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讲课稿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丈量” 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剖析、教法学法剖析、教课方案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予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常常用到学生尺,也实用尺子进行丈量的经历。
这时,瓜熟蒂落的学习“毫米的认识” ,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好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旁的数学。
所以,本节教课不单是学生此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建了条件。
(二)教课目的确实定依据小学生以详细形象思想为主的特色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拟订了以下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成立 1 毫米的长度观点,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丈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 1 毫米长度单位观点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质丈量的过程,培育学生的着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联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渐迫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领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浸透长度单位根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 三 ) 教课重难点要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成立毫米的长度观点。
二、说教法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纳的教法是:1、讲话引入法2、现有知识与实质需要矛盾矛盾法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协助教课相联合三、说学法新课标指出:着手实践、自主研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此,在本节课的教课活动中我选择以放学法:1、操作实践法2、联想类比法四、教课准备1多媒体课件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板做的尺子。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挺好7篇】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优秀7篇】“说课”是教学整改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千米的认识说课稿》,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
《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三、说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1、一米大概有多长?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电影院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人教版三上吨的认识(说课稿)
(三)计划课时
• 计划授课时数:三课时 • 本节为第一 课时
三、学情分析
• 之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了质量单位 “千克” 和“克”, 掌握了这两个单位之间 的进率,并能够运用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这 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 支撑。因此,让学生掌握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是不难的。但“吨” 作为常见量中的大计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 中接触很少,不能像认识克与千克那样采用掂 一掂的方式直接体验,1吨观念的建立比较困 难。为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间接体验, 联想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4.算一算:40名平均体重都是25千克学生的总 质量是多少?10袋 100千克重的大米总质量呢? 100壶10千克水呢?
5.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大约重 1 吨。
1、体验1吨的重量
如果一个同学重25千克
照这样计算,四个同学重(100)千克
再照这样计算
40个同学的体如果重每的个学和生是的体(重1是00)205 千千克克, ,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解决措施:
• 1.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学定教。对于“进率是1000”的两个 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已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因此,处理 “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这一重点内容时,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尝试完成,然后交流思考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 2.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体验。为了突破“帮助学生建立1吨 的质量观念”这一难点,本节课设计了多处体验环节:课开始在汇 报交流的情景中体验,课中的在实践中体验,课尾的在运用中体验, 课后的在延伸中体验。借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具体的事物,通过猜 一猜、提一提、背一背、算一算、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教学活 动,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算、归纳等数学活动, 循序渐进地间接体验1吨的实际重量,引导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体 验、感悟并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优秀3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吨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节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克、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学习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对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通过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明确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间的换算。
二、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20%的学生对于吨的概念比较模糊,不知道吨是质量单位,有65%的同学听说过吨这个单位,但并不知道一吨到底有多重,有15%的同学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在货车的车门上、电梯上看到过吨这个单位。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一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五、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六、教学流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
充分挖掘、利用学生及周围环境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本环节就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完成对吨的发现学习。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首先猜老师的体重,复习质量单位千克,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图片及有关资料介绍,蓝鲸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2节【第一课时】千米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了解千米的概念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能够进行千米与米的换算。
3.掌握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千米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和运用。
教学难点1.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特别是小数点的处理。
2.将千米的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具:尺子、地图等。
•板书:千米的概念、千米和米的关系、换算方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地图引入话题:让学生看地图上的距离,引导他们思考长距离应该怎么表示。
二、新知讲解1.向学生介绍千米的概念,解释千米和米的关系。
2.展示实物尺子,让学生感受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示范操作1.教师示范千米与米的换算方法,解释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2.让学生跟随示范操作练习换算,纠正他们的错误并解答疑问。
四、练习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千米与米的换算方法。
2.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千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操练1.设置真实情境问题,让学生运用千米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老师辅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千米和米单位进行换算和计算。
六、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千米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多多练习,提高千米的换算能力。
课堂反馈1.随堂测验: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千米的掌握程度。
2.梳理问答:挑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扩展延伸1.带学生到校园测量长距离,让他们将现实情境与千米的概念联系起来。
2.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度单位换算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千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在后续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拓展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长方形的周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长方形的周长》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四边形,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4个直角,对边相等等知识,为学生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可以在动手操作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教材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国旗、课本、钟面等实物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提出:“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
在进一步的动手实践,探究规律中,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运用。
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拟采用以“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吨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吨的认识》说课稿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吨的认识”。
一、说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前,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例6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
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吨=1000千克进行吨与千克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千克与克的化聚中得到正迁移。
学习吨的认识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质量单位体系知识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实学习好。
通过本课的教学,设想学生要达成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并能进行质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大宗物体的质量,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大宗物体的质量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吨与千克的进率进行化聚,1吨的观念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吨是比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只能通过推理来建立观念,而强调质量单位观念建立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
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并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二、说教法本课的教学时,我拟采用以下二种教学方法为主。
1.引导发现法: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米的概念,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进行测量的能力,并能正确地读取测量结果。
3. 引导学生将分米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分米的概念2. 分米与厘米的进率3. 分米的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米的概念及其与厘米的进率,分米的测量。
2. 教学难点:正确地使用分米进行测量,并能将分米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
- 提问:我们在测量长度时,除了使用厘米,还可以使用什么单位呢?2. 学习新知- 介绍分米的概念:分米是长度单位,1分米等于10厘米。
- 讲解分米与厘米的进率:1分米=10厘米,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这一进率。
- 分米的测量: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尺子或卷尺进行分米的测量,并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测量一些常见物品的长度,如铅笔、书本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 引导学生将分米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桌子的长度等。
4. 总结与拓展-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如分米的概念、分米与厘米的进率、分米的测量等。
- 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使用分米进行测量呢?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物品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米的概念和分米与厘米的进率。
2.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关注学生的测量准确性,及时纠正错误。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本教案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分米的概念、分米与厘米的进率以及分米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说课稿(精选5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说课稿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说课稿(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得失八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本单元是在前面“图形与几何”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是: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二、说学情《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单位,让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
- 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 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1千米等于多少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1千米等于1000米的结论。
-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步长、计算步数等,进一步理解1千米的长度。
- 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会用到千米这个单位。
3. 巩固练习-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小组讨论。
- 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讲解,强调单位换算的方法。
4. 应用拓展-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千米来描述一段距离,例如学校到家的距离、公园的周长等。
- 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提升-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千米的概念、进率以及单位换算。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完成教材P37页练习题1、2、3。
- 让学生与家长一起,用千米来描述一次旅行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千米的概念和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精选7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认识周长》第1课时。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结合课件,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怎样合理利用资源,来建立学生对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我的挑战。
三、说教法、学法学法:1、观察操作法;2、合作交流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注重实践。
四、说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卡片。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XXX《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这时,水到渠成的研究“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寄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造就学生的着手操纵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绪、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方针(1)联合操纵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准绳,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1、谈话引入法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联合三、说学法新课标指出:着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研究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以下学法:1、操作实践法2、XXX类比法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以下教学准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说
课稿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周长、测量和计算周长,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交通与数学。
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什么是周长》,通过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的研究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其中,认知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并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情感目标是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研究、参与研究、合作研究的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并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判断并计算周长。
在教学上,采用情景式教学为主,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等基本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
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奇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学生的研究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含义。
例如,可以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
总之,《认识周长》是一门重要的数学课程,通过情景式教学和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周长,掌握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认识毫米的符号。
2. 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表示。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毫米的概念,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够准确地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并进行正确的测量。
教学难点:1. 毫米与厘米的换算。
2. 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避免读数错误。
教学准备:1. 尺子。
2. 测量用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长度。
2. 提问:我们用什么单位来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呢?学生回答:厘米。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用符号“mm”表示,1厘米等于10毫米。
2. 展示尺子,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将尺子的起点对齐被测物体的起点,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即可得到物体的长度。
3. 示范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强调读数时要准确,避免误差。
三、实践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把尺子和一些测量用的物品。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下测量结果,并用毫米作单位表示。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四、总结与拓展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总结毫米的认识和测量方法,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3. 提问:除了毫米和厘米,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米、千米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用毫米作单位,测量家中的一些物品,如桌子、椅子等,记录下测量结果。
2. 尝试用毫米和厘米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吨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吨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吨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吨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教材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一吨有多重,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好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一吨有多重,知道1吨=1000千克,会正确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会正确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初步感知一吨有多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调查大型动物的体重。
二、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谈话、演示、启发、提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尝试等方法,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第1节【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节【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说出分米的定义并举出生活中分米的例子。
2.能够用分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米换算。
3.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知能力和换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米的概念和应用;分米与米的换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分米的具体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教材、实物等。
2.学生准备:课前复习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小明有一个2米长的绳子,如果把这个绳子拆成一段一段,每段长度时多少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引入新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让他们猜一猜这些物品的长度有多长,并引入分米的概念。
–教师解释分米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单位。
3.示范操作:教师用实物展示分米的长度,并引导学生通过量尺测量物体长度,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米的概念。
4.Guided Practice: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完成相关练习,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5.概念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再次巩固分米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记忆。
6.Homework Assignment: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分米的概念•表示方法:1分米=10厘米•分米的应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分米的概念,并进行实际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应用分米单位。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 上册《吨的认识》的课文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 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 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 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这 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克、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针对课程标准, 认真挖掘教材资源,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识质 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 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 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 的空间。
列式: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0 (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 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 ,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运用探究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同学 们分工合作,各司其中,一起自主学习本单元内容、确立课后自主学习 的主题,小伙伴们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真正做到了团队 合作。
六、说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三年级上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分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的建立对于完善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比划、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基础,能够初步感知物体的长度,但对于分米这个长度单位还比较陌生。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和实际应用的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演示、操作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长度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分米= 10 厘米,1 米= 10 分米。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和计算,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和计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优秀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优秀3篇】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
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
下面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
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课前准备学生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
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说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1、谈话引入法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三、说学法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1、操作实践法2、联想类比法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
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
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
等等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
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
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
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
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
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和毫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例2通过学生估计、测量和讨论课桌的长度,引出“分米”,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在测量、交流中,借助尺子使学生知道10厘米的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探索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接着教材安排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做一做是让学生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最后教材安排练习一,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基于以上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和分米与米的进率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物体估测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估测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感受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尺二、说教法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刚刚起步,根据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喜欢新鲜事物,又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积累,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情景创设法“情景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他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中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点,创设情境激活有关测量的知识认识。
2、“点拨—探究”法"点拨-探究"法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思维的作用就是"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在这一堂课中我通过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客观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学到新知识,使学生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三、说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因此,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打算使学生掌握如下基本的学习方法:1、通过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掌握新知的实践学习法。
2、通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学会归纳、概括知识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养成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数学现实,体现主动,活动,开放的设计理念。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学生猜课桌椅长和宽的情境,让学生先估计,再在小组内讨论估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