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工信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

工信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

关于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 年)》的通知工信部科 [2011] 320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 年)》,现印发你们。

请积极组织做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二-一年七月一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 7 月、八—前言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 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

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二、原材料工业三、装备制造业四、消费品工业五、电子制造业小排量缸内直喷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七、通信业八、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1. 高效 /高压大功率节能电机驱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压大功率电机系统能量回收及高能效协调控制技术; MW 级高压大功率永磁电机设 计技术; 电力电子器件串联的均压技术和驱动保护技术; 高压大功率电机变流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和高效冷却技术; 以及高压大功率电机高效节能系统的工程化设计、制造、 测试及集 成技术等。

30项关键共性技术

30项关键共性技术

一、30项关键共性技术:根据浙江各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及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趋势,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30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具体的产业或行业技术创新重点和关键共性技术如下。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以系统级芯片为重点的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嵌入式软件、软件中间件、信息化支撑软件、信息安全及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下一代网络、光通信产品、宽带接入设备、智能网系统为代表的网络及通信产品;开发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视频监控产品、流媒体应用技术产品及数字摄录放产品;开发光电子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子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计算机及软件开发应用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

(二)医药工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定向合成、手性合成、生物工程等新型药物,开发药物的质控技术;开发中药提取、浓缩、杂质控制等新技术;开发仿制药物的工艺创新、晶型创新和剂型创新的新技术;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开发针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艾滋病、慢性乙肝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类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一批生物工程原料药;开发新型药用辅料和医疗器械。

关键共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手性合成技术;新型辅料的开发生产应用技术。

(三)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高档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微纳电子材料、信息传输线等电子信息新材料,工程塑料,纳米材料和其它特种新材料;在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磁性材料、合金材料、包装材料、氟(硅)等化工材料等领域里取得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技术。

(四)化学工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氟精细化学品、高端氟聚合物,有机硅单体、硅油、硅橡胶、硅烷偶联剂;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和生物农药新品种以及农药新剂型;开发高效催化剂,各类新型助剂,高档颜料、染料、涂料和农药、医药中间体;开发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学品、粘合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

发展高端数控机床的共性技术需求

发展高端数控机床的共性技术需求

数控机床基础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一. 可靠性设计与性能试验技术1、研究目标开展可靠性设计技术、可靠性试验方法、运行可靠性技术研究,提供在数控机床、重型装备及功能部件上能付诸应用的可靠性设计方法、试验分析方法和精度保持措施,在高速/精密数控机床、重型装备及主要功能部件上验证应用。

2、考核指标分别针对高速/精密数控机床、重型装备及主要功能部件等产品开展可靠性综合设计方法和试验技术,提出基于运行状态的可靠性建模、设计和评估方法;在高速/精密数控机床、重型装备、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等方面实施应用,大幅度提高精度保持性。

形成2-3项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提出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

3、研究内容分别针对高速/精密数控机床、重型装备及主要功能部件等产品开展以下研究:(1)可靠性设计技术数控机床现场运行状态的研究,分析影响整机及零部件可靠性的因素,给出整机及零部件的可靠性模型、评估方法和维护规范,提出可靠性评价方法、分配设计准则及若干可靠性增长技术。

(2)可靠性试验方法研究系统提出机床及其主要零部件的可靠性测试技术、试验方法及其评价指标,建立机床及主要零部件的可靠性试验规范,开发若干适用的可靠性测试系统。

(3)运行可靠性技术研究研究机床运行状态的故障发生及精度衰退规律,建立机床运行可靠性模型;提出加工精度评估方法,实现机床精度衰退预报及精度恢复,提出精度保持方法和维护技术。

二. 动态综合补偿技术1、研究目标形成机床运行误差的在线检测、预测及软硬件补偿的技术;在高速、重型、精密类数控机床中应用,显著提高其工作精度。

2、考核指标在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上实现运行误差预测、测量与数控在线补偿,加工轮廓误差降低30%以上;分别在高速、精密、重型数控机床进行示范应用。

形成2-3项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

3、研究内容分别针对高速数控机床、精密数控机床或重型数控机床,开展综合误差补偿技术研究。

研究数控机床几何误差、多轴伺服误差和加工状态下的综合误差建模、监测、识别及补偿技术;研究主轴、进给机构及整机热变形建模、识别与预测技术;研究工艺系统误差检测及精度保证技术;开发可嵌入数控系统的综合误差实时补偿的软硬件技术。

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_

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_

INDUSTRY OF CHINA52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九三学社中央2002年,一位韩国记者写了一本《以新中国的速度前进》的书,书中说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只管开发这座工厂里的技术就可以了”“只要我们保持高一档次的技术优势,中国就永远是我们的黄金市场”。

几年前,德国一个州的机械行业协会委托某研究机构对中国的机械行业进行了调查。

调查报告称:被调查的中国企业研发水平与欧洲相比落后一到两代;大多数企业认为西方企业的技术优势无法突破;企业往往没有研发中心,甚至认为没有必要技术创新。

结论是:“中国企业在近期内不会成为竞争对手”。

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之一是:大量的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亟待研究,而单个企业或无力承担、或无心承担重大技术研发,行业技术创新主体缺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科研院所转制后,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主体缺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行业研究机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队伍,但同时也暴露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一些问题。

1999年,我国对原行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进行了改革,或转制为企业,或进入国资委,采用企业化管理的方式,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评价手段,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同时形成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缺失的局面。

这些转制科研院所迫于资产增值保值的压力,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行业标准制订、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公益性工作。

二是缺乏对转制科研院所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长期稳定支持。

重大技术创新,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长期的积累。

但目前转制科研院所承担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主要是通过项目竞标参与,项目完成后,研究活动就中止了,研究团队也散了;竞标参与新的项目后,研究团队又不得不改变研究方向,没有形成国家持续稳定的技术创新支持机制。

这种状况使得转制科研院所很难在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也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科研人才,并导致科研条件建设投入不足。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_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_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_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_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 ol.27 No.21 Nov. 2010第27卷第21期2010年11月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陆立军,赵永刚(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摘 要:加强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提升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关节点。

基于企业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及专家咨询,对浙江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现状、困难与不足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加强其研发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重大技术装备;关键共性技术;浙江;现状;对策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0.21.017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10)21–0069–050引言关键共性技术是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交叉结合体,是共性技术的“关键”部分。

关键共性技术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它的突破能带动多个产业技术升级,有助于国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或产业形成优势,具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

优先组织和实施战略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已成为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支撑重大产业技术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技术经济政策。

基于这种背景,学界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特征、甄选及供给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2-3]。

但是,已有研究往往缺乏相关实证支持,尤其是鲜有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实证研究。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即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共同面临的,制约其技术升级和产业层次提升,其研发成果可被该产业或多个制造产业所共享,并对提升其技术水平、生产效能迅速发挥带动作用的这一类技术,如控制系统成套集成及优化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CAD/CAE/CAPP/CAM一体化、柔性化自动加工技术、高性能精密机械制造技术等。

关键共性技术编制模板

关键共性技术编制模板

关键共性技术编制模板
1、关键共性技术名称:例,轨道交通与工程机械用轻质超强稀土改性合金或**技术(要求,尽可能简洁,能一眼是什么技术或产品,但不能有明显企业痕迹)
2、研发背景:例,目前,我省在电动汽车研发上已基本掌握整车控制软硬件设计开发能力。

建立开发适用于各种类型电动汽车的统一整车控制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应用于各种类型电动汽车系列化关键零部件——整车控制器,是我省电动汽车需进行攻克的关键技术。

该产品能够显著改善整车的排放性能和燃油经济性,可使车辆平均节油率至少可提高10%以上,减少废气排放25%以上,减少颗粒物排放60%以上。

(要求;250字以内,主要描写为什么要这个项目攻关,突破该项技术对我省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3、关键共性技术内容:例,1、高效率机油泵研制;2、电驱动单元包括电液比例阀,直流无刷电机的国产化研制;3、变排量/变流量技术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开发;
4、润滑冷却机械系统集成技术与模块化产品开发;
5、润滑冷却电控系统集成技术;
6、润滑冷却系统与发动机的匹配技术。

4、考核指标:例,超强可焊接稀土改性铝合金,其产品性能指标:抗拉强度Rm≥750MPa,屈服强度Rp0.2≥720MPa,延伸率A5≥8%,密度ρ≤2.8g0/cm3;应变断裂韧度KIC≥27MPa•m1/2;室温0.75σ0.2浸泡在3.5%NaCl溶液中断裂时间大于100h;氩弧焊焊接系数不小于0.8。

(要求:200字内,尽可能将内容量化,方便考核。

)。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修订说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应用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因其研究难度大、周期长,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瓶颈问题,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工信部科〔2011〕320号),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发布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年)》(工信部科〔2013〕335号)。

指南的发布,在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指南的指导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与热点,研究提出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共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205项,其中,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48项、原材料工业42项、装备制造业49项、消费品工业27项、电子信息与通信业39项。

目录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二、原材料工业 (20)三、装备制造业 (42)四、消费品工业 (66)五、电子信息与通信业 (78)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1.铝电解添加KAlF4高效节能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新型干法四氟铝酸钾(KAlF4)绿色环保合成技术、铝电解添加KAlF4高效节能技术、新型Na3AlF6-KAlF4-AlF3电解质体系应用安全稳定性技术。

2.废旧铅蓄电池循环回收利用方面技术及其高性能铅酸电池制造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废旧铅酸电池铅膏湿法直接回收电池级氧化铅新工艺技术,实现铅膏中锑、铁、铜、锌、钡等有价金属杂质的高效分离和废铅膏脱硫过程硫酸钠的循环免蒸发结晶,以及脱硫母液的循环回用。

研发回收氧化铅的清洁提纯过程和不同晶型控制技术,回收氧化铅制备高性能铅酸蓄电池的关键技术及装备。

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 邱明发展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的意义1发展轴承关键共性技术的意义轴承共性技术是指在轴承研发设计制造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轴承产业及轴承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

轴承共性技术通常在整个轴承产业技术链条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其发展对国家技术进步和轴承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轴承行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多数产品的研发仍然停留在经验设计上;轴承产品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投入力度低于主机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缺失,重要技术装备领域关键配套轴承的一些设计研发技术还未完全掌握;多数关键轴承处于技术模仿、技术跟踪阶段,轴承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达不到主机的要求。

归根到底,导致目前我国轴承行业落后的原因是轴承产品研发技术基础薄弱,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缺失,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弱化。

因此,为使我国轴承行业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要大力发展轴承设计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

亟需解决的几项轴承关键共性技术2亟需解决的几项轴承关键共性技术轴承设计方法技术2.1轴承设计方法技术(1)轴承设计理论轴承力学模型经历静力学分析模型、拟静力学分析模型、拟动力学分析模型及动力学分析模型等几个发展阶段。

早期仅根据理想的运动状态和简单的运动关系建立静力学分析模型,很难准确预测和描述轴承运动状态。

拟静力学分析模型相对完善,可有效预测滚动体转速、轴承疲劳寿命、轴承变形和刚度等运动参数,可基本满足工程需要,但不能分析轴承瞬态不稳定现象,也不能完整描述轴承动态性能。

动力学分析模型不仅可有效分析轴承的载荷和转速随时间变化时的工作状态及滚动体和保持架的稳定性等,而且可更真实准确地描述轴承的动态和稳态运动,所以近些年动力学分析方法成为轴承设计理论的一项关键共性技术,拟动力学分析方法和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应该得到广大轴承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高端制造企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策略

高端制造企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策略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创新策略
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搭建
高端制造企业应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外部创新资源,拓展 创新渠道。
参与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加入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共享全球创新资源,提升自 身的技术水平。
激发内部创新活力
建立内部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想法,促进企业内部创 新。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策略
基于产业链协同的创新策略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高端制造企业应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关键共性技 术,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
构建产业联盟
通过构建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资源,共同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
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技术吸收能力
创新文化建设
对于引进的先进技术,企业需加强消化吸收 能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技术转化效率。
企业应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 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 共享和流动。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主要关注了高端制造企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策略,但未涉及
其他类型企业的类似策略,因此对比性和普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
制定有利于高端制造企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包 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政策手段,引导和推动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加大对高端制造企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 项资金、税收减免、融资担保等方式,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 本,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
明确技术创新战略目标
01
高端制造企业应明确自身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包括提高产业

浙江省攻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现状及对策思考

浙江省攻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现状及对策思考
二、浙江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现状 ( 一) 政府重视政策引导和基础条件建设。浙江省政府 充分认识到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重要性,近年来出台了 不少引导促进政策,如 “浙江省技术创 新 重 点 领 域 ”,组 织 申 报“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认定“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 台( 套) 产品”,编写《“958”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关键或共性技 术导向目录》、《2011 年浙江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计 划》及《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导向目录 ( 2011 年) 》。这些指南和计划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 和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调动了企业和研发机构的积极 性。同时省政府还建立了浙江省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 台等 3 个基础条件平台和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 新服务平台、浙江 省 工 业 自 动 化 公 共 科 技 创 新 服 务 平 台、浙 江省台州缝制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 50 多个行业平 台和区域平台。这些平台为研发共性关键技术提供了一些 基础条件,也促进了整合创新资源,支撑产业发展。 ( 二) 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多。为建立和完善浙江省企业 技术创新体系,提 高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充 分 发 挥 企 业 技 术 中心在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引导与示范 作用,规范和加强 浙 江 省 企 业 技 术 中 心 的 认 定、评 价 和 管 理 工作,浙江省于 2010 年 3 月出台了《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管 理办法》。截止 2011 年 10 月,浙江省已认定 18 批省级企业 技术中心,总数达到几百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47 家, 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 2011 年评价总体 情况良好。浙 江 省 已 基 本 建 立 起 以 企 业 为 主 体、市 场 为 导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19 期

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机制研究——以医药产业为例

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机制研究——以医药产业为例

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机制研究以医药产业为例马永红,杨晓萌,孔令凯(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收稿日期:2020-11-17 修回日期:2021-02-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74040);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J Y B 144);黑龙江省智库项目(G 093118002)作者简介:马永红(1971 ),女,黑龙江肇州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杨晓萌(1993 ),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管理与关键共性技术;孔令凯(1993 ),男,云南曲靖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关键共性技术㊂本文通讯作者:杨晓萌㊂摘 要:构建高效的技术合作网络是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难题的关键,揭示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机制对网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以社会网络理论与随机统计理论为基础,将技术合作网络演化驱动因素归纳为属性驱动㊁同质驱动及结构驱动,基于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专利数据构建技术合作网络,分析技术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同时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探究网络演化驱动机制㊂结果显示:网络演化过程中,仅有少数研发主体展开广泛而频繁的合作;研发主体研发能力与结构洞属性对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无显著作用,但度中心性对网络演化的促进作用显著;网络演化具有显著的地理与组织同质效应;网络更倾向于形成星型结构与闭合三角结构,不倾向于形成开放三角结构㊂关键词:关键共性技术;技术合作网络;网络演化;指数随机图模型D O I :10.6049/k j j b yd c .20201104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中图分类号:F 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8-0060-10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t h e K e y G e n e r i c P u r po s e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o p e r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b a s e d o n t h e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M a Y o n g h o n g ,Y a n g X i a o m e n g ,K o n g L i n gk a i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H a r b i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H a r b i n 15000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a n e f f i c i e n t c o o p e r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i s t h e k e y t o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pm e n t (R&D )p r o b l e m s o f t h e k e y g e n e r i c p u r p o s e t e c h n o l o g y .I t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o o pe r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t o r e v e a l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f c o o p e r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B a s e d o n s o c i a l n e t w o r k t h e o r y a n d r a n d o m s t a t i s t i c s t h e o r y,t h i s s t u d y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d r i v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o p e r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a s a t t r i b u t e -d r i v e n ,h o m o p h i -l y -d r i v e n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d r i v e n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o p e r a t i v e p a t e n t d a t a o f t h e k e y g e n e r i c p u r p o s e 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h e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o p e r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i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t o a n a l yz e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n e t -w o r k ,a n d t h e d r i v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o f t h e n e t w o r k e v o l u t i o n i s e x p l o r e d b y u s i n gt h e E R GM.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w i t h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n e t w o r k ,o n l y a f e w R&D e n t i t i e s c a r r y o u t e x t e n s i v e a n d f r e q u e n t c o o p e r a t i o n .T h e R&D c a p a b i l i t y an d s t r u c t u r a l h o l e a t t r i b u t e s o f R&D e n t i t i e s h a v e n o o b v i o u s e f f e c t o n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o p e r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b u t t h e d e g r e e c e n t r a l i t y h a s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e f f e c t o n t h e n e t w o r k e v o l u t i o n .T h e n e t w o r k e v o l u t i o n h a s o b v i o u s g e o g r a ph i c a l 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h o m o g e n e i t y e f f e c t s .T h e n e t w o r k t e n d s t o f o r m s t a r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c l o s e d t r i a n gl e s t r u c t u r e r a t h e r t h a n o p e n t r i a n gl e s t r u c t u r e .K e y Wo r d s :K e y G e n e r i c P u r p o s e T e c h n o l o g y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o p e r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N e t w o r k E v o l u t i o n ;E R GM 0 引言随着高端技术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加,技术保护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拥有高端技术的发达国家将筑起更高的核心技术壁垒,我国从 中国制造 向 中国创造 转型迫在眉睫㊂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兴㊁华为等新兴技术企业的打压与技术封锁从侧面反映出加快发展我国关键共性技术的现实紧迫性㊂因此,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水平,构建开放㊁高效㊁协同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过程具有投入高㊁周期长㊁外部性强的特点,导致供给失灵,而合作研发方式能够降低研发成本并有效分担研发风险,成为解决我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难题的重要途径[1]㊂研发主体之间以知识交流㊁互补资源获取等为目的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技术合作网络㊂技术合作网络在促进主体间知识交流的同时,逐步成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㊂因此,揭示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机制对提升技术合作效率㊁缓解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失灵现象具有重要意义㊂关键共性技术具有研发基础性㊁应用广泛性以及准公共品属性[2],研发主体难以单独完成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作,而合作研发能够分摊工作任务并整合优势资源㊂但由合作研发产生的 搭便车 现象会促使部分企业采取投机策略,从而影响合作研发有效性㊂国内外学者对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参与方面㊂于斌斌等[3]基于共性技术特征提出,关键共性技术应形成以政府研发为主导,以企业间或产学研合作研发为辅助的研发体系;程永波[4]构建政府补贴下的共性技术成本分摊模型,从而确定政府在技术合作研发中的最优补贴比例;郑月龙[5]以企业投入最大化为目标设计共性技术政府最优研发支持合同;樊霞等[6]通过文本挖掘分析共性技术政策走向,发现政策支持重心下移,政府更偏重于支持应用型共性技术㊂第二,行动策略方面㊂企业如何制定行动策略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中的重要问题,H a m i d等[7]构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阶段博弈模型,发现企业会采取合作研发策略进行资源整合;M a j i d p o u r[8]以知识扩散为背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过程中企业最优投入问题;郑月龙等[9]考察共性技术合作研发中企业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演化动态㊂关键共性技术的外部性与复杂性能够促进研发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关系随着研发主体数量增加与关系复杂性提升逐渐形成网络化㊂学者们从多维邻近性角度分析技术合作网络形成与演化驱动因素,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地理邻近性[10]㊁社会邻近性[11]及技术邻近性(王巍等,2017)对技术合作网络形成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㊂在交互作用方面,向希尧等[12]研究发现,技术邻近性在地理和社会邻近性对跨国技术合作网络节点连接距离与连接重要性的影响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地理邻近性能够通过社会邻近性的中介作用影响跨国技术合作[11]㊂也有学者从合作主体的组织类型等方面分析技术合作网络发展,S c h u m-m e r等[13]研究发现,在技术合作网络中,高校不仅占据合作主导地位,而且能够调节其它类型研发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㊂此外,网络主体自身能力[14]㊁结构洞[15]㊁网络位置[16]也被认为是影响技术合作网络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因素㊂综上所述,学术界更关注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过程中的政府角色与企业行为,对技术合作网络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方面节点属性因素,导致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㊂具有特殊性质的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会受哪些因素的驱动作用?随着网络演化,这些因素的影响效果会产生什么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S N A)方法与指数随机图模型(E R GM)为基础,将影响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的因素归纳为属性驱动㊁同质驱动以及结构驱动3个方面,基于医药产业合作专利数据构建技术合作网络并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特征与演化驱动机制,以促进研发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水平㊂1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1.1理论背景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网络是指由个体间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㊂因此,该理论包含关系与结构两大要素㊂在社会网络理论的基础上,社会网络分析(S N A)方法通过分析关系数据描述网络社会化过程,经过长时间完善和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并得到推广与应用,为网络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研究基础[17]㊂指数随机图模型(E R GM)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要模型,以随机统计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关系形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仿真模型与真实观测网络进行对比,获得统计推断结果,实现对网络的逼真预测㊂E R GM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具有社会网络理论的一般假定:网络是局部涌现的;网络关系受网络结构㊁节点属性与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网络内正在进行的结构过程是可以同时发生的;社会网络既是结构化的,也是随机的㊂基于上述假定,E R GM认为,网络是通过网络结构因素与节点属性因素以及节点间关系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18]㊂结合上述因素构建的复杂网络模型能够解释并预测网络关系形成㊂其中,网络结构主要解释某些网络中特定关系模式出现是否促进网络总体关系形成,节点属性解释网络行动者自身禀赋是如何影响网络形成的,而节点间关系因素则解释节点间同质性㊁信任度等方面对网络形成的影响㊂E R GM的优势在于能够突破传统定量研究依赖于观察对象独立性的假定,通过类似逻辑回归的统计形式,将网络结构与节点属性因素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分析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对网络形成的贡献㊂基于理论分析,本文将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的驱动因素划分为属性驱动㊁同质驱动㊁结构驱动3类㊂1.2研究假设(1)属性驱动㊂节点属性代表自身禀赋,是网络中节点存在的特征,包括节点的要素㊁潜能㊁气质等㊂本文将属性定义为在技术合作网络中研发主体本身所具备的可能影响网络关系建立的个体特征㊂本文主要考㊃16㊃第8期马永红,杨晓萌,孔令凯: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机制研究虑研发主体的研发能力㊁度中心性以及结构洞属性对于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的影响㊂在社会网络演化过程中,会出现少数具有意见领袖地位的 明星 节点,它们能够对网络中其它节点起到引领作用,吸引更多节点与之连接,形成 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这种效应是社会网络中的关键机制㊂复杂网络理论认为, 明星 节点具有优先连接机制,相比于其它节点具有更高的连接概率㊂技术竞争理论也认为,技术研发能力强的主体具有合作优势,更容易吸引其他主体与之建立合作关系[19]㊂关键共性技术属于通用型技术,其研发过程需要广泛的知识积累与重组,研发能力强的研发主体普遍具有更强的知识吸收能力,能够将所需知识快速吸收与转化,提升研发效率㊂因此,在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中,研发能力强的主体能够吸引更多合作者,从而形成以强节点为核心的技术合作网络㊂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研发主体的研发能力对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㊂研发主体的合作潜力是指该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适配程度[20],合作潜力主要取决于研发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已经存在的合作关系㊂在技术合作网络中,研发主体的度中心性代表该主体在技术合作网络中与其他主体的连接程度㊂因此,度中心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发主体在技术合作网络中的合作潜力㊂研发主体的度中心性越大,说明该主体与其他主体建立过合作关系,越能够控制网络中的资源与信息㊂这类主体进一步建立合作关系的空间更大,合作潜力也更大㊂具有较高合作潜力的研发主体在技术合作网络中居于中心地位㊂相反,研发主体在网络中的度中心性越低意味着其合作潜力越小㊂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2:研发主体的度中心性对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㊂在网络中存在某些节点与其它节点相连,而其它节点彼此不直接相连的现象,导致网络结构出现 洞穴 ,而这些在中间作为 桥梁 的节点所占据的位置形成了网络结构洞㊂结构洞刻画了网络中非冗余联系,占据结构洞位置的节点在不直接相连的节点间承担中间人角色,能够发挥信息传递作用[21]㊂在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中,技术研发所需的知识类型不同,不同研发主体的优势领域不同,位于结构洞位置的研发主体能够获得更多知识和技术交流机会,掌握异质性技术信息,从而在网络中具有信息优势㊁控制优势以及先动优势㊂在技术具有高度复杂性的情况下,获得多样性知识对于研发主体尤为重要㊂因此,研发主体的结构洞属性会为其吸引更多合作者㊂另外,结构洞能够降低信息搜索不确定性,在获取其他主体信息的同时,及时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更好地筛选潜在合作伙伴,提升合作关系建立效率,进而促进合作网络形成与演化㊂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研发主体结构洞属性对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㊂(2)同质驱动㊂研发主体同质性是指研发主体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是网络关系研究的重要维度㊂主体关系同质性对于主体间知识共享㊁信任度以及交往活动起重要作用㊂现有研究发现,网络中的信息传递大多发生在网络中具有同质性或相似性的主体之间[22],基于同质性建立的合作关系能够避免过大差异带来的利益冲突与交易成本㊂本文从研发主体间的地理同质性与组织同质性[23]两个方面,研究研发主体之间的同质性特征如何驱动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㊂在技术合作网络中,地理同质性是指技术合作网络中的研发主体处于相同地区㊂学术界普遍认为,地理同质性代表资源空间集聚,是网络主体寻求知识外部性的基础[24],这种知识外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技术研发效率㊂伴随信息技术发展与交通设施完善,部分学者认为,随着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地理邻近在网络中的促进作用逐渐下降(刘晓燕等,2020)㊂但关键共性技术的共性特征使其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其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会随着地理邻近程度提高而不断增强㊂同时,与相同地区的研发主体合作能够提升技术吸收的时效性㊂另外,关键共性技术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导致合作研发过程中需要交流大量复杂的信息,较大的地理距离和不同地区政策差异会提升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合作效率㊂因此,是否处于同一地区是研发主体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因素㊂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4:研发主体间的地理同质性对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㊂组织同质性是指技术合作网络中的研发主体属于同一类型,在技术合作网络中,拥有相同组织类型的研发主体通常在组织㊁制度㊁工作流程等方面存在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得研发主体之间彼此更加了解,能够促进研发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㊂另外,同一类型研发主体内的研发人员可能拥有较为相似的研发背景与知识吸收能力,能够更高效地对知识进行交换与吸收,降低研发合作成本[25]㊂因此,属于同一类型的研发主体之间更容易建立合作关系㊂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5:研发主体间的组织同质性对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㊂(3)结构驱动㊂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社会关系之间呈现非随机特征,其网络结构是系统内部自组织的结果㊂网络内的连接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网络关系中隐藏结构因素是宏观网络结构涌现的微观驱动力㊂在技术合作研发视角下,研发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技术合作网络结构涌现的基础,反映了技术合作研发的㊃26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内在根本动力㊂基于此,本文利用E R GM提出的网络结构,选择星型结构㊁开放三角结构和闭合三角结构探讨结构因素对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的驱动作用㊂星型结构代表网络中一个节点与其它多个节点相连接,这些节点在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26],控制着网络中大部分权力与资源,反映了网络聚合效应㊂聚合效应体现了技术集聚研发特征,这种聚集性能够吸引外部资源,促进复杂技术交流与扩散㊂在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中,考虑到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投入普遍较高,研发周期较长,为避免研发风险,研发主体会倾向于与处于核心地位的研发主体进行合作㊂随着合作关系增加,技术合作网络规模也会以核心研发主体为中心不断扩张,形成 核心-边缘 型网络结构㊂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6: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在演化过程中倾向于形成星型结构㊂开放三角结构是指网络中由中间节点连接两端节点所形成的长度为2的网络结构[27],中间节点在其中承担知识传递功能,反映了网络结构的中介效应㊂在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中,当研发主体k在研发主体i 与j之间扮演中介角色时,从知识流动角度看,k与i进行合作研发时会吸收i的部分知识,这部分知识经过转化后,会由k传递给另一个合作主体j,作为中介节点的k就成为i与j之间的潜在沟通途径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对主体知识的控制与传递速度具有较高的要求,通过中介节点进行知识与资源传递的合作模式可能导致仅存在间接关系的研发主体之间沟通不畅,阻碍知识广度拓展以及知识领域融合,进而阻碍技术合作网络形成与发展㊂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7: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在演化过程中不倾向于形成开放三角结构㊂闭合三角结构是社会网络中最常见的结构,表示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存在直接与间接两条冗余路径,当两个节点与同一个节点建立关系时,它们之间也会倾向于建立关系,这反映了网络传递效应㊂相关学者在对合作网络结构的研究中证实三角结构存在于实际网络中[28]㊂在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中,合作关系体现了研发主体之间的技术知识共享与传递,同时体现了随着研发主体社会关系不断拓展,研发主体之间进行技术传递与再研发,快速形成网络集聚,并进一步吸引外部资源参与,从而促进技术合作网络规模扩张㊂路径冗余性能够提升技术传递效率,结构闭合性能够保证节点之间关系的稳健性㊂因此,闭合三角结构在效率与稳定性方面具有双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技术合作网络形成与演化㊂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8: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在演化过程中倾向于形成闭合三角结构㊂3种结构驱动因素的图形表示如图1所示㊂图1结构驱动因素综上,本文构建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㊂图2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概念模型2研究设计2.1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为满足制造业创新发展需求,工信部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中提出174项应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其中,消费品工业27项,涵盖纺织㊁轻工㊁医药3类产业㊂医药产业与人类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当前公共卫生安全事业受到全球广泛重视,医药技术研发占据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地位㊂医药技术领域创新成果日益丰富,同时因为产业特殊性,医药技术产出需要经过实验㊁临床㊁对比㊁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对研发主体的资金实力与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研发主体间的技术合作㊂基于产业重要性与代表性,本文选择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研究样本㊂专利是研发过程的产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技术创新水平㊂本文以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专利数据为基础构建技术合作网络,数据来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㊂专利数据收集与处理过程如下:㊃36㊃第8期马永红,杨晓萌,孔令凯: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机制研究(1)依据‘指南“中列举的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具体名称确定检索表达式,将筛选时间设定为2000 2019年,得到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专利数据13175条㊂(2)对专利数据进行清洗与筛选,选出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申请人且申请人不属于个人的专利数据,得到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专利数据405条㊂(3)抽取专利信息,主要包含专利名称㊁申请日期㊁申请人㊁所属地区等,用于技术合作网络构建以及网络统计量计算㊂2000 2019年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专利数量及其所占比例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㊂2000 2004年,年均合作专利数量为4.2件,说明在该时期,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专利合作研发能力相对较弱㊂2005 2014年,合作专利数量呈现波动性变化但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16件增长至2014年的19件㊂2015年,合作专利数量呈现迅速增长趋势,从2015年的26件增长到2019年的75件㊂尽管合作专利数量逐年增长,但合作专利占专利总数的比例始终不超过10%,说明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㊂本文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将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演化划分为2000 2004年㊁2005 2009年㊁2010 2014年㊁2015-2019年4个阶段㊂图3 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专利数量及占比变化趋势2.2 研究方法E R GM 能够综合考虑网络结构与节点属性,从多角度探究网络演化驱动因素,最终解释复杂网络形成机理㊂E R GM 的原理是将网络形成机理问题转化为因果关系度量,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是网络关系连接概率,解释变量是节点属性与网络结构的统计量,模型可以根据统计量变化进行调整与扩展,其一般形式如下:P (Y =y )=(1k )e x p ðAθA g A (y ) (1)其中,Y 是随机变量,代表通过E R GM 仿真模拟的随机网络的集合;y 代表Y 的一个具体的实现;k 是标准化常数,能够确保概率值P 在0~1之间;A 为所有网络结构与节点属性统计量的集合;g A y 代表节点属性或网络结构A 的网络统计量,θA 为所对应网络统计量的系数㊂通过θA 估计值的显著性㊁正负方向㊁取值大小能够判断其对应的节点属性或网络结构统计量对网络关系连接的贡献度㊂根据H u n t e r 等[29]的研究成果,式(1)可以被改写为对数几率函数形式:l o g i t P (Y i j =1|Y c i j =y ci j ) =ðAθA δg A (y )(2)其中,Y ci j表示除单一变量Y i j 外的网络其余部分㊂δg A (y )是当y i j 从0变化到1而y 其余部分不变时网络统计值的变化㊂2.3 变量测度2.3.1 属性变量测度(1)研发能力㊂本文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检索作为技术合作网络节点的研发主体在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以此衡量研发主体研发能力㊂(2)度中心性㊂基于上文合作专利数据及划分的4个阶段,以申请合作专利的研发主体为节点,以研发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为边,构建四阶段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将网络数据导入U c i n e t 软件,研发主体的度中心性通过U c i n e t 软件测度,计算公式如下:C A D i =ðnj =1X i j (i ʂj)(3)其中,C A D i 代表节点i 的度中心性,n 代表节点总数,ðnj =1X i j 为节点i 与其它节点的直接连接数(i ʂj ,不包括i 与自身的关联)㊂(3)结构洞㊂根据B u r t [21]的研究成果,结构洞可通过限制度指数衡量,基于上文网络数据,通过U c i n e t 软件测度限制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C i j =(p i j +ðqp i qp q i )2(q ʂi ,j )(4)C i j 代表节点i 受到节点j 的限制度指数,p i j 代表i 的网络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联系j 上所占比例㊂限制度指数表示对结构洞的约束,即限制度指数越高,结构洞的值越小㊂因此,采用(2-C i j )测度研发主体的结构洞属性㊂2.3.2 同质变量测度(1)地理同质性㊂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为依据,统计合作专利数据中研发主体所在地区,以数字标记地区,若研发主体具有同一地区标识,则代表研发主体之间具有地理同质性㊂(2)组织同质性㊂统计研发主体所属类型并对其类型作出标记,其中,将所属类型为企业的研发主体标记为 1 ,将所属类型为大学的研发主体标记为 2 ,将所属类型为科研院所的研发主体标记为 3 ,若研发主体具有同一组织标识,则代表研发主体之间具有组织㊃46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年。

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清单

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清单
16
新型显示基板玻璃
17
5G通信手机射频芯片
18
5G通信高端滤波器
19
量子通讯光电雪崩二极管
20
量子通讯调相器
21
量子通讯激光器
22
量子随机数噪声源
23
智能可穿戴产品操作系统
24
米波共形阵列
25
大阵列天线高机动技术
26
有源无源一体化技术
27
太赫兹源器件
28
太赫兹探测技术
29
太赫兹调制解调技术
30
太赫兹光谱探测技术
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
73
高速、高功率密度、大功率电机设计制造技术
74
轮毂电机及其驱动系统技术
75
混动自动变速箱技术
76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77
高度自动驾驶技术
六、高性能材料
78
高性能钢铁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
79
有色金属材料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
80
特种轴承钢
81
高强不锈钢
82
刀刃具钢
83
高精密冶炼设备
84
高精密处理设备
85
高精密成形设备
86
高精密检测设备
87
汽车空调、压缩机用高弹性钢
89
大型破碎设备用抗冲击、耐磨钢
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清单
序号
技术/产品
一、人工智能领域
1
CMOS图像传感器
2
生物传感器
3
量子传感器
4
加速度传感器
5
姿态传感器
6
激光雷达
7
指纹识别
8
人脸识别
9
声纹识别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的通知(工信部科【2017】251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的通知(工信部科【2017】251号)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修订说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工信部科〔2011〕320号)以来,分别于2013年、2015年两次对相关技术内容进行了修订,以引导和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发应用共性关键技术。

为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研究了对行业有重要影响和瓶颈制约、短期内亟待解决并能够取得突破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通过研判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共提出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174项,其中,原材料工业53项、装备制造业33项、电子信息与通信业36项、消费品工业27项、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25项。

目录一、原材料工业 (1)二、装备制造业 (24)三、电子信息与通信业 (40)四、消费品工业 (53)五、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64)一、原材料工业(一)钢铁1.基于大数据的钢铁全流程产品工艺质量管控技术主要技术内容:钢铁企业工艺质量大数据平台、全流程工艺质量数据集成技术;高速工艺质量参数采集与存储技术;工艺过程综合监控及预警技术;板坯、钢卷等质量在线评级技术;产品工艺参数追溯分析技术;跨工序产品质量交互分析与异常诊断技术;机械性能在线检测技术;产品晶粒度在线检测技术;表面质量缺陷三维检测技术;全流程工艺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新产品研发技术。

2.钢铁定制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全流程、定制化的制造系统;钢铁产业供应链智能优化技术;钢铁材料智能化设计与优化技术;钢材组织性能预测、钢种归并和钢铁全流程工艺参数协调优化控制技术;钢铁流程大数据时空追踪同步和大数据与知识混杂的挖掘分析技术;基于生产过程大数据和生产经验的高精度生产模型和知识库;用户定制产品性能参数为牵引的钢种动态归并和钢铁材料组织性能动态预测技术;关键工艺设备的大数据性能预测、智能故障诊断和安全运行调控技术;钢铁全流程泛在无线通讯网络的实现结构、通讯协议和实现装备。

如何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基础创新

如何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基础创新

始于2016年秋季的林毅夫教授和张维迎教授产业政策之争已经过去四个年头了,林张产业政策之争主要是围绕政府是否应该制定产业政策。

但我们认为,产业政策由谁制定、制定与否、实施效果如何不应该只局限于思考产业主导政策本身,而应以系统的思维旁观其他因素,其中关键共性技术因素不容小藐。

如何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基础创新共性技术的研究属于基础创新,往往对产业的发展进步呈现出一定的制约性,其合理有效地管理对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贺俊 |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黄艳 |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什么是关键共性技术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共性技术研究是处于基础研究与市场开发之间的技术研究阶段,具有竞争前性、可再研发性和影响广泛性等特征。

共性技术,是从英文Generic T e c h n o l o g y 翻译而来,“Generic”意思是“非特有的、一般的、普通的、通用的”。

从字面上来说,“Generic Tech-nology”指“非仅用于特殊用途的、非专有的、通用的技术”。

共性技术第一次被明确定义是在1988年美国ATP(先进技术计划)上:一种有可能应用到大范围的产品或工艺中的概念、部件、或工艺、或科学现象的深入调查。

美国布什政府对共性技术的定义为:共性技52术是存在潜在机会的,可以应用于多个产业的产品或工艺的科学事实,这种科学事实具体表现为科学概念、技术组成、产品工艺以及科学调查。

而关键共性技术又是共性技术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或多个产业形成瓶颈制约作用的技术。

共性技术的研究属于基础创新,往往对产业的发展进步呈现出一定的制约性,其合理有效地管理对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相比主导产业政策,真正决定最终效果的恰恰是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

因此,加快投资和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船舶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探究

船舶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探究

船舶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探究摘要:造船业作为制造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高技术性与高难度的特点,若在制造环节因相关工艺的使用或操作上出现错误,将对船舶产品的寿命、质量与安全带来较大的影响。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决定了造船行业要想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引入智能化生产理念,引进和使用智能生产技术,确保生产制造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船舶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的分析,掌握船舶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要点,明确发展的方向,促进造船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船舶智能;智能化;共性技术;体系探究通信技术与自动化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造船业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机遇,也营造了良好的生产及发展环境。

通过各类新技术,尤其是智能化技术的使用,很好地完成了对造船工艺以及流程的优化及改进工作,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造船的目的,加快造船产业的发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全面发挥船舶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优势,还需采取适当的举措推进使用该技术,并且深入研究船舶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掌握技术发展趋势,以便在未来更好推广和使用此技术。

1.智能制造技术概述船舶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即一、二期,以散装、分段生产为主,此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船舶生产效率低下。

在随后的开发过程中,采用了区域装配的方法提高了装置的功能。

后来又引进了资讯科技,可以发展为以资讯为主的综合制造,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到了现代,已逐步发展出能够通过产品模块化和数字化的技术来进行高精度生产的智能化技术。

当前,世界上大部分的船舶制造业都在努力开发智能化技术,并对其进行改进。

2.船舶智能制造技术现存问题在目前我国船舶工业中,智能化技术发展相对滞后,行业联系尚不健全,市场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在关键技术的研发上还不够深入,配套产品的品质也不高,主要零部件还是要靠进口。

从内部角度来说,智能化改造和提升的成本很高,对企业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其回报周期也很长,这使得相关企业的智能化进程十分缓慢,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智能制造技术水平较低,暂时无法将其融入开发、设计、制造以及服务过程中,并且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时常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4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4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1.4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主要有: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机械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

一、检测传感技术检测与传感技术指与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装置相关的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传感器就像人体的感觉器官一样,将各种内、外部信息通过相应的信号检测装置感知并反馈给控制及信息处理装置。

因此检测与传感是实现自动控制的关键环节。

二、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等,实现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因此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是密切相关的。

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计算机与信息处理装置指挥整个产品的运行,信息处理是否正确、及时,直接影响到产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范围很广,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设计、系统仿真、现场调试、可靠运行等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

由于被控对象种类繁多,所以控制技术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示教再现、检索等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难点在于自动控制理论的工程化与实用化,四、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执行元件及其驱动装置。

执行元件有电动、气动、液压等多种类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多采用电动式执行元件,其驱动装置主要是指各种电动机的驱动电源电路,目前多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及集成化的功能电路构成。

执行元件一方面通过电气接口向上与微型机相联,以接受微型机的控制指令,另一方面又通过机械接口向下与机械传动和执行机构相联,以实现规定的动作。

因此伺服驱动技术是直接执行操作的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动态性能、稳态精度、控制质量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五、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往往是以机械技术为主实现的。

在机械与电子相互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对机械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现代机械技术相对于传统机械技术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

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二、原材料工业三、装备制造业四、消费品工业五、电子制造业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七、通信业八、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1. 高效/高压大功率节能电机驱动系统技术主要技术内容:高压大功率电机系统能量回收及高能效协调控制技术;MW级高压大功率永磁电机设计技术;电力电子器件串联的均压技术和驱动保护技术;高压大功率电机变流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和高效冷却技术;以及高压大功率电机高效节能系统的工程化设计、制造、测试及集成技术等。

2. 大容量电炉生产高品质工业硅节能关键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原料选择、配比和预处理优化技术;电炉炉心功率密度优化技术:高压与低压供电无功补偿技术;炉外精炼工艺技术。

3. 热带无头/半无头轧制节能关键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常规热连轧中间板坯快速连接无头轧制技术;无头连铸连轧技术(ESP);薄板坯连铸连轧半无头轧制技术。

4. 点燃式内燃机缸内直喷节能关键技术主要技术内容:燃烧组织与控制技术、燃油喷射系统技术、增压技术、可变气门技术、小排量缸内直喷发动机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申请报告编制大纲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申请报告编制大纲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申请报告编制大纲一、平台基本情况1、平台名称,平台主要依托单位概况。

2、平台人员规模情况,平台建设内容、规模、地点。

3、平台已获得的资质认定情况,获财政资金支持情况。

4、平台的运营(经营)情况(包括过去2年财务指标数据)。

5、平台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6、平台发展战略,现阶段和中长期目标。

二、平台的科研情况1、管理与团队情况。

2、相关研发设备原值,研发场地面积。

3、主持承担或主要参与过省级以上科研计划、行业标准的制定情况,拥有专利情况。

4、拟工程化、产业化的重要科研成果及其水平。

5、产、学、研联合情况。

(如有实质性的联合共建须提供相关证明文件)6、平台已取得的主要成就及相关材料。

三、平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1、本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国内外技术和产业发展状况、趋势与市场分析。

2、平台在本领域已解决和准备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成效。

3、平台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业务合作情况(提供合作协议等)。

4、平台对外提供的科研服务情况(可选项,提供服务记录)。

四、管理与运行机制1、机构设置与职责。

2、运行机制。

五、经济和社会效益六、运营费用测算(列表提供概数)1、2018年度运营总费用额度。

2018年度各分项费用额度,主要包括研发设备购置、研发人员费用、产品、样机试制和检验检测费用等。

2、2年运营费用测算:2019年度、2020年度运营总费用额度。

2019年度、2020年度各分项费用额度,主要包括研发设备购置、研发人员费用、产品、样机试制和检验检测费用等。

七、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1、平台法人(或主要依托单位)营业执照(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提供法人证明文件)。

2、平台已获资质认定证明材料。

3、主要科研成果(标准、专利、软件注册权等)一览表及证明材料。

4、2018年度审计报告。

5、其它相关证明文件等。

6、项目单位及法人代表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承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一体化是各种技术相互渗透的结果,其发展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精密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接口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七方面。(一)精密机械技术 机电一体化产品对机械部分要求具有更新颖的结构、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还要求精度更高、刚度更大、动态性能更好、热变形小、磨损小等。特别是关键部件,如导轨、滚珠丝杠、轴承、传动部件等的材料、精度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控制精度影响极大。(二)检测传感技术 检测传感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它将所测得的各种参量如位移、位置、速度、加速度、力、温度、酸度和其他形式的信号等转换为统一规格的电信号输入到信息处理系统中,并由此产生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决定执行机构的运动形式和动作幅度。传感器检测的精度、灵敏度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的性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传感装置能快速、精确、可靠地获取信息,而且价格低廉。目前,人们正在探索新的传感机理,开发各种传感功能的敏感材料,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可靠性、抗干扰等技术;信息型、智能型传感器的研究;新型传感器,如模糊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模式识别用传感器等的研究;传感器结构、制造工艺的开发研究等。(三)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及输出技术,它们大都是依靠计算机来进行的,因此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是密切相关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采用工业控制机(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单、多回路调节器,单片微控器,总线式工业控制机,分布式计算机测控系统等)进行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技术方面尚需研究开发的课题有:提高硬件制造工艺,保证产品的可靠性;提高信号处理速度;研究汉字输入! 输出装置;人" 机接口装置信息处理的智能化;软盘机、可编程控制器的标准化等。(四)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就是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最优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主要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一类线性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问题的古典控制技术发展较早,且已日臻成熟。现代控制技术主要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参变量、非线性、高精度、高效能等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最优控制、最佳滤波、系统识别、自适应控制等都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五)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指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驱动元件,使机械的运动部件按照指令的要求进行运动,并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执行机构主要包括电磁铁、伺服电动机、步进电动机、液压电动机、液压缸、气缸等。(六)接口技术 接口技术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成一体。中央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必须经过接口设备的转换才能变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实际动作。而由外部输入的检测信号也只有先通过接口设备才能为中央控制器所识别。(七)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系统分成若干功能的子系统,对于每个子系统的技术方案都首先从实现整个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对于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矛盾都要从总体协调的需要来选择解决的方案。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技术综合体,利用系统总体技术将各种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而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