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的起源

合集下载

方志简介

方志简介
方志简介
主讲:周扬波 主讲:
源流及宋元方志
一般认为东汉袁康《越绝书》 一般认为东汉袁康《越绝书》、东汉赵晔 《吴越 春秋》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为中国方志鼻祖。 春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为中国方志鼻祖。 方志至宋代而成熟,修地方志共 方志至宋代而成熟,修地方志共976种,现存仅 种 现存仅30 元代有200余种,今存 种。 余种, 种。元代有 余种 今存11种 现存宋元方志共41种 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 现存宋元方志共 种,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悉 数收入中华书局1990年出《宋元方志丛刊》影印 年出《 数收入中华书局 年出 宋元方志丛刊》 本(8册)。四川大学出版社目前正在将其整理为 册)。四川大学出版社目前正在将其整理为 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 分批出版, 《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 分批出版,2007年已出 年已出 甲编8册 甲编 册。
方志目录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台主编。以朱士嘉编纂的《中国地方志综录》 台主编。以朱士嘉编纂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为 蓝本,著录全国190个单位收藏的自南朝宋至 个单位收藏的自南朝宋至1949 蓝本,著录全国 个单位收藏的自南朝宋至 年的方志8200余种 。收录范围包括通志、府、州、 年的方志 余种 收录范围包括通志、 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 厅、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 岛屿志, 岛屿志,以及一些具有志书体例和内容的方志初 采访册、调查记等,但山、 寺庙、 稿、采访册、调查记等,但山、水、寺庙、名胜 等志则除外。中华书局1985年版。 年版。 等志则除外。中华书局 年版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金恩辉, 胡述兆主编 ,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 金恩辉 收录全国近200家单位收藏 家单位收藏1949年以前方志 年以前方志8577种, 收录全国近 家单位收藏 年以前方志 种 收录范围同《联合目录》 收录范围同《联合目录》,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 年版。 司 1996 年版。

古代中国的历史方志与地方文化

古代中国的历史方志与地方文化

古代中国的历史方志与地方文化古代中国的历史方志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它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和地理等方面的信息,是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些历史方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地方文化,还广泛传播和繁荣了地方文化。

古代中国的历史方志可以追溯到汉代。

那时候已经有了一些记载地方事物的文献,如《水经注》和《山海经》等。

然而,正式编纂记载地方事物的历史方志始于唐代。

唐代人韩愈和刘知几主编的《通志》是第一部最为完备的历史方志,它记录了全国各省、郡、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这部著作不仅是方志的奠基之作,而且对后来的编纂方志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历史方志的高峰时期。

宋代的历史方志多达数百种,其中最有名的是《宋会要辑》、《新唐书》、《新五代史》等。

这些方志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地方政治、经济情况,还广泛收录了地方文化的内容,如地方历史、地方文学作品、地方传说等。

这些方志对于后世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和地方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元代时期,明朝第一任皇帝朱元璋下令编修方志,结果产生了一部庞大的著作,即《大明一统志》。

这部方志收集了当时中国近百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大量信息,堪称元代方志编制的巅峰之作。

明代时期,方志编纂达到了全盛时期,每个州、县都有自己的方志,这些方志不仅记录了地方历史,还收集了许多地方文化的信息。

清代时期,方志编纂的规模更加庞大。

清朝统治者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因此对于官方方志的编纂特别重视。

清朝的官方方志以《四库全书》为代表,收集了古代中国所有的文献,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地方志书籍。

清代方志对于地方文化的记录更加全面和细致,不仅描绘了地方政治、经济的发展轨迹,还特别关注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地方风俗、传统习俗等,这些对于后来地方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古代中国的历史方志,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地方文化。

从方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对地方风光景物的描绘,对民俗习惯的记录,以及对地方文学、艺术和传统技艺的收录等。

方志学——精选推荐

方志学——精选推荐

⽅志学⼀、名词解释1.⽅志⽅志是地⽅志的简称,也称志书。

所谓⽅志,就是分门别类、系统记述⼀个地⽅的⾃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作。

2.图经图经,⽅志的别称之⼀。

图即舆地图,经为⽂字说明。

图与经两部分合为图经。

图经源于古地图,先以地图为主,经为辅,后因⽂渐繁,经成为图经主体,⽽图降居其次。

现知最早以图经为名者,是东汉《巴郡图经》。

唐、北宋图经⼤盛,著名图经有唐《沙州图经》等。

3.乘乘,⽅志的别称之⼀,为⽅志之雅称,其体例、内容与志⽆异。

⽅志取乘为名,源于春秋之国别史《晋乘》,始于宋洪刍《豫章职⽅乘》。

此后历代均有沿袭,著名的有元于钦《齐乘》等。

4.谱谱,⽅志的别称之⼀。

⽅志名谱,是因袭先秦《周谱》⽽来。

创始于宋杨备《思平郡谱》和曹叔远《永嘉谱》,然为数极少。

5.省志省志,是以省为记载范围的志书。

新中国成⽴之前均称通志,现改称为省志。

省乃最⾼之地⽅⾏政区划,始置于元朝,之后经明、清、民国,沿⽤⾄今。

省之有通志,始于元代。

历史上的通志⼀般由布政使、总督、巡抚主修,督学使编纂。

6.府志府志就是记载⼀府之内⼈、事、物的志书。

府是唐⾄清代的⼀级地⽅⾏政区划名称,是省以下、县以上的⼀级⾏政区划。

因府相当于唐以前的郡,故有些府志⼜称郡志。

府志⼀般由府⼀级官吏主持修纂。

历史上著名府志有宋范成⼤纂《吴郡志》、明王鳌等纂《姑苏志》、清戴震纂《汾州府志》等。

7.厅志厅志,是记载⼀厅范围诸事的志书。

清在新开发的地区设置厅,为地⽅基层⾏政机构,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清代著名厅志有⾦志节《⼝北三厅志》、黄以周《定海厅志》等。

民国后废厅建置,厅志亦因之不修。

8.通志这⾥所⾔的“通志”,同惯称省志为“通志”,并不是⼀个概念。

所谓通志,是指志书所记载的内容,基本总括了⼀地的⾃然与社会诸⽅⾯的历史与现状。

举凡⼀地的疆域、沿⾰、⼭川、厄塞、⽥亩、物产、财赋、⼈⼝、灾异、风俗、丁役、胜迹、⼈物、艺⽂等⽆所不载,⽽且所载内容在涉及的时间跨度上统合古今。

方志学·地方志与方志学——源流与发展·方志的起源和发展

方志学·地方志与方志学——源流与发展·方志的起源和发展

方志学·地方志与方志学——源流与发展·方志的起源和发展方志学·地方志与方志学——源流与发展·方志的起源和发展方志渊薮何在?历代学者考辨颇多,说法各异:早在宋代,地理学家王存、程大昌等人就推《禹贡》、《山海经》等古地理书为方志之祖;而同时代的司马光、马光祖等则认为方志出自《周礼·地官》、《周礼·春官》所载诵训、小史等官掌管、训讲的“方志”、“邦国之志”,也就是古方国史。

还有的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或从多源的角度探讨方志的起源,如《隋书·经籍志》认为古方志乃合《禹贡》、《周官》例而成; 宋代欧阳忞则说古史官的作品与山经、地志等,旁见杂出,都归入方志之中;元代郭晦、黄溍还认为方志是古地志与古地图的合流; 同时代的张铉则着重指出,古代诸侯置史来纪国政,采诗以观民风,《诗经·国风》也应是方志的源流之一。

明、清时,方志源于史书的说法盛行起来,章学诚认为《周礼》外史所掌“四方之志”应是古方志;而洪亮吉则把《华阳国志》、《越绝书》等方舆史和霸史作为方志的源头。

《四库全书总目》总结说,《禹贡》、《周礼·职方氏》这类古地志记载了方域、山川、风俗、物产,《元和郡县志》用《山海经》例,颇涉古迹,《太平寰宇记》则增加了人物和艺文,它们都应该是当今志书的滥觞。

近现代以来,方志起源问题虽未得到统一的认识,但多源说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并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的范围。

方志的发展形式则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普遍以为,秦汉时出现的全国区域志和魏晋南北朝时众多的区域性史地著述对方志的形成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最重要的全国区域志有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和晋挚虞的《畿服经》,尤其是后者除记地理、风俗之外,还兼及人物事迹,开创了史、地结合的形式。

区域性史地著述则有属于地理类的地理书、都邑簿、地图、图经和属于史书类的方舆史、地方杂史、载记、郡书、别传等。

方志编纂的几个基本问题

方志编纂的几个基本问题

方志编纂的几个基本问题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方志编纂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方志概说方志是地方志书的总称,是系统记载各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状况,或某一项、某一范围的重要文献典籍。

方志以其所载信息量大,堪补史书之阙,具有存史资治、利国益民的功能。

因为它源远流长,亘贯古今,延续不衰,卷帙浩繁,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方志作为社会文化产物,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经过历代人们的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而逐渐演进成今天各种形式的方志。

1.方志的名称方志起源于何处,这是古今历史学家和方志学家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今天,仍是众说纷纭,有的主张渊源于《禹贡》,有的认为导源于《山海经》,有的认为起源于《周官》,有的认为始自《越绝书》、《吴越春秋》或《华阳国志》。

有源于古史说、地理说、两汉地记说、多源说等。

由于方志发展自身特点使然,历史上方志的名称歧出纷纭,别称种种。

除常用“记”、“书”、“典”、“考”、“鉴”、“览”代替“志”字外,偏重地理者常以“地记”、“地理”、“沿革”、“图经”、“图说”、“图志”等名之,偏重掌故的常以“典”、“故”、“掌故”等名之,偏重文征的常以“文献略考”、“文献征略”、“文献撮要”、“备征志”等名之,偏重丛谈的常以“丛载”、“拾遗”、“琐志”等名之,内容简略的方志常以“要”、“略”、“概览”等名之。

中国地方志名称繁多,历朝历代各地普遍编修,同一省府州县的志书先后叠出,为了区别不同时限所修的志书,又出现多种方志名称和标法:一是冠以纂修者的姓名;二是标名纂修的朝代和年号;三是以纂修的次序和联系标注,如首次修有“鼎修”、“创修”、“初志”等字样,重修、续纂加“重修”、“重纂”、“续修”、“续志”等字样,再次修纂加“再续”、“重续”等字,相对于前志、后志加“后”字,相对于旧志则加“新修”、“新”字;四是以政区的别称或用古地名标明,如苏州别名为姑苏,又旧为吴郡,所以有《姑苏志》、《吴郡志》,扬州称广陵而有《广陵通典》等。

第五讲 方志的起源

第五讲 方志的起源
第五讲
方志的起源
(一)起源于《禹贡》
《禹贡》是《尚书》(一作 《书经》,简称《书》)中的一 篇。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 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 名篇。
这是撰著这篇《禹贡》的 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 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 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 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 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 行。
全书分五个部分:①九州。 叙述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辨 区域,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 梁、雍九州,并扼要地描述了 各州的地理概况。
②导山。分九州山脉为四 列,叙述主要山脉的名称,分 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并说明导 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
③导水。叙述九条主要河 流和水系的名称、源流、分布 特征,以及疏导的情形。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 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 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 书,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 多的一部古书。
《山海经》包含内容 山经: 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 东山经、中山经。 海经: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 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 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 经、海内东经。 大荒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 大荒西经、大荒北经、 海内经
它以神话形式,用近一百 个神话故事,既记录了全国的 山水矿藏,又记载了二百六十 多种动物、一百三十多种植物。
它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矿 藏地质文献,所记二百二十六 处金、银、铜、铁、锡等矿藏, 现在大都可以证实。它是研究 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神话的极 为重要的文献。
近代方志学家张国淦先生在 《中国古方志考》一书中所收内 容十分广泛,但《山海经》并不 收录,他把该书视为《水经注》 一类,肯定它是一部地理书,但 与方志没有关系。
《山海经》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 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 经西汉刘歆校书,才形成现在的书籍。

方志史方志的价值和旧志的整理讲解课件

方志史方志的价值和旧志的整理讲解课件

数字化技术对方志史方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数字化扫描和OCR技术可以将纸质版的方志史方 志转化为电子版,方便保存和查询。其次是数字化修复技 术可以对方志史方志进行高精度的修复,延长其保存时间 。最后是数字化地图技术可以对方志史方志中的地理信息 进行可视化展示,提高其阅读体验。
方志史方志的网络化发展前景
分类
根据地域、时间、类型等因素对旧志进行分类,便于管理和 研究。
旧志的编纂与出版
编纂
对旧志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等编纂工作,提高文献质量。
出版
将编纂后的旧志进行印刷出版,便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旧志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
利用数字技术将旧志转化为电子文档,便于保存和查阅。
网络化
将数字化后的旧志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传播。
学依据和指导,促进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04 旧志的局限性及其突破
旧志的局限性
内容过时,缺乏新意
旧志的内容主要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无法满足现代 读者的需求。
形式古板,不易阅读
旧志的文字表达方式和排版形式比较古老,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 。
缺乏深入分析
旧志往往只注重事实的记录,缺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 和评价。
方志史方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方志史方志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 载体之一。通过对方志史方志的研究和 整理,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 文化传承。
VS
方志史方志的文化价值
方志史方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文 化价值。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 物、地理、风俗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研 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地方志是我国古代记录每个时代和区域的古籍,其内容全面,包括每个时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情况和重大历史事件。

在我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比较重视历史,像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

在古代,地方志就像我们现在的地方档案馆一样,与其相比,地方志的职能比较大、范围比较广。

一、中国地方志起源方志也叫地方志,是对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和描述,其记录过程比较慢,内容上由简单到繁琐,对于它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大部分人认为其起源于古代历史记录,在《周礼》一书中提到过外史掌“四方之志”,为此很多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主要记录的是特定时期内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事件的资料性文献。

而地方志,专门记录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

关于地方志,它还分为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相比而言,这两种书在编写方式上不同,资料内容上区别较大。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其记录内容全面、权威。

地方志,主要就是对这个地方的大事、要事进行记录,在我国,每个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域都设有地方志编写办公单位,可以分为三种:每年都编辑出版、3-5年编辑1次、10年编辑1次。

而地方通志,是指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并对其进行专门记录的纪传体通史,再根据要求编辑出版。

地方志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地方志特征一般情况下每个省市都有地方志办公室,也有资料室和网站,可以在网上进行搜索查看。

在我国地方志的写法为横排竖写,也可以称为横分纵写,即横分门类,纵写事实,它也是我国当代编纂地方志的重要原则之一。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志书内容科学分类,其次,了解和确定各种事实的隶属关系,最后,编辑篇、章、节、目——这就是横分、横排。

对于分类后的内容,要按照时间来排序,了解其开端,并对过程进行记录,说明最后结果」—这就是纵述、竖写。

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横分纵写或横排竖写。

人物志的主要部分就是人物传记,也是重要的内容。

方志起源探考

方志起源探考

方志起源探考论述方志起源的著作颇多,历来各朝代学者也多有论及方志起源者,各家之说有以《山海经》《尚书·禹贡》等记载四方形貌之古地理书为方志之源者,有以《周官》等古史书为方志之源者,有以《史记》《汉书》等正史为方志之源者,有以《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等方国政记为方志之源者,有以《世本·作篇》等古地图为方志之源者,有以《南阳风俗传》等风土记为方志之源者,更有方志多源说者。

众说纷纭的原因,大抵出自对方志性质的认识不同,其中亦不乏言之成理者。

刘纬毅《中国地方志》一书中列举了17种关于方志起源的说法,窃以为大致涵盖了现有说法,考据严谨与否容后再表,陈列如下:(1) 商代甲骨文说。

邸富生和方致在《试论方志的起源、性质和作用》一文中谓:“商代官吏对当时现状进行记录,这些现状的记录,便是方志的起源。

”又云:“殷人卜辞也包含有时、地、人三要素……是方志中大事记的直接渊源。

”1(2)《九丘》说。

元代集贤殿大学士许有壬认为:“九州之志.谓之《九丘》……志之由来尚矣。

”2明代陈霖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称:“古者九州之志.谓之《九丘》。

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聚此书。

《九丘》亡,而后岁时记于荆楚,风土述于周处,方舆载于祝氏.虞衡笔于石湖。

与夫名贤有录.花石有谱.斯各具丘之一也。

”3(3)《山海经》说。

近人王以忠称:“《山海经》一书,不仅为中国原始之地志.亦可谓中国最古地图之残迹矣。

”4今人史继忠《方志浅谈》亦谓:“方志的渊源……源于《山海经》。

”(4)《禹贡》说。

元至正《金陵新志》的修纂者张钱,在其《修志本末》中指出:“古者九州有志尚矣.书存《禹贡》,周纪《职方》,春秋诸侯有国史,汉以来郡国有图志。

”清邹汉勋《黄阳山水图记•叙》亦谓:“《禹贡》—书,为千古地志者之祖。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至今不少学者持相同观点。

(5) 西周说。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最早提出这种说法。

其《河南志·序》称:“《周官》有职方、土训、诵训之职,学道四方、九州之事物,以诏王知其利害。

方志文化的概念

方志文化的概念

方志文化的概念
方志文化是指以方志为载体,记录和保存地方历史、地理、风俗、人物等方面的资料,以及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传统的一种文化形式。

方志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编纂地方志书的文体,起源自秦汉时期。

方志文化通过方志书的编纂和传承,成为了中国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 历史性:方志记录了地方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地理性:方志详细描述了地方的地理环境、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对于地理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3. 文化性:方志反映了地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等,展示了地方的文化特色。

4. 人物性:方志记录了地方的著名人物、学者、文人等,对于研究人物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5. 传承性:方志文化通过编纂方志书和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将地方文化传承给后代,保护了地方文化的连续性。

方志文化对于了解地方历史、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地方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方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史”者,历史也。

历史包含着人类的经验、文化和辉煌。

而地方志,则是地方的历史,记录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

它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地方志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不可忽视。

一、地方志的历史地方志的创作起源于我国古代。

公元304年,东晋陶渊明撰写的《彭城春夜》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地方志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的地方志出现,内容繁多丰富。

在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命令各地撰写地方志,称之为“方志”。

这个时期的地方志,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物、文物、名胜等内容,还涉及到民俗风情、经济贸易、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方面,以及一些迷信的内容。

这些地方志,成为了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志的出版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从手抄本到印刷版,再到数字化版,地方志的传承方式在不断地更新。

例如,各地政府出版的地方志也升级为数字版,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

二、地方志的文化意义1. 传承地方文化地方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它通过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使得后人可以更好地知晓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志上的内容也不断更新。

有些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可能在地方志上得以保存,而没有在书面或其他形式上留下记录。

2. 传播地方形象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它所记录的信息往往是各种各样的,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人物传记、民俗习惯、经济特色、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传播这个地方的形象,也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

3. 推动地方发展地方志所记录的信息有助于推动地方的发展。

例如,地方志可以详细记录一个地方的经济特色和资源优势,为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市场营销人员推广地方产品和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阅读地方志,可以了解和领略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方志基础知识及运用

方志基础知识及运用

寓褒贬于事实之中。 画龙点睛。
25日晨,未突出城的部队继续与敌激战。上 午,枪声渐息,中华名都洛阳,第一次陷入外国 侵略者的魔爪。 震撼中原大地的洛阳抗日保卫战,从5月4日到 25日,历时21日。其间,9日到25日,装备落后 的中国孤军抗击机械化的精锐之师,打死打伤日 军约2万人,毁敌坦克60多辆,沉重打击了日本 侵略军。同时,中国守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死 伤总计约1.6万人,其中兵力约1万名的十五军突 围后只剩2100多人;九十四师官兵8000多名,幸 存者仅300多人。十五军与九十四师用生命和热 血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英勇悲壮的一页。

即人物传记。这个体裁专门为当地 社会历史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去世人物立 传。
作为独立的体裁,“传”应使用无 序号标题,不能使用 “卷篇章节目模 式”。

是古老的方志体裁。这一体裁插在 文中,发挥直观性。 包括绘制与拍摄。绘制图有地理图、示意 图、网络图、流程图、建筑物图等;拍 摄的千姿百态,无所不有。
小麦种植
玉米种植
棉花种植
古代小麦种植
古代经济
古代文化
民国政治
民国经济
民国文化
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政治
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经济
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文化
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政治
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
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文化
新中国市场时期政治
新中国市场经济时期经济
新中国市场经济时期
史书体裁
“ 竖排”,意思是“先以时间发展顺序断 代”; “横写”,意思是“后按并列的事物分类 记事”。 “竖排横写”,就是“先以时间发展趋势 断代,后按并列关系分类记事”,简称 “先纵后横”。
体裁志文体 与 《概览》之别

地方志部门的发展历史论文

地方志部门的发展历史论文

地方志部门的发展历史论文
地方志是一种记载地方历史、经济、文化和人文风貌的专著。

地方志的编纂始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地方志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形式。

地方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方志。

方志是中国古代各地方政权或名门家族用以记录其历史、风土人情的一类书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志逐渐演变为地方志。

地方志成为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资料。

隋唐时期,地方志的编纂已相当发达。

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即包含地方志的内容,成为当时地方志的代表之作。

宋代,地方志编纂更加系统化和丰富化。

著名的《宋会要》、《太平寰宇记》等书均包含了大量地方志的内容,成为后世地方志编纂的重要经验和依据。

明清时期,地方志的编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明代刘伯约编纂的《山西通志》、董其昌编纂的《江南水利》等地方志作品,对地方志编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代的《四库全书》更是对全国各地方志进行了系统性整理,促进了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近现代,地方志的编纂方法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各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纷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编纂了许多全面、系统、详实的地方志。

地方志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文
化、促进地方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地方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

总的来说,地方志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料。

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还将继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作者黄燕生)方志的起源中国的地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

方志起于何时,渊薮所在,历代学者曾经作过多方面的考辨,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宋代学者王存、程大昌、王象之等人推《禹贡》、《山海经》等古代地理书为方志之祖,同代人司马光、马光祖则认为导源于《周礼》记述的古方国史;还有学者以多源的观点阐释方志的产生,如《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以晋挚虞所作《畿服经》为例,称该书合《禹贡》、《周官》例而成。

宋代地理学家欧阳忞纂《舆地广记》,序称:"凡自昔史官之作,与夫山经、地志,旁见杂出,莫不入于其中。

"元人黄溍则将方志归结为古地志与古地图的合流。

明清以来,溯方志之源于史书的说法较为盛行,章学诚力证《周官》外史所掌"四方之志"即是当时的地方志,洪亮吉认为,汉晋霸史《越绝书》、《华阳国志》是方志之始。

建国以来,对于方志起源问题的讨论,虽未完全统一认识,但方志多源,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地方志内容包罗万象,宋代以前出现的各类名目纷繁的地方史籍、地理杂著、人物传记、诗文选集均与定型方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其中,以《山海经》、《禹贡》、《周官》和古地图对方志的定型与成熟影响最大。

《山海经》,18卷,分为《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

作者不详。

全书仅3.1万多字,却包括了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

由于奇谈甚多,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形法家之首,明人胡应麟称其为"古今语怪之祖",清《四库全书总目》也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并置于小说类;但该书的多数内容涉及山川地理,唐刘知几《史通》以及《隋书·经籍志》等历代史目又置其于地理之属。

宋代一些全国区域志的编纂者述及修纂缘起,每每提及《山海经》。

地方志讲座心得体会

地方志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地方志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志专家。

讲座内容丰富,让我受益匪浅。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地方志的历史渊源讲座伊始,专家详细介绍了地方志的历史渊源。

地方志,又称方志,是我国古代一种记录地方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

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经历了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志体系。

二、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地方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首先,地方志是研究我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通过查阅地方志,我们可以了解各个地区的历史变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全面把握我国的历史脉络。

其次,地方志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依据。

地方志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名人轶事等,为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再次,地方志是研究地理环境的重要参考。

地方志详细描述了各地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地方志的编纂与特点讲座中,专家重点讲解了地方志的编纂与特点。

地方志的编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地方志的编纂应遵循真实性原则,确保所记载的内容真实可靠。

其次,地方志的编纂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力求反映一个地区的全貌。

再次,地方志的编纂应遵循科学性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编纂。

地方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性:地方志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具有综合性。

2. 真实性: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真实可靠,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3. 地域性:地方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各个地区的独特风貌。

4. 时效性: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应注重时效性,及时反映当地的新变化。

四、地方志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地方志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挖掘地方志中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方志编纂基本理论(提纲)

方志编纂基本理论(提纲)

方志编纂基本理论(提纲)王晖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一、方志简史方志史是与历史、地理史紧密相连并行发展的。

(一)方志与古史——古方志1. 方志概念诞生于周朝据《周礼》记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

“小史掌邦国之志“。

“诵训掌道方志, 以观诏事。

”《周礼》又称《周官》,今文经学家认为是刘歆伪造,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公元前1046年前后)所作,其内容是周王室和战国时代各国设官分职的制度汇编。

方志的槪念诞生至今已有3000余年。

2“古方志”就是古国史《周礼》所载“方志“内涵是什么?方是指方域、方国;志,记也。

方志是记方国(地方)之事的书。

方志即方国之志,一国之史,古方志就是古国史。

历史概念诞生晚,所以“古方志”是史之源流。

宋人郑樵:’‘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

”淸代章学诚:“志者,古之国史。

I外史掌四方之志,若晋《乘》鲁《春秋》、楚《祷机》之类,是一国之全史也。

“近代梁启超:“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3.历史学概念形成于明朝“历史“的形成大约经历以下七个阶段:第一阶段无文字历史,即口述历史。

第二阶段史书没有统一统称。

都属于方志系列。

第三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志“。

第四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书”。

第五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历“。

第六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史“。

第七阶段将“历”与“史"合二为一称历史。

史书诞生很早,而历史概念形成至今才430多年。

4•史官的“史"不等于史学的“史”方志学家李泰菜说:“史乃官需,非学需。

-商代设垃,原为驻守在外的武官《周礼•春官》之属有内史,执国法及国令之贰。

同时也主管文书、典籍和记事之官,故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名。

汉代以前史官编纂的书不称史,如同淸代翰林编的史书不称翰林一样,史官的“史"不等于史学的“史”。

汉以前只有经学而没有史学概念。

方志和纪事的历史背景分析

方志和纪事的历史背景分析

方志和纪事的历史背景分析方志和纪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编纂文献形式,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与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方志和纪事的历史背景,并探讨这两种文献形式的含义和作用。

一、背景分析1.社会环境方志和纪事最早出现的时代是战国晚期到东汉初期。

由于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形势不稳定,战争不断,人口迁徙频繁,对地理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更为重要。

因此,方志和纪事成为了一种地方志学和历史学的重要文献形式,为人们了解历史和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文化传承方志和纪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文献形式,它们还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方志和纪事作为一种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文献形式,有助于将这些文化和风俗保存下来,为后世人了解、研究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方志的历史背景分析方志的出现起源于战国时期,但主要的发展和流传是在汉代。

方志主要是对一个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历史沿革、文化风俗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记录和整理。

方志的编写从东周时期开始,由于各个国家内部的边界划分和战争不断,对各个地方的详细了解和了解也变得越来越必要。

随着统一政权的出现和维护,汉武帝在位期间,国家出现了较完整的管理区域,为方志的编写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汉代的方志主要由地方官员编纂,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编写的《汉书》。

这些书在方志的编纂方法和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汉代的文化繁荣和地理知识的发展,也为方志的编写提供了更加丰富和详细的资料。

三、纪事的历史背景分析纪事的出现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更为发展和流传。

纪事主要是对一个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进行记录和整理。

相对于方志来说,纪事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较为窄小,但它具有更加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思想内涵。

读《左传》的名句“夫史┅┅纪,所以兴知也”。

可以看出,纪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志的起源(中国文化网)
方志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1.方志起源于史。

如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

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

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

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2.方志脱胎于地理著作。

即所谓方志来源于《禹贡》、《山海经》之说,认为方志是从舆地学科(地理书)演变而成的。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著作时代无定论,近代多数学者认为约在战国时。

这部书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为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区制度,详细记载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

长江、淮河等流域也有记载,但较为粗略,是我国最早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共有18篇,是由《山经》、《海经》、《大荒经》等3部分组成,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

《海经》内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话。

事实上,从体裁到内容,这两部地理书对方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致使历代地方志,多与地理书混杂相兼。

3.《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为方志的鼻祖。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从这几本书的体例和内容更近似方志而言的。

认为方志应兼史、地之长。

因此,清代方志学家洪亮吉在《澄城县志》序中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

”《越绝书》15卷,为东汉袁康所撰,记述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地方(今浙江和江苏一部分地区)的历史沿革、城市建设、山川、人物、生产情况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与后世方志的体例、内容很相近。

《吴越春秋》全书15卷,为东汉赵烨撰,记吴越二国兴亡始末,今存10卷,前五卷叙吴,起自太伯,迄于夫差,后5卷记越,始于无余,终于勾践。

是书只记人物,不载地理及都邑,就方志而论,虽比不上《越绝书》充实和周备,但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为此,范文澜认为东汉会稽郡人赵烨著《吴越春秋》,又有无名氏著《越绝书》,两书专记本地掌故,开方志的先例。

《华阳国志》,晋常璩撰,全书12卷,附录一卷,记述以巴蜀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地理沿革和历史变迁。

对于政治、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尤为详尽。

也有些学者认为它是方志的前身。

对此,谭其骧教授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史”与“志”不同,东汉的《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华阳国志》,与隋唐以后的地方志不同,是地方史。

近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方志应当出现于秦汉统一的国家之后,它发端于《地记》。

4.方志多源说。

以上几种说法,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故长期并存,但却互相排斥。

现在不少的地方志专家、学者认为,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往往不会突然出现的,而是在相当长时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方志就是由史、书、志、记、录、传、图、经等各种不同体裁的书籍,互相渗透和逐渐融合而来的一种特定体裁的著作。

因此,方志并非起自一源,而是起自多源。

我国地方志,是在历史的长江河中,从各方面汲取源泉而逐步演化而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