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
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今天的河南人主体仍是古代中原土著。
相传的山西移民流传广,但不符合史实,证据如下:1.一个所谓“洪洞移民”实为河南土著的例子“在河南济源南水屯村的张家祠堂,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写着:“始祖威卿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济源南水屯,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
”西墙上悬挂的《张家祠简介》除了讲述同样的话外,接下去说:“长子思义是吏员,次子思徽于洪武丙子年举茂才,任湖广荆州府通判,承直九年考满,于永乐年间升户部员外郎。
洪熙元年为祭奠父母,撰文刻碑。
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此碑,保存至今。
”我们也在祠堂院内见到了这块碑,由于刻写年代距离传说中的移民时间很近,应该比较可信。
该碑碑额为“户部员外郎张秉先考处士张公墓志”。
墓志往往刻写在方形墓盖之上,但我们所见到的,却是清乾隆年间将墓志移刻而成、立在那里的一块碑石。
我们先不去思考这也许反映了一个从墓祭到祠祭、以至墓志变成石碑的过程,仔细观察其中文字,曰:“公讳威卿,乃济源之世家也。
其所居县曰沁阳,里曰堽头,村曰南水屯,是其先祖之发庐。
□厥先祖其便,□以居焉。
”十分清楚的是,这块撰于洪熙元年(1425)二月、距离所述事件仅20多年的墓志,不仅没有提到这位始祖从山西洪洞移民的经历,反而写明他是这里的土著。
”2.我引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袁义达的观点“从姓氏分布上看,可以清晰地看出华北(山东、河北)大规模移民东北,姓氏分布非常相似,然而却很难看出山西、江淮、四川等地大规模移民华北的情况,袁义达、张诚根据几百年来中国姓氏的变化绘制出的明今人口迁移图与传说大相径庭。
袁义达、张诚还以升为单位分析了人口的群体遗传,结果,河北、河南、京津、山东、东三省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系统;山、陕、宁、甘亲缘较近,又形成一个小系统;长江中游的鄂、湘(北部)、川、云、贵又是一个亲缘系统,长江下游的江浙苏皖(南部)又是一个系统;广东、广西,福建则构成华南系统。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_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
・专题研究・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Ξ———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赵世瑜 提 要: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明清以来的华北各地流传甚广,研究者多认为它反映了明洪武、永乐时期大移民的史实,并将洪洞视为政府大规模强制移民的中转站,但其中诸多困惑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其实无论口碑传说、族谱还是碑刻、地方志等文献,都反映了某种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也反映了移民的生活境遇。
在这些记忆中,我们看到的是移民家族定居、发展的历史,北方族群关系变化的历史,卫所制度等国家制度对基层社会影响的历史,也看到晚清民国时期地方士绅重构大槐树传说背后的时代取向或追求现代性的努力。
关键词:祖先记忆 家园象征 族群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关于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问题,由于北京、河北、山东、江苏、陕西、河南、安徽、东北各地以及山西本省的许多地方长期广为流传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并大量载之家谱、墓志和地方志,因此多年来为学术界关注。
①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涉及山西的移民活动事属无疑,但根据谱牒统计祖先来自此处的达到11个省的227个县,移民人口达到百万以上,也引起众多学者的怀疑,但终无合理的解释。
如果追寻有关此事的传说和历史,以其中所反映的人口迁移过程中的共同心态、移民有关祖先和家园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大槐树或老鸹(鹳)窝被塑造成为一种神圣象征的过程,对此类话语背后的意义进行福柯(M.Foucault)所谓“知识考古学”的探究,也许可以发现这些话语和象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也可以通过研究这些传说的不同类型和传承特点,发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氛围Ξ 我曾先后以该主题的论文应邀参加了中山大学主办的“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2001年7月)、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和澳门利氏学社“历史与记忆:反思过往,建设未来”国际研讨会(2005年12月)。
在那里,我得到了与会学者很多有益的指教,特致谢忱。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大迁徙及移民空间分布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大迁徙及移民空间分布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大迁徙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阴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阴下通过。
汾过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
明代初年,山西省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七十九县。
史书记载的明初移民主要有平阳府辖二十九县,潞(lù)安府辖六县,汾州府辖三县,泽州辖四县,沁州辖二县,辽州辖二县。
这些地区共有五十一县,而平阳府就辖二十八县。
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lǒng),加之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
于是,大槐树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
大槐树移民伊始,明政府颁布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
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
”消息不胫(jìng)而走,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挈(qiè)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大槐树下集结了十万之众。
这时,大批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围了个严严实实,官府人员宣布:“大明皇帝敕(chì)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背手而捆,绳绳相拴,数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据说后来的几次大的移民中,官府也是采取了强迫的办法。
另一传说是,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人满为患,也正闹饥荒。
粮食吃光了,可是竟没一个饿死,全托福一棵老槐树了。
老槐树有七八搂粗,枝繁叶茂,远看像一把大伞矗立在地。
一到秋天远远近近的人们,每天成群结队来到老槐树下拾槐角豆。
说起来也怪,不论早来晚到,每人每天只能拾那么一碗(豆籽),谁也甭想多拾。
人们传说槐树仙为拯救洪洞人,总是公平分配,一碗豆足能救饥肠,谁也不能贪多。
因此感动了人们,每天总有许多善男信女向老槐树烧香跪拜。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
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
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
”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说什么?你知道了么!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说什么?你知道了么!本文导读: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
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
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
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
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
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
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
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
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
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
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
十八个省,五百个县。
八百八十一姓。
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
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
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明代人口的大迁徙有着重要的意义。
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移民主要是垦荒屯田,这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促进了民俗的重组。
人是民俗事象的“综合载体”,一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进入一个新的民俗圈,往往被当地的民俗所同化,这便是所谓的“入乡随俗”。
洪洞大槐树—我们的根
洪洞大槐树—我们的根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
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
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
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
”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
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山西省的“洪洞县”,何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一是随“苏三起解”的传唱而扬名。
二是随明朝初期洪洞移民而被广泛记忆。
在长江以北的地方,特别是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为祖居地,洪洞大槐树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来说,已经不是单纯对祖居地的一个记忆,而且把这种记忆演化成对故乡和祖先的怀念情节,紧紧萦绕在脑间心中,为中华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一段记忆,常使人感慨系之。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
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
据说因为许多移民是被绑押解迁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索,故至今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说成“解手”。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
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大槐树移民的背景与原因:1.元朝残酷统治,农民起义不断,战争频繁,明“靖难之役”,造成北方人口剧减。
2.元朝中原、北方地区灾害不断,大批民众死亡。
3.末明朝初期山西相对稳定,人口稠密。
洪洞移民的规模: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
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集结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
根据《明史》、《明实录》的记载,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太原府辖六州二十二县;。
潞州辖县六: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潞城县、壶关县、黎城县。
从现在看,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
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十八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十次。
明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_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
・专题研究・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Ξ———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赵世瑜 提 要: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明清以来的华北各地流传甚广,研究者多认为它反映了明洪武、永乐时期大移民的史实,并将洪洞视为政府大规模强制移民的中转站,但其中诸多困惑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其实无论口碑传说、族谱还是碑刻、地方志等文献,都反映了某种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也反映了移民的生活境遇。
在这些记忆中,我们看到的是移民家族定居、发展的历史,北方族群关系变化的历史,卫所制度等国家制度对基层社会影响的历史,也看到晚清民国时期地方士绅重构大槐树传说背后的时代取向或追求现代性的努力。
关键词:祖先记忆 家园象征 族群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关于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问题,由于北京、河北、山东、江苏、陕西、河南、安徽、东北各地以及山西本省的许多地方长期广为流传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并大量载之家谱、墓志和地方志,因此多年来为学术界关注。
①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涉及山西的移民活动事属无疑,但根据谱牒统计祖先来自此处的达到11个省的227个县,移民人口达到百万以上,也引起众多学者的怀疑,但终无合理的解释。
如果追寻有关此事的传说和历史,以其中所反映的人口迁移过程中的共同心态、移民有关祖先和家园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大槐树或老鸹(鹳)窝被塑造成为一种神圣象征的过程,对此类话语背后的意义进行福柯(M.Foucault)所谓“知识考古学”的探究,也许可以发现这些话语和象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也可以通过研究这些传说的不同类型和传承特点,发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氛围Ξ 我曾先后以该主题的论文应邀参加了中山大学主办的“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2001年7月)、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和澳门利氏学社“历史与记忆:反思过往,建设未来”国际研讨会(2005年12月)。
在那里,我得到了与会学者很多有益的指教,特致谢忱。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移民历史追溯李曜明水流万里总思源大槐树下祭先祖昨天是清明节,山西省洪洞县政府在城北古老的大槐树下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第九届寻根祭祖活动。
这一活动始于1991年,是为了祭祀从这里迁出的数十万移民的先祖而举行的。
6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那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移民活动,就发生在这里,就在这颗大槐树下。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的民谣更使大槐树名扬四海。
移民后裔前来寻根朝祖者络绎不绝。
1998年4月5日,笔者应邀参加了“第八届槐乡寻根祭祖节”。
祭祀活动在古槐迁民遗址举行。
当年的遗址已经建成古槐公园,增添了不少新景观。
公园内松柏青翠,杏花初绽,槐芽嫩绿,芳香袭人。
新修的门楼披红挂彩,大门内影壁上镌刻着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根”,两旁题写着4个刚劲有力的大篆字――“饮水”、“思源”(由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书写)。
牌楼上是已故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题写的“古槐逢春”几个大字。
整个祭祀活动隆重、恢宏、肃穆、庄重。
祭祀帷幕在鼓乐声声、鞭炮齐鸣中拉开。
几十名身着民族古装的鼓手列成方队,擂起威风锣鼓,声振四方;十多名唢呐手齐奏本乡人师旷(春秋晋国乐师、音乐鼻祖)所作的古曲,荡气回肠。
上万人默立在写有“古大槐树处”的石碑前,祭奠移民先祖。
洪洞县长“抱切切之虔诚,怀殷殷之情意”宣读《祭古槐先祖文》,希望古槐子孙敦睦相谊,精诚团结,为家乡建设出力。
山西省副省长说,海内外古槐后裔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今天追忆移民先祖功德,是为了弘扬先祖的创业精神,为中华强盛竭忠尽力。
持续时间最长也最动人心魄的是拜祭先祖仪式。
祭坛上摆放着当年移民的姓氏牌位,估计有400多个。
远道而来的移民后裔从中寻找到自己先祖的姓氏牌位,虔诚地摆到前台,再点一簇香,献一个花篮,顶礼膜拜,表达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对先祖的思念之意。
在冗长的拜祭者中,有不少海外游子,他们大多来自东南亚和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
你知道山东鲁西、鲁南地区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都是怎么来的吗?
你知道山东鲁西、鲁南地区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都是怎么来的吗?在华北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山东的故事。
不过,在很长一个时期,洪洞大槐树移民只是一个民间话题,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清朝末年,有个叫景大启的为官山东曹州,当地土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
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
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
于是,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还有牌坊。
牌坊横额两面刻有4首怀古诗,其中一首云: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窗夕烟。
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
景大启等人还编辑了一本《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移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迁入山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数量极大。
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一书中,可以检索出分布在92个县市的763个洪洞大槐移民村落。
分布在山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的实际数量,肯定要大于此数。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比较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一是今聊城市,二是今菏泽市。
关于现在聊城市的洪洞移民,明朝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
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很快作出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
”明廷立即着手对山西平民实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动。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
洪洞大槐树陈氏移民真相!
洪洞大槐树陈氏移民真相!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陈',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陈氏立天下”,再点击“关注”,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陈氏文化,传播陈氏力量!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
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
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
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
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
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
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
”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
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
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
山西移民历史—洪洞大槐树综述
迁民壁画
• 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 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 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 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 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 移民在广济 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 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牌坊
•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 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 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 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 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 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 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 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千年槐根
•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 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 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 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 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 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 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 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 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 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根字影壁
•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 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 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 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 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 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 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 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 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 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 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 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 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移民背后的故事——朱元璋战略性决策“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
”这是一首在山东广为流传的俗谣。
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热播剧《大槐树》,让人们将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重新拾起。
为还原历史,记者采访了对山东移民史颇有研究的山东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德增教授,并于近日亲赴山西省洪洞县,采访了大槐树景区总顾问樊德昌。
战乱伤民移民复垦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
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乐陵一县,仅剩400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与元政府武力统治国家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很有头脑的政治家,他知道用经济来发展国家。
当时,农业占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八九十,恢复农业,离不开劳动力,快速恢复劳动力的办法就是移民。
明初移民席卷全国,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可以说,当时山西是移民的不二之选。
据史料记载,明朝建立时,山东、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200万,而山西的人口竟达400多万。
这得益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在天然屏障的护佑下,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小。
但晋北、晋中都是山地,只有晋南地区可以耕种,人多地少,百姓的生活非常苦。
于是,朱元璋决定将“狭乡之民迁于宽乡”,开始从山西移民。
1乡情难舍移民不易办理移民的官署就设在洪洞城北的广济寺。
樊德昌说,洪洞交通便利,地处晋南平原,人口非常密集,是最主要的移民地。
而当时明朝刚刚建立,没有大兴土木的条件,办理移民的官差就借了闲置房产多、位于官道旁边的广济寺作为办公地。
离广济寺不远处有一棵直径3米多的大槐树,被老百姓供奉为神树,是洪洞的地标。
官差就张榜文,贴告示,将移民集中到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并发给“川资”、“凭照”,督促他们上路。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简介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简介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
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
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
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之人。
根据《明史》、《明实录》的记载,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太原府辖州六县二十二;阳曲县、太原县、榆次县、太谷县、祁县、徐沟县、清源县、交城县、文水县、寿阳县、临县、盂县、静乐县、河曲县;平定州:乐平县;忻州:定襄县;苛岚州:岚县、兴县;代州:五台县、繁峙县、谆县;保德州;石州:宁乡县。
平阳府辖州六县二十九:临汾县、襄陵县、洪洞县、浮山县、赵城县、太平县、岳阳县、曲沃县、翼城县、汾西县;蒲县;蒲州:临晋县、荣河县、猗氏县、万泉县、河律县;解州:安邑县、夏县、闻喜县、平陆县、芮城县;绛州:稷山县、绛县、垣曲县;霍州:灵石县;吉州:乡宁县、隰州:大宁县、石楼县、水和县。
泽州辖县四:高平县、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
潞州辖县六: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潞城县、壶关县、黎城县。
辽州箔县二:榆社县、和顺县。
沁州辖县二:沁源县、武乡县。
汾州辖县三: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
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聊城临清的朱氏家族祖谱
一、概述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聊城临清的朱氏家族祖谱是我国家谱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记录了朱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丰厚家族文化。
大槐树,是山西洪洞县的一个著名古树,它见证了朱氏家族的兴衰和迁徙,也见证了我国社会的变迁。
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聊城临清的朱氏家族祖谱是研究我国社会历史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于了解明朝社会和聊城临清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大槐树的迁徙历程1. 大槐树的原址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南5公里的一个叫大槐树的村子。
据《大槐树村志》记载,大槐树始植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大槐树村最古老的一棵树。
2. 大槐树的迁徙明朝末年,大槐树所在的村庄屡遭兵燹,家族祖谱和家谱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保护大槐树和家谱文化,朱氏家族决定将大槐树从洪洞县迁往聊城临清。
这一决定意味着朱氏家族对家族文化的重视和对祖先历史的怀念。
三、朱氏家族祖谱1. 祖谱的内容朱氏家族祖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家族成员的尊称、生日、婚姻、职业等重要信息,还包括家族的传统和家训等内容。
祖谱中所记录的信息对研究我国社会历史和山西洪洞、聊城临清地区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祖谱的价值祖谱是家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载体,承载了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家族成员的荣辱。
朱氏家族祖谱记录了家族的兴衰史和家族成员的奋斗历程,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变迁和家族文化的丰厚。
朱氏家族祖谱还承载着家族成员对先人的追思和对后人的教诲,具有深厚的情感价值。
四、明朝社会历史的影响1. 大槐树和朱氏家族在明朝社会的地位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社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
大槐树作为一个生生不息的古树见证了明朝社会的繁荣,也见证了朱氏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朱氏家族祖谱中的记录反映了明朝社会的风貌和社会风气,对于研究明朝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 家族祖谱在明朝社会的意义在明朝社会,家族祖谱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初山西移民原因
明初山西移民原因明朝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的官方移民是有其政治、经济的社会原因及历史背景的。
据杜永明主编的《流民史》统计:在元代,流民人数高达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元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引起连年不断的战乱,加之水、旱、蝗、瘟疫等灾害连续不断,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陕西等原黄河、两淮流域地区,民不聊生,“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了,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到至正十年(1350)全国各地发生农民起义百余次。
元朝末年除战乱连年外,水、旱、蝗、疫灾害也接连不断,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地区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早在宋室南渡,北方农民就大量随宋室南逃。
到了元代,因为北方的自耕农在战乱中被掠为“驱口”,又有大量农户论为权豪的部曲,蒙古贵族在城市近郊和军营驻所,强占大片民田作牧场,也迫使大量自耕农户流离失所,幸存的自耕农和地主一起被列为“农户”,要负担繁重的丁税、地税和多种差役,因而往往被迫流亡。
元至元二十年(1283),崔或奏报,自北方中原地区流移江南的农民已有十五万户,以后这种人口南流的趋势一直不曾停止。
北方中原地区的人口南流,兵乱水旱蝗疫的连年盛行,致使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时已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
经过二十年长期战争的破坏,人口减少,田地荒芜,是明朝初年的普遍现象。
例如唐宋以来的南北交通要道、繁华胜地的扬州,为青军(又名一片瓦、长枪军)元帅张明鉴所据,军队搞不到粮食。
龙风三年朱元璋部将缪大亨攻克扬州,张明鉴投降,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
新任知府以旧城虚旷难守,只好截西南一隅筑而守之。
如颍州,从元末韩林儿在此起义以后,长期战乱,民多逃亡,城野空虚。
特别是山东、河南地区,受战争破坏最重,“多是无人之地”。
洪武元年闰七月,大将军徐达率师发汴梁,徇取河北州县,“时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曹树基大槐树的故事及明初大移民
曹树基:大槐树的故事及明初大移民一、大槐树的传说及其他在今天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着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
这一传说的内容是: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根。
这一传说分布于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在有些地区,大槐树变成了老鸦窝一一一个大槐树上的老鸦窝。
大槐树不仅仅是人们的口耳相传,它还被镌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写在脆黃的族谱中。
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说。
在江苏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有关于苏州阊门的传说。
在湖北的江汉平原上,则广泛流传着江西南昌筷子巷和朱市巷。
1990年我在安徽桐城公路边,见一老农正在晒稻谷。
我随口问起他的“故乡”。
老农不解我意,指着不远处的村庄答复我。
我问:“你的祖上呢?”,答:“江西”。
我继续问:“是不是瓦屑坝?”老人惊讶不已:“你怎麽知道?”他乂补充:“我们这一带的人大多数是从瓦屑坝迁入的。
”在这之前,我已经从许多古墓碑和家谱中,得知了这个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的移民地名。
近些年来,我经常进行类似的移民原籍的测试。
如当我知道某人爲四川人,我就会追问其先祖是否来自湖北,若来自湖北,则可断定其来自麻城,来自麻城, 则可断定其来自孝感。
这里的孝感不是孝感县(今爲孝感市),而是明代以前的麻城孝感乡。
如我知道某人爲皖北西部颍州地区人,我就会追问其先祖是否迁自山东,如若迁自山东,则可断定其迁自枣庄或枣林庄。
再如云南汉人多称迁自南京或江西,迁自南京者多称迁自杨柳巷或四牌楼,迁自江西者无类似的地名,但可大致判断其来自抚州其周边地区。
移民地名,是一个时代的遗迹,是活着的历史。
所有的移民地名都是曾经或者现在仍然存在的。
例如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就曾经是一个实体的存在,今大树已倒,旧物不存。
乂如苏州阊门,没有人会怀疑他的真实性。
再如南京四牌楼,至今仍是一个重要的地名。
南昌市的筷子巷和朱市巷,是我少年时代经常玩耍的地方,至今名称依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导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的末期,每逢社会混乱,这时总会出现人口的大迁徙。
今天乡土人文地理将给大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涉及到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安徽,东三省等大半个中国),这次人口迁徙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
文末附移民地理分布以及800多个姓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看看有你家乡和祖先吗?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明朝的大移民说起。
民朝大移民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民朝大槐树移民路径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历史背景1. 黄河泛滥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
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
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黄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染黄泉。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
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
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
至正八年正月河决济宁路。
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
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
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70余里亦如之。
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古大槐树处旧貌2. 战乱不断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
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乐陵一县,仅剩400 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同时靖难之役后,永乐帝打胜进入南京,由于河北一带连年战争,人民被杀伤掳掠,夫役差徭,折腾的百姓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在河北这块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没有人烟。
永乐登基后开始办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建设北京城,备日后迁都;第二件是往北京附近这片无人耕种的土地上大量移民。
派十万人马督押移民的事情,下令把山西的众多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区来。
古大槐树处旧貌3. 山西情况正值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
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
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4]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
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
以此可知,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大槐树移民告示移民目的移民目的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
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移民方法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
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
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
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
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
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
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
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
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古大槐树移民剧照事实是不是这样,从政史资料记载迁山西平阳之民却有数处。
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洪洞县是迁民重点应是无疑问的。
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移民过程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
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
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
十八个省,五百个县。
八百八十一姓。
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
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
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朱元璋移民分布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详细地理分布见文末)社会影响明朝政府为了使移民能顺利进行,曾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到那里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还免其赋税三年。
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那么多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一时间慌了手脚,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起来就是谁的;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这地就归我所有了。
有了地就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
还有的依据盖的房子取庄名,盖瓦房多的就叫某瓦房;盖平房多的就叫某平坊;盖楼多的就叫某楼等。
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
如:丁官屯、马坊屯、欧山屯以及张营、李营、孟营等。
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据部分调查资料显示,中原一带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如:山东省金乡县共有村庄1247个,元朝以前建村69个,明朝建村830个,清朝建村323个,民国以后建村8个,建村年代不详17个。
金乡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山东省曹县共有自然村2276个,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1606个。
滕州市现有1223个自然村,属明代建村的就有687个。
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部族谱明确记载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民来此。
河南省的林县、孟县、汤阴、内黄、兰考、修武等大多数县份的村庄都是自山西洪同大槐树移民来此。
社会评价明朝大移民前后经历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
几百年来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
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国国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代大槐树(仿)历史典故1. 歌谣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根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
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
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
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
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
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
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
古大槐树处遗址(根雕大门)大多数方志、家谱、墓碑以及口头传承只是笼统地说来自洪洞县,也有一些具体到某个村落,如核桃园村、打水巷子、卧疃村、老吴村、双龙街、东门里、双狮子胡同等等。
在山东洪洞移民村落中,也有不少是洪洞以外其他府县的。
2. 诗词清朝末年,有个叫景大启的为官曹州(今山东菏泽),当地土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