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献《潮州茶经》

合集下载

论潮汕“工夫茶四宝”

论潮汕“工夫茶四宝”

论潮汕“工夫茶四宝”摘要:“潮汕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独具特色的名片,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漳潮”之地已有茶事盛行。

遗存于韩江流域大量古代“东南之茶器”出水被发现的事实,充分佐证了潮汕茶艺源流“本诸陆羽茶经”之说。

文中重点针对“工夫茶四宝”在历史上如何形成;历代名器的工艺特点;功用上如何与茶艺相得益彰等方面,通过文献与实物做了考证与论述。

提出:“潮汕工夫茶”之所以能经久享此盛名,拥有配备精巧的“工夫茶四宝”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成因。

更为重要的是“潮汕工夫茶道”它尚古风,存禅意,讲究天人合一,归于自然。

施艺会友,尊礼不拘小仪,敬上致力和谐,充盈中华传统道德与文化精神。

其用器可用“精、雅、洁、文”来概括,寄托并承载了中华茶道精神的最高境界,堪称为中华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之一。

关键词:潮汕文化;中华茶道;工夫茶四宝一、茶道器之源中华民族用茶历史久远,至少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最早发现茶、最懂得用茶、最精于品茶的民族。

中华茶艺成熟则始于唐代,陆羽撰写《茶经》名篇,为茶道旷世经典。

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有一套完整的皇家鎏金银器茶具,配备精良,造型及纹饰极为华美,见证了盛唐茶道诸法已具备。

﹝图1﹞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也是不争事实,在唐代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带去博大精深的大唐文化,至此茶艺始在日本上流社会流行。

日本极为推崇来自中国的茶艺器皿,将其称之为“唐器”。

图1.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茶道银鎏金器具。

引自《隋唐文化》204页, 学林出版社1990.11唐宋时期民间茶事则多用陶器,将烹茗陶壶称之为“急须”,可视为中国烹茶器最早明确的名称,有出土文物与文献可考,日本茶道至今仍有引用此称谓。

(关于“急须”名谓举证引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之水所著《古诗文名物新证》442页。

)①.北宋黄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有诗句云:“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

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茶文化的调查报告茶文化的调查报告1一、调查目的我们日照绿茶特别有名,被誉为“江北第一茶”。

日照绿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味,好多人都喜欢日照绿茶。

还因为我爸爸妈妈非常喜欢喝日照绿茶,他们每天在家都喝功夫茶,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开始喝茶了。

我想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二、调查人员刘涵日、爸爸和妈妈三、调查内容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四、调查方法1、亲自到茶厂体验了解询问;2、网上搜集资料。

五、调查过程1、历史渊源日照种茶始于何时,已不可考。

据传日照城北的河山顶峰上有古茶树一株,因生于悬崖之上,高不可攀,无人敢登峰采摘,唯拾其落叶,或抛石击叶,用开水冲饮,不仅可明目提神,还可治腹疼,有奇效。

2、制作工艺日照绿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采茶、摊凉、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干等工艺。

采茶、摊凉要求采摘必须精细,大小均匀一致,不采雨水叶、病虫叶等,然后用竹篓装盛,禁用各种袋装,以防鲜叶红变和闷熟。

进厂后抖松摊放3-4个小时,鲜叶开始透发香气即开始加工。

杀青采用杀青机或人工杀青,使叶失水35%到37%之间,然后摊凉。

揉捻采用揉捻机,轻揉不加压,时间3-5分钟,揉捻时间过长,易出现茶汁外溢,影响色泽和显毫。

搓团提毫采用手工操作,这是一项技术活,凭技术工人经验调节,边搓团,边解块散热,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干燥达80%即可。

最后一道工序是烘干,用烘干机边翻边抖动,直至干燥,烘至含水量6%就完成了。

3、品质特征日照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

日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茶树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专家称日照绿茶的营养价值高于其它同类产品。

绿茶不仅是一种健康饮品,它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常饮绿茶,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压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辐射,减肥美容,延年益寿。

电脑一族每天喝些绿茶,能防电脑辐射,而且对皮肤也很好。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潮州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潮州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潮州茶文化潮州是广东省乌龙茶的发源地,陆羽的《茶经》已有岭南产茶之记述。

潮州堪称为中国最讲究茶道的地方,独特的潮州“工夫茶”,形成很有特色的潮州茶文化。

这与当地的凤凰山盛产名茶有很大关系。

潮州凤凰茶品质优良,以“凤凰单枞”“岭头单枞”等为代表的潮州凤凰单枞茶,是乌龙茶类中的极品名茶,素以紧结润喉、天然花香、独特丛韵称誉,在国内外各类茶叶评比活动中屡获殊誉,享有较高声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品尝凤凰单枞茶后,认为“比美国的花旗参还提神”。

潮州凤凰山的产茶历史十分悠久,当代学者已将潮州的产茶史追溯至唐代。

相传,宋帝南逃时路经凤凰山,口渴难忍,侍从们从山上采下一种树叶,叶尖似鹪嘴,烹制成茶,饮后顿觉生津止渴,烦燥尽消,后人广为栽种,并称此树为“宋种”或叫鹪嘴茶。

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初稿》记载:“茶,潮之出桑浦者佳。

”当时潮安已成为广东产茶区之一。

清代,凤凰茶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列入全国名茶。

单枞茶历来有茶王之称,茶人都将凤凰单枞茶视为茶中珍品。

1986年,潮州被纳入国家茶叶商品出口基地体系,1995年凤凰镇被授予“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称号。

一盏潮州凤凰工夫茶,溢出潮州文化独特的韵味,蕴涵着潮州凤凰单枞茶的神奇魅力,见证了潮州凤凰茶生产的悠久历史。

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

《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

《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

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

说中到:“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

潮州工夫茶与潮汕人

潮州工夫茶与潮汕人

潮州工夫茶与潮汕人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是潮汕人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每天甚至是不只喝一轮,早茶、午茶、晚茶;自己一家子在家闲时喝茶、串门时喝茶;……每天不使用一下茶具、泡掉一些茶叶、花掉一些喝茶的时间就会浑身不得劲,觉得生活少了些东西。

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如此“嗜茶”,潮汕人可谓典型,在潮州人把茶叶称为“茶米”中也可看出来茶对于潮汕人生活的重要意义,把茶看成是维持生命的粮食。

茶在潮汕人中有“功夫茶”与“工夫茶”之称。

以“功夫茶“称呼品饮程式始见于同治年间施鸿保的《闽杂记》;以“工夫茶“称呼茶的品饮程式始见于嘉庆六年浙江人俞蛟的《梦厂杂著》。

虽两者之称各有其意义,但按照潮汕方言来说,其发音为“gang夫茶”,应该写“工夫茶”比较准确。

作为潮汕当地民俗,就应该按照潮汕话的发音规则与习惯。

述及潮汕工夫茶的近代名人诗文,有丘逢甲的《工夫茶》诗;周作人《关于鲁迅三数事》中写道鲁迅喝茶“茶壶只是照例所谓急须,与潮汕人吃工夫茶所用的相仿”;冼玉清有“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梁实秋《雅室小品·喝茶》称“茶之浓酽胜者,莫过于工夫茶”;何子满杂文集《五杂侃》有《工夫茶和活水》。

诗文家对工夫茶的引用,也证明了“工夫茶”的称法。

而且,用“工夫”称茶艺,除了费时间,精力之外,还有周到、细致、讲究的意思,这是“功夫茶”所不能取代的。

潮州工夫茶热饮程式讲究,工夫茶之所谓“工夫”,自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茶叶,要用乌龙茶。

乌龙茶是总名,即闽北武夷山的岩茶和闽南的岩茶与溪茶,其中又再分诸多名目,如:铁观音、单丛、水仙等等。

潮汕本产的有潮安凤凰山水仙茶与凤凰单丛等等。

近年来,凤凰水仙茶系品类曰趋繁富,质量不断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凤凰单丛、白叶单丛、群体单丛、黄枝香、黄金桂、八仙……茶叶重要,水跟火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觑的,对水的选择也颇有讲究。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工夫”在茶外

“工夫”在茶外

“工夫”在茶外作者:杨巍来源:《茶道》2019年第05期许多到过福建的人,这里留给他们的印象,除了青山秀水碧海蓝天之外,最深刻的恐怕就是无处不在的茶香。

从地图上看,这个12.4万平方公里的东南沿海省份就像一枚嫩绿的茶叶,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福建,茶史源远流长,名优荼品类丰富,是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茉莉花茶的发源地。

茶,在福建人的生活中,就像阳光空气一样稀松平常,却不可或缺,尤其是工夫茶炽盛的闽南地区(指泉州、厦门、漳州及龙岩、三明部分地区),每天从一杯茶开始,又以一杯茶结束。

工夫茶,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

与其说它是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饮茶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它的沏泡与品饮,绝不仅限于解渴提神等生理需求层面的满足,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并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简单而深刻。

“工夫”在茶外源于武夷,制茶见“工夫”“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同乃兄苏轼一样熟谙茶道的苏辙,对福建茶叶不仅推崇备至,而且对其品饮工夫乐此不疲。

这句诗,被许多介绍潮汕工夫茶的文章所引用。

我们不禁感到好奇:此诗分明是咏闽茶,为何却被潮汕工夫茶奉为经典?清代徐珂《清稗类钞·工夫茶》云:“闽中盛行功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

”其实,不论是哪里的工夫茶,按照我们对它的理解,无外乎泡茶的学问和品茶的工夫。

然而,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

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

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

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日工夫茶。

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潮州工夫茶渊源

潮州工夫茶渊源

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文章来源——潮州热线一、引言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

两者同源同义。

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

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

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

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

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

《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

规范的程式。

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

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

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

饮茶的“茶品”,甚至种植的茶树品种、单丛,也是多元的、开放的。

潮州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教学设计12 潮州工夫茶与民俗文化

潮州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教学设计12 潮州工夫茶与民俗文化

潮州工夫茶与民俗文化高一(8)黄晔蔡思扬刘炫洲薛泽彬林铿指导老师:李燕(潮州金山中学)一、课题提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的民俗风情。

潮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带着潮州地方文化的浓厚色彩。

潮州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诸如受到语言学家青睐的潮州方言,典雅优美的潮州音乐,享誉世界的潮州菜,富有哲理性的潮州工夫茶等等。

于是,研究性学习开展以后,我们决定选择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潮州工夫茶进行调查探讨。

二、研究目的在潮州文化中,潮州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州工夫茶的。

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州工夫茶的全貌。

那么,完整的潮州工夫茶是怎样的呢?我们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潮州工夫茶与潮州民俗文化的联系,加深对潮州工夫茶和潮州民俗文化的了解,陶冶爱国爱乡的情操。

三、研究过程1、查阅书刊资料首先我们在学校的图书馆搜寻资料,找到的资料非常有限,而且有的已陈旧,有的比较片面。

于是我们利用了课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或奔走于市区的各间书店,无论大型的还是小型的,无论新开张的还是老字号的。

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找到了大量的资料,虽然很零碎,但有一些看法较新,较全面。

2、发放调查问卷我们根据找到的资料,有针对性的编制了8道问题,组成了调查问卷。

我们共发了100张,收回100张;其中,青少年30张,中年人40张,老年人30张。

我们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如下:在问卷中,回答经常饮茶的有61人,有时饮茶的有39人,没有人回答不饮茶,而且老年人100%经常饮茶。

多数人认为潮州工夫茶只有保健的功能,极少数人认为其有其他(如以茶会友)作用。

83%的人认为潮州工夫茶的前景光明,只有少数人不看好工夫茶的前途。

值得注意的是,有28个青少年认为工夫茶很有前途。

3、对茶艺师进行采访我们对开元路、太平路等茶艺馆的茶艺师进行访问,如开元路“茶艺”贸易部的老板,不仅是潮州工夫茶冲泡高手,而且是国家首批领证的茶艺师。

从潮州工夫茶文化浅析潮州手拉壶之择器

从潮州工夫茶文化浅析潮州手拉壶之择器

艺苑论坛文 杨 健 罗文锐从潮州工夫茶文化浅析潮州手拉壶之择器潮州人以爱喝茶闻名世界,家家户户都喝工夫茶。

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有客人来必泡上一壶工夫茶,先敬上一杯清香甘滑的茶水。

或在街头巷尾,或在市井乡村,或在宾馆会所,或在车间作坊都可见一套工夫茶具。

这是工夫茶文化与手拉壶文化两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的现象。

翁辉东著的《潮州茶经·工夫茶》(茶具)中提到:“潮地邻热带,气候常温,长年需饮以备蒸发。

往昔民安物泰,土地肥美,世家巨族野老诗人,好耽安逸,群以饮茶相夸尚,变本加厉。

对于‘茶质’‘水’‘火’‘用具’‘烹法’,着着研求,用于陶情悦性,消遣岁月。

继则不惜重资,购买杯碟,已含玩弄古董性质。

所以工夫茶之驰誉域中,其原因多也。

”在书中更是提到:“工夫茶之特别之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陆羽《茶经·四之器》共开列了八类二十八种煮茶、饮茶的用具,茶具讲究,自古巴然。

传统的工夫茶具具有四宝:白泥小砂锅(雅名玉书碨)、红泥小炭炉(风炉、烘炉)、宜兴紫砂陶小茶壶(冲罐)、白瓷小茶杯(景德若深杯或枫溪牛目杯)。

潮州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

但其中,潮州工夫茶中要数茶壶最为讲究。

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紫砂泥制者为佳。

《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说:“其制肇于金砂寺老僧,而潮人最珍贵者,为孟臣、铁画轩、秋圃、小山、袁熙生等。

壶之样式甚多新颖。

即如壶腹款式,运刀刻字,亦在乐毅黄庭之间,人多宝贵之。

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更以饮茶人数定之。

爰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之别,其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浮水,不颇不侧,谓之水平。

覆壶而口嘴提柄皆平谓之三山齐。

壶之色泽有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间有银砂闪烁者。

乃以钢珠和制之,珠粒累累。

俗谓之柚皮砂,更为珍贵,价同拱璧,所谓土与黄金争价,即指此也。

潮汕工夫茶的介绍_礼仪知识_

潮汕工夫茶的介绍_礼仪知识_

潮汕工夫茶的介绍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潮汕工夫茶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潮汕工夫茶的介绍1.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普通话)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闽语潮汕话中发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论潮州工夫茶的文化特色

论潮州工夫茶的文化特色

的境界而提出的至静法门。潮州工夫茶就是这样, 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潮
州 工 夫 茶 提 供 了 入 静 的 法 门 , 提 倡 人 与 自 然 的 相 互 沟 通 , 融 化 物 我 之 间 的 界 限 , 以 “涤 除 玄
鉴”“澄心味象”作 为 审 美 观
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贪图功利
用了, 再冲喝下去就要喝到无益的部分了。千万不要可惜。据说以前有因为喝工夫茶喝得倾
家荡产的, 有趣的故事不定期真不少。但确实, 一两好茶如果最低是十元, 一天喝它三次, 最
少也要喝掉十元、八元, 更何况成百上千元一斤的高等级茶叶了。这也是樵夫之所以不干的
原因。
四 、潮 州 工 夫 茶 的 文 化 内 涵
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
夫茶特别注重 “茶 之 功 ”, 即
烦恼, 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
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
事。
以 及 怡 情 养 性 的 功 能 。潮 州
五 、结 束 语
工夫茶品茶时有很多的规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
矩: 从养生的目的出发, 以
的 存 在 形 态 。潮 州 工 夫 茶 是 一
种文化, 并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着。文化功能理论认为存在就是道理, 潮州工夫茶之所以能存
清代俞蛟《潮 嘉 风 月 记.工 夫 茶 》, 对 这 一 文 化 现 象 作 了 详 地
细 的 描 述 : “工 夫 茶 , 烹 治 之 法 , 本 诸 陆 羽 《茶 经 》, 而 器 具 更 为 方
精致。炉形如截筒, 高约一尺二、三寸, 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
文 化
兴窑者最佳, 圆体扁腹, 努咀曲柄, 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 研
安矣。如此三者, 皆非小人之利, 敢辞。”

细说潮州工夫茶艺

细说潮州工夫茶艺

细说潮州工夫茶艺导语:潮州工夫茶艺,是我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yue)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

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工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潮州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

及至民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

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兹特摘要引述如下。

(一)选茶潮人独钟乌龙茶。

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最受青睐。

(二)选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

山水尚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

江水应取于远离居民区者。

井水应从常用井中汲取。

(三)活火所谓“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

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炭。

绞只炭的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

更有用“橄榄核炭”者,那是以乌榄肃肉去仁之核,入窑窒烧,逐尽烟气,俨若煤屑;以之烧水,焰活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如此核炭,最为珍贵难得。

余者如松炭、杂炭、柴草、煤等,就没有资格入工夫茶之炉了。

(四)茶具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唯精粗有别而已。

常用器皿——1、茶壶。

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珠砂泥制者为佳。

最爱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

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之别。

壶之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

若去盖后浮于水中,不颇不侧,谓之“水平”,能显示制工精巧均衡。

去盖覆壶,流口、壶咀、提柄上缘皆平而成一直线,谓之“三山齐”,也属质量上乖之标志。

历代名家说“工夫茶”

历代名家说“工夫茶”

历代名家说“工夫茶”日期:2005-4-22 10:04:00出处:《工夫茶与潮州朱泥壶》作者:潮汕风情网整理中国(潮州)工夫茶之元曲文献,当首推《茶经》。

其后之专著,若《茶录》等,历代皆备;中角度有别,且详略不同,但无一不是对《茶经》这发挥与补充。

因属专著,故不在本编收录范围之内。

用以论述冲泡方法的“工夫茶”之名,始见于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其后又散见于《蝶阶外史》等书,皆章节而已,求读不便。

是以广为搜集,大体按时间顺序,汇辑成编,并略加点为评。

入编文字,一般以明确标示“工夫茶”并属冲泡方法者为限:若干篇章(如袁枚《武夷茶》等)虽无“工夫茶”之名、却有“工夫茶”之实者也录之。

诗词择要录之。

一、袁枚《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

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开游寺诸处。

僧道争以茶献。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

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如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

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按: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

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卒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薪进士。

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县知县,因父丧辞官归里,不复出仁。

在江宁城西小仓山筑随园,著述不辍;尤醉心研究烹饪艺术,《随园食单》就是他“四十年来,颇集众美”(《随园食单.序》)之成果。

本篇记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随园食单》则初刊于乾隆五十七年(公无1792年)。

本篇虽命名曰:“武夷茶”,但据所载“杯小”、“壶小”及先嗅后饮的品茶法判断,实属“工夫茶”无颖,故录。

并知清代中期,工夫茶仍在闽北流行。

武夷茶属乌龙茶,是早期潮州工夫茶座中最受青睐之名茶。

潮州工夫茶艺概说

潮州工夫茶艺概说

潮州工夫茶艺概说
陈香白;陈再
【期刊名称】《广东茶业》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潮州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民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1957),则以详尽著称。

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兹特摘要引述如下。

……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陈香白;陈再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潮州工夫茶与潮州单丛茶 [J], 陈伟忠
2.潮州工夫茶艺 [J], 郑永球;陈伟忠
3.潮州工夫茶艺概说 [J], 陈香白;陈再
4.潮州工夫茶艺程式的探讨 [J], 方娜;曾瑞花;陈伟忠;关永球
5.潮州工夫茶艺演示程式 [J], 陈香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经(今注)

茶经(今注)

茶经(今注)一、唐宋茶经流变史在茶学史上,现存史料里,最早提及陆羽《茶经》的是唐代的皮日休,据他的说法,茶经共三卷:「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痟而去疠。

」所言次第和今本《茶经》全同。

到了宋代,陈师道提出有家藏一卷本、毕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张氏四卷本等四种,都是因为繁简有别。

陈氏并据上述诸本合校成了新钞二篇本。

可知宋代以来,《茶经》即有各种不同版本。

大致现存《茶经》有四种,一是有注本最早为宋代左圭本、二是无注本,传世惟有百卷《说郛》本、一是增本,即在︿茶器﹀卷加入《茶具图赞》,最早为明郑思本,后来有《宜和堂》本。

四是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历来代有明代王圻本。

这四种版本里,有注本是《茶经》主流。

现存宋本有左圭《百川学海》本,文中已有完备注文。

后代《茶经》多属此版。

二、明代茶经流变史明代对《茶经》,从嘉靖起至万历年间,开始做增添工作,大致上是在原有《茶经》以后附加其他资料,而名之为《茶经外编》,例如吴旦本、孙大绶本、汪士贤本。

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后加入《茶具图赞》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郑思本、宜和堂本。

更有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如王圻《稗史汇编》本。

三、清代茶经流变史清代《茶经》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经》大多保存于丛书里,较少单独翻刻。

值得注意的有二:一最特殊者为雍正年间,福建茶官陆廷灿的《续茶经》,冠《茶经》于卷首,以己作续之,全据《茶经》之次第分章,补录《茶经》以后的历代史料。

二至于最完备的《茶经》版本当为清末常乐所刊《陆子茶经》本。

书后附刻史料多达二十三种之多,历代无出其右。

本书近承欧阳勋等景刊,裨益良多。

三删改字句:自古以来,茶界视陆羽《茶经》为至宝,不敢作任何更动,唯有《四库全书》本。

以犯「胡」讳而略有更动。

四、民国茶经流变史民国以来,《茶经》流行状况大致上和前朝相同,有二点值得别记录:一大量以珂罗版影印古茶书:拜受科学之赐,不必重行刻版,即可景印古书,于是左圭《百川学海》本、《华珵百川学海》本等高价值的版本都翻印流通。

民国时期潮汕私人藏书述略

民国时期潮汕私人藏书述略

民国时期潮汕私人藏书述略
郑喜胜
【期刊名称】《高校文献信息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潮汕地区号称“海滨邹鲁”,民间历来崇尚收藏书籍,民国时期犹尚,其中较著名的有潮州饶锷,谢元揩,揭阳姚梓芳、周子元、陈颉龙,潮阳的郑邦任等。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郑喜胜
【作者单位】韩山师院图书馆,521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8.83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述略 [J], 吴修琴
2.潮汕历代藏书楼述略 [J], 阙本旭
3.历代潮汕地区私家藏书述略 [J], 郑喜胜
4.绍兴南宋时期私人藏书家述略 [J], 舒炎祥
5.民国时期潮汕图书馆业发展述略 [J], 郑喜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茶经·工夫茶翁辉东人类嗜茶,殆与酒同;以为饮料,几遍世界。

原因茶含单宁酸,具激刺性。

能令人启迪思虑,更有文人高士,借为风雅逸致,凡在应酬交际,一经见面,即行献茶。

在商业方面,亦赖茶为重要之输出品。

供之事实,茶与人类生活,非但占重要性、以为饮料,已属特别。

惟我潮人,独擅烹制,用茶良而,争奢夺豪,酿成“工夫茶”三字。

驰骋于域中,尤为特别中之特别。

良辰清夜,危坐湛思,不无念及此杯中物,实具有特别之素质与气味在。

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潮地邻热带,气候常温,长年需饮,以备蒸发。

往昔民安物泰,土地肥美,世家巨族,野老诗人,好耽安逸,群以饮茶相夸尚,变本加厉,对于“茶质”、“水”、“火”、“用具”、“烹法”,着着研求,用以陶情悦性,消遣岁月。

继则不惜重资,购买杯碟。

已含玩弄骨董性质;所以“工夫茶”之驰誉域中,其原因其多也。

钱塘陈坤子厚,咏工夫茶诗云:“何人曾识赵州来,品到《茶经》有别裁,不咏卢仝诗七碗,金茎邑露祗闻杯”。

吾将工夫茶之构造条件朗列如下:茶之本质我国产茶名区,有祁门、六安、宁州、双井、弋阳、龙井、太湖、武夷、安溪,以及我潮之风凰山、待诏山等。

而茶之制法,则有红茶、砖茶、绿茶、焙茶、青茶等。

茶之品种,则有碧螺春、白毛猴、铁观音、莲子心、老鸟咀、奇种、乌龙、龙井等。

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取水评泉品水,陆羽早著于先;潮人取水,已有所本。

今之《茶经》:“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

”又云;“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

”甚且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雪水、敲冰之别。

潮人嗜饮之家,得品泉之神髓,每有不惮数十里,诸某山某坑取水,不避劳云。

活火煮茶要件,水当先求,人亦不后。

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者,谓炭之有焰也。

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炭,以其坚硬之木,入窑窒烧.木脂燃尽,烟嗅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以之熟茶,斯为上乘。

更有用橄榄核炭者。

以乌榄剥肉去仁之核,入窑窒烧,逐尽烟气,俨若煤屑,以之烧茶,焰活火匀,更为特别。

他着松炭、杂炭、柴含煤等,不足以入工夫茶之炉矣。

茶具《云溪友谈》云:“陆羽所造条器,凡二十四事”。

茶具讲究,自古已然。

然此祗系个人行为。

高人逸士,每据为诗料,难言普遍。

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

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

今将各饮家所常备之器皿列下: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朱砂泥制者为佳;其制肇于金砂寺老僧。

而潮人所最珍贵者.为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壶之样式,甚多新颖。

即如壶腹款式,运刀刻字,亦在《乐毅》《黄庭》之间,人多宝贵之。

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更以饮茶人数定之,爱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之别。

其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

若去盖浮水,不颇不侧,谓之水平。

复壶而口咀提柄皆平,谓之三山齐。

壶之色泽,有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

问有银朱闪烁者,乃以钢朱和制之,朱粒累累,俗谓之柚皮砂,更为珍贵,价同拱壁;所谓朱土与黄金争价,即指此也。

壶之款式,有小如桔子,大如蜜柑者。

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

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圆珠、莲子、冠桥等。

式样精美,巧妙玲珑,饶有风趣。

盖瓯:形如仰钟,而有上盖,下置于垫,俗名茶船,本为宦家各位供客自斟之器,潮人也采用之。

或者客多稍忙,故以之代冲罐,为其出水快也。

惟纳茶之法,必与纳罐相同。

不能颟顸。

其逊于冲罐者,因瓯口阔,不能留香。

或因冲罐数冲之后,稍嫌味薄,即将余茶,掏于瓯中,再冲备饷多客。

权宜为之,不视为常规也。

茶杯:茶杯以苦深制者为佳,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字。

此外仍有精美小杯,径不及寸,建窑白瓷制者,质薄如纸,色洁如玉。

盖不薄则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

此外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

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

浅则水不留底(近人取景德制之喇叭杯,口阔脚尖,而深斟必仰首,数斟始罄。

又有提柄之牛乳杯,均为讲工夫茶者所摒弃)。

茶洗:茶洗形如大碗,深浅式样甚多。

贵重窑产,价也昂贵。

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以浸冲罐,一以储茶渣暨杯盘弃水。

茶盘:茶盘宜宽宜平。

宽则足容四杯,有圆如满月者,有方如棋枰者。

底欲其平,缘欲其浅。

饶州官窑所产素瓷青花者为最佳,龙泉白定次之。

茶垫:茶垫如盘而小,径约三寸,用以置冲罐、承滚汤。

式样夏日宜浅,冬日在深;深则可容多汤,库勿易冲c茶垫之底,托以垫毡。

以秋瓜络为之,不生他味;毡毯旧布,剪成圆形,稍有不合矣。

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

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佳、有一种形似萝卜塔,束颈有咀,饰以摘龙,名“螭龙樽”(俗称“钱龙塔”)。

水钵: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也多,置于茶床之上,用以贮水,掏以椰瓢。

有红金采者,明代制物也。

用五金釉,描金鱼二尾于钵底,水动时则金鱼游跃,希世奇珍也。

龙缸:龙缸可容多量坑河水,托以木几。

置之斋侧。

素瓷青花,气色盎然。

有宣德年制者,然不可多得。

康、乾间所产,亦足见重。

红泥火炉:红泥小火炉,古用以温酒,潮人则用以煮茶。

高六、七寸;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通风束火,作业甚便。

砂铫:砂铫俗名“茶锅仔”。

沙泉清冽,故铫必砂制。

枫溪名手所作,轻巧可喜。

或用钢铫、锡铫、轻铁者,终不免生金属气味,不可用。

羽扇:羽扇用以煽炉。

潮安金砂陈氏有自制羽扇,拣净白鹅翎为之,其大如掌,竹柄丝缰,柄长二尺,形态精雅。

又炉旁必附铜箸一对,以为钳炭挑火之用,烹茗家所不可少。

此外,菜罐锡盒,个数视所藏茶叶种类多寡而定,有多至数十个者,大小兼备。

名贵之茶罐,须罐口紧闭。

潮阳颜家所制锡器,有闻于时。

又有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竹箸,用以箝挑茶渣。

茶桌,用以摆设茶具。

茶担,可以装贮茶器。

春秋佳日,登山游水,临流漱石,林壑清幽。

呼奚童,肩茶担。

席地烹茗,啜饮云腴,有如羲皇仙境。

“工夫茶”具,已尽于此。

饮茶之家,必须一一毕具,方可称为“工夫”。

否则牛饮止渴,工夫茶云乎哉!烹法茶质、水、人、茶具,既一一讲求,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

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

所以世胄之家,高雅之士,偶一烹茶应客,不论洗涤之微,纳洒之细,全由主人亲自主持,未敢轻易假人。

一易生手,动见偾事。

治器:泥炉起人,砂铫掏水,损炉,洁器,候火,淋杯。

纳茶:静候砂跳中有松涛飓戏声,泥炉初沸,哭起鱼眼时(以意度之,不可撤盖看也),即把砂排提起。

淋罐淋杯令热。

再将砂挑置炉上。

俟其人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满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谓之纳茶。

纳不可太饱满,缘贵重茶叶,嫩芽紧卷,舒展力强,苟纳过量,难容汤水,且液汁浓厚,味带苦涩;约七、八成足矣。

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候汤:《茶谱》云:“不藉汤热,何昭茶德”。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

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

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安老汤也不可用);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

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大观茶论》云;“凡用污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

苏东坡煮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

”潮俗深得此法。

冲点:取滚汤,揭罐盖,环壶口缘壶边冲入。

切忌直冲壶心,不可断续.不可迫促。

铫宜提高倾注,始无涩滞之病。

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

满时茶沫浮白,溢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淋罐:壶盖盖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以去其沫。

壶外追热,则香味盈溢于壶中。

烫杯:淋罐已毕,何必淋杯。

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

若误触边缘,恐有破裂。

俗谓烧盅热罐,方能起香。

洒茶:茶叶纳后,淋罐淋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

缘洒不宜速,亦不宜迟。

速则浸浸未透,香色不出。

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味苦涩,全功尽废。

洒必各杯轮匀,又必余沥全尽。

两三酒后,覆转冲罐,俾滴尽之。

洒茶既毕。

乘热人各一杯饮之。

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

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弛古今。

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昧。

附:翁辉东,又名样关,字子光,别号止观居士。

潮州市潮安县人。

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卒于公元1963年。

1918年——1921年间,曾任广东省惠潮嘉师范学校(韩山师范学院前身)学监、教师、代理校长等职达九年之久。

中年寓居上海,曾任上海国医学院生物学教授,后潜心潮州文献之研究与整理。

民国三十四年,应邀参加饶宗颐先生总纂之《潮州志》编写工作。

晚年受聘为广东省文史馆研究员。

生平著述颇丰,主要有《潮州方言》、《潮州文概》、《唐明二翁诗集》、《潮州风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海阳县乡土志》、《翁氏家谱》等。

此外,还曾协助叶恭绰编纂屈大钧《皇明四朝成仁录》及《屈翁山文集》。

《潮州茶经》唯成《工夫茶》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