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新探胡适倡导新文学的宗旨观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现代文学部分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代。

16.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指出国外美文的相关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开始。

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推向高潮。

《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

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a、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B、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二、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三、学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梅光迪、胡先啸、吴宓。

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主张依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

宗旨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主要研究和为维持传统文化。

与新文化相反,站在了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四、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文学研究会:1921 年1 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12 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 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五、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

受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使命”,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她们又重视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热炮火’.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里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六、周作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之一,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

初中资料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初中资料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改革文字,推广白话文;提倡文学革命;开启新史学;宣扬革命以及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下面是整理的内容供大家参阅。

其一,改革文字,推广白话文。

1917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共同组织了“国语研究会”,该会的宗旨在于歌颂“国语统一”、“言文一致”。

胡适亦曾在《新青年》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其提出文学革命,即为对白话文推广的数篇重要文字。

在1918年,胡适又写了《建设的十百千万》,他将文学革命的目标归结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其谓:“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海外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全然我们的国语又可算得真正国语。

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

”其二,提倡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所谓的“八不主义”:“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

五、不重对偶:一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陈氏强调文学在承担社会革命方面的功能,他高举“文学革命军”的大旗,并将“文学革命急先锋”的称号许给胡适。

陈独秀且对中国传统性文学中的桐城派、文选派予以了残酷的抨击。

其三,开启新史学。

胡适在1918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开启了中国疑古派的先声。

胡适在这本书里对不会可靠史料依据的远古史,皆持质疑的态度,并刻意从老子讲起,借以否定以孔子为中心的传统经学,这种“截断众流”,历史学直接以诸子百家开篇的史学方法论,导入了一代疑古之风。

其四,宣扬革命以及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推介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人。

《新青年》陆续刊载了陈独秀的《劳动者的觉悟》、李大钊的《May Day运动史》和大量劳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及材料,这标志着《新青年》的立场,逐渐地转向了无产。

浅谈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浅谈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浅谈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作者:于薇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是五四新文化时期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胡适提倡白话文学观,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唯一宗旨,我们要看到其对新文学革命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他的局限性。

关键词: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白话国语“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重要内容就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胡适作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之一,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吹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号角,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他的另外一篇重要文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概括了文学建设的明确目标,并具体介绍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程序。

跟《文学改良刍议》相比,它重在的具体的“建设”方面,这是新文化运动从“破”到“立”的一个开始。

[1]《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目标宗旨就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2],而真正的“国语”就是白话文。

胡适认为文言文是不能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真实感情的,与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相比,白话文更浅进易懂,便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胡适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若要有活文学,必须要用白话文创作。

胡适彻底动摇了两千年来文言文作为文学正宗的地位,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在当时,胡适的这一呼声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之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也遭到了保守派的猛烈攻击。

当时社会落后、民族危难,文言八股等传统的文学语言形式,由于被上层士大夫所垄断,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书面文学相隔绝,已不能担当传播新文化、启蒙思想的重任,阻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而白话因其自身的优点,更适于表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心境,使文学与群众的关系更近了一步接近广大民众,为群众所接受,它是有资格成为我们的“国语”的,所以白话文,便成了新文学最强有力的载体和工具。

胡适倡导白话文学“惟一宗旨”观背景探察

胡适倡导白话文学“惟一宗旨”观背景探察
21 0 2年 8月
理论 学刊
Th o y J ur a e r o n l
Au . 01 g2 2
N o 8 Se . . r No. 22 2
第 8期
总第 22期 2
胡 适倡 导 白话 文 学 “ 一 宗 旨” 背景 探 察 惟 观
朱德 发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0 1 ) 50 4 ( 摘
动” 的并举 而顺 势生成 的 。
“ 四) ( 白话 不但 不 鄙 俗 , 而且 甚 优 美适 用 ” “ 五 ) ;( 凡 文言 之所 长 , 白话 皆有之 。而 白话 之所长 , 则文 言
未 必能及 之 ” “ 六 ) ; ( 白话并 非 文 言 之 退 化 , 是 文 乃
言之进 化” “ 七 ) ; ( 白话 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生 第 一流 文 学 ” “ 八 ) ;(
记》 他写 了首《 , 沁园春 ・ 誓诗》 并修改 了四次, , 以 表示 “ 大 中 华 , 新 文 学 ” “ 准 备 搴 旗 作 健 为 造 的 且 儿” 丹 ’ …( 的决心和雄 心。但是究竟 怎样 “ 造新文
学 ” 造什 么形 态 的 “ 文 学 ” 并 未具 体 表 明 。而 7 , 新 , 月 6 日追 记 的 《 白话 文 言 之 优 劣 比较 》 文 , 直 一 则 言 :余 力 主 张 以 白话作 文 作 诗 作 戏 曲小 说 ” 其 理 “ , 由是 : ( ) 日之 文言乃 是 一种 半死 的文 字 , “一 今 因不 能使 人 听得懂 之故 ” “ 二 ) 日之 白话 是一 种 活 的 ;( 今 语言 ” “ 三 )白话 并 不 鄙 俗 , 儒 乃 谓 之 俗 耳 ” ;( 俗 ;
11 年 , 9 8 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为推动 国

国语的文学胡适名词解释

国语的文学胡适名词解释

国语的文学胡适名词解释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学者、翻译家和教育家。

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可以说是卓越的,而他使用的国语更是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围绕国语这一概念展开论述,旨在解释和探讨胡适对国语的理解和应用。

一、国语的定义国语,字面上是指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

在中国,国语则指普通话,即现代汉语的一种规范发音。

而在胡适的理解中,国语不仅仅是对一种语言的称谓,更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他认为,研究和解决中国人语言上的问题对于民族的振兴至关重要。

二、国语与文学国语在文学领域的应用是胡适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他认为语言的准确和自由运用是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

通过使用国语,作家能够更加精确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并能够更好地与读者进行沟通。

而胡适自己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为基调,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

他所使用的国语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推崇。

三、国语与教育胡适在教育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并推动了国语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他提倡通过使用国语作为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他相信,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对国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人。

四、国语与翻译作为一位翻译家,胡适的国语观望得到了深入的体现。

他主张翻译要准确,要做到“译有所译,称有所称”,即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精神和意义,并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对于宣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五、胡适的国语对中国文学的意义胡适的国语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语言问题,更是对于中国文化自信和个性发展的体现。

他主张语言是文化的体现,通过推动国语的使用和研究,可以提高中国文学的国际地位,使之能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接轨。

同时,胡适的国语观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现代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3.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4.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特别是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5.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6.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7.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

8.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他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白之争在当时已经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

文中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俗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9.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五四胡适口号

五四胡适口号

五四胡适口号胡适在文章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

”1918年的春季胡适写了一篇长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来讨论文学革命的问题。

文章主题之外胡适又加了两条副题,"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也就是说文学是用国语写的,国语是写文学的语言。

本文的全篇大意是阐明不要等到用文法和字典先把"标准国语"订好[然后才来写国语文学],应该就以国语直接写文学。

等到我们有了国语的文学,我们自然就有了文学的国语了。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是民主与科学。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3.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过程中的四大事件名称、时间、目的、口号、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根本目的:巩固清朝统治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领导人:中央-奕地方-是一次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领导阶级:洋务派意义: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他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时间:1898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着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时间:1911领导人:孙中山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建立民国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专升本填空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专升本填空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1、“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2、“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曾得到过梁启超赞许的:汪笑依式的旧剧改良,一是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称为“文明戏”。

3、梁启超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新文体”的成就足以囊括一时代,立一界碑。

4、章太炎等的革命派散文,与“新文体”一样依赖现代传播媒介来宣传自己的主张。

5、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6、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2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他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把文学改革运动推向高潮。

7、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激烈地指斥旧文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他与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以引起社会的重视。

8、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沦》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以此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9、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

10、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新青年》4卷5号)。

11、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新青年》第4卷第1号),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

12、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推出《易普生专号》,主旨在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的作品《娜拉》、《国民公敌》,恰好和五四精神相吻合,形成了巨大影响。

13、五四文艺团体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14、南国社是出自创造社的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

浅谈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浅谈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浅谈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作者:于薇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是五四新文化时期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胡适提倡白话文学观,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唯一宗旨,我们要看到其对新文学革命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他的局限性。

关键词: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白话国语“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重要内容就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胡适作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之一,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吹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号角,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他的另外一篇重要文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概括了文学建设的明确目标,并具体介绍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程序。

跟《文学改良刍议》相比,它重在的具体的“建设”方面,这是新文化运动从“破”到“立”的一个开始。

[1]《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目标宗旨就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2],而真正的“国语”就是白话文。

胡适认为文言文是不能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真实感情的,与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相比,白话文更浅进易懂,便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胡适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若要有活文学,必须要用白话文创作。

胡适彻底动摇了两千年来文言文作为文学正宗的地位,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在当时,胡适的这一呼声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之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也遭到了保守派的猛烈攻击。

当时社会落后、民族危难,文言八股等传统的文学语言形式,由于被上层士大夫所垄断,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书面文学相隔绝,已不能担当传播新文化、启蒙思想的重任,阻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而白话因其自身的优点,更适于表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心境,使文学与群众的关系更近了一步接近广大民众,为群众所接受,它是有资格成为我们的“国语”的,所以白话文,便成了新文学最强有力的载体和工具。

胡适国语的文学

胡适国语的文学

胡适国语的文学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重要的新文学家,他的国语文学创作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开山功臣之一。

胡适的国语文学主要表现在他的诗歌、小说、纪实文学、剧本以及文学理论方面。

至今,胡适国语文学在文学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胡适是20世纪新文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他首先提出了新文学的理论,他清楚地指出,要在中国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学,我们必须要从传统文学中解放出来。

凭借其新文学观点,他发起了国语文学的创作,并开创了以国语为媒介的新文学运动。

胡适凭借自己的诗歌、小说、纪实文学等文学作品,在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最前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文学作品极富有特色,其气势雄伟、层次分明,特别是他的诗歌作品,写照极为丰富,在创作技巧上也是极为合格。

胡适的诗歌充分体现了他新文学观念的影响,表现出新文学的精神。

他的小说、纪实文学以及各种剧本也都是出色的代表作。

此外,胡适还对文学理论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文学的“两个相融”的理论构想,这表明他的文学创作理念是以两个相融的精神来进行的,即新旧文学的相融,即把旧文学中精华的思想、思路、技巧,以及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一致性,与新文学中意识形态、现代观念、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以期实现新文学创作的理想。

在文学史上,胡适的国语文学创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他历久弥新的文学作品,极大地影响和激发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尊重。

从胡适的国语文学创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种精湛的文学艺术的技巧,更可以看到他独特的文学价值观,感受到他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作出的贡献。

总之,胡适的国语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革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颗明星。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永恒的价值,而且还能够将新旧文学融合在一起,促进中国文学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文学革命开始于年,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1915年9月主编的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4.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的口号。

5.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

6.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

7.周作人在其《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与的创作原则。

8.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占主潮地位。

9.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集中表现在论文和通信集中。

10.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他在《新申报》上发表、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11.1921年1月成立于的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2.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和。

二、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文学革命开始于()。

A.1915年B.1917年C.1919年D.1921年2.下列哪位文学家创造了“报章”体?()A.谭嗣同B.梁启超C.夏曾佑D.黄遵宪3.胡适在下列哪部作品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宗旨?()A.《易卜生主义》B.《文学改良刍议》C.《建设的文学革命论》D.《历史的文学观念论》4.谁曾骂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A.胡适B.陈独秀C.刘半农D.钱玄同5.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下列哪种占主潮地位?()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D.新浪漫主义6.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A.1919年B.1921年C.1922年D.1924年7.提出“三美”理论主张的是()。

A.闻一多B.徐志摩C.梁实秋D.朱湘8.下列哪一社团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A.莽原社 B. 未名社C.语丝社D.浅草社9.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是()。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导读:文学常识题【一】1 、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中国新史诗上的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B)A. 《望舒草》B. 《微雨》C. 《为幸福而歌》D. 《食客与凶年》2 、被瞿秋白高度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D)A. 《家》B. 《骆驼祥子》C. 《阿Q正传》D. 《子夜》3 、被称为“独幕剧的圣手”的现代剧作家是(C)A. 曹禺B. 欧阳予倩C. 丁西林D. 田汉4 、诗篇《金黄的稻束》的作者是(A)A. 郑敏B. 冯至C. 卞之琳D. 绿原5 、下列哪一部作品不是赵树理创作的?(C)A. 《李家庄的变迁》B. 《三里湾》C. 《山乡巨变》D. 《传家宝》6 、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C)A. 1923 年B. 1928 年C. 1933 年D. 1935 年7 、下列哪篇作品穿插了书信形式的心理独白?(A)A. 《超人》B. 《人生哲学的一课》C. 《边城》D. 《春风沉醉的晚上8 、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新文学社团是(A)A. 语丝社B. 莽原社C. 沉钟社D. 弥洒社9 、爱姑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D)A. 《风波》B. 《幸福的家庭》C. 《明天》D. 《离婚》10 、巴金代表作《家》描写的故事发生在(B)A. 20 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B. 30 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C. 抗战前夕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D. 40 年代初期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文学常识题【二】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B.贞贞C.夭夭D.香香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B.“文协”C.中国诗歌会D.九叶诗派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B.胡适C.周作人D.刘半农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B.黄遵宪C.裘廷梁D.谭嗣同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自考2014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自考2014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2014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

A.1915年B.1916年C.1917年D.1919年【答案】C【解析】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五四”时期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小说《荆生》的作者是()。

A.陈西滢B.章士钊C.吴宓D.林纾【答案】D【解析】《荆生》是林纾发表的影射、攻击新文化阵营的文言小说,发表于上海《新申报》“荆生”的谐音是“经生”,显然是理想化的卫道英雄的化身。

也有人认为“荆生”指北洋军阀徐树铮。

3.下列不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群的作家是()。

A.许钦文B.许杰C.萧军D.王鲁彦【答案】C【解析】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知名的左翼作家。

4.对李金发诗歌影响最大的外国诗人是()。

A.惠特曼B.泰戈尔C.波特莱尔D.歌德【答案】C【解析】李金发被称为“东方的波特莱尔”。

5.塑造了章秋柳形象的小说是()。

A.《幻灭》C.《动摇》D.《追求》【答案】D【解析】《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追求》如茅盾所说,他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

章秋柳在此社会背景下,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

6.在巴金小说中,具有“恨人类”思想的人物是()。

A.觉慧B.杜大心C.汪文宣D.杨老三【答案】B【解析】《灭亡》的主人公杜大心是位对这个社会感到绝望的青年诗人。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大都充满着伤感的情调,很少英雄至上的气象。

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初至1919年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胡适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学,主张以现代口语为基础,“择清白极粹之语,易俗不可用者”,作为新的文学语言。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1920),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23)中进一步阐发“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理论,认为“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以有文法的科学”。

钱玄同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卷序言》(1935)中也强调了这一点。

他们共同开创了反传统的、纯文艺的新文学道路。

李大钊、鲁迅等也先后加入这一行列,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和成长。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逻辑辩证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逻辑辩证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逻辑辩证薄守生;赖慧玲【期刊名称】《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2(43)1【摘要】1918年,胡适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个口号,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双潮合一之观”。

然而,百年来人们对这个口号屡有误解,常常以“循环论”来解释,在“文学”与“国语”哪个以哪个为前提、为基础的问题上显得扑朔迷离、难以理清。

通过对胡适的相关著述进行梳理,该文认为:在“国语_(1)的文学_(1),文学_(2)的国语_(2)”这个口号中,胡适所理解的“国语_(1)”应该侧重于指“文字形式”,但又不是全部都这样理解;胡适并没有明确地对“文学_(1)”和“文学_(2)”加以区分,混同了“经典文学”和“文学作品”的关系;胡适对“国语_(2)”的理解比较迷离、很不确定,有时希望与国语运动所倡导的“国语”混同,有时却仍然侧重指“文字形式”,这可能也与当时尚无“国语”有关。

对于“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该文认为更应该把它定位为响亮的鼓动性的口号,而不是某种自洽的学术概念,其革命性很强,而严谨性比较有限。

但是,这个革命性的口号具有很大的鼓动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加速形成。

【总页数】15页(P102-116)【作者】薄守生;赖慧玲【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H0-09【相关文献】1.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方言文学语言——论清末民初文学语言建构中的若干逻辑2.“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朱自清“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观念解析3.新形势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探讨——评《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4.深化改革,提升高等中国语言文学教育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津召开5.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以谭正璧编写的《由国语到国文》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20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5·文学研究·“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新探胡适倡导新文学的宗旨观朱德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于1918年提出的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唯一宗旨”观,但近百年学术研究尚未以科学的思维对其丰盈内涵作出详解。

本文试图对胡氏新文学建设的宗旨观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予以新探。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对其“枝叶”文学主张的化零为整的概括。

国语文学与白话文学在胡氏表述中是同义语,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而要理解国语文学的内涵,必须弄清白话、国语、方言这三个关键词的趋同性与差异性。

胡适对建设何种形态新文学作了这样的理性设计,即分为“工具”、“方法”、“创造”相互关联的三个逻辑步骤,只是对“工具”(白话为利器)、“方法”(具体技艺)作了详解,而“创造”则从略了;至于“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之间的辩证关系,胡适着重强调了后者。

这样的“唯一宗旨”观,实际上成了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并驾驰驱的理论旗帜和实践纲领。

本文对其新探,发掘出不少新思想、新见解及其偏颇之处。

[关键词]“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新探;“唯一宗旨”;内涵[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9-0064-08近30年对五四新文学的研究逐步突破《新民主主义论》的政治意识形态认知框架,导入启蒙主义的思维模式,这固然抓住了五四文学精神的特质;但对白话文学形态的研究却重视不够,即使有些学术成果也难能超越上世纪30年代中期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导言”。

尤其对五四白话文学主张的解说只注重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八不主义”,而对其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所主张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唯一宗旨”却有所忽略,缺乏对这一根本宗旨观的丰盈内涵的挖掘与剖析。

如果说这十个大字的“唯一宗旨”是对五四白话文学内涵最集中最精炼最概括最辩证的表述,那么五四以来白话文学创作取得的丰赡实绩就是这“唯一宗旨”的最辉煌的体现;而那些数十年来在每个历史区段诋毁或反对白话文学的愚顽者的主要攻击矛头则是“唯一宗旨”。

新文学主将鲁迅曾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的“文白之争”中以激愤的言辞与决绝的态度表示:“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

”①今天新探“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唯一宗旨”或重评白话文学,虽然不必像鲁迅当年那样激烈义愤,可以采取更冷静更理性的科学态度,但是鲁迅那种变革文言旧文学、创造白话新文学的坚定立场和毅力却值得有志于改革者或研究新文学者学习。

一对于胡适如何整合了其文学改良的主张以及怎样理解“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十个大字宗旨的内收稿日期:2012-05-13作者简介:朱德发,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1页。

涵意蕴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过去的研究少有涉及,今天却亟需探究。

先听听上世纪30年代胡适怎样说的:在建设的方面,我们主张要把白话建立为一切文学的唯一工具。

所以我回国之后,决心把一切枝叶的主张全抛开,只认定这一个中心的文学工具革命论是我们作战的“四十二生的大炮”。

这时候,蔡元培先生介绍北京国语研究会的一班学者和我们北大的几个文学革命论者会谈。

他们都是抱着“统一国语”的弘愿的,所以他们主张要先建立一种“标准国语”。

我对他们说:标准国语不是靠国音字母或国音字典定出来的。

凡标准国语必须是“文学的国语”,就是那有文学价值的国语。

国语的标准是伟大的文学家定出来的,决不是教育部的能造得出来的。

国语有了文学价值,自然受文人学士的欣赏使用,然后可以用来做教育的工具,然后可以用来做统一全国语言的工具。

所以我主张,不要管标准的有无,先从白话文学下手,先用白话来努力创造有价值有生命的文学。

所以我在民国七年四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把文学革命的目标化零为整,归结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大字: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以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

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

这是《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大旨。

①这似可看成胡适对“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建设新文学“唯一宗旨”生成的具体背景及其要点的表述,至少使我们明确了这样一些交代:一是白话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的互动并举展开即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坚定支持和官方教育部国语研究会的共谋协作,尤其是蔡校长功德无量;二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根本方针,既是对“一切枝叶的主张”的整合又是“化零为整”集中一切力量对准文学革命的主攻目标;三是提倡文学革命,“只是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为现代民族国家提供一种真正的标准国语。

然而对我们研究者来说,文学革命“唯一宗旨”牵扯的一些问题尚须进一步探讨,给出更科学更有说服力的评述与阐释。

胡适在美国动议闹文学革命,1917年下半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亲身参与领导文学革命,他究竟抛开了哪些“枝叶”的文学主张,怎样地把“文学革命的目标化零为整,归结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唯一宗旨”上?对此的解释语意不详,有待于我们考究。

《文学改良刍议》似可看成胡适文学主张的总汇,既有“枝叶”的主张又有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核心理念,不过此核心文学理念在其行文中并未置于显要位置,只是在文学改良从“八事入手”中的“八曰不避俗语俗字”的逻辑论证中表述的,至少可以窥测出此时的胡适还没有把文学改良的所有主张聚集于“白话文学”是建设新文学的正宗上。

次年4月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将文学改良的“一曰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语俗字”的“八事”改成“八不主义”,因为它“是单从消极的,破坏的一方面着想的”;不仅如此,且将“八不主义”总括为四条,并作了这样的解释:“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这是‘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一条的变相。

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是(二)(三)(四)(五)(六)诸条的变相。

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这是‘不摹仿古人’一条的变相。

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这是‘不避俗话俗字’的变相。

”不论文学改良的“八事”或“八不主义”,胡适所指斥或批判的古代文学的弊病都是他认定的“死文学”的症状,这也可以说是其判定何为“死文学”的标准,不过从其对“死文学”的否定性的剖析中亦透露出“活文学”的特征。

特别把“八事”或“八不主义”总括出的四条,仍是从说话主体与时代性两个角度入手的,无不集中于“话”字上,不论个体人的话或时代人的话皆要“言文一致”;而这样的话不是“虚话”而是“实话”,不是“空话”而是“真话”,不是“套话”而是“有个性的话”,不是“古代人的话”而是“现代人的话”,一言以蔽之,或口头说话或笔头说话皆是实话、真话、自己的话、时代的话,即现代白话。

胡适虽然从说话主体与时代性两个维度将其“枝叶”的文学主张“化零为整”地聚集于“话”字上,但是对“八事”或“八不”中的有关文学改革的“内容”方面的条款却都抛开了,固然“说话”、“自己的话”和“时代话”都有丰富的内涵,不过作为文学主张应该把内容与形式明确地融为一体,否则容易引起误解。

实际上,胡适当时就是这样设想的,把主攻方向集中于文学形式特别是语体的改革上,完成以白话取代文言的使命;所以通过对所有文学主张的整合,胡适不仅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唯一宗旨”,且说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①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2页。

一种国语的文学”。

这种过分地强调建设“国语的文学”确有抓主要矛盾以带动其他矛盾解决的策略意义,但是却不能理解为它概括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所有历史内涵。

在胡适的表述中,“白话文学”即“国语文学”,似乎二者是同义语,没有丝毫区别。

但笔者认为,只有以现代民族国家为语境所创造的正宗的白话文学才是国语文学,也就是以国家统一的语言创建的文学。

胡适之所以把“白话文学”改为“国语文学”,与其1918年参与教育部国语研究会直接相关;故不能把古代社会的白话文学也当成国语文学,因为它不是文学的正宗,当时真正的正宗文学是文言文,即胡氏所说的“死文字”。

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后,白话文学与文言文学的地位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把白话文学与国语文学当成同义语是不会引起误解的。

这不仅因为白话文学已成为现代国家的正宗文学,而且也是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即现代国家的白话文学就是国语文学;虽然现代白话文学是古代白话文学的传承与再造,但是却不能把古代白话文学等同于国语文学。

胡适1921年给教育部第三届国语讲习所编写的《国语文学史》,是从汉魏六朝到唐宋的文学中选定的白话文学;而1928年他的《白话文学史》(上卷)仍是古代的白话文学却不名之为“国语文学”了。

尽管胡适没有清楚地说明为什么把《国语文学史”》更名为《白话文学史》,然而笔者却认为改为《白话文学史》更准确,因为它在古代文学系统中仅处于非正宗地位,况且古代的封建帝国并未嬗变为现代民族国家。

既然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胡适没有对白话文学与国语文学进行分界的定义,而视为同义同质的概念,那么我们要弄清何谓“国语的文学”或“白话的文学”的内涵,首先必须了解何谓“国语”或“白话”?胡适说:“当初我们提倡国语文学时,在文字上,口说上都说的很清楚,所谓‘国语的文学’,我们不注重统一,我们说的很明白:国语的语言———全国语言的来源,是各地的方言,国语是流行最广而已有最早的文学作品。

就是说国语有两个标准,一是流行最广的方言,一是从方言里产生的文学。

全世界任何国家如欧洲的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的文学革命,开始都是以活的语言而流行最广的国语,这是第一个标准。

第二,这个方言最好产生文学,作教学的材料。

总之国语起源于方言,我是希望国语增加它的内容,增加它的新的辞藻,活的材料,它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方言。

”①胡适1952年对“国语”的界说与其31年前在《国语文法概论》②中对“国语”的解释大同小异:“‘国语’这两个字很容易误解。

严格说来,现在所谓‘国语’,还只是一种尽先补用的候补国语:并不现任的国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