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 氨基酸

合集下载

实验四-氨基酸的纸层析法

实验四-氨基酸的纸层析法

姓名:郭沈杰年级专业:2012级生物科学同组者:蔡萍萍学号:12050011012实验四氨基酸的纸层析法一、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氨基酸纸层析法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以滤纸为支持物的层析法,称为纸层析法。

纸层析所用展层剂大多由水和有机溶剂组成。

展层时,水为固定相,它与滤纸纤维亲和力强;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它与滤纸纤维亲和力弱。

有机溶剂在滤纸上又下向上移动的,称为上行法;有上向下移动的,称为下行法。

将样品在滤纸上确定的原点处展层,由于样品中各种氨基酸在两相中不断进行分配,且他们的分离系数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氨基酸随流动相移动的速率也不相同,于是各种氨基酸在滤纸上就相互分离出来,形成距原点不等的层析点。

在一定条件下(室温、展层剂的组成、滤纸的质量、PH值等不变),不同的氨基酸有固定的移动速率(R f值)R f=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混合氨基酸做样品时,如果只用一种溶剂展层,由于某些氨基酸的移动速率相同或相近,就不能将它们分开,为此,当用一种溶剂展层后,可将滤纸旋转90度,以第一次所的层析点为原点,在用另一溶剂展层,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这种方法称为双向层析法。

氨基酸无色,利用茚三酮反应,可将氨基酸层析点显色作定性、定量用。

本实验主要介绍的是单向层析法。

其中混合氨基酸有精氨酸、苯丙氨酸。

三、实验仪器1、新华滤纸2、层析缸3、细线4、点样管5、橡皮筋6、电吹风7、喷雾器8、铅笔9、直尺四、实验试剂1、精氨酸、苯丙氨酸、混合氨基酸(精氨酸、苯丙氨酸)2、展层剂:正丁醇:12%氨水:95%乙醇:蒸馏水=13:3:3:1(v:v)3、0.5%茚三酮—无水丙酮溶液:0.5g茚三酮溶于100ml无水丙酮,贮于棕色瓶中五、实验步骤1、取滤纸剪成20×10厘米的滤纸条一张,在一端打孔,系一根细线,在另一端2~3cm处用铅笔画一横线,在上面相同间隔画3圆点(原圈直径约5mm)。

2、取毛细管3支,分别吸取精氨酸、苯丙氨酸、氨基酸混合液少许,在原圈处点样,样点。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实验基本原理1 有效数字计算结合电子天平的应用等加减法:进行数字加减时,最后结果所保留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相同,其尾数“四舍五入”;如:0.124+1.2345+12.34=13.6979,应取13.70;乘除法:进行数字乘除时,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为准,而与小数点的位数无关,其尾数“四舍五入”;如:1.23×0.12=0.1476,应取0.15;2 误差分析误差为实验分析的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误差越小,测定值越准确,即准确度越高;误差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绝对误差= 测定值- 真实值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真实值×100%一般用相对误差表示结果的准确度,但因真实值是并不知道的,因此实际工作中无法求出分析的准确度,只得用精确度来评价分析的结果;3 偏差分析结合“可溶性蛋白或赖氨酸实验”要求掌握精确度表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的测定值相近的程度;一般用偏差来衡量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偏差也有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两种表示方法;绝对偏差= 单次测定值- 算术平均值不计正负号相对偏差= 绝对偏差÷算术平均值×100%例如:分析某一材料糖含量,共重复测定5次,其结果分别为:16.1%,15.8%,16.3%,16.2%,15.6%,用来表示精确度的偏差可计算如下:分析结果算术平均值个别测定的绝对偏差不计正负16.1% 0.1%15.8% 0.2%16.3% 16.0% 0.3%16.2% 0.2%15.6% 0.4%平均绝对偏差=0.1%+0.2%+0.3%+0.2%+0.4%÷5 = 0.2%平均相对偏差= 0.2÷16.0×100% = 1.25%在实验中,有时只做两次平行测定,这时就应用下式表达结果的精确度:两次分析结果的差值÷平均值×100%4 实验结果的表述:实验结果可用列表法“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常用和作图法综合实验用表示;第1章分光光度技术分光光度技术是光学光谱分析技术的一种,它是利用物质的特征吸收光谱来对不同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项技术;我们将重点介绍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一、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1、讨论的波长范围:200~400nm的紫外光区和400~760nm的可见光区;人肉眼可见的光线称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760nm;200~400m为紫外光区,760~400000nm为红外光区;2、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发射光谱:不同光源发射光谱不同;对电灯来说,钨灯发射可见光源,氢灯发射紫外光源;吸收光谱:被溶液吸收后的光谱;在分光镜上呈现暗带的光谱;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一部分被溶液吸收,一部分光可反射、折射、吸收、透过,溶液的厚度愈大,光过越少;3、吸收光谱中的透光度T与吸光度A:吸收光谱类仪器的检测读数盘上都有两种数字,T或A或 E 消光度1透光度T :表示透过的光占入射光的比例%表示当一束光通过一杯样品溶液时,射光 = 反射光 + 折射光 + 吸收光 + 透过光当用空白组成该样品溶液的溶剂校正后,入射光 = 吸收光 + 透过光透光度T=样品透过光强度/空白透过光强度此时空白透过光强度是样品真正入射光强度;2吸光度A:是物质所吸收的光的一种度量,数值上等于透光度的倒数的对数透光度的负对数,即A = -lgT3朗伯-比尔定律:A = K C L, 吸光度与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K 为常数,同种物质K 相同,不同物质K 不同如固定L比色皿厚度,A 只与C 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使用条件:待测液是均匀稳定的稀溶液;入射光是严格的单色光;4、分光光度法比色法,P23:1定义:利用分光光度计产生的单色光照射待测溶液,通过检测吸光度,对溶液中存在的具有光吸收能力的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2测定方式:用已知标准浓度和未知浓度的待测液进行比色分析,根据两者间的吸光度做比较求得待测液的浓度;还需设置“空白”,以消除光的反射和折射;3光源:通过钨灯或氢灯产生可见光或紫外光;二、分光光度法的测量方法1、标准曲线法: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C的标准溶液,以纯溶剂为空白,测定标准溶液的A值,以A值为纵坐标,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2、回归方程法:得到的标准曲线数据可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求出标准曲线方程;见P27附;具体应用,先确定x和y,再按公式计算;3、仪器直读浓度法:7200等分光光度计可直接读出浓度;只需配出一个C标,校正仪器至已知浓度,将待测液推入光路,旋钮拨至C档,即可直接读出浓度;4、列解联立方程法:对于多组分和二组分混合液可选择多个或两个波长一般为各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测出吸光度A,再按方程组计算;P124,实验29属于此类三、分光光度法的应用见P26参考原则:•有紫外吸收的可选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如蛋白质、核酸、生物碱、硝酸盐等•无色的物质可通过显色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如蛋白质、氨基酸、核酸、酶、糖类等•有色的物质可直接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如色素;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浓度的一般操作P271、配制标准溶液,制标准曲线2、样品准备和提取:称样→浸提加热或研磨→稀释至一定浓度→显色紫外不必3、测定:选择适当波长→选择适当比色皿→倒入待测液→调节仪器→读数→记录4、计算:根据公式,带入各数据计算结果;思考题(1)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如何应用在哪些方面(2)结合实验,总结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的一般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3)简述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及使用方法;(4)名词:透光率,吸光度,吸收光谱,标准曲线第2章离心技术1、概念:1离心:是利用离心机产生离心力来分离具有不同沉降系数的物质的方法;2离心技术centrifugal method是利用离心机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将悬浮液中的悬浮微粒快速沉降,而达到分离、浓缩或提纯等目的的一门技术;应用:在生物科学,尤其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2、基本原理:物质颗粒在离心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主要有离心力、介质阻力和介质浮力等;1 离心力F:定义:物质颗粒在离心场中受到一个远离旋转轴的力即为离心力;表示:常用地球引力的倍数表示,“数字×g”g为重力常数;例如25000×g,则表示相当于地球引力的25000倍高速离心;实际应用中,特别是低速离心,常用每分钟转数v 表示r·min-1或rpm;2)浮力密度:物质的质量减去在一定介质中所受的浮力即为浮力密度;只有物体的密度大于介质密度的情况下,该物体才会发生沉降;3)沉降阻力:物体在介质中沉降时,所受到的介质阻力;沉降阻力取决于介质的粘度;4)沉降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物质颗粒移动的距离;它与物体的密度成正比,与介质的摩擦系数粘度成反比;3、离心机的分类P10可从转速、用途、离心形式、转子形式、使用温度等方面对离心机进行分类; 根据离心机转速不同,可分为三类:低速普通、高速和超速离心机;(1)普通离心机:转速在8000 rpm或6000×g以下,一般性制备用一般实验中用;(2)高速离心机:转速可达25000 rpm或89000×g,需要带有冷却离心腔的制冷设备,以控制转子高速旋转产生的磨擦热;(3)超速离心机:转速在30000 rpm以上,可产生高达500,000×g的离心力;可使亚细胞器、病毒分级分离,也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的相对分子量等;由于转速极高,因此它除带有制冷设备外,还具备真空系统;4、常用离心技术1 差速离心法:基于待测物质颗粒的大小、密度不相同,其沉降速度不一样而得到分离;2速率区带离心沉降速度超速离心:样品中粒子大分子因大小和沉降速度不同,在梯度介质中呈分离的区带状沉降,管中形成区带;同样的粒子处于同一区带图1-1-4首先在离心管中灌装好预制的一种密度梯度介质液,在其上面小心铺上一层样品溶液图1-1-4 ,离心期间,样品中各组分会按照各自的沉降速率沉降,被分离成一系列的样品组分区带,故称率区带离心;3等密度梯度离心沉降平衡超速离心:样品中粒子大分子因浮力密度不同,粒子移至它本身相同密度的地方形成区带管中形成区带图1-1-5;如果离心管中介质中的密度范围包括待分离样品中所有组分的密度,离心过程中,各组分将逐渐移至与它本身密度相同的地方形成区带;速率区带法和等密度梯度法的区别:开始介质有无梯度前者有,后者无但在离心中自动生成;●介质不同前者可用蔗糖、甘油等,后者常用碱金属的盐溶液;5、离心技术的应用1)物质的分离:将固体与液体分离,或将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2)测定沉降系数和分子量:超速离心6、离心操作的一般过程1仪器选择:根据需要选择2离心准备:样品装入离心管,做好标记并进行平衡;再按对称方向放到离心机中;3离心:关闭离心腔盖,调整旋钮或按钮至设定时间及转速低速离心机逐渐增速开始离心;4检测、分离已离心样品:取出离心管,用长吸管、移液器、注射针头等工具吸取所需的液体分离层,或直接倾去液体层,留下所需的固体层;思考题(1)何为离心技术它有什么用处(2)简述离心机的分类;(3)结合实验,说明普通离心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4)名词:离心力,沉降系数,沉降速度,差速离心,等密度梯度离心第3章层析技术定义:层析技术层析法是根据物质的理化性质而建立的分离、分析物质的方法;P15⏹发现历史:层析法也称色谱法,是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将植物叶片提取的色素通过装填有CaCO3的柱子,各种色素以不同速率流动后形成不同的色带而被分开,由此得名为“色谱法”;⏹层析法不断发展,相继出现气相层析、高压液相层析、薄层层析、亲和层析、凝胶层析等;层析法是生物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分析技术之一;一、 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析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如吸附力、分子形状及大小、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发生相互作用吸附、溶解、结合等使各组分以不同速度移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1、 分配系数K :通常被用来描述一种化合物在互不相溶的两个相中的分配状况;溶质在移动相中的浓度溶质在固定相中的浓度=K2、 分离原理P15见图1-2-13、 层析法分类1按层析过程的机理依据的理化性质分类2按两相的物态固、液、气分类3按操作形式支持物、装置等分类见P17,表1-2-1 层析法分类表4、几种层析方法简介1 分配层析1原理:利用混合物在两种不相混溶的液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分配系数小的溶质在流动相中的分配的数量多,移动快;分配系数大的溶质在固定相分配的数量多,移动慢;2应用:纸层析,以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常用于分离鉴定氨基酸、核苷酸、色素等小分子有机物;物质在纸上的移动速率可以用R f 值表示:距离溶剂前沿至起点中心的心距离物质斑点中心至起点中=f R 在相同条件下,Rf 值是固定的,可用于鉴定被分离的物质;2吸附层析1原理:利用固定相的固体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吸附力的大小及流动相对它的溶解作用解吸作用的差异进行分离;2应用:薄板层析是常用的吸附层析方法之一;它用水作粘合剂将硅胶G均匀铺在玻璃板上形成一薄层作为固定相,由展开剂作为流动相,可用于分离氨基酸、单糖、寡糖、脂类等;3离子交换层析1原理:固定相的离子交换剂对各种离子有不同的亲和力,它们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选用不同pH的洗脱液做流动相便可将混合物中的各种离子逐个洗脱下来;2应用:离子交换柱层析常填充不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树脂,纤维素等,以分离各种可解离的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生物碱等;4凝胶层析分子筛层析或分子排阻层析1原理:根据混合物中各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而进行分离;固定相为多孔网络结构的凝胶颗粒;当各种分子流过层析柱时,比凝胶孔径大的分子不能进入胶孔,在凝胶颗粒间的空隙向下移动,最先被洗脱出来;比网孔小的分子能自由出入胶孔内外,在柱内经过的路程较长,移动慢,最后被洗脱出来;2应用:大分子分离提纯,测蛋白质分子量;5、层析技术的一般操作过程:以柱层析薄层层析为例,对层析的操作过程简介如下:1层析柱板的制作:⏹装柱:将层析介质如树脂、葡聚糖颗粒等均匀、致密地填充于层析柱中,并用洗脱液或样品缓冲液平衡一定时间见下图⏹制板:层析介质如硅胶G用溶剂调匀后平铺于玻板上,待晾干后进行活化; 2加样或点样:⏹加样:用于柱层析,待分离样品溶解后加于层析柱顶上;点样:用于薄层层析或纸层析,用毛细管等细小管状物将待分离样品点于薄层的一端;3洗脱或展层:⏹用流动相流过固定相的过程在柱层析中称为洗脱,在薄层层析中称为展层4检测与鉴定:根据样品性质特征用不同方法思考题(1)简述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分类(2)凝胶层析的原理如何(3)简述层析技术的一般操作过程,层析技术可应用在哪些方面(4)名词:展层,洗脱,制板,分配系数第4章电泳技术⏹定义:电泳技术是根据带电颗粒在电场中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电极移动的原理建立的分离分析物质的方法;P30⏹历史:1808年就发现电泳现象,但作为一种生物化学研究方法,在1937年后才得到了较大发展;⏹目前,电泳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医学、农、林、牧、渔、制药分析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一、电泳的基本原理1、带电质点:不同物质由于本身解离或其表面吸附有其它带电质点,在电场中便会向一定电极移动;aa、Pr和核酸都可两性解离,带有电荷;2、迁移率m:表示不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其单位为cm2·V-1·s-1:m = 颗粒泳动速度cm·s-1 / 电场强度cm·V-13、影响迁移率的主要因素:1内因:带电颗粒的性质和颗粒的大小、形状;一般说颗粒带净电荷越多,直径越小,越接近球形,在电场中迁移率越快,反之越慢;2外因:电场强度、溶液pH值、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渗现象、温度的影响;二、电泳的分类1、按分离原理分类:P32⏹分为区带电泳、移界电泳、等速电泳和聚焦电泳等4种;区带电泳最常用,电泳过程中,不同的离子成分在均一的缓冲液体系中分离成独立的区带;2、按有无固体支持物分类:⏹分为自由电泳和支持物电泳两大类;支持物电泳的支持物有多种,应用最多;根据支持物的特点又可分为:1无阻滞支持物,如滤纸、醋酸纤维膜、纤维素粉、淀粉、聚酰胺粉末,凝胶颗粒等; 2有阻滞支持物,通常为高密度的凝胶,如淀粉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等;用于放置支持物的电泳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垂直的、水平的、柱状的花篮式、毛细管的、湿小室及幕状的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支持物的区带电泳;PAGE分离物质的三种效应:1电荷效应:按所带电荷分离物质;2分子筛效应:凝胶聚合成三维网状结构,通过控制网孔大小分离不同大小的分子; 3浓缩效应:当使用不连续凝胶系统时,分离物质快速通过浓缩胶大网孔、而聚集于分离胶小网孔上呈一薄层,使分离物质处于同一起跑线;⏹因为以上三种效应,使分离物质的分辨率提高;2、聚丙烯酰胺凝胶的聚合:⏹聚丙烯酸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简称Acr和交联剂、双体的N,N-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在加速剂四甲基乙二胺和催化剂过硫酸铵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见图l-4-2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孔径大小,主要受凝胶浓度的影响;凝胶浓度越大,孔径越小;凝胶浓度过大,胶硬而脆,易折断;3、PAGE的应用1分离蛋白质和同工酶:P38⏹形成不同的蛋白带和酶带参见实验10及下图2测定蛋白质分子量:⏹采用SDS-PAGE;在样品中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降低天然蛋白质分子间的电荷差别,蛋白质结构变得松散,形状趋于一致,使各种SDS-蛋白复合物在电泳时产生迁移率差异只与分子量有关;3测蛋白质等电点:⏹采用等电聚焦电泳法IEF-PAGE;在凝胶柱中加入两性电解质载体,造成一定的pH梯度,使具有不同pI值的蛋白质聚焦在相应的pH中,这时所带净电荷为零,不再泳动,而浓缩成狭窄的区带参见P36及P55;4、凝胶电泳的一般操作方法:1 根据所分离物质的特性及要求选择相应的凝胶、电泳仪及电泳槽园盘、垂直板、多用途2 配制相应凝胶溶液烧杯中,参见P653灌胶:花篮式电泳装置,在玻管中倒入凝胶溶液,直接加水覆盖胶液4 胶凝固后倾出水,将玻管固定于电泳槽,倒入电极缓冲液并检查是否漏液5 点样:将样品加至凝胶上的上样孔中6 电泳:接上电泳仪开始电泳7 剥胶、显色8 分析:条带比较或照相或光密度扫描思考题⏹什么叫电泳简述电泳的基本原理;⏹什么叫迁移率电场强度、pH、温度对迁移率有何影响⏹凝胶电泳技术可应用在哪些方面⏹名词:等电聚焦,区带电泳,分子筛效应,浓缩效应;实验1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1、酶具有什么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比无机催化剂高1000万至10万亿倍,因此在生物体内的各种酶只需要极少的量就能催化大量底物发生反应;2专一性:指酶对催化的底物及反应类型具有选择性,所以酶的种类很多;3易变性:酶是蛋白质,要求温和的反应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温度、PH值等变化都会使酶的催化能力发生变化;4可调性:植物通过调节酶的活性进行不同的反应和适应不同的环境;2、什么是酶的活性酶催化效率的高低;3、酶的活性需要什么条件需要适应环境的条件——其中适宜的温度和PH值就是其中之一;根据酶的特性及需要的条件,下面分别给出不同的温度环境、不同的PH环境和催化底物,来探讨酶的活性需要的条件;原理:淀粉酶活性高低不同,淀粉水解的程度就不同,生成的产物也不同;其水解产物遇碘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故可根据加碘呈现的不同颜色来判断淀粉的水解程度,从而了解温度、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步降解成的分子量大小不一的中间产物糊精,最后再水解成葡萄糖和麦芽糖;不同的糊精遇碘显不同的颜色;淀粉+淀粉酶水解淀粉糊精水解紫糊精水解红糊精水解消色糊精水解葡萄糖+麦芽糖遇I2 遇I2 遇I2 遇I2 遇I2 遇I2蓝色蓝紫色紫色红褐色无色无色(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由于酶是蛋白质,所以受温度影响,在高温下,酶变性而失去活性;低温下,酶的活性被抑制;适宜温度,酶的活性最强;这种变性用什么来验证呢用不同温度冰水、40℃水浴和沸水浴作用淀粉酶,使淀粉部分、完全和不分解后与碘I2出现的不同颜色来观察;其中,冰水属低温,酶的活性被抑制,淀粉只能少部分分解,所以遇I2变为紫红色;40℃水浴,酶的活性最强,淀粉完全分解,遇I2变为无色或碘色;沸水浴,酶变性而失去活性,遇I2变为兰色(2)p H 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活性受环境pH的影响极为显著,通常只在一定的pH范围内,酶才表现出活性;植物酶的最适pH在4.5-6.5之间,而对今天萌发的小麦种子来说,主要起催化作用的酶为淀粉酶,最适pH是5;今天淀粉酶在不同PH3、5、7下,使淀粉部分和完全分解后与碘I2出现的不同颜色来观察;其中,PH为3属强酸性环境,大部分酶已变性失活,淀粉只有一小部分水解,遇I2变为蓝紫色; PH为5属酶的最适PH,酶的活性最强,淀粉完全分解,遇I2变为无色或碘色;PH为7属中性环境,酶的活性被部分抑制,淀粉只有少部分不分解,遇I2变为红紫色色(3)酶的催化特异性专一性:酶对作用的基质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即酶具有专一性;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所以今天我们用淀粉和蔗糖做底物来验证;即:淀粉+淀粉酶完全水解葡萄糖+麦芽糖Cu2+生成Cu2O砖红色沉淀;蔗糖+淀粉酶不水解没有Cu2O砖红色沉淀生成Ⅰ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甲组:颜色变化为:紫红色、无色或碘色、蓝色乙组:颜色变化为:无色或碘色、无色或碘色、蓝色Ⅱ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颜色变化为:紫红色、无色或碘色、蓝紫色Ⅲ酶的催化特异性鉴定:颜色变化:蓝色、蓝色、蓝绿色,说明淀粉酶液中含有还原性杂质测定:淀粉 +淀粉酶完全水解葡萄糖 +麦芽糖Cu2+生成Cu2O砖红色沉淀;蔗糖 +淀粉酶不水解没有CuO砖红色沉淀生成2思考题(1) 实验中为什么要检验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或糖溶液(2) 温度对酶活性有影响,说明酶具有什么性质 实验中如何观察为说明酶具有易变性;由于酶是蛋白质,所以易受温度影响,在高温下,酶变性而失去活性;低温下,酶的活性被抑制;适宜温度,酶的活性最强;实验中通过在冰水、40℃水浴和沸水浴中淀粉底物的消失情况进行观察,即冰水中,酶的活性被抑制,淀粉部分分解,遇碘I 2显紫红色;沸水浴中,酶变性而失活,淀粉不分解,遇I 2变兰色;40℃水浴,酶的活性最大,淀粉完全分解,遇碘不显色;(3) P H 对淀粉酶活性有影响,其最适PH 是多少 实验中如何判断淀粉酶的最适PH 值是5;实验中通过PH 为3、5、7检验淀粉酶的最适pH 为5,即pH 值为3时,酶的活性丧失,淀粉不分解,遇碘I 2显蓝色;pH 值为5时,酶的活性最大,淀粉完全分解,遇碘不显色;PH 值为7时,酶的活性被部分抑制,部分淀粉已分解,遇碘显紫红色;实验2 谷物蛋白含量的快速测定——双缩脲法P46 在研究植物营养、代谢作用及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中,往往需要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那么怎样测定呢 用碱性铜溶液;因为肽键在这种溶液中会产生紫色化合物,其颜色的深浅与肽键的数量成正比,也就是跟蛋白质含量成正比;颜色的深浅我们用一种仪器来测定,即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以此得出蛋白质的含量;碱性铜溶液又称为双缩脲试剂、肽键试剂,所以我们的实验方法就叫双缩脲法;原理:在浓碱液中,蛋白质中的肽键与双缩脲相似的肽键,能与Cu 2+结合,生成紫色和紫红色化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思考题‖O。

实验4-氨基酸类物质的荧光光谱分析

实验4-氨基酸类物质的荧光光谱分析

氨基酸类物质的荧光光谱分析【摘要】荧光物质吸收特定频率辐射能量后会产生荧光,不同荧光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最大激发波长以及荧光谱图不同,以此可以鉴定未知物质。

荧光还与物质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有线性关系,可以通过测定未知浓度的已知物荧光吸收强度来测定浓度。

【实验目的】1、熟悉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了解RF–5301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原理,掌握荧光分析法的基本操作;3、掌握荧光分析技术应用于定量分析的原理及方法。

【基本原理】原理概述:利用荧光物质分子在吸收特定频率辐射能量后,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的任一振动能级,在溶液中以热的形式损失部分能量后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以辐射形式去活化跃迁到电子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便产生荧光。

荧光的产生:荧光物质分子在吸收特定频率辐射能量后,由基态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或更高激发态)的任一振动能级,在溶液中这种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发生碰撞,以热的形式损失部分能量后,而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无辐射跃迁)。

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去活化跃迁到电子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便产生荧光。

能产生强荧光的物质分子,一般都具有大的共轭π 键结构或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等特征。

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荧光分析法的特点:优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工作曲线线性范围宽,能提供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发光强度、发光寿命、量 子产率、荧光偏振等诸多信息;缺点:由于能够产生强荧光的物质相对较少,荧光分析法的应用不太广泛;改进:对于没有强荧光或没有荧光的物质的测定可设计相应的反应使其生成具有荧光特性的配合物进行测定。

氨基酸: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

色氨酸(Try)、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是天然氨基酸中仅有能发射荧光的组分,可以用荧光法测定。

【仪器与试剂】1、仪器:F-4600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10 mL 带玻璃塞的比色管10 只,移液管图1荧光光谱仪结构示意图2、试剂:标准溶液a:4×10-4mg/mL的酪氨酸溶液;标准溶液b:1×10-3mg/mL的苯丙氨酸溶液;标准溶液c:1×10-3mg/mL的色氨酸溶液;色氨酸待测样;去离子水。

实验4-氨基酸类物质的荧光光谱分析

实验4-氨基酸类物质的荧光光谱分析

实验4-氨基酸类物质的荧光光谱分析实验背景荧光光谱分析是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在化学、生物、物理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常用于分析物质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利用荧光光谱分析的方法,研究氨基酸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实验目的1.理解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2.掌握实验室荧光光谱仪的使用方法;3.研究不同氨基酸类物质的荧光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和试剂1.氨基酸标准品(色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甘氨酸)2.荧光光谱仪3.1mol/L 的酸和碱溶液4.玻璃试管和移液管等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将各种氨基酸标准品分别称取一定量,加入不同的试管中。

2.分别将各氨基酸标准品试管中的溶液调至 pH7 的缓冲液溶液中,量取适量溶液加入荧光光谱仪尽头。

3.设置荧光光谱仪参数,如激发波长(Excitation wavelength ),荧光检测波长(Emission wavelength ),激发和检测滤光片等等。

4.通过荧光光谱测量不同氨基酸标准品的荧光光谱强度,记录数据。

5.重复实验2-4,调整氨基酸标准品的 pH 值至其他值,如 pH4、pH10等,并记录数据。

6.处理数据,绘制氨基酸标准品在不同 pH 值下的荧光光谱图,分析氨基酸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荧光光谱仪测量结果,可以得出各种氨基酸标准品在不同 pH 值下的荧光光谱图。

在 pH7 条件下,各种氨基酸标准品的荧光 intensity 呈现不同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荧光光谱图荧光光谱图通过荧光光谱图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1.不同氨基酸标准品的荧光 intensity 不同,表明它们的荧光性质存在差异;2.在 pH 值较低的条件下,氨基酸标准品的荧光 intensity 明显增强,说明它们容易发生 protonation;3.在 pH 值较高的条件下,氨基酸标准品的荧光 intensity 明显下降,与pH 值影响荧光的原理相符合。

实验使用荧光光谱分析的方法,可以研究氨基酸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氨基酸的定量测定

氨基酸的定量测定

6、三硝基苯磺酸法
原理: 三硝基苯磺酸(TNBS)是定量测定氨基酸的重要试剂之一。 TNBS 在偏碱性的条件下与氨基酸反应,先形成中间络合物。 中间络合物在光谱上有2个吸收值相近的高峰,分别位于355nm 和420nm 附近。然而溶液一旦酸化,中间络合物转化成三硝基苯 -氨 基酸(TNP-氨基酸),420nm 处的吸收值显著下降,而350nm 附近 的吸收峰则移至340nm 处。 利用 TNBS 与氨基酸反应的这一特性,可在420nm 处(偏碱性 溶液中)或在340nm(偏酸性溶液中)对氨基酸进行定量测定。在 340nm 处,各氨基酸的吸收度大致相近,而在420nm 处的吸光度因 2 氨基酸种类而异;在加入适量 SO3 时,吸收值升高。 本法允许的测定范围是 0.05~0.4μmol 氨基酸。
1、甲醛滴定法
计算结果:
氨基酸态氮含量=
(V2 V1 ) c 0.014 100 % m
式中:c——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1——用中性红作指示剂滴定时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mL V2——用百里酚酞作指示剂滴定时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 mL m——测定用样品溶液相当于样品的质量,g 1 0.014—— N2毫摩尔质量,g/mmol
100%
式中:VHClO ——所消耗的高氯酸标准溶液的体积 cHClO ——所消耗的高氯酸标准溶液的浓度 M——被测氨基酸的摩尔质量 m——被测氨基酸的质量
4
4、非水溶液滴定法
②回滴法(适用于不易溶解于冰醋酸而能溶解于高氯酸的氨基酸):精确称取氨 基酸样品30~40mg 左右,溶解于5mL高氯酸标准溶液中,加2滴甲基紫指示剂,剩 余的酸以醋酸钠溶液滴定,颜色变化由黄,经过绿、蓝至初次出现不褪的紫色为 终点。 氨基酸含量=

实验4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

实验4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

实验4 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一、目的初步掌握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的原理和操作要点二、原理水溶液中的氨基酸为兼性离子,因而不能直接用碱滴定氨基酸的羧基。

甲醛可与氨基酸上的—N+H3结合,形成—NH—CH2OH、—N(CH2—OH)2等羟甲基衍生物,使N+H3上的H+游离出来,这样就可以用碱滴定N+H3放出H+,测出氨基氮,从而计算氨基酸的含量。

若样品中只含有单一的已知氨基酸,则可由此法滴定的结果算出氨基酸的含量。

若样品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蛋白质水解液),测不能由此法算出氨基酸的含量。

脯氨酸与甲醛作用后,生成的化合物不稳定,导致滴定后结果偏低;酪氨酸含酚基结构,导致滴定结果偏高。

三、材料、试剂与器具(一)试剂1、0.5%酚酞酒精溶液称0.5g酚酞溶于100ml60%酒精中。

2、0.05%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取0.05溴麝行草酚蓝溶于100ml 20%乙醇溶液中。

3、1%甘氨酸溶液取1g甘氨酸溶于100ml蒸馏水。

4、标准0.100mol/L 氢氧化钠溶液5、中性甲本醛溶液取甲醛溶液50ml,加0.5%酚酞指示剂约3ml,滴加0.1mol/LnaOH溶液,使溶液呈微粉红色,临用前中和。

(二)实验器具1、锥形瓶2、碱式滴定管1、移液管洗耳球4、天平5、容量瓶6、试剂瓶7、量筒8、玻棒与烧杯四、操作步骤3、结果计算每毫升氨基酸溶液中含氨基氮的毫克数为12() 1.40082V V mg -⨯=式中:V 1为滴定样品消耗氢氧化钠的体积(ml );V 2为滴空白消耗氢氧化钠的体积(ml );1.4008 为1ml 0.1mol/L 氢氧化溶液相当的氮量(mg )五、注意事项利用甲醛滴淀法可以用来测定蛋白质的水解程度。

随着蛋白质水解度的增加,滴定值也增加,当蛋白质水解完成后,滴定值不再增加。

六、实验报告根据滴定结果,总结分析此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七、思考题1、甲醛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的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氨基酸的—N +H 3基上的H +,不能用一般的酸碱指示剂?。

动物实验中氨基酸的互补作用

动物实验中氨基酸的互补作用

动物实验中氨基酸的互补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是指通过提供不同的氨基酸,以满足动物体内对蛋白质合成的完整需求。

蛋白质是由多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而动物体内不能自行合成所有的氨基酸,因此需要从食物中摄取。

氨基酸的互补作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1.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被称为必需氨基酸,必须通过饮食获得。

对于不同的动物,其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可能有所不同。

在动物实验中,为了确保实验动物获得足够的必需氨基酸,通常会设计饮食,使其含有全面的氨基酸谱。

2.互补作用:一些氨基酸之间存在互补作用,即一个氨基酸的不足可以通过另一个氨基酸来弥补。

例如,如果一种饮食中某一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低,而另一种饮食中含有较高水平的这种氨基酸,两种饮食可以互相补充,使实验动物仍然能够维持正常的蛋白质合成。

在设计动物实验饮食时,研究人员通常会考虑到各种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以确保实验动物获得充足、均衡的氨基酸来源。

这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因为蛋白质合成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和支持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实验4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一、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是一种将固定相在固体上铺成薄层进行层析的方法。

由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层析展开时间短、灵敏度高、结果可视化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医药卫生、化学工业、农业生产和食品等领域,对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也已广泛应用。

薄层层析时一般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分分离开。

本实验应用硅胶作为固相支持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粘合剂,以正丁醇、冰醋酸及水的混合液为展开剂,测定混合氨基酸中各分离斑点的R f值(R f值详见第一篇第三章第五节),以分离和鉴别混合氨基酸的成分。

氨基酸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发生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基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基茚三酮缩合生成蓝色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二、实验材料(一)样品1.氨基酸标准溶液:(1)0.01mol/L丙氨酸:称取丙氨酸8.9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2)0.01mol/L精氨酸:称取精氨酸17.4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3)0.01mol/L甘氨酸:称取甘氨酸7.5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2.混合氨基酸溶液:将0.01mol/L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按等体积制成混合溶液。

(二)试剂1.硅胶G(C.P.)2.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取羧甲基纤维素钠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煮沸,静置冷却,弃沉淀,取上清备用。

3.展开溶剂:按80:10:10比例(V/V)混合正丁醇、冰醋酸及蒸馏水,临用前配制。

4.0.1%茚三酮溶液:取茚三酮(A.R.)0.1g溶于无水丙酮(A.R.)至100ml。

氨基酸PPT课件

氨基酸PPT课件
和平亲善
1487年
寻找黄金,发展贸易,获取商业利 益。
殖民扩张,
经济 基础
影响
封建自然经济
逐渐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
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人 正面影响:加强各大陆的联系,促进
民的友谊,促进了中国与 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相互融合,形成了
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新的民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 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尤其
4、路线:江苏刘家港出发,经东南亚、南亚、西亚,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5、对外贸易:
传出的物品、技术
传入的物品、技术
丝织品、瓷器、茶叶、 印花布、铁器
香料、药材、染料及大量供皇室享用 的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
6、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 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应用:分离、提纯蛋白质。
【实验1】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里,缓慢加 入饱和(NH4)2SO4溶液,观察沉淀的析出。然 后把少量带有沉淀的液体加入到盛有蒸馏水的 试管里,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4.变性
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凝聚成固体物质而析出。 蛋 白质在加热、紫外线、X射线、强酸、强碱、重金 属盐以及一些有机化合物如甲醛、酒精等的作用 下,均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变性是个不可逆的 过程,属于化学变化。蛋白质变性后失去了原来 的可溶性,同时也失去了生理活性。 应用:杀菌消毒、农药等
【实验2】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里,缓慢加入饱和
CuSO4溶液,观察沉淀的析出。然后把少量带有沉淀的 液体加入到盛有蒸馏水的试管里,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5.水解 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能发生水解, 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种氨基酸。天然蛋白质水解的 产物是多种α-氨基酸。

实验4 蛋白质理化性能2

实验4 蛋白质理化性能2

蛋白质理化性质一.氨基酸的性质(1)酸碱性质和等电点(2)光学活性和光谱性质(3)重要化学反应与2,4一二硝基氟苯(DNFB)的反应(sanger反应):用于蛋白质N-端测定.与苯异硫氰酯(PITC)的反应(Edman反应):•用于蛋白N-端测定,蛋白质顺序测定仪设计原理的依据。

与茚三酮反应:用于氨基酸定量测定成肽反应:氨基酸合成肽的反应基础二,氨基酸的两性解离性质及等电点(pI)pH< pI净电荷为正pH = pI净电荷=0pH > pI净电荷为负当氨基酸溶液在某一定pH值时,使某特定氨基酸分子上所带正负电荷相等,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isoelctric point)。

甘氨酸盐酸盐(A+)等电点甘氨酸(A甘氨酸钠(A-)甘氨酸滴定曲线谷氨酸(A)和赖氨酸(B)滴定曲线和等电点计算三.氨基酸光学活性和光谱性质1、旋光性:除甘氨酸外,所有天然α-氨基酸都有不对称碳原子,因此所有天然氨基酸都具有旋光性。

2、紫外吸收光谱:参与蛋白质组成的20种氨基酸中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的R基团中含有苯环共轭双键系统,在紫外光区显示特征的吸max)分别为280、275和257nm。

由于大多数蛋白质都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因此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测定蛋白质含量。

四,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Phe,F)酪氨酸(Tyr,Y)色氨酸(Try,W)摩尔吸收系数TryTyrPhe的紫外吸收光谱波长氨基酸与2,4一二硝基氟苯(DNFB)的反应(sanger反应)2,4-二硝基氟苯( DNFB)(dinitrofiuorobenzene)氨基酸+ HF(2,4-二硝基苯氨基酸)氨基酸与苯异硫氰酯(PITC)的反应(Edman反应)+异硫氰酸苯酯 (PITC)五,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定量)△弱酸还原性茚三酮茚三酮(无色)茚三酮还原性茚三酮幻灯片12多肽N、C-末端氨基酸的测定N端 Sanger法(二硝基氟苯反应)DNS法(丹磺酰氯反应)Edman法(苯异硫氰酸脂反应)氨肽酶法C端肼解法还原法羧肽酶法幻灯片13蛋白质顺序测定基本方法路线幻灯片14二硫键的断裂幻灯片15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基本策略:氨基酸顺序直测法+片段重叠法基本步骤:(1)测定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数目;(2)拆分蛋白质的多肽链,断开多肽链内二硫键;(3)分析每一条多肽链的氨基酸组成;(4)鉴定多肽链N-末端、C-末端氨基酸残基;(5)裂解多肽链成较小的片段;(6)测定各肽段的氨基酸顺序;(7)片段重叠法重建完整多肽链一级结构;(8)确定半胱氨酸残基间形成二硫键交联桥的位置。

氨基酸洗面奶实验报告

氨基酸洗面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氨基酸洗面奶的制备方法;2. 掌握洗面奶中各种成分的配比;3. 分析氨基酸洗面奶的PH值稳定性;4. 评估氨基酸洗面奶的清洁效果。

二、实验原理氨基酸洗面奶是一种以氨基酸为表面活性剂的洗面奶,其具有温和、低刺激、易清洗等特点。

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来源于天然氨基酸,对人体皮肤具有亲和力,能够有效清洁皮肤表面的污垢和油脂,同时保持皮肤的水分平衡。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烧杯、电子天平、搅拌器、PH计、恒温箱等;2. 实验试剂: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甘油、透明质酸、去离子水、香精等;3. 实验原料:聚乙烯醇、苯甲醇、聚乙二醇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有实验试剂和原料称量,准备烧杯、搅拌器等实验仪器。

2. 配制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溶液:将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溶解。

3. 配制甘油溶液:将甘油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溶解。

4. 配制透明质酸溶液:将透明质酸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溶解。

5. 混合溶液:将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溶液、甘油溶液和透明质酸溶液混合均匀。

6. 调整PH值:使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若PH值不在5.0-7.0范围内,可加入适量苯甲醇或聚乙二醇进行调整。

7. 加香精: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适量的香精。

8. 均质化:将混合好的溶液进行均质化处理,使其更加细腻。

9. 包装:将均质化后的洗面奶倒入包装容器中。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氨基酸洗面奶制备成功,外观呈乳白色,具有细腻的泡沫。

2. 通过PH值测定,制备的氨基酸洗面奶PH值在5.2-5.6之间,符合人体皮肤PH 值,不会破坏皮肤天然屏障。

3. 通过清洁效果评估,氨基酸洗面奶能够有效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油脂,同时保持皮肤的水分平衡。

4. 在恒温箱中储存一段时间后,洗面奶的PH值稳定性良好,未出现明显变化。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氨基酸洗面奶,其具有以下特点:1. 温和、低刺激,适用于各类肤质;2. 清洁效果好,能有效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油脂;3. PH值适中,不会破坏皮肤天然屏障;4. 稳定性良好,储存一段时间后仍保持良好的清洁效果。

实验四 转氨基作用

实验四 转氨基作用

实验四转氨基作用(纸层析法)原理氨基酸分子上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分子上的反应过程称为转氨基作用(或称氨基移换作用)。

转氨基作用是氨酸代谢的重要反应之一,由转氨酶催化。

经转氨后,原来的α-—氨基酸变成了相应的α-—酮酸,原来的α-—酮酸则成为新的、相应的α-—氨基酸。

本实验观察谷氨酸与丙酮酸在肌匀浆中的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GPT)的催化进行转氨基的过程。

然后用纸层析法检查反应体系中丙氨酸的生成。

为便于观察转氨基作用,在反应中须加一碘醋酸(或—溴醋酸),以抑制谷氨酸和丙酮酸的其它代谢过程。

试剂1.0.9% NaCl溶液。

2.PH7.4 0.01mol/L磷酸缓冲液:取0.2mol/LNa2HPO4溶液81ml与0.2mol/LNaH2PO4溶液19ml 混匀,稀释至2000ml。

3.1%谷氨酸钾溶液:取谷氨酸1g ,加水20ml,用5%KOH调到中性,然后用pH7.4 0.01mol/L 磷酸缓冲液稀释至100ml。

4.1%丙酮酸钠溶液:取丙酮酸1g加pH7.4 0.01mol/L磷酸缓冲溶液溶解成100ml。

5.0.25%一碘酸钠溶液:取一碘醋酸0.25g加水1ml,用5%KOH调到中性,然后加pH7.4,0.01mol/L磷酸缓冲液成100ml。

(一碘醋酸可用一溴醋酸代替)。

6.2%HAc操作1.肌匀浆的制备(由实验室准备室制备)取小白兔一只,猛击头部处死后,立即剪颈放血,取肌肉若干经0.9%NaCl溶液洗去血污后,称取肌肉约100g置电动匀浆器中,再加0.01mol/LpH7.4磷酸缓冲液500ml磨成匀浆。

2.转氨基反应:取小试管2支编号,所加试剂以滴为单位。

编号1 2试剂肌匀浆10 10将2号管置沸水浴中5分钟,然后取出冷却1%谷氨酸钾10 101%丙酮酸钠10 100.25%—碘醋酸钾 5 5混匀后同置40℃水浴中保温45分钟(或60分钟)。

在保温过程中,时加振摇。

取出两管各加入2%醋酸2滴,再同置沸水浴中5分钟,使蛋白质完全凝固,冷却后,离心(200r/min)5分钟,(或静置10分钟),将上清液作氨基酸的纸层析。

实验四大蒜细胞SOD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四大蒜细胞SOD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四大蒜细胞SOD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大蒜细胞中SOD的提取和分离,进一步了解SOD酶的性质和结构,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实验原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钴酶类的抗氧化酶,广泛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其主要作用是催化超氧自由基(O2.-)的消除反应,将其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

SOD的主要作用是稳定细胞内部的氧气,保护细胞免遭氧化破坏,同时也具有防止免疫炎症、抗癌和减轻辐射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大蒜细胞中含有多种酶类,其中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

为了提取大蒜细胞中的SOD酶,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细胞破碎细胞壁是细胞的第一道障碍。

由于大蒜细胞的细胞壁比较坚硬,所以在提取SOD酶之前,需要先将细胞壁破碎。

这可以通过在液氮中冻结蒜瓣,然后将其粉碎。

随后使用磨菇研钵将蒜瓣粉碎,直到细胞完全破碎。

(2)制备提取液对于大蒜细胞的SOD酶提取,最常用的缓冲液是磷酸盐缓冲液(pH 7.0-8.0)。

缓冲液可以促进酶的保持,并且可以调节溶液的酸碱度。

在制备提取液的过程中,加入组织抑制剂可以抑制其他酶的活性。

(3)离心在将破碎后的大蒜细胞加入提取液之前,需要先将其用离心机离心。

这样可以将细胞碎片和蛋白质分离,避免其与SOD结合并降低SOD的提取效率。

离心过程中,应将速度逐渐加快以分离出不同分子量的组分。

(4)氨基酸分析提取出的SOD酶含有不同的氨基酸成分,可以通过氨基酸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判断其组成。

实验步骤(1)取5-10g鲜大蒜蒜瓣,进行清洗,切碎成小块;(2)将碎好的蒜瓣放入液氮中冷冻至-20℃,然后取出,加入50mL磷酸盐缓冲液中,并加入10μL组织抑制剂,使用研钵将蒜瓣磨碎至细胞裂解;(3)将混合液转入离心管中,用1000×g离心20min,分离上清液;(5)对提取出的SOD酶进行氨基酸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中成功提取出了大蒜细胞中的SOD酶,并进行了氨基酸分析。

圆形滤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4).

圆形滤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4).

实验一圆形滤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4)(一)原理用各种标准氨基酸的混合物和几种未知氨基酸在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张圆形滤纸上进行层析,层析后滤纸上的氨基酸用茚三酮显色剂显色得到纸色谱和各种标准及未知氨基酸的Rf值,将未知氨基酸的Rf值与各种标准氨基酸的Rf值相对照,以达到分离、鉴定氨基酸的目的(详见前文)。

必须注意手指印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故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分析用的滤纸和滤纸条,要用镊子钳夹滤纸边。

(二)仪器和试剂(1)圆形滤纸(直径15厘米),滤纸条(2×1厘米2)。

(2)毛细玻管(3)培养皿(直径11~12厘米)(4)电吹风机(5)喷雾器(6)剪刀、圆规、直尺、铅笔(7)标准氨基酸溶液:0.1%丙氨酸水溶液,0.1%精氨酸水溶液,0.1%酪氨酸水溶液(加微量NaOH使之溶解)。

(8)层析溶剂:正丁醇:醋酸:乙醇:水=4:1:1:2(V/V)混合的上清液。

(9)0.1%茚三酮溶液:0.1克茚三酮溶于100毫升95%醇中。

(10)待测氨基酸样品:丙氨酸、精氨酸、酪氨酸混合溶液每种氨基酸的浓度均为0.1%。

(三)操作步骤1.滤纸的处理取圆形滤纸一张以滤纸中心为圆心,用圆规划半径为1厘米的圆,在圆心处用打孔器打一个小孔。

用铅笔过圆心将滤纸分成4等份,并在滤纸边缘上分别标上丙、精、酪、混字样。

2.点样在圆规划的圆周上每一等份的中点(即原点)用干净毛细玻管小心点上0.1%丙氨酸、0.1%精氨酸、0.1%酪氨酸和混合氨基酸样品,点样直径约为2毫米,不宜过大,并把滤纸放在空气中凉干。

3.层析将滤纸条插入滤纸小孔,注意吻合紧密,下端刚好接触培养皿底为宜。

且吸量管吸取层析溶剂5~10毫升加入干燥、洁净表面皿中,勿使溶剂沾到培养皿的边沿上,将点好样品的滤纸平放在培养皿上,纸芯侵入层析溶剂中,并迅速用同样大小的培养皿严密覆盖在上面。

此时可见溶剂沿纸芯上升到圆形滤纸上,然后向滤纸四周徐徐扩散。

待溶剂前沿到培养皿边缘约0.5厘米处时,即可取出滤纸,拔出纸芯,用铅笔标出溶剂前沿的位置,用电吹风机吹干。

sevag法氨基酸

sevag法氨基酸

sevag法氨基酸
Sevag法是一种蛋白质测定方法,常用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你想问的可能是Sevag法测氨基酸。

该方法是基于蛋白质在有机溶剂(通常是氯仿)和水的混合物中具有不同溶解度的原理进行的。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含有蛋白质的溶液与氯仿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通常是1份蛋白质溶液、1份氯仿和2份水。

2. 充分混合后,蛋白质会在氯仿和水的界面上形成沉淀。

这是因为蛋白质在氯仿中的溶解度较低,而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

3. 通过离心分离,将沉淀的蛋白质与上清液(含有较少蛋白质的水相)分离开来。

4. 重复步骤1-3,直到上清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最低限度。

5. 在上清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使其pH值升高到约10-11,以确保所有的氨基酸都处于游离状态。

6. 最后,使用氨基酸分析仪对上清液中的氨基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Sevag法测氨基酸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氯仿和NaOH对人体的危害,同时要确保实验仪器和试剂的纯度和准确性。

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

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

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实验目的】1.学习氨基酸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2.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操作技术【实验原理】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离分析工具。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

在层析时,将样品点在距滤纸一端约2,3cm的某一处,该点称为原点;然后在密闭容器中层析溶剂沿滤纸的一个方向进行展层,这样混合氨基酸在两相中不断分配,由于分配系数(Kd)不同,结果它们分布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上。

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可用比移值(rate of flow, Rf)来表示。

所谓Rf,是指在纸层析中,从原点至氨基酸停留点(又称为层析点)中心的距离(X)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Y)的比值: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

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温度、湿度、层析滤纸的型号和质量等因素有关。

【器材与试剂】(一)器材1.层析缸2.点样毛细管3.小烧杯4.培养皿5.量筒6.喷雾器7.吹风机(或烘箱)8.层析滤纸(新华一号)9.直尺及铅笔(二) 试剂1. 扩展剂(水饱和的正丁醇和乙酸混合液)将正丁醇和乙酸以体积比4?1在分液漏斗中进行混合,所得混合液再按体积比5?3与蒸馏水混合;充分振荡,静置后分层,放出下层水层,漏斗内即为扩展剂。

2. 氨基酸溶液0.5%赖氨酸、脯氨酸、亮氨酸以及它们的混合液(各组份均为0.5%)。

?3. 显色剂0.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实验步骤】1.准备滤纸取层析滤纸(长22?、宽14?)一张,在纸的一端距边缘2,3?处用铅笔划一条直线,在此直线上每间隔3?作一记号,如右图所示。

2.点样用毛细管将各氨基酸样品分别点在这4个位置上,干后重复点样2,3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4 氨基酸、蛋白质的主要化学性质一、目的要求用实验方法验证氨基酸、蛋白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增强感性认识。

二、原理α-氨基酸和蛋白质均含有α-氨基酰基R—CH—C—的结构,故都能与水合| ||NH2 O茚三酮作用生成兰紫色物质。

OC O HCC O H O +R C H C O O HN H2OCC H O HCO+N H3pH5100℃+R C H O C O2++N H3O CC H O H C +OH O CCH O COOCC CO OCCCON+3H2OOCC CO OCCCNO N H4CCCOOCCCON-+(蓝紫色)水合茚三酮N H3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不释放氨而直接生成黄色化合物。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肽键,与双缩脲结构相似,故在碱性环境中能与硫酸铜结合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若存在含有苯环的氨基酸,如酪氨酸、色氨酸等,当其与浓硝酸共热时,则变成黄色,这就是黄蛋白反应,若再继续加碱则颜色转变成橘黄色。

若蛋白质分子中具有含硫氨基酸如半胱氨酸、蛋氨酸等,则与碱及醋酸铅共热时,分解而产生硫离子,后者遇铅盐即生成黑色硫化铅沉淀。

蛋白质胶体是亲水胶体,若除去其质点上的水膜和电荷,蛋白质粒子则凝聚析出,这就是蛋白质的沉淀作用,使蛋白质胶体沉淀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下列几种:1、盐析法:加中性盐或硫酸铵等电解质试剂于蛋白质溶液中,这些电解质离子的水化能力比蛋白质强,可以夺去蛋白质粒子外围的水膜,并且蛋白质粒子外围的双电层又受到了压缩,也就是使其所带的电荷削弱,蛋白质胶体粒子由于失去两种使自己稳定的因素而沉淀。

2、有机溶剂的沉淀作用:水溶性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它们与水的亲和力大于蛋白质,因此能破坏蛋白质粒子的水膜,而使其沉淀析出。

3、生物碱试剂的沉淀反应:生物碱沉淀剂如三氯醋酸、若味酸、鞣酸等都能与蛋白质阳离子结成不溶性的盐而沉淀析出。

4、重金属离子的沉淀作用:某些重金属离子,如Cu2+、Hg2+、Pb2+、Ag+等,能与蛋白质阴离子结合成不溶性盐类而沉淀析出。

三、器材与试剂(一)器材电炉、烧杯、试管。

(二)试剂1%甘氨酸、5%蛋白质溶液、0.25%茚三酮水溶液、10%NaOH、1%硫酸铜、浓硝酸、2%醋酸铅、饱和硫酸铵溶液、95%乙醇、10%鞣酸溶液、饱和苦味酸。

四、实验步骤1、茚三酮反应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甘氨酸1ml和5%蛋白质溶液1ml,然后各加入0.25%茚三酮水溶液10滴,将试管放入沸水中加热几分钟,观察现象。

2、双缩脲反应向存有1ml 5%蛋白质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0% NaOH 10滴。

充分摇匀,逐滴加入1% CuSO4数滴,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注意:硫酸铜不能多加,否则将产生蓝色Cu(OH)2,防碍此颜色反应的观察。

3、黄蛋白反应向一支盛有0.5ml 5%蛋白质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浓硝酸4滴,并加热,观察有何现象出现?然后再加入10% NaOH 1ml,观察有何变化?4、蛋白质中硫的鉴定取头发几根或指甲少许,并加10%NaOH 2ml 于试管内,煮沸2分钟,冷却后加入3~4滴2%Pb(Ac)2溶液,观察其现象,说明头发或指甲中有什么样的结构存在。

5、盐析作用取5%蛋白质溶液1ml于试管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2ml,有何现象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6ml左右的蒸馏水,振荡后又有何变化?6、有机溶剂的沉淀作用取5%蛋白质溶液1ml于试管中,再加95%乙醇2ml,充分混合,观察有无沉淀析出。

7、生物碱试剂的沉淀作用取2支试管,各加5%蛋白质溶液1ml,分别滴加10%鞣酸溶液5滴,饱和苦味酸5滴,有何现象产生?8、重金属离子的沉淀作用取2支试管,各加5%蛋白质溶液1ml,分别加入2%Pb(Ac)2,1%CuSO4各5滴,观察现象。

五、思考题1、蛋白质和氨基酸共同具有哪种颜色反应?为什么?2、哪种颜色反应可以用来检验蛋白质是否完全水解?实验5 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测定一、目的要求了解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初步学会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方法。

二、原理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所组成的,虽然绝大多数氨基酸的氨基与羧基已结合成为肽键,但是,总有一定数量的自由氨基与自由羧基,以及酚基、巯基、胍基和咪唑基等酸碱基团。

因此,蛋白质和氨基酸一样,是两性电解质,具有两性反应。

调节溶液的酸碱度达到一定的氢离子浓度时,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以兼性离子状态存在。

在电场中,该蛋白质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以pI表示)。

C O O-P rN H2C O O-P rH3+C O O HP rN H3+ H+O H-H+O H-阴离子 兼性离子 阳离子pH>pI pH=pI pH<pI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不移动 向阴极移动在等电点时,蛋白质溶解度最小(为什么?)容易沉淀析出。

若配制体积相等的一系列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在其中各加入等量的某蛋白质溶液,混匀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各管的混浊度,可知最混浊的那个试管中溶液pH即是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三、器材与试剂(一)器材:1、试管2、试管架3、移液管1ml 2ml 5ml(二)试剂:1、0.5%酪蛋白溶液(以0.01 mol·L-1 NaOH作溶剂)2、0.04%溴甲酚绿指示剂,变色范围为pH3.8~5.4,酸式为黄色,碱式为兰色,中间式为绿色。

3、0.02 mol·L-1盐酸4、0.02 mol·L-1NaOH溶液。

5、0.5%酪蛋白的醋酸钠溶液,取纯酪蛋白0.25g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水约20ml及1 mol·L-1 NaOH 5ml,待酪蛋白完全溶解后,加入1 mol·L-1醋酸5ml,用水稀释到50ml,混匀,或将酪蛋白溶于0.1 mol·L-1 NaAc溶液中。

6、0.01 mol·L-1 HAc7、0.10 mol·L-1 HAc8、1.00 mol·L-1 HAc四、实验步骤(一)蛋白质的两性反应:1、取一支试管,加0.5%酪蛋白溶液1ml 和0.04%溴甲酚绿指示剂5滴,混匀,溶液呈什么颜色?为什么?2、用细滴管慢慢加入0.02 mol·L-1盐酸,随滴随摇,至有明显的大量沉淀产生时,这时溶液的pH值接近于酪蛋白的等电点,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继续滴加0.02 mol·L-1盐酸,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4、再滴入0.02 mol·L-1的氢氧化钠将第3步加的盐酸中和时,为什么又会出现沉淀?继续滴入0.02 mol·L-1氢氧化钠,又有什么变化?溶液颜色又怎样变化?说明了什么?(二)酪蛋白等电点的测定:1、取直径相似的干燥试管5支,按下表准确加入各种试剂:加毕摇匀,即配成不同氢离子浓度的缓冲液,各管内溶液的pH如表中所示。

静置约30分钟,观察各试管溶液的混浊度,以-、+、++、+++表示之。

注:该实验要求各种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必须相当准确,实验中应严格按照定量分析的要求和操作进行。

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指出酪蛋白达到其等电点时溶液的pH值,并说明其原因。

五、思考题1、溴甲酚绿指示剂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2、在蛋白质两性反应及酪蛋白等电点测定这两个实验中所用的酪蛋白溶液是不同的,它们有何区别?能否将它们对调使用?为什么?实验6 茚三酮法测定赖氨酸的含量一、目的要求掌握用茚三酮简易快速地测定赖氨酸的方法。

二、原理在pH 3以下,只有赖氨酸才能与茚三酮呈专一性显色反应,反应产物在475nm下有吸收峰,反应物颜色的深浅与赖氨酸的含量成正比。

采用这种比色方法可以快速简单地测定样品中的赖氨酸含量,测定范围在0.075~0.2mg/ml赖氨酸。

三、器材与试剂(一)器材721分光光度计、电炉、大试管10支移液管5ml×1,2ml×3,1ml×2(二)试剂1、茚三酮试剂称取茚三酮1.25g,加乙二醇甲醚94毫升。

1.7g CuCl2·2H2O溶于32ml 0.1mol/L柠檬酸,用HCl调至pH 1.3。

上述两种溶液混合后加蒸馏水至250ml。

2、标准赖氨酸母液(0.2mg/ml),称0.2g赖氨酸定容至1000ml。

四、实验步骤1、标准曲线的制作取7支试管,分别按下表加入各试剂管号赖氨酸含量(mg)标准赖氨酸母液(ml)H2O(ml)茚三酮试剂(ml)1 0 02 42 0.075 0.075 1.25 43 0.1 1.0 1 44 0.125 1.25 0.75 45 0.15 1.5 0.5 46 0.175 1.75 0.25 47 0.2 2.0 0 4沸水浴20分钟,使赖氨酸显色,冷却后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475nm处的光密度,以赖氨酸浓度为横座标,OD475nm为纵座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测定取两根试管分别加赖氨酸待测定(赖氨酸含量约为0.075~0.2mg/ml)2ml,加茚三酮试剂4ml,以后步骤同上,测得OD475nm,然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赖氨酸的含量。

五、注意点该法是一个简单快速的测定方法,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在赖氨酸浓度为0.075~0.02mg/ml范围内有线性关系。

实验8 蛋白质浓度测定(二)Lowry蛋白质测定法一、目的要求1、学习和掌握Lowry蛋白质测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进一步熟悉和掌握72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Lowry法测定蛋白质浓度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双缩脲方法的发展,是结合了福林蛋白质定量法的敏锐性和双缩脲法的优点和改良法。

第一步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铜复合物的形成;第二步是这个复合物中的酪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等还原磷钼酸-磷钨酸试剂,生成蓝色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蓝色强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因此,利用一标准蛋白质配制成各种浓度,经Lowry反应后,在660nm测定各浓度下的颜色强度,然后以A660为纵坐标,以标准蛋白含量为横坐标,作出标准曲线,待测蛋白样品在相同条件下操作,根据A值从标准曲线查得蛋白质含量。

三、器材与试剂(一)器材1、结晶牛血清白蛋白(生化试剂)2、试管:1.5×15cm(×13)3、吸管:0.5ml(×1),1ml(×3),5ml(×1)4、721分光光度计(二)试剂1、标准蛋白质溶液:结晶牛血清白蛋白溶解于蒸馏水,浓度250微克/毫升。

2、试剂甲:(A)10克碳酸钠,2克氢氧化钠和0.25克酒石酸钾(或钠)溶解于500ml蒸馏水中。

(B)0.5克硫酸铜(CuSO4·5H2O)溶解于100克毫升蒸馏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