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心理-2019年文档

合集下载

作为一种社会方言——论网络语言背后折射的大众心理

作为一种社会方言——论网络语言背后折射的大众心理

2019年第1期【摘要】网络词汇的产生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不少网络词汇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词汇的产生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汉语词汇。

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的背后是有大众心理的影响的。

本文从大众和网络语言的关系,大众的心理诉求在网络语言中的表现以及大众心理背后的社会文化窥探几个方面对网络语言背后折射的大众心理进行剖析,表达了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众心理;社会文化一、大众和网络语言的关系(一)网络语言产生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发展迅速。

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电子技术术语或计算机编程语言,以及网络专业术语,如“硬盘、主机、鼠标”等;与网络有关的用语,如“网民、黑客、电子商务”等;以及在网络公共平台与网络会话平台诞生的一系列富有新奇特征的网络生活语言。

而狭义的网络语言仅包括网络生活语言。

[1]本文所分析的网络语言词汇仅指狭义的网络语言词汇。

1.媒体行业的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物质基础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平台上交际所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的产生需要媒体行业的发展作为基础。

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也随之发展壮大,并给予传统媒体极大冲击。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近6.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

而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9.5亿台,同比保持21.8%的增长率。

相较于传统的读书看报,现代的人们更愿意使用手机或电脑来了解信息,与人交流。

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

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

“造砖”,是指在网络上写文章发表意见或攻击别人。

这些由自由联想构成的网络流行语,通过新的思维方式使构成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新意和娱乐性。

5.由符号组合而成的网络流行语“:一<”,表示难过。

“:一!”,表示不屑一顾。

“8--)”,眼睛一族的专用笑脸。

”“高兴”!。

’赞许““。

“惊讶“屯”挤眉弄眼“(@@)”童心未泯表示不满、苦恼的意思。

表示惊讶的意思。

表示愤怒的意思。

表示再见的意思。

这些交谈语言符号,在以往是不可能出现在交谈当中的。

直到有了电脑技术,这些新奇而生动的网络交谈语言应运而生。

从以上五种不同类别的流行语言类别中,我们隐约感到了网络流行语凸现出来的娱乐性消遣性、世俗性、流行性、技术性等特征。

而这些特征,正是大众文化与生具有的。

网络流行语作为大众文化家族的一员,不可避免地附着大众文化这一母体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下面我们来做一些具体的分析,从网络流行语这一个角度来看看大众文化特征是如何体现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也即网络流行语是如何映射出大众文化诸多典型特征的。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STHESl5图案、有发怒图案等各种各样的感情图案:有了这些图案语言加入到文字语言当中,就使得网络聊天更加生动活泼,得到了娱乐大众和娱乐自己的目的。

例如{;{“蒜嚷“☆s”,原本“有人在吗”是聊天室里网民问该聊天室里有没有人在线上,但是将这问候的话和一个夸张的图标放在一起,就很能让人发笑,无论是谁看到这样的问候,看到这样一张夸张可爱的表情就会让人开心愉悦,为整个交谈过程铺垫上了欢快的气氛。

再如说“”表示发怒的表情,不仅整个圆圆的脸气得发红,而且眉毛上翘,眼睛瞪大,非常形象。

此时从网络输出这样一个图案语言的时候,坐在电脑前的人不见得就很生气,而应该是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和电脑另一端的人交谈。

有时部分地、局部地、有时甚至是片面夸张地选取原有事物品性中的某一部分加以夸张表现,巧妙赋予它一种鲜明新奇的特制,会使得这样的事物更具有愉悦他人的功效,使人们记忆更加深刻。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 反应了大众的心态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 反应了大众的心态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反应了大众的心态不说“孩子”,非说“孩纸”;不说“喜欢”,非说“稀饭”;不说“有没有”,非说“有木有”……在《当代修辞学》杂志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最近联合主办的一次社会流行语跨学科讨论中,有学者分析认为:如今一些网络流行语有“幼稚化”倾向。

这到底是一些人的矫情还是集体无意识?遣词造句兴卖“萌”“…兽(受)不鸟(了)了‟、…你肿(怎)么了‟、…看灰(飞)机灰(飞)呀灰(飞)‟、…支持有梦想滴(的)孩纸(子)‟、…看得偶(我)内牛(泪流)满面‟、…超口耐(可爱)的说‟……听懂了吗?走进了幼儿园吗?要翻译。

”把…漂亮‟说成…漂漂‟,把东西说成…东东‟,把…吃饭‟说成…饭饭‟……不少网民动不动用叠音词,是在装可爱吗?”“一口一个…有木有‟的…咆哮体‟,简直叫人哭笑不得。

”记者采访中,不少学者感叹如今年轻人的遣词造句爱卖“萌”。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吴春相副教授指出,近几年相当一部分“日源词”(源自日语的词汇)在国内都市青少年群体中流行开来,比如“萌”、“控”、“宅”、“萝莉”、“正太”、“的说”,这些词语多见于ACG(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的缩写),“萌”文化也因此渗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乃至思维。

吴春相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现象:使用“的说”的网民多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女性。

“…的说‟有调整句子语气的功用,能够使句子显得婉转、可爱。

不过,男性或者年长的女性也用这么一个…装可爱‟的语气词,就很不适合了。

”游戏心态“打酱油”与“拼爹”、“躲猫猫”等反映大众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情绪、承载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网络流行语相比,卖“萌”的“孩纸”、“肿么”等网络流行语显得“无用”,注定将在语言的新陈代谢中扮演“打酱油”的角色。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洁分析说:“这一类网络流行语形式大于意义,但可能正因为如此,才合乎…流行‟的特性。

很多人不说…孩子‟说…孩纸‟,并没有什么考究,就是觉得这样说有趣、开心。

网红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网红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红的社会⽂化⼼理分析2019-09-12摘要:互联⽹的快速发展催⽣了众多⽹络语⾔。

“⽹红”作为⽹络流⾏语⾔,主要指称“⽹络红⼈”。

信息传播者、信息编码、传播媒介、信息接收者、信息解码、信息反馈共同建构了“⽹红”的认知域。

成名⼼理、利益驱动、公共娱乐、窥猎⼼态反映出社会状况、⼤众⽂化以及⽹络传播者和受众的⼼理。

关键词:流⾏语;⽹红;信息传播维度;社会⽂化⼼理互联⽹的快速发展和逐渐普及变⾰着信息传播的媒介,产⽣了诸多⽹络语⾔,有的已经进⼊基本词汇系统。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以“⽹”字开头的词汇进⾏统计,57个条⽬中有44条与⽹络有关,如⽹购、⽹友、⽹⾍、⽹瘾、⽹校、⽹评等等[1]。

与此同时,产⽣了新的⽹络流⾏词,如“⽹红”。

“⽹红”⼀词在学术界还没有⼀个权威的界定。

孔德超(2016)认为所谓⽹红即“⽹络红⼈”的简称,“可理解为在⽹络上受⼤众宠信或在⽹络上⾛运、得意的⼈”[2]。

郑⽂聪(2016)认为“‘⽹红’,顾名思义,就是⽹络红⼈,指在⽹络上受到⽹民追捧⽽⾛红的⼈”[3]。

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为“在现实或者⽹络⽣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为⽽被⽹民关注从⽽⾛红的⼈”,即“⽹络红⼈”[4]。

我们认为,“⽹红”主要指称“⽹络红⼈”,还指称被⽹民关注⽽⾛红的其他事物,如:例1:⽹红鹅,你们知道得终究还是太晚了!例2:邮筒变⽹红,只因被⿅晗摸过。

例1中,“⽹红”指称的是在⽹络中⾛红的鹅,即指物⽽不指⼈。

例2中,由于⿅晗曾在邮筒旁边照相,很多⼈到邮筒所在地合影留念,“⽹红”⾃然指称的是在⽹络中⾛红的邮筒⽽不是⿅晗。

笔者在中国知⽹以“⽹红”为主题进⾏搜索,2014年1例,2015年27例,2016年上半年600余例。

可见,“⽹红”⼀词⼤有进⼊基本词汇的趋势。

⼀、“⽹红”形成的信息传播维度“⽹红”的产⽣有其客观基础和主观因素,反映了⼈们对⽹红事件或⾏为的认知维度。

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了传播过程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有什么效果,即著名的5W传播模式[5]。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越来越常见。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洁有力:网络流行语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闻名,可以通过极简的文字或图片,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2. 创造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它们可以通过对现有语言的重新组合、变形或引用,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进行变形和演绎,进而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至各个角落。

4. 反应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热点和时事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等的关注和回应,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识的标志。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感的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语通过快速的传播迅速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

3. 幽默与调侃: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和调侃为主旨,它们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4. 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群体认同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使用和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传达和弘扬一种地域或群体的特色,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网络流行语你怎么看?(文题+解析+范文+时评)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网络流行语你怎么看?(文题+解析+范文+时评)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网络流行语你怎么看?(文题+解析+范文+时评)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有网友认为,“yyds”“绝绝子”等个性化用语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在使用。

实际上,近几十年来,每一代青少年在表达上都追求语言的个性化。

就像曾经的80后使用的“狂汗”“886”“顶”“灌水”等网络用语,90后创造的由字母、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等组成的“火星文”一样,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yyds”“emo”“绝绝子”“爱豆”等个性化语言的大量使用,不仅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更重要的是会伤害母语的纯洁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目属于多重关系思辨型作文。

对于网络流行语,三则材料分别以主流媒体(《新华每日电讯》)、网友和学者三个视角,呈现不同立场观点:反对,赞同,辨证地看待。

多重关系,多样观点,要有自己的取舍。

值得一提的是材料内容能紧密结合当代中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任何一则材料观点,只要能站在自己的立场,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皆可。

作文材料呈现的观点是开放的,提倡有个性地表达。

认识网络流行语这次作文或可这样来概括:网络流行语你怎么看?不论选取何种观点,都得对网络流行语有自己的认识,这是基准点。

网络流行语(network buzzword)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它拥有年轻化、有文化两大特征,其词组类型包括字母型、数字型、词意变异型、口语型网络、词汇演变型等。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摘要】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互联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定义和文化心理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

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网络流行语得以快速传播和演变,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氛围。

网络流行语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还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持续演变和文化心理在其中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互联网文化,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情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社交媒体、传播、演变、反映、社会意义、使用、影响、持续演变、社会影响。

1. 引言1.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特定词语、短语或表达方式,通常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些流行语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被大量人群采用,成为网络社交交流中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点。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受到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递能力的支持,同时也反映出网络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

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情感需求,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相互沟通、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成为人们对网络文化、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这种意义上,研究和探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1.2 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紧密相连,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都与文化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文化心理是指在一个特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应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在网络流行语中,文化心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程度。

文化心理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精选.)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精选.)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作者:黄帅这两年,随着互联网文化日益进入大众视野,一些网络“热词”逐步进入日常生活,甚至成为高频词。

语言词汇流行的背后,往往折射着社会文化思潮的流动与变化。

较之于四五年前“囧”“杯具”“呵呵”等词的走红,近几年最值得关注的“热词”之一无疑就是“屌丝”了。

“屌丝”一词“浮出历史地表”的过程其实颇为吊诡,它最初起源于百度贴吧的“李毅吧”,其“草根”文化狂欢的色彩十分明显。

此后,这个词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其含义变成混迹于底层的“草根”们自嘲的指称,它最初污秽、不雅的一面逐渐被压抑,反而以一种日益“时髦”的形象成为本土网民最爱用的自我身份表征用语之一。

同时一起走红的,还有其反义词“高富帅”“白富美”。

不难看出,这对矛盾概念的关键在于是否“富”——这里的“富”指的资本的占有量,而不是精神心灵层面的富有与阔达。

近百年来,“屌丝逆袭”的对象已有很大变化,但“逆袭”的精神内核依然如故。

当自诩的草根们看到个人奋斗难以得到物质回报时,便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理想的幻灭。

这种文化一方面折射出当前盛行的拜金主义的不良影响已成为“草根”青年精神上的“不能承受之重”,也隐喻了时代“精神裂变”的潜在危机。

一个普通的互联网词汇,自诩草根们所指代的群体在历史和现实中往往以“底层”“穷二代”“无产者”等概念来呈现,这些词汇都属于社会学等学科考察的政治性概念,也折射了青年内心抗争精神的消退与“去政治化”的时代思潮。

“草根”们在网络世界中自嘲时,也正是内心不满情绪的宣泄。

而“高富帅”也是他们对未来美好幻象的投射及渴望成为的形象。

十分耐人寻味的是,“土豪”一词在去年迅速蹿红,“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一时间成为朋友圈热句,大有将“高富帅”“白富美”取而代之的势头。

“打土豪,分田地”的昔日政治口号当年对老百姓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今天的“土豪”则指的是有稳定房产、资产的人,这和由草根升级而成的“高富帅”有所不同。

草根对“高富帅”的态度可能是不满的、戏谑的,但毕竟存在一种幻想:有一天我也要成为高富帅。

网络流行语:映射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态

网络流行语:映射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态

网络流行语:映射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态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广泛使用的语言现象。

这些语言现象通常表
达了大众的思想,心态以及对于时事的看法。

网络流行语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代表着人们对于社会现状的看法以及大众心态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还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之一。

网络流行语往往源于现实中发生的事
件和事物。

人们通过对于这些事件和事物的评论、吐槽以及调侃,创造了各种形式的网络
流行语。

这些语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流行
也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态度。

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大众心态的变化。

当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某种看法或情绪时,网
络流行语就成为了他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流行语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它们的形式和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出大众心
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总之,网络流行语是反映社会思潮、社会现实和大众心态的一种工具。

它们的形成和
流行不仅代表着语言的变革和发展,更代表着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在当今信
息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自己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
指标之一。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最新文档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最新文档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网络用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些社会事件也因网络的存在而传播、放大,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有伴随地震而被炒火的“范跑跑”,有因艳照门事件而被广泛使用的“打酱油”,还有因高校就业难现象而产生的“被就业”等等。

国内学者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网络用语并进行研究,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还很欠缺,分析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的文章非常少。

本文力求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依托社会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分析的依据是对本项目所得到的网络用语词条以及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数据库的研究成果。

本文讨论了如何通过网民的心理来对网络用语进行分类,同时又针对其中事件依托型的网络用语进行详细论述,以探寻其体现出的社会权利关系变化情况以及其认知心理机制。

一、网络用语的分类传统的观点认为网络用语是“被使用在网络上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用语分为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和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电子商务、网吧等。

更具有研究价值的是狭义的网络用语。

狭义的网络用语被分为图形符号类、数字符号类、字母符号缩略类、语符混用类、英汉语符谐音类、旧词翻新类、双语语码转换类、语言直译类等。

但纵观2006-2010五年中,出现了不少依托社会公共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如抱抱团、房奴、凤凰女、打酱油、被就业等等。

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无法对这类词语进行有效处理。

本文认为,网络用语首先从描述对象上分为两个大类: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网络交流用语。

网民的心理背景主要有三种情况:平实反映、戏谑调侃讽刺、求新求异。

这里根据网络用语的两个大类和网民的三种心理,将网络用语分为四类(如下图):事件依托型、网络依托型、平实描述Ⅰ型、平实描述Ⅱ型。

具体来看(1)事件依托型网络用语,主要指因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产生,基于网民戏谑调侃讽刺等心理的用语。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与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人们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而且网络平台能够提供即时的、方便的沟通方式。

这种形式的交流大大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人们可以更快地得到信息并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多种多样,不同的流行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的不同态度。

近年来,“996”、“佛系”等流行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流行语折射出了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传递了他们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网络流行语也有一定的幽默和讽刺成分,通过夸张和恶搞的方式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或者戏谑。

这种幽默和戏谑的方式也是年轻人表达自己独特思维和个性的一种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反映了信息社会的特点,即快速迭代和传播速度快。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短暂的,一时流行,一时被遗忘。

这种快速迭代的特点,反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消费信息的方式的变化。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更强,更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从而追求更快、更简短、更直接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也可以看作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的一种反应。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与人们追求个性化和共同归属感的需求息息相关。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只有掌握了这种符号系统的人们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有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这可以满足人们表达自我和与群体建立群体认同感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通过建立一种独特的社群文化和身份认同,强化了人们对于网络社交的依赖和参与。

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社会文化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的变化。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流行语背后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并反映出信息社会的特点和人们对于个性化和共同归属感的需求。

关于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

关于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

关于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网络上,主要是在网络聊天室、BBS、QQ和论坛上交流时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数字组合、字母组合等①,是属于特殊群体的一种社会方言。

网络语言主要服务于青年网民群体,并反映该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

许钟宁[1]、李频华、王志涛、王立家等分析了创新意识、戏谑心理等文化心理因素在网络语言产生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影响网络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心理因素并不止这些,本文力求全面地揭示影响网络语言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求趣“趣”指的是趣味、风趣、情趣。

人都有追求趣味的自然需求。

生活中凡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新闻,人们都爱听;有趣的画面,人们都爱看;富有情趣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人们都乐意接受。

寻求情趣的心理充分体现在网络交流上。

比喻、借代、谐音、摹状等修辞方法,使得网络语言富有情趣、生动俏皮,比如用“灌水”来表示在论坛发表没有阅读价值的帖子,用“菜鸟、小虾、初哥”来称呼初级水平的新人,用“潜水”称呼论坛里沉默不发帖的行为,都很形象贴切,富有趣味性。

字母缩略词“MM”,即“美眉”,指代年轻女孩。

美丽的眉毛是美女的一部分,“美眉”又是模仿港台味普通话“妹妹”的发音,所以这个借代既谐音又形象。

还有,把提意见叫做“拍砖”,把支持叫做“顶”,把论坛帖子的前后顺序叫做“楼层”等,都是网民们常用的“趣味”词语。

使用网络语言的人群是一个特别的群体,大多数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

他们上网聊天,是想感受网聊的趣味性,享受放松带来的愉悦。

同时,为使自己的言谈更具吸引力,说话者需要选择更别致的方式。

采用生动新颖的表达形式、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气氛,既展现了年轻人富有活力的特点,也是现代人追求轻松、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的自然体现。

二、求新求变“求新”就是赶时髦,追求新颖别致。

多数网民都很年轻,不喜欢遵循传统,不爱用“老套”的表达方式,总想求新求变,而网络媒体给年轻一代提供了一个追求时尚、反对传统、求新求异的表现舞台。

网络热词背后的文化心理

网络热词背后的文化心理

网络热词背后的文化心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和传播媒介,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与其所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文化心理特征。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思想解放,对社会、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深刻思考,且迫切地需要一个自由开放且低风险的倾诉渠道,网络的出现,就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以其或简洁、或新颖、或幽默的语言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引发民众共鸣而得到广泛传播。

这些流行语,有的折射出当今的价值取向,有的反映出社会问题,还有的用于消遣娱乐。

透过这些流行语,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当今社会民众的文化心理特点。

从使用目的的角度,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别。

一、通过省音、谐音、缩写来简化语言交流过程中的读和写。

比如“表”字,是将“不要”两字快速连读而成。

“宣”字则同“喜欢”。

这两个词都是用了连读省音的处理方法。

7456(气死我了)、布吉岛(不知道)都是谐音。

GF(girl friend)、BF(boy friend)则是对应词的英文缩写。

这类词大多用于网络聊天中,因其更加简单方便而颇受年轻人青睐。

这是因为当今时代讲求效率与速度,特别是年轻人,网上聊天过程中对打字速度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同时聊天语言不需要太正式。

采取这样的方法既节约时间,又满足了年轻人对语言表达新奇有趣的需求,一举多得,何乐不为?二、赋予某些常用词汇特殊的含义,用以代指一件事或某种感受。

如“拍砖头”是批评某贴子的意思,“雷”则表示对某件出乎意料的事表示强烈的惊讶,有时略带一点不赞同或难以接受的意味。

“灌水”则是指因无聊而发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帖子。

这类词汇大多将这些“旧词”本意给人带来的感觉向特定事物或领域引申,除非是已经知道含义,否则往往让不知其内情的人感觉难以理解。

但正是因此,这类词满足了现在人们崇尚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在同龄人间建立一种心理上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网络新词语折射出的青少年文化心理及其影响

网络新词语折射出的青少年文化心理及其影响

网络新词语折射出的青少年文化心理及其影响【摘要】现代社会中,网络新词语成为青少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他们追求个性和独特性的心理需求。

这些网络新词语不仅体现了青少年社交和表达需求,还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使用这些新词语,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塑造,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这些新词语也在悄然影响着青少年的深层次心理,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正确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网络新词语,是十分重要的。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未来,应该在网络新词语的浪潮中健康成长,积极发展自己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网络新词语、青少年文化心理、个性、独特性、社交、表达、价值观、行为习惯、认同感、归属感、语言表达能力、影响、引导、教育、健康发展。

1. 引言1.1 网络新词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新词语是指在网络上产生并广泛流行的新鲜词汇或词语,它们通常具有时效性、独特性和创新性。

这些新词语往往来源于网络社交平台、网络文化圈子或特定的群体讨论,通过不断的传播和演变,最终成为社会大众熟知的词汇。

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在于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流行趋势和群体心理,具有较高的流行度和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词语的产生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也变得更广。

青少年群体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传播者,更容易接受和运用这些新词语。

他们通过使用网络新词语来展示个性、表达情感、参与社交,构建自己的社交身份和网络形象。

网络新词语的定义模糊、多变且充满趣味性,正是符合青少年对于追求新奇和与众不同的心理需求的体现。

网络新词语的流行与青少年的文化认同紧密相连,它们不仅仅是语言工具,更是青少年群体的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

在网络新词语的背后,折射出了青少年群体对于个性化、挑战权威、拒绝传统文化等心理倾向。

研究网络新词语所折射出的青少年文化心理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2 青少年文化心理的特点青少年文化心理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变化快速。

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

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

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xxxxxxxxxxxxxxxx(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xxxxx化学工程与工艺)摘要: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依赖网络。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虚拟社区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可以在虚拟群体中传递信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网络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如今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区别于现实生活交流所用的语言符号,即“网络语言”。

这些语言通网络的迅速传播,在网上流行开来,成了一个特殊的“网络流行语”现象,虽然这些语言在网络上流行,但是他们来源于现实又影响着现实。

那么,我们来剖析他形成的原因,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产生原因囧形象符号如今,打开互联网,有一些网络“热词”总能蹦入你的眼帘,诸如:“打酱油”“俯卧撑”“很傻很天真”“范跑跑”“猪坚强”“看星星”……看似简单生动的网络流行语背后都有故事,都连接着网民关心的社会热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络新词汇层出不穷。

这些新词汇不止在网上盛行,有些甚至“跳”出了网络,出现在大众传媒上,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

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应当促进其发展;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些年轻网民自娱自乐,应任其自生自灭。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在网民中广为流传,首先是因为反映了社会之现状,其道出了网友内心所思所想,能够引起共鸣。

再者,由于网络流行语普遍具有简短精辟、诙谐幽默、容易记住等特点,使得广大网友能够过目不忘,这也为其能够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这种方式也是值得商业炒作借鉴的,抓住时下热点,制造网络流行语,巧妙地将品牌融入其中,才能引起共鸣,对于品牌企业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未来将逐渐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手段。

(一)网络是大众文化的崭新平台大众文化在英文里面对应的词是“popular culture”,而不是“mass culture”,这就说明了大众文化的对象并不是毫无个性的、统一的的大众,而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单独的个人,不将其经济能力、社会阶层、知识结构等因素纳入考量的范围之内。

谈谈2019年十大流行语的看法和认识

谈谈2019年十大流行语的看法和认识

谈谈2019年十大流行语的看法和认识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回望这一年,我们不禁会想起一些流行语,它们或让人忍俊不禁,或引发共鸣和思考。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并探讨2019年的十大流行语,看看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影响。

1. "996"工作制:"996"工作制成为了2019年备受争议的流行语。

它指的是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很多年轻人被迫接受这样的工作时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对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关注进一步加深。

2. "躺平":这个词成为了年轻人抵制压力、对抗社会竞争的象征。

它指的是不再焦虑和努力奋斗,而是选择“躺平”,与生活和谐相处。

3. "996.ICU":这是程序员们发起的反对"996"工作制的运动,他们认为长时间的过劳工作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激情。

而"ICU"的概念则是指进入医院重症监护室,暗示"996"工作制使得工作成为了一种病态。

4. "零食罐装":这个词源于电视剧《庆余年》中的一个对白,形容女性长时间长官时便会变成零食罐头一样模式化的死板形象。

它引起了对女性工作状态和社会角色的思考。

5. "佛系":这个词在2019年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它意指放松心态、随遇而安,与繁忙的生活相对立。

"佛系"引发了对追求简单、自我放松的价值观的重新思考。

6. "躺赢":这个词因抖音上一段搞笑视频而走红,它形容一种"躺着也能赢"的状态。

这一概念引起了年轻人对不拼搏却追求成功的疑问,让人们思考成功的定义和方式。

7. "你行你上啊":这是豆瓣评分较低的电影《流浪地球》中的一句台词,意指别人怀疑你的能力时,你可以自信地去证明自己。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文化现象,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风貌,也体现了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逻辑,以期对读者理解和把握网络流行语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背景进行概述,然后从文化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和分析,探讨其与社会现象、价值观念、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关联。

本文还将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本文将提出对网络流行语的理性看待和合理引导的建议,以期促进网络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还可以从中窥见当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为深入研究网络文化提供有益的视角。

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产生背景涉及多个维度,包括社会环境、技术革新、文化背景以及用户心理等方面。

社会环境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即时性为网民提供了表达自我、分享情感的平台,而网络流行语正是这种表达方式的典型代表。

例如,“打call”一词最初起源于粉丝文化,后来被广泛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支持和赞美,这背后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积极参与、热情洋溢的社会风貌。

技术革新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迅速传播并产生影响。

例如,“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一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网络流行语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文化背景也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这些文化元素在网络流行语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再创造。

网络语言特征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2019年精选文档

网络语言特征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2019年精选文档

网络语言特征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快有20年了,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网络语言在我国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世人瞩目的。

任何语言的发展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过程中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

在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传统语言的表达已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有别于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社会中传播。

语言是记录和表达思维的工具,在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最能反映人的社会文化心理。

词汇的被创造和创新都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并能折射出当代的社会文化状况。

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也会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因此,网络词汇的发展更能显现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及特征1.网络语言的定义网络语言是游走于网络之间的广大群众为了一种表达需要,在网络交流中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如登录、在线、硬件、软件、局域网、浏览器、防火墙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在网上交流时所用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网民”们所说的话,如在聊天时或BBS上的常用语言和符号,如水军、微博、蚁族等。

本文讨论的网络语言指狭义的网络语言。

2.网络语言的特征(1)象形在网络中,网民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来形象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模拟现实交际。

网民们在电脑上输出文字时,习惯上会使用带有相关符号的语言。

网络语言除了用数字象形,还可以用汉字象形。

如网络使用最多的一个新词“?”。

网络象形词还可以是由字母来表示,“orz”是一个象形的网络新词,起源自网上流行的一个表情符号,这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样子,是一个虽然简单却很传神的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心理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网络流行语无论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最终也仍然是语言的种类之一,也
依然具有语言的共通性。

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指出:“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的最好的窗口。

”可见,语言与大众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邢福义认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的
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等等”。

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当今流行的网络语言来探讨大众文化心理。

近年来,经济形势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对象,因为它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吃、穿、住、用、行,样样都是和经济联系在一起。

而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却让人们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关注“吃”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甚至形成了一个系列。

比如“蒜你很”、“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鸽你肉”等等,这些三字经格式的用语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并迅速在网络上走红。

这是因为,它们不仅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物价上涨的客观现实,也深刻地反映出在这种现实下,普通民众的心理状态,即愤怒、无奈和隐忍。

物价上涨, 最终的受害者是普通民众,他们因此而愤怒,可这种愤怒丝毫不能改变物价继续上涨的趋势,当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唯有无奈,就算是“鸽你肉”,也只能说句“蒜你很”,然后归于隐忍,这同时也是一种抗议。

安居乐业是中国老百姓最普通最平实的生活梦想,可面对如今的房价,这种生活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变得遥不可及。

蜗居”、“蚁族”、“逃离北上广”,这类词语也因之为人们所熟悉。

所谓“蜗居”,就是指像蜗牛背上的壳那样小的房子。

这是一个深刻的比喻。

人们的生活梦想已经挤压的如此之小,大概连愤怒都不会有了。

然而就是这样小小的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远在天边,于是“蚁族”随之出现。

所谓“蚁族”,顾名思义,就是指像蚂蚁
一样的族群,多用来指没有房子,成天在外奔波的,勤奋工作的年轻人。

“蚁族”这个词语表现出这类年轻人坚忍不拔,脚踏实地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定。

可是,当这种奋斗和拼搏并不能让理想实现时,“逃离北上广”便成为他们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放弃也需要勇气,梦想可以重新筑起。

无论是有房一族,还是无房一族,在激励竞争的时代里都要
有面对竞争的勇气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360杀毒软件和QC聊天
软件之间的竞争最终以网络语言“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而结束,而“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却让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所谓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谓的“艰难的决定”,不过是想获得更高利益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而受益者却把胜利的喜悦藏在心底,露出一幅“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的虚伪面孔。


种黑色幽默式的语言传达的是幸灾乐祸的侥幸心理,
以及一丝淡
淡的愧疚之情。

与激烈的竞争紧密相连的是竞争所带来的压力。

竞争越激
烈,压力就越大。

网络流行语“鸭梨山大”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
反映。

“鸭梨山大”以谐音的方式表达“压力像山一样大”的内 涵,却同时也揭示出面对压力的人们举重若轻的乐观心态: 梨”并不可怕,吃掉它,生活仍然美好,日子照常甜蜜幸福。

保定的官二代开车肇事,冲着警察大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 爸是李刚!” 一时之间,“我爸是李刚”便蹿红网络。

这句话的 被追捧,显示出大众对社会特权的不满和抗议。

随后衍生出“鲤 冈皱”这一生物,据说是一种生性好斗,凶残,通常为官宦饲养 的生物。

还有后来的“恨爸不成刚”, 更是对那种滥用职权的现 象的谴责和鄙视。

面对上涨的物价,飙升的房价,激励的竞争,无穷的压力,
以及某些人的特权,大众在愤怒、不满、抗议中奋斗、拼搏,但 也难免失去归属感。

“神马都是浮云”就是这一心理状态的生动 反映。

“神马”和“什么”谐音,“浮云”即指漂浮的云朵,隐 喻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神马都是浮云”以谐音和隐喻的方 式,不仅表达出诙谐和无奈的心理,而且暗示了大众无处依归、 找不到精神家园的漂泊感。

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变化。

丰富多彩的网络流行语不仅
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也深刻揭示出大众的文化心理。

窥一斑而知 全貌,我们也因之窥探出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倾向,
更深刻地了 解和认识社会。

“鸭 在和谐的社会环境里总会不时出现不和谐的音符O 一个河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