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类创造历史对一个复杂命题的新解读

合集下载

人类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

人类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

人类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人类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一直是一个引发深思的话题。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然而,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常常有所偏颇或误解。

本文将探讨人类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的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途径。

一、历史的主观性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释。

这导致了历史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例如,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记载和解读。

这使得人类对历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盲点和误解。

为了应对历史的主观性,人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建立一个公正客观的历史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学家应该尽量避免个人偏见,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多方面比较来得出合理的结论。

其次,鼓励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历史对话和交流,促进不同历史观点的碰撞和思考。

最后,提倡历史教育的普及,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增强历史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历史的数据收集和保存人类对历史的理解和解读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史料支持。

然而,由于历史的渐远性和数据收集的困难,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常常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而且,历史数据的保存和传承也面临着许多困扰,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历史档案被毁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推动历史数据的收集和保存。

例如,数字化技术可以使得历史文献更好地保存和传播,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电子文献库等方式,随时查阅历史资料。

此外,历史研究者可以加强协作,搭建共享数据库,共同存储和整理历史数据,促进历史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三、历史的解释与意义的重构对于历史的解释与意义的重构也是人们对历史理解的重要环节。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常常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变化。

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时期和不同群体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解读。

例如,纪念一个历史人物的方式和目的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会有很大差异。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四个一”活动学习心得体会6篇

“四个一”活动学习心得体会6篇

“四个一”活动学习心得体会6篇篇1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四个一”活动,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对工作、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四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参与一次分享、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这个活动旨在通过阅读、思考、分享和实践四个环节,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了《人类简史》这本书作为我的阅读材料。

阅读《人类简史》让我对人类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以全新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的历史进程,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是地球上的生物,更是拥有智慧和文明的物种。

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人类历史的浩渺和复杂,也对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尝试将阅读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我发现自己的理解力和思考力得到了提升,能够更好地把握书中的主旨和思想,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观点。

这让我对自己的思考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提升的动力。

参与分享环节让我有机会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也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视野。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是“四个一”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也为自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也为我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指明了方向。

总的来说,“四个一”活动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通过阅读、思考、分享和实践四个环节,我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继续积极参与类似的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同时,我也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的价值和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的思考与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的思考与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的思考与总结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复杂性的过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工具,可以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的演变。

本文将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并分析其对我们认识历史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启示。

一、历史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矛盾的斗争和解决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在人类历史中,阶级斗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变革等都是矛盾的表现,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没有永恒不变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会发生演变。

这种演变是由于矛盾的不断出现和解决所推动的。

例如,封建社会中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促成了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二、历史的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类历史是按照某种规律前进的”,这种规律包括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决定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的关联性等。

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历史并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指导。

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都可以揭示其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引导历史的发展。

这样的观点告诉我们,在特定时机下,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以推动社会向更加进步的方向发展。

三、历史的人民主体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结果。

历史不是被统治者单方面创造的,而是在人民群众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人民主体性,指出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来自于劳动人民的自觉斗争。

历史的人民主体性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能力参与社会进步。

这种观点激发了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总结与启示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的思考与总结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历史的变迁。

历史是否应该被重新解释——辩论辩题

历史是否应该被重新解释——辩论辩题

历史是否应该被重新解释——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历史应该被重新解释。

首先,历史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科,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

因此,重新解释历史是必要的,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掩盖或者被解释错误。

例如,很多历史事件在当时被政治势力所篡改,导致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出现偏差。

重新解释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避免历史的误读和误解。

其次,重新解释历史可以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

随着历史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不断更新,我们可以通过重新解释历史来发现新的历史真相和历史规律。

正如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冯·特雷西所说,“历史是无穷无尽的探索,每一代人都有权利去重新解释历史,以求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

最后,重新解释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下的社会问题。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重新解释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下的社会问题。

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总是以两种方式重复,一种是悲剧,一种是闹剧。

”重新解释历史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更好地引导社会的发展。

反方观点,历史不应该被重新解释。

首先,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应该被人为地篡改或者重新解释。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它应该被客观地呈现给后人,而不是被重新解释成符合某种特定利益或观点的版本。

重新解释历史可能导致历史的真相被扭曲,给后人留下错误的认识。

其次,重新解释历史可能导致历史事件的价值被淡化或者被夸大。

历史事件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应该被人为地重新解释或者评判。

重新解释历史可能导致历史事件的价值被混淆,给后人留下错误的认识。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麦考利所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过去的真相,任何重新解释历史的行为都是对历史真相的歪曲。

”。

最后,重新解释历史可能导致历史事件的意义被淡化或者被夸大。

历史事件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应该被人为地重新解释或者评判。

重新解释历史可能导致历史事件的意义被混淆,给后人留下错误的认识。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逻辑与中国文明解析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逻辑与中国文明解析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逻辑与中国文明解析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逻辑与中国文明解析导语: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过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的不断演进和创新。

本文将从全面的角度,深入探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逻辑,并结合中国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案例进行解析。

一、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此时人类社会还处于低级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2. 农业文明:农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人类开始进行定居并开展农业生产,这导致了社会的分工和交换活动的增加。

3.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到来引领了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阶段,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升级,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4. 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二、中国文明的特点与贡献1.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中国文明以封建制度为主要特点,上下级关系和家族地位非常重要。

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持久的影响。

2.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中最重要的思想传统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科技与创新能力: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和发明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 经济发展与开放精神:中国文明在经济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开放的姿态。

自古以来,中国的商业和贸易一直处于世界的前沿,并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个人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历史成绩心得(优秀5篇)

历史成绩心得(优秀5篇)

历史成绩心得(优秀5篇)历史成绩心得篇1历史成绩心得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

从微观的人物和事件中,我找到了对宏观历史进程的理解和洞察。

这种新的学习体验让我意识到,历史并不是一堆死记硬背的日期和事件,而是一个富含人物、文化、科技和政治的丰富世界。

首先,历史给我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新方式。

过去的历史事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今世界的重要视角。

通过学习历史,我更好地理解了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其次,历史学习增强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在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我学会了挖掘数据、研究证据,并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历史,也能帮助我在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历史学习还提升了我的全球视野。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历史,我逐渐形成了对全球问题的深度理解,并学会了从多元的角度看待世界。

这对于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决策都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历史学习也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沟通和学习。

通过与他人分享历史学习的心得,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

这种交流不仅提高了我的沟通能力,还加深了我对历史的理解。

总的来说,历史学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体验和思考。

我明白了,历史不只是过去,更是我们理解和塑造未来的重要工具。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历史,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并为自己的生活和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历史成绩心得篇2关于历史成绩心得1.背景介绍:历史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历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多个领域。

在当前社会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历史成绩也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2.经验分享: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历史成绩的提升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我首先选择阅读历史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

此外,观看历史纪录片和参加历史讲座也是提升历史成绩的有效途径。

同时,我意识到在历史学习中,要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培养自己的历史观。

如何理解“人类创造历史”

如何理解“人类创造历史”

——对一个复杂命题的新解读【专题名称】社会学【专题号】C4【复印期号】2010年01期【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09年10期第17~23页【英文标题】Rethinking "Men Make History": A New Analysis of a Complex Statement【作者简介】[英]安东尼·吉登斯(1938-),男,英国埃德蒙顿人,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英国伦敦 WC2A 2AE;郭忠华(1969-),男,江西省万载县人,政治学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

广东广州 510275【内容提要】“人类创造历史”是一个由马克思提出、但却未来得及加以详细说明的复杂命题,其中包含了“人类是谁”、“历史是什么”、“人类如何创造历史”、“人类在什么条件下创造历史”等有待进一步廓清的问题。

必须结合“历史性”、“反思性”等概念才能理解“历史”的含义,必须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创造”的含义。

从总体来说,该命题以一种非常精练的方式概括了人类行动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

它表明,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但历史并不总是按照人类设计好的方案向前发展,行动的意外后果和行动未预见到的后果是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必然发挥作用的因素。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当今仍然未能超出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给他提出的问题。

"Men make history" is a complicated statement brought forward by Karl Marx but was not clearlyillustrated by him. This concise statement in fact contains questions such as "who is man", "what ishistory", "how does man make his history", and "under what kind of backgrou nd does man make his history",etc.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history" needs to connect it with the concepts of"historicity" and "reflexivity", as well as "make" with the duality of structure. Generally speaking,this statement precisely general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on and social history. Itindicates that men make history, but the latter does not always develop along the blue print of thedesignation of human rac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and unforeseen consequences are ne cessary accompaniedwith the process of making history. Marx's analysis of capitalis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so far wehaven't walked out the problems disclosed by him.【关键词】创造历史/马克思/结构二重性/资本主义making history/Marx/duality of structure/capitalism【编者按】在1981-1994年这一段时间里,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先后出版了“社会理论三部曲”①,建立起完备的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

历史解读用历史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

历史解读用历史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

历史解读用历史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历史解读:用历史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演进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历史解读正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以及对历史环境的分析,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深层次的规律。

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认识和认识人类社会,为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历史解读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演变过程。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大教材”,记录了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总结,我们能够了解人类社会在农耕、工业和信息时代等发展阶段的特征和变革。

例如,在农耕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和土地经济维持生活,而在工业时代,机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为当前社会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其次,历史解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很多挣扎、纷争和困惑。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解读,我们能够深入分析并找到问题的根源。

例如,在19世纪的欧洲,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剥削引发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为寻找解决之道提供思路和参考。

此外,历史解读对于培养人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经验的积累。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例如,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到先贤的勇气和毅力,尊重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从历史中我们也可以反思战争的残酷和痛苦,弘扬和平与合作的精神。

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价值观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并在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引领前进。

马原复习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3

马原复习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3(含3套试卷,附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7(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2.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3.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理在事先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C.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D.心外无物4.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A.持续性B.广延性C.伸张性D.间断性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6.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是统一的7.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8.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B.是否具有血缘关系C.是否具有情感意志D.是否具有思想意识9.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C.阶级统治的工具D.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1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哲学B.道德C.政治学D.语言学11.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他( )A.社会地位的高低B.拥有财富的多少C.工作能力的强弱D.对社会贡献的大小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变化发展的程度和趋势B.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3.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14.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2022高考语文答案(全国1卷)

2022高考语文答案(全国1卷)

2022高考语文答案(全国1卷)2022高考在6月9号下午结束。

高考结束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各科的答案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2022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2022高考语文答案(新高考全国1卷)含真题真题试卷● 2021高考语文答案(全国1卷含真题题目)2020高考语文答案(全国1卷)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新高考II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命制5套。

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了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一、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2020年语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2.关注人类未来,拓展国际视野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归纳。

历史史观作为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既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解读,也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的展望和决策。

本文将对历史史观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真实意义。

首先,历史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人们通过研究和考证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历史事实是不可更改的,虽然历史叙述可能存在主观色彩和偏见,但通过多方面材料的对比和交叉验证,可以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例如,在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审视和评价,不应受到个人偏见或政治立场的左右。

其次,历史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历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远流长的过程。

在历史发展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科技水平等都在不断演变和变革。

因此,对待历史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不能片面看待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事件,而需将其放置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审视和理解。

只有从历史的长远发展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规律和趋势。

第三,历史史观注重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教训。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人们可以发现历史发展中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因,从而汲取教训和启示。

例如,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时,可以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并且避免重蹈覆辙。

同时,也要注意历史的局限性,历史并非完全可复制和重演,人们在应用历史教训时需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斟酌和运用。

第四,历史史观关注历史的多样性和多维度。

历史并非单一的线性进展,而是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因素和维度。

历史叙述需要综合多种角度和文化视角,以更全面和多样的方式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例如,历史的叙述既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也可以从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

通过多维度的历史叙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最后,历史史观强调历史的积极意义和人类进步的价值。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历史研究思潮,它对传统的历史观进行了挑战和重构。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偶然而无意义的过程,认为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只是偶然的产物,没有固定的道德或意义。

在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意义进行了质疑。

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有着内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研究历史,可以理解人类的进步和演变过程,可以从历史中获得教训和启示。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历史没有固定的道德或意义,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只是偶然的产物,与现实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

历史虚无主义质疑传统历史观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历史只是一种个人或社会的想象和记忆。

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客观性进行了拷问。

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研究和考证来揭示历史的真相。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历史的真相是无法被完全还原和呈现的,历史的记载和解释受到人类主观意识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存在着偏见和误解。

历史虚无主义批评传统历史观的客观性,认为历史的真相是多元而模糊的,需要不断被客观地重新审视和解释。

历史虚无主义强调历史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传统的历史观往往将历史简化为线性的进步和发展过程,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归类为“英雄”和“胜利者”或“悲剧”的代表。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历史是多维和复杂的,历史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权力关系,历史的发展是根据不同力量的冲突和协商而产生的。

历史虚无主义关注历史中被忽略的边缘视角和主体,寻求多元的历史叙述和解释。

历史虚无主义强调历史记忆的重塑和重建。

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固定和不可更改的,历史的故事已经定论,而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历史记忆是不断重塑和重建的。

历史事实可以被不同的解释和叙述所改变,历史记忆的形成是社会和政治力量的结果。

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历史记忆的重塑和重建持保留态度,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传统历史观的质疑和重新评估,它对历史的意义、客观性、多维性和历史记忆进行了深入思考。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历史虚无主义(Historical Nihilism)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通常用来描述对历史、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等传统观念的否定、怀疑或颠覆。

这一观点认为,历史上的事件和文化传统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真相,甚至可以被否定或重新解释。

以下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1.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历史虚无主义可以追溯到现代哲学、后现代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兴起。

它在20世纪成为哲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2.对历史观的质疑:历史虚无主义质疑了传统历史观的绝对性和客观性。

它认为历史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记录,而是受到叙事者、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3.历史相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倡导历史相对主义,即不同的历史叙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历史观。

这使人们认识到历史是多义的,取决于不同的视角和背景。

4.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对于传统历史观和权威叙事提出了挑战。

它鼓励人们审视历史的构建和权威,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

5.风险和争议:历史虚无主义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它可能导致历史的相对化和否定,可能损害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6.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思:虽然历史虚无主义有其价值,但需要谨慎运用。

历史仍然有一定的客观性,且对于社会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概念,它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对传统历史观的批判和重新思考。

然而,如何平衡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与维护历史的客观性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议题。

必须认真对待历史事实,以正视听正面向未来。

必须认真对待历史事实,以正视听正面向未来。

必须认真对待历史事实,以正视听正面向未来。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库,是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历史是一面永不褪色的镜子,它展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记录着人类的罪恶与悲剧。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历史事实,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正视历史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研究和评估,不避开历史中的阴暗面和痛苦,深入挖掘历史中的真相,认识历史的局限性和局部性,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同时,面向未来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开创未来,抓住机遇,创新变革,为实现历史的理想和未来的希望而努力奋斗。

二、必须认真对待历史事实历史是一个个事件的记录,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简单地用单一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事件,必须全面、客观、科学地研究历史。

在历史研究中,需要运用多种方法,透过历史文献的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探究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深入反思历史事件对社会、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引以为戒,不断进步。

三、正视历史中的阴暗面和痛苦历史中的阴暗面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阴暗面和痛苦无论是出于自然、人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事件。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人类最痛苦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们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恶性程度摧毁了无数人的生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史中的“三八悲剧”,是中国封建社会旧制度下妇女受压迫的悲惨表现,必须引以为戒。

同时,历史上的黑暗事件,例如纳粹集中营、原子弹爆炸、文化大革命等,都应该被严肃地研究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深入挖掘历史中的真相历史中的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深入挖掘历史中的真相也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发展和学术思潮的变化,历史的真相是值得重新审视的。

简明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解析

简明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解析

第一次思考题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第二次思考题1.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第三次思考题1.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次思考题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二、简述或论述题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2,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对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3,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联系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并说明基层调处干群之间、民商之间发生的矛盾时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对历史学的新认识

对历史学的新认识

对历史学的新认识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对历史学的内涵的新认识,即史学家多角度全方位的诠释历史,各种观点相互交流借鉴,历史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学的根本任务既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到客观历史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不能满足于定论。

关键词:历史学;客观;现实;诠释历史在任何时候都是丰富多彩的,但历史学不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如果仅仅满足于所谓的定论,迷信所谓的权威,在前人的成果上徘徊不前,这样的历史学便是一潭死水。

一、历史学的客观实在性内涵二战期间,面对德国法西斯的铁蹄,马克布洛赫眉头紧锁、掩卷沉思。

他在为祖国命运忧虑,同时也在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沉思。

他的儿子向这位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代表了许多对历史学不了解的人的疑问,尤其在祖国沦亡、国难当头的情况下。

在布洛赫看来,这个问题切中了要害,是对史学存在的理由而言的,他“远远超越了职业道德之类的枝节问题,事实上,整个西方文明都与之有关。

”○1如果不能圆满的回答这个问题,历史学的处境会更加窘迫,因为一门学科连存在的理由都没有,它还有什么吸引人的魅力?由此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开始了为历史学的辩护。

一门学科要特别地为它辩护,而且是由一位大师写成论著的形式,可见这门学科处境有多尴尬,人们对它的误解有多深。

历史学有一个特殊性,很难给它下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些史学家断言,给历史下定义比撰写史书还难。

甚至有人说,古往今来,有多少位史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历史”的定义。

朱本源在《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开篇即列举了众多学者对历史学的定义,达20多种,这说明了历史多么难于把握。

“历史学不像精密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那样,有着某一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所一致同意的该学科的定义。

”○2确实,“历史”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专业历史学家的著作中,都经常被模糊地在几种意义上使用着。

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里是很难见到的。

虽然对历史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公认的。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如何看待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发挥历史资源‎的教育功能。

然而,近期以来,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出现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使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被‎歪曲、被篡改、被‚恶搞‛,甚至对其进行‎颠覆,扰乱人们视听‎,混淆是非观念‎,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单谈一下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一、必须搞清楚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我认为,任何人触及历‎史,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历史?从字面意思来‎看,历是经历、历法,是时间概念;史最早指的是‎记事者,后来的史官,引申为被记录‎的事情、事件。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历者过也,史者事也‛。

从史学理论来‎看,历史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狭义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一般意义上讲‎的历史,就是后者。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历史科‎学?不是所有的历‎史都是科学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外各国都流‎传下来了丰富‎的历史著作和‎史料,也有各种各样‎的史学思想和‎观点。

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严格说来这样‎的历史学还不‎成其为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科学与以‎前历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指导理论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

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戏说‎历史、解构历史、恶搞历史,甚至是否定历‎史结论、歪曲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等错误的观点‎和严肃言论,从根本上看,就是不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第三个问题:历史真相是什‎么?在我看来,所谓‚历史真相‛是个伪命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人类创造历史”——对一个复杂命题的新解读安东尼·吉登斯/郭忠华2012-8-27 14:31:20 来源:《学术月刊》(沪)2009年10期第17~23页【内容提要】“人类创造历史”是一个由马克思提出、但却未来得及加以详细说明的复杂命题,其中包含了“人类是谁”、“历史是什么”、“人类如何创造历史”、“人类在什么条件下创造历史”等有待进一步廓清的问题。

必须结合“历史性”、“反思性”等概念才能理解“历史”的含义,必须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创造”的含义。

从总体来说,该命题以一种非常精练的方式概括了人类行动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

它表明,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但历史并不总是按照人类设计好的方案向前发展,行动的意外后果和行动未预见到的后果是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必然发挥作用的因素。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当今仍然未能超出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给他提出的问题。

"Men make history" is a complicated statement brought forward by Karl Marx but was not clearly illustrated by him. This concise statement in fact contains questions such as "who is man", "what is history", "how does man make his history", and "under what kind of background does man make his history", etc.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history" needs to connect it with the concepts of "historicity" and "reflexivity", as well as "make" with the duality of structure.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statement precisely general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on and social history. It indicates that men make history, but the latter does not always develop along the blue print of the designation of human rac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and unforeseen consequences are necessaryaccompanied with the process of making history. Marx's analysis of capitalis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so far we haven't walked out the problems disclosed by him.【关键词】创造历史/马克思/结构二重性/资本主义makinghistory/Marx/duality of structure/capitalism【编者按】在1981-1994年这一段时间里,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先后出版了“社会理论三部曲”①,建立起完备的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

在其第一部的中文版行将在中国面世之际,2009年9月7日,应吉登斯的邀请,正在英国从事学术访问的中国学者郭忠华博士对他进行了专访。

主题主要围绕马克思提出的“人类创造历史”格言展开,较全面地体现了吉登斯的历史观,以及他与马克思之间的知识关联和他三十年来学术思想的变化。

现刊发于此,供读者评判。

[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09)10-0017-07郭忠华:吉登斯先生,您好!我们今天的对话可能与您近来接受的许多访谈不同,因为我们是要回到以前,回到您学术生涯的早期。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您早期的理论在中国学术界有着持久的影响力,比如您对三大思想家(马克思、涂尔干、韦伯)著作的诠释、结构化理论,以及您所建构的历史社会学理论和现代性理论等。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前不久刚翻译完您的“社会理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三部曲的完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第一部的出版到现在则已过去了近三十年,请问您当初设计这“三部曲”的初衷是什么?吉登斯:说实话,有些东西现在连我自己都记得不是太清楚了,真是对不起。

但我想总体来说是旨在做三件事情。

首先是社会“转型理论”(transformation theory)的问题。

我们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出发来阐述这一理论。

在那一时期,卡尔·马克思的历史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从事理论研究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历史“取向”(orientation)。

我试图把他对于历史的解释置于现代社会兴起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这种背景同时也是工业社会理论的源泉。

这是我的第一个关注点。

同时,我也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将社会学研究与古典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这一关注点后来促使我写成了《社会的构成》一书。

第三个关注点则是现代性的影响,现代性给全球社会所造成的各种后果。

对于这些研究主题,你可以设计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但你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三卷来写作。

第一卷以一种回溯的方式思考社会历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探讨过去形成的各种文明,以此了解人类究竟经历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

第二卷则是对民族国家和工业社会进行社会学思考。

民族国家的权力是现代性发展的关键方面。

在这一点上,民族国家与工业社会以前的传统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第三卷的主题要写什么,我曾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思考。

第三卷原来计划探讨有关国家政治方面的问题。

因为当历史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时候,传统政治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

比如,与传统国家相比,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发生了改变,现代国家建立在自然权利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合法性资源已经枯竭,国家认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但是,我后面改变了原来的写作计划,没有针对这一具体问题,而是从不同的视角构思了第三卷的写作主题,它与前面两卷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断裂。

郭忠华:1998年,您在接受克里斯托弗·皮尔森的采访时,他问起您贯穿一生的学术研究主题,我记得您是这样说的:“我想要考察以往经典社会理论的发展,为社会科学建立一个新的方法论框架,以分析现代性的突出特征。

”如果这样说的话,这意味着现代性从一开始就成为您学术研究的主题,您前面的工作都在为研究现代性进行铺垫。

但如果按照您刚才所说,里面尽管也提到了现代性,但它至多只是您第二阶段的学术研究主题,似乎并没有如接受该次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把现代性置于您学术研究的核心主题。

吉登斯:皮尔森的那次访谈是我第一次接受如此系统的采访,我的意思是它的可信度比我现在在这里所讲的要更高。

郭忠华:在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三大经典思想家当中,您似乎对马克思投入了最多的研究精力。

请问在这三大经典思想家当中,何者对您影响最甚,尤其是您如何看待自己与马克思之间的知识联系。

吉登斯:我没有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我更把它看作是一种思想传统,尽管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确有很多人把自己看做是马克思主义者。

或者正因为这种原因,我始终对马克斯·韦伯的学说感到某种“亲和力”(affinity),尽可能以某种不同于马克思的笔法进行写作。

但在我看来,与那个时期相比,即使在当今,马克思学说的真知灼见既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那就是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问题和后果所进行的卓越分析。

当今的全球金融危机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问题之间不无关联。

资本主义不能有效地维持自身的运作,马克思已经非常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扩张性、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技术进步、资本主义的危机趋势等,所有这些东西都具有持久的重要性。

当然,在我看来,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的理论,现在已受到质疑。

俄罗斯(应当是前苏联)曾经标榜过社会主义社会,但我不认为它真正从马克思那里吸收了多少东西。

因此,马克思仍然有着许多正确的东西,我们仍然挣扎于马克思所揭示的某些问题之中,即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尽管他有关资本主义替代物的构想人们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看法。

郭忠华:我也相信今天振荡全球的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某些不可分割的联系,您是否可以就这一问题提供某些更详细的解释。

吉登斯:当然,马克思本身对金融资本主义就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的分析对于分析当今金融资本主义所导致的各种问题来说仍然有效。

但是,超越于马克思当时的视野,具体到发生于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上来,我想马克思能够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肆无忌惮的全球金融市场,如何才能够控制它所带来的各种破坏性影响。

因此,我们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给他提出的问题。

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一个全球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挥着无所不在的影响。

就拿我们上次谈论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来说②,市场在其中仍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面对这一问题,你可以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来加以应对,因此它不是一个尚没有得到回答的问题,马克思的理论可以为应对这一问题提供大量的见解。

郭忠华:马克思试图解决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气候变化当然与资本主义存在某种关联,但我不认为这是为资本主义所专有的问题,社会主义在其历史上不是没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

我的意思是,不能把气候变化与资本主义单独联系在一起,这会使我们得出某些不可思议的结论。

实际上,在我看来,马克思在其有生之年的核心关注主题恰恰是资本主义的异化及其超越问题,他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资本主义的问题性。

吉登斯:但无论如何,我都认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某种形式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政府必须具有某种前瞻性思维。

应对气候变化的时候,必须把各种由社会机构所推进的议程转而由政府来接管,使之能够以一种系统而连贯的方式加以协调,这些做法与马克思的思想不会没有关联。

郭忠华:我在翻译和阅读您的著作的时候,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提到了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著名论断。

第一个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另一个是“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