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学良与东北教育事业
张学良与东北文化建设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十张学良与东北文化建设如皋蒋文祥张学良虽然出身军旅,但他早年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后来又经过西方文化的洗礼,因此深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和根基。
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除了要有强大的军事战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外,更重要的必须要有能够发挥硬作用的文化软实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学良主政东北以后,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民众体格;弘扬爱国主义,健全民众人格;影印《四库全书》,传承民族文化,为东北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愿对此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张学良早在1926年就强调指出:“教育系乎国本。
”[1] 他以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始终把发展教育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张学良把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作为东北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
1928年6月,张学良主政东北伊始,在对路透社记者谈及新政治纲领时,便明确宣布:“主旨为维持和平,整理内政。
今后首先注重教育”。
[2] 把教育放在了东北新建设的首要位置。
他还决定从其父遗产中拨出1000万元用作推广东省教育之需。
同年10月,张学良在奉天全省教育大会上发表演说,称“教育是神圣事业,以办教育为最清高,亦以办教育为最清苦,然而精神安慰实较任何事业为最快乐。
”[3] 他提出“现在老百姓苦痛已深,故捐遗产500万现款,为教育基金。
”他更是大声疾呼:“此后当注意简易平民教育。
”为普及简易平民教育,在张学良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1928年9月,以张学良为名誉会长的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发布了开展平民教育的宣言、组织大纲以及招生简章,并研究制定了对辽宁省1200万不识字民众进行平民教育的计划。
由于简易平民教育的对象是成年失学者和家贫无力就学者,其着眼点主要是向民众进行启蒙式教育,只求能够书写平日常用之文字,故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这样的学习时间短、见效快,最快的只要三四个月就能看书写字,因而广受普通民众的欢迎。
张学良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
张学良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张学良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中国矿业大学思想文化教育研究所,江苏徐州xxxx)摘要:张学良将军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并开展了有效的实践。
他视教育为中国之希望、东北之希望,视人才为中国之未来、东北之未来。
在他看来,“教育为神圣事业”,“教育是建国之本”。
认真解读张学良重教兴国的远见卓识,可以发现其中的许多观点对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教育的主旨是修养人格,这是教育之根本;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人才的标准是要能够担负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教育要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张学良;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K82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XX)02-0159-05张学良不仅是一位反对内战、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爱国军人,而且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也有诸多建树。
在他诸多的演讲及训词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主要涉及到教育与人才、教育与国家复兴、教育与社会进步等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他担任教育界的各种职务有20余种,有关教育思想理论的著述有90余篇,仅担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给东大师生的讲话、书序、题词、电稿就有20多篇。
他先后提出了“教育系乎国本”,“培养实用人才,促成国家现代化”,“修养人格,将国家看大些”等重要主张,并亲自创办或主持了具有示范性的中小学乃至大学。
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张学良的教育思想与兴教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位与20世纪中国历史息息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而且有益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一、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20世纪初的中国,启蒙理想成为思想界的主潮,教育更成为这个主潮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也涌现了一批赫赫有名的大教育家,如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陶行知等。
张学良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有益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
张学良和东北易帜
说起东北易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主动归附,是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协斗争的结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增强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力量,从此张学良各方面与国民党蒋介石保持一致,不利于人民正义事业的发展,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只是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实质上是东北地方保护主义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我则认为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冲破艰难险阻,所做出的维护国家统一的英明决策,是他的唯一正确选择,他无愧于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称号!一、东北易帜的历史背景:皇姑屯事件1、皇姑屯事件前的日奉关系张作霖依靠日本的扶植,统一东北,成为雄据东三省的“东北王”。
紧接着,在日本的支持下,他打败直系军阀,消除内部叛乱(郭松龄倒戈事件),控制北京政权,势力扩展到华北,挺进上海,成为北洋军阀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一过程中,他为了得到日本人的支持,竟然答应日本人很多有损于国家、民族的无耻要求!但是,另一方面,张作霖又是一个具有一定民族意识的中国封建军阀头目,不甘心沦为任日本人摆布的傀儡,他对日本人的野蛮要求又采取“软磨硬泡装糊涂”的对策,能拖就拖,不能拖的“虽未公然拒绝,但也没有完全答应——而是采取了拖延的办法。
即使被迫答应时,也是私下应允,避免公开答复!”[1]使日本独霸中国东北的计划不能顺利进行!对于这一点,他颇为自豪,曾于1923年向美国孟禄博士炫耀:“我张作霖没有别的能耐,但替国家守护这点土地,还敢自信,日本人费莫大力气,要求二十一条,你问他在东三省得着什么了?他一条也没得到!”[2]此外,张作霖又在筑路,修建葫芦岛港等问题上接受英美贷款,使英美资本渗透到东北,分享日本的既得利益,企图借英美势力与日本相抗衡!与此同时,张作霖在北伐战争的打击下,政治声望一落千丈,日本人认为张作霖已无利用价值,决定除掉他!2、皇姑屯事件的爆发1928年上半年,张作霖不顾日本的反对,在北伐军的打击下决定把大批奉军撤回关外,这不利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为此日本人一方面,以保护侨民为名悍然制造了“五三惨案”,阻止蒋介石的军队北伐;另一方面,于1928年5月7日,利用北伐军兵临城下的形势,逼迫张作霖签署“满蒙新五路协议”,遭到张作霖的拒绝!随后,6月3日下午1点,又要挟其解决“满蒙悬案”,在“日张密约”上签字。
王化一与东北中学的抗战教育
王化一与东北中学的抗战教育作者:张万杰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7年第05期[摘要]东北爱国民主人士王化一是张学良的亲信和幕僚,九一八事变前致力于东北教育事业。
九一八事变后,包括东北学生在内的东北军民大批流亡入关,青年学生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在王化一的建议下,张学良同意组建东北中学,并将其重任交付王化一。
王化一亲任校长,对东北学生实施抗日救亡教育和军事化管理,东北中学成为一支特殊的学生军。
他在东北流亡岁月中艰难地维持着这所学校,付诸了大量心血,其抗日救亡思想和教育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王化一;东北中学;九一八事变;东北中山中学[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5-0068-05东北中学是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组建的一所东北流亡学校,组建者是张学良的幕僚王化一。
这所学校将东北流亡学生重新组织起来接受救亡教育,在10年中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东北的解放乃至新中国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从王化一组建东北中学的背景、实施的教育理念以及开展的抗日救亡活动等方面,重新审视东北中学成立初期的这段历史,以求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流亡学生的抗战教育有所认识,也对王化一有一个公允的评价。
一、九一八事变后组建东北中学九一八事变后,沈阳、长春等城市很快沦陷。
在国破家亡之时,东北的青少年学生不甘受日本的奴化教育,或随父母,或随同学同乡们一起逃离入关,不到两个月,陆续流亡到北平的学生达千余人。
他们亡家亡省,处于失学状态,没有经济来源,衣食堪忧,又无处安身,散落街头,真正成为了东北的流亡学生。
他们的悲惨状况让东北爱国知识分子非常痛心,作为辽宁省教育会副会长的王化一对此尤为关注。
王化一曾为张学良主政东北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张学良的赏识。
他从奉天两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早年与同学阎宝航一起办奉天贫儿学校,后来又创建了男女同泽中学。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任其为辽宁省教育会副会长,兼汉卿基金会董事会常务理事。
对《复杂政治形势下张氏父子对民族教育的贡献》之点评 doc
·论文点评·在“张氏父子与东北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复杂政治形势下张氏父子对民族教育的贡献》之点评蒋文祥(2012年8月10日)刚才听了关捷教授的论文交流——《复杂政治形势下张氏父子对民族教育的贡献》,我主要有这么两点感想:第一,我感到这篇论文的选题很有新意,口子很小,挖得很深。
关捷老师是大连民族学院的老院长、老教授,他的女儿关伟老师是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的博士。
民族学院的老师选择了民族教育的课题,这个选题很有意义。
由大连民族学院的关捷教授、关伟博士这一对父女来研究复杂政治形势下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对民族教育的贡献,这就更有意思。
借用一下这篇论文的题目,把它稍加改动,我觉得这篇论文既是“学术自由形势下关氏父女对这次学术研讨会的贡献”,也是“学术民主形势下关氏父女对民族教育的贡献”。
作为这次学术研讨会的论文评审组成员之一,我注意到,提交这次研讨会的66篇论文中,至少有10篇以上谈到张学良或是张氏父子与东北教育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谈民族教育的只此一篇。
换句话说,这篇论文选题的口子最小,角度最新,确实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给我们以耳目一新之感。
选题的口子小,容易挖得深。
聪明人常讲,与其到处刨坑,不如一处挖井。
选准了一个点,深入挖下去,总能挖出水来。
这就是水平,这就是关捷教授的高明之处。
第二,我感到这篇论文的论证十分严谨,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张氏父子所面对的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推行奴化教育的严峻政治形势。
从1905年开始,日本统治当局就致力关东教育机构的设置。
1905-1945年间,日本在东北所控制地区全力推行1890年明治天皇颁布的学校至高无上的规范——《教育敕语》;推行日语教学;并为推行奴化教育方针,建立了一整套符合殖民统治要求的教育体系和管理秩序。
张氏父子面对上述严峻的政治形势,冲破层层阻力,克服重重障碍,努力发展民族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
张学良高等教育思想中的人才观
张学良高等教育思想中的人才观黄晓通【摘要】张学良于1928年执政东北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他坚信国家富强之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他多次捐出私产.倾力发展大学教育.在张学良主办大学教育、推动东北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完全体现出他吸引人才、厚待人才、重用人才之观念,他的努力最终使得东北大学这一地方大学在30年代初跻身中国一流大学的行列.分析张学良的人才观念,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人物以教育振兴东北的爱国爱乡情怀,并冀图对当今的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某种思路.【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2【总页数】5页(P157-161)【关键词】张学良;高等教育;人才观【作者】黄晓通【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46张学良一直都主张要发展教育,以此来富强国家、振兴家乡。
而办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师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张学良数次谈及对人才的看法,并多方努力付诸实践。
其重视吸引人才,为东北大学礼聘到一大批名师教授,并给予各种优厚的待遇,更重要的是,张学良还重用人才,大胆放权,让内行人管内行事,使名师们更好地施展才华,为东北大学发展成一流高校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本文在此分析张学良的人才观念,意能更深入地体会他力图以教育振兴东北的爱国爱乡的情怀,希望能对当今的大学教育发展有所启发。
一、吸引人才,要“请有名望、有学问的人来办学”东北大学于1923年成立,作为东北地方的最高学府,其也是东北地方文化形象的代表。
1928年张学良成为东北地方最高长官后,深感“对东大一方面是职责问题,一方面是良心问题”,认为要把东北大学办好,情愿牺牲一切,去请“有名望、有学问的人来办学,甚至给人家磕头”[1]。
张深知,一个大学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授的水平息息相关,因此要发展好东北大学,关键要吸引优秀的师资人才。
张作霖治理东北时就十分重视吸纳好的教师,像奉天两级师范就拥有很多从关内来的优等教员。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在东北地
区的治理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所倡导的“东北新建设”思想,对当时的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张学良提出了东北新建设的思想,是因为他深切地意识
到了东北地区的经济落后和社会问题。
他认为,要想改变东北地区
的落后面貌,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建设。
因此,他
在东北大力发展工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工业发展,如鼓
励外资投资、设立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等。
这些措施都在很大程
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强调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他
注重引入优秀的技术和人才,同时也重视培养本土的技术和科学人才。
这些做法为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次,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还倡导了“爱国、爱民、爱工、
爱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爱国”意味着对国家
的发展和进步负责,而“爱民”则期望政府将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
社会,让人民享受更多的实惠。
“爱工”强调工人阶级是推动工业
发展的主力军,需要充分重视和发展。
“爱商”则强调了对商人和
企业家的尊重和发展,使得商业和经济发展得以更好地充分发挥。
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的思想和行动,为今后中国地方经济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继续推动全方
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
借鉴与运用。
1。
浅析张学良的教育思想
目录目录 (1)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一、张学良教育思想提出的渊源 (5)(一)重教兴国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5)(二)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 (5)(三)张学良自身的觉悟 (6)二、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8)(一)德育的教育思想 (8)(二)智育的教育思想 (9)(三)体育的教育思想 (10)(四)美育的教育思想 (11)(五)群育的教育思想 (11)三、张学良教育思想的特点 (13)(一)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指导思想 (13)(二)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 (13)(三)注重实践的目标培养 (14)四、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影响 (16)(一)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6)(二)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16)结语 (18)注释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摘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千古功臣”的张学良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与中国现代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有着密切联系。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并形成了特有的教育思想,堪称教育家。
张学良的教育思想既是抵御外辱、振兴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比宝贵财富,对今天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
站在21世纪的视角,回望张学良的一系列教育主张,许多理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有倡导之必要。
本文共用以下四个方面来浅析张学良的教育思想第一方面,张学良教育思想形成的渊源。
主要从重教兴国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以及张学良的自身觉悟性的影响。
第二方面,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这一部分中,对张学良的德智体美群五育思想进行分析、解释、总结。
第三方面,张学良教育思想的特点。
本部分主要浅析的是张学良教育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指导思想、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注重实践的目标培养。
通过这三方面来体会张学良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四方面,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影响。
这部分主要浅析张学良教育思想的两方面的影响:一、张学良教育思想对当时的影响,二、张学良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迪。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浅析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浅析》文献综述张学良东北易帜不仅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东北独立的阴谋,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而且是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华民国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统治中国达数十年之久的北洋军阀时代的终结,南京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是历来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建国以来,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面简要的介绍下。
第一,1949—1979年,可以说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之空白阶段。
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空白阶段。
天下一统,连学术界也“统一”了。
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原因,对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
相关的论述和文章很少见之于报纸、杂志和书籍,更没有任何关于张学良易帜的专著和论文出版,形成了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相对空白时期。
只是在一些革命史教材中对此稍有涉及。
其中较为珍贵的则有Akira Iriye的《张学良与日本人》,该文则是研究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与日本关系的最有价值的文章,重点研究分析了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这一问题上与日本人的关系问题。
这一阶段关于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研究学者少,研究成果数量少且浅薄,学术性不高。
第二,1979—1989年,可以说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之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至80年代末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缓进时期。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国内学术界的大环境逐渐开始正常化。
长期以来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一旦排除,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也就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1979年,潘喜廷、武育文两人在《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 期)上发表了《张学良将军与东北易帜》一文,成为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首开风气者。
随后,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逐渐兴起,这一时期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史料和论文相继发表。
20世纪70年代末,已停办多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地方省市社会科学院相继恢复和建立;各政协文史委员会、史志办、各大院校历史系亦开始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史料。
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作文500张学良
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作文500张学良
我眼中的张学良,他不以自己是东北王张作霖的儿子自居,相反,他刻苦学习,力求学,努力充实自己,并立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是-一个人生死于之外”,这样的人让我感到自豪。
我眼中的张学良是爱国的。
张学良成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之后,马上开始正式统治东北,他本来可以像他的父亲张作霖一样成为一个“东北王第二”,独权统治东北三省,可是他没有,为了顾大局,他舍弃了个人利益,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这样的人让我觉得伟大。
我眼中的张学良,是一个重视教育的人。
1928年8月,张学良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他明确教育宗旨:“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成国家的现代化”。
张学良不仅呕心沥血办大学,而且办小学、中学、女好中学等多所中小学校,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张学良重视教育、重视文化也就足见一斑了,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人民永远不会永远忘记他一他爱中国、爱同胞。
他在执政的时候没有图不应得的利益,反对内战,力保国土的完整。
这就是我眼中的张学良,一个有志气、爱国之士,他把国家的兴亡当做自己与生俱来的重任,他重视教育,大力兴建学校,他值得我们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
张学良的小故事
张学良的小故事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合作对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少年时代的张学良张学良于1901年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东北军阀张作霖,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尽管他出身于权贵家庭,但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学习了许多军事知识。
他对军事战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很早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还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写诗和书法。
二、张学良与东北抗日联军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毅然决然地投身抗日斗争。
他与其他抗日志士一起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成为该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游击队,他们采取游击战的方式,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张学良在组织和指挥抗日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他与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多次会面,商讨抗日战略和合作事宜。
他们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抗日计划,并积极推动抗日斗争的发展。
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他还积极参与了社会事务的改革。
他提倡农村改革,推动农民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他还积极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青年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四、张学良的后期命运然而,张学良的一生并不如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发生了剧变,国共两党关系紧张。
张学良因与国共合作而备受批评,被迫离开政治舞台。
他的家庭也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父亲被暗杀,家族财产被没收。
在后来的岁月里,张学良一直过着低调的生活。
他致力于农村建设和教育事业,默默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政治改革,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浅议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发展
浅议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发展摘要】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它的成长发展与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采取各项措施,使东北大学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大学之一,为中国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大学教育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处在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觊觎和争夺利益的中心,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一、东北大学的创建东北大学的创建最初缘于时任奉天省教育厅长谢荫昌的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得到了当时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的重视。
1921年,奉天省议会商议创办东北大学,日本驻奉总领事落合谦太郎闻讯即到大帅府抗议:“你们要想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科;学医可以到我们的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
”张作霖听后很生气,说道:“日本人反对,我们必须办,而且要快办。
”在他的推动下,奉天省议会于1921年一致通过创办东北大学的决议,1922年,大学筹备委员会决定,原沈阳高等师范改办理工科、原公立文学专门学校改办文法科,任命王永江为校长。
1923年,奉天省公署正式颁发了“东北大学之印”,从此,东北最高学府——东北大学正式成立。
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发后,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执掌东北,同年7月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东北大学自创立起,办学宗旨就很明确: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
东北大学就是为了改变东北文化教育落后状态,培养高索质人才,抵御列强的侵略的需要而创办的。
张学良任校长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锐意谋求东北大学的建设发展,使东北大学在短期内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最高学府之一,创造了东北大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
二、张学良期间东北大学的发展第一,注重校园建设。
东北大学创办之初,校舍设在沈阳大南关原沈阳高师和沈阳文专的校址上。
奉系军阀统治东北时期张氏父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_齐春晓
学质量,而且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收到良好的效果。 海城驾掌寺 ( 今大洼县) 新民小学校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个,1928 年秋,张学良出资 30 万大 , 洋 经过一年时间,在家乡驾掌寺修建了一所小学, 共有 8 栋青砖瓦房, 占地面积达 12000 平方 米。这所学校对学生不收任何费用,不论贫富,一律对待。学校特别注重思想教育, 张学良新授校 , 即学生要有公德心、 责任感、 自强不息精神。 学校共开办 2 年, 共培养学生 训 “公、任、强 ” 500 多名,学校所有经费都由张学良个人出资 。 可以说张学良创办新民小学的办学实践, 在中国的 教育发展史上显示出的实验性和榜样性 ,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借鉴。 ( 二) 从缓慢到飞跃发展的中等教育 东北地区的中等教育在张学良主政时期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势头 。 东北四省的中学教育始于清 末,开始于民初,但是数量很少, 其规模设备都相当简陋。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曾颁行一个 《中学暂行条例》 ,提出 : “中学校教育应根据三民主义,继续小学之基础训练, 增进学生之智识技 ⑧ 从此东北地区开始发展中 ” 能,为预备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 ,以达适应社会生活之目的。 学教育,其发展势头迅猛,其中辽宁省发展最快, 一跃居于全国第二位, 仅次于当时的广东省 ⑨ 。 据统计,到 1928 年,辽宁省、吉林省、 黑龙江省、 热河省、 东省特区共有中等学校 258 所, 学生 总数达 34671 人,教职工总数达 2921 人 ⑩ 。其中辽宁省有学校 198 所,学生总数达 25837 人, 教职 员 1934 人,吉林省有学校 36 所,学生人数 1940 人,教职员 354 人, 黑龙江有学校 10 所, 学生总 瑡 。这些中学设备完善 ,许多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校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 瑏 数 5213 人,教职员 586 人 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校风,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我们今天的中等教育树立了榜样 。 ( 三) 走在全国前列的高等教育 我国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起步于清末, 到民国初期, 高等学校逐渐增多, 到奉系军阀统治时 期,东北的高等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 ,当时随着奉系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 , 为适应东北政治经济发 展的需要,也为了与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相抗衡 ,开始积极创办高等学校, 使东北的高等教育 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改变了历史上东北高等教育长期落后的面貌, 而且各级学校师资水平较 高,为各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时期东北共有省立和私立大学专科以上院校 13 所。 主要有东北大学、冯庸大学、东北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 当属东北大学。 1922 年初,奉天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建议 : “东洋各国所以号称文明, 主要在于学术发达。 他们 农有农学,工有工学,商有商学,此外,机械学等也无一不备, 就是政治、 法律也足进步。 欲使东 瑏 瑢 张作霖接受 ” 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培养各方面之人才,今天看来是当务之急。 了谢荫昌建议,东北大学的创建就是具体的实践 。 东北大学建于 1923 年, 校址设于沈阳, 是当时东北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有 6 个学院, 分别是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和农学院。 下设若干个系和专业, 东北大学的 瑣 东北大 瑏 : “本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 培养专门人才, 应社会之需要, 谋文化之发展。 ” 办学宗旨是 学在张学良主政东北之后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28 年至 1936 年张学良亲自兼任东北大学的校 长,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他还慷慨解囊, 捐资 200 万元巨款, 用作东北 大学的建设,后来为解决学生校舍问题,张学良又捐款 150 万元。 当时的东北大学不仅规模大, 而 且设备完善,校园占地约 1500 多亩,价值约 60 余万元,建筑物价值约 275 万元。图书馆大楼建筑 瑏 瑤 ,全校资产共计 2605 万元 瑥。 瑏 费约 25 万元,馆藏图书 6. 5 万册,价值 121. 8 万元 东北大学办学经费充足,据资料记载,1923 年度经费 43. 9 万元,1925 年度经费为 47. 8 万元。 1929 年度经费 133 万元,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学生人均经费名列第一 。当时的东北大学共有 28 个系, 瑏 瑦 。 东北大学还不惜花费重金 , 聘请一些著名的 72 个班,学生人数达到 1976 人,教职员达 179 人 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当时东北大学曾聘请著名的文法专家章士钊、 建筑学家梁思成、 国学家黄侃、 哲学家梁漱溟、数学家冯祖荀、物理学家陈雪屏、化学家庄长恭、俄文翻译家曹靖华等。1928 年东 北大学曾有过粗略的统计,在 128 名教职员中, 留学归来的有 77 人, 其中 11 个博士、37 个硕士、 29 个学士,而且他们其中大部分留学美国, 如: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康乃尔大 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这些精英学者的加盟,使东北大学的教师队伍增加了新鲜血液 , 这些学者所 开设的课程不仅补充了课程内容 ,而且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所有这些充分地印证了张 瑧 瑏 : “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促进国家现代化,消弭邻邦的野心。 ” 学良的办学宗旨 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还特别注意让学生走出国门,去国外深造, 以摄取近代西方的科学知 · 95·
从“东北易帜”前后析张学良的政治才干——张学良执政东北成败再思考(1928-1931)
摘要:1928年对东北奉系军阀而言,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此危难关头,少帅张学良展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政治才干,一方面成功团结奉军上下,避免了分裂;另一方面,则积极展开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易帜”谈判,对日本则采取隐忍与决绝的两手外交策略,最终实现“东北易帜”,国家统一的夙愿。
关键词:张学良;奉系;东北;日本;蒋介石1928年,少帅张学良展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政治才干,一方面成功统一奉军上下,避免了分裂。
另一方面,则积极展开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议和谈判,对日本则采取隐忍与决绝的两手策略,最终实现“东北易帜”,国家统一的夙愿。
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帜”前后的政治表现,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一、以“宽忍”为用———张学良团结奉军上下的政治努力1928年,张作霖被被日本人炸死。
张的暴亡使得东北军突然失去主心骨,而奉军主力还在关外,东北内部空虚,日本随时有可能发难。
这个时候,奉军上下没有慌乱,反而以协助张学良返沈为中心任务,展开了秘密行动。
少帅张学良与杨宇霆决定,由张学良本人立即返回奉天主持大局,杨宇霆继续留在关内,指挥撤军事宜。
1928年6月18日,张学良返回沈阳,19日正式就职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
这期间,由于不知道张作霖的生死,日本未敢轻举妄动,实现更大的阴谋。
可以说,正是张学良等人临危不乱,精心筹谋的安排,奉军上下度过了最初的难关。
对于东北军内部的山头斗争,张学良本人是清楚的,老将张作相德高望重,巨头杨宇霆虽然才能卓著,但为人骄横跋扈,如何对待这些“老前辈”,是实现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关键。
张学良采取依靠基本盘,争取“老前辈”,以“宽忍”为用的策略。
张学良恭请张作相出任东北保安部队总司令,对此,张作相拒绝接受这一职务,反而发誓辅佐支持张学良。
不久,杨宇霆也发来通典拥立“汉帅”张学良。
这样,奉系内部各个山头都统一到张学良旗下,1928年7月1日,张学良正式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同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开始了统治东北的少帅时代。
张学良将军对东北教育的贡献
张学良将军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张学良主政东北前后,以“御外侮、强国家”为宗旨大力兴办东北教育,先后创办了同泽中学、新民小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等,使东北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标签]张学良反日意识东北教育贡献几十年来,海内外的有关学者,围绕张将军政治生涯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过详细的研究,著述颇丰。
但有关张将军主政东北,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笔者仅就这一问题略陈浅见。
一、以“御外侮,强国家”为宗旨广兴东北教育日本觊觎中国东北久矣,这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既定目标。
为此,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如经济侵略、武力扩张等等,多方向东北进行渗透。
教育也不例外。
日本早就将东北视为其殖民地,竟扬言说:“东北不需要办大学,如需要读大学可进日本在东北办的大专学校,有些科系没有的,可去日本读。
”日本此举的目的是要对东北进行奴化教育。
1922年奉天教育厅长谢荫昌向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张作霖颇以为然,决定创办东北大学。
1923年,东北大学正式建立,由王永扛兼任校长,年轻的张学良以当局代表的身份参与东北大学的管理。
1928年夏张将军主政东北后,亟思通过办教育以谋社会之改革,因此,亲自兼任东大校长,使东木有了蓬勃发展。
张学良较其父更明确地认识到教育是救国途径之一。
他认为:“世界各国生存竞争,无不以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为根本之计,我国文化落后,国事险危,原求急起直追,非加倍力量、加倍速度不可。
”正因为如此,张将军即使在东北经济严重困难的时候,仍把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将军主政东北后,革新政治,统一内部,励精图治,决意把东北建设成振兴国家的基地。
他认为各列强国富民强的根本原因在于革新教育,培养人才,于是他下决心从小学教育抓起,培养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新型人才。
当时,东北仅有东北大学和冯庸大学等高等学校,中学也不多,农村很少有正规小学。
在教育内容上,也不外是尊孔读经,没有爱国主义教育和国耻教育。
浅析“东北易帜”的始末
浅析“东北易帜”的始末提起”少帅”,人们自然地想到张学良将军,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军阀,年仅二十八岁便当上了独霸一方的东北王,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声威显赫、精明干练,富有传奇色彩,而又颇具有争议的头面人物之一。
回顾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活动,还不到20年的时间,可他对中国的前途命运却有着重大影响,他一生对国家做出的第一件好事就是”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凌晨7时,东北宣布易帜,在奉天省礼堂举行典礼。
张学良与张作相、万福麟等联名通电全国称:”自应仰承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遂复电张学良:”该委员等效忠党国,庆艳宣觞,嘉慰之余,尤深倚畀。
完成统一,捍卫边防,并力一心,相与致中国于独立自由平等之盛,有厚望焉。
”自此,东三省及热河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居民一律改悬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30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作相等人也分别被委以重职,东三省遂依附于南京政府统辖。
纵观东北易帜始末,错综复杂。
诸多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张学良东北易帜的曲折性和必然性,他之所以要冲破障碍做出这样的选择和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
1、欲占有东北,日本成为易帜的强硬阻力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
早在皇姑屯事件之前,奉日矛盾已激化,日本首相田中曾于1928年年初派久原房之助赴苏,提出满蒙缓冲计划,即在满蒙建立一个新国家,由日、苏、中各派一人组织监护委员会。
1928年,随着蒋介石第二次北伐,奉军的节节败退,使日本态度发生了变化,企图趁机控制东北;5月日本迫使张作霖签定《满蒙新五路协约》解决所谓”满蒙悬案”,又逼迫张作霖立即撤回关外,遭到了张作霖的拒绝,日本侵略者看到张作霖已无利用价值又不听摆布,于是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企图借此引起东北的混乱,然后趁机出兵占领东北。
但是张学良沉静地处置了事变,他悄然化妆返回沈阳,首先稳定了奉系的领导集团,同时又宣布继任奉天督办,再加上英美对此事件的揭露,美国驻沈总领事曾暗示”应适可而止,不要扩大事态”,因此,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东北的阴谋完全失败了。
张学良和东北中学2
张学良和东北中学2这年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消息传到鸡公山的东北中学,爱国师生十分振奋,同学们组织起来积极响应北平学联的爱国行动,更加勇敢地与学校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1936年2月19日,东北中学的同学们掀起了大规模学潮。
当时山上大雪,同学们衣着单薄,几百名学生冒着凛冽的寒风浩浩荡荡走出武胜关,准备沿平汉铁路到武昌去请愿示威。
行至肖家港时,武汉的教育部当局知道后,唯恐事态扩大,派人员赶到劝说,一方面迫于张学良的威望,另一方面又害怕武汉的学生也起来响应,最后答应了学生们的合理要求,这一次东北中学的学潮终于取得了胜利。
从此,东北中学正式成立了学生会,学生们有权管理自己,抗日救亡活动也得到一定的支持。
这年8月,在东北大学学生会和民先队的帮助下,东北中学程式兰、李剑白等负责成立了“民先队”。
9月份我的父亲由吕伟功、李国贤等同学介绍加入了“民先队”,从此更加坚定地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
父亲和“民先队”同学一起到农村城镇宣传、讲演,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写标语印传单,所到之处,都回响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华北失地!”等口号,大唱抗日救国歌曲。
东北中学同学们的歌声和口号唤醒了众多人士的爱国激情,使其走上前线英勇杀敌。
当百灵庙战役大捷的消息传来,东北中学全体同学倍受鼓舞,缩减伙食,捐献数百元至北平学联,请代慰问英勇的抗日将士。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后被蒋介石扣押。
河南绥靖主任刘峙平素一向仇视东北进步人士和学生,曾叫嚣:“东北中学是共产党在河南的大本营。
”几次欲对东中下手,因张学良的庇护而不敢贸然行动。
这次见机会来了,马上电令鸡公山下国民党驻军29师,立即“搜捕东北中学,将该校师生押解出山海关”,并派人深夜到校,勒令当时东北中学代校长孙一民下山去师部,出示电令,强迫他即刻照办。
孙校长看后当即质问:“东中师生均不甘日寇侵凌,立志出关,图谋光复,今要押送回虎口,是何道理?”他们一时语塞。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摘要:分析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号召的历史背景;从整顿金融业,发展农业、民族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阐明了实施东北新建设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经济现代化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他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贡献,除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统一祖国以外,还体现在他一直致力于和平建设国家方面。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曾大力推进东北的经济现代化建设。
学术界同仁研究东北新建设中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对当代的启示略显薄弱,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东北新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在地理位置上与日俄两国相邻,历来成为日俄两国争夺的焦点。
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东北获得了“特殊权益”,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的资源,倾销其商品。
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资本主义势力几乎垄断了东北的经济命脉。
至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商品占东北贸易进口额的70%,占出口总额的75%。
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高达14亿日元。
日本大量商品和巨额资本的涌进,严重摧残了东北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张学良深知:“经济是一国命脉,经济上不能复兴,政治上就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一天。
”鉴于发展经济对于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就发出了“东北新建设”的号召。
1928年10月10日,张学良为〈〈东北新建设》杂志题名。
1929年10月8日,张学良提议成立东北新建设委员会,通盘筹划东北新建设事宜。
他认为,所谓“东北新建设”或“建设新东北”,“新” 就是现代化,其目的就在于“建设新的东北,助成现代化国家,消弭邻邦野心”。
至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兴办实业,发展经济、教育,整顿金融,振兴民族经济,为东北实现经济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学良与东北教育事业摘要: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就子承父业,为东北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教育又是张学良所做事业当中最让人赞叹的。
张学良在军事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各个方面为教育事业而作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说是从现代到当代,从东北到西北,都一直存在着,影响深远。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教育;特点;影响教育是一个国家立足、强大的根本,教育程度的高低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尺。
在东北这块占全中国1/8的巨大面积土地上,从20世纪初开始,张学良就子承父业,为东北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教育又是张学良所做事业当中最让人赞叹的,他为教育事业而作出的贡献,可以说是从现代到当代,从东北到西北,都一直存在着。
那么,为什么张学良主政之后,会将发展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他为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做了哪些工作?对东北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有什么特点呢?一、张学良主政前东北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东北是边塞要地,位置较为偏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自然很低。
1916年7月,张作霖开始统治东北,此后的15年成为东北教育真正发展的时期。
据统计,共建成小学12 609所,中等学校258所。
并且学校的分类也逐步细致,有公立、私立的初级、高级小学,初级、高级中学、师范学校、各科职业学校、专门学校以及高等教育专门学校。
不仅如此,社会教育也在广泛的普及,属于义务教育性质的业余民众学校的建立,还有学制和学务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逐步走向正规。
同时在奉系当局的上层人物中,有一批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参与,张作霖不断咨询和采纳他们的意见。
这些都为此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张学良,不仅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
在他随父从政后,耳濡目染,对于父亲所做的这一切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慢慢地在他的心里形成了“国家要强,就得培养人才”、“振兴东北,培养各种人才乃当务之急”、“中国唯一希望在青年,青年之根本在教育”这一系列的认识和感悟。
张作霖在“皇姑屯炸车案”中遇难,张学良于7月3日正式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开始主政东北。
张作霖的突然去世给长子张学良留下了许多棘手的问题。
国内的各种势力都向张学良袭来,老臣宿将们的反对,还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引起了张学良对东北去向问题的思考。
以至于后来的“东北易帜”、复兴东北和“中原大战”的出兵助蒋,这一系列事件中都能看出张学良的思想趋向。
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在国内受到了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支持,东北的形势趋于稳定。
而在国外,近代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争夺的重要对象,东北的前途和中国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巨大压力,民族情绪的日益高涨,强烈激励着振兴教育的紧迫感。
这一切为东北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张学良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也更加能够体会到自己身上要振兴中华、振兴东北的责任重大,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接受“教育救国”的思想,把父亲的“兴学育才”作为当务之急。
二、张学良主政之后为东北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张学良的秘书郭维城曾在沈阳祝寿会上致辞中说:“1928年以后,张学良掌握东北的全局,声明不继承乃父遗产,并从遗产中支1 000万元作为建设东北文化事业的经费,他首先提高了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在东三省和热河的180多个县里,每个县设一间模范小学自成系统‘新民小学’,可最终由日本侵略者所毁。
”根据张学良将军在军事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方面所做的几个具体实例来详细了解。
1.军事教育方面说到军事教育方面,就必须要提到的是东北讲武堂,它是1906年由张作霖在奉天城创办,主要培训各巡防营和陆军各协的初级军官,首期学员80余人,一年为一期,其校训是“忠诚服从长官,努力尽忠职守,不贪意外之财,不避分内之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停办直到1912年9月恢复。
张学良是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员,1922年兼任讲武堂监督。
此后,东北讲武堂成为奉系势力的扩充发展,培养军事骨干的重要基地,并与云南讲武堂、保定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黄埔军校并称为全国四所正式中等军事学校。
经过张学良的努力,东北讲武堂蓬勃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有庞大的体系和比较齐全的分科;二是人数多,仅张学良担任监督的第九、第十两期就有学员3 888人,比前八期的合计人数还多;三是水平高,逐渐发展为“自小学树之基,以大学成其器”的培养高、中、低三级军官的综合性军事学校;四是在招收学员上注重文化水平。
张学良注重军事教育不只是在东北和东北军中,1935年9月,张学良奉蒋介石的命令来西安担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的副总司令,就任后它同样很重视培养西北的军事骨干,在西安的南郊成立了王曲军官训练团,在东城门楼上创建了东北军学兵队。
王曲军官训练团设在西安城西南约20公里的王曲镇上,1936年6月15日创办,创办期间张学良也住在王曲镇的窑洞里,和中下级军官一起生活、一起学习。
训练的内容均为张学良锁定,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游击战战术为主,教官是从陕北请来的红军干部,有叶剑英、邓发等。
为东北军培养抗日骨干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新的血液,输送到各部队中去,以便改造部队,为抗日做准备,在学员的来源方面,是专门到北平挑选“一二·九”运动的骨干,最好的家乡子弟,还有少兵队队员和少量地下党员。
2.基础教育方面在张学良为东北教育所作的贡献中必须要提到的就是中小学教育。
新民小学是张学良主政之后,为普及小学教育,亲自在全辽宁省各县创办的,计划城建62座,属公费性质,有具体的章程,大部分的创办费用和经常费有张学良发给,不仅如此,张学良创办的新民小学都具有示范性质,各校校长均由他直接选任,校名也由他亲笔书写,但到“九·一八”时,新建62所小学的计划并没有实现。
而张学良创办的中学,则都冠以“同泽”二字,有最初的奉天同泽中学、有同泽女子中学、还有海城同泽中学等。
“同泽”二字取自《诗经·秦风》中一篇讲述为抗击共同敌人,同仇敌忾患难与共的战斗情谊和保家卫国,共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充分体现出他的良苦用心。
同泽中学的教学宗旨,以各科教育为主,利用学生自动之本能,启发个人原有之天性,期以求得种种关于个人及社会有用之知识为主旨。
张学良还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参加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鼓励学生们刻苦学习,练好身体,热爱祖国。
同泽女子中学是张学良唤醒处于底层的民众尤其是广大妇女的一次突破。
1930年6月3日创办,张学良自任为学校董事长,暂收250名女学生,分5个班级,包括一个补习班、三个初中班、一个高中班,用重金从关内外名牌大学和留洋归国学者中聘请教员,许多校舍都由张学良出资修整,一直沿用至今。
学校对于女学生都有严格的要求。
既注重外表,更注重成绩,无论父母职业高低,学生一律参加入学考试。
当时张学良的大女儿张闾瑛和蒙古达尔罕王爷的三个女儿要入学,也都必须要参加考试。
到“九·一八”事变时,学校不得已停课放假。
1962年更名为沈阳市第三女子中学,1989年将校名恢复为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
3.高等教育方面1928年,张学良受东北保安委员会委托担任东北大学校长,他说:“武要办好东北讲武堂,文要办好东北大学”。
此时的东北大学进入了发展时期,是一所拥有文、法、理、工、教育五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不仅如此,学校还另外设农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
张学良任校长之后,一方面扩大了建校规模、加大经费支持,另一方面筹划着如何把东北大学建成国际国内具有一流水平的综合大学。
在张学良的大力支持和改革之下,学校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招收女生50名,开东北风气之先;二是个人出资100万元,将东北大学原有分散的南北校舍合于沈阳北陵;三是组织校务赴各地考察;将各科该院,加开心理系、史学群系、天算系、生物系、经济学系、电工学系、采冶学系、纺织学系、建筑学系等,门类齐全,在各大学名列前茅;四是创办《东北大学校刊》,以此发表全校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成果;五是选择成绩优良的学生赴欧美留学深造,其余送各机关服务。
东北大学从创办至“九·一八”事变,仅有8年,但他的规模、学生数量以及发展的速度却都是飞速的。
到“九·一八”事变时,学校迁往北京,等待重建、复建。
三、张学良在扶持东北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特点和深远影响东北讲武堂、望去军官训练团、东北学兵队、新民小学、同泽男女中学、东北大学这些只是张学良对东北教育事业所作贡献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立,可以感受到张学良对莘莘学子所给予的厚望和他那一颗炙热的心,其中我们也能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张学良发展教育事业是一个长远、具体且详尽的计划,不是心血来潮,有全面系统的规划并逐项实施;二是对于每个教育机构的设立,张学良都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训导同学们热爱祖国,奋发图强;三是张学良创办学校从规章的制定、校长的选择、校舍的建设到学生的培养、课程的设置,甚至于毕业生的安置问题他都亲自过问,提供自己的想法,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四是影响深远,许多教育机构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同泽中学。
回望过去,岁月的点点滴滴不觉呈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的是内心无比强大的动力和精神上的坚持。
而这样的意志也为张学良后来发动西安事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那颗坚强的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当我们为张学良将军的去世满含热泪的时候,更应该做的是:沿着将军的足迹,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参考文献:[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2]孙景悦,董慧云,张秀春.张学良与辽宁教育[M].香港:同泽出版社,199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在同张学良相处的日子里——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4]赵维振,牟文海.少帅风云录—侍卫副官赵维振跟随张学良将军十年[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