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针灸操作规程完整

针灸操作规程完整

针灸操作规程1.针刺前准备1.1选择针具;临床所用的针,施术前必须再作检查,针柄是否松散,针根是否蚀锈,针身是否弯曲,针尖是否钩屈,以及针枝的长短是否齐全;其他如火罐、艾条、艾炷、消毒用的煮沸器、消毒盘、酒精、棉花、火柴或打火机,以及毛巾、肥皂或洗手液、水等,均须准备齐全。

1.2消毒针刺前的消毒工作,包括针具器械消毒,医者手指消毒,施术部位的消毒。

1.2.1针具消毒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下列方法:高压消毒、煮沸消毒、药物消毒。

1.2.2医者手指消毒:施术前,必须先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刷干净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消毒,方可持针操作。

1.2.3施术部位的消毒:针刺前的病人要进行针刺穴位的皮肤上进行消毒,常用75%酒精棉球,有向外试擦消毒。

采用三棱针刺出血时,最好先用2%碘酒涂擦局部皮肤,稍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之后再进行针刺。

1.3选择体位1.3.1选择体位的原则1.3.1.1选择体位应该是以医生能正确取穴,便于操作,患者体位舒适并能持久为原则。

1.3.1.2在可能条件下,一种体位能暴露出针刺处方所列的穴位。

1.3.1.3一般多采取卧位,尤其是精神过度紧,体质虚弱的患者最好采取卧位,以防止晕针和其他意外。

在比较冷的室温下应注意保暖,以防受凉或感冒。

1.3.2临床常用体位1.3.2.1仰卧位:适用于针刺头面、颈、胸、腹部的腧穴,以及四肢的部分腧穴。

1.3.2.2侧卧位:适用于侧头、侧胸、侧腹及上、下肢部分腧穴。

1.3.2.3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以上、下肢后外侧的腧穴。

1.3.2.4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胸上部和肩臂部的腧穴。

1.3.2.5仰伏坐位:适用于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

1.3.2.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侧颈部的腧穴。

2.针刺的程序2.1定穴选针:在固定患者体位后,与应刺的穴位上,用手指轻压,根据所产生的酸胀等感觉,作为帮助测定穴位的方法,将穴位定好后,可以用指甲轻轻切一“十”字形作为标志,同时须注意避开血管与疤痕。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一.针刺前的准备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

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

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1.直刺90°左右2.斜刺45°左右3.平刺15—25°(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七)针刺得气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

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四.注意事项1.选好体位,使患者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留针时不可乱动,以防意外。

2.年龄体质有差异,应注意,老人儿童刺激量应小,针刺宜浅。

3.针刺时手法应轻巧灵活准确。

4.针刺时患者若出现神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冷汗甚至意识丧失等晕针情况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所有留针,使患者平卧,可饮用温开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观察病人变化,严重时送急症科处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一.针刺前的准备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

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

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1.直刺90°左右2.斜刺45°左右3.平刺15—25°(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七)针刺得气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

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四.注意事项1.选好体位,使患者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留针时不可乱动,以防意外。

2.年龄体质有差异,应注意,老人儿童刺激量应小,针刺宜浅。

3.针刺时手法应轻巧灵活准确。

4.针刺时患者若出现神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冷汗甚至意识丧失等晕针情况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所有留针,使患者平卧,可饮用温开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观察病人变化,严重时送急症科处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经验。

为了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师在进行针灸操作时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和操作要求。

下面是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一般内容:1.术前准备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医师应提前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和主诉,对患者进行充分的体格检查。

同时,医师需要对诊疗设备进行检查和消毒,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杀菌效果。

2.术中操作(1)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应当基于临床实践和理论依据。

在选择穴位时要遵循“病从远处治”、“迎随调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注重综合分析。

(2)针具准备:使用无菌的针具,针具应保持完整无损,不得使用表面有锈蚀、变形或者超过有效期的针具。

同时,医师需要对针具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无菌。

(3)术语准备: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治疗目的、方法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医师还需事先为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以减少恐惧和不适感。

(4)操作规范:医师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遵守操作规范,如:-使用适当的手法插入针具,避免损伤患者的神经和血管;-控制插入深度,避免穿透深层器官或结构;-留针时间适当,一般为15~30分钟;-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在针灸操作完成后,医师应为患者进行适当的观察,评估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5)卫生要求:医师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时,医师需要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保证操作部位的清洁,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3.术后处理治疗完成后,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状况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

医师需要妥善处理废弃物和使用过的针具,保证废弃物的无菌处理和针具的安全回收。

此外,医师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和操作技巧。

只有通过规范的操作和科学的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疗效,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下面是一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例子,大致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1. 确认患者的身份、病症和病史。

2. 将患者的相关资料记录在病历上。

3. 对治疗仪器和针具进行消毒,并准备好所需的药物。

4. 患者就座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第二步:检查和评估1. 对患者进行脉搏、舌苔、面色等检查。

2. 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症状和病情。

3. 根据患者的症状,对患者进行病因、病机和辩证分析。

第三步:选择穴位1. 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辨证分析,选择适合的主穴、配穴和启用穴。

2. 选择穴位时要注意遵循经络走向、刺激局部和整体调理的原则。

第四步:操作技巧1. 在操作前,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准备和交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 必须穿戴清洁、整齐的工作服,并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3. 针具插入时要注意向穴内缓慢推进,不得用力过猛,防止刺伤组织结构。

4. 操作时要注意手法轻柔、稳定,避免对患者造成疼痛或不适。

5. 针具插入后,要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针灸的刺激力度和时间。

第五步:治疗方法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分析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毫针、引流、温针等。

2. 对于针灸刺激后的反应,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观察和处理。

3. 刺激完成后,对穴位进行处理,如按摩、敷药等。

第六步:记录和评估1. 治疗结束后,将治疗过程、效果和患者反应等情况记录在病历上。

2. 对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关建议和康复指导。

总结:以上就是一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简要说明。

在实际操作中,针灸医师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卫生标准,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应持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和调整治疗方法,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针灸治疗服务。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和提高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水平,制定本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3. 操作准备3.1 设备准备- 针具:确保齐全、完整、无损坏,并进行消毒处理。

- 消毒设备:准备符合卫生要求的消毒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 诊疗设备:确保诊疗设备良好运作,无任何故障。

3.2 环境准备- 操作室:保持干净整洁,有足够的光线和通风条件。

- 操作床:应具备舒适、平整、稳定的特点,并保持清洁。

- 操作区域:无干扰物,并具备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3.3 患者准备- 患者沟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病症、病史和过敏情况。

- 隐私保护:确保患者隐私得到充分尊重。

- 术前准备:清洗患者相关部位,确保无明显伤口和感染。

4. 操作步骤4.1 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体状况和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疗法。

- 针具准备:选择适当的针具,进行消毒处理。

- 操作部位确定:根据患者病症和诊断,确定适当的操作部位。

- 针刺技术:采用正确的针刺方法和深度,确保安全和有效。

- 操作结束:患者恢复舒适状态后,进行操作结束处理。

4.2 操作注意事项- 针具使用:每个患者使用一次性针具,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操作卫生:保持操作过程中的卫生,避免污染和感染。

- 患者观察: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 操作技巧: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 操作时限:控制操作时间,避免过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5. 操作安全5.1 操作培训- 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需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5.2 操作记录- 对每个患者的操作过程和效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5.3 操作风险评估- 在进行操作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估,避免潜在的风险。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的方法
1. 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2. 进针法:
1. 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 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 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 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
法。
平刺15—25°
针刺的方向 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 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禁忌症
孕妇腹部 血友病,凝血机制疾患,出血性疾患极期 精神失常患者的其他疾患。 严重内科疾病发作时不可针刺。
针刺的深度 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 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 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 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壹 (六)行针手法 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 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
(七)针刺得气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 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 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 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
单击添加副标题
针灸技术 操作规范
印江县中医 院 外科
针刺前的准备
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
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 擦拭. 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空松、虚滑。
出针法 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 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留针法 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 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
202X
三.适应症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该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式,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本规程的主要内容:1. 操作准备- 操作人员应具备合格的中医针灸技术执业资格,并定期接受相关培训;- 在进行任何针灸操作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询问和检查,了解其身体状况、病史和疼痛程度;- 针灸操作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应保持清洁、整齐,并按规定进行消毒;- 操作场所应保持整洁、通风良好,并具备必要的灯光和温度控制设施;2. 针灸操作步骤针灸操作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1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结果,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操作。

应根据标准穴位图或经络图确保选择准确。

2.2 清洁消毒在进行针灸操作前,应先清洁患者的针灸部位,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消毒应使用符合规定的消毒液或器械,确保消毒效果和操作安全。

2.3 针具选择和使用选择合适的针具进行操作,并确保其质量和完整性。

使用针具时,应注意遵守正确的插针角度和深度,并避免针具弯曲或滑出。

2.4 穴位插针插针时,应稳定手法,遵循正确的穴位和层数。

插针深度应根据不同穴位和患者需求进行调整,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感和疼痛程度。

2.5 操作时间和频率针灸操作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规定,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2.6 针灸操作后处理针灸操作后,应检查穴位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护理。

针具应进行正确的处理,以确保医疗废物的处置符合规定。

3. 风险控制和应急处理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患者的反应和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发现患者出现过敏、出血、感染等紧急状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必要的急救和处理。

4. 操作记录和评估针灸操作结束后,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症状、穴位选择、操作过程和患者的反应等,并根据需要进行评估和反馈。

这有助于了解治疗效果和改进操作的方法和流程。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准确规范的操作可确保针灸疗效的最大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以下是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一、个人卫生1. 佩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和无菌手术帽。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双手洁净,勤洗手。

3. 不吸烟、嚼口香糖和咳嗽等不正当行为。

4. 不穿戴大件首饰,如项链、耳环等。

二、仪器设备消毒1. 针灸器械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其他有效的消毒方法。

2. 每次使用前对针头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保持针头的纯净无菌。

三、针灸穴位选择1. 根据病情和疗效需要选择适当的穴位。

2. 必要时对穴位进行标记。

四、针具的使用1. 严格按照穴位选择正确的针具,确保针具的适当长度和直径。

2. 保持针具的完整性,如果发现针具有损坏或变形,应及时更换。

五、穴位的操作1. 针灸师双手应洁净,一手握针,另一手支撑穴位。

2. 针头应垂直插入或斜向插入穴位,快速准确地找到穴位。

3. 不得反复插入或抽出,一次插入为宜。

4. 插针时应避免穿刺血管、神经、脏器等重要组织和部位。

六、针刺的深度和力度1. 针刺的深度应根据疾病的需要,客观实际情况,患者的体质以及年龄进行调整。

2. 针刺的力度须力度适中,要轻柔而均匀,避免针刺过深或过浅。

七、针刺后的处理1. 针插入后,需保持舒适的姿势,避免剧烈运动。

2. 针灸师需按照医嘱,掌握针留时间和针的拔取。

3. 拔针时需小心迅速,减少疼痛感。

八、术后观察1. 针灸后,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疗效,记录相关的信息。

2. 针灸治疗完成后,对仪器和针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总结: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对于针灸疗效的提高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起到了关键作用。

针灸师应遵守操作规范,确保针灸操作安全有效。

及时进行消毒,选择正确的穴位和针具,插针时注意深度和力度,术后观察。

通过规范的操作,能够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和质量。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指夹住针柄,缓慢向上提起针,同时用左手干棉球按压,避免出血或感染。

起针后用消毒棉球擦拭穴位,再用弯盘按摩,促进气血流通。

8、注意事项:操作前务必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

针头必须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深度,避免伤及神经和血管。

针灸后要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处理。

治疗完毕后,将用过的针头及时丢弃,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在进行中医针灸治疗时,需要准备好治疗盘内的消毒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和弯盘两个。

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宣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制部位,以方便操作,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例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厘位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卧位。

进针时,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然后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快速将针刺入皮肤。

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为“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为“横”,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海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轻提为补法。

相反,转幅度大,速度快,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沔法。

起针时,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指与食指夹住针柄,缓慢向上提起针,同时用左手干棉球按压,避免出血或感染。

治疗完毕后,将用过的针头及时丢弃,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操作中,需要注意手部清洁卫生、针头消毒、力度和深度的掌握,避免伤及神经和血管。

治疗完毕后,要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处理。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 概述
中医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
入针具,达到调整人体气血流动的目的。

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中医
针灸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操作步骤
- 准备工作
- 消毒:在进行针灸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以确
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 挑选穴位: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操作。

- 针灸操作
- 定位:准确找到选择的穴位,使用专业的定位技巧来确定准
确的位置。

- 插针:使用消毒过的针具,轻柔且稳定地插入穴位,注意避
免损伤周围组织或血管。

- 刺激:根据需要,轻轻扭动或运动针具,以达到刺激穴位的
目的。

- 后续处理
- 居衣:插入针具后,患者需调整体位,确保身体舒适并避免针具脱出。

- 观察:针灸操作完成后,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反应,并记录相关信息。

3. 注意事项
-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中医针灸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关的执业证书或资格。

- 操作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和禁忌症,以避免操作上的风险。

- 操作时应注意穴位的准确定位和插针的角度、深浅等因素,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操作过程中,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患者的病情反应并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 操作后应妥善处理针具和消毒器材,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报告。

4. 结论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是保证中医针灸疗效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按摩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按摩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推拿按摩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规范针灸技术操作和推拿按摩的相关流程,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档适用于从事针灸和推拿按摩工作的医生和技术人员。

2.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2.1 术前准备
- 确认患者病史和目前病情,并征得患者同意。

- 为患者提供安全、干净和舒适的环境,保护患者隐私。

- 检查和准备所需的针具和消毒设备。

2.2 针灸操作步骤
- 佩戴洁净的手套和面罩。

- 按照正确的穴位位置和针刺深度进行操作。

- 小心处理针具,避免交叉感染。

- 注重针刺后的止血和消毒处理。

2.3 推拿按摩操作规范
- 在进行推拿按摩前,与患者沟通并了解其需求和病情。

- 使用正确的手法和力度进行推拿按摩,避免过度施力。

- 避免对疼痛部位过度按摩,以免加重症状。

- 当患者出现不适或疼痛时,及时停止推拿按摩并报告医生。

3. 安全注意事项
-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手卫生和穴位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 针具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并进行正确的消毒和储存。

- 必须遵循患者隐私保护的规定。

- 在操作过程中,及时处理患者出现的不适和意外情况。

4. 结束语
本文档所述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和推拿按摩操作规范,是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而制定的。

执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文档的要求进行操作,并随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适反应。

只有在获得专业医生许可的情况下,操作人员才能进行针灸和推拿按摩。

针灸操作规范

针灸操作规范

中医针灸操作规范【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针灸的操作规程

针灸的操作规程

针灸的操作规程一、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求的深度。

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此外,还有用拇、食指挟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挟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

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注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3.管针进针法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2.深度(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 背景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疗法,需要严格的操作规范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文档旨在制定传统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规范,以提供给从业人员参考和遵循。

2. 操作准备在进行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时,操作人员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清洁手部: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洁双手,或使用消毒液消毒手部。

- 准备好所需工具:针灸针、火罐、艾灸等。

- 确保治疗环境安全和舒适:保持治疗室的清洁和通风,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姿势。

3. 患者评估在进行传统中医针灸技术之前,操作人员应进行患者评估,包括以下方面:- 了解患者病史和病情: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目前病情,以便确定适合的针灸治疗方案。

- 检查患者身体状况: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病征,以获取更详细的病情信息。

4. 针灸操作规范在进行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时,操作人员应遵循以下规范:- 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一次性针灸针:确保针灸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 控制针灸力度和深度: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控制针灸的力度和深度,避免过度刺激或伤害患者。

- 注意穴位选择和操作技巧: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穴位,并运用正确的操作技巧进行针灸治疗。

- 观察患者反应: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痛苦、不适等,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停止治疗。

5. 灸法操作规范在进行传统中医艾灸技术时,操作人员应遵循以下规范:- 控制灸具温度:确保灸具的温度不过高,以避免烫伤患者。

- 灸具应与皮肤接触良好:将艾条或艾灸盒等灸具与患者皮肤接触良好,确保有效的灸疗效果。

- 观察患者反应:在艾灸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灼热感、不适等,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停止治疗。

6. 治疗后注意事项在完成传统中医针灸技术后,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清理和消毒:将使用过的一次性针灸针和灸具进行清理和消毒,以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卫生和安全。

- 建议患者休息: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当的休息和饮食建议,促进治疗效果。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操作规程
1、针灸室(科)应由取得中医师、针灸医师资质人员或经针灸岗位培训合格人员担任。

2、严格无菌操作,坚持、人、穴、针,防止交叉感染。

3、遵守针灸操作规程,严格掌握针灸适应症和禁忌症。

针灸治疗前认真了解病情,明确诊断,辩证施针。

认真书写门诊登记或门诊病历、记录针灸处方。

4、针灸治疗时应认真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针灸种类、时间、穴位等内容,注意解剖部位,取穴准确,操作敏捷轻柔,防止发生意外。

5、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根据病情,选用适当强度,治疗完毕后输出扭至零位,并将电源切断。

6、进修人员或学员必须在针灸医师指导下才可施行针灸术,不得独立操作。

7、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

8、施灸和拔火罐时要防止烫伤及火着。

9、经常检查针具是否完好,对针具有弯曲变形、脱柄、针尖带钩、生锈者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10、针灸治疗室应当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空气新鲜。

严禁在内吸烟和喧哗。

男女患者的针床可用屏风隔开。

11、针灸室工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和临床科研,定期总结分析针灸治疗病种的效果,
不断改进提高针灸疗效。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针灸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确切,深受患者青睐。

本操作规范旨在为针灸临床操作提供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安全的指南,以保证针灸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2. 针灸前准备2.1 环境准备- 保持治疗室内干净、整洁、通风良好。

- 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宜保持在60%-70%。

- 光线适宜,避免直射。

2.2 器具准备- 一次性针灸针:根据患者体质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规格的针灸针。

- 酒精灯或电针仪:用于针灸针的消毒和针灸操作。

- 消毒棉球、棉签:用于消毒和清洁。

- 治疗盘:用于放置针灸针、酒精灯、消毒棉球等。

2.3 患者准备- 向患者解释针灸过程和可能产生的感觉,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 患者取舒适、稳定的体位,便于操作。

- 暴露针灸部位,如需遮盖可用薄毛巾或手术衣。

3. 针灸操作3.1 消毒- 使用75%酒精棉球对针灸部位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大于针灸针刺入的深度。

- 针灸针使用前应进行彻底消毒,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干热灭菌。

3.2 选穴-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结合中医理论,选择适当的穴位。

- 穴位定位应准确,可参考人体穴位图。

3.3 进针- 手持针灸针,以指力或电针仪进行进针。

- 进针角度、深度和速度应根据患者体质和穴位特点调整。

- 进针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产生剧烈疼痛,以免引起患者不适。

3.4 行针- 行针是指在针灸过程中对针灸针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调整气血、缓解疼痛等作用。

- 行针手法包括提插、捻转等,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法。

3.5 留针- 留针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确定,一般为20-30分钟。

- 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局部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6 出针- 出针时,缓慢拔出针灸针,避免产生剧烈疼痛。

- 出针后,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针灸部位,以防止出血。

4. 术后处理- 观察患者术后反应,如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出血等,应及时处理。

针灸操作规范(全)

针灸操作规范(全)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1)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觉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

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2)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指甲边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毫针一般小于5cm短针,大于5cm的长针,用双手进针,即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3)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到。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4)进针角度:直刺和横刺(与皮肤呈45°角刺入,一般为头面部)。

(5)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病症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补法: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

泻法:反之。

(6)起针:左手将消毒的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手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7)针刺护理:行针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清洁、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时,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留针时要注意保暖。

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行针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

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水,一般情况即可缓解。

若症状较重,应及时求医。

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

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时应用干b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如今这些技术操作有了国家标准。

从7月1日起,《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耳穴名称与定位》等11项国家标准开始实施。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包括艾灸、头针、耳针、三棱针、拔罐、穴位注射、皮肤针、皮内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10部分,《耳穴名称与定位》则是对1992年版的修订版。

标准分别规范了各种针灸技术操作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等内容,并在附录中列出了相应针灸技术的主要适应症。

此项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中国针灸学会组织,选择针灸临床常用的、发展成熟的针灸优势特色技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9家单位起草,经两年多反复论证和审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4月23日批准发布,7月1日起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