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合集下载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心得体会对红烛精神的理解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心得体会对红烛精神的理解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心得体会对红烛精神的理解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言行和教育教学的实践,传递和践行红烛精神。

红烛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积极向上、奉献精神的象征意义,以红烛之光照
亮别人为核心理念。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意味着教师不仅要重视自身的教育使命和责任,更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红烛精神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教师要具备奉献精神,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
的时间、精力和智慧,无私地为学生服务,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 光明正大:红烛之光照亮整个房间。

教师要以光明正大的品质示范给学生,做到言
行一致,坚守道德底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标杆。

3. 动力与希望:红烛的光芒带给人温暖和希望。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不断
追求更好的自己。

4. 照亮前行:红烛照亮别人的路途,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开拓自己的未来。

通过教师传递红烛精神,我们将培养出更多热爱教育事业、具备奉献精神、具有高尚
品德的学生,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试题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必须遵守的行为、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总称,是高校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实践所达到的自觉程度,是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

讲到传统意义上的“蜡烛”精神,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要为学生传授道德观念、解答各类问题。

无论从传授知识、学术研究,还是为人处世,教师为人师,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

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位母亲,培养学生,就像抚养自己的孩子,看着学生知识和能力增长,学术水平提高,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那样欣慰。

教师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的热量,倾其所能,帮助学生成长。

同时,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

教师教学是一对多,而学生给教师的反馈是多对一,尤其在今天,信息技术及其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非常多,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也能够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从中学到知识。

所谓教学相长,也就是这个道理,这与对蜡烛精神的传统理解是有区别的。

第二,教师是学生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和引领者。

照亮是蜡烛的基本功能,教师像蜡烛那样,为学生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指引。

教师的指引作用贯穿于学生生涯的始终。

刚入学时,学生从高中过度到大学,从高中阶段教师讲学生听,到大学阶段更多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一过程的转变,环境、学习方式改变了,有些学生是迷茫的,一时间没有办法接受,所以此时教师要给学生恰当的引导,帮助其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时,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向、学到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可行的,也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指明灯的作用。

当学生面临毕业,就业方向不定,有就业压力时,教师应综合学生性格、学术水平、就业偏好等因素,给予学生就业一定的建议和意见供学生参考,成为学生事业生涯开始的引领者。

蜡烛精神之我见

蜡烛精神之我见

蜡烛精神之我见蜡烛精神,源自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在这首诗里写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此,人们把教师比作带给人们光明的蜡烛,将人民教师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精神誉为——蜡烛精神。

蜡烛,从此变成人民教师的象征,它象征着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象征着人民教师所具有的“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高贵品质,成为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蜡烛精神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社会也对“蜡烛精神”展开了新的讨论。

有人认为,虽然时代发生了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最宝贵品质之一的蜡烛精神,不能随意的被抛弃,而应该对它赋以新的时代意义;有人认为,蜡烛精神就是“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不值得称颂、发扬的,这种为了多讲授几节课就忽略亲人的生老病死的行为,不是所谓的师德高尚,而是人性的麻木,应该将其抛弃。

比如2007年末,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同志在成都宣传自己的新教育实验时称:“不做蜡烛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对于朱教授的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在书本中、在学习生活中,蜡烛精神一直出现在我的身旁。

虽然,现在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蜡烛精神,决不能被否定,而是,应该结合现今社会所具有的特性,赋予蜡烛精神新的涵义,使蜡烛精神与社会和谐发展。

在新时代、知识爆炸的今天,我认为教师不能仅仅将“蜡烛精神”作为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将“蜡烛精神”所代表的这种——教师单向传输知识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改变为教师、学生双向互动教与学的关系。

因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其自身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特别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在他们学习时是正确的知识,现在已经变得陈旧或已经被淘汰了。

如果教师仍然用旧的知识去教书育人,那么这样不仅不能照亮学生,反而会禁锢学生的头脑,反而会限制了学生发展,反而会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教师如蜡烛照亮我们的前程

教师如蜡烛照亮我们的前程

教师如蜡烛照亮我们的前程教师,是我们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就像那盏蜡烛,在黑暗中为我们带来光明。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品德和人生观。

本文将从教师无私奉献、引导学生成长以及激励学生进步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教师如何犹如蜡烛,照亮我们的前程。

首先,教师的无私奉献无疑是他们与蜡烛最相似的地方。

蜡烛在燃烧自身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光和热。

同样,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他们不计时间、不计辛劳,时刻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无论是课上的指导还是课下的辅导,教师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他们默默地奉献自己,就像蜡烛在燃烧中为我们提供光明,为我们的前程照亮了一片道路。

其次,教师扮演着引导学生成长的角色,就像蜡烛指引我们的方向。

蜡烛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光明,更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同样,教师也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与他人相处。

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引导我们积极向上。

他们不仅传递知识,更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们才能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追逐中不断成长。

最后,教师的激励作用不可忽视,就像蜡烛给予我们勇气和信心。

当黑暗笼罩时,蜡烛的光芒燃起了希望之火,激励我们坚持前行。

同样,教师们也时刻激励着我们。

他们鼓励我们挑战自我,勇敢面对困难。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他们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有信心战胜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正是因为有了教师们的激励,我们才能积极向上,追求卓越。

总结而言,教师如蜡烛般,给予我们光明、指引我们的方向,同时激励我们奋发向前。

他们无私奉献、引导学生成长以及激励学生进步,犹如蜡烛一般,照亮着我们的前程。

让我们铭记教师的辛勤付出,珍惜他们的教诲,同时也要自己成为蜡烛,为他人带来光明和温暖。

因为只有当我们将他们的教诲传承下去,我们才能将这盏蜡烛传递给更多的人,照亮更广阔的前程。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教师职业道德境界,是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活的道德觉悟水平,对自己职业行为意义的觉解程度,它不仅包括境界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和情操,还包括境界所具有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同的师德水平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教师境界。

仅仅遵守底线的道德的高校教师只能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师德境界,而具有良好德性的教师才会形成高尚的品格,才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胜任教育育人的责任。

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来审视教书育人的德性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忘我境界。

功利境界是最低层次的师德境界。

师德的第一重境界:教师是一种职业。

将教师当成一种职业,即谋生的手段,没有什么过错,属于正常的职业谋划和就业选择。

在这个层次上的教师,是以“自我”或“自利”为中心的,本质上就是“干活拿钱,过得去就行”,他们的教育行为是以自我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的,谈不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职业态度消极。

他们在“教书”方面还能达到最低的标准,而在“育人”方面远远达不到要求。

所以,他们无法体会到教育劳动的乐趣,不能享受到专业发展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他们的专业道德更不能用“德性”或“美德”一词来涵盖。

也就是说这类教师教书还行,要谈到育人就远远不够了。

道德境界是以“公利”为中心,此境界是超越功利的,大多数教师属于这一类。

他们职业态度积极,不仅仅把教师当作一门职业,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他们本着对学生、学校、社会负责的态度,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搞科研和服务社会。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真正的“德性”或“美德”境界,是从“忘我境界”开始的。

有人常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描述教师职业,教师像蜡烛,工作中忘记自己是在燃烧自己,而追求光亮能够照亮别人。

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执着、沉迷、忘我,呕心沥血,对学生诲人不倦,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犹如“蜡烛”精神,是达到了这个层次境界。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前途与未来,因此,有必要存当前形势下对之进行再分析与再思考并予以匡正,以避免这些问题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蜡烛精神的内涵蜡烛就其物理意义而言,是一种能燃烧且释放出光和热的物质,它由石蜡和线芯组成。

当把线芯点燃时,蜡质就产生了化学变化,并在其变化中,不断释放出光和热,直至燃烧完毕。

为此,当人们使用蜡烛来隐喻老师时,就用蜡烛的光和热来隐喻地表达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等含义,这些含义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

记得韩愈的《师说》曾经说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说明,教师的含义不应仅仅是指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包括给学生解答疑问,开启智慧。

当我们每一个人从无知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时,就是教师使我们得到了启蒙,打开了我们的心门,开肩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了世界。

因此,教师就像黑暗中的蜡烛,它的点燃使学生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世界,看到了未来,也看到了希望。

2.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

人在黑暗中前进时,为了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就需要指南针和引路人。

同样,在学习中,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进时,也需要领航人的指引。

当在知识的丛林中前进时,也需要光明来指引。

而此时的教师就如点燃的蜡烛所放出的光芒,指引着学生前进。

这个光,它能引导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黑暗走向光明。

3.教师是学生的知心者。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就如同一颗颗小树,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雨露,只有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的成长。

而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天天与他们在一起,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表达着自己的思想与心灵,因此,当学生释放出这些如同小树渴求阳光与雨露的期盼时,老师就像他们的知心者一样,赋予他们所需要的那份温暖。

这温暖就像燃烧的蜡烛释放出的热一样,温暖着学生们的心房,在他们的成长中给予了能量。

4.教师是无私的奉献者。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心得体会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心得体会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心得体会红烛精神是教师代代相传的精神,教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内心的情感油然而生。

这是教师担当责任,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师传递红烛精神心得体会,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你一定会喜欢。

这个立冬后的夜晚,走在郊外的校园里已经感到了寒意。

今夜,没有漫步的时间,已经约好我带的粮油班学生敦在寝室准备演讲稿。

敦是大二粮油班的班长,已经提名入围学院的十佳候选名单。

我给他修改了参加演讲的稿子,让他在教室里讲台试着演讲了一次。

虽然敦是一名优秀的班长,可是当他站在讲台上演讲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一个被“吓坏”的样子。

他经历这种场面太少,演讲的技巧又缺乏,这种“缺乏底气”的演讲让他的“高度紧张”窘态暴露无遗。

这个来自湖南溆浦县的农家子弟,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学习成绩也非常好。

可是在上台演讲的时候,还是显露出他的一些“弱点”。

或许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陷,学生到学院来深造就是一种弥补缺陷的成长。

我走进18栋401宿舍,“师徒”都坐下来。

开始手把手的教他,应该在哪儿停顿,哪些地方要轻读,哪些地方要重读。

敦学得很卖力,进步很快!有的地方读不下去“卡住了”,就站起来,度几步,继续练习。

我反复提示敦,要准确理解句法的意义,拿捏字句的表达方式。

就好比唱歌,一直停留在E 调,没有起伏和变化,是很难听的。

这样一说,敦就理解得更透彻了。

我时而听他演讲;时而打断他,纠正他的不贴切表达。

演讲者到了讲坛,其实就是一个“演员”。

演讲稿是剧本,听众就是观众。

能够很好的沉入自己的演讲,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就是渐入佳境的样子。

我和我的学生就这样示范和伴读,这种情形,让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自己。

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全乡的小学集中在一起,举行一次朗诵比赛。

我记得我的年轻的班主任高粱老师,就手把手教我读课文。

“八年来,您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这一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竟然在这冬日的夜晚,浮现在我的脑海。

如何对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

如何对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事情,在一些叙述和反映优秀教师们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为国育才的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和影视作品中,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新形势下,我认为在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下的“蜡烛”业神赋予了新的意义。

一是要有奉献和不断进取精神。

既然已经做了“蜡烛”,那么你就应该长久的毫无保留的燃烧自己,你就应该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你就应该默默耕耘,你就应该循规蹈矩忍受苛求与责难,你就应该为了学生的成长而付出。

教学中如果老师还是依然用陈旧的知识来教育学生,就会禁固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为此,老师要想继续持有这种蜡烛精神,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充电,不断补充新的知识。

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勤学钻研自己的专业,而且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掌握新的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知识能量,不断地更好更亮地照亮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窗,并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

二是要做一个合格的“农民”。

如果将教师比做农民,那么学生就是生长的农作物,老师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浇水施肥,根据特性使其成长,其主要作用就是克服工作的批量模式化的生产,如教育也要因材施教。

三是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培养。

教师要做一个教学的反思者。

在学习和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眼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四是不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要经常更换——“问君哪得清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改革传统的“满堂灌”教法,掌握更多教育技巧。

教师在进步,学生也在不断地进步。

五是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指路人。

人在黑暗中前进时,为了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就需要指南针和引路人。

同样,在学习能力培养中,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进时,也需要领航人的指引。

当在知识的丛林中前进时,也需要光明来指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选择题目: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答:在我看来,理解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首先要去理解“蜡烛”这一具象背后所隐含的深意。

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可通过燃烧发出光亮,同时散放出热量。

因此,在众多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通常具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如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而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从广义上来讲指的是作为人民教师,需要为学生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有高度的职业奉献精神,在我看来,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蜡烛”可以被细化成以下三点理解。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奉献者。

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当代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重要职能,而其中最基础、最本职的工作便是教书育人。

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应有较高的道德情操,过硬的自身素质,淡化功名之心,强化责任之本,兢兢业业,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所谓教书育人的本质,就是以一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循循善诱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使其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启蒙者。

除去为学生讲解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外,教师还应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为其答疑解惑,起到启迪心灵,开阔视野,逐步发现自我价值和未来职业方向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蜡烛”精神除去奉献与牺牲外,还应包括启蒙工作,点亮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期待、未来发展的期待,更要助力学生放眼时代,逐步描绘出属于自己的未来和希望。

第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航人。

在学生求学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迷茫或是不知所措的时候,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迷失或是盲目,此时教师的引领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现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的先锋引领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如同点燃的蜡烛所释放的光芒一样,指引着学生在茫茫学海中找到航行和前进的方向。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教师的价值实现及职业道德升华我们常用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作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

当我们还是一位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常常在自己的笔下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的师者。

的确,与蜡烛燃烧自身给周围带来光明相同,老师们也用知识和经验教育着每一位学子,将教师比喻成蜡烛,在很多人看来,更加强调和歌颂了教师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青年教师,我认为教师的“蜡烛”精神准确的讲应该是教师的价值实现和职业道德的升华。

任何职业的存在都有其社会需求,教师这个职业也同样有其特有的社会需求。

唐宋八大家韩愈曾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在科学技术告诉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教师从事的教育劳动有着更新更深层次的定义:一种传播文化知识、开发人的智力、发展人的体力、增强人的本质、培养人的品德、塑造人的心灵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

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恰恰就是教师履行其社会责任,完成教师这个职业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取得好成绩,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教育学有所成,这些体现的是教师个体存在的价值,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万千在知识海洋中拼搏学子的引导者,每一位教师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帮助他们扬帆破浪,冲向竞争激烈的社会。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学传播和教育方法的实施,使受教育者所学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用。

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教育的工具、手段和力量。

当作为“蜡烛”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辛勤教育工作“燃烧自己”的时候,“照亮”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学子,更加“照亮”社会。

可以说学生们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蜡烛”精神,社会的发展更加需要所有教师的“蜡烛”精神,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道德是做人的规矩,是由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人们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的风俗习惯来维系,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人类发明蜡烛的初衷是为了夜间照明更好地生活,可正是这样普通的一支蜡烛却承载万千意义。

如今我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古诗词歌颂为教育莘莘学子,至死不渝的教师。

我们称之为“蜡烛”精神。

“蜡烛”精神,永不过时。

蜡烛是光明,是希望。

你会发现,无论生活有多久,年龄有多长,也无论钱财有多贯,在人生的旅途中,总要行走在未知的黑夜,没有希望的路上。

每当蜡烛走进了你的视野,照亮了你的世界,从此你不再害怕黑夜。

蜡烛是不畏艰辛,无私奉献。

还记得多少次你为同学补课至深夜,马路上倒映着你那手扶自行车拖着拉长的疲惫的身影吗?还记得多少次你为了山里的小孩能够上课,每天早晚两次手握绳索背驼孩子跨越10米宽的河道后那满是汗水的脸庞吗?你会在大冬天和同学们一块清扫因上冻而堵塞的厕所,端着一盆一盆的热水,没有任何抱怨。

你对我们却从无所求,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对得起自己。

蜡烛是人间真爱。

在寒冷的冬天,你会抚摸着乡下同学的头发,说头发该洗了,周末到我家洗头发吧,我给你准备热水;周末的时候,你会叫上几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去你家吃饭,同学说您包的饺子可好吃了;还记得你把我们上课期间用桌椅搭建起来的棋盘连带旗子一股脑摔在了地上,还语重心长教导了我们两个小时,那时起,我就认定你是我独一无二的老师。

蜡烛是和谐美好。

到上了大学,做了研究生,你会忽然发现,你比以前自由了许多,同时也散漫了许多,没有了高中之前的拼劲,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她会教你如何认识人性,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她会毫不吝啬地夸赞你,鼓励你尝试接触新生活,融入社会,更加独立地面对生活;她会用心观察班上每位同学的境况,和同学谈心,不厌其烦。

蜡烛是指示灯。

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我们会遇到情感、工作、思想上的困惑,这时她作为过来人,为你解开难题,指明前进的方向。

直到生命的逝去,她都在用生命、行为和思想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她就是我们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老师。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问: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李商隐的这句名诗来颂扬教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是的,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使者和下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是片面地要求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而从不珍惜自己,作无谓的牺牲,好像国家投了那么大的成本培养出来的教师就是要“燃尽”自己似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曾经有一位“优秀教师”在作经验介绍时,声泪俱下地叙述了自己因丈夫长年工作在外,自己又忙于初三教学,无暇顾及发高烧,年仅四岁的女儿,在不带她就医甚至于把她独自锁在家里几天后,致使女儿双目永远失明的惨痛经历。

听到这里,听众的心都很沉重,然而,更让人嗟叹不已的,是这位优秀教师接着说的话:“那一届学生特别听话,有不少考上了重点中学,我觉得值!”我不禁为这位老师,更为这位母亲,感到悲哀!生命孰轻孰重?情感孰轻孰重?学生的知识与家人的健康孰轻孰重?执迷、忘我的境界固然是可贵的,然而若把“忘我”作为教师道德的最高境界,就容易造成积极对待他人,而消极对待自己的思维惯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忘我”境界主张的是“他性”,所反映的是自我压抑和自我否定。

仅仅用“忘我的奉献”来界定一位教师的德性,必然会使社会失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鲜活生命。

教师,首先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凡人,其次才是一个教师。

他们有权利在付出中获得个人的利益。

只讲教育的社会效益,而不讲教师的个人利益,把教师的奉献精神神圣化、标准化,犹如把广大教师举到云端里奉为神仙却不供奉烟火,长此以往,必然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伤及教育本体。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考虑“蜡烛”精神:当教师非得把自己“牺牲”、“燃烧”掉吗?难道教书育人只能通过耗尽生命和知识才能完成吗?我看未必。

教师完全可以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这也是终身学习的实现。

教育的蜡烛古今中外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育的蜡烛古今中外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育的蜡烛古今中外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的蜡烛:古今中外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是一盏照亮前途的灯,而教师则是将其点亮的蜡烛。

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承载着教育的使命,塑造着学生的未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外,教师们都展现了教育的蜡烛般的魅力和光芒。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今中外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古代教师的奉献精神古代教师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将教育事业视为己任,将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铭记于心。

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名垂青史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

他们不仅仅是智慧的传承者,更是思想的引领者。

他们不辞辛劳地教导学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西方,古希腊有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虽然他并没有留下任何书籍,但他通过与弟子们的口头讨论,启发了无数年轻人的思想,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也深深影响了后世。

古代教师们都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他们不只传授知识,更是为学生树立了楷模。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得他们的光芒熠熠生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二、现代教师的奉献精神时至今日,教师依然是灯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尽管社会变迁,教育体制发展,但现代教师们仍然承担着无比重要的角色,用他们的爱与责任,点亮学生前进的道路。

在中国,教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被成千上万的学子仰慕和爱戴。

他们默默耕耘于山河教育一线,用心守护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他们不但要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发挥自身的情感力量,给予学生关心和支持,引领他们走向未来。

在西方,教师们也是学生们的知识导师和人生导航。

他们不仅仅传授学科知识,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养成良好的品德。

像美国的亨利·亚当斯、苏珊·贝安等教育家,他们通过辛勤的奉献,改变了许多学生的命运,让他们拥有了更广阔的未来。

无论古今中外,教师们都在用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铸就着教育的蜡烛。

他们日以继夜地备课、教学,倾尽全力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各种职业丰富多彩,其中,教师职业是历史悠久而又永远充满青春活力的职业。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也随着提高。

如何看待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确实是值得我这个刚入行的年轻老师去思考总结。

记得自己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歌颂自己的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这种精神是不是还要继续传承下去,在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正在走向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已在我国全面实行,祖国建设需要的外向型、复合型、合作型、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已迫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并初见成效。

这就给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未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劳动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人们把教师比做蜡烛,认为当教师就应该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实际上,教师不能只做烛尽火灭的蜡烛,教师应能成为有源源不断的电能作为动力的长明灯。

以前人们要求教师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现在看,教师不可能只限于“一桶水”,而应该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长流水。

所以这些都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做到以上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知识面必须宽厚。

其次,教师应该广闻博识,不仅熟谙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还应该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的科学和知识。

教师只有像蜜蜂一样不辞辛苦,博采众长,才能厚积博发,提炼升华。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必须是双向的,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体现多元化,重视个性的发展。

对蜡烛精神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个人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

小学教师红烛先锋演讲稿

小学教师红烛先锋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以“红烛先锋”的身份,与大家共同探讨小学教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时代,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重任,犹如一盏盏照亮学生成长道路的红烛。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教师这一角色的理解和感悟。

一、红烛精神的内涵红烛,象征着光明、温暖和希望。

红烛先锋,即是指那些在教育事业中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教师们。

红烛精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崇高的追求,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忠诚教育事业。

红烛先锋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 爱岗敬业。

红烛先锋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充满热情,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3. 无私奉献。

红烛先锋把学生的成长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甘愿为学生的幸福付出一切,不求回报。

4. 爱心育人。

红烛先锋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行动去诠释教育的真谛。

二、红烛先锋的责任与担当作为红烛先锋,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具体来说,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要以德立身,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3.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4.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如何成为红烛先锋要想成为一名红烛先锋,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 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教师作为一个崇高的职业,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和思维活跃性,担负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最终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寻规律等道德准则。

然而,“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蜡烛”精神似乎超出了现代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定义范畴。

2、教师的付出是双向获益的。

在教学备课的过程中,“教学相长”的真理让教师们不仅照亮了学生,也丰富了自己。

因此,“牺牲”并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至少用来比喻教师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

3、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是片面地要求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而从不珍惜自己,作无谓的牺牲,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教师需要在保持自身健康、平衡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教育智慧,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不能片面要求教师不顾自身,而应该强调教师在保持自身健康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教育智慧,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但与其他职业一样,最终目的是为了谋生。

因此,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完全无私的奉献,而是在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包含一定的公益成分。

因此,将“蜡烛”精神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担负的教育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不需要获取利益。

因此,教师的工作本质上是一种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虽然教师的工作包含公益成分,但将其视为高尚无私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教师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此教师的工作需要获取利益。

虽然教师的工作包含公益成分,但将其视为高尚无私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教师应该以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取报酬为目标,而不是过度强调“蜡烛”精神的道德义务。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说到教师的“蜡烛”精神,我想我们这些80后在上小学时就已经耳熟能详了,尤其是李商隐那千古绝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被人们认为是将教师的“蜡烛”精神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网上以“教师”和“蜡烛”为关键字检索,搜索出的文章几乎都是在赞颂教师的“伟大”、“无私”、“奉献”,都在赞颂教师的“牺牲”。

但我们是不是应该跳出这个旧有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教师的“蜡烛”精神是我们社会需要感恩的,但道德绑架下的“蜡烛”精神是不是我们应该避免的?我们常说,人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人是有其社会属性的,教师除了自己的职业角色外,她(他)还是父母、儿女、兄弟姐妹,是社会网络中的诸多联系中的一点。

一味地强调教师的牺牲(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个词写作“奉献”),这就是孤立地看问题,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现象。

很多教师的道德水平很高,他们发自内心地甘愿“牺牲”,为了学生,为了自己的事业忍痛放弃了很多。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人和事时,我觉得我们应该满怀感恩之心,对这样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将这样的人事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人性的光辉。

但是,此时我们也需要注意,我们不能一味地号召大家去学习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可以要求教师学习和遵守一定的准则和规定,但我们不能要求教师去严格执行道德。

因为,道德是模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是人内心对自我的要求与约束。

如果将道德的大帽子强行带到所有教师的头上,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类似的行头也给警察、医生、公务员、环卫工等等所有职业的人穿上呢?说到这个话题,我又想起了前年跟一些中小学老师谈到的另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当时话题一出,大家各抒己见,从言语中可见拥护赞成的不多,抒发情绪的不少。

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认识,先从霍懋征谈起。

霍懋征原是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在小学的讲台上工作了60年。

她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我国首批特级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网络授课作业——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网络授课作业——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网络授课作业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所谓“蜡烛”精神源自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将自己对于意中人的思念,比喻为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穷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现在常引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老师的兢兢业业和对学生无私奉献。

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也曾用上面的诗句来形容自己的老师。

的确,蜡烛燃烧给周围带来光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样给求学者照亮前途、引领方向。

无论古今,教师这一职业始终是在传播文化知识,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培养人的品德。

在这一层面上,老师和蜡烛有着共同点。

在现今社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学传播和教育方法的实施,使求学者所学为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用。

所以,当作为“蜡烛”的教师通过自己辛勤的教育工作“燃烧”时,“照亮”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学子,还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蜡烛”精神,社会发展更需要教师的“蜡烛”精神,这就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所在。

道德是做人的规矩,是由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人们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风俗习惯来维系,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而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是与人们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规范和准则。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教育的实施尤为重要。

教师的个人人格和道德水准本身就是教育的工具、手段和力量。

“言传身教”,更有影响力和带动力。

因此,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要有“蜡烛”精神,不断的通过释放自己的知识、技术乃至人格魅力,来“照亮”和影响周围学生。

我认为,对于教育事业的专注和执着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必不可少的,达到痴迷和忘我是难能可贵的,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的利益得失置于度外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升华,但是以牺牲自我、牺牲个人家庭为基础的扭曲的“奉献”精神作为教师的职业标准则很不合理,这是对“蜡烛”精神的曲解。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教师职业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看成一种崇高、受人敬仰的职业,被赋予很高的职业要求与评价,更不乏许多“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赞美之词。

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对教师形象与精神的写照。

用“蜡烛”精神比喻教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难看出,这种“蜡烛"精神也是一种牺牲精神,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大无畏精神.笔者认为,以这种精神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定位是否准确还是值得商榷的。

当代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而其中最基础、最本职的工作便是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的本质,即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然而这并不足以要求教师践行“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对教师“蜡烛”精神的要求,似乎也超出了现代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定义范畴。

“蜡烛”精神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层枷锁。

这种要求超越了对人的要求.教师,首先是一名平凡的社会人,只是所从事的职业不同,职业所赋予的职责不同。

当然,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本身理应道德情操高尚,自身素质过硬,淡化功名之心,强化责任之本,兢兢业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但这与“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牺牲精神却是不能等同的。

教师不能也不应该被传统的定位所圈住,为了付出而付出,总觉得自己没有“蜡烛”精神就好像对不起这份职业似的,这样只是自己给心灵上了枷锁,而与教师这份职责履行的好坏无关。

试想,如果教师都是怀着一颗牺牲自我的“蜡烛”精神前仆后继地不断燃烧自己,那国家和社会对其培养的付出岂不是一种损失,后来之人又当如何面对教师这份职业?“蜡烛"精神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传统定位,这种定位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任何岗位上的工作者都应该辛勤地工作,恪尽职守,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对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人们赋予了其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当符合这种要求,因为教师的职业素质与操守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与发展.但是教师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无私与奉献,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激情、教育冲动和教育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职业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看成一种崇高、受人敬仰的职业,被赋予很高的职业要求与评价,更不乏许多“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赞美之词。

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对教师形象与精神的写照。

用“蜡烛”精神比喻教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难看出,这种“蜡烛”精神也是一种牺牲精神,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大无畏精神。

笔者认为,以这种精神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定位是否准确还是值得商榷的。

当代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而其中最基础、最本职的工作便是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的本质,即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然而这并不足以要求教师践行“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对教师“蜡烛”精神的要求,似乎也超出了现代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定义范畴。

“蜡烛”精神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层枷锁。

这种要求超越了对人的要求。

教师,首先是一名平凡的社会人,只是所从事的职业不同,职业所赋予的职责不同。

当然,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本身理应道德情操高尚,自身素质过硬,淡化功名之心,强化责任之本,兢兢业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但这与“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牺牲精神却是不能等同的。

教师不能也不应该被传统的定位所圈住,为了付出而付出,总觉得自己没有“蜡烛”精神就好像对不起这份职业似的,这样只是自己给心灵上了枷锁,而与教师这份职责履行的好坏无关。

试想,如果教师都是怀着一颗牺牲自我的“蜡烛”精神前仆后继地不断燃烧自己,那国家和社会对其培养的付出岂不是一种损失,后来之人又当如何面对教师这份职业?
“蜡烛”精神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传统定位,这种定位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任何岗位上的工作者都应该辛勤地工作,恪尽职守,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对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人们赋予了其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当符合这种要求,因为教师的职业素质与操守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与发展。

但是教师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无私与奉献,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激情、教育冲动和教育创造。

新时代对教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从经验型逐渐转向科研型和专家型转变。

教师职业应当是鲜活的、充满创造与激情的职业,教师不应默默付出,像蜡烛一样燃尽自己的最后一滴。

教师只有自身不断发展与提高,才能带给学生更多、更新、更与时俱进的信息、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履行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

教师除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家长,夫妻中的另一半,甚至有更多的社会角色与身份。

而这些不同身份都赋予了他们不同的责任与义务,他们需要承担这些责任与义务,并且要切实扮演好这些角色。

如果单以“蜡烛”这种职业道德精神要求教师,是对教师其他人生角色的不公平。

教师,应该有其该有的职业素质与道德,因其职业的特殊性,社会对其高标准、严要求也无可厚非。

但教师也是凡人,人们不应过分神化他们,以所谓的职业道德束缚他们。

教师,应该以其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将自己丰富的知识、逻辑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应该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启迪和引导学生。

教师本身也应当正确认识自身与职业,丰富自己的知识,强化自己的能力,探索职业发展的方向,可持续性地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与技能,不能只做烛尽火灭的蜡烛,而应当成为具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的长明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服务社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