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中医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中医刮痧技术的操作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刮痧技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刮痧器刮出皮肤表面的瘀血,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中医知识和技术,遵守以下规程进行操作。

2. 操作准备2.1 工具准备- 刮痧器:选择适当材质和尺寸的刮痧器,确保器具无损伤、无尖锐边缘。

- 消毒用品:准备消毒酒精、棉球等,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

- 保护用品:为患者准备好防护措施,如纸巾或干净的毛巾。

2.2 环境准备- 操作室:确保操作室的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 光源:提供足够明亮的光源以便操作者观察皮肤。

- 无干扰:操作室内保持安静,避免干扰患者的放松和专注。

3. 操作步骤3.1 前期准备- 患者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其健康状况和症状。

- 刮痧部位:确定刮痧的部位和范围。

- 皮肤准备:清洁和消毒患者刮痧部位的皮肤。

3.2 操作技术- 刮痧力度:选择适当的力度进行刮痧,避免过度刺激或损伤皮肤。

- 刮痧速度:以均匀的速度进行刮痧,避免过慢或过快。

- 刮痧方向:刮痧的方向应与血液循环方向一致,通常由远心向近端刮痧。

- 刮痧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要,刮痧时间可适当调整。

3.3 刮痧后处理- 清理皮肤:用清洁湿纸巾或棉球轻轻擦拭刮痧部位的皮肤,保持清洁。

- 护理指导: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提供相应的护理指导和建议。

4. 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者的手部要干净,也需要合理膳食能量供给,以保持良好体力状态。

- 操作者应经常进行体检,确保身体健康状态良好。

- 患者有感染性疾病时,切勿进行刮痧操作,以避免传播病菌。

- 操作者需掌握患者的病史和相关健康信息,了解患者的禁忌和注意事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5.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中医刮痧技术的操作规程,包括操作准备、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者应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刮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中医刮痧操作流程书面报告

中医刮痧操作流程书面报告

中医刮痧操作流程书面报告
中医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刮痧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排除体内湿气和毒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中医刮痧
的操作流程。

首先,准备工作。

在进行刮痧前,需要准备好刮痧工具,通常
是用牛角、水牛角或者硬质塑料制成的刮痧板。

此外,还需要准备
一些润滑物,如植物油或者中药药膏,以便刮痧时减少皮肤的刺激。

其次,选择刮痧部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刮
痧部位。

通常刮痧的部位包括背部、颈部、肩部等部位,但需要根
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接着,涂抹润滑物。

在刮痧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物,以减少皮
肤的刺激和摩擦,同时也可以增加刮痧的效果。

然后,开始刮痧。

将刮痧板平放在皮肤上,用力刮动,刮的方
向一般是从上往下或者从中心向外刮。

刮痧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
轻或过重,以免损伤皮肤。

最后,刮痧后的护理。

刮痧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红肿、淤血等
情况,这是正常现象。

可以用温水洗净刮痧部位,然后涂抹一些舒
缓皮肤的药膏或者植物油,以促进皮肤的恢复和修复。

总的来说,中医刮痧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疗法,但在进行刮痧时需要注意力度和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刮痧后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护理,以保证皮肤的健康和恢复。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刮痧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刮擦皮肤,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排除病邪的效果。

下面是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的详细说明。

1.刮痧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病情:在进行刮痧疗法之前,医生应对病人进行一次全面的问诊,了解病情及病人的个人健康状况,以便确定适宜的刮痧方式。

(2)选择合适的工具:刮痧时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工具,如牛角刮、瓷勺刮、硬币刮等。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刮痧部位选择合适的工具。

(3)准备工作要充分:确保刮痧器具清洁卫生,在操作前洗净并用食用酒精或消毒液消毒,避免传播疾病。

2.刮痧操作步骤:(1)让病人采取合适的姿势:病人在接受刮痧时应采取舒适的姿势,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操作。

(2)擦涂刮痧部位:在进行刮痧之前,可对刮痧部位进行适当的涂抹。

可使用一些适宜的刮痧油或草药,在刮痧部位上轻擦数遍。

这样可以减少刮擦时对皮肤的刺激,并促进经络的畅通。

(3)确定刮痧力度:刮痧时力度要适中,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

刮痧的力度应当根据具体病情和病人的承受能力来决定。

(4)刮痧的方向和节奏:刮痧时可选择横刮、竖刮、斜刮等不同的方向,并且可以在刮痧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节奏调整。

一般来说,病人体表肌肉结实的部位应刮得慢一些,而比较松软的部位可以适当加快刮拭的速度。

(5)主次结合、全面刮痧:刮痧时要注意重点刮拭与整体刮拭的结合,既要注重刮痧部位的重点刺激,也要保证全面覆盖,避免疏漏。

3.刮痧后的处理:(1)清洁刮痧区域:在刮痧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刮痧区域,可以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洗皮肤,将刮痧油或草药残留物彻底清除。

(2)观察病人反应:刮痧后要及时观察病人的反应,如皮肤是否出现瘀斑、皮肤是否有红肿等情况。

如果病人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给予正确的护理:刮痧后,可以根据病情给予一些适当的护理,如轻柔按摩、涂抹药膏等,以促进刮痧的疗效。

综上所述,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包括刮痧前的准备工作、刮痧操作步骤以及刮痧后的处理等方面。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刮痧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二、操作方法: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

刮痧板一定要消毒。

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

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三、主治病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

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

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

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四、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针灸推拿、火罐及刮痧是中医常见的治疗方式,一些人为了治疗疾病或保养身体会去接受这些治疗,但是这些治疗都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和把控,否则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针灸推拿、火罐及刮痧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一、针灸推拿操作规范1.操作前洗手,注意采用无菌操作操作者必须穿着清洁、整洁的工作服,并先用肥皂洗手,再用消毒液进行消毒,避免手部感染细菌,特别是对头面部的针灸操作更是如此。

2.选取合适的针头、推拿手法和针灸穴位不同的疾病需要选取不同的针头、推拿手法和针灸穴位。

操作人员必须对每种疾病有充分了解,熟悉相关的穴位和操作方式,确保操作准确无误。

3.针刺前注意观察病人情况在进行针灸操作前,应先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如有必要应先检查病人的血压和心率等指标。

4.施灸时要注意加压、保持牢固灸疗是在针刺后进行的,当灸疗时需要注意加压,保持牢固,并采用正确的火种火量,以避免操作失误。

5.治疗结束后进行注意事项的交代当疗程结束时,操作人员要向病人详细介绍治疗时注意的事项,比如避免沐浴或或食用刺激性食品等。

二、火罐操作规范1.准备好火罐和火机操作人员应当准备好火罐和火机,并采用安全、无毒的燃料,避免火罐操作过程中产生任何的健康隐患。

2.选择合适的部位和穴位在进行火罐操作时,要选择合适的部位和穴位。

注意不要选取骨头突出的地方,避免操作误伤皮肤和骨头。

3.调节火罐负压在操作时,要注意调节火罐的负压,只有合适的负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如果出现罐子倒置,应立即重新调节负压。

4.操作前检查火罐是否完好在进行火罐操作前,操作人员还必须仔细检查火罐是否存在破损、裂缝等情况,同时还需要检查火罐的阀门和喷嘴是否完好。

5.操作需要有专业人员指导最后,为了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正确性,火罐操作必须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管理。

操作人员需要跟随专业人员学习,并参加实践操作。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拔火罐、刮痧)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拔火罐、刮痧)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灸2018年01月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1)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图10-69)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中医理疗操作规程

中医理疗操作规程

推拿疗法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室内空气新鲜,文温度适宜,冬季做好保暖,以免受凉。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安排舒适而便于操作的体位。

3、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在行腹、腰部推拿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4、操作时收发用力均匀、柔和、有利、持久,禁用暴力,以防组织损伤。

5、妇女月经期、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严禁按摩。

皮肤破损处、疤痕、严重皮肤病等部位及急性炎症、结核病、严重心脏病、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禁用此疗法。

6、术中认真观察患者的状况,如出现头晕目眩、恶心、自汗等反映,应立刻停止推拿,并做对应解决。

7、推拿疗法普通每次15~30 分钟,每 10 日为 1 个疗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注意事项1、治疗室经常保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定时进行通风和空气消毒。

2、针刺用的毫针,药经高压蒸汽灭菌或煮沸消毒方可使用。

对有硬弯、锈蚀、有钩等不合规定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3、针刺前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选择合理的体位,注意保暖。

4、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精确取穴,对的运用进针办法。

针刺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反映,出现意外,应紧急解决。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避免将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发生意外。

6、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适宜针刺。

体弱者不适宜过强刺激,尽量采用卧位。

7、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不适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络的腧穴,紧张针刺。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不适宜针刺。

9、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及有出血倾向、高度水肿者,不适宜针刺。

针刺意外的解决1.晕针指针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

解决:立刻出针,使患者平卧,头稍低,给饮热茶,闭目休息,即可恢复。

重症用指掐或针刺入中、足三里、内关、灸百会、气海,也能够向鼻内吹少量通关散,必要时配合其它急救方法。

2.弯针指针身在患者体内发生弯曲。

解决:轻度弯针,可按普通起针法将针拔出,若弯曲的角度较大,可轻轻地摇动针体,顺着弯曲的方向慢慢退出,若弯曲时由患者的体位异动所致,则要先矫正体位,再行起针。

刮痧疗法操作技术规范

刮痧疗法操作技术规范

刮痧疗法操作技术规范
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

1、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瓷匙、滑润油。

(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铜钱或瓷匙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

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

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

(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被卧床休息。

3、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肤。

(3)操作时,应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

(4)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脉象、汗出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

(5)刮痧后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并观察病情有无好转,作好记录。

(6)体弱病重,皮肤病患处,禁用此法。

中医刮痧疗法教案模板范文

中医刮痧疗法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中医养生专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刮痧疗法的起源、发展及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刮痧疗法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适应症。

3. 培养学生运用刮痧疗法治疗常见病症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刮痧疗法的操作步骤。

2.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刮痧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2. 刮痧疗法的适应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刮痧疗法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刮痧疗法的了解和认识。

二、讲解1. 刮痧疗法的起源、发展及基本原理。

2. 刮痧疗法的操作步骤:刮痧板的选择、刮痧介质、刮痧部位、刮痧手法等。

3.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皮肤状况、刮痧力度、刮痧时间等。

三、演示1. 教师现场演示刮痧疗法的操作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教师逐一指导。

四、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刮痧疗法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相互交流实践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刮痧疗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讲解1. 刮痧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如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等。

2. 刮痧疗法的适应症,如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刮痧疗法的治疗原理和操作技巧。

2. 学生讨论案例,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四、总结1. 教师总结刮痧疗法的要点,强调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刮痧疗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刮痧疗法治疗常见病症的能力。

3. 学生对刮痧疗法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中医刮痧拔罐教学教案模板

中医刮痧拔罐教学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中医刮痧拔罐实践技能培训课程目标:1. 理解刮痧拔罐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 掌握刮痧拔罐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3. 学会刮痧拔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 培养学生运用刮痧拔罐进行自我保健和疾病预防的能力。

课程内容:一、理论部分1. 刮痧拔罐的历史渊源及中医理论基础。

2. 刮痧拔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 刮痧拔罐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二、实践操作部分1. 刮痧操作:a. 刮痧板的选用及保养。

b. 刮痧油的选择及使用。

c. 刮痧的手法及技巧。

d. 刮痧的部位选择及操作流程。

2. 拔罐操作:a. 拔罐工具的选用及保养。

b. 拔罐油的选择及使用。

c. 拔罐的手法及技巧。

d. 拔罐的部位选择及操作流程。

课程安排:第一课时:理论讲解及工具认识第二课时:刮痧操作实践第三课时:拔罐操作实践第四课时:综合练习与考核教学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了解刮痧拔罐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刮痧拔罐实践技能学习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 讲解刮痧拔罐的历史渊源及中医理论基础。

2. 讲解刮痧拔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 讲解刮痧拔罐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刮痧操作:a. 介绍刮痧板的选用及保养。

b. 演示刮痧油的选择及使用。

c. 演示刮痧的手法及技巧。

d. 指导学生进行刮痧操作,强调部位选择及操作流程。

2. 拔罐操作:a. 介绍拔罐工具的选用及保养。

b. 演示拔罐油的选择及使用。

c. 演示拔罐的手法及技巧。

d. 指导学生进行拔罐操作,强调部位选择及操作流程。

四、综合练习与考核1. 学生分组进行刮痧拔罐操作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3. 进行刮痧拔罐操作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刮痧拔罐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刮痧拔罐操作的规范性和技巧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刮痧拔罐进行自我保健和疾病预防的能力。

课后作业:1. 复习本次课程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针对自身情况,尝试运用刮痧拔罐进行自我保健。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

刮痧技术具有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等作用。

常用于外感性疾病和骨关节疼痛性疾病等。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与介质1.器具:刮痧板(砭石、水牛角、玉石等)。

2.介质:刮痧油、润肤乳、精油等。

(二)握持及运板方法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由拇指和示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见图1)。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图1 握板方法示意图(二)刮痧次序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三)刮痧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见图2);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见图3);颈肩背部正中、两侧由上往下,肩上由内向外,肩前、肩外、肩后由上向下(见图4);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见图5);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见图6);四肢宜向远心端方向刮拭(见图8、9)。

图2 头部刮拭方向图 3 面部刮拭方向图4颈肩部刮拭方向图5 胸部刮拭方向图 6 腹部刮拭方向(四)刮痧时间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治疗间隔和疗程: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每位患者通常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全身刮痧宜10~2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疼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护理规范与操作流程

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护理规范与操作流程

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护理规范与操作
流程
针灸和拔罐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而广受患者喜爱。

然而,在操作过程中,若不规范,则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

因此,制定并实施一套规范化的针灸和拔罐操作流程,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针灸和拔罐的操作规范。

这包括对操作人员的资质要求、操作环境的准备、操作工具的消毒、患者的体位和操作步骤等方面。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熟悉针灸和拔罐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巧。

操作环境应保持清洁、安静,避免干扰。

操作工具应严格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患者应采取舒适的体位,以便操作人员进行精准施治。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操作流程。

这包括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史等信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拔罐部位。

操作过程中,要注重手法技巧,力度适中,避免对患者造成疼痛或损伤。

操作完
成后,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这包括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操作技能不断提升。

对操作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操作。

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其对针灸和拔罐服务的评价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总之,针灸和拔罐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制定并实施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我们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10、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11、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2、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13、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中医火罐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火罐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火罐疗法操作规范1. 引言中医火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火罐产生的负压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症和疏通经络。

为了确保中医火罐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中医火罐疗法的操作过程。

2. 操作流程2.1 准备工作在进行中医火罐疗法之前,必须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1. 检查火罐设备:确保火罐完好并符合卫生标准,检查罐口是否封闭良好。

2. 患者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病史,确保患者适合接受中医火罐疗法。

3. 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中医火罐疗法的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2.2 操作步骤1. 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治疗区域进行消毒,确保安全无菌。

2. 点火:在火罐内涂抹适量的酒精,点火将火罐内氧气燃烧完全后迅速放置在患者身体上。

3. 负压产生:当火罐被放置在患者身体上后,火罐内部会形成负压,吸附在患者皮肤表面,促进血液循环。

4. 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和适应能力,控制中医火罐疗法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5. 清除火罐:在中医火罐疗法结束后,使用阻燃棉球将火罐内的氧气迅速熄灭,然后小心地取下火罐。

2.3 注意事项1. 避免烫伤:在进行中医火罐疗法时,必须小心操作以避免患者烫伤。

预先测试火罐温度,确保不会过热造成不适。

2. 个人卫生:操作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并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具,如手套和口罩。

3. 火罐数量:根据患者需求和病情,合理控制火罐的数量,避免过多火罐造成疼痛或不适。

4. 疾病禁忌:一些特定疾病、情况或部位禁止使用中医火罐疗法,如感染性皮肤病、血液疾病等,应在操作前进行明确排除。

3. 安全措施中医火罐疗法过程中,为了确保操作的安全性,操作人员需要采取以下安全措施:1. 灭火器准备:在操作现场准备灭火器,以应对意外的火灾情况。

2. 环境检查:确保操作环境没有可燃物或易燃物,并保持通风良好。

3. 温度控制:控制火罐温度,避免过高温度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针灸操作安全规范及要领

针灸操作安全规范及要领

安 全 操 作 规 要 范 领

1. 预防感染:
与任何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样,为避免感染,针 灸时需要做到:
•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者手的清洁 •针灸部位的准备 •消毒针和器具以及适当的存放 •无菌操作 •认真管理和销毁使用过的针和棉签。
1.1 清洁的工作环境:
治疗室无灰尘, 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
(3)出针后 行针手法不熟练或过强刺激所致。疼痛较 轻时可按压局部;较重时除按压外可施以灸法。
3.6 滞针 单方向捻针而致者,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若局部肌肉过度收缩造成滞针,可稍延长留针 时间,然后捻转出针,或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循按, 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病人体位改变所致,恢复原来体位,将针缓缓 起出。
3.8 局部感染 一旦发现感染,应立即采取适当的 处理,或指导病人进行药物治疗。 淋巴水肿部位不宜针刺。
3. 9 艾灸灼伤 •间接灸应防止皮肤烫伤。 •瘢痕灸应事先征得患者同意。 •面部、肌腱及大血管部位的穴不宜直接灸。 •关节部位不宜化脓灸。 •患者如伴有意识不清,感觉障碍,精神错乱, 化脓性皮炎或局部循环障碍,施灸时应特别 注意。
3. 3晕针
首次接受针灸的病人最好选择卧位,治疗前向病人 认真解释,并用轻手法。 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脉搏。 晕针处理: 起针,让病人平卧,头低脚高,饮温糖水。 严重者: 指压水沟穴 或针刺水沟、中冲、素髎、内关和足三里; 或者艾灸百会、气海、关元。 症状持续进行:采取急救措施。

3.4 惊厥 对有惊厥病史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 察。一旦发生惊厥,立即将针全部取出,采取急 救措施。若病情没有立即得到控制或持续惊厥, 应将患者及时转送急救中心。
3.5 疼痛 (1)进针过程中 进针手法不熟练; 针尖钝、带钩,或针体过粗; 过度敏感的患者。 酸、麻、重的“针感”表明得气,要与痛反 应相区别。

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的中医讲究

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的中医讲究

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的中医讲究近年来,针灸、拔罐、刮痧、艾灸非常红火,不过,这些中医治疗方法,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针灸当心晕针针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孕妇慎刺,一般妊娠前3个月禁刺,以免引起流产。

在月经期间,亦不应针刺。

如果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也不宜针刺。

有些人在做针灸时会出现头晕、多汗症状,其实这就是医学上的“晕针”,晕针症状还包括在针灸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至晕厥等现象。

如果出现晕针,要及时通知医生,一般在立即起针并平卧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专家建议,应避免在紧张、体质虚弱等情况下做针灸治疗。

如果晕针是因为饥饿、疲劳引起的,建议先休息,适当进食。

2.拔罐也会“晕罐”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等。

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在腰酸背痛时去拔个罐,有的人甚至自己在家拔罐。

专家提醒,拔罐并非人人适宜。

拔罐的主要治疗功效是祛风散寒和活血化淤,对于以疼痛为主的颈椎、腰椎疾病来说,通过拔罐来疏通脉络,效果比较明显。

但对于一些慢性疲劳和出血性的疾病、急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如患有心脏病、皮肤损伤的人,以及孕妇、女性月经期、醉酒后及年老体衰的人,都不宜拔罐。

拔罐疗法的体位应保持局部平坦、松弛,且能保持一定时间。

因为局部肌肉紧张,不利于吸拔,而变动体位又会造成罐具脱落。

在不影响取穴的前提下,一般多选卧位,易于固定操作,罐具也不易脱落摔碎。

另外,和针灸时会发生“晕针”现象一样,拔罐也可能出现晕罐的情况。

据了解,晕罐也是一种血管抑制晕厥。

其发生率虽无针刺高,但也绝非罕见。

临床表现和晕针类似,如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者可出现瞬间意识丧失等。

因此,应引起充分重视。

3.刮痧注意保暖刮痧适用的疾病范围比较广,但效果是因人而异的。

如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腹泻、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痛经、小叶增生、头痛、食欲不振、牙痛、鼻窦炎等,都可以采用刮痧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

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

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

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灸法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临床常用的灸法有: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隔姜灸: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一片(事先将鲜姜片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至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艾条的距离,防止烧伤。

艾炷燃烧时,应注意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6)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2、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4)熄灭后的艾条(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2)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3)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4)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5)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6)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
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2、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2)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一般不宜针刺。

此外,小儿不能合作,一般采用速刺不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严格按要求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2、注意事项
(1)推拿前术者要审证求因,明确诊断,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排除推拿禁忌证。

(2)推拿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胸闷、四肢冷汗、脉细数等现象,应立即停止推拿,采取休息、饮水等对症措施。

(3)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疼痛肿胀较甚,瘀血甚者,宜选择远端穴位进行操作,当病情缓解后,再进行局部操作。

(4)为了避免推拿时过度刺激施术部位暴露的皮肤,可以选用一些皮肤润滑剂,如爽身粉、推拿按摩膏、凡士林油等,推拿时涂在施术部位的皮肤上,然后进行推拿。

(5)保持一定的室温和清洁肃静的环境,既不可过冷,也不可过热,以防患者感冒和影响推拿的效果。

(6)患者过于饥饿、饱胀、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推拿。

(7)以下情况禁止推拿:局部皮肤破损、溃疡、感染、烧伤、烫伤、骨折、结核、肿瘤、出血、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开放性的软组织损伤;妇女月经期,孕妇的腹部、腰部、髋部;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年老体弱、病重、精神病者、酒后神志不清者;诊断不明确的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