可得——看妻熟睡,内心平静了一些。
文眼:文章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 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与戴望舒一样对国家命运的担 忧。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文章结构: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家 静
《荷塘月色》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荷塘月色(说课稿)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浏阳市职业中专的戴付林,很荣幸站在这里以说课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学习。
2荷塘月色(说课)——赏月下美景,品古人德馨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的作品都以荷花亦或月光为题材,写下千古名篇。
无独有偶,朱自清也写过月下荷塘之美景。
接下来,我们就以说课的形式一起赏月下之美景,品古人之德馨。
3目录:一、说教材二、说学法三、说教法四、说教学过程我今天的说课内容主要有: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大板块、八个方面。
4说教材5教材分析:编者用意、课文特点《荷塘月色》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可以说是一篇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的写景抒情散文,适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能力。
同时将语文素养和专业能力有机融合,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6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由此我制定了三维目标,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到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学习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7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美(重点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学习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根据以上的学情和目标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美,以及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这很符合职高学生的实际: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逐步提高。
8说学法9学情分析:学生潜在状态分析:学生的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荷塘月色》的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文章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和描绘自然景物。
培养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作者:鲁迅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收录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内容: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家乡荷塘边度过的一个夏夜,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对自然的热爱。
2.2 文章结构分析开头:引出荷塘月色的话题,激发读者的兴趣。
中间:详细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结尾:总结作者在荷塘边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对荷塘月色的怀念。
2.3 修辞手法比喻:如“荷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
拟人:如“月色轻轻地洒在荷塘上,像是给荷塘披上了一层薄纱”。
排比:如“荷叶绿得像翠玉,荷花开得像雪白,荷花香得像蜜糖”。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尝试自己描绘一个自然景物。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描绘自然景物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运用。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讲课教案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 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 作者想象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 以虚写实。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 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 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全文结构
▪ 第一部分:(1)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 第二部分:(2-3)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 第四部分:(7-8)江南采莲,向往崇敬。
思考
A.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 1.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2.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 B.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
树,淡淡的月光. ▪ C.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
者的内心----苦闷和哀愁.
▪ 3.A.独处心境. ▪ B.独处之喜悦. ▪ C.跟“另一世界”相对的是“现实世界”. ▪ D.对社会现实不满. ▪ E.暂时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
B.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第一部分 (1)
▪ 1.大意: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 2.文眼,像乐曲的主旋律,回荡全文. ▪ 3.第三句前半句,反衬作者连日来的苦
情; ▪ 4.后半句烘托环境的静谧. ▪ 5.全段创造出孤寂氛围,字里行间流露
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2、3)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 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 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 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 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 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 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 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
中职教育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中职教育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
2.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品味关键词语的能力。
3.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高洁傲岸的情操;而对亲朋、故土的思念之情,人们往往习惯把它寄托在一轮圆月之,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举杯邀明月”,苏轼的“千里共婵娟”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散文里既有月,也有荷——就是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行踪、情感)1.用一句话简述文章的内容。
结构: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回到家第1节“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第12节“——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2.找出文中直接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情感:颇不宁静→独处求静→暂得宁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走出宁静(三)重点赏析,以景解情(荷塘、月色)观赏一下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片刻宁静的荷塘月色。
(语言美、意境美)欣赏散文实际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一般包括这样的几个步骤:朗读、感受、品味、评论。
第一步:首先,深情朗读,感受音乐美。
情随声出,声情并茂。
通过对读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领会作品蕴藉的美和情。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其次,联想想象,感受绘画美。
色彩、形状、高低、远近都在你的脑海中出现。
自由朗读,文章如小夜曲般宁静优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案
三、品读文章重点段落(4、5、6段),体会文章画面美、语言
美
(约20分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舞女裙的比喻写出了荷叶迎风摇曳的姿态,形神兼备.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有如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下荷叶与荷花在光色上的模样,牛乳不透明的状态,如眼前月色下的花叶,给人一种不分明的感觉,恰巧与作者朦胧、恍惚的心理状态相似.满月不能朗照、不分明的荷叶荷花,创造了一个朦胧、缥缈,像“笼着轻纱的梦”的意境,这样的情境里,作者暂时忘记了心中的愁绪.
十多个比喻,不可能全是很精彩的,如把荷花说成是“像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之类,孤立起来看,比较平庸.余光中先生在批评朱自清的文章中说:比喻都不高明,那么多明喻,不好.他又认为,这十四个比喻中,最好的是形容月光从高处丛生的灌木中,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的,如鬼一般”.
比喻,尤其是博喻的魅力,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看风景描写的风格.用了十几个比喻,不但在性质上是相当的,而且在程度上是相近的.风是轻轻的,花香是微微
美’?”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欣赏美、体验美.
4、引导学生关注“通感”、炼字,其他特色点到为止.
学生:1、回答 2、自由诵读文章4-6段
3、圈划具有美感的句子,小组合作交流.
4、展示交流成果,同学说的不到位的地方小组成员可相互补充.
(多媒体展示图片)
生以往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及生活经历,可以激活学生现有的经验去顺应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消化理解,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
三、品读文章重点段落(4、5、6段),体会文章画面美、语言
美
(约20分钟)
的,云是薄薄的、雾是淡淡的,光是朦胧的,所有的意象表现荷塘月色那种清幽、朦胧的美,和作者追求内在的自由、美好是相融合的.应和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与喜悦.
(2)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 这种易于体会的听觉感受来唤起读者的嗅觉感受,将听觉与嗅觉沟通起来,把香气的飘渺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的特点巧妙地写了出来,唤起人内心微妙的情感,自然地沟通为优雅宁静的心绪.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奏着的名曲. ” 曲了.读者可以任借着对优美的乐曲的想象去领略月色之美,烘托了幽雅温馨的氛围.
通感就是感觉相通.作家调动人的视、听、味、触等感官,将之打通,形成感官的互补,让读者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来感受作品中的同一事物.
例1.“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绽放在枝头,本来是靠视觉感受到的,作者说红杏在枝头喧闹,与听觉打通,化静为动,多么生机勃勃.
例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同样是写花香,可以用色彩来比,亦可以用歌声来比,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通感,使得文字充满了神奇独特的质感.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教师: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通感”修辞,学生说到相关句子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参与,引导学生理解“通感”的特征,再举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二、品读文章中的情
感美
(约22分钟怎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读一读:相关文字——“像今晚上,一个
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
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议一议:看出来,荷塘的美跟今晚的心情
的关系啦?
读一读:(相关文字)今晚的自己是“超出
平常的自己”,摆脱了白天里的束缚,心情
变得自由了,看那日日走过的、并不怎么
起眼的荷塘,此时此刻也变得美好起来,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受
用”,就是享受,可见作者心情喜悦.
于是,朱自清带着喜悦的心情细致描摹了
荷塘世界,描写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和荷
塘周围优美宁静的景色,他似乎在充满诗
意的荷塘世界里得到了宁静.
说一说:诗意荷塘给了朱自清长久的安宁
和快乐吗?
读一读:“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
有.”
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
荷塘世界是属于蝉与蛙的,它们才是荷塘
的主人,而自己只是一个“过客”.
一种无奈,一种哀愁瞬间弥漫了整个心房.
议一议:于是他的思绪又来到了哪个世
界?
说一说:采莲世界.想到了《采莲赋》,想
到了《西洲曲》.
议一议: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作
者彻底摆脱烦恼了?
说一说: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
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本身就说明他因
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
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议一议:最后作者为何又惦记江南了呢?
说一说:从采莲场景回到眼前,发现眼前
有“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
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想起了家乡,
正是愁苦的内心反映.“猛一抬头,不觉已
与教师一同交流明
确.
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
“我”
附件
《荷塘月色》学习评价表
注:评价达35分以上为优秀,32-35分为良好,25-32为合格,25分以下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