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详情: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
(《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
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
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
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
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
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
”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
至于小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
”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
”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诏迁豫。
”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
(《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
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
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
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德州府的最多。
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上,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
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
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
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
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党山乡),最多的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武排名: 由来: 夏代曾夺到太康王位的后羿,有个贤臣叫武罗,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武姓人物,也是武姓的开始。
唐代还有冒姓和被赐姓为武姓的。
据《唐书》,唐朝有贺兰敏,原本是贺兰姓,说是武则天父亲的后代,此为冒武姓者;武则天曾赐傅游艺、左玉铃、李楷固及契必明的妻子是武姓,此为赐姓武姓。
秦汉时期,武姓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江苏、山东等省。
武则天,名照,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继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
高宗死后,她先后废中宗改睿()宗,在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
史称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五代以后,武姓在南方分布于今江西、湖南、浙江、安徽、云南等地,在北方分布在现在的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北京等地。
唐代以后,武姓名人主要有:五代时的水利家武漳,北宋画家武宗元,金国画家武元直、武伯英,元代戏曲作家武汉臣,清代学者武亿,以乞讨、放高利贷等办法筹资举办“义学”的武训,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等。
据中国科学陆军遗传形容所的专家考证,武姓是当今中国第大姓。
新加坡等国有武姓华侨
[武氏属地]
太原郡,现在山西省太原县。
后相继向四周发展。
[武氏来历]
[
华侨。
追本溯源?洪洞大槐树移民(3)
追本溯源洪洞大槐树移民(3)有关段氏由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情况汇集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段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1、河南民权: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奉令由山西洪洞老鹳窝卢家村,昆弟叔侄,远近十几人,迁移冀、鲁、豫三省交疆之地;2、山东莒县: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莒县其石山乡咸服村;3、山东聊城:一支始祖于明天启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北关村迁聊城县小段庄村;4、河南民权: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曹县段庄(民权),迄今其后裔已发展约五千人;5、河南民权: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段庄村;6、河南濮阳: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新成寨,后改为户部寨;7、河南濮阳: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八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梨园乡段寨村;8、河南濮阳: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子岸乡段河沟;9、河南洛宁: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谷圭村;10、河北黄骅:一支始祖同李、杨三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羊二庄镇西段庄、东段庄村;11、北京段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门头沟潭柘寺;12、内蒙古兴: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河南,后随荒民逃难到兴和县段家村;13、河南济源: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济源市;14、河南偃师: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省偃师县段湾村,迄今已传二十四世;15、山西阳谷: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段庄村;16、山西阳谷: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郭店屯乡段庄村;17、山西阳谷: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西湖乡段桥村;18、河南内黄: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内黄县东庄镇西台头村;19、山东曹县:一支始祖讳世隆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曹县城西十二里王吕集前,即现在的前后段庄;(待后续补充)……。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水有源,树有根,人有血脉宗亲。
那么,你来自何方呢?——可曾听祖辈们念叨过: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
古大槐树处位于洪洞县城,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一、古槐移民传说据《洪洞县志》和《明史》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
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
元末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
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
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
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1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
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
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
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明朝政权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
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
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全面完整版)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全面完整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全面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2021-01-10 01:12:53)转载▼标签:洪桐大槐树杂谈分类:家国天下看看有没你的姓迁民姓氏寻源迁民到各省的分布1、迁往河南省分布2、迁往河北省(北京、天津)分布3、迁往山东省分布4、迁往陕西省分布5、迁往甘肃省分布6、迁往宁夏自治区分布7、迁往安徽省分布8、迁往江苏省分布9、迁往浙江省分布10、迁往湖北省分布11、迁往湖南省分布12、迁往吉林省分布13、迁往辽宁省分布14、迁往黑龙江省分布1、应姓2、汲姓3、闵姓4、肇姓5、寻姓6、根姓7、祭姓8、祖姓9、尤姓10、翟姓11、员姓12、桑姓13、远姓14、敬姓15、赫姓16、息姓17、致姓18、舒姓19、艾姓20、渠姓21、保姓22、权姓23、覃姓25、眭姓26、深姓27、慕姓28、那姓29、别姓30、冀姓31、成姓32、燕姓33、腾姓34、靖姓35、都姓36、申姓37、羡姓38、及姓39、曾姓40、盖姓41、日姓42、唱姓43、淳姓44、椎姓45、贞姓46、谈姓47、晏姓48、闽姓49、岑姓50、鄢姓51、弋姓52、逵姓53、贡姓54、步姓55、国姓接上页1、席姓2、文姓3、师姓4、龚姓5、俞姓6、易姓8、宣姓9、普姓10、光姓11、铁姓12、向姓13、宜姓14、殷姓15、乐姓16、訾姓17、荆姓18、畅姓19、聂姓20、主姓21、遆姓22、硕姓23、宰姓24、金姓25、亓姓26、禄姓27、岂姓28、焦姓29、阎姓30、徐姓31、卫姓32、孟姓33、詹姓34、陶姓35、甄姓36、冯姓37、仪姓38、夏姓39、谷姓40、庞姓41、寿姓42、鲍姓43、省姓44、路姓45、连姓46、佘姓47、司姓48、芦姓49、抄姓50、原姓52、丛姓接上页1、季姓2、颜姓3、果姓4、智姓5、罗姓6、职姓7、全姓8、行姓9、落姓10、察姓11、允姓12、劳姓13、这姓14、任姓15、林姓16、田姓17、郭姓18、孔姓19、杨姓20、薛姓21、段姓22、孙姓23、高姓24、乔姓25、魏姓26、延姓27、苗姓28、许姓29、周姓30、秦姓31、钱姓32、黄姓33、耿姓34、杜姓35、袁姓36、贺姓38、陈姓39、啜姓40、龙姓41、令狐姓42、骆姓43、呼延姓44、常姓45、司马姓46、牟姓47、上官姓48、庄姓49、皇甫姓50、傅姓51、欧阳姓52、查姓53、余姓接上页1、张姓2、王姓3、李姓4、赵姓5、姬姓6、朱姓7、刘姓8、景姓9、轩姓10、勇姓11、镜姓12、湛姓13、相姓14、白姓15、荀姓16、岳姓17、侯姓18、汪姓19、宗姓20、陆姓21、阴姓22、穆姓24、彭姓25、芮姓26、潘姓27、浑姓28、程姓29、崔姓30、姚姓31、韩姓32、胡姓33、石姓34、唐姓35、牛姓36、宋姓37、梁姓38、贾姓39、郑姓40、史姓41、咎姓42、何姓43、丁姓44、仇姓45、谭姓46、穗姓47、米姓48、安姓49、海姓50、郜姓51、桂姓52、柳姓53、昝姓54、伍姓小型微型企业认定申请表编号:除法口诀表1÷1=12÷1=2 4÷2=23÷1=3 6÷2=3 9÷3=34÷1=4 8÷2=4 12÷3=4 16÷4=45÷1=5 10÷2=5 15÷3=5 20÷4=5 25÷5=56÷1=6 12÷2=6 18÷3=6 24÷4=6 30÷5=6 36÷6=67÷1=7 14÷2=7 21÷3=7 28÷4=7 35÷5=7 42÷6=7 49÷7=78÷1=8 16÷2=8 24÷3=8 32÷4=8 40÷5=8 48÷6=8 56÷7=8 64÷8=89÷1=9 18÷2=9 27÷3=9 36÷4=9 45÷5=9 54÷6=9 63÷7=9 72÷8=9 81÷9=9工作交接表姓名:部门:职位:移交人:接手人:监交人:。
洪洞大槐树移民,869个姓氏由此迁出,分布全国各地,有你祖先吗
洪洞大槐树移民,869个姓氏由此迁出,分布全国各地,有你祖先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在整个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这首歌谣记载的正是600年前明初的一次大移民,那就是洪洞大槐树移民。
另外,现在在全国还流传着“500年前是一家”的故事,比如两个同姓的人偶然谋面,常常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里500年前所指,也正是这次大移民。
民国时期是500年,现在准确说应该是600年前是一家了。
关于移民的真相,至今仍无准确的历史文献记载。
只是学者们一致认为,大槐树移民是为了明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大图模式史料记载:元朝末年,统治者残暴无比,多地农民揭竿起义,多死于战乱。
后来加上元朝和朱元璋双方的多年对外用兵,很多人死于战乱,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等地)人口锐减,十室九空。
这一现象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了朝廷的财政收入,甚至威胁到了明王朝的统治,为此,统治者不得不做出“移民”的决策。
于是,一场从1368年到1418年,持续50年的浩浩荡荡的移民便开始了。
50年间共大规模移民18次,约140万户登记在册。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
以此可知,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大图模式山西晋南一带,四周群山峻岭,易守难攻。
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最终都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如世外桃源一般躲过了战乱;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靠山临河,山西晋南一带正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人口激增。
由此明初洪武年间,在文臣宰相的主张之下,洪洞大槐树移民正式实施。
如今大槐树已经成为全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根源符号。
讲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小小的洪洞县,怎么会有150万人呢?并且不可能全部移出!其实,现在所说的大槐树移民,大槐树只是当时移民的一个集合点。
根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
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山西省的“洪洞县”,何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一是随“苏三起解”的传唱而扬名。
二是随明朝初期洪洞移民而被广泛记忆。
在长江以北的地方,特别是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为祖居地,洪洞大槐树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来说,已经不是单纯对祖居地的一个记忆,而且把这种记忆演化成对故乡和祖先的怀念情节,紧紧萦绕在脑间心中,为中华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一段记忆,常使人感慨系之。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
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
据说因为许多移民是被绑押解迁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索,故至今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说成“解手”。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
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大槐树移民的背景与原因:1.元朝残酷统治,农民起义不断,战争频繁,明“靖难之役”,造成北方人口剧减。
2.元朝中原、北方地区灾害不断,大批民众死亡。
3.末明朝初期山西相对稳定,人口稠密。
洪洞移民的规模: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
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集结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
根据《明史》、《明实录》的记载,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太原府辖六州二十二县;。
潞州辖县六: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潞城县、壶关县、黎城县。
从现在看,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
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十八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十次。
明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
大槐树移民家谱四
大槐树移民家谱四1、(河南)西乜固村吕氏碑记该碑碑额上书“永垂不朽”,右联“水源木本承先泽”,左联”春露秋霜启后昆”。
碑文记载:“始祖祖居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枣林庄人氏,永乐年间东迁兄弟三人,长门福住清丰县吕家崔村,二门禄住内黄县西乜固村,三门寿因年深日久,战乱水灾不知何处。
”“公元一九八八年农历五月上浣吉日”。
2004年1月31日于河南省内黄县后河乡西乜固村。
2、(河南)内黄东庄三流河村池氏碑谱记三流河村,位于内黄县城西南4公里,在东庄镇政府东3公里,东与城关镇司杨庄接壤,北与城关镇刘庄相邻,西与南流河村鸡犬相闻,村北有南流河至南张村自然流势排水沟。
三流河村包括李流河、池流河、牛流河3个自然村,李流河在西,池流河在中间,牛流河在东。
村名来历是因明初开村时,傍黄河支流而居,明代中期,村落形成后,又各冠以姓氏,而有李流河、池流河、牛流河村。
1944年解放后,牛流河单独办公,池流河、李流河为一个行政村,1955年组建高级农业社时与牛流河合并,始称三流河。
现在三个自然村已经连为一体。
牛流河、李流河除原有一条东西街外,近些年又发展一条东西后街,三流河东西长约千米,占地面积约170亩。
三流河村1949年共有502人,土地1506亩,人均耕地3亩。
1998年设4个居民组,309户1296人,现有耕地1480亩,人均耕地1?郾14亩,较1949年人均减少1?郾86亩。
大部耕地分布在北、东、南三面。
两合土地质,适宜农耕。
三流河村历史上有李、池、牛、张、武、崔、尚、陈8姓。
陈姓1户,解放前夕迁内黄县西街定居。
尚姓尚九玉于1942年从本镇后村迁入,已传3代,现有3户12人。
武姓是清咸、同年间从马上乡燕庄迁入,世祖武发才以下(以上失考)已传10代,现有10户39人。
崔姓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世祖崔连山以下传4代,现有5户20人。
张姓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世祖张金德以下传7代,现有37户111人。
李姓分两支:李流河李姓,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始祖失考,现有三门,有51户217人;牛流河李姓,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始祖失考,分两门,有27户86人。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详情: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
(《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
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
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
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
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
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
”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
至于小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
”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
”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诏迁豫。
”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地分布详情: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地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地重点地区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自山西往河南移民地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地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地《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从《明史》、《明实录》地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地往河南地区移民.至于小批地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诏迁豫.”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辉县穆营村《穆氏家谱》载:“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穆家营.”温县招贤村《牛氏家谱》记载:“始祖牛鹏于永乐四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温.”舞阳县王楼村咸丰四年《王氏祖碑》载:“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村日三楼.”以上家谱、碑文对明朝洪洞移民始祖迁往何地作了详尽地记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据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兴亚教授《明初山西民到河南考述》一文所载,山西洪洞移民分布大名府所属诸县:清丰、南乐、内黄、濮阳、滑、浚、长垣等县.卫辉府所属诸县:汲、怍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怀庆府所属:河内、修武、济源、温、孟县.开封府所属六州,三十六县,包括后来地归德府、南阳府所属诸县.民国版《新安县志·民族》记载:“新安率为汉族,其氏族之由来,咸云迁自山西洪洞.一有谱牒足证者,如:横山吕:洪武初由洪洞迁入新安;芦院裴:山西闻喜迁新安芦院.回龙山(俗名寺坡山)张:……于恭帝末迁山西晋阳洪洞,六世孙琮,于明永乐初随文恕迁洛阳}廛河里,清初迁于新安.克昌邵:系明永乐由洪洞迁新安.辛庄孙:洪武初孙廷,由洪洞迁新安.城内许:洪武初许启伦由洪洞迁新安.横沟常:洪武初常福由洪洞迁新安.侯沟侯:先由云南迁洪洞,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北关龚:洪武初龚大郎由山西夷山迁新安.邱沟邱:其先山西翼城人,元末邱德仲始迁新安.王庄王:南宋时由山西洪洞迁往河南新安下石井,洪武初王十二始徙王庄.韦庄翟:洪武初翟宗南自洪洞迁新安.庙头邓:洪武初邓奈由洪洞迁新安.城西街郭:洪武初郭奈由洪洞迁新安.东阳镇兰:洪武初兰锦由洪洞迁新安.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义从洪洞迁新安.石寺柳:洪武初柳旺由洪洞迁新安.石寺贾:贾政元末由洪洞迁渑池,洪武初迁新安.石井街:洪武二年于大公由洪洞迁新安.石井徐:洪武二年同于姓由洪洞迁新安时为姻亲.石井赵:系出宋某节度使后,元末由山西垣曲大赵村迁渑池石门即今之赵沟,又徙新安.羊义张:张聪于明初山西闻喜迁新安.高平寨郭:洪武初由洪洞迁邑西之南庄,明末郭三光徙高平寨.火虫驿王:洪武中王兴由山西洪洞迁新安.滩子沟介:元末介老八由山西介休迁滩子沟.西关董:洪武初由山西高平迁芮城后徙新安.骆岭李: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骆岭又迁栗园.车箱马:洪武初由洪洞迁罗家河,又徙济远之毛田,后徙新安盐仓,又徙车箱沟.流水沟冯:明初冯自勉兄弟三人由洪洞迁新安.王岭王: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郑坡郑:郑春于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铁门张:明初由洪洞迁偃师,清乾隆中迁鲁山,继迁洛阳,又迁新安.余村余:明洪武初余万成,由山西洪洞迁县西克昌南之余村.民国版《修武县志·迁民表》记载:修武县统计从洪洞迁民地有赵氏四户.李氏八户、吴氏三户、王氏九户、冯氏四户、陈氏三户、蒋氏三户、杨氏一户、秦氏三户、许氏一户、姬氏一户、张氏八户、史氏三户、曹氏一户、陶氏一户、马氏一户、柳氏一户、常氏一户、傅氏一户、黄氏一户、庞氏一户、董氏一户、梁氏一户、郭氏一户、林氏二户、徐氏一户、邱氏一户、卢氏一户、丁氏一户、石氏一户、靳氏一户、焦氏一户、谷氏一户、武氏一户、刘氏四户、柴氏二户、牛氏一户,共户、姓,分布于余个村庄,共户有家谱明确记载迁民始祖姓名,其余为祖辈相传.仅有张姓一户始祖张从乃宋理宗里从洪洞县迁入,刘姓一户,始祖刘旺登乃清初从洪洞大槐树迁入地,其余均为明朝从洪洞迁去地.这些旧方志确证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地分布,并从事实上说明了山西民在洪洞大槐树地集中移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孟县地名志》统计:“孟县个乡镇,有自然村个,据调查从洪洞迁去者共有村,占总村数地%,各乡均有迁民,其它只写明初山西迁来者未在统计内,仅明确记载从山西洪洞迁民者村庄:城关镇个自然村,西虢乡个自然村,槐树乡个自然村,赵和乡个自然村,谷旦乡个自然村,南庄乡个自然村,城伯乡个自然村,化工乡个自然村,石庄乡个自然村,缑村乡个自然村,东小仇乡个自然村.”《济源市地名志》中也记载:元末明初,二十多年战乱,明洪武年间实行了移民政策,由山西洪洞等地迁来地移民,大部分是重建设村,另取村名,有部家谱,通石碑记载为山西洪洞迁民,全市现有个自然村,明以前只保留下来个,占%,其余为移民所建村庄:济水镇个自然村,亚桥乡个自然村,克井乡个自然村,五龙口镇个自然村,梨林乡个自然村,轵城镇个自然村,承留乡个自然村,思礼乡个自然村,坡头乡个自然村,大峪乡个自然村,王屋乡个自然村,邵原镇个自然村,下冶乡个自然村,崇义镇个自然村,柏香镇个自然村,柴陵镇个自然村,西向镇个自然村,西万镇个自然村,山王庄乡个自然村,城关乡个自然村,王召乡个自然村,木楼乡个自然村,渠沟乡个自然村,葛村乡个自然村,王曲乡个自然村,常平乡个自然村.”年版《灵宝县志·姓氏家族》记载:“灵宝姓氏来源有四:一是世代祖居,二是明初从山西省迁来,三是建国前由外地流落到灵宝定居,四是建国后因工作等关系来灵宝定居.这四种来源中,以一、二种来源地人口占总人口地%一%以上.元末明初,由于战火、灾荒,山西省有数次人群大迁徙.灵宝民间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县城北地贾村,明代有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寺碑文载,明朝初年,从山西省迁往河南省等地地移民,都到这里集合,从这里出发,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尹庄镇小岭村,贾姓家谱云:‘贾姓于洪武之世随徙民自洪洞县小兴庄大槐树东南移.’城关镇涧东村张姓家谱载:‘明初从洪洞县葫芦滩大槐树迁来张如山、张如林(长子张如甘、次子张如棠居会兴镇).年张家祠堂门联为:“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会兴镇虢略镇始祖原郡葫芦滩.”至今已传世.《沁阳市志·大事记》:洪武三年前后,迁山西洪洞一带部分居民于河内.《沁阳市志·姓氏》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灾荒,沁阳县民死亡流离,境内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洪武年间,迁徙山西洪洞等县大批移民于沁安家落户.今沁阳姓氏结构中,以洪洞迁民后裔之姓为主体,约占全县总户数地%以上.《辉县市志·大事记》: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先后自山西洪洞等地多次向辉县迁民.《辉县市志·人口》:洪武二十四年口,永乐十年口,二十一年中增长.倍,乃是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多次从山西洪洞等地往辉县移民所致.在河南地区,新编地名录,新纂地方志,百分之九十以上地县(市)中都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地明确记载.年大槐树祭祖节期间,孟州市中村闪文太、桑坡村白炳祥、沁阳市水南关马学义前来寻根祭祖,称其闪、白、马、拜、舟、丁、张、杨、买、艾等姓为回族,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并携河阳中村<闪氏家谱>以佐证.同时,鄢陵县爨玉林也带《爨氏族谱>来洪洞寻根祭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规模往河南地区移民,已为上述众多地家乘、地方志、地名录所证实,从河南地移民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此乃和两河流域地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地战场相吻合.经笔者对河南地区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地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壁、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孟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孟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大槐树移民在海南地分布:海口文昌琼山屯昌澄迈琼海定安万宁营报陵城临高保城三亚儋县抱由八所石碌通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大槐树移民在内蒙古地分布:商都县镶黄旗县鄂伦春自治旗县额尔古纳左旗县苏尼特右旗县化德县额尔古纳右旗县达汉尔族自治旗县牙克石市县满洲里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县陈巴尔虎旗县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扎赉特旗县乌兰浩特县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扎鲁特旗县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奈曼旗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喀喇沁旗赤峰市锡林浩特市林西县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宁城县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杭锦后旗磴口县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东胜市伊金霍洛旗杭锦旗鄂托克旗海南区准格尔旗土默特右旗固阳县鄂托克前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审旗四子王旗县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卓资县丰镇县兴和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县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地分布详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地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地民众进行了残酷地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地重点地区,往山东地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在《明史》、《明实录》记载地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地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地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府地最多.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地村庄是明代建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年对全县个自然村作了全面地普查和考证,年月东部山区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地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地个,汉代个,隋代上,唐代个,宋代个,元代个,明代个,清代个,民国个,建国后个,无考据地个.共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以现存户藏地份族谱和碑文中,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地.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地%.今全县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地村(党山乡),最多地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个村庄左右.从今滕县自然村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地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亦有它地来历.以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地滕县门户较大地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纪年系明初洪武间,即说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洪洞迁民来滕后发展地大户族系所占地比重是相当可观地.滕县史志办徐文潮同志对滕县碑、谱记载洪洞迁民地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级索镇刘沟村《刘氏族谱》,没有记载迁滕年代;永丰乡《刘氏族谱》,明初迁;泉上村《刘氏族谱》,明朝迁;前赵庄《赵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彭庄《赵氏族谱》,洪武年迁;韩庄,韩氏族谱》,洪武年迁;后杨岗《杨氏族谱》,洪武年迁;北杨楼《杨氏族谱》,洪武年迁;道沟《徐氏族谱》,洪武年迁;王波《王氏家谱》,洪武二年迁;子崖《王氏家谱》洪武年迁;郝屯《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董庄《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千佛阁《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羊二庄《满氏家谱》,明初迁;前潘楼《牛王庙碑铭》,明初迁;时庄《泰山庙碑记》,洪武年间迁;翟庄《翟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宗庄《宗氏族谱》,明朝迁;前杨岗《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牛集《牛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姚庄《周氏家谱》,洪武年间迁.望冢乡小刘庄《刘氏族谱》,明初迁;邱村《邱氏族谱》,明初迁;马村《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刁村《刁氏祖碑》,明初迁;西谢庄《谢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姜屯镇刘楼《刘氏家谱》,洪武二年迁;侯颜庄《侯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孙村《孙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大彦《孙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解庄《解氏祖碑》,洪武年间迁;满园《满氏族谱》,明初迁;戚庄《戚氏族谱》,元初迁;西马场《马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大坞镇吴楼《吴氏族谱》,洪武年间迁;战河《战氏族谱》,洪武元年迁.西岗镇东庄《王氏家谱》,清康熙年间迁;杜庄《杜氏族谱》,正统五年迁;两河岔《满氏祖墓表》,永乐年间迁;费庄《费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卓楼《卓氏墓表》,洪武年间迁.枣庄城区记载洪洞迁民地族谱统计:南石乡南石村《田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高楼《高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石沟《陈氏族谱》,洪武二年迁;石沟管《袁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陶管镇石庙《石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袁庄《袁氏家谱》,永乐初迁;张范乡汤庄《汤氏墓碑》明末迁;朱庄《朱氏族谱》,明代迁.兴仁乡西谷山《杨氏族谱》,洪武二年迁;东谷山《张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山东地区建村、家谱资料地调查统计,充分说明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所占地比重是较大地,分布是较广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据定陶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定陶县有村庄个,其中有个村庄地居民祖先是明朝时由洪洞迁移来地,另个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地,最多是明洪武时来陶户,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个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测明朝时从洪洞县移民来定陶县约户计余人.其情况如下:元朝末期户,明朝洪武时期户,其中洪武初年为户,明朝建文年间户,明朝永乐年间户,明朝洪熙年间户,明朝宣德年间户,明朝正统年间户,明朝景泰年间户,明朝成化年间户,明朝弘治年间户,明朝正德年间户,明朝嘉靖年间户,明朝万历年间户,明朝崇祯年间户,共有移民户,余人.曹县地名办郝秀玉同志《明初晋民东迁与曹县移民建村考》中说:“据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曹县共有自然村个,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达个,占总数地.%;现行地个乡镇驻地,明代移民建村地即有个,占乡镇总数地%;资料同时表明,移民时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据《郓城县地名志》统计:郓城县共有自然村个,其中明朝建村个,有个直接迁自山西洪洞县.据潘永修先生调查:郓城县有杨氏、高氏、魏氏、侯氏、宁氏、徐氏、司氏、王氏、刘氏、郁氏、何氏、张氏家乘均记载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写地非常具体,侯集李庄迁自洪洞县双龙街,贾楼迁自东门里,黄堆集地文桥集迁自洪洞县双狮子胡同,梳洗楼地牛庄迁自洪洞大椿树胡同;有地把洪洞县地村庄名字也带来,如陈坡地康庄迁自洪洞县北六里老康庄,张集地蔺屯迁自洪洞县蔺村,侯集地秦集迁自洪洞县城南秦家堡,苏阁地杨庄迁自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侯集地枣杭迁自洪洞县枣园村.还有地提到洪洞县地广胜集、老关沟、魏石沟、舌关村、大柳庄、霍山、玄帝庙等.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地自然村均为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地.民国版《重修莒志·氏族》载:洪洞马氏,明洪武迁至弧山庄;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明洪武迁至石岭子;洪洞县孝义村郝氏,元末迁至城西粟园;洪洞县万氏,明初迁至万象山;洪洞县赵氏明初迁至山东益都县,永乐间迁莒北门;洪洞县赵氏,明洪武初迁至棋山乡赵家庄子;洪洞县徐氏,洪武二年迁至棋山乡水沟;山西段氏,洪武初迁至棋山威服村;洪洞县孙氏,迁至棋山乡褚家坡;洪洞县韩氏迁至棋山乡长宁村;洪洞县林氏,迁至棋山乡大林茂;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洪武迁至招贤乡高家桥;山西省祁县,明迁至徙阿庄.这些姓氏除家谱传说外其中孙氏年尚存有当时迁民执照,惜无保存下来.巨野县扶集村让德成函告其让氏为洪洞移民.这些对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村庄户数地抽样调查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所居村占到一半以上.著名作家李存葆采风调查说:“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地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时,却不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年长后,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地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地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地.投锄从军后,烹文煮字地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鲁豫燕赵地机会.不论是在宋江地家乡郓城、墨子地故里腾州,还是在沂蒙大山皱褶里地小村落、中原腹地里地开封府,谈及先祖何处,不管耄耋老叟、垂髫年少,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说他们地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地族谱、碑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地.”(李存葆《祖槐》摘自《中篇小说选刊》年第六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以上地名办调查及家乘资料可以看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乃元末明初山东地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地再迁移,就分布到山东地大部分地区了.据笔者对山东地区地家谱、碑文、地方志和收集地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孽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晋北、晋中及内蒙、东三省地区地分布详情:山西省简称晋,史称“三晋”,又称“河东”、“山右”.位于华北平原以西,黄河中游以东.元属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属州,七十九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五十九万一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
zx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129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详情: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
(《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
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
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
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
从进度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
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
”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
至于小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
”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
”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诏迁豫。
”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详情: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
(《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
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
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
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
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
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
”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
至于小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
”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
”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诏迁豫。
”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
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聊城临清的朱氏家族祖谱
一、概述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聊城临清的朱氏家族祖谱是我国家谱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记录了朱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丰厚家族文化。
大槐树,是山西洪洞县的一个著名古树,它见证了朱氏家族的兴衰和迁徙,也见证了我国社会的变迁。
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聊城临清的朱氏家族祖谱是研究我国社会历史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于了解明朝社会和聊城临清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大槐树的迁徙历程1. 大槐树的原址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南5公里的一个叫大槐树的村子。
据《大槐树村志》记载,大槐树始植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大槐树村最古老的一棵树。
2. 大槐树的迁徙明朝末年,大槐树所在的村庄屡遭兵燹,家族祖谱和家谱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保护大槐树和家谱文化,朱氏家族决定将大槐树从洪洞县迁往聊城临清。
这一决定意味着朱氏家族对家族文化的重视和对祖先历史的怀念。
三、朱氏家族祖谱1. 祖谱的内容朱氏家族祖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家族成员的尊称、生日、婚姻、职业等重要信息,还包括家族的传统和家训等内容。
祖谱中所记录的信息对研究我国社会历史和山西洪洞、聊城临清地区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祖谱的价值祖谱是家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载体,承载了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家族成员的荣辱。
朱氏家族祖谱记录了家族的兴衰史和家族成员的奋斗历程,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变迁和家族文化的丰厚。
朱氏家族祖谱还承载着家族成员对先人的追思和对后人的教诲,具有深厚的情感价值。
四、明朝社会历史的影响1. 大槐树和朱氏家族在明朝社会的地位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社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
大槐树作为一个生生不息的古树见证了明朝社会的繁荣,也见证了朱氏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朱氏家族祖谱中的记录反映了明朝社会的风貌和社会风气,对于研究明朝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 家族祖谱在明朝社会的意义在明朝社会,家族祖谱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槐树外迁各地李氏
大槐树外迁各地李氏洪洞大槐树李氏移民表大唐李家洪洞大槐树李姓移民表:平定李氏一支始祖讳江, 于明洪武初由平阳府洪洞县迁居平定县州南营街, 后迁居西锁村;临清李氏一支始祖讳伯当, 于明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居临清县城西北肖家寨村;临清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肖寨村;新密李氏一支始祖讳政, 世居洪洞, 自永乐年间迁豫, 兄弟三人,长居密县, 次居洧川, 三居新郑, 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威县李氏一支始祖自明洪武末年由洪洞县二十五里方保村迁于威县直隶广平府曲周县城东北九十里的油坊村, 大始祖住魏家寨, 二始祖住李家店, 本生始祖行三讳三老住油坊村, 四始祖不知归往何处, 五始祖住李家道沟村;濮阳李氏一支始祖明初由陇西经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顿丘李家庄十一世祖徙居澶东银岗固堆, 后卜居安楼、曹县、鄄城, 迄今已传十九世;洛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洛阳县西马营村, 迄今已传二十四世;洛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全仁, 于明洪武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西阁里奉诏迁居洛阳县余庄镇, 后迁居洛阳县西南路滹沱村;洛阳李氏另一支始祖兄弟三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洛阳市坡底村、丘庄村、李家庄村;洛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城关余庆村; 沁阳李氏一支始祖讳荩臣,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沁阳县李洼村、刘村;新安李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骆岭又迁栗园; 邯郸李氏一支始祖讳海龙, 于明永乐年间应诏率三子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邯郸县姬庄, 迄今已传三十世;新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东顺城官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高庄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小屯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埝城村、王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沙井村、西小漳;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马庄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姬家圈村、北张化庄村、安庄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迁居新河县杨家庄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南杜兴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周家尧村、辛章庄农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南小屯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苏章村;民权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林七乡夏庙, 迄今其后裔已发展约五千余人; 修武李氏一支始祖讳乾健,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岗庄村, 迄今已传14 世,20 余户人,170 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大李村, 迄今已传23 世,40 余户人,200 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葛寺村, 迄今已传23世,20 余户人,120 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生华,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南张村, 迄今已传18 世,80 余户人,540 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江,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保丰寨村, 迄今已传20 世,60 余户人,347 余口人;清丰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恭,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官路边村, 迄今已传23 世;清丰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德, 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清丰县城西李家庄村; 南乐李氏一支始祖讳从心,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南乐县南杨村, 后迁城内, 官至工部尚书, 总理九河;南召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南召县磨屋街; 通许李氏一支始祖讳成, 元末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省通许县陈邑之南石岗村;扶沟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李太村从大槐树迁居河南扶沟县北街;太康李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 讳大成、讳二成、讳清,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太康、扶沟,老三留山西;孟津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渑池南村, 后迁居新安马行沟, 迄今已传十九世, 人口达万人之众, 分布新安、渑池、洛阳、偃师、卢氏、临汝、宝丰、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台湾、云南、黑龙江等地;孟津李氏另一支始祖讳贤兴, 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大槐树镇迁居洛阳, 一支迁居洛阳西小屯、三井洞东、西门店等地;洛阳李氏一支始祖讳厚甫, 于明朝中叶自山西洪洞迁居洛阳县李家屯村; 洛阳李氏一支始祖讳贤兴,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洛阳县西山岭头;杞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奉命自山右洪洞城内喇叭巷乡迁居杞县枣园村迁居杞县;鄢陵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鄢陵县马场乡半截岗村, 迄今人口一千多户, 四千余人;五莲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山东省五莲县;柘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弘治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柘城县洪恩集; 驻马店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驻马店县;唐河李氏一支始祖讳天定, 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唐河县郭滩乡李楼村, 他的大儿子明永乐年间生, 故名永建, 二儿子永甫, 三儿子永贵, 分家后, 把铁锅摔成三份, 各拿其一, 永建在郸城县落户, 叫上李楼, 老三永贵, 在湖北枣阳落户, 叫下李楼, 老二留在本处, 叫中李楼, 迄今二十世;洛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余庄、槐树原孙洞、王范村、中高村、下高村、郭头村、上戈中村、余庄;洛宁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复兴庄村、洪崖村; 洛宁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武穆营村;伊川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伊川县半坡乡大庄村;汤阴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汤阴县王陵乡镇抚寨村;浚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浚县李小二屯;民权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林七乡夏庙村;巩义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巩义县新中村、回郭镇马口村;密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旨迁居密县平陌乡牛岭村;郑州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郑州市庙李村;原阳李氏一支始祖讳?, 号福宁,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原阳县福宁集;葛县李氏一支始祖兄弟二人,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葛县增福庙;郾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居郾城县李集、新店;虞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虞城县李老家;柘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弘治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柘城县洪恩集;商水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商水县李埠口村;东明李氏一支始祖讳仁甫, 于明永乐二年, 经山西洪洞广济寺迁居东明县大屯镇夏营南园村, 后裔分布曹县魏湾李岔楼、潭里及兰考南彰乡刘桥、王庄和民权花园乡各村、本县刘楼乡邓王庄等村, 人口约三千余人;潍坊李氏一支始祖讳唐、讳树兄弟二人, 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潍坊市李家寨村;汶上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汶上县沟头村;郓城李氏一支始祖讳帮正, 于明洪武五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郓城县和睦里村; 郓城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城县和睦里村;临邑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鹳村老槐下迁居河北枣强县, 明永乐年间又迁居临沂县李家乡郭家村, 迄今繁衍人口四百多人;临清李氏一支始祖讳伯当,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肖家寨村;莘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河店乡务庄村、魏庄乡两江店村、十八里铺乡李楼村;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燕店乡雅淡里、刘庄乡李官目、城关镇花园、李名扬村;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邹巷乡牛王庄村;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士先一家七口, 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王庄乡李官村,至明英宗正统年间, 讳士先的长子李山峰在县府当了官, 穷山僻壤出了名当官的, 不论官大官小, 村人皆引以为荣, 于是便将村名改为李官村;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李姓三户, 于明惠帝建文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观城镇孟秋寺村; 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兄弟二人, 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古城镇岔楼村;黄骅李氏一支始祖同金、孔三姓由山西洪洞迁黄骅市黄骅镇东孙村村;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黄骅镇后店子、齐家务乡李村;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卞、孙三姓, 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间二庄南赵村;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王、田三姓, 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滕庄子乡岭庄村;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王、宋三姓, 于明代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南排河镇李家堡村;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杨二姓, 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齐家乡二麻姑村; 赞皇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赞皇县;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瓦里瓦岗村迁居大城县刘各庄乡九宫村、大城县大广安乡李零巨村;大城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洪量, 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南召扶镇小李庄村;肃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居肃宁县刘家村;枣强李氏一支始祖讳鸿, 于燕王扫北后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强县;新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新城县李家营村;元氏李氏一支始祖讳运, 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金盆村迁居元氏县固乡南因村;河间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河间县北司徙乡李张各村;内鄢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内鄢县西聪明村;蓟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迁居蓟县李庄子村;武清李氏一支始祖讳靖, 于明成祖燕王扫北时, 于山西榆次在洪洞县大槐树集中迁居武清县,始祖李靖因战功卓著, 被明成祖封为“镇国将军大刀李靖”;汉沽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天津市汉沽区茶淀村;郊区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天津市郊区北仓村、李七庄村;平谷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十五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旁迁居北京市平谷县东高庄村;房山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房山区黄山店村;北京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门头沟北岭村; 毫县李氏一支始祖讳缉、讳集兄弟二人, 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亳县李老庄村;萧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萧县黄口区藏阁村, 迄今已传二十一世村;利羊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利羊县汝集乡湾里村; 丰镇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八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丰镇县官屯堡村;清水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清水河县暖泉; 赤峰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赤峰市王家店村;麟游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麟游县丈八乡店子壁口村、鸳鸯河村; 合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陕西省合阳县南知堡村;宜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方里村迁居宜阳县西石村乡王莽村;高青李氏一支始祖讳元, 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磁关李家村迁居高青县青城镇亭子李村;韩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韩城市龙门镇上峪口村;原平李氏一支始祖讳显,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圪针沟大槐树迁居原平县东社村, 迄今已传二十一世; 商邱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商邱县;涉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涉县井店村, 后迁居涉县东寨;禹州李氏一支始祖讳经世, 字函子,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禹州白沙镇;寿光李氏一支始祖讳岐, 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寿光县碾子庄村;禹城李氏一支始祖讳黑、白,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禹城县辛寨村;聊城李氏一支始祖讳鸡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东迁居聊城县朱家庄乡四家李村;定陶李氏一支始祖讳庆, 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定陶县李家村;正定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北中奉村、南中奉村;正定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西杜村;正定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窑上村;正定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洛从,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小邯村;平乡李氏一支始祖讳老大及侄子,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平乡县李庄家村、高村;确山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河南省确山县大槐树村;利辛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安徽省利辛县汝集乡湾李村;高阳李氏一支始祖讳居信、居贤,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小兴州迁居高阳县边渡口乡小冯村, 迄今已传二十一世; 晋城李氏一支始祖兄弟五人, 于明朝自山西洪洞老槐树底下迁居晋城市李山村;交城李氏一支始祖讳元清,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交城县吉尧村, 后一支迁居祁县来源镇;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里坦镇小沿村、大沿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大童子乡大里北村、菜园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郑家村乡后屯村、前屯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王香屯乡李王只堡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王香屯乡东陈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大广安乡李零巨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大广安乡阁里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旺村镇梁四岳村、东臧庄村、大次花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王文镇三轴北村; 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南赵扶镇小李庄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留各庄镇洼里村、小九宫村;阳谷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西马庙村、李楼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后李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寿张镇炉里村;阳谷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寿张镇李成谷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张秋镇大李海村、李堤口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阿城镇北李庄村、大洼李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阿城镇李庄村、小洼李村; 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七级镇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安乐镇东李楼村、西李楼村、李八堤口村、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定水镇郭庄村、楼里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石佛镇青杨李村、东柿子园村; 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闫楼镇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范海镇北李庄村、南李庄村、李炉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郭店屯乡南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郭店屯乡东李庄村、后李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杨庄乡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大布乡李堂村、李楼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翟庄乡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西湖乡李店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高庙王乡李楼村、高李圈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高庙王乡李堂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李台镇李台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李台镇李炉村、前李村、后李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八里庄村、枣棵李村、李寺亭村;内黄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内黄县东庄镇三流河村李流河自然村;开州李氏一支始祖兄弟二人讳肇昆、肇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开州北二十五里王庄村, 而后肇基公又移居王庄西十二里张仪村, 肇基公分为三门, 长门居关帝庙左右, 次门居关帝庙西与北拐西南庄, 三门居寺迄西前魏家。
洪洞大槐树张氏族裔举迁山东现况
洪洞大槐树张氏族裔举迁山东现况展开全文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发生在明朝早期将山西人口强制迁移到华北地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的移民潮。
洪洞移民地图临清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古城内;临清另一张氏始祖系出山西洪洞,于明初奉旨迁徙临清县清源居住;兖州张氏一支始祖讳马荣,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兖州县马家村,后历数代,移居张家楼村;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三老,明洪武年间奉旨迁居定陶县湾子张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四老,字开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明初奉诏迁居山东定陶县陈集东张庄、张胡同庄.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展开剩余88%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宽,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定陶县江山寺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瑞、讳诚兄弟二人,于明初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迄今已传十三世;滕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兴仁乡东谷山村;汶上张氏一支始祖讳为众,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家大柚迁居兖州府运河西寺前铺(现属嘉祥县),后迁居汶上县南旺乡;曹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志善.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张嘎村迁居曹县西三张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有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嘎村迁居曹县白堂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迢居曹县韩集镇;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到山东曹州府李庄集村,后又东移二里建村为黎阳村(梨元村);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文庄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铁炉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张鲁回族镇张湖涯、樱桃园乡耿王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化龙、讳化虎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化龙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樱桃园乡将军寨村;郓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西何庄,嘉靖年间,复迁张庄、张兴庄.因善做豆芽,俗称豆芽张庄,另一支东张庄因善做豆腐,俗称豆腐张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张尔略屯、张光裕屯、张问屯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昆仲三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曹州府郓城县廪南村石佛庙,四世祖善路,迁居张李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福林,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郓邑南关外龙王庙居住,永乐年间迁张胡同村;枣庄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庄县东谷山村;洪洞大槐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嘉祥县王固堆头乡苦水庄村;,嘉祥张氏一支讳开幕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今孟故集乡岳楼;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平阴县石峡迁居于城北张楼;肥城张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讳伯巧、讳伯敬、讳伯能,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肥城县石横乡大留村;益都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益都县东高乡大王村:武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武城县李家户乡:夏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夏津县;平原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平原县;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村;曹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黎阳村;平阴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二十五年自山西洪桐迁居平阴县石峡村;莒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莒县;菏泽张氏一支始祖讳则,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菏泽市北杨张村;莱阳县双山村张氏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青州府乐安县碑次口村迁居于此;潍坊张氏始祖讳明善于大明永乐二年自莱州府潍县徙业来龙潭;邹平张氏始祖自明洪武初年从枣强迁居邹平县柳泉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盛恒于明朝永乐二年由燕京迁卧龙山镇张庄村;济南张氏一支始祖讳梦笔自洪武年间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莘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得山于永乐年间迁居河店潘庄;即墨张氏一支始祖讳自当于洪武初年迁居于此,四始祖迁居松庄;临沂市张氏一支始祖于明中期自曲阜迁居葛家王平村;苍山县张氏一支始祖于西吴元年为躲避战乱自济南长清迁居尚岩镇;夏津县张氏一支始祖讳洪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栖霞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临朐张氏一支始祖讳荣明初自浙江钱塘迁居于此;宁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自日照迁居于此;日照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此;高密张氏一支始祖讳孝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此;平阴张氏一支始祖讳五伦于洪武元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张家庄;沂水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桐迁居沂水西;淄博张氏一支始祖讳时能于洪武二年自邠州(现陕西彬县)迁居于寿光后移居淄博;肥城张氏一支始祖讳奉先于元顺帝至正年间自山西洪桐迁于此;栖霞张氏一支始祖讳允明于正德年间由江苏杨州迁居于此;莱阳张氏一支始祖讳仲即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此;泰安张氏一支始祖讳士忠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此;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南旺湖张井,二世祖于明朝建文二年迁于西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与城西北顺河集;汶上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汶上南旺湖内;老僧堂张氏一支始祖讳诗脱兄弟三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顺河村;老僧堂另一张氏始祖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汶上县迁居今孟姑集乡张庄,至三世祖迁张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三十年自山西灵石县迁居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城北昆村(大张楼);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任秀于明朝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先迁居城北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任城西张庄村;济宁张氏一支始祖讳禄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于永乐六年(1408年)被封于任城西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源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曲阜春亭庄迁居张家村;嘉祥万张张氏一支于明朝正德五年由万张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庄;平邑卞桥西京卜村张氏始祖讳会元于清朝初年从兖州张家楼迁居于此。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详情: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
(《明史·地理志》 )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据成化版 <河南省志 > 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
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
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
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
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 ”。
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
”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
至于小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
”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
”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诏迁豫。
”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布详情北京市简称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当为东北和华北等地区枢纽。
金时正式建都,称中都,元为大都,明称京师。
辖八府,二个直隶州,十七属州,一百一十六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万六千五百九十五。
(《明史·地理志》)天津市简称津,为中央直辖市,位于海河平原东北部,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
金元时代称直沽,为漕运要地,后设海津镇,属静海县,明永乐初置天津卫。
河北省简称冀,位于黄河下洲以北,东临渤海,元属中书省,明朝直隶京师。
明朝洪武初年攻下大都后,大都至漠北地区,东起辽东,西至陕甘,仍为元朝王室控制,明政府与其连年作战,为了巩固边防,充实粮饷,洪武年间就组织向京师地区(冀、京、津地区)移民,靖难之役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随之转移,这样永乐年间又多次往该地区组织移民,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向京、津、冀地区移民者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洪武年间四次。
永乐二年九月,永乐三年九月,永乐四年正月,永乐五年五月,永乐十五年五月,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永乐年间六次,共十次,大批移民该地区为正史记载之首。
迁民以移往北平府、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县为多,移民以永乐年间为多,洪武年间次之,是明朝移民的重点地区。
王彬、徐秀珊主编的《北京地名典》记载,石景山区古城村“据村谱记载:村民多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当与明初永乐帝八次向北京迁徙各州移民有关。
”顺义区龙湾乡大北坞“此村建于明代初年,当时山西洪洞张姓迁此定居,后繁衍成村。
”怀柔县杨宋镇花园“该村成于明代,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赵姓人家迁到此地定居,成为最早的住户,他们生息繁衍成村,取名为花园庄。
”大兴县采育镇“明洪武、永乐初年,安置大批、山西、山东移民在此屯垦。
”定福庄乡赵村“明代成村,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迁民姓氏寻源迁民到各省的分布1、迁往河南省分布2、迁往河北省北京、天津分布3、迁往山东省分布4、迁往陕西省分布5、迁往甘肃省分布6、迁往宁夏自治区分布7、迁往安徽省分布8、迁往江苏省分布9、迁往浙江省分布10、迁往湖北省分布11、迁往湖南省分布12、迁往吉林省分布13、迁往辽宁省分布14、迁往黑龙江省分布1、应姓2、汲姓3、闵姓4、肇姓5、寻姓6、根姓7、祭姓8、祖姓9、尤姓10、翟姓11、员姓12、桑姓13、远姓14、敬姓15、赫姓16、息姓17、致姓18、舒姓19、艾姓20、渠姓21、保姓22、权姓23、覃姓24、黎姓25、眭姓26、深姓27、慕姓28、那姓29、别姓30、冀姓31、成姓32、燕姓33、腾姓34、靖姓35、都姓36、申姓37、羡姓38、及姓39、曾姓40、盖姓41、日姓42、唱姓43、淳姓44、椎姓45、贞姓46、谈姓47、晏姓48、闽姓49、岑姓50、鄢姓51、弋姓52、逵姓53、贡姓54、步姓55、国姓1、席姓2、文姓3、师姓4、龚姓5、俞姓6、易姓7、车姓8、宣姓9、普姓10、光姓11、铁姓12、向姓13、宜姓14、殷姓15、乐姓16、訾姓17、荆姓18、畅姓19、聂姓20、主姓21、遆姓22、硕姓23、宰姓24、金姓25、亓姓26、禄姓27、岂姓28、焦姓29、阎姓30、徐姓31、卫姓32、孟姓33、詹姓34、陶姓35、甄姓36、冯姓37、仪姓38、夏姓39、谷姓40、庞姓41、寿姓42、鲍姓43、省姓44、路姓45、连姓46、佘姓47、司姓48、芦姓49、抄姓50、原姓51、左姓52、丛姓1、季姓2、颜姓3、果姓4、智姓5、罗姓6、职姓7、全姓8、行姓9、落姓10、察姓11、允姓12、劳姓13、这姓14、任姓15、林姓16、田姓17、郭姓18、孔姓19、杨姓20、薛姓21、段姓22、孙姓23、高姓24、乔姓25、魏姓26、延姓27、苗姓28、许姓29、周姓30、秦姓31、钱姓32、黄姓33、耿姓34、杜姓35、袁姓36、贺姓37、柴姓38、陈姓39、啜姓40、龙姓41、令狐姓42、骆姓43、呼延姓44、常姓45、司马姓46、牟姓47、上官姓48、庄姓49、皇甫姓50、傅姓51、欧阳姓52、查姓53、余姓1、张姓2、王姓3、李姓4、赵姓5、姬姓6、朱姓7、刘姓8、景姓9、轩姓10、勇姓11、镜姓12、湛姓13、相姓14、白姓15、荀姓16、岳姓17、侯姓18、汪姓19、宗姓20、陆姓21、阴姓22、穆姓23、蒋姓24、彭姓25、芮姓26、潘姓27、浑姓28、程姓29、崔姓30、姚姓31、韩姓32、胡姓33、石姓34、唐姓35、牛姓36、宋姓37、梁姓38、贾姓39、郑姓40、史姓41、咎姓42、何姓43、丁姓44、仇姓45、谭姓46、穗姓47、米姓48、安姓49、海姓50、郜姓51、桂姓52、柳姓53、昝姓54、伍姓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知多少共881个姓氏:1、山西洪同厉史尤长炎黄子孙万代荣昌尧都平阳虞由英皇羊解士师禹夏商汤周朝文武攻成姜尚巫霸亓熊林栗好强燕韩赵魏齐楚秦庞相茹纪信汉高刘邦晋隋唐宋辽金祁连蒙时末年战斗弋常肖葛钤励颉俎贝浦2、天宰水寒北国田干甄主元章明君建江徐礼郁新纳皋奏爨贾村古槐济中官迁伯仲叔季拜祭祖先过桥行路辈井吏乡京经鲁于苏折涂杭冀安东省宁淮陕甘湘桂隆庆旭惠泽桓社刁弓张智慧和畅束利扶暨蓟鄂广弘3、富饶欣慰芮雪降祥辛勤劳作霍岳丰唱麦苗青绿玉锋峦岚知足能乐硕果森满温柔遆贴幸福快苑宫廷繁华俞院梅兰景泰晨花贠阵宣童康喜郏靖崇振綦苌吾顼邢海吕律陶颜宗族修普寻根记念茅蓬酆郦贲麹麋斜4、范黎朱公暴财施善陆游包程孔丘屈原典韦蔡伦堤玄於钱来嵇冯申孟柯鹿班彦博毕升乔扆许郇萧何窦仪邵甬倪赞裴巨卢值晏隐薛旋粟宇阮籍邓攸龚贤彭悦樊邰聂耳释邝少帅肇司崔浩褚员越堵敖融阙夔殳红5、曹操宓佴袁枚随渊晁盖李逵衡闻邴添郑杰南仝应怀复初守仁续邹石蒲段让郜丁光陈马牧左权绒甲卫营郭种王轩薄后淳义寿骈墨香董蔺贺荀保运孤藏伏席吴回蒯缑开鞍盍逯伍胥佼较眭严空厍咸诸胜豆刀德6、巴焦句滕柴胡米莲麻娄云凌艾叶伸展摸药杜钟飞深秋烟闸谢党生菜霞娇鄢松柏竹荷桃穆柳杨尖负忠任弥侯采桑黑牛充冬支钞顾全那苟言笑达鞠勇刚牟闽神尹百亿希望庄居滑稽交谊宜臧贯六佀奉农沃宦雍7、毛裘刑衣蒋才郇练钮扣侬纽介绍萎婉秘密革职伟戴羡漫霭门竺扈妙碧岂谈姚鹏祝傅莫及鞭婵白日落露渠窄需宽卜从揭蒂布依曲弯别俱易格蹇贵巢双管舒乌丌符合鱼养计瓮会骆欧乐余闪慎终须仰曷鉴化位8、睦佩斐翠亲毋诚方钦校慈母共益泥谭覃郄邱戎瞧戚配旁千尉车龙筛沙狄房恭敬校尉卓酒补凡更进奕步关察风向敦迪克寇独皮恒当耿庚翟奚洛伊部汪贡税狐弭郝赫轷单彻查费靳池荫赤蓝濮多净荔梨远野勾9、仵曳仇赛继可枫潘抄习简问芦沈储延哈腰巩息已梯浑染盛恩边菅冷血容阎寄拓宿志呼奇邸狼索殷付印锁穗紫檀曾加浮屠致禚亢项姬吉阴危韶所郎坊尼乜慕幕昝隗赔詹禄罗为胃鲍谷凤曼楼蔄次令10、缴伪岑莘缪斯侣栾各郅徂汲封候卞梁家喻户晓这只廖湛直廉佘仉莒赖库阚要么嫪雒润卡翁罡咎油訾璩闵境审匡坡箕雷瞿迟啜其宛逢戈丛荆灵郗佟鲜倘邬蔚幺隗股脱撖银铜铁木解椎覃盘买舟宓冉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大槐树移民的分布(图文)
大槐树移民的分布(图文)时间:2012-1-19 15:24:31 来源:田绪科华夏田氏网华夏田氏论坛辑录:田家祥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大槐树移民的分布图.jpg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近千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600余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明朝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孟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孟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明朝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详情: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
(《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
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
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
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
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
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
”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
至于小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
”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
”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诏迁豫。
”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
辉县穆营村《穆氏家谱》载:“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穆家营。
”温县招贤村《牛氏家谱》记载:“始祖牛鹏于永乐四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温。
”舞阳县王楼村咸丰四年《王氏祖碑》载:“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村日三楼。
”以上家谱、碑文对明朝洪洞移民始祖迁往何地作了详尽的记载。
据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兴亚教授《明初山西民到河南考述》一文所载,山西洪洞移民分布大名府所属诸县:清丰、南乐、内黄、濮阳、滑、浚、长垣等县。
卫辉府所属诸县:汲、怍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
怀庆府所属:河内、修武、济源、温、孟县。
开封府所属六州,三十六县,包括后来的归德府、南阳府所属诸县。
民国版《新安县志·民族》记载:“新安率为汉族,其氏族之由来,咸云迁自山西洪洞。
一有谱牒足证者,如:横山吕:洪武初由洪洞迁入新安;芦院裴:山西闻喜迁新安芦院。
回龙山(俗名寺坡山)张:……于恭帝末迁山西晋阳洪洞,六世孙琮,于明永乐初随文恕迁洛阳}廛河里,清初迁于新安。
克昌邵:系明永乐由洪洞迁新安。
辛庄孙:洪武初孙廷,由洪洞迁新安。
城内许:洪武初许启伦由洪洞迁新安。
横沟常:洪武初常福由洪洞迁新安。
侯沟侯:先由云南迁洪洞,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
北关龚:洪武初龚大郎由山西夷山迁新安。
邱沟邱:其先山西翼城人,元末邱德仲始迁新安。
王庄王:南宋时由山西洪洞迁往河南新安下石井,洪武初王十二始徙王庄。
韦庄翟:洪武初翟宗南自洪洞迁新安。
庙头邓:洪武初邓奈由洪洞迁新安。
城西街郭:洪武初郭奈由洪洞迁新安。
东阳镇兰:洪武初兰锦由洪洞迁新安。
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义从洪洞迁新安。
石寺柳:洪武初柳旺由洪洞迁新安。
石寺贾:贾政元末由洪洞迁渑池,洪武初迁新安。
石井街:洪武二年于大公由洪洞迁新安。
石井徐:洪武二年同于姓由洪洞迁新安时为姻亲。
石井赵:系出宋某节度使后,元末由山西垣曲大赵村迁渑池石门即今之赵沟,又徙新安。
羊义张:张聪于明初山西闻喜迁新安。
高平寨郭:洪武初由洪洞迁邑西之南庄,明末郭三光徙高平寨。
火虫驿王:洪武中王兴由山西洪洞迁新安。
滩子沟介:元末介老八由山西介休迁滩子沟。
西关董:洪武初由山西高平迁芮城后徙新安。
骆岭李: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骆岭又迁栗园。
车箱马:洪武初由洪洞迁罗家河,又徙济远之毛田,后徙新安盐仓,又徙车箱沟。
流水沟冯:明初冯自勉兄弟三人由洪洞迁新安。
王岭王:明初由洪洞迁新安。
郑坡郑:郑春于明初由洪洞迁新安。
铁门张:明初由洪洞迁偃师,清乾隆中迁鲁山,继迁洛阳,又迁新安。
余村余:明洪武初余万成,由山西洪洞迁县西克昌南之余村。
民国版《修武县志·迁民表》记载:修武县统计从洪洞迁民的有赵氏四户。
李氏八户、吴氏三户、王氏九户、冯氏四户、陈氏三户、蒋氏三户、杨氏一户、秦氏三户、许氏一户、姬氏一户、张氏八户、史氏三户、曹氏一户、陶氏一户、马氏一户、柳氏一户、常氏一户、傅氏一户、黄氏一户、庞氏一户、董氏一户、梁氏一户、郭氏一户、林氏二户、徐氏一户、邱氏一户、卢氏一户、丁氏一户、石氏一户、靳氏一户、焦氏一户、谷氏一户、武氏一户、刘氏四户、柴氏二户、牛氏一户,共80户、38姓,分布于80余个村庄,共60户有家谱明确记载迁民始祖姓名,其余为祖辈相传。
仅有张姓一户始祖张从乃宋理宗里从洪洞县迁入,刘姓一户,始祖刘旺登乃清初从洪洞大槐树迁入的,其余均为明朝从洪洞迁去的。
这些旧方志确证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并从事实上说明了山西民在洪洞大槐树的集中移民。
《孟县地名志》统计:“孟县12个乡镇,有自然村395个,据调查从洪洞迁去者共有138村,占总村数的34%,各乡均有迁民,其它只写明初山西迁来者未在统计内,仅明确记载从山西洪洞迁民者村庄:城关镇60个自然村,西虢乡35个自然村,槐树乡32个自然村,赵和乡36个自然村,谷旦乡59个自然村,南庄乡25个自然村,城伯乡29个自然村,化工乡28个自然村,石庄乡42个自然村,缑村乡27个自然村,东小仇乡25个自然村。
”《济源市地名志》中也记载:元末明初,二十多年战乱,明洪武年间实行了移民政策,由山西洪洞等地迁来的移民,大部分是重建设村,另取村名,有48部家谱,72通石碑记载为山西洪洞迁民,全市现有453个自然村,明以前只保留下来130个,占28%,其余为移民所建村庄:济水镇2个自然村,亚桥乡8个自然村,克井乡4个自然村,五龙口镇8个自然村,梨林乡10个自然村,轵城镇36个自然村,承留乡11个自然村,思礼乡13个自然村,坡头乡8个自然村,大峪乡4个自然村,王屋乡2个自然村,邵原镇20个自然村,下冶乡1个自然村,崇义镇6个自然村,柏香镇8个自然村,柴陵镇2个自然村,西向镇2个自然村,西万镇3个自然村,山王庄乡3个自然村,城关乡20个自然村,王召乡7个自然村,木楼乡6个自然村,渠沟乡7个自然村,葛村乡1个自然村,王曲乡6个自然村,常平乡6个自然村。
”1992年版《灵宝县志·姓氏家族》记载:“灵宝姓氏来源有四:一是世代祖居,二是明初从山西省迁来,三是建国前由外地流落到灵宝定居,四是建国后因工作等关系来灵宝定居。
这四种来源中,以一、二种来源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一80%以上。
元末明初,由于战火、灾荒,山西省有数次人群大迁徙。
灵宝民间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洪洞县城北的贾村,明代有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寺碑文载,明朝初年,从山西省迁往河南省等地的移民,都到这里集合,从这里出发,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
尹庄镇小岭村,贾姓家谱云:‘贾姓于洪武之世随徙民自洪洞县小兴庄大槐树东南移。
’城关镇涧东村张姓家谱载:‘明初从洪洞县葫芦滩大槐树迁来张如山、张如林(长子张如甘、次子张如棠居会兴镇)。
1944年张家祠堂门联为:“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会兴镇虢略镇始祖原郡葫芦滩。
”至今已传23世。
《沁阳市志·大事记》:洪武三年前后,迁山西洪洞一带部分居民于河内。
《沁阳市志·姓氏》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灾荒,沁阳县民死亡流离,境内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明洪武年间,迁徙山西洪洞等县大批移民于沁安家落户。
今沁阳姓氏结构中,以洪洞迁民后裔之姓为主体,约占全县总户数的80%以上。
《辉县市志·大事记》: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先后自山西洪洞等地多次向辉县迁民。
《辉县市志·人口》:洪武二十四年15268口,永乐十年38497口,二十一年中增长1.5倍,乃是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多次从山西洪洞等地往辉县移民所致。
在河南地区,新编地名录,新纂地方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县(市)中都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的明确记载。
2001年大槐树祭祖节期间,孟州市中村闪文太、桑坡村白炳祥、沁阳市水南关马学义前来寻根祭祖,称其闪、白、马、拜、舟、丁、张、杨、买、艾等姓为回族,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并携河阳中村<闪氏家谱>以佐证。
同时,鄢陵县爨玉林也带《爨氏族谱>来洪洞寻根祭祖。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规模往河南地区移民,已为上述众多的家乘、地方志、地名录所证实,从河南的移民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此乃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
经笔者对河南地区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壁、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孟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孟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大槐树移民在海南的分布:海口文昌琼山屯昌澄迈琼海定安万宁营报陵城临高保城三亚儋县抱由八所石碌通什大槐树移民在内蒙古的分布:商都县镶黄旗县鄂伦春自治旗县额尔古纳左旗县苏尼特右旗县化德县额尔古纳右旗县达汉尔族自治旗县牙克石市县满洲里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县陈巴尔虎旗县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扎赉特旗县乌兰浩特县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扎鲁特旗县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奈曼旗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喀喇沁旗赤峰市锡林浩特市林西县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宁城县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杭锦后旗磴口县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东胜市伊金霍洛旗杭锦旗鄂托克旗海南区准格尔旗土默特右旗固阳县鄂托克前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审旗四子王旗县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卓资县丰镇县兴和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县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