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基本操作(一)
针灸规范操作
针灸操作的规范流程1、确定体位:仰卧位:适合前身部的腧穴俯卧位:适合后身部的腧穴侧卧位:适合侧身部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合头顶、枕项部的腧穴2、定点、定穴: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揣摸按压欲针之处,确定穴位3、消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医者手指消毒:针刺前,用肥皂水将手指洗干净,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
针刺部位消毒:用75%乙醇棉球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4、针具选择:按照不同施术部位选择相应针具,基本要求是针刺入体内后针根露在体外1-- 2cm左右为宜。
5、进针:针刺时,力争微痛或无痛刺入,同时需要注意确定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6、行针: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的操作方式的变化组合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感受选择应用不同的强度。
7、留针:按照具体治疗需要,选择相应留针时间。
一般体针的留针时间大概在30-40min 之间,头皮针留针时间可稍长,一般6小时左右。
同时可间歇行针,注意向患者交代留针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施术部位。
8、出针:出针前要稍捻转针柄,待针下轻松滑利时方可出针。
出针时,按照“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左手持一消毒棉球按压穴位,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退出皮肤,动作要轻柔。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尤其是面部和头部等易出血的部位,应按压较长时间。
针刺注意事项:应将针灸操作过程中的消毒棉球和废用针具放置在医用垃圾袋里,避免乱扔乱放。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
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
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
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
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可以针。
3.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不宜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针灸的基本操作
弯针
现象:针身弯曲,在肌肉内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 向和角度,行针及出针困难,病人感疼痛。
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不匀;或患者留 针时体位移动;或滞针未及时处理。
处理:针身轻微弯曲者,将针缓慢退出;弯曲角度 大者,须轻微摇动针体,顺势将针退出;因体位改 变所致者,当恢复原体位,放松局部,再行退针。
滞针
现象:在穴位内行针或出针时感到涩滞困难。
原因:行针用力过猛、角度过大,或一个方向连续 捻转致肌纤维缠针身;或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致 肌肉痉挛引起滞针。
处理:让病人放松以缓解紧张状态,用手指在邻近 部位按揉;或在附近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因单向 捻转所致者,须反向推转左右轻捻松懈之。
预防:尽量消除病人的紧张和顾虑,进针避开肌腱, 捻转角度不宜过大,不能单向连续捻转。
针刺补泻手法及操作
捻转补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 操作时间短,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 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 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 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法、夹持进针法、舒张 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刺手拇、食指持针,中 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 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 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 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 直至所需深度。适用于 短毫针进针。
指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或食指 之指甲掐切于穴位 上,右手持针将针 紧靠左手指甲缘刺 入皮下。
处理:发现断针后,医者必须镇定,嘱患者保持原 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层陷入。残留断端者,可用镊 子取出。残端完全陷入肌层者,应在X线下定位, 立即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针灸基本操作技术》课件
合谷穴
位于手背虎口处,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 痛等症状。
曲池穴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具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上肢麻木、疼 痛等症状。
下肢部穴位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常用于治 疗胃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具有调理月经、安神定志的作用,常用于治 疗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施针后需密切观察患者保暖,避免患者 受凉。
饮食调理
施针后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 食用刺激性食物。
针灸不良反应及处理
出血与血肿
施针过程中或施针后可能出现出血或血肿,应及时采取压迫止血或冷 敷处理。
晕针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晕针现象,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慌等,应及时停 止施针,让患者平躺休息,缓解症状。
避开重要器官
在施针时,应避开重要 器官,如眼睛、心脏等
,以免造成损伤。
掌握适应症
针灸治疗需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掌握适应症 ,避免不恰当的治疗。
遵循无菌操作
在施针过程中,应遵循 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治
疗的安全性。
针灸护理要点
01
02
03
04
施针后护理
施针后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避免感染。
观察不良反应
针灸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针刺、艾灸 、拔罐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合适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感冒的效果因人而异,对于 轻症患者,针灸治疗可以完全治愈感 冒;对于重症患者,针灸治疗可以缓 解症状,缩短病程。
头痛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 病,针灸治疗头痛具有很好的
疗效。
针灸治疗头痛的方法包括针刺 、艾灸、拔罐等,能够缓解头 痛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针灸的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针灸的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针刺皮肤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疗效的安全和有效。
本文将介绍针灸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操作技巧1. 穴位寻找:在进行针灸时,准确定位穴位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需要准确地找到穴位的位置。
一般来说,寻找穴位主要依靠经络、骨骼突起和肌肉的特征。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触摸和观察来寻找穴位。
2. 针刺深度:针刺深度是针灸治疗的关键之一。
针灸师需要根据病情来确定针刺的深度。
一般来说,治疗浅表疾病时,针刺深度较浅,不宜过深;治疗深部疾病时,可以适当增加针刺深度。
3. 针刺角度:针灸师在进行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
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刺角度。
一般来说,针刺角度以与皮肤平行或与经络方向平行为主。
但在一些特殊穴位的处理上,可能需要有不同的角度。
4. 插针技巧:插针时需有稳定的手法,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插针技巧。
一般来说,插针时要用力均匀,避免过快或过慢。
另外,要确保插针的深浅适中,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
5. 操纵与疏通:针刺后,医生可以通过操纵来调节气血的流动。
操纵的手法多样,如旋转、提插、弹压等。
医生需要根据疾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操纵手法。
二、注意事项1. 消毒与无菌: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必须注意消毒与无菌。
创口消毒是防止感染的重要一环,医生需要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进行擦拭。
此外,针具的使用也需要注意无菌,一次性使用针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 针具选择:医生在进行针灸操作时,需要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针具。
一般来说,常用的针具有银针、不锈针等。
医生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针具,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和可靠。
3. 针灸禁忌:针灸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
有些情况下,针灸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加重疾病。
一些针灸禁忌包括孕妇、病情严重或恶化、出血倾向、感染性疾病等。
针灸基本操作技术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针灸操作前必须做好手卫生,使用无 菌针具,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根据穴位的不同,掌握好针刺的深度 和角度,避免损伤脏器和血管。
掌握好刺激量和时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掌握好刺激 量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引起不适。
针灸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与处理
1 2
晕针
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出汗等不适,应立即停止 针刺,让患者平卧休息,给予糖水或温水饮用, 一般可自行缓解。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
避免在感染或病变部位进行针灸,以免加 重症状或引起扩散。
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针灸可 能导致出血不止,应慎重对待。
CHAPTER 05
针灸实践与案例分析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头痛
针灸可通过刺激头部和颈部的特定穴位 ,缓解头痛症状。常用穴位包括“百会
”、“太阳”等。
颈椎病
针灸治疗颈椎病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肌肉紧张。常用穴位包括“大
椎”、“风池”等。
月经不调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主要通过调理气血 、平衡阴阳来实现。常用穴位有“三 阴交”、“关元”等。
失眠
针灸治疗失眠主要通过调和气血、安 神定志。常用穴位有“神门”、“安 眠”等。
针灸实践操作演示
01
针具准备
展示如何选择合适的针具,以及 如何进行针具的清洗和消毒。
针刺操作
演示正确的针刺方法,包括进针 角度、深度和刺激方式等。
产生持续的穴位刺激。
针灸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消毒
在针灸操作前,必须对针具、操作部位和操作者的手部进行严格 的消毒,以确保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准备针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具,并检查其完整性和锋利度,确保 安全有效。
针灸科操作常规范文
针灸科操作常规范文针灸科作为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手段,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现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项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下面是针灸科操作的一些常规步骤。
1.望诊:针灸治疗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来判断病情。
包括面色、舌苔、眼底、皮肤等方面的观察,从而帮助医师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问诊:医师会询问患者关于病情的详细信息,包括病史、主诉、病程、伴随症状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
3.闻诊:医师通过闻患者的呼吸、声音、尿便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等。
4.触诊:医师通过按摩,以及触摸患者的脉搏、穴位、经络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及疼痛部位。
5.诊断:医师根据以上的检查和判断,结合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定疾病名称、病因、病机、证型等,为后续的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6.针刺:根据诊断结果,医师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常用的针刺方法包括拔罐,磁疗,耳针,手针等。
7.疗程:针灸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
通常来说,每次治疗的时间约为20-30分钟,每周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3个月,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8.注意事项: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师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保健事项,如不要在空腹或饱食后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出现晕厥、恶心等症状;避免感冒、饮酒、剧烈运动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9.随访:针灸治疗后,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治疗效果以及出现的不适症状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针灸科操作的一些常规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医师进行详细的观察、判断和调整。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师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供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针灸使用方法
一、毫针刺法1.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0-66)②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图10-67)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
(图10-68)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
(图10-69)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①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0角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
(图10-70)②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针灸技术基本操作
针刺前的准备一、针刺的练习针刺的练习,主要是指力的练习、手法的练习和自身试针。
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就很难力贯针尖顺利进针以减少刺痛,对于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从而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针刺练习是初学针刺者的重要基本技能训练。
(一)指力练习指力,是指医者持针之手的力度。
凡欲施针进行针刺,其手指应有一定的力度,方能将针刺人机体。
指力的练习,可先在纸垫上或橡胶块上进行。
制作纸垫可用细草纸或毛边纸折叠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扎紧成“井”字型即成。
练针时左手执纸垫或橡胶块,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执笔状地持0.5-1.5寸毫针,垂直于纸垫或橡胶块,当针尖抵于纸垫或橡胶块时,手指渐加压力,待针刺透纸垫或橡胶块后,再换一处如前刺之。
第二步可在棉团上练针,即用棉花一团,以棉纱线绕扎,内松外紧,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练针时将毫针在棉球中捻转提插,并可按各种针刺手法的姿势和动作要求反复练习。
通过练针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一些行针手法,才能做到进针不痛,针身不弯,刺人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
指力练习如图5-2所示。
(二)手法练习针刺手法练习是在指力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速刺的练习:此法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爪切,右手持针,使针尖迅速刺人2—3厘米,反复练习并掌握进针速度,减少疼痛。
2.捻转练习:捻转练习是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刺人后,拇指和中指、食指向前、向后在原处不动地来回捻转。
要求捻转的角度均匀,运用灵活,快慢自如。
3.提插练习:提插是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针刺人后,在原处作上下提插的动作。
要求提插的深浅幅度适宜,针体垂直无偏斜。
练到一定程度,可将以上三种方法综合起来练习,使之浑然一体。
(三)自身试针通过纸垫和棉团练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行针技巧,便可以在自己身上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试针,也可彼此相互试针,以体会进针时皮肤的韧性和进针需要用力的大小,以及针刺后的各种感觉。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ppt课件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优良针具:针根无松动,针身光滑 挺直 ,无锈蚀及无弯曲, 针尖锋利无勾曲。
9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合适型号: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年龄、耐受性、形体肥胖、 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
10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刺法灸法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1
【目的与要求】
• 1.了解常用针具及操作方法; • 2.了解灸法的内容、作用及适应证。
2
【索引】
• 一、毫针刺法 • 二、灸法 • 三、拔罐法 • 四、其他针灸技术
3
一、毫针刺法
4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灸安置艾绒的部位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是持针着力之处 针根:针柄与针身的交界处
36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 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 捻转法
• 辅助行针手法:刮法 震法 循法 弹法 摇法 搓法 飞法
37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提 插 法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38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18
(四)针刺操作——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19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 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
一般是右手持针,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 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
针灸操作规范
中医针灸操作规范【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穴位针灸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针灸技术基本操作一、引言穴位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功能,促进健康。
本文档将介绍穴位针灸技术的基本操作。
二、准备工作在进行穴位针灸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1. 确保工作环境整洁、安静,并保持适宜的温度。
2. 为患者做好舒适的准备,包括提供舒适的座椅或床铺。
3. 准备好所需的针灸工具,如针具、消毒液等。
三、操作步骤1. 患者评估:在进行穴位针灸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症状、健康状况等相关信息。
2.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治疗的部位,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可以参考相关的穴位图或专业指导。
3. 穴位准备:用消毒液清洁选定的穴位,并用棉球或棉签进行消毒。
4. 针灸操作:将所选穴位上的针具悄然插入,插入深度和角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注意操作要轻柔、稳定,以避免患者的不适。
5. 针灸调理: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针灸的调整和调理,如调整针具的深度或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特定的刺激。
6. 针灸结束:在针灸治疗完成后,将针具轻轻取出,并用消毒液再次清洁穴位。
四、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穴位针灸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 使用专业的针具,并确保其完整、无损。
2. 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清洁,并注意消毒。
3. 注意穴位和深度的选择,确保对患者的针灸治疗安全。
4.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刺激强度和时间。
5. 若出现任何不适或不良症状,应立即停止针灸操作,并就医咨询。
五、结论穴位针灸技术的基本操作包括准备工作、患者评估、穴位选择、穴位准备、针灸操作、针灸调理和针灸结束。
在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安全事项,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针灸方法----行针手法1
本文所属类别:[刺灸穴] 发布时间: 2008-01-04阅读次数: 3926【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把这篇精彩文章收藏到: ?
1.持针法 持针就是拿针。持针的手叫“刺手”,一般习惯用右手;辅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灵枢》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说明针刺操作时左右两手协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有如执笔,故又称执笔式持针法。此法临床上最常用。另外,还有拇、食指持针法,拇、中指持针法等。 2.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进针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3)针刺深度: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都有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况灵活处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
对于初诊患者和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顾虑。行针时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宜过大,或单 向捻转。针前患者要选好体位。
弯针
处理 针弯曲较小者,可顺针弯曲的角度慢慢退 出,不可捻转,如弯曲较大,需轻微摇动针体, 顺着弯曲的方向退出,体位移动所致的弯针,需 矫正体位,使之复原。如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需 缓慢的分段退出,切勿急躁猛抽,以免造成折针。 预防 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 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 不得随意更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 碰压。
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于初次接 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疑虑, 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味。取 穴不宜过多,手法切勿太重。医者在行针施术和留针过程 中,应谨慎细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情变化,询问其感觉。 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针灸基本技能操针刺法 艾灸疗法 拔罐疗法
刮痧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推拿疗法 其他疗法
毫针刺法
【器械】 毫针、消毒棉球、镊子、75%酒精或碘酒等。 【操作方法及步骤】 1.消毒:包括针具消毒,医生双手消毒,患者针刺穴位的皮 肤消毒 2. 进针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 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 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 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压手”。进针方 法主要包括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 进针法。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
处理 发现晕针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
出,使患者采取头低脚高卧位。轻者休息片刻,喝些茶水 即可恢复,严重者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也可灸百会, 足三里,气海等穴,出现循环衰竭者可及时给予注射升压 药或中枢兴奋药。待患者苏醒后,仍需卧床休息一段时间 方可离去
预防
滞针 处理
因针身捻转太紧造成滞针,可向相反方向捻转针 身,并左右捻转,使针松弛。如因移动体位所致的滞针, 医师可将患者肢体稍微移动,复之原位,即可顺利出针。 如因肌纤维绕缠过紧,或肌肉痉挛造成滞针者,可在原针 刺附近,以右手食指循经上下轻叩或再刺1~2针,用以达 到宣散气血,缓解痉挛,然后医师左手拇、食指按皮肤, 右手拇、食指捻转提针。
行针注意事项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 刺 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应更加注意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凤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 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做大幅度的提 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应掌握 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 等器官
行针注意事项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易 立即进针。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行针 是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 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 活血通络的腧穴怀孕期间应禁刺,如三阴交,合 谷,昆仑等。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 慎用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留针与出针
留针: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将针留置于穴位 内,谓之留针。留置目的有二:一是留针候气, 二是留针调气。一般留针15~30分钟 出针:出针是指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将针拔出的 操作方法。拔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或食、 中指固定背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 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针灸大成》:“指 拔者,凡持针欲出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 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
基本手法:是针刺操作的基本动作,常用 手法为提插法和捻转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将针在穴 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捻转法是刺入一定深度后,捻动针柄而使 针在穴内左右来回旋转的操作方法。
进针角度
角度:是指进针是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形成的夹 角,主要依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 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 直刺:针身与皮肤约呈90°,垂直刺入,适合于 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体和皮肤呈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 隙中的穴位,如养老,列缺等,或穴下有重要脏 器的腧穴,如背部的腧穴,面部的太阳、大迎等 横刺:又名沿皮刺,针体和皮肤呈15~25°角刺入, 适合肌腹浅薄部位的穴位,如面部的神庭,地仓 等。
指切进针法:此法最为常用,亦称爪切。 操作时用左手拇指甲切押于穴位上,右手 持针,针尖紧靠拇指指甲迅速刺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进针。
舒张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 二指将穴位上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 绷紧,以便于针刺。此法多用于皮肤松弛 的腹部和狭缝部,或皮肤皱纹多的老人。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 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 端将针刺入。此法用于皮肤浅薄部位的腧 穴。
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 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 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 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 毫针的进针。
3.行针与得气 行针:又名运针,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 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者进一步调整针 感的强弱,以及调节针感向特定的方向扩 散、传导而采取的各种针刺操作手法。包 括行针过程中所运用的有关催气、候气、 得气、守气、辨气、导气、行气、调气及 针刺补泻各种手法。现临床一般常用行针 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折针
处理
发现折针时医师和患者都应冷静沉着,嘱患者切勿移动体位, 以免造留体内的针身随体位移动而走窜,如折针的断端尚露出体表, 立即用左手拇,食指挤压折针周围皮肤,使折针断端暴露增多,然后 用镊子取出,如针身已陷入深部,应立即手术取出。如折在体内的断 针较短,距重要脏器和关节较远,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者,可说服患 者不必手术取出,待日久纤维组织已缠住断针即无何不适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