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城市、阶级与个体
从《嘉莉妹妹》看19世纪末美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
从《嘉莉妹妹》看19世纪末美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不少于1000字《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小说,描写了19世纪末纽约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
本文将从小说中的角色、场景、情节等方面来分析这一时期的美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
首先,小说中的主角嘉莉妹妹就是典型的贫苦工人家庭的孩子。
她的父亲是一名著名的歌手,却因为酗酒和性格问题而没落。
母亲是个无依无靠的女人,经常出入卡片厅和小饭馆赚取微薄收入。
嘉莉在家庭中扮演着家务劳动者的角色,为了补贴家用,她常常到卡片厅充当麻雀,通过赢钱来支撑家庭。
可是这种生活让她很疲惫,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开始在一家袜子店工作。
这种工作很辛苦,她需要整天站着工作,不仅收入微薄,身体也受到了很大损伤。
其次,小说描写了当时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场景。
嘉莉在一家袜子店工作,这家店经营不善,店主几乎每天都在破产的边缘徘徊。
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不仅要压低员工的工资,还要逼迫他们加班。
而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工人们的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受到的待遇也很低。
他们可能一天只能赚一两美元,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很多人甚至饱受贫困和饥饿的煎熬。
再次,小说还展示了当时工人阶级的诸多困境。
比如,女性工人遭受到性骚扰、歧视等问题,他们没有什么权利和保障。
嘉莉就受到了店主和其他男性工人的骚扰,有时甚至被迫做出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种情况让她感到不安和恐惧,但她又无法反抗。
此外,当时的工人阶级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和教育背景,缺乏组织和团结。
这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受到剥削和忽视。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还揭示了当时工人阶级对于平等、尊严和自由的不屈追求。
嘉莉的经历不仅表明她的不满,更代表了整个工人阶级的情感和呼声。
他们不能接受糟糕的工作和待遇,他们渴望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工作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人阶级逐渐崛起,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推动了一系列工会以及工人权益的法律改革。
总之,19世纪末的美国工人阶级生活十分艰苦,现实中的贫穷、饥饿和不公平让许多工人心灰意冷。
德莱塞《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基本内容
自然主义主张将人视为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强调社会和自然环境对 个体行为和命运的影响。在《嘉莉妹妹》中,这种影响无处不在。嘉莉,一个农 村姑娘,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却因贫困而出卖了自己的贞操。她的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被社会环境所左右,而她所做出的选择也无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基本内容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 碑意义的作品。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女孩嘉莉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为线索,揭示了 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较量,同时也展示了主人公嘉莉的悲剧命 运。本次演示将主要探讨《嘉莉妹妹》中的社会悲剧。
一、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德莱塞的社会悲剧《嘉莉妹妹》
在结论中,《嘉莉妹妹》是一部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现象的小 说。通过主人公嘉莉妹妹的经历,作者德莱塞揭示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带 来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这部小说展现了社会的悲剧性,使读者深刻认识 到社会不公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对人性的真实描绘,使读者思考道德和社会问题 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嘉莉的经历是德莱赛笔下的自然主义杰作。她在大城市中为了生存而挣扎, 从贫困到成为演员的成功转变,都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决定性影 响。同时,她的命运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法则面前的无力和无奈。尽管她努力追 求幸福,但最终还是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社会环境的制约。
基本内容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看,《嘉莉妹妹》所揭示的不仅是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 决定性影响,更是人类在自然法则面前的无力和无奈。这部作品让我们深刻认识 到,个体的命运往往受到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制约,而人类在面对这些无法抗拒的 因素时,往往会显得无能为力。
《嘉莉妹妹》的城市奋斗
《嘉莉妹妹》的城市奋斗《嘉莉妹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嘉莉妹妹在城市中的奋斗历程。
嘉莉,一个怀揣着梦想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的年轻女孩。
她满怀希望,渴望在这个繁华的都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初到城市,嘉莉眼中所见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和令人向往。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她重重一击。
她身无分文,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依靠微薄的薪水维持生计。
她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与其他同样贫困的人们挤在一起。
工作的劳累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嘉莉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她渴望改变,渴望拥有更多。
在嘉莉的奋斗过程中,爱情成为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她先后与两个男人有过情感纠葛。
杜洛埃,一个善于花言巧语的推销员,他的出现给嘉莉带来了物质上的改善,让她暂时摆脱了贫困的生活。
然而,嘉莉很快就发现,杜洛埃只是把她当作一个玩物,并非真心爱她。
后来,嘉莉遇到了赫斯渥。
赫斯渥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但他为了嘉莉,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起初,嘉莉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和依靠。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赫斯渥的事业逐渐衰败,他们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嘉莉在爱情中的遭遇让她明白了,依靠男人并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她开始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想要的生活。
嘉莉有着出众的外貌和一定的表演天赋,她抓住机会进入了演艺界。
在演艺界的道路上,嘉莉也并非一帆风顺。
她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演技,才能在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
她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
她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尝试,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成功。
嘉莉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明星,拥有了丰厚的收入和众多的粉丝。
她过上了曾经梦寐以求的富裕生活,住进了豪华的公寓,穿着华丽的服饰。
然而,当她真正实现了物质上的富足时,却发现内心依然空虚。
嘉莉妹妹的城市奋斗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为了追求财富和地位不择手段。
《嘉莉妹妹》中城市空间观念与城市话语
《嘉莉妹妹》中的城市空间观念与城市话语摘要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开始成为文学创造的主题。
德莱塞作为美国城市小说的先驱,在其作品《嘉莉妹妹》中,通过对芝加哥与纽约两个城市空间观念的透视,描述了城市生活给人的神秘感与陌生感,也揭示了城市生活中的道德滑坡、残酷竞争、人性堕落、物欲横流及其这些城市现象所蕴涵的价值观念。
作为小说情节发生的背景,城市话语本身获得了一种“言说”自己的意义,而城市空间本身又展示了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嘉莉妹妹》城市空间城市话语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嘉莉妹妹》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品。
德莱塞的小说总是以城市作为故事情节的背景,无论是描写农村姑娘进城谋生的普通人的悲剧,如《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还是反映金融寡头商业斗争和淫荡堕落的上层人物的悲剧,如《欲望三部曲》,或是反映整个美国道德滑坡与精神丧失的民族悲剧,如《美国悲剧》,都是以城市为背景进行创作的,所以德莱塞常常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城市小说的开拓者”。
正如批评家格尔凡特所说:“随着《嘉莉妹妹》的出版,20世纪的美国城市小说产生了。
尽管同时代的其他小说也透视现代城市生活,但却没有一部把主要的城市主体、态度、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创作出一种与19世纪文学传统截然不同的新小说。
”城市自古就有,但是工业化时期城市的兴起却使得城市成为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文学创作的主题,原因是:城市化的过程从本质上改变了农业文明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城市成为主导大众社会生活的主要文明形式。
在德莱塞的小说中,城市作为一种普遍的故事背景,既呈现出一种可观的地理位置,又揭示一种主观的生活氛围;作为一种叙述,城市则更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控制与遏制社会主体认知与言说的话语模式。
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尔在研究城市符号时说:“城市是一种话语,这个话语是一种真正的语言:城市对居民有一种话语,居民对城市也有一种话语。
物化世界里迷失的女人——“嘉莉妹妹”
【摘要】德莱塞生活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盛行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的垄断阶段。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工业发展也破坏了人们自然的生存环境,尤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腐蚀人们的心灵和美好的感情。
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风尚,人们对物质和财富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整个社会的精神圈都出现了危机和失衡。
嘉莉妹妹也深陷欲望泥沼不能自拔,成为面临精神生态危机的千千万万个美国人之一。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精神生态危机;物化德莱塞是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
著名文学批评家艾伦·泰特把他与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称他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三位小说家之一。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真实而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残酷的社会竞争和人与人之间更加冷酷的金钱关系。
他的小说《嘉莉妹妹》描绘了一位农村姑娘嘉莉,移民到芝加哥城市,不名一文,却深陷欲望泥沼,先后和两个男人同居,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
德莱塞生活的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的垄断阶段。
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大行其道,人们对物质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人的精神受到污染,处在精神危机的边缘。
弗罗姆说“过多的有用东西生产会生产出过多的无用人口。
在精神健康意义上,20世纪比19世纪甚至病得更厉害。
”(弗洛姆73)这个过程可以说是随资本主义和都市商业的发展而发生的。
嘉莉的美国梦,她成长和发迹的过程,最终的迷惑、空虚和精神危机,无数的美国人、美国女性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
德莱塞在作品中采用一种像科学家般只尊重事实的客观态度,把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所暴露的丑陋和危机,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物质商品化·心灵拜物化1860年至1865年的内战之后,美国的工商业迅猛发展,为了维持这种发展定制的移民政策已经在改变旧式的美国,美国从一个田园式的农村农场国家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_嘉莉妹妹_折射美国社会的镜子
1 2
姨R2-X2
h R
姨R2-X2
= h (R2-x2) 2R
截去部分的体积为:
乙 V'=4
Rh 0 2R
姨R2-X2
dx=
4 3
hR2
楔形体的体积为:
V=πhR2-
4 3
hR2=hR2(π-
4 3
)
图4
图5
圆楔体的横截面是一系列楔形,当横截面过底面圆心时截面图形
才为唯一的等腰三角形,它的体积的求法和正劈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上接第 72 页) 众多的资本主义贵族中找不到一份真正的爱情。在他 们的生活中充满尔虞我诈,即使其中一位被排挤出局,也没有人会为之 惋惜,多的只是饭后闲聊的话题而已。资本主义社会是极度冷漠的,资 本主义者的生活是腐朽不堪的。
结论 自然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最为流行的文学流派。这一时期的自然 主义作家真实而科学地反映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状况,以及在 这样一个冷漠的机械化社会中人类的渺小与无助。西奥多·德莱塞独辟 蹊径,从维多利亚时期的胆怯与斯文风格,转向真实、大胆。借用锋利的 笔锋,通过《嘉莉妹妹》这部作品批判和揭露了整个美国资本主义社会
嘉莉去往芝加哥的目的就是寻求像上层社会一样奢华的生活。她 的目标最终实现了,却不觉得快乐。因为人们对于“美国梦”的理解是粗 俗虚幻的,他们最终并不能得到自己所求,而只会变得粗俗、冷酷。
3.1.2 嘉莉“美国梦”的成败 嘉莉在作品中被塑造成残酷社会的勇者。她漂亮、聪明、年轻。她善 于利用所长抓住周围的机遇。从一个仅怀揣四美元又找不到工作糊口 的农村姑娘到璀璨明星,嘉莉无疑是成功的。但是,成名之后衣食无忧 的生活并没有给嘉莉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原因在于嘉莉在自我塑造 时,实际上发生了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对立,也就是自我的异化。” 嘉莉的命运在文学界引起过巨大的争议,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 因为嘉莉没有受到惩罚。她不像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或克兰 斯的《麦琪》中堕落的女主角那样不得不死去。这就意味着人们渐渐从 传统观念中觉悟过来,这也意味着新旧交替的美国社会人们意识、信念 的模糊。 3.2 杜洛埃和郝斯特沃的堕落生活 3.2.1 杜洛埃和资本主义社会缩影 杜洛埃在整个小说的情节中是一个次重的角色,但他在嘉莉的命 运变革中又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按照财富以及社会地位的 等级来划分,毫无疑问,郝斯特沃是属于上层社会的,嘉莉则是底层社 会的一份子。而杜洛埃显然属于中层社会,处于链接郝斯特沃与嘉莉的 纽带上。杜洛埃第一个在火车上邂逅了嘉莉,也是他在嘉莉失业后再一 次与嘉莉相遇并把嘉莉带入表演界,而后还是他将嘉莉介绍给郝斯特 沃。杜洛埃对嘉莉而言就像一把梯子,一步步的把她送到她想要到达的 地方,一步步的把她引入上层社会的生活。 但是杜洛埃对嘉莉的大献殷勤并不是出于一个富人对穷人的无怨 无悔的帮助,而是有着自私的动机。他就像所有资产阶级一般有着腐朽 的生活意识。他贪婪嘉莉的美貌,他对女人的心思了如指掌,尤其是像 嘉莉那般对物质有着强烈欲望的女人更是如此。他追求物质的拥有和 华丽的外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锻炼得麻木不仁。杜洛埃在小说中的人 物形象是零碎的,但从他身上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华丽外表下虚伪的实 质。 3.2.2 郝斯特沃的堕落资本主义生活 郝斯特沃是当时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典型。德莱塞对郝斯特沃的 刻画丝毫不逊色于对嘉莉的刻画。郝斯特沃在芝加哥拥有自己的财富 和事业,但家庭的不和睦使他沉迷于酒色和交际。对嘉莉的迷恋致使他 步入歧途,逃往纽约。纽约名人群集,富豪商贾多如牛毛。不择手段的生 意法:贿赂政治家,践踏别人的财产,不增资而获利,甚至敲诈勒索等, 都不是郝斯特沃所能理解、适应并接受的。离开了芝加哥,郝斯特沃的 功名也随之远去,噩运接踵而至。 评论界曾认为,郝斯特沃的命运将是嘉莉命运的延续。在过惯了空 虚无奈的日子以后,为了寻求刺激和所谓的激情而误入歧途。这便是当 时美国社会迂腐的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他们沉湎于灯红酒绿的生活,对 家庭缺乏责任感。他们有应酬不完的交际活动,却在 (下转第 67 页)
浅析《嘉莉妹妹》中的都市形象
下 的都 市形象 , 以揭示 都市 的本质 和存在 的 问题 。 关键 词 :德莱塞 ; 都市 ; 《 嘉 莉妹妹 》
《 嘉莉 妹妹 》是 美 国作 家德 莱塞 的成 名 之作 ,也 是 最 早反映 2 O 世 纪 美 国城 市 生 活 的 小说 。“ 当时 美 国正 处 于 工业化 与城 市化迅 猛发 展 的转型 阶段 , 传 统 的农业 生活 在 城 市 文 明的 召唤下 迅速 解体 ”[ 1 ] P 8 8  ̄工 业化 和城 市化 造 成 大 量 的人 口从 农 村 涌 向城 市 ,他 们 怀 揣希 望 ,渴 望 能 融 入 城市 之 中 。作 者 以写 实 的 手法 描 绘 了芝 加 哥 和纽 约 这 两座 典型城 市 ,再现 了处 于变 革 中的美 国城 市生活 。 五 十 万 的人 口,可 它 的 雄 心 ,胆 识和 进 射 的 活 力足 以和 百 万 人 口的 大 都 市 相 抗 衡 ” 。五 十 万 的人 口对 刚 从 乡 村 来 到城 市 的嘉 莉 来说 是 何等 的 庞大 , 那 些林 立 的 写字 楼 , 华 丽 的 商店 , 不 断 扩 建 的 城 区更 让 她 感 觉 自己 的 渺 小 。 初 到 芝 加 哥 ,外 出 找工 作 的 嘉莉 ,完 全被 城 市 的 气派 给 震 慑 住 ,竟 然 连 走 进 去 求 职 的 勇气 都 没 有 。“ 人 口 的密 集 造 成 的 成 百上 千 的 人忙 忙 碌碌 ,使 嘉莉 造 成 自 己被 裹 挟 其 中 的感 觉 ”[ 2 ] m 8 0 。 处在 这 样 的 人 潮和 建 筑 群 中, 人 很 容 易受 到 环境 的影 响 而迷 失 自 己。对 于 一个 一 无 所 有 的 少 女来 说 ,想 在 熙 熙攘 攘 的城 市立 足 , 似乎 只有 沦 为
《嘉莉妹妹》的城市生活
《嘉莉妹妹》的城市生活在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中,我们跟随主人公嘉莉的脚步,一同踏入了繁华而又充满诱惑的城市生活。
这部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以及在这繁华背后隐藏的孤独、迷茫和挣扎。
嘉莉,一个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的年轻女孩。
初来乍到,城市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鲜而充满吸引力的。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店,这些都与她过去熟悉的农村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这种新鲜感很快就被生活的现实所打破。
嘉莉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
她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为了能够在城市中立足,她不得不拼命地寻找工作。
她做过工厂女工,那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薪水让她感到绝望。
长时间的劳作使她身心俱疲,但她依然咬牙坚持,因为她心中有着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在城市的茫茫人海中,嘉莉感到无比的孤独。
她远离了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
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内心世界,她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这种孤独感在她生病无人照顾,工作失意无人倾诉时显得尤为强烈。
然而,城市生活也为嘉莉带来了机遇。
她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和青春,吸引了一些男人的注意。
杜洛埃,一个花花公子般的推销员,出现在了嘉莉的生活中。
他为嘉莉提供了物质上的享受,带她走进了城市的繁华世界。
嘉莉在杜洛埃的影响下,开始追求时尚和物质的满足。
但这种依靠他人得来的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让她陷入了道德和情感的困境。
后来,嘉莉又结识了赫斯渥。
赫斯渥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但他为了嘉莉抛弃了家庭和事业。
嘉莉与赫斯渥的关系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纠葛。
他们一起私奔到了纽约,本以为会开启新的幸福生活,却没想到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在纽约,嘉莉逐渐发现赫斯渥的无能和懦弱。
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财富,赫斯渥变得一蹶不振。
嘉莉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寻找出路。
她凭借着自己的表演天赋,最终成为了一名当红的演员。
嘉莉的成名并没有给她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城市、阶级与个体
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城市、阶级与个体摘要:美国现代小说先驱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揭示了20世纪初美国城市的冷漠无情与残酷的阶级本性必然导致个体的精神危机与伦理失衡。
在城市物质空间中,小说呈现的工厂街道、酒店餐厅、商场剧院、公寓会所等城市意象,不仅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场所,更是人物生活遭际、社会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鲜明的阶级分层与贫富差距;人物的精神空间也随之失衡与异化,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充满排斥、轻视与鄙夷,下层社会则对上层社会表现出向往、敬畏与嫉妒交织的情感,体现出阶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
城市空间对个体影响巨大,单纯质朴的打工妹嘉莉为物欲驱使而道德沦丧,异化成看似风光, 实则灵魂迷失的“空心人”;推销员杜洛埃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精明狡猾,爱慕虚荣。
赫斯渥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
美国城市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使个体在城市生活中迷失自我:个体的欲望无限膨胀,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社会地位、爱情与性来满足自我,而传统的社会道德、家庭伦理和两性伦理却逐渐丧失。
在《嘉莉妹妹》中,城市成为黑暗与不公、诱惑与堕落的象征,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伦理道德的伪善性,阶级之间的对立、相差悬殊的物质差别最终导致了个人沦为阶级社会牺牲品的必然性。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城市,阶级,个体一、引言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城市是一个永恒的创作题材,也是意蕴深刻的情结与背景。
德莱塞敏锐捕捉到城市化这一现代性最重要的符号表征,在创作中率先呈现出工业化进程中美国城市生活的原生态,以文献记录般的逼真笔法凸现了工业化后的美国现实生活的残酷性,从而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城市小说的开拓者。
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开辟了美国城市小说的新纪元。
当时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转型社会, 传统的农业社会在城市文明的召唤下迅速解体, 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大批的人们抱着改变命运的幻想涌入像芝加哥和纽约这样的大城市, 城市文明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
解读《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
解读《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摘要】德莱塞的成名作《嘉莉妹妹》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底层劳动者们的生活,真实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道德沦丧。
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环境影响、遗传因素、本能欲望全面解读了女主人公嘉琳妹妹的自然主义思想。
此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嘉莉妹妹》为美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象。
【关键词】自然主义;嘉莉妹妹;环境;欲望一、前言自然主义特色是一种创作思潮,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并在20世纪盛行于欧洲和美国。
所谓的“自然”主义就是:“自然中存在的都是真实的。
物体构成自然、行动和受某种原因支配的力量及其可进行客观的科学考察的特性。
”西奥多·德莱塞,自然主义的典范代表作家之一,与海明威、福克纳并列被称为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其成名作《嘉莉妹妹》则是自然主义思潮的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
小说《嘉莉妹妹》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位于芝加哥,一个繁华的大都市繁华的大都市,嘉莉起伏的命运得到了真实地描摹.在那个工业扩张的黄金年代里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和由于金钱所带来的道德沦丧也得到了真实展现。
具体来说,小说详细描写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天真、美丽姑娘嘉莉,为了自己梦寐以求富裕的上层社会生活,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大都市芝加哥的艰辛经历,为能在大城市有立足之地,她先后委身与推销员杜洛埃和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的庇护之下,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成为百老汇舞蹈明星的故事。
然而在她拥有了金钱和地位后,仍然精神极度空虚,却感觉不到成功和金钱所带给他的任何幸福,俨然成了物质上的“土豪”,精神上的“贫困户”。
在小说中运用自然主义创作手法的德莱塞强烈地抨击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道德沦丧,因此也成就了这部作品在美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二、诠释自然主义法国小说家左拉提出自然主义的概念,美国的文学界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盛行于各国文学领域。
主要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没有被人类获得,相反,在社会、经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的生活、观点和道德都会发生改变。
《嘉莉妹妹》的城市奋斗与现代性困惑
《嘉莉妹妹》的城市奋斗与现代性困惑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年轻女子在城市中的奋斗历程,以及她所面临的现代性困惑。
嘉莉,一个来自乡村的姑娘,怀着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孤身一人来到芝加哥。
初入城市的她,天真且充满希望,然而城市的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她面临着工作的艰辛、生活的贫困以及社会的冷漠。
嘉莉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工厂,长时间的劳作、微薄的薪水和恶劣的工作环境让她身心俱疲。
但嘉莉并没有放弃,她努力地寻找着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嘉莉的奋斗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生活的残酷一面。
城市看似充满机遇,但对于像嘉莉这样出身贫寒、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她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嘉莉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先是成为了杜洛埃的情妇,后来又投入了赫斯渥的怀抱。
这种依靠男人来改变命运的方式,虽然让她暂时摆脱了贫困,但也让她陷入了道德和情感的困境。
从嘉莉的经历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现代性带来的困惑。
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城市的冲击下逐渐瓦解,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的追求和个人的欲望。
嘉莉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被欲望所驱使,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盲目地追求着所谓的“幸福”。
嘉莉妹妹的故事还反映了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功利。
在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基于利益和欲望,而不是真正的情感。
嘉莉与杜洛埃和赫斯渥的关系,都不是建立在纯粹的爱情基础上,而是各取所需。
这种功利性的人际关系让嘉莉感到孤独和无助,她在城市中找不到真正的归属感。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把嘉莉的命运归咎于她个人的选择和道德缺失。
从更深层次来看,她是社会环境的受害者。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诱惑让很多人失去了方向,嘉莉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她的奋斗和困惑,也是无数在城市中打拼的人的真实写照。
《嘉莉妹妹》让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理念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理念作者:王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摘要: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笔下的作品《嘉莉妹妹》,鲜明地描写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的代表。
其中小说中不同的阶层划分为上层阶级、中产阶级和和下层阶级,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不同价值取向和生活理念造就不同的人物命运。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享乐主义;达尔文进化论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151-02一、西奥多·德莱塞所处地时代背景西奥多·德莱塞德莱塞所处地时代背景,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巨额财富聚集在大资本家和金融寡头手中。
德莱塞在创作《嘉莉妹妹》时正值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盛行,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被日趋增长的消费意识所取代,人们物质欲望滋长,消费意识增长。
消费意识形态“强调花费和物质占有,它削弱了勤俭、节约自控等传统道德标准”,此在诱导或鼓励人们摆阔性消费。
这种文化所崇尚的道德标准是,有钱买豪宅、买昂贵的服装、吸引和占有最美的女人在道德上是正确、有价值的。
德莱塞创作的《嘉莉妹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颠覆了传统的道德,对宅第、权利、金钱的追求甚过其他,处于社会上流的阔太太和先生过着奢华、养尊处优的生活,而处在社会底层的工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忍受肮脏的工厂环境,不停地转动着机器。
在小说《嘉莉妹妹》中作者鲜明的描写不同阶层的人即上层阶级、中产阶级和和下层阶级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各阶层人们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所处地生活层次造就不同的人物命运。
二、《嘉莉妹妹》中折射出的不同社会阶层如果单从金钱和物质财富的占用来看,起初嘉莉妹妹也只能算是典型的一般中产阶级女性,而德鲁埃属于中产阶级比较富有的那一类,赫斯特伍德一家则属于上层阶级,工厂里劳作的工人则属于下层阶级。
《嘉莉妹妹》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嘉莉妹妹》简析介绍赏析鉴赏《嘉莉妹妹》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美国作家德莱塞(1871—1945)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嘉莉本是一个天真貌美的农村姑娘,她来到繁荣的大都市芝加哥投奔其胞姐,幻想得到她向往的物质享受。
但等待她的却是劳累、贫穷和失业。
嘉莉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诱惑下,先后堕落为资产者杜洛埃和赫斯渥的情妇。
后来,偷盗了巨款携带嘉莉逃往纽约的赫斯渥破了产,沦为乞丐而自杀;嘉莉却以她的姿色和才能,幸运地成为红极一时的歌剧明星,获得了财产、地位和荣誉。
但是,她并未得到她预想的幸福,陪伴她的却是孤寂和空虚。
作品通过嘉莉被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侵蚀而堕落的悲剧,揭露了美国社会风气的*** 和资产阶级道德的沦丧。
小说以19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背景,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真实。
其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资产阶级宣扬每个人都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天赋权利”,“通过个人奋斗,都能发财致富”。
作品以制鞋厂工人的悲惨生活、电车工人的罢工斗争提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重大问题,揭穿了上述种种谎言。
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指出了美国社会的精神堕落,象嘉莉这样的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劳动人民也常常被道德败坏的风气所腐蚀。
但是,作者忽视了资产阶级的精神堕落现象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联系,更没有看到工人的斗争能改变这种状况的现实性,因而给作品思想性的深化带来缺憾。
嘉莉是作品着力塑造的形象。
作品揭示了她堕落的原因: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嘉莉是富人*** 和玩弄的牺牲品,她的堕落应由比她堕落百倍的社会负责;而嘉莉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则是她堕落的主观原因。
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里,单靠诚实的劳动想成为富翁是不可能的,嘉莉看到了这一点,她不能抗拒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诱惑而实行妥协。
思想上的弱点使她与社会同流,而半推半就地向泥坑里跳。
嘉莉的形象是典型的,她的悲剧正是当时一部分脱离现实、迷信自己的运气而进行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的悲剧。
虽然嘉莉的成功带有偶然因素,而作者想要说明的是,即使象嘉莉那样得到了物质享受,但是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她不能摆脱过去的贫困和姐妹们的苦难对她心灵的折磨,更清醒地看到了“在这个大都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酷的”,一切是那么的虚伪,生活其中“并无幸福存在”。
论《嘉莉妹妹》的现实意义-精品文档资料
论《嘉莉妹妹》的现实意义一、概论西奥多?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20世纪前半期美国著名作家,现实主义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特莱哈特镇一个劳动者家庭。
为了摆脱贫困,德莱赛16岁就只身来到中部大城市芝加哥谋生。
他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出发,体会到美国这个社会对人的思想和肌体,尤其是对青年男女具有极大的腐蚀性。
为了针对这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德莱赛决定创作小说。
1900年5月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
《嘉莉妹妹》以19世纪80年代和9。
年代初的美国两大都市――芝加哥和纽约为背景,描述了一位单纯、幼稚的乡村女孩,从乡下来到大都市后历经磨难最终取得成功的艰难历程。
嘉莉从农村来到新兴的工业城市芝加哥投奔姐姐,想从商品化的社会生活中闯出一条成名致富的新路。
但她出身农村,对城市生活缺乏了解。
到达芝加哥后,繁重的工厂劳动、恶劣的王作条件、失业、疾病、寒冬等对她这个不谙人情、初出茅庐的乡下女孩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无奈之下她做了别人的情妇。
最后靠她自己的努力终于走向了成功,但她并没有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嘉莉妹妹》的出版为20世纪的美国文坛奏响了第一首新曲。
现在,它已经成为美国现代文学最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之一,人们普遍认为这本书是美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作品。
笔者认为,《嘉莉妹妹》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嘉莉妹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得出一些对我国年轻人有益的启示。
二、《嘉莉妹妹》的现实意义1 德莱赛敢于挑战、勇于揭露的精神为新时期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20世纪上半叶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
在这段时间里,群星灿烂,异彩纷呈,显现出小说创作空前繁荣的壮观景象。
西奥多,德莱赛异军突起,驰骋文坛,独领风骚。
他既是2。
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
在美国文学史上,他不带偏见地率先如实描述了新的美国城市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他同时代的作家。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嘉莉妹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嘉莉妹妹》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1103摘要《嘉莉妹妹》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是一部蕴含了丰富社会内涵的作品。
小说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为背景,当时的美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处在由生产为主导的社会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
在此背景下,消费主义思想开始成为为美国各个社会阶层的主流思潮。
在《嘉莉妹妹》这篇小说中,德莱塞详细描述了消费主义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使人们越来越崇尚炫耀性的消费观及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消费需求,成为欲望的奴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变得物质化、商品化。
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系列转变的原因,关键在于人们对代表社会地位的符号价值的过分追求以及媒介的引导和操纵。
消费社会中,人们所消费的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有符号象征意义,它使现代消费由过去对商品的崇拜转向对商品形象和意义的崇拜.媒介的不断熏陶不仅调动了人们的欲望,而且还使人丧失了主动性,成为被操纵的对象。
因此,笔者认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文中主人公把消费商品当中显示财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符号来看待,注定了其悲剧命运的形成。
关键词:西奥多·德菜塞;消费社会;符号消费AbstractSisterCarrie,thefirstnovelofAmericanwriterTheodoreDreiser,isrichinsocialconnotations.ThisnoveltakestheAmericansocietyatthetransitionalperiodbetweenthenineteenthandtwentiethcenturyasitsbackground.Atthattime,Americawasexperiencingaprofoundtransitionfromaproduction-orientedsocietytoaconsumption-orientedone.Undersuchbackground,consumerismbegantodominatethewholesocietyofAmerica.InSisterCarrie,Dreiserdevelopsakeeninsightintothespecificreflectionandinfluenceofconsumerism.Stronglyaffectedbyconsumptionideology,people’Sworldview,lifestyle,andsocialrelationsallexperienceagreatchange:itpromotesindividuals’increasinglyworshipofconspiCUOUSconsumptionandthehedonisticlifestyle;itaronsostheirstrongconsumingdesireandthusenslavesthem;itmaterializesandcommoditiesth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uchasfamilyandfriendrelations.Thewriterassumesthatpeople’Sexcessivepursuitofthesignvalueandthemanipulationofthemediacontributetotheabovechanges.Intheconsumersociety,thecommoditieshavenotonlythesignvaluebutalsothesymbolicconnotationwhichorientatesthemodemconsumers’adorationfromobjectstotheimageandimplicationattachedtotheobjects.Theunceasingedificationofthemedianotonlystimulatespeople’Sdesiresbutalsodeprivesoftheirsubjectivityandmakesthemtheobjectofmanipulation.Therefore,thewriterconcludesthatpeopleinthecontextofconsumersocietyareinevitablyinfluencedbyconsumerism,SOthecharactersinthenovelwhodevotetosignvalueofwealthandstatusaredoomedtotragedy.Keywords:TheodoreDreiser;ConsumerSociety;SignConsumptionn华北fU力人学倾fj学化论艾ChapterOneIntroductionAsakindofideologyandlifestyle,consumerismarousespeople’8consumingenthusiasmandprovokestheirdesireforthepursuitoflavishandconspicuousconsumption.Italsochangestheirbeliefsandlifestyleprofoundly.SisterCarrieisatypicalrepresentationofconsumerism.Theprotagonistsinthenovelarefoundtobeself-centered,unwillingtoshoulderresponsibilityandgreedyinpursuingmaterialwealth.ThesituationdemonstratedinSisterCarrieiSsimilartoourChinesesituationnow.Sincethe1980s,theChineseSocietyhasenteredintotheperiodoflarge-scaleconsumption.WearenowencounteredwiththesamemoraldilemmaandconfusionastheAmericanpeopledidahundredyearsago.AnalyzingthisnovelfromtheperspectiveofconsumerismwillhelpUSrealizeoursituationmoreclearly.Therefore,thestudyofSisterCarriecannotonlycontributetothebetterunderstandingofthenovel,butalsohelpmodempeoplereflectontheirpresentsituationandhumanfuture.1.1AnIntroductiontoTheodoreDreiserTheodoreDreiser(1871—1945),anoutstandingAmericannovelistofthe20mcentury,wasbornintoalargeandpoorimmigrantfamilyatIndiana.HeWastheninthkidofthetensurvivingchildren(threeothersdied弱infants).Dreiser’schildhoodWaSperenniallyoverwhelmedbythepovertyandshiftlessnessofhisfamily.Afterthefailureofthebusiness,Dreiser’Sfatherbecameviciouslybad-temperedandconvertedtoChristianitytoavoidtheharshreality.Hedemandedthatthechildrenshouldconductaccordingtothereligiousdoctrines,buttheyrevoltedagainsthimandledadegeneratelife.In1887,DreiserwentoffalonetoChicago,workingatthebottomofthesociety.Therehetookupoddjobssuchaswashingdishes,drivingcarriages,etc.Attheageofl8,hehadtheopportunitytostudyattheUniversityofIndiananforoneyearwithfinancialhelpfromasympathetichi.ghschoolteacher.Laterheworkedasajournalistandeditoronseveralnewspapers,andbeganhisliterarycreation.AllhisexperiencesfurnishedDreiserwithabundantmaterialsfortheliterarywriting,andhesometimesborrowedrawmaterialsfromhissister’Slifeexperience.Dreiserisaprolificwriterwhoseliteraryworksincludenovels,plays,autobiographies,shortstories,philosophicalessays,etc.AlthoughDreiserhasreceivedscholarlyattentiononmuchofhiswritings,hisfamegenerallyrestsuponthenovels.TheyareSisterCarrie(1900),JennieGerhardt(1911),TheFinancier(1912)’TheTitan(1914),TheStoic(1947),The‘'genius”(1915),AnAmericanTragedy(1925)andTheBulwark(1945).Inhisnovels,Dreiserdiscards‘'thegenteeltradition'’,describingthe20mAmericanurbanlifevividly,profoundly,andrealistically,andinitiatesarevolutioninAmericanliterature.Hischaracters,mostlycomingfromthebottomofthesociety,aredepictedasseekinghappinessandsuccessthroughtheirownwaysbutallmeetingwithmisfortunesatlast.DreiserhasexertedgreatinfluencesuponhiscontemporarywritersandthosewritersinlatercenturiessuchasSherwoodAnderson,SinclairLewisandH.L.Mencken.‘'ThefeetofDreiseraremakingapathforUS,’’SherwoodAndersonwrotein1916.‘'Theyaretrampingthroughthewildemessmakingapath”(Pizer,2007:15).WhileagroupofcriticsregardedDreiser’Ssprawlingimagination,lengthystyle,intellectuaIinconsistencyandevenbitternessasdefects,AndersonandothersupportersofDreiser’Swork,withahighopinionofDreiser’Sresistancetoscale,beliefintruthandbeautywereattemptingtosetDreiserupasapioneerwhoisreadytochallengetheconventionalbeliefsofAmericanlife.InhisacceptancespeechoftheNobelPrizein1930,SinclairLewispaidspecialhomagetoDreiser.Heacknowledged,‘‘Dreisermorcthananyothermail,marchingalone,USuallyunappreciated,oftenhated,hasclearedthetrailfromVictorianandHowellsiantimidityandgentilityinAmericanfictiontohonestyandboldnessandpassionoflife.Withouthispioneering,IdoubtifanyofuScould,unlesswelikedtobesenttojail,seektoexpresslifeandbeautyandten'or'’(Gerber,1992:92).EmoryElliott,theeditorofColumbiaLiter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considersDreiser嬲‘'theagentofadifferentversionofculture:theotllerestablisherofliterarywritinginthelivesofanotheraudience,groupedaroundconsumer-culture,notgentry-culture---value”(Elliott,1988:476).Dreiser’SstatusasaofAmericanlettershasbeenwellestablished.literarygiantinthehistory1.2PreviousStudiesonSisterCarrieDreiserhasbeencriticized鹤well部praisedinthefieldofcriticism豁soonashisfirstnovel,SisterCarrie,Waspublished.11圮novelgivesUSavividdescriptionofawomannamedCarriewhoisSOambitioUSthatsheleavesherruralhomeforabigpoorcity,Chicagotopursueherdream.Wimapurposeofsatisfyingherstrongdesireformaterial,Carrieputasideherpurityandcastherselfontwomenasmistress,firstlyDrouetandsecondlyMr.Hurstwood.However,nosoonerdoesshebecomeeconomicallyindependentthansheleavesHurstwoodwithouthesitation.Because2DreiserdepictsthenatureofAmericanlifeinadaringandrealway,thefictionisconsideredtobe“immoral”andevenencountersaninitialrefusalfrompublishers.WiththehelpofNorris,adefenderofDreiseraswellasaneditorworkingfortheDoubledaypublishinghouse,thebookisfinallypublished.InaprivatelettertoDreiser,NorriswrotethatSisterCame‘'wasthebestnovelIhavereadinM.S.sinceIhavebeenreadingforthefinn,”andthat“itpleasedmeaswellasanynovelIhavereadinanyform,publishedorotherwise'’(Riggo,2000:53).H.L.Mencken,oneofthemostinfluentialAmericanwritersaswellascritics,alsogivesstrongsupportstoDreiserforhisliterarycreation.Heacclaimsthat“suchanovelasSisterCarriestandsquiteoutsidethebrieftrafficofthecustomarystage.Itleavesbehindaninescapableimpressionofbigness,ofepicsweepanddignity.Itisnotamerestory,notanovelinthecustomaryAmericanmeaningoftheword;itisatonceapsalmoflifeandacriticismoflire'’.Ontheotherhand,DreiserattractsattacksfromtheoneswhorepudiatehisSisterandtheawkwardcraftsmanship,Carrie.Theynotonlycriticizehiswritingstyle“squalid,"‘"neitherapleasantnoralledi助ngbook,""thenalneofGodisnotmentionedfromcovertocover,asignificantomission’’butalsothe“annoyinganachronismsandblundersinEnglish”prevailedinthenovel(Sloane,1992:15).Inoneword,theythoughtthenovelwithoutasingleredeemingfeatureandthusitshouldnotbeavailableforthereaders.AsarepresentativeofDreiser’sadversaries,StuartShermanarguedthatDreiser’SfictionWasnotregardedtobe‘'thepurevoiceoftruthbutthehowlofanatavisticanimalism”(WenHui,2007:2).Toacertaindegree,ShermanandotherNewHumanistsacclaimedthatmenmaybeselfishandbrutal,butthebeliefthatthedevelopmentofcivilizationdisplayedanefforttotheyalsohavemaketheremnantsofouranimalismundercontrolthroughreasonandwill.Inthiscase,thedesirabilityandpossibilitytoachievethisgoalshouldbereflectedinliteraryworks.Dreiser’Snovelisobviouslyincompatiblewithit.VariousmethodologieshavebeenemployedbyAmericancriticstostudySisterCarriesincethebeginningof1900whenthenovelWaspublished.Meanwhile,theresearchapproachalsochanged.T11eearlystudiesofDreiser’SfictionmainlyincludethetraditionalhistoricalandbiographicalcriticismsuchasE0.Matthiessen’STheodoreDreiser(1951),TheStatureofTheodoreDreiser(1955)byAlfredKazinandCharlesShapiro,etc.TheStatureofTheodoreDreiserisacriticalsurveyofTheodoreDreiserandhisworks.Thus,agoodfoundationforfuturestudyhasbeenlaid.Willi姗Frohock’STheodoreDreiser(1972)focusesonDreiser’Suseofdeterministic3deterministicnatureofDreiser’Sfictionaswell硒thecircumstancesphilosophy.TheNovelsofTheodoresurroundingitislikewisepointedoutbyDonaldPizerinhisTheDreiser(1976).Since1980s,thenewperspectivesofFreudianpsychologicalanalysis,feminismandpostmodemismhavebeenappliedtothestudyofDreiser’Snovelbysomecritics(JiangDaochao,2003:75).Alistofthiskindofworksinclude:DreiserandHisFiction:aTwengethCenturyQuest(Hussman,1983);JustLooking:ConsumerCultureinDreiser,GissingandZola(Bowlby,1985);MechanismandMysticism--TheInfluenceofScienceontheThoughtandWorkofTheodoreDreiser(Zanine,1993);,SexualizingPowerinNaturalism(Gamme,1994);andTheodoreDreiser:BeyondNaturalism(Gogol,1995).Muchmoreattentionisgive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andsocialandculturalissuesinthenAmerica.Dreiser’SthoughtDreiseralsoreceivesattentionfromalotofreadersandscholarsespeciallywiththeentryofitsdiverseChineseversionsintoChina.DifferentpublishinghouseshavepublisheddifferentChineseversionsofSisterCarrie.Inthebooklistforcollegestudents,SisterCarriercanbeseenasakindofreadingmaterialsbeingusedtoimprovetheliterarycultivation.Apartfromthetranslatedversions,articlesonthepublishingfieldssuchasForeignLiterature,ForeigncriticizingthenovelemergeinLiteratureStudy,ForeignLiteratureReviewandotherjournalsaffiliatedtomajorChineseuniversities.ArticlesonSisterCarrielikeOnDreiser"sSisterCarrie(ZhuDa,1989),SisterCarrie'sDesireandMotivations(WangGanghua,2002),Dreiser'sContradictoryFeminisminTermsofCarrie'sFigure(LinBin,2003),OnAmericanDreamintheTransitionalSociety?SisterCarrie'sMoralTendency(HuangKaihong,2006),andSisterCarrie:ACi眵ImmigrantinCrisisofEcologicalEthics(ZhuZhenwu,2006)areinfluentialintheacademiccircleinChina.Themajorityofthearticlesputtheresearchemphasisonthetraditionalelementssuchastheme,style,characterizationandtheculturalsignificanceofthenovel.Theyintendtoexplorehowcruelanindustrialsocietyisandhowhumannatureisdistortedconsequently.Withregardtothetheorybeingused,naturalism,realism,feminism,andFreudianPsychologyRreappliedtotheanalysisofthenovel.Underthecircumstancesinmoderntimes,thestudyonDreiserdemandsafurtherstepandabreakthrough.1.3TheSignificanceoftheStudyandtheOutlineoftheThesisThegreatnessofanovelliesinthatpeoplemayfindvalueandcharmofthenovd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indifferenttimes.SisterCarrieissuchanovel,which4provokesattacksonitspublication,butfinallybringsgreatworldwidefametoDreiser.Now,livinginthe21mcentury,weshouldapproachthenovelfromanewperspective,openinguppossibilitiesfornewreadingsandnewmeanings.Theprotagonistsinthenovelarelivinginachangingsocietyattheturnofthe20mcentury.Inthisperiod,Americadevelopedatallamazingspeedineconomyandproducedabundantgoods.Itshiftedfromaproduction··orientedsocietytoaconsumption.orientedonewiththedevelopmentof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Americansocietyputunprecedentedemphasisonconsumptionandpropagandizedforitwithgreatefforts.Thestoryinthenoveltookplaceattheturnofthe20曲centurywhenAmericawasexperiencingdramaticchanges,whichwouldinevitablyextendinfluencesonitscharacters.Oneofthemostimportantchangesthenovelillustratesisthetransformationoftheproduction·fueledeconomytothatdrivenbyconsumption.ReadingSisterCarriewithaneyetotheseculturalandhistoricalcontextscanleadtoashockofrecognition.forthenovelcapturestheoriginsofmuchthatwetakeforgrantedasfamiliar,evennatural,aspectsofmodemlife.AdoptingBaudrillard’Stheoryofconsumerisrn,thisthesisanalysestheinfluenceofConsumerSocietyoncharactersinthenovelandexploresthedeep.seatedcausesoftheirchangedconsumptionlifestyle.Itisdividedintofivechapters:chapteroneistheintroductionpart,presentingtheliteraryreviewofTheodoreDrdscrandSisterCarrie,clari伽ngthesignificanceofthestudyandintroducingtheoutlineofthethesis.Chaptertwoexplainssomeessentialtheories,includingtheComumerSocietyandBaudrillard’SSignConsumption.ChapterthreeinvestigatesthereflectionandinfluenceofConsumerSocietyinSisterCarrie.Influencedbytheconsumptionideology,people’Svalues,lifestyl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haveundergoneadramaticchange:theytendtoindulgethemselvesinthehedonisticlife-styleandconspicuousconsumption,andtheytendtobeinsatiableintheirpursuitformaterialcomfortsanddevotetosensualenjoyment;inevitably,th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naconsumersocietyismaterialized.ChapterFourfurtherexaminesthereasonsofthechangesofconsumerlifestyle.Individuals’excessivepursuitofthesignvalueandthemanipulationofthemediacontributetothechanges.Manipulatedbythemedia,individualsarearOUSedtoconsumeluxuriouslyandpursuethesignofsocialstatusandidentity.ChapterFiveistheconclusionpart.Livingintheconsumersociety,thecharactersinSisterCarrieareinevitablyinfluencedbytheconsumerideology.Theyputthedevotiontowealthandstatusastheonlygoaloflife,SOtheyaredoomedtocorruptionandruin.ChapterTwoConsumerSocietyandSignConsumption2.1TheConsumerSocietyAccordingtomanyresearchers,theIndustrialRevolutionprovidesthematerialfoundationforthedevelopmentoftheconsumersociety.LuoGang,aChinesescholar,holdsmatthephenomenonoflarge-scaleconsumptiongenuinelyappearedin1913whenthefordassemblylinehadcomeintobeing(JiangDaochao,2005:39).SoonaftertheinventionoftheFordAssemblyLine,Fordismdevelopedanewindustrialsystemthatengagedinnormalized,scaleproductionandmadethelarge-sizedproductionasthemainfeatureofthisperiod.Thelarge-scaleproductionmakespossibleandbecomesthematerialbasisforthelarge—scaleconsumption.Inotherwords,‘‘thepurposeofmassconsumption”(Seavoy,2006:267).GeorgeKatonaalsosupposesproductionismassthat“itisquiteimpossiblenottocharacterizethetwentieth—centuryconsumersocietyintermsofmassconsumption,whichwouldnotbepossiblewithoutmassproduction'’(Katona,1984:58).Baudrillard,theFrenchsociologist,clearlystatesthatthewesternsocietysincethe1960shasenteredintotheconsumersociety(JiangDaochao,2005:40).Hepointsoutthatthecapitalistsocietyhasshiftedfromtheproduction-orientedsocietytotheeonsumption-orientedsociety.InhisbookTheConsumerSociety,Baudrillarddepictstheconsumersocietyasfollows:‘'ThereisallaroundUStodayal【indoffantasticconspicuousnessofconsumptionandabundance,constitutedbythemultiplicationofobjects,servicesandmaterialgoods,andthisrepresentssomethingofafundamentalmutationintheecologyofthehumanspecies.Strictlyspeaking,thehumansoftheageofaffluencearesurroundednotsomuchbyotherhumanbeings,astheywereinallpreviousages,butbyobjects…Welivebyobjeettime:bythisImeanthatweliveatthepaceofobjects,livetotherhythmofmeirceaselesssuccession.Today,itiswewhowatchthemastlleyareborn,growtomaturityanddie,whereasinallpreviouscivilizationsitWastimelessobjects,instrumentsormonumentswhichoutlivedthegenerationsofhumanbeings”(Baudrillard,1998:25).LuoGangbelievesthattheconsumersocietyissurroundedbycommoditiesandcharacterizedbylarge-scaleconsumptionwhichchangesnotonlypeople’Sdailylifebuttheirsocialrelationsandlifestyle(LuoGang,2003:36).InhisarticleConsumerSociety,6华北f【!JJ人学硕I‘学化论史JiangDaochaoarguesthatthethreeperspectivesFeatherstoneidentifiesonConsumerCulturebestexemplifi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nsumersociety(JiangDaochao,2005:40):Firstis‘‘theviewthatconsumercultureispremisedupontheexpansionofcapitalistcommodityproduction”;secondis“thesociologicalviewthatpeopleusegoodsinordertocreatesocialbondsordistinctions";thirdinvolves“thequestionofemotionalpleasuresofconsumption,thedreamsanddesireswhichbecomecelebratedinconsulTlerculturalimagery'’(Featherstone,1991:l3).Inprevioustime,peopleconsumeinordertofulfilltheproductionneedandsatisfythelivingnecessitiesanditisregardedasameansofliving.Butintheconsumersociety,consumptionchangesintoakindoflifestyleandculturalbehaviorofsymbolicconsumption.AccordingtoAmericaneconomistMichaelR.Solomon,‘'peopleoftenbuyproductsnotforwhattheydo,butforwhattheymean”(Solomon,2006:12).Thecommodityisconsumednotforitspracticalusevaluebutforitsformwhichsymbolizesindividualprestige.Consumersengageinchronicpurchasingofnewgoodsandservices,withliRleattentiontotheirtrueneedortheproduct’Sdurability,countryoforigin,laborworkingconditions,orenvironmentalimpact.VChatismore,withthedevelopmentofconsumption,non-materialcommoditiesholdmoreandmoreimportantpositionsinpeople’Slives.Theconsumerfashionisshownnotonlyinthoseconcretematerialssuchasclothesandfoodbutalsointhosenon—materialssuchaspackage,advertisementandevenlifestyle.Inshort,“comersocietyisatypeofsocietyinwhich‘thesatisfactionofdailyneeds’isrealized‘throughthecapitalistmode’.Thatistosay,thatdailydesiresaresatisfiedthroughtheacquisitionanduseof‘commodites’,goodswhichareproducedforexchangeandareonsaleonthemarket”(Sassatelli,2007:2).Inthetraditionalsocietywhichorientedinthea舒cultureandhandicraftindustry,thepurposeofcommodityproductionistomeetindividuals’basicneedsintheirdailylifeandsomelimitedculturalneeds,SOtheirinterestliesmoreintheusevalueofcommoditie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alproductivityandthemultiplicationofobjects,servicesandmaterialgoods,modempeoplebegintopursuethesignvalueimposedontheobjectsandaccepttheideologyof‘‘Iconsume,thereforeIam’’(LuoGang,2003:12).Intheconsumersociety,theabundanceofgoodscontributestothefundamentalchangeinthevaluestructureofmaterialproducts--theusevalueofthecommoditiesisbecominglessimportantandthesignvalueisstrengthened.Thatistosay,peopleinconsumersocietypayfarmoreattentiontotheculturalvaluethanthepracticaluseofgoods.7华北电力人学硕t‘学位论文2.2JeanBaudrillard’SSignConsumptionFerdianddeSausure,aSwisslinguist,conceivedofthesignasa“doubleentity'’,whichismadeupofthesignifier,orsoundimage,andthesignified,orconcept.Hestillregardedlanguageasanindependent,closedsymbolsystemandbelievedthatthemeaningofasignisgeneratedthroughitsdifferencesfromothersignswithinthesamesystem.Inlanguagethereareonlydifferences,SOSausureprovidedanessentialtheorypaRernforsemiology.RolandBartheswasthepioneerwhoincorporatessemiologyintoconsumel"cultureandmadeasemioticanalysisfordailycultureincludingfood,fashionabledress,andphotographs.InhisbookTheFashionsystem,heexpertlymakesasemioticexplanationofsemioticsforclothing.EnlightenedbySausureandBarthes,Baudrillardclaimedthatallkindsofobjectscommercializedinmodemsocietyareoperatedassigns(GaoYachun,2004:89).Inspiredbythesemiotics,BaudrillardemphasizedthattheSO-called‘‘consumption'’isneitherthepracticalactivityofmateriality,nor‘‘abundance"inphenomenology.Itisneitherdecidedbyourfbodtobeeaten,Ourclothingtobeputon,OurCartobedriven,norboundedbytheimagetobeseen,andtheinformationtobeheard.itexistsinasymbolsystemorganizedbyalltheabovecontents.Basedonsuchanunderstanding,theSO-called‘‘consumption'’ofBaudrillardisakindof‘‘systematicmanipulationofsigns’’.Tobeconsumed,‘‘objects’’mustfirstbecome‘‘signs’’,thatistosay,‘‘objects’’Canplayitsrole,onlywhenits‘‘meaning'’ispassedtoconsumers.InJamesB.Twitchell’Swords,"itissimplyimpossibletoconsumeobjectswithoutconsumingmeaning'’(James,2000:21).Becausethe“object'’isnotconsumedforitsmaterialitybutforitsdifferencefromother“objects'’.While‘‘objects”areturnedinto“signs’’and“consumption'’into“actofsystematicmanipulation'’,th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becometherelationshipof‘‘consumption'’.Forexample,hesaid,inAmerica,thespousesareencouragedtochangeweddingringeachyear'whichisto啦泊themselvesarenot垂fisasasigntoexpresstheirrelationship.Therefore,theobjectsconsumedbutrathertheideaofarelationbetweenobjects.Baudrillardnotonlyfoundoutthedominationofobjectsorcommoditiesoninconsunlerconducts,butalsolearnedthatthe‘‘signconsumption'’actuallypeoplecontainedinconsumptionofobjccts.Thus,hebroughtpeoplefromthefieldofobjectsintothefieldofsigns.AristotleandMarxmaintainedthatcommoditieshaveuse-valueandcommoditiesashavingthestatusofexchange-value.Baudrillardalsoproposed“sign”value.Thereasonthatobjectscanbeconsumedisusuallyconsideredasthey8华北IU力人学倾fj学化论文havingusevalue.BaudrillardthoughtthatanarticlethatwasproducednotonlymetneedbutalsoWasendowedwithsomeculturemeaningandculturepeople’Sparticularvalue,whicharousedindividual’Sinterestsinmodernsociety.Forexample,inthedailycommoditiesofthesamekind,thefamous—brandandnon-famous-brandproductsholddifferentculturalconnotationsrespectively.Thefamousbrandrepresents“reliability'’,‘‘high-quality'’,“credit'’andthe“dignity'’oftheusers,whilethenon-famousproductsmean‘‘cheapness'’andthe‘‘frugalandeconomical”consumingconceptsofthealwayslow-incomeclasses,SOtlleyarecompletelydifferentinculturalmeanings.Therefore,thesymbolicconsumptionindicatesthattheconsumptioninmodemsocietybeginstoaaachtheculturalandemotionalfactorsbeyondthemaintenanceofexistence.“WhatIconsume,thenwhoIam9’isapetphraseinwesternsociety,whichillustratesthesymbolicfunctionofcommoditiesintheconsumersociety----commoditiestheconsumer’ssocialstatus,identityandpersonality.Inareverseorder,thespeakofclaimthat“whoIam.thenwhatIconsume'’alsoholdswater(ChertYuerning。
最新 基于《嘉莉妹妹》分析城市空间与个体身份和焦虑的联系-精品
基于《嘉莉妹妹》分析城市空间与个体身份和焦虑的联系城市作为历史的产物之一,是社会权利与的最大限度的集中,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供大家阅读借鉴。
前言现代性主体建构于个体在现代社会追寻与确认自身身份的过程之中。
从空间理论的角度来看,城市人身份感的模糊缺失与城市空间密不可分,城市空间的设计、规划与布局对人的身份会产生同化与异化作用。
两种作用相互抗争,使人的身份成为矛盾体,从而引发城市人的焦虑感。
城市空间所引发的身份焦虑在作品中得到了剧烈的反应。
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就是一个鲜明例证,人物的身份变化贯穿始终,其中关于19世纪末芝加哥和纽约两个城市建筑和环境的大量描写,为我们研究城市空间和个体身份提供了充分的线索。
因此,本文将《嘉莉妹妹》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力图揭示城市空间与个体身份和焦虑的内在联系。
从空间角度研究《嘉莉妹妹》的学术成果尚不丰富。
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比较突出的有理查德·利罕在《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中描述了德莱塞笔下的美国城市。
利罕阐述了《嘉莉妹妹》中的斯宾塞基础,以及小说中的城市构形。
中国学者方成的《<嘉莉妹妹>中的城市空间观念与城市话语》通过分析德莱塞对纽约和芝加哥城市空间的观念,揭示了其城市话语模式及其后面蕴含的意识形态,即,城市是罪恶的象征,充满着欲望与堕落的生活方式。
上述成果开拓了对于《嘉莉妹妹》研究的空间视野,影响深远。
但对于城市空间与城市主体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这便构成本文的研究突破点。
一、城市空间与个体身份的同化与异化城市空间对都市人的身份建构有着特殊影响。
城市在空间上的密集和消费文化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身份产生同化作用,而城市区域、阶层的分化、交通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的抹杀则对个体身份产生异化影响。
(一)城市空间对个体的同化作用城市作为历史的产物之一,是社会权利与文化的最大限度的集中。
从《嘉莉妹妹》看工业社会人性悲剧
从《嘉莉妹妹》看工业社会的人性悲剧摘要《嘉莉妹妹》是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
在这篇小说中,德莱塞以辛辣又略有夸张的笔法描绘了20世纪初的美国都市生活,并透过嘉莉的个人情感世界展示了工业化的发展对个人的道德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嘉莉妹妹》都市情感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出版于1900年的《嘉莉妹妹》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篇小说中,德莱塞以辛辣又略有夸张的笔法描绘了20世纪初的美国都市生活,并透过嘉莉的个人情感世界展示了工业化的发展对个人的道德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从小说的创作风格来看,德莱塞主要通过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来表现现实中的“机械论”哲学观、进化论以及悲观的人生观。
小说描写了18岁的乡下姑娘嘉莉因羡慕大都市的物质生活而来到芝加哥谋生。
但迎接她的却是亲人的冷漠,失业和疾病。
由于生活所迫,嘉莉先是做了推销员杜洛埃的情妇,后在物质欲望的利诱下又与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私奔。
在纽约,由于偶然的机会嘉莉成为演艺明星,跻身上流社会,实现了她的幻想。
同时她也抛弃了贫困的赫斯特伍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消费时代加速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工业现代化规模空前膨胀。
繁华热闹的大都市的一切像磁石一样把无数年轻人从小乡村吸引到城市中来。
小说中的嘉莉妹妹到芝加哥谋生正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的这种趋势。
但与此同时,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各个层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透过嘉莉的生活遭遇,德莱塞揭露了美国社会在繁荣的外表下的社会阴暗面,如:贫困、失业、饥饿和贫富悬殊;展现了一个没有亲情、爱情、友情的世界。
从而使都市生活的耀眼光华与内心情感的空虚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亲情的缺失嘉莉满怀幻想来到芝加哥投奔亲姐姐敏妮,但她姐姐的生活状况却让她的幻想跌至谷底:“她意识到他们的日子很艰难。
房间的墙是拼凑的纸糊的,颜色很不协调。
地板上铺的是草席,只有起居间铺了一块薄薄的破地毯。
《嘉莉妹妹》中西奥多·德莱赛式自然主义[权威资料]
《嘉莉妹妹》中西奥多·德莱赛式自然主义摘要: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被认为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论文从《嘉莉妹妹》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研究《嘉莉妹妹》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主义思想。
论文涉及小说的主要背景,同时分析自然主义的三大特点,得出结论:《嘉莉妹妹》中主人公嘉莉妹妹的最终命运与德莱塞本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认真探究自然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运用,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自然主义I106.4 A 1673-2596(2014)01-0197-03一、传统自然主义《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继承传统写作模式的一部杰作。
作为自然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赛大多数的作品都反应了自然主义的特点。
达尔文主义,宿命论都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当然《嘉莉妹妹》也不例外。
然而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还挑战美国传统文学以形成他自己的自然主义风格。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理性,自由意志和本能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发现主人公嘉莉最终屈从于推销员杜洛埃,这表明本能最后还是战胜了自由意志。
(一)美国传统自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按《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所说,自然主义是一个“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1]。
19世纪60年代它首先在法国产生,19世纪90年代这股自然主义的风潮波及到美国文坛,“自然主义开始在美国小说创作中流行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涌现出史蒂芬・克莱恩、弗兰克・诺里斯、杰克・伦敦、西奥多・德莱赛等著名作家”[2]。
自然主义最初是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概念,用于指一切性质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世俗主义。
自然主义还被运用到美术领域。
法国小说家左拉首先提出自然主义这一概念,标志着自然主义从艺术领域进入文学批评领域。
他认为人类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相反,人类的生活,观点和道德都受到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3]。
德莱塞被认为是美国自然主义的先驱,他的思想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学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成功沿用了左拉的自然主义思想,并且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自然主义的文学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城市、阶级与个体摘要:美国现代小说先驱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揭示了20世纪初美国城市的冷漠无情与残酷的阶级本性必然导致个体的精神危机与伦理失衡。
在城市物质空间中,小说呈现的工厂街道、酒店餐厅、商场剧院、公寓会所等城市意象,不仅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场所,更是人物生活遭际、社会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鲜明的阶级分层与贫富差距;人物的精神空间也随之失衡与异化,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充满排斥、轻视与鄙夷,下层社会则对上层社会表现出向往、敬畏与嫉妒交织的情感,体现出阶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
城市空间对个体影响巨大,单纯质朴的打工妹嘉莉为物欲驱使而道德沦丧,异化成看似风光, 实则灵魂迷失的“空心人”;推销员杜洛埃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精明狡猾,爱慕虚荣。
赫斯渥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
美国城市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使个体在城市生活中迷失自我:个体的欲望无限膨胀,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社会地位、爱情与性来满足自我,而传统的社会道德、家庭伦理和两性伦理却逐渐丧失。
在《嘉莉妹妹》中,城市成为黑暗与不公、诱惑与堕落的象征,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伦理道德的伪善性,阶级之间的对立、相差悬殊的物质差别最终导致了个人沦为阶级社会牺牲品的必然性。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城市,阶级,个体一、引言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城市是一个永恒的创作题材,也是意蕴深刻的情结与背景。
德莱塞敏锐捕捉到城市化这一现代性最重要的符号表征,在创作中率先呈现出工业化进程中美国城市生活的原生态,以文献记录般的逼真笔法凸现了工业化后的美国现实生活的残酷性,从而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城市小说的开拓者。
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开辟了美国城市小说的新纪元。
当时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转型社会, 传统的农业社会在城市文明的召唤下迅速解体, 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大批的人们抱着改变命运的幻想涌入像芝加哥和纽约这样的大城市, 城市文明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
德莱塞用独特的视角描写城市生活, 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来突出、渲染小说的主题思想。
正如批评家格尔凡特(Gelfant)所说:“随着《嘉莉妹妹》的出版,二十世纪美国城市小说产生了。
尽管同时代的其他小说也透视现代城市生活,但却没有一部把主要的城市主题、态度、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创作出一种与十九世纪文学截然不同的新小说。
”【1】《嘉莉妹妹》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末期的芝加哥和纽约。
作为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城市,它们最早进入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时期。
机器工厂不仅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经济,还极大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
雅瑟对于城市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深信不疑。
他说,:“开始激发美国想象力的地方是城市,而不是那荒芜人烟的边疆”。
德莱塞在小说凭借艺术家的直觉, 意识到了城市对人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
他借用主人公嘉莉的故事来讲述城市是如何将一位原本淳朴的农家女异化成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灵魂迷失的“空心人”的。
美国城市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使个体在城市生活中迷失自我:个体的欲望无限膨胀,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社会地位、爱情与性来满足自我,而传统的社会道德、家庭伦理和两性伦理却逐渐丧失。
在《嘉莉妹妹》中,城市成为黑暗与不公、诱惑与堕落的象征,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伦理道德的伪善性,阶级之间的对立、相差悬殊的物质差别最终导致了个人沦为阶级社会牺牲品的必然性。
从而传递出德莱塞对工业化城市生存状态的忧虑及其深切的人文关怀思想。
二、城市中的阶级差异与社会分层城市是一种空间性存在,是“具有多重空间性特征的物质与文化存在”。
【2】空间是一个城市赖以运作的基本要素,是各种力量与关系的聚合,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活动的场所。
对城市空间的详细铺陈一直是德莱塞小说创作的突出特色。
在城市物质空间中,小说呈现的工厂街道、酒店餐厅、商场剧院、公寓会所等城市意象,不仅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场所,更是人物生活遭际、社会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鲜明的阶级分层与贫富差距;人物的精神空间也随之失衡与异化,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充满排斥、轻视与鄙夷,下层社会则对上层社会表现出向往、敬畏与嫉妒交织的情感,体现出阶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
2.1 物质空间—折射出贫富差距的鸿沟德莱赛在《嘉莉妹妹》中非常写实地反映了美国20世纪初的城市状况,即在纯粹的金钱社会,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之间的鸿沟是难以超越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和价值体系不允许超越或破坏既有的社会标准。
“城市的中心是一片广阔的批发商行区和商店销售区,这里经常有不谙世故的人前来找工作。
……整个市中心具有一种威风凛凛的气概,足以使普通的求职者望而生畏,使贫富之间的鸿沟显得又宽又深。
”【3】当时的人们都瞧不起没钱没地位的人, 都梦想发财、过富裕的日子、融入上流社会。
上层社会人们过着奢侈的生活,谈论的是怎样去消费享受,生活内容全部围绕着金钱地位、高级公寓、餐厅酒店、会所剧院等。
他们物质生活富足,精神追求就是如何寻欢作乐,如何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而下层社会人们最为关心的永远是工作、温饱问题。
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充满排斥、轻视和鄙夷;下层社会对上层社会则表现出向往、敬畏和嫉妒交织的情感。
城市空间表面上向打工者们敞开了欢迎的怀抱, 实际上却早已把这些人拒之门外。
城市空间对德莱塞来说不仅仅意味着财富与经济, 它还是一种文明模式和一种与农业社会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小说中作者多处描写了纽约城东一排排陈旧破落的危房,一群群排队施舍的乞丐和生活失败像赫斯渥那样的游荡者; 这种景象与第五大街上那些豪华的宾馆、别墅、漂亮的商店、夜总会和教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莱塞通过这种一边是路边冻死鬼一边是朱门酒肉臭的反差折射出城市财富分配不均, 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现实。
2.2 精神空间—失衡与异化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消费领域的一种异化现象,在个体本位的现代功利理性观念下,以及物质消费的刺激下,不仅人情被物化,世风浇薄,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且物欲充斥于城市两性关系中,“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冷漠算计,返转浸蚀到了血亲家庭这一伦理发源地。
”【4】从传统意义上来讲, 高楼大厦云集的城市虽然空间庞大, 而且有富丽堂皇的宾馆、商店, 但它并不属于任何个体,相反, 家庭空间虽然狭小、简陋, 但它却是温暖的、舒适的个人生活空间。
在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中, 城市家庭的空间模式不再是传统文化中“家庭为心灵港湾”的表征, 而被视为禁锢人们的牢笼。
德莱塞这样形容嘉莉离家时的心情的,“离别家园固然有些伤感, 但绝对不是因为家园有什么好处值得留恋。
告别时母亲的吻让她一阵热泪盈眶, 火车轧轧驶过父亲白天干活的面粉厂让她一阵哽咽, 车窗外朝夕相伴的村庄和周围绿色的田野向后逝去, 让她难过地叹了口气。
轻轻牵着她与少女时代及家园的丝线, 就这样断了, 永远断了。
”确实, 从此以后无论是飞黄腾达还是遭受厄运, 嘉莉再也没有想起过生养她的家乡和父母。
嘉莉与姐姐、姐夫的关系也非常的冷淡。
姐姐与姐夫希望嘉莉的到来能给他们拮据的生活增加一些微薄的收入。
当他们发现嘉莉失业了, 他们不能再留嘉莉住了, 希望嘉莉回到家乡哥伦比亚沉闷乏味的生活中去。
而嘉莉对她的姐姐与姐夫,何尝不是冷漠的呢? 当她发迹成为纽约当红明星之后她从未想起过他们, 也没想过帮助他们。
赫斯特乌德的家庭观念也与嘉莉的相似。
赫斯渥的家庭气氛是压抑的, 他的妻子只想出风头, 极力想挤身于上流社会, 他的女儿杰西卡和儿子小乔治只关心自己的事情, 家人之间互不沟通, 互不关心。
家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传统意义, 不再是避风遮雨的港湾。
所以赫斯渥挣扎着极力逃避这个缺少温暖的自由的牢笼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嘉莉妹妹》中, 城市中的家庭只是一种人们暂时藏身居住的场所, 那种传统意义中的家庭观念在城市化过程中变成了人们试图躲避和抛弃的东西。
美国城市的冷漠无情与社会鲜明的阶级分层致使人物的精神空间也随之失衡与异化。
三、城市空间对个体的影响列斐伏尔提出了社会空间的概念,他认为社会空间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
社会空间由社会生产,同时也生产社会。
个体在社会空间之中,是社会空间的生产者,同时又受社会空间的制约与影响。
在《嘉莉妹妹》中,社会空间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对个体性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都有着重要作用。
3.1 性格塑造—虚伪狡猾VS自卑虚荣初到芝加哥的嘉莉在火车上遇到了年轻潇洒的推销员杜洛埃, 对他颇有好感, 但这种好感却大多建立在杜洛埃华丽的外表所带给她的冲击及以此而想象到的都市的繁华。
而嘉莉对于杜洛埃, 则是他众多追求对象中的一员, 他的外表、言行不过是博得对方好感的手段, 出发点则是赤裸裸的欲望。
接着他继续玩着老把戏, 假装在街上偶遇嘉莉, 然后便热心地请嘉莉吃饭、看戏, 借钱买衣服, 甚至是租房子, 并且还屡次地强调“我不会伤害你的”, 虽然这话是如此的虚伪。
之后的事情便顺理成章了, 嘉莉成了他的情妇, 他的肉体欲望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满足; 嘉莉的物质欲望也得了暂时的满足, 安定舒适的住所、漂亮的衣服、雅致的消遣, 这是她一直想要得到的。
杜洛埃并不爱嘉莉, 因此对嘉莉的结婚要求一直推脱, 去外地推销的时候会照旧和其他女人鬼混, 玩起那套引女人上钩的老把戏; 嘉莉也不爱杜洛埃, 她当初离开姐姐家而同他在一起, 虽然包含好感, 但实质上是出于摆脱贫困境遇, 追求物质享受的急切渴望, 即使她后来屡次提出要和杜洛埃结婚, 那也只是为了消除内心传统的道德感对身心的折磨, 以使自己的本能欲望能够得到自由释放。
杜洛埃的伪善与嘉莉的虚荣揭示出城市对个体性格的直接影响。
3.2 观念转变—从淳朴善良走向堕落无情在小说开头,德莱塞就以全知全能叙述者的权威语气下断语说:“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离家出门,她的遭遇不外乎两种。
不是碰到好人相助而好起来,就是迅即接受花花世界的道德标准而堕落下去。
在这样的环境里,要保持中间状态是不可能的。
大都市里到处是狡诈的骗局,其程度并不差于比它小得多的装着人样的诱惑者。
有的是巨大的力量,会像修养到家的人那样用激情来骗人上当。
万点灯火的闪耀和乞爱挑情的眼波,就影响人的道德而言,具有同样的魔力。
天真未凿的心灵,多半是由压根儿超出于人力之上的力量所败坏的。
”城市文明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梦幻陷阱,诱人堕落,因此“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
”【5】在纽约和赫斯渥同居的日子,由于赫斯渥日益吃紧的经济状况,嘉莉没有机会去大酒店消费享受,一次,邻居万斯太太请嘉莉到五马路上的秀莱饭店吃饭,然后看戏,秀莱饭店是个典型的炫耀性消费场所:气派豪华,光彩夺目,费用昂贵,“巨大的菜单上罗列着一行行足以供养一支部队的菜肴……主菜、鱼、肉等菜肴的价格抵得上一个人在中等旅馆住一夜的费用”,有钱人常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舞会和宴会,铺张浪费、卖弄阔气的派头令人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