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张学良与东北文化建设

张学良与东北文化建设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十张学良与东北文化建设如皋蒋文祥张学良虽然出身军旅,但他早年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后来又经过西方文化的洗礼,因此深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和根基。

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除了要有强大的军事战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外,更重要的必须要有能够发挥硬作用的文化软实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学良主政东北以后,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民众体格;弘扬爱国主义,健全民众人格;影印《四库全书》,传承民族文化,为东北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愿对此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张学良早在1926年就强调指出:“教育系乎国本。

”[1] 他以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始终把发展教育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张学良把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作为东北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

1928年6月,张学良主政东北伊始,在对路透社记者谈及新政治纲领时,便明确宣布:“主旨为维持和平,整理内政。

今后首先注重教育”。

[2] 把教育放在了东北新建设的首要位置。

他还决定从其父遗产中拨出1000万元用作推广东省教育之需。

同年10月,张学良在奉天全省教育大会上发表演说,称“教育是神圣事业,以办教育为最清高,亦以办教育为最清苦,然而精神安慰实较任何事业为最快乐。

”[3] 他提出“现在老百姓苦痛已深,故捐遗产500万现款,为教育基金。

”他更是大声疾呼:“此后当注意简易平民教育。

”为普及简易平民教育,在张学良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1928年9月,以张学良为名誉会长的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发布了开展平民教育的宣言、组织大纲以及招生简章,并研究制定了对辽宁省1200万不识字民众进行平民教育的计划。

由于简易平民教育的对象是成年失学者和家贫无力就学者,其着眼点主要是向民众进行启蒙式教育,只求能够书写平日常用之文字,故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这样的学习时间短、见效快,最快的只要三四个月就能看书写字,因而广受普通民众的欢迎。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摘要:分析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号召的历史背景;从整顿金融业,发展农业、民族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阐明了实施东北新建设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经济现代化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他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贡献,除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统一祖国以外,还体现在他一直致力于和平建设国家方面。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曾大力推进东北的经济现代化建设。

学术界同仁研究东北新建设中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对当代的启示略显薄弱,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东北新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在地理位置上与日俄两国相邻,历来成为日俄两国争夺的焦点。

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东北获得了“特殊权益”,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的资源,倾销其商品。

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资本主义势力几乎垄断了东北的经济命脉。

至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商品占东北贸易进口额的70%,占出口总额的75%。

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高达14亿日元。

日本大量商品和巨额资本的涌进,严重摧残了东北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张学良深知:“经济是一国命脉,经济上不能复兴,政治上就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一天。

”鉴于发展经济对于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就发出了“东北新建设”的号召。

1928年10月10日,张学良为〈〈东北新建设》杂志题名。

1929年10月8日,张学良提议成立东北新建设委员会,通盘筹划东北新建设事宜。

他认为,所谓“东北新建设”或“建设新东北”,“新” 就是现代化,其目的就在于“建设新的东北,助成现代化国家,消弭邻邦野心”。

至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兴办实业,发展经济、教育,整顿金融,振兴民族经济,为东北实现经济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东大沧桑变迁史东北大学创建于1923年,由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创设,校址在沈阳北陵附近(现为省政府、省军区等单位所在地)。

东北大学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因没有满足日本提出的在东北开矿、设厂、移民等无理要求,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在皇姑屯炸死。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于1928年8月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直至1937年1月。

其间,他把父亲留下的遗产差不多都捐出来,用于东北大学建设和高薪聘请教师及资助学生等。

到1930年,东北大学已有教授300名、学生3000名,拥有文、法、理、工、教育、农学6个学院24个专业,另外还有体育专修科,成为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生最多、经费投入最多的大学,当时北京大学只有学生2000人,每年经费90万元(大洋),而东北大学每年经费高达160万元(大洋)。

1931年,“九•一八”一声炮响,东北随即沦陷,东大成为第一个流亡大学,先后迁校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

抗战胜利后由四川三台迁回沈阳原校址,恢复了工学院、农学院。

内战爆发后,东大二次迁校至北平。

1946年2月,为了培育人才,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大学,校址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并任命张学良将军的四弟张学思为校长。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大学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北平东北各校学生处理办法的规定》,将东北大学解体,其中的工学院迁回沈阳称沈阳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与佳木斯东大合并。

1950年,以沈阳工学院为主,联合抚顺矿专、鞍山工专,组建东北工学院,成为冶金部直属院校。

全国解放后,佳木斯东大迁到长春,20世纪50年代院校改组后改称东北师范大学,至此,原东北大学名实皆亡。

恢复校名的首倡者明确提出恢复东大校名是在1980年,先后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

始作俑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的中坚力量就是早年毕业的东大校友。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政局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多了起来,人们的思想也比过去活跃了,一些社团组织开始萌发,北京“老同学合唱团”就是其中之一。

张学良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

张学良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

张学良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张学良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中国矿业大学思想文化教育研究所,江苏徐州xxxx)摘要:张学良将军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并开展了有效的实践。

他视教育为中国之希望、东北之希望,视人才为中国之未来、东北之未来。

在他看来,“教育为神圣事业”,“教育是建国之本”。

认真解读张学良重教兴国的远见卓识,可以发现其中的许多观点对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教育的主旨是修养人格,这是教育之根本;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人才的标准是要能够担负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教育要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张学良;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K82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XX)02-0159-05张学良不仅是一位反对内战、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爱国军人,而且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也有诸多建树。

在他诸多的演讲及训词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主要涉及到教育与人才、教育与国家复兴、教育与社会进步等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他担任教育界的各种职务有20余种,有关教育思想理论的著述有90余篇,仅担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给东大师生的讲话、书序、题词、电稿就有20多篇。

他先后提出了“教育系乎国本”,“培养实用人才,促成国家现代化”,“修养人格,将国家看大些”等重要主张,并亲自创办或主持了具有示范性的中小学乃至大学。

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张学良的教育思想与兴教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位与20世纪中国历史息息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而且有益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一、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20世纪初的中国,启蒙理想成为思想界的主潮,教育更成为这个主潮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也涌现了一批赫赫有名的大教育家,如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陶行知等。

张学良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有益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

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部分 概要)
• 1.云涛日破
(1923-1931) • 2:风雨载途 (1931-1949) • 3. 力耕躬学 (1949-1993) • 4. 知馨行远 (1993-2003)
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 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 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 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 立王永江为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 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 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 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以教育为 立国之本的少帅对东大的发展倾注 了大量心血,明确提出以“研究高 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 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 旨,在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采取了 一系列新举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 了发展的新时期。
“九 一 八” 的 炮 火 炸 碎 了 东 北 大 学 的 强 校 之 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陷 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 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 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 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 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 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 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 路求学,一路斗争。
1993年,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 学。 4月22日复名仪式隆重举行。在东北大学的发展史上,这是 值得铭记的一天。

复名以后的东北大学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
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1999年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

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

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但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今天所谓的大学是近代中国在外国列强入侵、国家民族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本着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技术的宗旨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一种教育组织,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舶来品”,在其出生之时就自带着“国际化”的基因。

从学校创立、发展的角度,以微观的视角来考察学校的国际化,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大学国际化的细节,为我们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鉴作用。

一、大学国际化的内涵与要求“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理念,有的学者认为,从内涵上说,“大学教育国际化是指把大学的讲授、学习、研究、服务和管理置于世界教育文化中进行建设和管理的这样的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

笔者认为,大学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过程的体现,是指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大学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

大学的国际化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

大学国际化作为一个过程,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国际化活动最终实现大学整体的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认为“大学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该定义注意到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大学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强调文化的多元共存,总结出了现代大学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国际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体现: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大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方面是在观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国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王天琪陈均〔内容提要〕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都在就其国际化的目标、途径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

张学良1936年8月,张学良为东北大学西安新校址奠基题词内容

张学良1936年8月,张学良为东北大学西安新校址奠基题词内容

张学良1936年8月,张学良为东北大学西安新校址奠基题词
内容
东北大学校址在沈阳北陵,其规模之大,当时在国内无与伦比。

由于东北大学经费充足,不惜重金礼聘人才,国内许多名流学者都来“东大”任教,如章士钊、罗文干、黄侃、梁漱溟、刘仙洲、梁思成、冯祖荀等。

当时校内学术研究空气十分浓厚,经常有知名学者教授等社会名流,到校举行报告会和演讲会。

刘半农教授和著名音乐家赵元任分别为东北大学校歌作词、谱曲。

1936年春,张学良认为华北形势紧急,想在西北掀起爱国运动,便首先把东北大学工学院和补习班迁至西安,又拨款15万元建新校舍(在现西北大学内),并在礼堂基墙内砌立一块石碑,上刻以下几行文字:
沈阳设校,经始维艰。

至九一八,痛遭摧残。

流离燕市,转徙长安。

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张学良的题词,只有短短16字,却寓意深刻,表达了创办大学的艰辛、以及不忘国耻的复杂心情。

“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大学学生成批地奔赴延安,分赴敌后战场,积极参加抗日。

张学良高等教育思想中的人才观

张学良高等教育思想中的人才观

张学良高等教育思想中的人才观黄晓通【摘要】张学良于1928年执政东北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他坚信国家富强之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他多次捐出私产.倾力发展大学教育.在张学良主办大学教育、推动东北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完全体现出他吸引人才、厚待人才、重用人才之观念,他的努力最终使得东北大学这一地方大学在30年代初跻身中国一流大学的行列.分析张学良的人才观念,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人物以教育振兴东北的爱国爱乡情怀,并冀图对当今的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某种思路.【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2【总页数】5页(P157-161)【关键词】张学良;高等教育;人才观【作者】黄晓通【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46张学良一直都主张要发展教育,以此来富强国家、振兴家乡。

而办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师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张学良数次谈及对人才的看法,并多方努力付诸实践。

其重视吸引人才,为东北大学礼聘到一大批名师教授,并给予各种优厚的待遇,更重要的是,张学良还重用人才,大胆放权,让内行人管内行事,使名师们更好地施展才华,为东北大学发展成一流高校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本文在此分析张学良的人才观念,意能更深入地体会他力图以教育振兴东北的爱国爱乡的情怀,希望能对当今的大学教育发展有所启发。

一、吸引人才,要“请有名望、有学问的人来办学”东北大学于1923年成立,作为东北地方的最高学府,其也是东北地方文化形象的代表。

1928年张学良成为东北地方最高长官后,深感“对东大一方面是职责问题,一方面是良心问题”,认为要把东北大学办好,情愿牺牲一切,去请“有名望、有学问的人来办学,甚至给人家磕头”[1]。

张深知,一个大学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授的水平息息相关,因此要发展好东北大学,关键要吸引优秀的师资人才。

张作霖治理东北时就十分重视吸纳好的教师,像奉天两级师范就拥有很多从关内来的优等教员。

纪念129运动心得体会800字(通用5篇)

纪念129运动心得体会800字(通用5篇)

纪念129运动心得体会800字(通用5篇)篇1纪念129运动心得体会800字画面上这一幅幅生动的图片总能引领我们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激荡起心中不灭的爱国情愫;那千千万万的爱国心一旦团结在一起,所激发出的民族潜能是无坚不摧的,它是拯救民族于水火、带领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不屈力量,也正是这炎黄赤子心铸就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1936年12月9日,时值“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之际,西安一万名大学生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队伍行至灞桥时,埋伏在那里的反动派早已架起阴森的机枪。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学良将军驾车赶来,面对群情激昂的学生,他挥泪发誓:“你们的爱国热忱我是佩服的,我张学良也不愿当亡国奴,也要抗日!”……他向学生们保证代表大家向蒋介石请愿,三日之内以事实来答复大家的要求。

此时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犹如团团烈火包围着热血沸腾的张学良。

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也通过种种渠道,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更坚定了张学良联共抗日的决心。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用兵谏的方式,规劝蒋介石放弃“剿共”的内战立场,实行联共抗日的政策,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对学生们许下的诺言。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分析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就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张学良将军是我们东北大学的老校长,他的这样一番话或许能使我们更加真切的了解那段历史:“我真不信我们中国不能复兴,我真不信我们中国不能脱离日本帝国主义的羁绊。

我们要承认过去的错误,但我们绝不一错再错,中华民族终有自由解放的一天!”今年夏天,为了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的考察队来到了西安事变纪念馆,一张张发人深省的图片,一篇篇振人发聩的文章,我们再一次被历史所震撼。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在东北地
区的治理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所倡导的“东北新建设”思想,对当时的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张学良提出了东北新建设的思想,是因为他深切地意识
到了东北地区的经济落后和社会问题。

他认为,要想改变东北地区
的落后面貌,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建设。

因此,他
在东北大力发展工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工业发展,如鼓
励外资投资、设立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等。

这些措施都在很大程
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强调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注重引入优秀的技术和人才,同时也重视培养本土的技术和科学人才。

这些做法为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次,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还倡导了“爱国、爱民、爱工、
爱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爱国”意味着对国家
的发展和进步负责,而“爱民”则期望政府将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
社会,让人民享受更多的实惠。

“爱工”强调工人阶级是推动工业
发展的主力军,需要充分重视和发展。

“爱商”则强调了对商人和
企业家的尊重和发展,使得商业和经济发展得以更好地充分发挥。

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的思想和行动,为今后中国地方经济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继续推动全方
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
借鉴与运用。

1。

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学生抗日请愿促成西安事变

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学生抗日请愿促成西安事变
事,要开枪镇压,张、蒋在政治主张上 兴邦’‘、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两句话,并 院长,承担起办抗日大学的重任。
矛盾激化。这次请愿成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 非随便无稽之谈。诸位想想,复兴民族之责任,
三、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学生的请愿游行
变(兵谏)的导火线。
固是在全国人民之身上,但东北青年所负之责 激化了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最终成为西
于 1936 年 2 月,将其工学院和补习班先行迁 是我们未作好,如果大家能抱定这种心理去 安分校学生由于有参加一二·九运动的经验 到西安建立起来的。东北大学是张作霖主政 作,我想我们的失地,总有一天还是我们的。”[1] 被安排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按计划,这支
东北时期由奉天省联合黑龙江省于 1923 年
安 成 行迁入,称为东北大学西 安分校,并于 2 月 24 日正
分 西 式开课。待陕西省立农业 职业专科学校把校舍全部
校 安 腾出、修复并扩建后,在北
标。为此他聘请积极抗日的周鲸文到校任秘 动与张学良的进谏目标是相一致的。但是, 书主任,接替不能积极支持学生抗日救亡运 为了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他还是驱车在十 动的原秘书长王卓然的工作。1936 年 8 月, 里铺附近追上了请愿的学生队伍,进行劝 张学良校长请周鲸文到西安面谈:“我想请 阻“:各位同胞,各位同学,你们的救国热忱, 你办理东北大学。我知道青年学生对你很钦 我是非常钦佩的,但是今天时间已不早,路
一、东北大学西安分校的成立与发展 任,比较重大,若不自己勉励自己,去苦干,去 安事变的导火线
东北大学西安分校是九一八事变后流 创造,将来指望什么?所以我盼望诸位,由感慨
1936 年 12 月 9 日,西安市万余名青年
亡到北平的东北大学,按张学良校长的安排, 变作兴奋。国家光荣,在我们身上,国家失败, 学生走上街头,举行请愿游行。东北大学西

一个亲信幕僚眼中的张学良

一个亲信幕僚眼中的张学良

一个亲信幕僚眼中的张学良-学校党建论文一个亲信幕僚眼中的张学良王晓丹虹阳/文1928 年,王卓然被张学良聘为东北大学教授兼东北长官公署谘议,并担任其子女的家庭教师,成为张学良身边的亲信幕僚。

那么,在王卓然眼中,张学良是个怎样的人呢?成功创办东北大学1922 年,张学良向其父张作霖力陈:“如我(方)不采取措施加速培养人才,将来必败于日本人手下。

”他提出,当务之急是办一所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政治的落后现状,断绝日本对东北的垂涎之心。

“东北大学筹备处”的牌子一挂出,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急忙找到奉天省省长,表示“你们不必自办大学,若想培养理工人才,就到我们办的旅顺工科;若想培养文科人才,可以到东京帝国大学就读,我们可以提供一切方便。

”张学良得知此事后,不仅没照办,反而加强了他创办东北大学的决心,并于1923 年9 月正式开学。

1928 年6 月,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这之后,身负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更加认识到教育是国富民强之本,于是宣布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他曾对王卓然说:“我知道,我没有做大学校长的资格,但是我这一职,并非博取虚名,而是要为东北大学做些事的。

”果然,张学良不仅对学校大事进行决策,而且亲自主管许多具体校务。

当时,东北经济十分困难,但是东北大学不仅没有精简人员,反而大为扩张:原来的文、法、理、工4 个学科改成了4 个学院,并且增加了农业、工商、教育3 个学院;新建起了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大礼堂、实验馆、罗马体育场和教授俱乐部。

在扩充“硬件”条件之外,张学良为了在短期之内吸引一流的人才,还实行了轰动一时的高薪政策:教授月薪最低400 现大洋,最高800 现大洋,创下全国之最。

据资料记载,1929 年,东北大学的年经费从1926 年的51 万元增加到130 多万元,学生人数已达2000人之多,章士钊、梁漱溟、梁思成、林徽音等名家皆贤集于此。

直到“九·一八”事件爆发以前,东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张学良一遂所愿。

浅析张学良的教育思想

浅析张学良的教育思想

目录目录 (1)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一、张学良教育思想提出的渊源 (5)(一)重教兴国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5)(二)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 (5)(三)张学良自身的觉悟 (6)二、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8)(一)德育的教育思想 (8)(二)智育的教育思想 (9)(三)体育的教育思想 (10)(四)美育的教育思想 (11)(五)群育的教育思想 (11)三、张学良教育思想的特点 (13)(一)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指导思想 (13)(二)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 (13)(三)注重实践的目标培养 (14)四、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影响 (16)(一)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6)(二)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16)结语 (18)注释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摘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千古功臣”的张学良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与中国现代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有着密切联系。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并形成了特有的教育思想,堪称教育家。

张学良的教育思想既是抵御外辱、振兴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比宝贵财富,对今天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

站在21世纪的视角,回望张学良的一系列教育主张,许多理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有倡导之必要。

本文共用以下四个方面来浅析张学良的教育思想第一方面,张学良教育思想形成的渊源。

主要从重教兴国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以及张学良的自身觉悟性的影响。

第二方面,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这一部分中,对张学良的德智体美群五育思想进行分析、解释、总结。

第三方面,张学良教育思想的特点。

本部分主要浅析的是张学良教育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指导思想、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注重实践的目标培养。

通过这三方面来体会张学良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四方面,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影响。

这部分主要浅析张学良教育思想的两方面的影响:一、张学良教育思想对当时的影响,二、张学良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迪。

26852516_郭维城推动东北大学复名

26852516_郭维城推动东北大学复名

>>>>>>>>>71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张学良曾亲任校长,对其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财力,使其迅速跻身当时中国知名大学行列。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离开沈阳,成为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并且是流亡时间最长的大学。

1949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后,东北人民政府将其根据专业拆分为不同的院校,从此没有了东北 大学。

20世纪80年代后,为充分肯定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东北大学的校友们非常希望东北大学复名。

在郭维城和国内外校友的共同努力和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东北大学终于在1993年4月成功复名,成为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唯一恢复解放前旧校名的大学。

东北大学的创立与发展1923年,张作霖创建了东北大学,校址在沈阳北陵。

东北大学的创建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只有培养自己的人才方能自立图强。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视东三省为其势力范围,创建东北大学遭到日军的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东北是他们控制的地盘,不能让东北有自己的高级人才。

1922年秋,东北大学开始筹备,1923年春就挂起了校牌。

1926年5月,又增设东北大学附属高中,学生毕业后经过考试升入大学;并成立东北大学夜校专修科,招收在职公教人员,修业三年成绩合格,发大专毕业证书。

另外,还设有师范性质的专修科,享受官费待遇,培养中学教员。

郭维城推动东北大学复名郭梅东北大学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主政东北和东北军,同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

张学良深刻认识到,教育乃立国之本,救国必须培养人才,智力资源较物力资源更重要。

他视东北大学为振兴东北的基础,竭尽心血提升东北大学的整体水平。

当时成立的校务委员会,由张学良、宋子文、于学忠、胡适、张伯苓、宁恩承、蔡元培、章士钊等人组成。

张学良除了把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大部遗产捐给了东北大学,还用自己的私款近300万银元在北陵校园加盖汉卿南楼、汉卿北楼,扩充实验室等基本设施。

浅议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发展

浅议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发展

浅议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发展摘要】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它的成长发展与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采取各项措施,使东北大学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大学之一,为中国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大学教育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处在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觊觎和争夺利益的中心,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一、东北大学的创建东北大学的创建最初缘于时任奉天省教育厅长谢荫昌的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得到了当时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的重视。

1921年,奉天省议会商议创办东北大学,日本驻奉总领事落合谦太郎闻讯即到大帅府抗议:“你们要想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科;学医可以到我们的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

”张作霖听后很生气,说道:“日本人反对,我们必须办,而且要快办。

”在他的推动下,奉天省议会于1921年一致通过创办东北大学的决议,1922年,大学筹备委员会决定,原沈阳高等师范改办理工科、原公立文学专门学校改办文法科,任命王永江为校长。

1923年,奉天省公署正式颁发了“东北大学之印”,从此,东北最高学府——东北大学正式成立。

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发后,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执掌东北,同年7月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东北大学自创立起,办学宗旨就很明确: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

东北大学就是为了改变东北文化教育落后状态,培养高索质人才,抵御列强的侵略的需要而创办的。

张学良任校长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锐意谋求东北大学的建设发展,使东北大学在短期内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最高学府之一,创造了东北大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

二、张学良期间东北大学的发展第一,注重校园建设。

东北大学创办之初,校舍设在沈阳大南关原沈阳高师和沈阳文专的校址上。

奉系军阀统治东北时期张氏父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_齐春晓

奉系军阀统治东北时期张氏父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_齐春晓

学质量,而且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收到良好的效果。 海城驾掌寺 ( 今大洼县) 新民小学校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个,1928 年秋,张学良出资 30 万大 , 洋 经过一年时间,在家乡驾掌寺修建了一所小学, 共有 8 栋青砖瓦房, 占地面积达 12000 平方 米。这所学校对学生不收任何费用,不论贫富,一律对待。学校特别注重思想教育, 张学良新授校 , 即学生要有公德心、 责任感、 自强不息精神。 学校共开办 2 年, 共培养学生 训 “公、任、强 ” 500 多名,学校所有经费都由张学良个人出资 。 可以说张学良创办新民小学的办学实践, 在中国的 教育发展史上显示出的实验性和榜样性 ,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借鉴。 ( 二) 从缓慢到飞跃发展的中等教育 东北地区的中等教育在张学良主政时期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势头 。 东北四省的中学教育始于清 末,开始于民初,但是数量很少, 其规模设备都相当简陋。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曾颁行一个 《中学暂行条例》 ,提出 : “中学校教育应根据三民主义,继续小学之基础训练, 增进学生之智识技 ⑧ 从此东北地区开始发展中 ” 能,为预备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 ,以达适应社会生活之目的。 学教育,其发展势头迅猛,其中辽宁省发展最快, 一跃居于全国第二位, 仅次于当时的广东省 ⑨ 。 据统计,到 1928 年,辽宁省、吉林省、 黑龙江省、 热河省、 东省特区共有中等学校 258 所, 学生 总数达 34671 人,教职工总数达 2921 人 ⑩ 。其中辽宁省有学校 198 所,学生总数达 25837 人, 教职 员 1934 人,吉林省有学校 36 所,学生人数 1940 人,教职员 354 人, 黑龙江有学校 10 所, 学生总 瑡 。这些中学设备完善 ,许多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校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 瑏 数 5213 人,教职员 586 人 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校风,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我们今天的中等教育树立了榜样 。 ( 三) 走在全国前列的高等教育 我国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起步于清末, 到民国初期, 高等学校逐渐增多, 到奉系军阀统治时 期,东北的高等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 ,当时随着奉系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 , 为适应东北政治经济发 展的需要,也为了与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相抗衡 ,开始积极创办高等学校, 使东北的高等教育 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改变了历史上东北高等教育长期落后的面貌, 而且各级学校师资水平较 高,为各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时期东北共有省立和私立大学专科以上院校 13 所。 主要有东北大学、冯庸大学、东北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 当属东北大学。 1922 年初,奉天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建议 : “东洋各国所以号称文明, 主要在于学术发达。 他们 农有农学,工有工学,商有商学,此外,机械学等也无一不备, 就是政治、 法律也足进步。 欲使东 瑏 瑢 张作霖接受 ” 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培养各方面之人才,今天看来是当务之急。 了谢荫昌建议,东北大学的创建就是具体的实践 。 东北大学建于 1923 年, 校址设于沈阳, 是当时东北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有 6 个学院, 分别是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和农学院。 下设若干个系和专业, 东北大学的 瑣 东北大 瑏 : “本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 培养专门人才, 应社会之需要, 谋文化之发展。 ” 办学宗旨是 学在张学良主政东北之后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28 年至 1936 年张学良亲自兼任东北大学的校 长,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他还慷慨解囊, 捐资 200 万元巨款, 用作东北 大学的建设,后来为解决学生校舍问题,张学良又捐款 150 万元。 当时的东北大学不仅规模大, 而 且设备完善,校园占地约 1500 多亩,价值约 60 余万元,建筑物价值约 275 万元。图书馆大楼建筑 瑏 瑤 ,全校资产共计 2605 万元 瑥。 瑏 费约 25 万元,馆藏图书 6. 5 万册,价值 121. 8 万元 东北大学办学经费充足,据资料记载,1923 年度经费 43. 9 万元,1925 年度经费为 47. 8 万元。 1929 年度经费 133 万元,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学生人均经费名列第一 。当时的东北大学共有 28 个系, 瑏 瑦 。 东北大学还不惜花费重金 , 聘请一些著名的 72 个班,学生人数达到 1976 人,教职员达 179 人 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当时东北大学曾聘请著名的文法专家章士钊、 建筑学家梁思成、 国学家黄侃、 哲学家梁漱溟、数学家冯祖荀、物理学家陈雪屏、化学家庄长恭、俄文翻译家曹靖华等。1928 年东 北大学曾有过粗略的统计,在 128 名教职员中, 留学归来的有 77 人, 其中 11 个博士、37 个硕士、 29 个学士,而且他们其中大部分留学美国, 如: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康乃尔大 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这些精英学者的加盟,使东北大学的教师队伍增加了新鲜血液 , 这些学者所 开设的课程不仅补充了课程内容 ,而且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所有这些充分地印证了张 瑧 瑏 : “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促进国家现代化,消弭邻邦的野心。 ” 学良的办学宗旨 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还特别注意让学生走出国门,去国外深造, 以摄取近代西方的科学知 · 95·

张学良将军对东北教育的贡献

张学良将军对东北教育的贡献

张学良将军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张学良主政东北前后,以“御外侮、强国家”为宗旨大力兴办东北教育,先后创办了同泽中学、新民小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等,使东北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标签]张学良反日意识东北教育贡献几十年来,海内外的有关学者,围绕张将军政治生涯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过详细的研究,著述颇丰。

但有关张将军主政东北,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笔者仅就这一问题略陈浅见。

一、以“御外侮,强国家”为宗旨广兴东北教育日本觊觎中国东北久矣,这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既定目标。

为此,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如经济侵略、武力扩张等等,多方向东北进行渗透。

教育也不例外。

日本早就将东北视为其殖民地,竟扬言说:“东北不需要办大学,如需要读大学可进日本在东北办的大专学校,有些科系没有的,可去日本读。

”日本此举的目的是要对东北进行奴化教育。

1922年奉天教育厅长谢荫昌向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张作霖颇以为然,决定创办东北大学。

1923年,东北大学正式建立,由王永扛兼任校长,年轻的张学良以当局代表的身份参与东北大学的管理。

1928年夏张将军主政东北后,亟思通过办教育以谋社会之改革,因此,亲自兼任东大校长,使东木有了蓬勃发展。

张学良较其父更明确地认识到教育是救国途径之一。

他认为:“世界各国生存竞争,无不以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为根本之计,我国文化落后,国事险危,原求急起直追,非加倍力量、加倍速度不可。

”正因为如此,张将军即使在东北经济严重困难的时候,仍把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将军主政东北后,革新政治,统一内部,励精图治,决意把东北建设成振兴国家的基地。

他认为各列强国富民强的根本原因在于革新教育,培养人才,于是他下决心从小学教育抓起,培养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新型人才。

当时,东北仅有东北大学和冯庸大学等高等学校,中学也不多,农村很少有正规小学。

在教育内容上,也不外是尊孔读经,没有爱国主义教育和国耻教育。

参观东北大学校史馆

参观东北大学校史馆

参观东北⼤学校史馆东北⼤学,位于东北重镇沈阳,始建于1923年,为张作霖创建,张学良曾任校长,现在是国家“211、985”重点⼤学。

2017.7.5⽇,王基铭院⼠相邀,到东北⼤学参加《⼯程管理前沿》专刊会议,同⾏的还有袁晴棠、舒兴⽥、丁烈云院⼠(原东北⼤学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学校长),还有鲍庆伟博⼠等。

当天,有幸参观了东北⼤学校史馆。

总的感觉是历史沉淀深,发展道路曲折悲壮。

但是,有关历史、⼈物介绍、以及校徽之类,有些令⼈费解,其中有三点值得商榷。

⼀、25年与近70年。

东北⼤学,始于1923年,1932年⽇本占领东北全境,东北⼤学逼迫内迁,直到1948年东北解放,东北⼤学重新返回故⼟,先后经历了时间约25年。

这⼀时期习惯称之为解放前。

⽽解放后,是指1949年后,这⼀时期,学校名称多次改变,专业也作了调正。

但是,东北⼤学的主脉没有断,东北⼤学的根还在。

所以说,东北⼤学在新中国已存在了70年,为国家建设培养了⼀⼤批优秀⼈才。

遗憾的是东北⼤学校史馆,⽤了⼤量篇幅描述解放前25年,其中⼜重点叙述了张学良任校长(1928.8—1937.1)时期。

⽽解放后近70年,东北⼤学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东北⼯学院,在校史馆只简单介绍⽽轻轻带过,有些轻描淡写,使⼈感觉没有多⼤份量。

讲解员也是快步⾛过,说话表情也没有介绍张学良时期哪样认真和激情。

就是说解放后近70年,还不如张学良挂名当校长那⼏年丰富多彩。

25年与70年,从时间空间讲,相互差距很⼤。

东北⼤学校史馆,把⾃⼰的历史严重的本末倒置了,⽽且很较严重,做的有些过分。

东北⼤学这70年,从规模、贡献,与前25年绝对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东北⼤学校史馆就轻易地⾃⼰把⾃⼰给否定了?正确的看东北⼤学,应该是这样:不论以什么名称或形式存在,他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物,⽽且存在了70年,还在继续。

中国⼯业的摇篮在东北,中国⼯业的最初的基地在东北、在辽宁,中国⼯业的重镇在沈阳,改⾰开放以来中国南⽅⼯业发展的孵化器在东北、在辽宁、在沈阳。

西安发现张学良立东北大学校舍奠基纪念碑原稿

西安发现张学良立东北大学校舍奠基纪念碑原稿

作者: 夏阳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9-129页
主题词: 张学良;纪念碑;校时;华北;国难;东北大学;日本帝国主义;大学校长;西北大学;校舍
摘要: <正> 55年前,中国的东北、华北大片美好河山,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下相继沦陷。

身任西北军职及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集国难家仇于一身,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于1936年将东北大学迁往古城西安,并在小南门外原西北大学第一次建校时的农科所所在地修建校舍,并在大礼堂墙上砌石碑一块,石碑上刻“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自九一八,惨遭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6-08-12T15:44:11.82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3月作者:郑凡
[导读] 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处在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觊觎和争夺利益的中心,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郑凡
西安市西安事变纪念馆陕西西安 710003
【摘要】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它的成长发展与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采取各项措施,使东北大学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大学之一,为中国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大学教育
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处在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觊觎和争夺利益的中心,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一、东北大学的创建
东北大学的创建最初缘于时任奉天省教育厅长谢荫昌
的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得到了当时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的重视。

1921年,奉天省议会商议创办东北大学,日本驻奉总领事落合谦太郎闻讯即到大帅府抗议:“你们要想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科;学医可以到我们的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

”张作霖听后很生气,说道:“日本人反对,我们必须办,而且要快办。

”在他的推动下,奉天省议会于1921年一致通过创办东北大学的决议,1922年,大学筹备委员会决定,原沈阳高等师范改办理工科、原公立文学专门学校改办文法科,任命王永江为校长。

1923年,奉天省公署正式颁发了“东北大学之印”,从此,东北最高学府——东北大学正式成立。

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发后,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执掌东北,同年7月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东北大学自创立起,办学宗旨就很明确: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

东北大学就是为了改变东北文化教育落后状态,培养高索质人才,抵御列强的侵略的需要而创办的。

张学良任校长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锐意谋求东北大学的建设发展,使东北大学在短期内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最高学府之一,创造了东北大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

二、张学良期间东北大学的发展
第一,注重校园建设。

东北大学创办之初,校舍设在
沈阳大南关原沈阳高师和沈阳文专的校址上。

随着学校的发展,原有的校舍已不堪用。

王永江任校长期间,即选了风景秀丽的北陵作为东大的新校址,建筑新校舍。

理工科的师生随后迁入,称北校,而把旧址叫作南校。

张学良到任后,认为东北大学校舍分为南北两部,不利于集中管理,也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为各项工作开展带来不便,因此提议南北合校。

后校务会议决定,在北陵校址上实行扩建计划。

这项计总计耗资500余万元,因省库无力全部承担,张学良慷慨解囊,捐资180万元。

大力建设教学楼、体育场、化学馆、纺织实验室、图书馆、教授俱乐部、大礼堂等,建筑规模之大,在国内首屈一指,图书资料和科学仪器购置之多,堪称国内大学之冠。

第二,广聘名师。

为加速东北大学发展,培养人才,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拨150万元作为学校常年经费,远超过同期清华大学的120万元和北京大学的90万元教育经费。

张学良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礼贤下士,以高薪礼聘专家学者到校任教,当时北大、清华的教授月薪300元,而“东大”教授月薪360元,最高可达800元。

一时名流学者云集东北大学,不仅有诸如思想家梁漱溟、文法专家章士钊、俄文翻译家曹靖华、数学家冯祖荀等学者大家,也有心理学家陈雪屏、体育专家郝更生等当时稀缺专业方面的归国名家,建筑学界泰斗梁思成就是在东北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大批名家学者在东北大学执教期间,东北大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第三,注重实践,服务社会。

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后,进一步把东北大学办学宗旨明确为:“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促进国家现代化,消饵邻邦的野心。

”东北大学创办的同年冬开始筹建东北大学工厂,当时的奉天省公署通过东北大学两次为其投资约国币170 万元,投巨资建设一个大学附设工厂,和张学良重视发展教育的理念和培养实用人才的目的是分不开的。

他对东北大学办工厂的原因作过明确的解释:“大学设工科,于是需要工厂。

大学之工科将研究高深之学理,蕲响于发明与改良之域,故不以知所当然能运用之为已足,然必于已知者知之真用之熟,而后以于求所未知,此实验工厂之所以不可缓也。

”东北大学工厂自其创办时起就多次申明“主要是供大学工科学生研究学术、实地练习之场所”。

工科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工厂学习,达到研究学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目的。

同时,东北大学工厂充分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服务于社会。

工厂承接全国机车的维修,铁工系统和印刷系统的经济效益显著,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费。

这种大学附设工厂,既顾及学生实习,又促进生产发展,保障经费来源的模式,是当时国内其他大学所没有的。

三、西安事变后的东北大学
毋庸置疑,在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东北大学不论是教学、师资、校园建设方面都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其“学术自由,开放灵活”,办学成绩显著。

西安事变后,中央政府重新任命代校长开始对东北大学进行接收,许多学生老师纷纷南下投汴,各分校自顾不暇,最终并入中央政府教育体系,成为“国立”东北大学。

张学良此时虽已身陷囹圄,但他依旧心系学校,除托友人转令学生专心上课外,还将学校在平交行所所存基金三万五千元提用,“可维持该校一年之用”,缓解东北大学当时紧张的经济状况。

1993年,东北大学恢复校名,张学良受邀为东北大学题写校名,并接受“东北大学名誉校长”的聘书,遥祝东北大学“多育英才,振兴中华”。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