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合集下载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快乐老师的博客●导航仪同学们,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有一些词语或句子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能快速准确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到作者情感、明白文章表达的主旨。

它在课文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是文章中关键词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点津石一、什么是关键词句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

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1. 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2. 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二、如何体会关键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一,潜心阅读文本,找准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及表现方法。

第二,抓住关键词句,并做上记号。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第三,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理解句子后再回到文本,整体体会语篇的思想感情。

(一)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记叙文常以多种修辞方法使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情味。

阅读时,作一点修辞分析,理解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对语句中的情味感受更真切例1: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神来。

这段话一连用了两个“扑”字,为什么不用“飞”呢?因为,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对海鸥来说,老人就是他们的亲人,海鸥不能让别人带走老人。

此时用“扑”更能体现海鸥悲伤、无奈、急切和焦虑的心情,他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例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鲁教版五下《匆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法,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

轻烟、薄雾的特点是缥缈易逝,瞬间能被“吹散”,被“蒸融”。

在这种比喻中,让我们体会到时光是极其容易流逝的。

赏 析 关 键 语 句

赏 析 关 键 语 句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 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 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 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2、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荷花 刚开、全开、未开时的三种状态,十分形象自然。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1、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 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也是非常保贵的 肥料。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2、一段话的大意需要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 进行概括。
如,课文《花钟》: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 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 关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 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 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 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 美丽的笑脸……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赏析关键语句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一、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关键语句的位置
三、关键语句的作用
四、关键语句的运用
五、关键语句的意义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一、什么是关键语句?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作者:秦冶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7期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其中一个方面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语文考试改革、中考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还有一些客观试题,但主观试题明显加大,而且还有一些开放型的很有创意的题型。

而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经常出现在各地中考试题上。

优秀记叙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却是十分精心的。

一些重点语句和段落,内容含蓄,既有字面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涵义,有时蕴含作者强烈的情,有时揭示文章的主题。

阅读时,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一、什么是关键字词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

那么,什么是关键词、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1.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2.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二、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在现代文阅读中,若能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词句,有助于把握文意和全文的主旨,那么,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上下文,就是语言因素的语境。

它对词语的意义有过滤作用,它能滤掉多义词中与语境不合的义项,只留下有关义项,它能滤掉有歧义的句子中与语境不合的意思,留下相合的意思。

语境可使词义、句义更具体明确、内涵更丰富。

下面我们来看以下两个句子。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2)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

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王愿坚《七根火柴》)以上两句“蹒跚”一词意思一样,但表达的作用不一样。

前一句“蹒跚”意在表明“父亲”虽然年老体胖,走路腿脚不灵便,却坚持爬上爬下,穿越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充分表达了父子情深。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一、课标法则: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概念解说: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现代文小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现代文小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 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 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 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 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 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 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 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 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 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 例,在文学史上常有。
• 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 1、不要人为地“拔高” •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 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 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 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 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不过, 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这里便不再举例 阐述了。
• 策略 5 从变换的句式中领悟言外之意 •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各自的表达功能是不同的,但 陈述句和祈使句都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各自的意思,即变换成疑 问句。这样变换过来的疑问句就有了言外之意。反问句用疑问句 的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也有言外之意。如:那是我的错吗?表 示的意思是:这不是我的错。又如:你能打开窗户吗?在一定的 场合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有的疑问句,发话人和受话人 关系不同,会有不同的言外之意。如:你要命,还是要钱?如果 说话人是强盗,那么言外之意:不交钱就要你的命。如果双方是 夫妻,言外之意则是:别拼命干了,身体要紧。 • 有时祈使句能变换成陈述句来表意。如:屋子真热。 • 在一定的情景中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 • 书面语中语句结构形式的变化也能表现言外之意,如: • 临日,贾母带着蓉妻坐一乘驮轿,王夫人在后亦坐一乘驮轿, 贾珍骑马率了众家丁护卫, 又有几辆大车与婆子丫鬟等坐,并 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 • 画线的句子结构与前边三分句不同,采用了无主句与前边对照, 作者以示贾府主仆等级分别。这层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通过 句子结构变化形成的对比来表现的。这种“言不尽意”要比通过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之间的变换表现的言外之意隐含得多,不 仔细品味是领悟不到的。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作者:杨爱珍来源:《课外语文》2024年第02期文学就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有人、有物、有事、有理,让我们窥见另一个时空的美好和黑暗,感受到另一个时空的快乐和感伤,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而这些美好和黑暗、快乐和感伤都隐藏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句子也能让文章呈现出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所以,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从而获得阅读文本美的认识和体验。

这也是语文中考当中常见的文学类文本题型之一,它对强化个人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立足课标和中考语文考查要点,以鲁迅的《故乡》为例理解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和含义。

一、理解语句效果和含义的前提在实际的中考题型中,如果离开文本去贸然地谈句子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单个句子、词语并不能代表整体,反而陷入了“断章取义”的境地,为此,阅读文本中有一个前提不能去掉,那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我们知道,作者写一篇文章肯定有自己的目的,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点,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也就是说作者是想通过故事中的人或者事,反映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

比方说在鲁迅的《故乡》当中,文中通过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三个部分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以杨二嫂和闰土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下层人民生活悲惨现状,他们经济上破产,于是在生活上难以为继;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还遭受到封建时代旧观念、旧思想的迫害,始终难以抽出身来,并由此造成了他们思想上的麻木,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加深,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为了达到这样的写作目的,鲁迅精心构思了很多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描写了生动形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考点解说: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它们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要句子”通常指文眼,主旨句,警策句等,实际上关键语句还不止这些,如,从文体的角度着眼,记叙文,散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往往是关键语句。

“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考查方式:1,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或分析重要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考查实质】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

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教学过程:一,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1,关键词突破法有些句子,其含意主要通过一些关键词语显现。

关键词,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还有一些是使用了修辞等写作手法,需要明确意义的句子。

我们只要把句中关键词的含义分析透彻,就可以进而推知全句全段的意思,这就是关键词突破法。

第一步理解分析句子,找关键词语第二步结合语境巧分析第三步按点组织答案答题时做到:抓关键+巧分析+建答案例1 张家界卞毓方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

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

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满艰难 • 3.去比喻:瞎子的生活道路充满艰难。 • 答案:比喻像瞎子一样的人所面临的困难极
其多,生存极其艰难。
第12页,共24页。
• 总结: • 要回答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所提的问题本
身如果是比喻句,答案则是找到本体就行。 • 基本步骤: • 1、找出处并标明 • 2、将原句转化为比喻句 • 3、去掉比喻成分,留下本体成分即是答案
第13页,共24页。
小结: 特点:修辞句 方法:找出修辞, 挖出本体, 替换成句。
第14页,共24页。
• 第二类 考查方式:分析作者说文中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
• 技巧点拨: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是指: 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
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 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
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
“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
衬托 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
对比 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
象征 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理解句子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 ①表层字面义
• ②语境临时义 • ③句外延伸义
第4页,共24页。
高考考查方式
• 第一类: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如何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 技巧点拨: 所谓“含义”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
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 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
的。从风的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7-9年级新课程标准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其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从句子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范围和内涵。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追本溯源,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有专家说,赏析句子的作用,其实还是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考核的,主观赏析是无法进行考核的,因为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所以,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

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

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

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另外2、3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

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再结合主题分析其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北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所以接着分析为,此句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飘摇不定,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4、衬托(正衬、反衬)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10、开门见山,点题11、总领上文读懂记叙文——句子篇2006-3-21大中小】【打印】【关闭】在《理解篇》里我们讲了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特殊的词语,对句子的理解在记叙文阅读中有着和词语理解一样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更高的地位。

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方面来说,句子在语篇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的特殊用法;句子的在内容上体现文章主旨;表现力可以主要从修辞入手。

这一章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句子在记叙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实例分析」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

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

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

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1)比喻。

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

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先看下面的例题:[例1]2000年高考2卷第四题的22题: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23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例2]2001年高考2卷第四题24题: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例3]2002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2题: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例4]2003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从以上四例可以看出: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还要注意名词,代词。

不仅要重视议论性句子,抒情性句子,还要注意描写性语句。

此外,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铺垫、照应性句子,总领、总结性句子,修饰成分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引用名言诗句的句子,打破常规结构形式的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格的句子等。

这些都是高考试卷容易设阅读理解题,让学生揣摩的地方。

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看,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全文、过渡、照应、铺垫作用的词句。

从修辞效果角度来看,用比喻使文句生动形象的句子,用拟人使文句亲切可感的句子,用对比使事物得到强调突出的句子,用排比使文句增强语势的句子。

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看,有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或升华中心作用的句子。

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来看,有表现作者热爱、怀念、珍惜、愤恨、厌恶、鄙视等各种情感的句子。

对这些,我们都应该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来理解,有自身读后的主观心理感受。

二、解答技巧至于解答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搞清这个词、这句话表面意义是什么,然后,再看一下用什么方法表达,接着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如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含义就基本上就领悟得八九不离十了。

[例5]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的现代文阅读,第19题的提问: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这就是一个揣摩语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问题。

我们不妨先想一想,“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知音难求”,这样就答出了句子的表层含义,接着思考一下“俞伯牙为什么兴奋?”因为只有钟子期能够准确地感知他的琴声,能够准确地领悟他的情思。

然后再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写知音难求?”显然,是为了表现俞伯牙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一般人听不懂,所以知音难求。

这样,就恰当地回答出了句子的深层含义。

第21题,文中的对应文段及对应点,应该是第三、四、五自然,答案之一应从反方面去概括,即“伯牙不再操琴”将意味着“再无新的知音”,而知音总是越多越好。

答案之二应从正面来回答伯牙为什么必须“再操其琴”,因为其高超的技艺乃千辛万苦才得,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