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句子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

一、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这就要看所给你的句子是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如果出现在开头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 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5、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文章中一个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能有什么作用?结构上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等.内容上作用: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有血有肉充实,为下文蓄势等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现代文小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 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 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 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 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 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 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 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 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 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 例,在文学史上常有。
• 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 1、不要人为地“拔高” •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 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 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 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 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不过, 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这里便不再举例 阐述了。
• 策略 5 从变换的句式中领悟言外之意 •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各自的表达功能是不同的,但 陈述句和祈使句都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各自的意思,即变换成疑 问句。这样变换过来的疑问句就有了言外之意。反问句用疑问句 的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也有言外之意。如:那是我的错吗?表 示的意思是:这不是我的错。又如:你能打开窗户吗?在一定的 场合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有的疑问句,发话人和受话人 关系不同,会有不同的言外之意。如:你要命,还是要钱?如果 说话人是强盗,那么言外之意:不交钱就要你的命。如果双方是 夫妻,言外之意则是:别拼命干了,身体要紧。 • 有时祈使句能变换成陈述句来表意。如:屋子真热。 • 在一定的情景中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 • 书面语中语句结构形式的变化也能表现言外之意,如: • 临日,贾母带着蓉妻坐一乘驮轿,王夫人在后亦坐一乘驮轿, 贾珍骑马率了众家丁护卫, 又有几辆大车与婆子丫鬟等坐,并 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 • 画线的句子结构与前边三分句不同,采用了无主句与前边对照, 作者以示贾府主仆等级分别。这层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通过 句子结构变化形成的对比来表现的。这种“言不尽意”要比通过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之间的变换表现的言外之意隐含得多,不 仔细品味是领悟不到的。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状物 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物的特点、特征的细致 具体的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
衬托或烘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
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
借古讽今
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史实等来 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
它能隐晦含蓄地表达作 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 出的的对显示的不满或批评。
托物言志
通过描摹事物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事物的特点,寄托作者 的心志,说明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 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 地说明白,使道理生动而具 体,更有说服力。
强调”加强语气 等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引出 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用在开头或结尾,除引 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 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引起读者对+对象
+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引
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用
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
散文(小说)
随笔(政论文)
种
类
分类及说明
记
叙
顺序
交代清楚明
白
散文中,为表达主旨 作铺垫。
小说中,塑造形象, 表达主旨。
1.引出需要阐发的事理。
2•作为事理的材料论据。
3.使阐发的事理形象生动。
倒叙
引起悬念
插叙
使叙述完整
补叙
对前面的叙
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文中的承上启下句是指一句话在承上接下的同时,为下文的内容作出概述或铺垫。
这一句型的使用对于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路,同时提高文章的整体水平。
以下是几个例子:
例子一:
承上:“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
启下:“一种新型的环保方式是通过回收废旧电器,从源头上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
解析:这个例子中,承上句明确了文章在讨论环境保护的问题,在启下句中引入了一个新的环保方式,为下文的阐述作出了铺垫。
例子二:
承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分配的很难均衡。
”
启下:“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有计划地规划每一天的时间。
”
解析:这个例子中,承上句详细阐述了一个问题,启下句针对
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为下面对这个方法的具体讲解作出了铺垫。
例子三:
承上:“这个城市的道路比大多数城市都要宽阔。
”
启下:“然而,车辆拥堵的情况仍然存在。
”
解析:这个例子中,承上句给读者展示了城市道路的状况,启下句则指出了这个城市的通行效率不高,为下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作出了一个引入。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承上启下这种语言技巧在文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文章的阐述更加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思路和意图。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运用这种句型,并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修辞手法 + 内容 + 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拟人: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夸张:突出某某事物的……特征,加强了……感情。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
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反复: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
(6)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7)设问: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8)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文章情感的表达。
3、例子:(1)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积极的修辞,是人性的闪光。
朱自清在《春》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春之图画。
有人说,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修辞运用的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
一篇优美的《春》,就是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所连缀而成的。
简要分析朱自清《春》里优美句子的表达效果:①(3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小学语文阅读之理解句子含义与句子作用(学生)

小学语文阅读之理解句子含义与句子作用一、同步知识梳理小学阅读理解句子具体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句子意思:①能联系文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合理推想、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②能就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③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④正确理解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反问句、排比句、设问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⑤通过句式变换,领悟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
二、同步典型例题分析题型1: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
(修辞手法入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分析:把“老桥”比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修辞手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好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钦佩。
(读者的感受)题型2:读读下面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句子的含义。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打哪些“不确定”?)分析:①“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②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可预料的情况,如考试下降,家人下岗了,生病了,朋友之间闹矛盾等等……题型3: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画出这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分析: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
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句子在文章中不同位置的作用

句子在文章中不同位置的作用关于文章,句子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
句子的位置决定了文章的结构,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并可以表现出文章中的各种主题及其相关性。
本文将就文章中句子在不同位置的作用展开讨论,以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句子位置的理解。
首先,句子在文章开头的位置可以简单地说明文章的主题和构思。
以文章开头位置开始,通常会把文章脉络放在前面,让读者一目了然,从而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中的内容。
放在开头的句子可以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的重心,是文章的理解的基石。
因此,组织者应在开头尽可能准确清晰地说明文章的中心思想,以此对文章的主体思想及文章的整体框架做出充分解释。
其次,句子在文章中间位置承担着一些重要功能。
放在文章中间的句子,不仅可以表达论点,还可以支撑文章的框架,并可以把文章的基本思想串联起来。
句子的位置是解释文章的结构的重要媒介,组织者应当有计划地在文章中对文章的各个要点进行展开,说明文章的内容,以此有效地把文章的主题展现出来。
最后,句子在文章结尾的位置是文章最后的重点。
结尾的句子可以表达结论,总结文章的主题,并可以把文章中所有内容联系起来。
结尾句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组织者应当特别注意,合理放置句子,以保证文章有点题的效果,使得文章更有质量、更有效果,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概念堆砌。
综上所述,文章中句子在不同位置扮演着不同的作用,从开头到结尾,句子的位置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句子的合理放置是组织文章的基本原则,文章的有效表达,以及文章的质量和效果,也需要从句子的位置上展开考量。
只有句子的位置恰当,文章的表达方式才能引人入胜,只有句子的位置合理,文章的思想才能深入浅出,对文章的主体思想做出有力的解释。
因此,在文章中句子的位置,不可轻视,而应把该位置要求作为文章组织的基础,以便使文章更有效果、更有质量。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句子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在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构建语言结构、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
在文中,句子的作用多种多样,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首先,句子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特定的信息,通过句子之间的连接和衔接,构成了完整的语篇。
句子的清晰明了,能够让读者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其次,句子在文中扮演着铺垫和过渡的角色。
在文章中,合理的句子连接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更加清晰。
通过使用适当的过渡句,可以使文章段落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突兀和断裂。
另外,句子还可以通过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比如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都是通过句子的运用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一个巧妙的句子,往往能够让文章的表现力倍增,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句子还可以通过语气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比如用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可以使文章的语气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感染力。
句子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能够直接影响到读者的情绪和情感。
最后,句子在文中还扮演着总结和归纳的作用。
一个精炼的句子,往往能够在文章的结尾处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让整篇文章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通过对前文的总结和归纳,句子能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让读者对文章的核心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综上所述,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们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构建文章结构、增强表现力、表达情感和总结归纳的重要工具。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句子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文章服务,让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比照: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比照、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答复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答复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答复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衬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比照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记叙文阅读中对句子的理解

记叙文阅读中对句子的理解一.要求新课标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杭考纲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二.考查的形式1. 分析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分析重要句子在给文段中有什么含义3.对文中某重要句子进行赏析4.分析重要句子表现的思想感情三.考场实战1.含义和作用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007年杭州中考第14题2.句子的赏析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一会儿欣赏健美躯体的影子,一会儿欣赏修长的四肢,还摆出一些造型欣赏着自己,一双毛茸茸的漂亮的眼睛在注视露水中的自己时也含情脉脉。
②我突然觉得它变得高大起来,从它矫健优美的四肢中透出一股摄人魂魄的力量。
——2008年杭州中考第13题3.表现得思想感情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
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2010年杭州中考第12题四.分条解析(一)句子的作用方法:分析句子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在结构上: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教材:1.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七年级·上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问:为什么作者要说“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句子的表达效果有哪些

句⼦的表达效果有哪些1. 怎么区分句⼦表达效果品析句⼦的表达效果1.⽐喻:作⽤: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动具体形象,给⼈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疏的事物解说,即打⽐⽅,帮助⼈深⼊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拟⼈:作⽤:把禽兽鸟⾍花草树⽊或其他⽆⽣命的事物当成⼈写,使具体事物⼈格化,语⾔⽣动形象。
夸张:作⽤:提⽰事物本质,烘托⽓氛,加强渲染⼒,引起联想效果。
排⽐:作⽤:加强语势、语⾔⽓氛,使⽂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有⽓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度概括,易于记忆,有⾳乐美感。
6.反复:作⽤:主要运⽤在诗⽂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
同时,反复的修辞⼿法还可以使诗⽂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语⾔美。
设问:作⽤: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物的思想活动。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加强语⽓,发⼈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中的⽓势和说服⼒。
9.引⽤:作⽤: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富启发性,⽽且语⾔精炼,含蓄典雅。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或事物,⽽是借⽤与它有密切相关的⼈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的形象性,使⽂笔简洁精炼,语⾔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动的效果反语:⽤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亲密友好的感情。
对⽐:⽤对⽐,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的两种事物或同⼀事物的两个⽅⾯,应该有互相对⽴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的。
作⽤:运⽤这种⼿法,有利于充分显⽰事物的⽭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这种⼿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给⼈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联想到⼀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小说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用

小说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用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用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1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2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什么是语境呢? 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
所谓内部语境,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上下篇等,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
而“外部语境”,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二、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用(1)词语和语句的含义:①词语或语句的表层含义,联系上下文的相应内容;③深层含义:联系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2)词语和句子的作用从四个方面思考:修辞或者表达技巧、结构、人物或环境描写、表情达意。
①修辞或者表达技巧的作用(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A.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答题步骤: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现象,表达了……思想感情。
B.拟人:将所描之物(景)赋予人的特征,具体形象,阐明事理或抒发感情。
答题步骤: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现象,表达了……思想感情。
C.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D.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E.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F.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G.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从句子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范围和内涵。
暂时写到这里,以后陆续增加新的内容或体会。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追本溯源,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有专家说,赏析句子的作用,其实还是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考核的,主观赏析是无法进行考核的,因为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所以,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
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
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
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另外2、3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再结合主题分析其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北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所以接着分析为,此句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飘摇不定,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4、衬托(正衬、反衬)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10、开门见山,点题11、总领上文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实例分析」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
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
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
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1)比喻。
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
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答:如何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有这样几类:1、含义深刻的句子,深沉含蓄有哲理;2、言约意丰的句子,读后让人回味不已;3、表现中心的句子,画龙点睛,揭示本质。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这是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之一。
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熟读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内容,并在阅读中找出句子的关键词语。
弄清关键词的本义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抓住“焦急”、“耐心”这两个关键词去理解课文。
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到灵车绝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些句子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这种句子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有联系上下文,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文的内在联系入手,才可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明确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草原》一文中有一句话:“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如果从句子本身看,我们会认为这句话是写作者初次看到草原美景时的心情的。
但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这种理解虽然正确,但却很肤浅、笼统。
草原的景色奇异而美丽,是作者从未见过的,景色的美丽出乎他的意料,所以他才感到惊讶,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景色。
“愿久立四望”反映了作者想尽情欣赏的心情,此时作者的感情已由初见草原时的激昂豪放转为细腻深沉,心中充满了遐想,他被这“奇丽”的美景陶醉了,所以“低吟”一首小诗最能表现此时的心境,而不再是“高歌”一曲。
通过贯穿前后,上下联系,就会由浅层次的认识发展到深层次的理解,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以及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内外联系,通过联想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内外联系”是指在理解句子意思时要围绕句子的关键点,将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必要的思维补充,产生具体感觉,领悟句子含义。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身达半个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这样一联系更让我们觉得遵守纪律、意志坚强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四、通过修辞理解句子的含义有些句子可以通过分析作者修辞手法的运行进行理解,这些句子一般都要首先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面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动”形容就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
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