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管理乡村社会秩序重构
加强乡村治理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乡村治理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治理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乡村治理涉及到农村社会治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只有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才能够实现农村社会治安的长期稳定。
首先,乡村治理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石,只有建立健全的基层组织,才能够有效地推进乡村治理工作。
在乡村治理中,要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村干部,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工作的公正、透明和高效。
其次,乡村治理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农村社会治安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只有保障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才能够为农民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在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应加强对农村犯罪行为的打击和预防,加强对农村社会治安隐患的排查和整治。
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群众的法律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乡村治理还需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从而推动乡村治理的发展。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和服务,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加强乡村治理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只有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注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够实现农村社会治安的长期稳定。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乡村治理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相关问题,加强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乡村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方案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方案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农村社会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治理的背景与现状、乡村治理结构优化、基层自治的强化、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法治建设的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公共服务的改善、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提出一套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方案。
一、背景与现状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村级治理缺乏规范化管理、村民参与度低、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等。
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稳定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方案。
二、乡村治理结构优化针对目前村级治理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村级治理结构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
可以设立村务委员会,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共同参与决策、监督与管理,并建立村级信访工作制度,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
三、基层自治的强化基层自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需要加强村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通过加强村民议事、选举制度的规范化,推动村民自治的深入实施,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四、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鼓励和培育村级社会组织,提高农村各界力量的组织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与管理。
五、法治建设的加强要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服务,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素质。
同时,要完善农村法律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六、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可以在乡村建设中推广智慧农村的建设,提供信息化的服务,如农村电商、数字农村建设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改进。
七、公共服务的改善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浅议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浅议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锋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
所以,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持农村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
是我们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存在问题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社会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农村治安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农村治安混乱局面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治安秩序不断好转,呈现了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但是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作制度落实不够经常。
虽然目前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体落实比较好,但一些工作制度不够经常,势必要影响社会的整体稳定效果,“五位一体”的综合办因农忙等原因不能经常开展工作,没有落实常年坚持治安巡逻等问题。
(二)经济保障困难。
农村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在治安防范工作中更没有经费保障,村两委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集体收入,无法解决治安防范工作的经费所需,年轻的外出打工,只能有年龄大的村民参与巡逻并且缺乏积极性。
(三)防范措施不够完善。
农村维护治安稳定的主要措施,是调节矛盾纠纷和治安巡逻,方法单一,有时存在“空档”没有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有效防控机制,形成较大的薄弱环节。
(四)农村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受小富即安等思想影响,不少农民富起来后打牌赌钱、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二是农村偷盗事件频发,偷羊偷牛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升级,家庭矛盾、邻里关系矛盾时有发生。
村落公共空间演变及其对村庄秩序重构的意义_兼论社会变迁中村庄秩序的生成逻辑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村落公共空间演变及其对村庄秩序重构的意义——兼论社会变迁中村庄秩序的生成逻辑曹海林内容提要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做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出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趋势。
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致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地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关键词 村落公共空间 演变 村庄秩序一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 )这一概念目前已为多个学科频繁使用,不同学科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对象所指略有相似,但其具体内涵却有着很大差别。
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本文把它界定为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
它大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社区内的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如中国乡村聚落中的寺庙、祠堂、集市等;二是指社区内普遍存在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制度化活动形式,如村落内的企业组织、村民集会、红白喜事活动等。
本文根据村落公共空间的型构动力不同,将公共空间划分为正式的公共空间与非正式的公共空间两种理想类型(ideal t ype )¹。
正式公共空间的型构动力主要来源于村庄外部的行政力量,我们也可以把这类公共空间称之为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即正式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中所展开的各类活动均受行政权力的驱使,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倾向。
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型构动力主要来源于村庄内部的传统、习惯与现实需求,我们可以把这类公共空间称之为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即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中所展开的各类活动均受村庄地方性知识及村庄生存理性选择支配,具有浓重的民间化色彩。
这样的划分将有助于理解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大致轨迹和特性,特别是能更好地洞悉村落公共空间演变与村庄社会秩序重构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乡村社会稳定打造最美乡村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地方)
乡村社会稳定打造最美乡村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地方)乡村社会稳定打造最美乡村促进乡村社会和谐乡村社会稳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社会和谐的基础。
为了打造最美乡村,我们需要重视乡村社会稳定的建设和促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乡村社会的稳定,并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强化乡村社会治理乡村社会治理是促进乡村社会稳定的基础。
将乡村社会治理摆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机制,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乡村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是乡村社会的基础和稳定的关键。
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民的经济来源。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便利的农村金融支持,帮助农民解决发展中的经济问题。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维护土地权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乡村稳定的重要基石。
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确保他们的土地不被侵占和侵犯。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保护农民的土地流转权益。
同时,加强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推动科学种田,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益,让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和福利。
四、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农民的权益保护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让农民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增加对农民的维权力度,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五、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社会和谐的关键要素。
要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加强城乡交流和互动,让城市的先进经验和科技进入农村,帮助农民实现更好的发展。
我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重构
层 政 权 建 制 方 面 ,90年 到 1 5 15 9 3年 实 行 乡 与 行 政 村 同 为 农 村 基 层 行 政 区划 ( 者 只是 规模 大小 的 区别 )乡 、 政村 的政 二 , 行 权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 和人 民政府。 以下一般设置区 。 县 区为 政 权 实 体 或 为 县 的 派 出机 构 , 导 乡 ( 政村 ) 府 的工 作 。 领 行 政 15 新 中国第 一部 《 法 》 之 后 规 定 “ 、 94年 宪 , 乡 民族 乡是 农 村 基 层 行 政 区划 , 乡政 权 是 农 村 基层 政 权 。 国家 政 权 的有 机组 成 是 部分 ” 。乡 政 权 以 下 的管 理 单 位是 自然 村 。 内公 共 权 力 由村 村 党支 部 和 上级 下 派 的工 作 组 来 行 使 。 在 农 村 经 济 体 制 方 面 , 中 国共 产 党 为 稳 固 新 生 政 权 , 从 15 90年 到 15 9 2年 底 . 开展 了土 地 改 革 运 动 . 立 了农 民 的土 确
地所 有 制 。之 后 , 开 展 了农 业 合作 化 运 动 , 互 助组 到初 级 又 从
很 低 。但 从 另 一 些 角 度 上看 ,人 民公 社体 制又 是 极度 高 效 率 的 . 其 历 史地 位 与 贡 献 。 第 一 . 民公社 体 制 保 证 了 国家从 有 人 乡 村 社会 提 取 资 源 , 而 加 速 国 家 工业 化 的进 程 。 从 在缺 乏 外部 经 济 援 助 的情 况 下 。人 民公 社 体 制 从 农 村 为工 业 发展 提 取 了 宝贵的启动资金 ,为中国迅速建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作出了 重 要 贡献 。 第二 , 民 公社 发 挥 动 员 优 势 组 织农 民兴修 了一 大 人 批 农 田水 利工 程 。 且 在 农 村 基 础 教 育 、 本 医疗 和基 本 社会 并 基 保 障 制度 建 设 等 方 面 也 取得 了 巨大 成 绩 .形 成 了新 中 国农 村 基 础 设施 与公 共 服 务 基本 框 架 。直 到 今 天 中 国农 村正 在 使用
乡村治理与乡村社区治理
乡村治理与乡村社区治理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乡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乡村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进行的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的过程。
乡村治理的特点在于其基层性和多元性。
乡村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乡村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居民自治的作用。
同时,乡村社会的多元性也要求乡村治理要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充分尊重和发挥各方的主体性。
乡村社区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社区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来解决社区内部的事务。
乡村社区治理的特点在于其基层性和民主性。
乡村社区是乡村治理的基层单元,社区治理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和自治能力。
同时,乡村社区治理也要注重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要加强乡村组织建设。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乡村组织,要加强乡村组织的建设,提高其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
其次,要推进乡村社区建设。
乡村社区是乡村治理的基层单元,要加强社区组织的建设,提高社区自治的能力。
再次,要促进乡村居民参与。
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性和自治能力,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督。
政府在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加强对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引导和监督,保障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顺利进行。
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
总之,乡村治理和乡村社区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内容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日益受到关注。
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是指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通过制定政策、规划、组织实施等方式,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工作。
下面将从乡村社会治理的定义、工作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乡村社会治理的定义乡村社会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参与主体通过制定政策、规划、组织实施等方式,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工作。
乡村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乡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社会治理的工作内容1. 制定政策和规划: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制定适应乡村实际情况的政策和规划。
政府应根据乡村发展的需要,制定乡村建设规划、农业发展政策、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等,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指导。
2. 组织实施乡村发展项目:乡村社会治理工作需要组织实施一系列乡村发展项目,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些项目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开发等。
3.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乡村社会治理工作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政府应加强对乡村社会的管理和监督,预防和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
同时,要加强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保障乡村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4. 提供公共服务:乡村社会治理工作需要提供一系列公共服务,以满足乡村居民的需求。
这些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服务。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5.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乡村社会治理工作需要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村民委员会、乡村文化站等社会组织的建设,发挥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1. 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仍然比较突出,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
乡村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政府、居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
乡土社会礼治秩序总结
乡土社会礼治秩序总结乡土社会礼治秩序是指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人们通过共同遵守的习俗、规范与道德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它是基于乡土文化、家族制度和社区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传统社会治理方式。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总结乡土社会礼治秩序。
首先,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在家族制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农村社会中,家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结合,是乡土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单元。
家族制度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权力传承和资源调配的机制。
在家族制度中,作为家族成员必须遵守各种规范和道德准则,如尊老爱幼、孝顺父母、追求家族的荣誉等。
这些规范和准则使得家族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助、互敬和互信的关系,有助于维持家族内部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其次,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在公共事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传统农村社会中,由于缺乏现代法治体系,人们主要通过乡土社会的规约来解决各种纠纷和冲突。
乡土社会的规约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它源自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通过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乡土社会规约主要包括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的执行和监督机制以及村规民约的传承等。
通过这些规约,乡村社会能够维持公共秩序,解决各种社会纠纷,保障社会稳定。
最后,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在家风家教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风家教是家庭习俗、家庭文化和家庭认同的总称,它通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培养家庭成员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普遍注重家风家教的培养,尊重长辈、尽责育人、推崇德行等都是乡村家庭普遍遵守的家教准则。
这种家风家教的培养使乡村社会中的家庭关系更加稳定,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互助和支持也更为紧密,为社会秩序和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乡土社会礼治秩序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一种重要社会治理方式。
它通过家族制度、公共事务和家风家教等方面的规约与准则来维护社会秩序。
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形成和传承不仅有助于乡村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社会治理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社会治理农村社会治理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乡村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各种制度、政策和措施,对农村社会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实现农村社会秩序井然、安定有序的目标。
一、农村治理现状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村人口外流、村庄空心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等。
这些问题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需要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二、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乡村社会治理的体制包括政府、农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等多个主体,并强调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法治保障。
这一体制构架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规范机制和保障措施。
三、政府与村庄自治政府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职责包括政策制定、资源整合、社会服务等方面。
同时,政府应当支持和引导村庄自治组织发挥作用,加强村民自治,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实施。
四、公共服务与基层建设公共服务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安全等方面。
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关键。
五、法治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法律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石,法治建设是实现农村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
倡导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有助于维护和促进农村社会治理。
六、信息化与社会管理创新信息化技术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可以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和水平。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乡村社会管理创新,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环。
七、农村素质教育与社会治理农村素质教育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有助于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
八、乡村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基础。
只有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九、社会参与与农村社会治理社会参与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促进公众参与,推动社会协同治理,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效能和创新。
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乡村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农村社会组织能力,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推动农村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乡村振兴。
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需要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提升农村治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的意义1.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
2.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组织能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3.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持。
三、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的基本原则1. 全面依法治理: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规范乡村治理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2.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 公众参与、多元主体:鼓励农民参与农村治理,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
4. 整体推进、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类施策,整体推进乡村治理工作。
四、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的主要举措1. 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包括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村级组织、农村社会组织等,加强组织建设和管理能力培养。
2. 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加强乡村治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农村法治水平,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3.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4. 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发展的整体效益。
从社区走向组织:中国乡村秩序重构的结构基础
关 键 词 社 区 ;现 代 组 织 ;乡村 秩 序 ;基 层 治 理
以社 区( 村 落/ 聚落共 同体 ) 为 载体研 究 中 国农
村 是 中 国农 村社 会 学研 究 的传 统 。早 期 有 费孝 通 先 生 的《 江 村经 济 》 、 杨 懋 春先 生 的《 山 东 台 头——
织是现 代社 会 的 基石 。从 结 构 层 面研 究 组 织 有 助
于厘清 社会 转型 的连续 性 与断裂 性 的辩 证关 系 。
由 于村 落社 区解 体在 当前 的 中 国乡 村趋 于普
遍化 , 当前 的农 村社 会 学 研 究 有 去结 构 化 的趋 势 , 表现为 更多 地对 农 民个 体 行 为 的关 照 。所 谓 集体 行动、 依 法抗 争 、 合作 、 治 理 等行 为 成为 关 注 焦点 , 并 试 图引入 国家 、 市场 等 外 部 因素 加 强 互 动 ; 或者 直接从 问题 的角 度引入 社会 建设 ( 新农 村建 设) , 以
实, 其 后果 必然 伴 随着 乡村 失 序 与秩 序 重 构 , 其新
的结构 性基 础是 什 么?
与 社 区 研 究 传 统 比较 而 言 , 组 织 研 究 在 中 国农
村社会 学研 究 中 相对 薄 弱 。 已有 的研 究 多 侧 重 于 乡村组 织 的功能 层 面 , 如 自治 组织 的治 理 功 能 、 合 作组织 的经济功 能 、 文 化 组 织 的 教化 功 能 、 社 会组
第 5 2卷 第 3期
Vo 【 . 5 2 No . 3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农村发展的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
农村发展的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素,而社会治理则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手段。
农村社会治理涉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等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旨在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促进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农村发展的背景、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农村发展的社会治理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背景1. 农村社会变革的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助力农村发展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2. 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治理体系不健全、农村基层组织薄弱、社会矛盾与纠纷频发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可能引发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1.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治理能够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提升农村社会的公平性和正义感。
通过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农民的合法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也能够在农村得到落实。
2.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农村社会治理涉及到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通过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可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条件。
3. 降低社会矛盾与风险农村社会治理可以及时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矛盾的升级和激化。
通过加强社区管理、设立农民工权益保护机构等手段,有效化解农村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的途径1. 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机构。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社会治理的组织领导,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后“并村”时代乡村共同体的重构
后“并村”时代乡村共同体的重构后“并村”时代,乡村共同体的重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外流,农村社会结构逐渐松散,传统的乡村共同体正在面临重构的挑战。
而在“并村”时代,乡村共同体的重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后“并村”时代乡村共同体的重构进行探讨,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一、乡村共同体的概念和现状乡村共同体,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的一个以共同利益和文化认同为基础的社区组织,是乡村社会的基本单元。
在乡村共同体中,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形成一种密切关系。
传统上,乡村共同体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维系农村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变革,乡村共同体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外流和老龄化问题,很多乡村地区的人口日渐减少,乡村社会结构逐渐松散,传统的乡村共同体受到了冲击。
在“并村”时代,一些乡村地区出现了村庄合并的现象,导致原本的乡村共同体组织形式发生改变。
这些变化对乡村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都带来了挑战。
乡村共同体的重构是因为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并村”时代,一些乡村地区出现了村庄合并的现象,原本独立的村庄被整合到一起,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就需要对传统的乡村共同体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构,以适应新的乡村社会结构和发展需求。
乡村共同体的重构还是因为乡村社会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乡村社会需要更加紧密的组织形式来促进发展。
乡村共同体正是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因此乡村共同体的重构是迫切需要的。
乡村共同体的重构也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乡村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乡村生活质量和社区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在乡村地区建立更加完善的社区组织和管理体制。
乡村共同体正是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组织形式。
1. 强化乡村自治,促进乡村民主发展。
秩序重构: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新轨迹
Order Reconstruction:A New Trajectory i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作者: 王俊程[1];李达[2]
作者机构: [1]云南师范大学泛亚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所,云南昆明650500
出版物刊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页码: 74-8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乡村治理;社会秩序;困境;轨迹
摘要:乡村社会治理问题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难点所在。
城乡二元差距不断拉大引发的乡村治理结构性变迁,对乡村社会治理秩序造成严重的冲击。
传统乡村社会治理在向新型乡村治理转变的过程中呈现行动困境、服务困境、参与困境与制度困境等“多重性”的事实难题。
新形势下,在新型乡村社会秩序与治理创新的思路安排下,破解乡村社会秩序难题需要以治理新理念引领乡村社会秩序发展。
具体而言,需要在党的十九大思想引领下,通过深化乡村改革、落实公共服务、构建多元主体、创新治理体制等方式进行全面治理创新。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与维稳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与维稳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社会治理与维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乡村振兴中农村社会治理与维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社会治理的意义农村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农村的变革与发展,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基层治理、农民权益、社会信用等。
因此,农村社会治理的意义不容忽视。
二、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基层治理方式简单粗暴,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其次,一些地方存在政府职能失调,协调能力不足,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再者,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法规制度保障。
三、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为了解决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机制。
首先,要推进基层治理的规范化,加强组织架构和人员培训。
其次,加强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此外,加大对法治化建设的力度,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四、农村维稳的重要性农村维稳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维护农民权益,保证农村的平安稳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因此,农村维稳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五、农村维稳的挑战农村维稳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社会治理的成本较高,资源投入不足。
其次,信息不对称使问题处理更加复杂。
再者,城乡差距和农民工问题也对农村维稳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六、提升农村维稳能力为了应对农村维稳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农村维稳能力,如培训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法律意识。
此外,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
七、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群众参与群众参与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
通过加强群众参与,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和优化治理效果。
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强化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八、加大对农村社会治理的投入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加强财政保障。
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的概念、目标、原则以及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概念乡村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政府、农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以法治为基础,以社会共治为主要方式,推动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过程。
二、目标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的目标是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三、原则1.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2. 法治为基础:依法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乡村法规制度,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提高乡村治理的规范化水平。
3. 全面参与:鼓励农民、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4. 综合施策:注重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全面发展。
5.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注重发挥乡村特色资源和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实施措施1.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完善农村基层自治机制,提升农民自治能力和居民自治水平。
2. 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制定完善农村法规制度,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3. 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4. 优化乡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5.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推广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6.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农村社会组织等,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合作。
如何构建乡土社会秩序
乡土社会秩序是指在乡村地区中形成的一种社会规范和秩序,其基础是共同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构建乡土社会秩序是实现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
以下是构建乡土社会秩序的简介、工具和原料、方法和步骤,以及专业举例说明:简介:构建乡土社会秩序的目的是在乡村地区中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
这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加强社区自治、完善社会治理、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工具和原料: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工具和原料包括传统文化、优秀作品、社区活动等。
社区自治的工具和原料包括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志愿者等。
社会治理的工具和原料包括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设施、安全监管等。
法制建设的工具和原料包括法律法规、司法机关、律师等。
方法和步骤:加强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加强社区自治,建立和完善居民自治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完善社会治理,强化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提高法律服务水平。
专业举例说明: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构建乡土社会秩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例如,江苏省南通市启动了“社区共建”项目,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加强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治理,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秩序。
此外,南通市还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
另一个例子是在印度尼西亚,为了构建乡土社会秩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社区自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法制建设等。
例如,在爪哇岛中部的马加兰县,政府通过与当地社区合作,建立了一些社区维护小组,这些小组由居民自发组成,负责维护社区的公共设施和社会秩序,如清理垃圾、维护道路、管理公共场所等。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道路、铺设电缆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构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构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一、背景介绍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过程。
构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
二、形成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形成科学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法律的约束力和公信力。
同时,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其有效执行。
三、健全组织架构与职能配置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要素之二是健全组织架构与职能配置。
要建立健全村级、乡镇级、县级三级社会治理组织,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和权力边界。
此外,还需要合理配置专业人才,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组织的运行效能。
四、强化基层自治与公共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要素之三是强化基层自治与公共参与。
要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鼓励村民通过选举产生村委会,实行集体决策。
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
五、加强农村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要素之四是加强农村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
政府要加强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动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同时,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矛盾化解机制,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及时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要素之五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政府要加大对基层社会治理机构的支持力度,提供充足的经费和物质支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干部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七、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要素之六是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服务设施的投入,建设配套完善的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设施。
同时,要提升农村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管理与乡村社会秩序重构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也得到改善,但是,乡村社会的治理和秩序却不容乐观。
文章运用因子分析和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来了解近三十年的农村社会变迁状况及农村组织化参与程度对其的影响,进而提出在农村社会管理和乡村秩序重构等方面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变迁组织化参与程度乡村秩序重构
一、农村社会变迁状况的描述统计与测度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贫穷落后的旧农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已经经历并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性变迁。
当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也出现了农村社会不稳定、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
那么如何在农村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很好地避免或者减少影响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就需要农村社会的治理和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
笔者所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于2009年1月组织了全国十省市农村千户调查,该调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在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广西、四川、陕西等每省抽取3个行政村,在每村随机抽取35户左右,对其农户户主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共发放问卷1050份,有效收回1032份。
为了很好地分析农村社会变迁的状况,所设计的调查问卷中包含了很多关于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的问题。
二、近三十年我国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的描述统计
根据调查数据观察近三十年来农村社会的变化状况,具体描述如下表6-1和表6-2:
1、近三十年农村社会变好方面的描述统计
根据我国农村社会变好方面的描述统计结果来看,被调查者中认为村民可以选举村干部变好的方面非常明显的比例为24.6%,认为变好比较明显占44.4%,因此,有64.4%的人认为这一变化是明显的;在公共事务村民可以做主这一项,有占12.8%的被调查者认为变化非常明显,有21.1%的人认为比较明显,结果显示有33.9%的人认为这一变化是明显的;在村里的公共设施变好这一项,有近60%的人认为是明显的(包括非常明显23.8%和比较明显35.9%);有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民的负担越来越轻这一变化是明显的;有77.4%的人认为农民的收入普遍增加这一变化是明显的;在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这一项中,有74.6%的人认为这一变化是较为明显的;有50.3%的农户觉得村民的福利越来越好这一变化是明显的;认为村庄生活越来越好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为47.2%;52.8%的被调查者认为村民观念越来越先进这一变化较为明显;在村干部更受群众欢迎这一变化较为明显的人只有24.4%;认为国家农村政策变好方面较为明显的占82.1%。
2、近三十年农村社会变迁中不好的方面描述统计
根据我国三十年农村社会变坏方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有
20.4%的被调查者认为干部和群众关系紧张这一变化比较明显;认
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一变化明显的人有69.8%;有23.9%的人认为农村违法犯罪越来越多这一变化是明显的;29.5%的被调查者仅为农村的经济纠纷这一变化比较明显;28.9%的人认为村民越来越自私这一变化较为明显;22.2%的人认为村里光棍越来越多这一变化较为明显;认为夫妻关系越来越差方面变化明显的有10.6%,在赡养老人这一变化中,认为变化较为明显的有17.5%,在社会治安越来越差这一变化中有27.6%的人认为变化是明显的,认为村民的生活变单调的人有22.1%,27%的人认为社会风气变差这一变化是明显的。
三、结论和进一步的讨论
1、农村社会管理的总体状况。
我国农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演变为“乡政村治”的社会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政治组织的精简浪潮,农村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数量也逐渐减少,农村干部对农村的公共事务大多为“少作为”或者“不作为”,即便有个别行政村的干部有责任地想为农民做些事,但最终也会因缺乏资金而收场;另外,许多年轻力强、有知识的农民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社会管理干部队伍日益减少,建设也较为落后,使得农村的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基层的政治体制及治理等事宜都难以为继。
并且大多数农民对农村干部和组织缺乏一定的信任,导致农村自治组织的权威日益弱化以及农民的组织化参与程度很低,而这又进一步地阻碍了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
2、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经历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变迁,
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生产生活、精神风貌等也都越来越好,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较以前也有所提高,国家加强了农村的干部队伍建设(例如引进大学生村官),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也逐渐加强,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
但是国家的支持、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农业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要想有所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要想进一步地提高,这对需要国家的重视,进一步地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实施一些优惠性政策。
另外,随着家庭小型化和农村的社会变迁,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有所变化,有的行政村变好,而大部分村的邻里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都不是很好,村民对村干部以及基层组织或者其他自治组织缺乏信任,并且农村内部也出现了严重分化,农民内部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使得近年来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社会秩序混乱,村民之间的矛盾增多,协作能力下降。
3、农村的干群关系与社会管理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的反映农村的干群关系变好,而有的表示农村的干群关系越来越差。
农村的干群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民的
组织化参与程度。
整体来讲,农村的基层组织队伍建设还比较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也不健全,部分干部“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关口前移、综合施策”的理念还没树立起来,缺乏从行政命令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的心理和能力准备,在面对各种棘手问题时感到力不
从心。
因此,在改善农村的社会管理中,首先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增强村干部的服务意识。
也必须倡导农民积极参与,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形成农村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局面。
4、农民的收入与乡村社会变迁问题。
在近三十年的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村的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的收入、生活水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调查中得知,农民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和外出务工。
但农民外出务工也都是自发性质的,村里组织的较少,农民外出务工教育培训组织发育不完善,农民参与这类组织的程度也比较低。
目前,农民内部也面临严重分化,农村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那些不能外出务工的、知识水平低、能力不足的农民处于贫困境地。
因此,在提高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的同时,一定要兼顾那些贫困群体,调节好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缩小差距。
5、农民组织化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农村各种组织的发育很大程度依赖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的建设。
要使农村组织化参与程度得到加强,首先必须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一些社会组织要积极培育、规范管理和正确引导;其次加强基层政府改革,提高村干部的服务意识,使基层政府职能从重在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与维稳向引导社会组织与公众在相应框架内积极参与社会
服务与管理上来,树立农村干部和基层组织的威信,改善干部与群众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之间的团结与协作。
激发农民参与组织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乐章,许汉石,《农村组织化对我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