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术论文(蒲世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探析
◎蒲世民
(贵州省雷山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贵州雷山557100)
摘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背景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者对景区所处背景环境的要求和标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又在有意无意中破坏环境。因此,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之间内在的耦合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文就这一耦合关系展开了分析讨论,找出了一条适合于雷山生态旅游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初探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使人们在山林、矿野、乡村领略大自然的情趣,在接纳阳光、空气、民风的沐浴和洗礼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恩惠,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可以说,生态旅游是对传统旅游行业忽视环境保护的一种纠正,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大热潮,但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旅游[2]”的尴尬境地。其中环境教育的严重缺失是导致尴尬境地的原因之一。而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缺失的
本身又源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政策制定、制度安排、经费保障、人力资源的支撑、教育模式的选择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因此,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之间内在的耦合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其实,在国外真正的生态旅游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生态旅游者基于回归自然的旅游动机和需求进行所谓的“自然旅游”或“绿色旅游”,实则是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实现人们的自然旅游目的;二是对生态旅游者的自身素质要求高,在国外真正从事生态旅游者的人都是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人士,他们多来自各种与环保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协会或俱乐部,并志同道合地组织开展生态旅游,实现第一方面目的的同时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事业做贡献,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呼吁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国外真正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所在;三是当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带去支持和发展时,便使生态旅游具有了一种经济属性,要求能通过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实现旅游目的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其目的是将环境资源转化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当地居民可持续创汇的目的。看现在,各地的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无两样,我认为生态旅游异化了传统旅游并对环境的极大破坏,甚至异化后的生态旅游对环境破坏更大。因此,现在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怎么发展?学术界应该研究出怎样服中国水土的生态旅游呢?
二、生态旅游建设实施现状
1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施生态旅游“双百千万”工程:设立100个各级各类生态旅游示范区(点)和生态旅游扶贫试验区、培育100个生态旅游志愿者组织;产生1000个生态旅游示范经营企业,培养1000个生态旅游专家级导游;建设10000个生态旅游示范家庭,在国内和国际推选10000个生态旅游宣传使者。
2我县生态旅游发展
进年来雷山县依托天然大氧吧国家级雷公山森林公园和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雷山依托浓厚的苗族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实施“一山两寨一线一中心(雷公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巴拉河沿岸村寨一线,县城旅游服务中心)”的旅游开发战略,走“山顶观光旅游,山下吃住玩乐”的“立体”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发展以民俗乡村游、生态农业观光游、自然田园风光游为重点,集生态观光、体验民俗、旅游健身、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西江“千户苗寨”、郎德奥运圣火线路、雷公山森林公园、大塘新桥水上粮仓、苗族鼓藏头、麻料银饰村、乌东水系、掌排超短裙、苗家乐等一批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声名雀起,“上顶观云海,山腰品美食,山脚观民俗……”成为我县旅游新特点,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呼吸天然氧气、体验苗族文化、享受和谐生态的“快乐大本营”。目前我县投入1000多万元在各民族村寨修建芦笙场,铜鼓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油路绕寨边,加强苗族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如今,西江、郎德、县城民族广场、掌批、南猛等景区景点天天如过年,悠扬芦笙吹,银片叮当响,飞歌入耳来,舞蹈翩翩起,斗牛、斗猪、斗鸟等传统民族文化活动每天都在精彩上演,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1至5月,接待中外游客38.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2亿元。对于全县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3万亩,占总面积的5.6%,其中稻田面积8.49万亩,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总人口15.7万人的贫困县来说,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处理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问题,大量的游客涌入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极度破坏直至毁灭。
三、我县目前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村城市化,盲目模仿现象严重
由于缺乏专业认识和规划,“业主”为了迎合旅游者,盲目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劳神费力、花大力气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如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坡头沟边改为停车场;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也逐步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一些地方搞“三线下埋”,结果埋掉了踩踏几百年的古街;有的“随意模仿”,一讲到旅游开发,就把国内一些开发得较为成功的景区、景点作为“典范”,不加思索地学习其经验,照搬其做法。
2乡村文化的流失以及旅游者的“行为污染”
一方面,乡村旅游经营者为了迎合旅游者,放着自己原生的文化、民间的资源不去用,而舍本求末组建文化表演队、艺术团等,把不属于本民族的东西硬搬过来,甚至完全把地方原滋原味的地域特色文化“西化、洋化、现代化、商业化”。另一方面,由于各地游客的涌入,地方民俗文化也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慢慢地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或者成了舞台上的民俗秀而失去了其应有的原始性和乡村性。
3旅游业专业人才资源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或盲目派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景区进行管理。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
4经营管理粗放
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属于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许多经营者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生态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更是不清楚。许多景点由个人或者村委会管理,处于低水平的管理状态,根本谈不上产品的包装、营销、更新,基本没有新的投入,也基本没有对经营秩序的有力管理。
四、实施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