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药的传说”(第十四集)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中药何首乌的由来传说故事

中药何首乌的由来传说故事

中药何首乌的由来传说故事何首乌是一种中药药材,可安神、养血、活络,解毒(截疟)、消痈;那何首乌有什么故事呢?下面小编要介绍的传说故事就是有关中药何首乌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何首乌的传说故事据传说,顺州府南河县有个采药人名叫何病儿,采了药就精心炮制,卖给药店,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

何病儿家道贫寒,面色萎黄,骨瘦如柴,未老先衰,经常咳咳喘喘,二十刚出头,就满头白发。

这天,何病儿背了一篓新采撷的中药,在街市上叫卖。

大市口卖茶姑娘见是何病儿,就端来一碗竹叶茶。

“何大哥,怎么十几天见不到您啊?”“现在正是药材春采的时候,我一直在山上采药呢!”两人说说笑笑,谈得很投机。

一次,县太爷的大少爷调戏卖茶姑娘,何病儿路见不平,用扁担揍了他,然后逃到大山躲避,在山洞里安了家。

这天夜里,月色特别明亮,何病儿见山坡上向阳的地方,有两根青藤,上边长满绿叶,叶片一头尖一头圆,像个心脏形,叶面对着叶面,很似搂抱的样子。

何病儿忽然想起中药上有个夜交藤的药名,想来就是这种草了。

何病儿拿起铲子.挖呀挖,发现根子长着一个圆块,长长的,初看像个小人儿似的。

他挖出块根,折了一小块放在嘴里一嚼,开始微微有点苦味,细细地咀嚼以后,逐渐有点甜味。

何病儿一连挖了几棵,嚼了好几个块根,口渴、饥饿都没有了。

秋去冬来,何病儿吃这青藤的根吃出了甜头,越吃人越有精神。

后来,他遇上在山中采药的道长,才知道这是滋肝补肾乌须发的“仙药”,就拜道长为师。

一年过去了,何病儿稀疏、白里透黄的头发变得乌黑油亮,面皮细腻,红里透白。

弯腰曲背的身板也变得硬朗,充满着青年人的英气。

“仙药”采得多了,老道就叫何病儿把它磨成粉,送给山里山外那些体弱多病、年老力衰的穷人,用开水冲泡饮服,壮了好多人的身体,救了好多人的命。

一次.何病儿跟随道长外出采药,来到黄河口靠海的一个渔村里,一个姑娘正在结网,原来是那位卖茶姑娘。

姑娘告诉他,那天逃出城以后.无处投奔。

后来想到外婆家在黄河口,人烟稀少,是个避难之所,就日夜赶路,投奔到这边来了。

古代传说的草药

古代传说的草药

古代传说的草药
古代中国的草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传说和故事都与草药有关。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草药传说:
1. 黄连: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相传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李冶的神医,他用黄连治愈了唐太宗的病,使得唐太宗的健康得到了恢复。

2.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的功效。

相传在汉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华佗的神医,他用丹参治愈了汉朝皇帝的病,使得汉朝皇帝的健康得到了恢复。

3.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相传在宋朝时期,有一个名叫李时中的神医,他用当归治愈了宋朝皇后的病,使得宋朝皇后的健康得到了恢复。

4. 人参:人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的功效。

相传在明朝时期,有一个名叫李时中的神医,他用人参治愈了明朝皇帝的病,使得明朝皇帝的健康得到了恢复。

5. 火龙草:火龙草是一种传说中的草药,据传这种草只有在火山上才能生长,因此得名。

火龙草据说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6. 长生不老草:这是一种传说中的草药,据传这种草能够使人长生不老。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寻找长生不老草的故事广为流传。

7. 九叶灵芝:这是一种传说中的草药,据传这种草能够使人延年益寿。

在《白蛇传》中,白蛇和青蛇寻找九叶灵芝的故事广为流传。

8. 千年人参:这是一种传说中的草药,据传这种人参有千年的历史,能够使人延年益寿。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寻找千年人参的故事广为流传。

这些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草药的敬畏和信任,以及草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药典故

中药典故

茵陈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

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

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

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

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

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

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

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刘寄奴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

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

”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

”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

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

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

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仙鹤草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

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

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

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

64味中药传说故事

64味中药传说故事

六十四味中药传说故事●传说故事-白芨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

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内外伤出血。

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

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

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

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

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

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

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

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

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

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

”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

老狱卒牢记此方。

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挽救了性命。

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性差,只记得是白及献的方,把白根药名忘掉了,就顺口说了一句:“白及!”就这样,白根从此就有了“白芨”这个名。

●传说故事-白芍《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个故事,后来经人渲染扩散,说的是芍药因姿色超群而险遭横祸,无论是功是过,她都难逃薄命的结局。

沉香亭,是唐明皇欢宴群臣,与杨氏姐妹纵情游乐的地方。

不仅亭榭轩昂,而且终年花草树木非凡。

圣上也常常诏命各地园丁到御花园种植,有成者赏,无功者罚。

各地养花能手无不终日惴惴。

有个老者名叫宋单父,专养芍药,能将扬州芍药移植北方,色泽更鲜,花朵更大。

宋单父也被召人宫中,在沉香亭畔种植芍药,有命须使牡丹开过芍药继之。

历史——古代中药的发展历史

历史——古代中药的发展历史

历史——古代中药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古代,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

“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

基于考古学、民族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献记载等诸方面综合研究,一般认为中医药的知识起源于原始社会。

经过世代人们无数次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鉴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并有意识加以利用。

随着人们更多的生产和医疗实践,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并积累发展了药物知识。

一、药物的起源(一)早期的药物知识记载。

药,《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把药物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

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

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如《书经》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经》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礼记·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疾医》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等。

《诗经》《山海经》《万物》等书中也收载了不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甚至明确记载了某些药物的疗效;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简帛中也存在大量药物组方疗疾的记载。

(二)药物复方的产生。

我国药物复方的产生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对于药物复方的称呼,早期多以“齐”“和齐”或“和药”称之,见载于《周礼·天官》《世本》等。

古代复方有多种剂型,汤剂只是其中之一。

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说明汤剂是我国中药复方产生的唯一标志。

如,以复方见称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和剂中,有的是将药物研细和合,有的用水和煮,有的以药汁合搅,有的以药和酒,并无独立的汤剂称谓,书中的“汤”指外用的药汤水。

(三)“药品”的记载。

药品一词,据考证首次见载于元代的《御药院方》(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编制),记载御药院的职能“掌按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以进御和供奉禁中之用”。

中草药的传说

中草药的传说

当归的传说当归,尽人皆知的补血良药,含有当其实而归的意思。

据传古代云南边疆某村庄有一青年药农,新婚不久,为生活所迫,要进山挖药。

其妻依依难舍,青年也甚为留恋,在含泪惜别时,嘱咐爱妻在家里艰苦度日,如果三年不能归家,允许她改嫁。

哪知青年一去三年,由于山深林密,路途遥远而无法通讯。

三年来妻子见丈夫全无消息,忧虑交加而致气血并虚,得了严重的妇女病。

婆婆见媳妇形体日瘦,神情日疲,茶饭不思,顿生怜恤之心,劝他改嫁。

妻子初有不舍,后来也以为丈夫一去已过三年,料想凶多吉少,便经不住人们的劝说而另择配偶了。

谁知她改嫁后不久的一天,采药青年突然回来了。

当他得知妻子已经改嫁,后悔不迭,乃托人捎信要求再见一面,共叙别后情景。

妻子应允,相见时竟抱头痛哭。

在悔恨交加中,青年得知她家境艰难,便赠一些药材,叫她去卖钱度日。

青年走后,患病已久又多情的女子见前夫如此铁石心肠,顿时瘫软在地,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一阵心酸,痛不欲生,就胡乱拿些药来煎服,以此来了却残生。

哪想到连吃几天,脸上竟渐有血色,红润起来,病也不治而愈,后来人们记取青年药农当归而不归,害的妻子改嫁的沉痛教训,遂将此药取名为“当归”。

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油、水溶性生物碱、蔗糖等,功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适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头昏目眩。

桑寄生的传说从前,有个财主家的儿子得了风湿病,腰膝酸疼,行走艰难.一连好几年都瘫在床上,医生也没办法治.财主听说南山有个药农,就让药农送药给他儿子医治.由于南山远在20里地之外,所以财主就指派了一个小长工,隔两天去取一次药.可是,药农一连换了好几种药草,财主儿子的病也不见好.这年冬天雪多,一下起来就是几天几夜.小长工每次取药都得在一尺多深的雪地上来回走40里路.有一天,天气太?小长工冻得浑身打颤.他看见一根老桑树的枝条很像财主儿子吃的药,便撅了几根,切成节儿,用纸包好回到财主家.财主也不知道纸包里是什么,他照样让人煎给儿子喝了.小长工一看骗过了财主,以后就照"方"抓"药",每隔两天就撅一把桑树上的枝条回来.冬天过去了,春暖雪化.财主儿子的病居然好了.南山药农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奇怪:"一个冬天没来取药,他吃什么好的呢?"药农很想认认这种药,就来找财主.他走到财主家门口,正巧碰上小长工.小长工怕他见了财主后自己会露馅,准要挨打,急忙把前后经过讲了出来,并说:"大叔,你不要告诉财主行吗?"药农说:"那你得告诉我你给他吃了什么?"树枝子呗.什么树枝?就是村口老槐树上的.快带我去看看,到了村口,药农上到树上一看,原来树上洞穴中长出一种像槐树一样的东西,他顺便取下一些,决定先试一试.后来,药农用它治了几个病人,果然都好了.以后人们因为这种树枝长在老桑树上,就取名叫它桑寄生.丹皮的传说牡丹皮为牡丹的根皮,味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淤,配生地可治血热或劳伤吐血,衄血;配桃仁和银花能治血滞经闭与疮毒,是一味常用中药.关于牡丹皮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一千多年前,苏州虎丘山下有一织绸好手名叫刘春.随便哪种花,随便哪种鸟,她只看上两眼就能织出来.她所织出的花,像刚摘下来一样,鲜艳水灵;彩鸟仿佛人一呼唤,便会拍翅飞翔,活灵活现.这一年,府台老爷的女儿要办嫁妆,限刘春月内织出24条丝嵌金被面,花样是牡丹.但刘春从来没见过花中之王,不知如何织法.半个月过去了,刘春愁得脸色腊黄,日渐消瘦.一天半夜,她突然口吐鲜血,扑倒在织布机上.这时,一位美丽的姑娘飘然而至,将一瓶药液倒入刘春的口中,刘春即刻醒来.姑娘轻声说道:"我是牡丹仙子,因抗拒武则天要让百花在严冬开放的旨意,从洛阳逃出."说完,她用手一指,庭院内立即出现一朵朵怒放着的牡丹花.刘春喜出望外,望着这些盛开的牡丹,立既飞梭织起花来.一朵朵娇艳的牡丹花织出来了,招来成群的蝴蝶.府差拿起被面飞快送往州府.但刚进府门,被面上的牡丹花全部枯谢了,黯然无光.府台老爷气的派人去捉刘春,但刘春早已与牡丹仙子离去,只给乡亲们留下了那个药瓶.药瓶内只有半瓶根皮样的药材,后来人们才认出那根皮正是牡丹皮.枸杞的传说早先,宁厦中宁有一家姓苟的农民,家里共3口人,老两口和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红果.一天,妈妈和女儿红果到田里做活,老爹患肺痨在家养病.突然,天边闪出几道耀眼的蓝光,接着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天摇地动,一场灾难降临了,中宁发生了大地震,爹爹被压死了,母女俩悲痛欲绝,便嚎啕大哭起来.妈妈病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眼睛也渐渐模糊了.这可急坏了红果.红果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要尽快想办法把妈妈的病治好.一天,她把妈妈托付给邻居照顾,自己满着妈妈,悄悄地背上干粮,到南山找药去了.她爬过一山又一山,涉过一水又一水,询问了不少樵夫和牧羊人,寻找可以治眼病的草药,她的鞋磨破了,衣服挂烂了,腿也走酸了,便躺在一块石上休息.一觉醒来,已是翌日早晨.这时就见面前站着一和白胡子老爷爷,和和气气的问她:"小姑娘,你小小的年纪怎么敢上山?"红果带着哀伤的口吻向老爷爷说明了来意,白胡子老爷爷上下打量了她一番,感叹地说:"真是个孝子!"白胡子爷爷告诉红果说:"前面山坡上有一种红色茨,你摘些回去给你妈熬汤喝,她身体会强壮的,眼睛也会亮的."说完老爷爷不见了.红果按照老爷爷的吩咐,取回了药,天天给妈妈熬汤喝.说也怪,妈妈喝了以后,身体渐渐强壮了,眼睛也明亮了.红果姑娘对乡亲们高兴的说:"明目子,明目子,真是灵丹妙药!"从此,人们就把这种枸杞叫明目子.蒲公英的传说从前,有一个老员外,家中有一位二十八岁的小姐.一次,小姐不幸患了乳疮,乳房又红又肿,她怕难为情,不敢向父母说明,时间一长,病情更严重了.一天,丫环偷偷告诉了老夫人,老夫人心想:年轻轻的竟患此症,其中必有原因.于是,老夫人不仅不给小姐请医诊治,反而把小姐臭骂了一顿..这天夜里,小姐越想越伤心,便萌生了死的念头,她独自走出房门,来到一条小河边,一咬牙,纵身跳了下去.小姐刚跳入河中,正巧附近河面上趁月色撒网捕鱼的渔家父女,渔主姓蒲,女儿叫公英,姑娘见有人跳河,便纵身跳入河中,把小姐救到船上.姑娘找出自己的衣服替小姐换.换衣时,姑娘发现她生了奶疮,便将此事告诉了父亲,并问有没有办法治好,父亲沉思了一下,悄悄对女儿耳语了一阵.第二天一早,公英按父亲吩咐,从附近山上挖来了有锯齿长着白绒绒球似的野草,熬成药汤,让小姐连服数剂,并把鲜药捣烂后敷于患处.几天后,小姐的奶疮居然消失了.再说,老夫人见女儿离家出走一直未归,后悔莫及,派了家丁四出寻找,总算在船上找到了小姐.当老夫人知道小姐被渔家姑娘救起并将她的病治好的事情后,万分感激,执意要送给渔家贵重礼物,但他们不但不收,反而给老夫人留下了许多药草.为了纪念这一对渔家父女,老员外便将渔夫的姓和其女儿的名连在一起,给这种药草起名叫"蒲公英"何首乌的传说田儿自幼体弱多病,没有哪家人肯把女儿许配给他.所以他五十有八.仍未娶妻生子.一天深夜,月明星稀,温暖如春,田儿独自一人静卧于草棚中,半睡半醒间,他发现草棚外有两棵似树似藤的植物,虽相距有三四尺之远,但藤蔓根须却在阵阵氧氖之气中相互交缠,渐渐地合二为一.但不久之后又解离,而后又相互纠缠在一起.田二见此状,甚感惊奇,便把这两颗不知名的植物,连根挖起,带回家中,邀请高人辨认为何物,均无人能识.一天清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从深山老林中走来,全身上下散发着氩氖之气.田儿顿觉心灵感应,于是立即上前虚心求教.白发老者笑呵呵地说道:"你年老未婚,身体又虚弱多病.这两棵仙藤是被你一人看见,既然有缘,可能是上天赐你的神药吧,你不妨食之试试,以治病体."田儿听罢,便把植物的根须捣为细末,每天早晚以黄酒送服一钱.渐渐地,田儿自觉神清气爽,一月后白发变黑;两月后食欲大增;三月后自觉脱胎换骨.他心中暗喜,常服不断,渐渐地把服用量增至每天两钱.半年后,他的病痊愈了,而且容光焕发,看上去只有三十来岁.经人介绍,他娶了一个小姐,生了个儿子.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能嗣,意即终于能生儿育女了;并为儿子取名延秀,意思是希望儿孙延年体健之意.延秀为能嗣生了第一个孙子,取名为首乌.首乌对爷爷非常孝敬,百依百顺,并依照爷爷的教导用那不知名的植物,变得身强体健,一连生了十多个儿子,个个都活到一百三十多岁.虽为百岁老人,但他们个个都头发乌黑发亮.为缅怀祖父的丰功伟绩,曾孙们一致商定,把不知名的植物取名为"何首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一传播开去,服用何首乌的人越来越多,何首乌的传说也一直流传到现在.苍术的传说传说,从前茅山观音庵有个会看病的老尼姑,她懂得不少中草药.但,老尼姑自己并不采药,她把这活儿派给一个小尼姑.小尼姑每天都照着老尼姑说的样子漫山遍野的去采药,至于什么药草治什么病,小尼姑一窍不通.老尼姑很贪财,谁给的钱多,她就给谁下的药好;钱少的,她就用些不济事的野草去蒙骗人家.小尼姑看着不公平,可是因为她自己并不认识药,只是干着急.有一天,一个穷人来求药,这人一个钱也没有.老尼姑问也不问,硬把那人赶走了.小尼姑十分气愤,她偷偷地从屋里抓了一把开白花的药草,追到庵外,唤住那个人说:"大哥,你先拿回去吃吃看."可是,等那人一走,小尼姑的心又不安了."那人到底有什么病,给的药草能治她的病吗?前万别吃坏了人呀?"谁知过了些日子,那个穷人来到观音庵,竟找到老尼姑千恩万谢地说:"多亏你们那位少菩萨,她把我爹害了多年的足膝软瘫病给治好了."老尼姑十分奇怪,庵里没有治那种病的药啊!就审问小尼姑:"你偷了我的什么药?快说!"小尼姑也弄不情这是怎么回事,后来留心一查,这才明白,原来那开白花的叫苍术,不是老尼姑叫她采的,大概是自己采药时没小心裹进了药篮子,有被老尼姑当成没用的野草扔到一边.从此,小尼姑知道苍术可以治病.过了些日子,小尼姑受不了老尼姑的气,逃出尼姑庵回家还俗了.从此,她就靠挖苍术为生,治好了许多足膝软瘫的病人.后来小尼姑又发现,苍术还能治呕吐,腹泻等好几种病呢!罗汉果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广西某地有一个古老的瑶寨;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不慎着了凉,患了风寒症,整天咳喘不止,异常痛苦.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因为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两餐尚难保证,故根本没有余钱请郎中治病,为此樵夫很是苦恼,只好上山砍柴,希望以卖柴所得的微薄银两为母亲求医买药.一天清晨,旭日初升,霞光万道,天上飘荡着朵朵彩云.樵夫又和往日一样,空着肚子,早早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挥刀砍啊砍啊,一不小心,他砍中了一个马蜂窝.即时,马蜂嗡嗡乱飞,樵夫在惊恐中连连后退.一只奇大无比的马蜂追上樵夫,在他的左手臂上狠狠一蛰.即时,被蛰处立即变得红肿起来,疼痛不已,并伴心悸气促,头晕目眩.樵夫孤身只影置身于这僻静的山中,无医可求,而自己又不识草药药性,更不懂得对症治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头晕心悸等不适,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去.走了一段很长的崎岖山路,他感到累了,于是坐下稍作休息.偶然,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水果般的香味.奇怪!在这荒芜人烟的山野中,何来的水果?环顾四周,无意中,他看见眼前不远处长者一团团一簇簇的青藤;青藤上结满了一只只不知名的,形似葫芦的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咦?这野果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清凉怡人,与马蜂蛰伤处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他突发奇想:说不定以清凉的果汁涂在伤口上会缓解疼痛呢!于是,他把果汁往伤口上涂.即时,他感到伤口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伤处的疼痛开始缓解;没过多久,伤出红肿疼痛消失,仿佛未曾被马蜂蛰过一般.惊喜之余,他便摘了好些野果带回家中,给患病的母亲当水果吃.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水果后,第一天觉得清凉润喉,神气清爽;第二天觉得咳喘有所减轻........见这果子不但好吃省粮,而且有助于母亲病情缓解,樵夫高兴极了!于是便天天上山采摘新鲜的果子给母亲吃.如此吃了一个月后,母亲的咳喘竟不治自愈,不费半点银两!母子二人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这野果的神奇功效;母亲吩咐儿子大量采摘这种野果,晒干备用.每当遇上患有咳喘病的穷人,便免费送上,教病人煎水饮用,为此治愈了不少患咳喘病的人.恰逢此时,一位周游列国,悬壶济世的人称"汉郎中"的医生行医此地,闻听樵夫以野果治愈母亲咳喘病之事,心中一动,于是亲临樵夫家中,品尝这种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不知名的野果;汉郎中还在樵夫的带领下上山采摘,随身携带,潜心研究,看能不能当药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用,汉郎中发现此野果性为甘凉,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和润肠通便之功效,于是便广泛用于治疗上述诸病症.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名汉,故后人为缅怀他们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之为"罗汉果".作者:5836755感觉帖子发错了,应该发在药学板块《《《:arm:作者:catjaja不错,在哪里找的作者:5836755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catjaja at 2010-03-13 14:59:07:不错,在哪里找的百度里搜的:P:P作者:5836755继续给补上辛夷的传说又名为心意花辛夷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的花蕾,也叫辛夷花.辛夷味辛性温,归肺.胃经,能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是中医治疗鼻渊头痛的常用药物.关于辛夷名字的来历还有一则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位秦秀才得了一种叫鼻孔流浓水的疾病,经常鼻塞不通,浊涕常流,腥臭难闻,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女都回避他.他见无药可救,于是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一日,他在一棵大树下准备自缢,被一个过路的樵夫救下.问明缘由后,樵夫告诉他说:"北山中就有一种药可治."秦秀才照樵夫的指点,到深山中寻找.终于他发现遍山花树,叶茂花大,香气四溢.他采了一些花蕾,煎水连服数天,果真痊愈.他非常高兴,又采了一些种子,精心种在自家院子里,以此树的花为得了鼻病的人医治,皆得奇效.有人问他这药何名?他想了想,觉得这药得来是樵夫的指点,自己意会所识,就叫心意花吧.天长日久,后人就传成了辛夷花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辛夷有收敛作用而保护鼻黏膜,并能促进黏膜分泌物的吸收,减轻炎症,乃至鼻腔通常,辛夷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也有利于消除鼻炎.值得一提的是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医生和药师不要忘记提醒患者入煎时宜用纱布包煎.马齿苋的传说在繁若晨星的野菜当中,马齿苋是比较平凡的一中,不管是在田野还是路旁,溪畔,都可以见到它的踪迹.宋人苏颂曾描绘它的形态:"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正因为它含有无行之义,所以当时称它为"无行草".那么,此草后来为什么又叫马齿苋呢?说起来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明朝崇祯年间,在河北晋州张家庄,有个姓李的老婆婆,她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已成亲,大媳妇是个富户人家的女儿,好吃懒做,为人性恶;二媳妇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勤快老实,为人性善.老三刚十六岁,还没娶媳妇.正好,山西有个要饭的花子,带着一个十五岁的女儿,逃荒来到张家庄;李婆婆见花子的女儿长得俊秀,就花了些银子买了她,做了老三的童养媳.童养媳到家后,大嫂觉得她是花子的女儿,娘家没人,好欺负,就调唆婆婆,不让童养媳吃饱睡好,还逼她下地干活.有一次,童养媳因肚子饥饿,干活没力气,在锄谷子时,不小心把谷子锄掉了.大嫂知道后告诉婆婆,婆婆就拿起皮鞭毒打童养媳,直打得她遍体鳞伤才住手.童养媳回到自己的住房,二嫂问讯后,对她的处境十分同情,就偷偷买了些中草药,给童养媳治伤.童养媳伤愈后,将二嫂的盛情牢记在心.这念秋天,天气炎热,雨多潮湿,张家庄痢疾大流行,死了很多人.童养媳因吃不饱,身体虚弱,也得了痢疾.大嫂怕自己被染上,就在婆婆身边吹风,把童养媳赶到菜园里的茅屋去住,也不叫人给她送饭.童养媳身患痢疾,家里人又不把她当人看,觉得走投无路,便要投井自尽,多亏好心二嫂及时赶到,耐心劝说,还带来不少稀饭让它吃,才打消了寻短见的念头.大嫂知道二嫂给童养媳送饭的消息后,心里十分恼火,便急忙告诉婆婆,婆婆把二媳叫到跟前,训斥了一顿,还声称:"你再去送饭,就砸断你的腿!".从此二嫂再也不敢去送饭了.童养媳在菜园里,一连三天没有见到二嫂前来送饭,她饿急了,菜园里正有可吃的蔬菜,但她害怕婆婆,不敢动,只好在菜地边挖些野菜煮吃,说也奇怪,两三天后她的痢疾竟好了.五天后,童养媳返回家中,一进门,便楞住了,只见未婚夫披麻带孝,悲痛不已.他说:"咱妈.大哥大嫂全得痢疾死了,二嫂也得了痢疾,卧床不起......"童养媳听后灵机一动,心想:莫非我的病是那种野菜治好的?她急忙跑回菜园,拔了些野菜煮给二嫂吃.果然,几天后,二嫂的病也好了.村上的人知道童养媳治好了二嫂的病,纷纷向她来求教.她拔几棵野菜让人们看,正是那无行草.因为无行草特征很难掌握,许多人采集不到,村上的痢疾还在蔓延.童养媳就想了个办法,她把乡亲们叫到一起说:"你们看,它的叶片多象马的牙齿,咱们就叫它马齿苋吧!"乡亲们知道了特征,采集了去治病,患痢疾的也都治好了.乡亲们为了感谢童养媳,就按她的话,把无行草改为马齿苋了乌药的传说乌药,又名天台乌药.百叶柴.矮樟,属樟科常绿灌木植物.乌药入药首载与<<开宝本草>>一书.它性温.辛,入肝脾胃经.具有顺气.开郁.散寒.止痛等功效.关于它的药用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汉朝永平五年,浙江剡县有刘晨和阮擎两位青年,为医治村上流行的心痛病,远离家门来到天台山采药.随带的干粮吃完了,而药却没找到.一天他们打听到这种药产在桃源洞一带,就向该洞奔去,但没走多远就饿昏在地.良久,两人被突然飞来的一片红云催醒,转眼间,红云又变成许多只肥美的桃子.两人正饿得发慌,抓来桃子就吃.吃后浑身是劲,又继续上路.走过一道山岭,只见前面水潭边有两个少女.一个着红衣,一个穿绿袄.正朝着他俩微笑,还叫他们的名字.两人非常惊奇,刘晨问:"彼此素不相识,姑娘怎会知道我俩的名字,莫非你们是仙女?"两位姑娘点点头,穿绿袄的姑娘说:"我叫碧桃,她叫红桃,家住桃源洞,今日特意请你们去做客."两位年轻人随两位仙子进入桃源洞后,才知道这姐妹俩是天上司药的仙女,奉命在此看管仙药---乌药.他们彼此一见钟情,结成了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岁月如梭,秋去春来,转眼间过了半年.一天,刘晨说:"我们入山已久,仙药还没有采到.如何是好?"两人正在发愁,只见两位仙女捧着仙药走来,说:"两位为采仙药,历尽千辛万苦,现特以乌药相赠,此药可治心口痛."第二天一早,两仙女送刘.阮出洞口,一直送到溪畔才依依惜别.刘.阮回到家乡,却见景物全非,村上父老已无一相识.最后找到一位百岁老翁,他说:"我小时听祖辈说起,村里有两位祖公入天台山采药,后来一直音信全无."两未听罢,大吃一惊,想不到入山才半年,人间已七世.刘阮遂将乌药种到圆中,一夜之间已是满圆翠绿,刘阮将乌药分赠给众乡亲,服后果然疗效非凡.三个月后,刘阮又返天台,桃源洞岩壁生苔,雾锁洞口,再也找不到仙女了,只是在洞边多了两座山峰,形似仙子,面朝剡县眺望,这就是双女峰.天台乌药因此名声大振,享誉海内外.瓜蒌的传说传说古时候,江南有座高山,山上有许多洞,洞被密林遮掩,云雾缭绕,传说有神仙居住.当地有个樵夫,家境贫寒,母病因无钱医治而逝,他极度悲伤而独居,以砍柴为生.有天中午,他进山砍柴,又累又渴,便循着泉水响声找到一个山洞外,喝足了水,就躺在树阴下的一块石板上歇息.迷糊中,他仿佛听到了说话声,寻声望去,竟赫然看见长着黑白胡子的两个老者在谈论.黑胡子老者说:"今年咱的洞里结了好大一对金瓜."白胡子摆摆手:"嘘,小声点,那边躺着个砍柴的,当心把咱的金瓜偷走."黑胡子不以为然:"怕什么,他进不了洞.只有七月初七时,口念天门地门开,摘金瓜的主人进来才行."白胡子生气了:"别说了,咱们下棋."听到这里,樵夫滚下了石板,猛然醒了,原来是个梦,那有什么老者?他沮丧地挑起柴担回家.后来,他越想越觉得神奇:"我莫非遇到了神仙,那山洞真藏着宝贝?"他决定试试.七月初七这天,他来到山洞中,按时念话,果然噶的一声,洞里一扇石门打开,眼前更打更阔,金光闪闪.走进去,只见里面长着一架碧绿的青藤,其上果然结有一对金瓜.他高兴的爬上去,摘下金瓜,一口气跑回家.到家一看,他楞了,这哪是金瓜呀,分明是两个普通的小圆瓜.他把瓜扔到了一边.过些日子,樵夫又上山砍柴,不自主的又来到哪个山洞外,又躺在石板上歇息.刚闭上眼,就又听到了谈话声,还是那两个老者.白胡子埋怨:"都怪你多嘴,咱的金瓜被偷走了."黑胡子说:"怕什么,又不是金瓜."白胡子说:"可那是名贵药材呀,比金子还贵重."那非得心地善良的人才会用,非得把瓜的皮色晒红才会有润肺清热的作用哩."樵夫醒来,边回家边想,这莫非是神仙托梦,要我种药材给人治病?到家后,他找到了已经烂了的两个瓜.取出瓜籽,来年开春种在了院子里.到秋天,果然结了很多的瓜.他摘下晒红,叫咳嗽痰喘的病人吃,一个个都见效.之后,他每年栽种,送给病家,且分文不取.人们尊敬他,让他给这种瓜取个名字,他想,瓜地在高出的藤架上,需登爬摘取,就叫"瓜蒌"吧.后来,又渐渐被写成了"栝楼"和栝蒌".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成熟果实,秋季采收,将壳与仁分别晒干用.属中医化痰止咳类药,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作用,可治疗痰热咳喘,胸痹心痛,肺痈,肠痈,乳痈,肠燥便秘等.一般用全栝楼.栝楼皮和仁可单用,前者功效同全栝楼,仁功效偏润肠.药理学证实,本品含三萜皂甙,有机酸及盐类或树脂,糖类或色素,种子含脂肪油和皂甙等.近年,本品有效成分被制成瓜蒌注射液,有保护心。

中药名称由来传说

中药名称由来传说

中药名称由来传说摘自网络总序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药宝库蕴藏极其丰富。

在这里,让我们撷取几朵药苑之花,管中窥豹,领略一下杏林的风采。

常言道,闻其名如见其人。

我们开上几组药单,看看是不是可以从名字上揣摩出它们的功能主治。

远志、茯神、益智仁、何首乌;锁阳、续断、防风、郁金、补骨脂、虫牙药;定心散、还阳丹、伸筋草、接骨木、通经草、止血丹、惊风草、还魂草;黄疸草、痢疾草、辟汗草、秃疮花、疔毒豆、脓见愁。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冠以散、丹、药之类字样的不是中成药,而是中草药的原名。

有些药名则直接归经:心胆草、肝风草、脾寒草、肺心草、肾炎草、胃友。

您瞧是不是有点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感觉?有的药名跟产地挂钩。

如辽细辛、关木通、川楝子、浙贝母、广木香、京大戟、罗布麻、热河黄精、宁夏枸杞、内蒙黄芪、青藏虎耳草、昆明鸡血藤、黑龙江草蜥、喜马拉雅米口袋等等。

您说,我是东北人,我家还种了一片枸杞,那就不叫枸杞了?枸杞还是枸杞,只是不认为是道地药材。

每公斤市场价起码照宁夏枸杞少卖10元钱。

又如红景天,它原产于青藏高原,藏名扫罗玛尔布。

你在其它地区栽培,其身价必然成倍下跌。

我们东北有自己的天然优势,地产的人参、黄芪、五味子、细辛、哈士蟆、鹿茸等等,药效绝对上乘,远非南方省份所能比及的。

有些药物形态竟与动物某些部位相似,我们不得不赞叹造物的神奇。

您瞧,人参、牛膝、马兜铃、猪毛菜、狗尾草、猫胡子草、狼尾巴花、羊胡髭草、鸡血藤、鹅肠子菜、鸭跖草、鹤虱、蚕豆。

螃蟹脚、麒麟尾、龙眼肉……有的药名起的更有水准,连性情都涵盖了。

比如孩儿参健脾润肺,肉苁蓉补肾润肠;二药功效和缓。

补而不竣,气虚体弱者用之尤宜。

而急性子、威灵仙、王不留行、大将军、穿山甲等如对症应用则势如破竹,立竿见影!俗话说众口难调。

中草药百味俱全。

咱们品味品味:苦杏仁、甜葶苈、酸浆、辛夷、淡菜、盐肤木、鱼腥草、马尿骚、香薷、香附、香茶菜、臭蒿、臭草、臭梧桐。

中医药文化做为中国最大的知识产权,自然奥妙无穷,故事多多。

64味中药传说故事

64味中药传说故事

六十四味中药传说故事●传说故事-白芨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

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内外伤出血。

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

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

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

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

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

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

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

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

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

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

”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

老狱卒牢记此方。

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挽救了性命。

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性差,只记得是白及献的方,把白根药名忘掉了,就顺口说了一句:“白及!”就这样,白根从此就有了“白芨”这个名。

●传说故事-白芍《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个故事,后来经人渲染扩散,说的是芍药因姿色超群而险遭横祸,无论是功是过,她都难逃薄命的结局。

沉香亭,是唐明皇欢宴群臣,与杨氏姐妹纵情游乐的地方。

不仅亭榭轩昂,而且终年花草树木非凡。

圣上也常常诏命各地园丁到御花园种植,有成者赏,无功者罚。

各地养花能手无不终日惴惴。

有个老者名叫宋单父,专养芍药,能将扬州芍药移植北方,色泽更鲜,花朵更大。

宋单父也被召人宫中,在沉香亭畔种植芍药,有命须使牡丹开过芍药继之。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1. 中医药的起源1.1 传说黄帝时代的医药故事•传说黄帝时代,医药起源于神农氏。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第一位农耕和医药文化的始祖。

他亲身尝试着各种植物,发现了许多草药的药用特性。

•神农氏创造了许多医药的典籍,将草药的使用记录下来。

这些典籍被后人称为《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基石。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药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开始形成奠基性的理论体系。

干将、蓝颜等著名医师纷纷涌现,他们对医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的临床理论。

•《黄帝内经》诞生于战国时期,成为后来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

其中包括了疾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2. 中医药的流传2.1 外国文化交流对中医药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播。

其中,中医药的精华传到了欧洲,对西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针灸疗法传入了欧洲并逐渐得到了发展。

•葡萄牙人将中国传统草药带到了巴西,对当地草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巴西草药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2.2 中医药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中医药的知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得更加广泛。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开设课程等方式,加强中医药的推广与传承。

•目前,中医药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定医学专业。

3. 中医药的典故故事3.1 白居易的《千金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所著的《千金方》是一部集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于一体的书籍。

其中收录了许多神奇的药方和中医药知识。

•《千金方》的流传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李时中的《骨董局中局》•《骨董局中局》是中国作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中医药推理小说。

小说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推理,展现了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魅力。

•《骨董局中局》的出版引发了人们对中医药的重新关注,对中医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中药之名传说——当归

古代中药之名传说——当归

古代中药之名的传说——当归一、第一个传说当归的经典故事与一位母亲和她的儿子有关。

故事中,母亲担心儿子在山上采药会受伤,所以劝他结婚以后再去。

儿子遵照母亲的意思,择期成了家。

然而,婚后夫妻恩爱,儿子也不再提上山采药之事。

有一天,左邻右居背后议论儿子胆小,婚后被老婆拖住了后腿,不敢上山去了。

此话传到儿子的耳朵里,他一怒之下,决定上山探险采药。

妻子依依不舍,泣不成声。

儿子说,“我若三年不归,你可另嫁他人”,次日毅然上山去了。

母亲日盼夜望,转眼三年过去了,仍然不见儿子回来,估计必死无疑。

母亲通情达理,遵照儿子的托付,劝自己的儿媳改嫁。

谁知改嫁不到半月,儿子竟满载名贵药材而归。

见到妻子改嫁,儿子后悔不已,他们相约再见一面,会面时抱头痛哭。

儿子指着药材说,“原想卖掉药材给你买些新衣服,如今看来也不必了,就把这些药材送给你吧”。

从此以后,妻子悲痛伤感,忧郁成病,月事不调,骨瘦如柴。

有一天她想起前夫送的药材,于是拿过来想把它们都吃掉企图中毒而死,免受折磨。

谁知吃了以后,反而月经通调,日渐康复。

后来,人们就把唐诗中的“胡麻好种无人种,正当归时又不归”,中的“当归”两字做了这味药材的名称。

当归因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

李时珍在“古人娶妻要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本草纲目》中也称: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当归治疗妊娠妇女产后恶血上冲,其疗效显著;若发生气血逆乱,服用之后即可降逆定乱,使气血各有所归,因而当归之名也由此而来。

二、第二个传说当归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调经止痛、活血补血等功效。

关于当归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有一对恩爱夫妻,男的叫荆夫,女的唤作秦娘。

秦娘得了产后血症,四处求医却仍不见好转。

一天,一位老道人告诉荆夫,他住在峨眉山下,种有百草百药,如果荆夫愿去求药,秦娘的病便可得到治疗。

荆夫当即随老道人前往。

老道人将他领到了一座茅庵旁,指着一种紫杆绿叶、开着葱白伞形花序的植物说道:“这就是你要找的那种药。

中草药的传说故事

中草药的传说故事

中草药的传说故事
1. 当归: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女子因为失去了丈夫而深感悲痛,她每天都泪流满面,无法入眠。

一天,她遇到了一位神仙,神仙告诉她,只有当归可以帮助解决她的问题。

女子听从了神仙的建议,使用了当归,结果她成功地克服了悲痛,睡眠也恢复了正常。

2. 人参:据传说,有一位叫做沈从文的文学家,曾经因为体质虚弱而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创作工作。

一天,他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告诉他可以使用人参来增强体力。

沈从文跟随道士的建议,使用了人参,结果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并且成功发表了自己的著作。

3. 灵芝:据传说,灵芝是由神仙栽种的。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做孙膑的将军,曾经被敌人围攻,他身体虚弱,无法支撑战斗。

这时,一位神仙造访了孙膑的营地,告诉他可以使用灵芝来增加体力,提高战斗力。

孙膑跟随神仙的建议,使用了灵芝,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围攻。

4. 黄芪: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做董仲舒的学者,他每天都要写作业,但由于身体状况不理想,无法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

他最终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告诉他可以使用黄芪来改善自己的体质,继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董仲舒跟随道士的建议,使用了黄芪,最终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中草药传说故事集锦 附图

中草药传说故事集锦 附图

1、当归2、莲花3、金银花4、菊花5、女贞子6、仙鹤草7、何首乌8、益母草9、续断10、车前草11、升麻12、菟丝子13、茯苓14、杜仲15、三七16、灵芝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1、当归古时候,有个青年名叫王福,勤劳善良,靠采药与母亲相依为生。

离他家几百里外有座高山,据说山上长有很多神奇的药草,由于山高路险,加上毒蛇猛兽横行,所以很少有人敢去,去了也是无回。

王福很想去探个究竟。

他想自己身强力壮,应该无所畏惧。

当他征求母亲意见时,其母想挽留儿子,不便直说,就建议他娶了亲,成了家再走。

王福遵照母亲意思,择期成家。

成家后,仍念念不忘进山之事。

最后终于有一天,他对泣不成声依依不舍的妻子说:“我若三年不归,你可另嫁他人。

”次日,毅然出门上山去了。

母亲日盼夜望,转眼三年过去了,仍不见儿子回来,估计必死无疑。

王母通情达理,遵照儿子的托咐,劝媳妇改嫁。

谁知媳妇改嫁不到半月,王福竟满载名贵药材而归。

他见妻子改嫁,后悔不已。

见面时,他指着药材说:“原来打算卖掉药材,给你置衣物首饰。

如今你既已改嫁,就把这些药材送给你吧。

”两人抱头痛哭。

新妇悲痛感伤,忧郁成疾,月事不调,骨瘦如柴。

她拿起王福带回的药材,生啖活吞,企望中毒,了却此生。

谁知吃了以后,她反而月经通调,日益康复。

后人便取唐诗中“正当归时又不归”中的“当归”两字,做了此药名称。

2、莲花很久很久以前,辽东半岛,在渤海与黄海交界处一个地方叫做普兰店。

普兰店东三华里处有一片水乡,水乡深处,有一片莲花怒放的地方,人们叫它谷泡或叫莲花湖畔。

湖里住着一位美丽而善良的莲花仙子。

湖两岸百姓在莲花仙子的呵护下过着美满祥和的温馨生活。

可是这些朴实善良的人们和百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将发生一次惊天动地的劫难。

渤海湾里住着一条凶狠、丑陋的蛟龙王子,他听说莲花湖里住着一位非常美丽动人的莲花仙子,领着这里的百姓过着安逸的生活,就决定占领这个地方,霸占莲花仙子,让当地的百姓听从他,为他效力。

中草药传说故事集锦 附图

中草药传说故事集锦 附图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当归2、莲花3、金银花4、菊花5、女贞子6、仙鹤草7、何首乌8、益母草9、续断10、车前草11、升麻12、菟丝子13、茯苓14、杜仲15、三七16、灵芝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1、当归古时候,有个青年名叫王福,勤劳善良,靠采药与母亲相依为生。

离他家几百里外有座高山,据说山上长有很多神奇的药草,由于山高路险,加上毒蛇猛兽横行,所以很少有人敢去,去了也是无回。

王福很想去探个究竟。

他想自己身强力壮,应该无所畏惧。

当他征求母亲意见时,其母想挽留儿子,不便直说,就建议他娶了亲,成了家再走。

王福遵照母亲意思,择期成家。

成家后,仍念念不忘进山之事。

最后终于有一天,他对泣不成声依依不舍的妻子说:“我若三年不归,你可另嫁他人。

”次日,毅然出门上山去了。

母亲日盼夜望,转眼三年过去了,仍不见儿子回来,估计必死无疑。

王母通情达理,遵照儿子的托咐,劝媳妇改嫁。

谁知媳妇改嫁不到半月,王福竟满载名贵药材而归。

他见妻子改嫁,后悔不已。

见面时,他指着药材说:“原来打算卖掉药材,给你置衣物首饰。

如今你既已改嫁,就把这些药材送给你吧。

”两人抱头痛哭。

新妇悲痛感伤,忧郁成疾,月事不调,骨瘦如柴。

她拿起王福带回的药材,生啖活吞,企望中毒,了却此生。

谁知吃了以后,她反而月经通调,日益康复。

后人便取唐诗中“正当归时又不归”中的“当归”两字,做了此药名称。

2、莲花很久很久以前,辽东半岛,在渤海与黄海交界处一个地方叫做普兰店。

普兰店东三华里处有一片水乡,水乡深处,有一片莲花怒放的地方,人们叫它谷泡或叫莲花湖畔。

湖里住着一位美丽而善良的莲花仙子。

湖两岸百姓在莲花仙子的呵护下过着美满祥和的温馨生活。

可是这些朴实善良的人们和百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将发生一次惊天动地的劫难。

渤海湾里住着一条凶狠、丑陋的蛟龙王子,他听说莲花湖里住着一位非常美丽动人的莲花仙子,领着这里的百姓过着安逸的生活,就决定占领这个地方,霸占莲花仙子,让当地的百姓听从他,为他效力。

中医药文化社团——神农尝百草课件

中医药文化社团——神农尝百草课件

虚 脾胃虚弱,挟有气滞—脘腹满闷、四肢倦怠,香砂六君子汤 证 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少气懒言,内脏下垂,补中益气汤
2 . 煤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咳嗽,为治痰之要药
香囊配方组
36
艾叶
【特点】 气芳香—温经脉,暖子宫,
止崩漏,理气血,散寒湿—为妇科常用品。
【功用】
1. 温经止血(炭)—虚寒性出血,尤宜于崩漏
兼温肾助阳——用于肾虚阳萎宫冷。
39
苍术
【特点】 为燥湿健脾之要药
【功用】 1. 燥湿健脾——湿滞中焦证。 2. 祛风湿——风湿痹证(寒湿痹 、湿热痹) 3. 发 表一外感表证挟湿之表证。 4.明目一一夜育症,眼目昏涩。
40
川芎
【特点】
1. 辛温香窜,入气血分,为血中之气药
上行头目 能 下入血海
4. 利水消肿— 气虚水肿、肢体面目浮肿、尿少等
肢体麻木——黄芪桂枝五物汤 5. 气虚血滞 风湿痹痛——羌防为益蜀痹汤
中风,半身不遂——归芎桃仁、 补阳还五汤 10g—15g 大剂量30g—60g
炙用一补气升阳, 生用一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52
当归
【特点】
1. 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补血、
活血、并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主治一切血证。 2. 尤以血虚、血瘀、血寒多用,故称“补血要药”
7
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载药: 1500余种 ( 1558种)
8
5.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明 载药:1892种,分为16部,60类
特点:
①是中古时最完备的分类方法。 ②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9
6.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 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中草药的传说

中草药的传说

中草药的传说中草药在我国民间的应用历史已经很悠久了。

古时候的人们不像我们现在一样有治疗各种病的西药、针剂,也没有现在一样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是他们也会生病,也要吃药,怎么办呢?古代勤劳勇敢的人民就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敢于献身的精神,一种种地尝试他们周围生长着的植物,逐渐地去发现各种花草树木的药用价值。

在这个漫长的发现过程中,有许多人流汗流血,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比如说在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神农为了弄清各种草的特点和作用,常常亲身去品尝,体验它们,他不止一次地因尝草而中毒、昏迷。

再比如我国古代的名医华佗、扁鹊、李时珍等,为了解救被病痛折磨的百姓,也都不辞艰辛地翻山越岭,苦思冥想去找寻和探索各种中草药和它们的功能。

直到医疗设备已经日益发达的今天,中草药仍在民间广为应用,中草药的魅力经久不衰。

在漫漫的历史中,人们孜孜不倦地去发掘中草药。

而中草药也不负众望,为劳苦百姓消减了许多的病痛。

我国人民对中草药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流传下许多关于中草药的神话和传说,要讲起这些神话和传说来,怕是讲上几天几夜、几月几年也讲不完。

在这里我们只是随意选取少数的几个来讲,就像摘取繁花万朵的花丛中的几朵小花。

苔藓治蜂毒华佗是我国古代一位很有名的医生,他博学广识,精通各种疾病的治疗,在百姓中享有盛名。

人们遇到疑难病症时,总会满怀希望地去找华佗,而华佗也总是不辜负人们的厚望,治好了一个又一个病人,得到“妙手回春”的赞誉。

有一天,华佗忙了一整天,到了傍晚稍稍空闲下来,诊所里也暂时没有病人,华佗便趁着这难得的空闲坐下来,研读医书,总结经验。

正当他看得认真时,却听到有人呻吟着喊他:“华佗先生!华佗先生!快救救我吧!。

”华佗急忙抬头,只见一位妇女用手捂着半边脸跌跌撞撞地进了诊所。

华佗忙站起来扶她坐下,问她怎么了,那妇人用含糊不清的声音说:“刚才我在田间看到一只蜂,我赶它,它蜇了我一口,你看就这样了……”她边说边放开捂在脸上的手。

哎哟哟,真不得了!她那被蜂蜇了的半边脸已经肿得大大的,边上一圈都红通通的像被火烧着了一样,而且被蜇小孔周围已经肿得发亮,里面有水一样的液体鼓成了小包!华佗用一个指头小心地在她脸上轻轻一碰,她便痛得喊叫起来。

中草药民间传说故事

中草药民间传说故事

中草药民间传说故事中草药民间传说故事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这些中草药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很多人的生命健康都受到中药的深深影响,而中药也有着西药所不及的功效和治疗效果。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几篇优秀的中草药民间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内容请访问(www.)。

砂仁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地病死,惟有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强健力壮。

当地几个老农民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

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在金花坑放牧,那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

”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的生长着这种草,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口中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

大家品尝了以后,觉得这种草既然可以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于是就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

一些因受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

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屋前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砂仁”的由来。

车前草相传,XXX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

XXX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

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

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

XXX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但仍无济于事,急得XXX和XXX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

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XXX将军和XXX,XXX命老大爷入帐,问其何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

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

中药材传说故事之黄精

中药材传说故事之黄精

中药材传说故事之黄精
中药材传说故事之黄精
黄精(学名:Polygonatum sibiricum)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理论与临床治疗中。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几个关于黄精的传说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中药材的历史、功效和传统应用。

1.黄精的起源传说
根据传说,黄精最早是由一位神仙所带入人间的。

这位神仙在一个山洞中发现了黄精的种子,认为它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将其带到人间赐给人们使用。

从此以后,黄精被广泛种植并应用于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中。

2.黄精的药用功效
黄精具有补肺、安神、滋阴、清热的功效,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肺虚、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

同时,黄精还可以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被视为女性健康的重要补益。

3.黄精的应用传统
在古代,黄精被视为非常珍贵的中药材,往往是贵族或皇室成员使用的药材。

人们相信,黄精有助于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

在现代,黄精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保健、药膳食疗等领域。

4.黄精的种植与制备
黄精适宜生长在湿润的阴凉环境中。

种植黄精需要选择土壤肥沃、光照适宜的地方,并进行适当的浇水和施肥。

采摘时,选择完全成熟的黄精根茎,进行晾晒或烘干备用。

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附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理论是指中医学中对于药物的性质、功效、配伍、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2.药膳食疗:药膳食疗是指利用中草药材和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调配和烹饪,以达到预防疾病和调养身体的目的。

中草药故事神话与传说

中草药故事神话与传说
死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
内脏受损。
华佗
华佗[1] (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 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 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 各科。[2-4]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5] 、“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 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 医师。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 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 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 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 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 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 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 原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 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 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 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 家老庄学说,隐居陕西终南山中, 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倪朱谟的《本草汇 言》、赵学敏的《本 草纲目拾遗》、黄宫 绣的《本草求真》等, 均是在其学说启示下 而著成的本草典籍。 达尔文在其著作中亦 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 并称之为“古代中国 百科全书”。英国李 约瑟称赞李时珍为 “药物学界中之王 子”。本书为本草学 集大成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药的传说”(第十四集)古代“中药的传说”(第十四集)川芎的传说(第十四集)中草药是中国的国粹,是瑰宝。

可以肯定中草药健康产品必将是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在全球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产品,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全球中草药市场交易额已接近五千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递增。

据预计,未来的十年之内,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传说一青城山丈人峰下边,有座小山。

相传唐朝初年,药王真人孙思邈寻方采药,从终南山云游到此。

但见杂花生树,蔓草满坡,峰峦起伏,云雾缭绕,很有些灵气,便在半坡上的山神庙内住了下来。

药王住下后,成天带着徒弟,拿起药撬、药锄,背起药筐、药篓,在那云遮雾掩的山林里,穿来穿去。

约莫一年光景,采的药呀,少说也有好几百种,把个小庙的殿堂、山门都堆得满满的。

眼看秋去冬来,山上寒风刺骨,徒弟怕冻坏了师父,劝药王下山。

药王却说:“青城山是广出药材的宝地,我真舍不得离开呀!”师徒俩继续在山上采药,有天,走得累了,便在混元顶青松林内歇脚。

他们往下一瞧,只见林下山涧边,有只大母鹤,头顶朱丹冠,身披雪绒鳖,带着几只黄嘴巴小鹤,涉水嬉戏,忽儿扑起水花,忽儿梳理毛衣,显得挺自在挺快活的样子。

药王正看得出神,陡地听见群鹤“呜啊!嘎!呜啊——嘎嘎!”急躁的峡声。

他接着看下去,不觉大吃一惊,原来那只活泼的大母鹤,一时竟抬不起头,拉不动腿,拖着翅膀,垂下尾巴,浑身焉梭梭的,哀鸣不已。

小鹤们看到妈妈扑扑颤颤,也吓得凄惨怪叫。

此情此景,不用多问,药王早已看出:母鹤得了急病。

打从药王云游四方以来,几十年间,不光医治活人无数,也曾治愈龙凤之疾,医好牛马之伤,但这母鹤究竟害的啥病,却一时不能判断。

正想、叫徒弟去把病鹤抱来看看,忽然老松林里飞出一群大仙鹤,降落涧边。

啼唤几声之后,便有两只大鹤一边一个衔住病鹤的翅膀,腾空飞起,飞向密林深处。

药王异常惊奇,早把饥劳抛在九霄云外,跟着鹤群,走进林中,直看到它们把病鹤安顿在窝里。

晚上,药王久久不能人睡。

“师父,还想念病鹤么?”徒弟问道。

“唔,病得不轻呀!咋办 ?”“师父,明儿一早,我把还魂散给它捎去。

”药王摇摇头。

“那就再配点青城灵芝,做引子。

”药王又摇摇头。

徒弟好纳闷:“这些药尽是师父的百验金方,回生妙品,都不管用,未必要去找李老君八卦炉内的九转还魂丹么?”药王笑了笑说:“仙鹤有病仙鹤治,用不着找我穷道士!”为了看个究竟,第二天一早,师徒俩又来到青松林,病鹤还在呻吟,过不久,一阵鹤鸣,几只仙鹤自朝霞里冉冉下降。

从它们嘴里掉下几片叶儿。

徒弟连忙跑去拣起一看,活像红萝卡缕缕。

很扫兴,顺手丢了。

药王却叫他拣起来放好。

隔一天,他们又到青松林。

仙鹤窩里已听不到呻唤。

一阵鹤鸣,几只仙鹤自云端直冲树梢。

从它们嘴里掉下一些花朵。

徒弟连忙跑去拣起一看:那顶端丛生的小白花,活像雪莲花。

他觉得不稀奇,依然还是一甩,药王却又叫他拣来放好。

过一天,师徒俩再到青松林。

病鹤已从窝内露出身子,白绒毛分外耀眼。

他们正欣喜间,几只仙鹤穿过翠谷飞来,从嘴里掉下两陀根块,徒弟跑过去瞄了瞄,好像首乌疙瘩。

白了白眼,连腰也懒得弯,药王却叫他拣来放好。

徒弟问道:“这都是常见的药呀,有啥稀罕。

我看,该下山了。

”药王却说:“不是下山,是搬到这青松林安营扎寨。

”徒弟更纳闷了,把头一歪,咕噜起来:“师父,你偌大年纪,何必自讨苦吃。

”药王淡淡一笑:“我们吃点苦,病家福无边。

行医的人,没有一片至诚,咋能治好诸般顽症? 采药的人,没有详察物候,丝毫不爽的精神,咋能识得灵丹妙药?”一席话早把徒弟的脸说得红一阵、自一阵,二话没说,连忙转去搬来行李。

师徒俩在松林内结草为庵,与鹤作伴。

日子久了,那仙鹤渐渐地不避他们。

药王终于发现仙鹤爱去混元顶峭壁的古洞。

他们也攀附着古木藤条爬到洞口,果见那儿长有一片绿茵茵的药苗,与往日仙鹤衔的有些相像。

再命徒弟取来原物对照,简直一模一样。

药王高兴极了,他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尝了又尝。

那药苦中带甜,芳香扑鼻。

早年,他在终南山中偶尔也见到过,但没有这儿的根块大,香味重,药性浓。

他断定这是活血通经、法风止痛的良药。

便试着用这药来治病,果然确有灵效。

山居菜少,那徒弟掏来药尖尖,用开水一捞,放上作料,吃将起来,格外清香爽口,还是冬令的上好时鲜呐!药王命徒弟去常道观、上皇观、丈人观、碧落观,请来众家道长,一起观赏良药。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决定先在芙蓉坪试种。

但药苗太少,如何栽法呢?大家无计可施。

忽然,密林深处群鹤飞来,争啄药苗,吆都吆不起走,眼看良药被啄成断节,众人无不叹息。

药王却说:“你们看,这每个节盘上,都有芽苞。

一个断节就能抽出一棵新苗呀!”众道长照药王所言栽种,果然节节人土,节节抽芽,柔叶香根,十分喜人。

次年收药季节,道俗人众齐来请教药王:“孙真人,这药也该取个名呀!”药王想了一想,说道:“青城是神仙洞府,川西第一山,这药善活头风,又来自天穹。

真是——川西第一山,穹穹降良药!那就取名川穹吧!”此后,青城川穹很快传到坝头去了。

但为了保持药性,每年还要把抚弯子运上青城,宿根生苗,然后断为短节,在洞中放一放,再运到坝区栽种。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青城川芎越长越好,越传越宽,饮水不忘掘井人,大家思念药王,便把他在青城住过的小山,叫做“药王山”。

川芎的功效与应用川芎是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

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

本品辛温升散,凡阴虚阳亢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月经过多、孕妇亦忌用。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经,气香升散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腹痛,肿块,心胸胁疼痛,跌打损伤肿痛,头痛眩晕目暗,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痈疽疮疡。

临床应用1、用于胸胁疼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扑伤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等病症。

川芎辛散温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病症,尤为妇科调经要药。

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配当归等药同用;治胸胁疼痛,可配柴胡、香附等同用;治风湿痹痛,可配羌活、独活等同用;治症瘕结块,可配三棱、莪术等同用;治疮疡肿痛、跌打损伤,可配乳香、没药等同用。

2、用于感冒头痛,偏正头痛等症。

川芎辛香善升,能上行头目巅顶,具有祛风止痛作用,为治头风头痛要药,可配细辛、白芷等同用,亦可跟据头痛属于何经进行适当配伍。

对于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若可荆芥、防风、羌活等同用治风寒感冒头痛;与菊花、僵蚕等配伍,治风热头痛。

此外,临床常用该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3、治疗心绞痛取川芎、红花各等分,制成片剂(每12片含川芎、红花生药各5钱),每次4片,日服3次。

4~6周为一疗程。

治疗84例(其中10例全程加葛根黄酮片,每日3次,每次20毫克;2例于用药2周开始加服乳没片),结果显效9例,改善57例,基本无效17例,加重1例。

据观察,病情的轻重与疗效无明显关系;加服葛根黄酮及乳没片者,疗效未见提高;服药后对血脂质影响不大。

60例跃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停用者20例,减量者15例,部分病例的心电图显示好转。

用药禁忌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1、《本草经集注》:白芷为之使。

恶黄连。

2、《品汇精要》:久服则走散真气。

3、《本草蒙筌》:恶黄芪、山茱、狼毒。

畏硝石、滑石、黄连。

反藜芦。

4、《本草经疏》: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

5、《本草从新》:气升痰喘不宜用。

6、《得配本草》: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

食疗价值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川芎、酒川芎、炒川芎、麸炒川芎,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阴凉干燥处,防蛀。

食物相克川芎恶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反黎芦。

做法指导1、血瘀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产、产后恶露腹痛,以及肿块等症,可与熟地(或生地)、白芍(赤芍)、当归组成基本方,然后根据病情进行加味。

2、凡偏正头风头痛,属风寒昨,可荆芥、防风、细辛、白芷等配伍。

宜忌人群在饮食及人群方面,风寒头痛、风热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但是,高血压性头痛、脑肿瘤头痛、肝火头痛等患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

应用方1、治疗风热头痛:川芎5克茶叶10克。

水一盅煎五分,食前热服。

2、治疗妊娠腹中痛(胞阻):川芎100克、阿胶100克、甘草100克、艾叶150克、当归150克、芍药200克、干地黄300克。

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纳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3、治疗产后血晕:当归50克、川芎25克、荆芥穗(炒黑)10克。

水煎服。

4、治疗新产块痛:当归40克、川芎150克、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2.5克、炙草2.5克。

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傅青主女科》生化汤)5、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疰,太阳穴疼,及感风气:薄荷叶(不见火)400克,川芎、荆芥(去梗)各200克,香附子(炒)400克(别本作细辛去芦50克),防风(去芦)75克,白芷、羌活、甘草(爁)各100克;上药为细末,每服5克,食后茶清调下,常服头目清。

6、治偏头疼:京芎细锉,酒浸服之。

7、治首风旋晕,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拘倦:川芎500克,天麻200克。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

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食后。

8、治妇人妊孕五七月,因事筑磕著胎,或子死腹中,恶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用此药探之,若不损则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损立便逐下:当归300克(洗,去,切,焙干,秤)、川芎200克(洗)。

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令泣泣干,酒一大盏,止一沸,去渣,温服,口噤灌之,如人行五、七里再进,不过三服便生。

9、治产后心腹痛:川芎(洗,锉)、桂心(不见火,锉)、木香(锉,焙干)、当归(去芦须,洗,锉,焙)、桃仁(去皮、尖并双仁,炒黄)各50克。

上为细末。

每服5克,热酒调下,如不欲饮酒,即用水一盏,药末10克,煎至七分,带热服。

10、治小儿脑热,好闭目,太阳痛或目赤肿:川芎、薄荷、朴硝各10克,为末,以少许吹鼻中。

编者温馨小贴士:“中药的传说”故事里,很多故事中主人翁的疾病与现代疾病是相通的,敬请有缘读者可以按故事里的单方中药试试,但在口服中药汤的同时,釆用”秘道养生”方法,将肠子里的粪便洗净后,将100~200毫升的中药液注入乙状结肠内,可以事半功倍,疗效会更快更好!可惜古代人没有发明岀“秘道养生”方法,但古代人有病只用单方中葯,效果也非常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