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女娲造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8课《女娲造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女娲造人【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通过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4、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5、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重点聚焦】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女娲聪明仁爱、富有智慧。
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
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难点突破】作者怎样通过想象丰富、刻画细致女娲的?。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蜗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走进作者】袁珂,生于1961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背景追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拓展链接】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自主学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揉.(róu)蓬.勃(péng) 枯藤.(téng) 延.伸(yán) 疲.倦(pí)寂.寞(jì)溅.落(jiàn)天地开辟.(pì)黄泥.(ní)掺合.(huo)兴高采烈.(liè)掘.起(jué) 澄.澈(chéng)2.辨清下列字形娲(wā)(女娲)臻(zhēn)(日臻完善)祸(huò)(灾祸)榛(zhēn)(莽榛)倔(juè)(倔强)僻(pì)(开辟)掘(jué)(挖掘)辟(bì)(复辟)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神通广大: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极其高明的本领。
部编版2016年七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21课女娲造人教案(详案)
21女娲造人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难点1.理解神话的特点,并谈谈神话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2.学习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要认识到女娲是一个虚实结合的产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天狗吞月,地震,电闪雷鸣吗?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
四川新都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情节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几个层次?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女娲造人的想法。
第二部分(第4~16自然段):叙述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7、18自然段):叙写女娲解决了造人后的麻烦。
2.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用课文内容回答。
)她看到周围的景象感到十分的孤独,当她走到池水旁时,照见了自己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为什么不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
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3.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揉成团状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成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点,就出现了人。
4.女娲怎么样让人类繁衍生息?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婚姻法,让他们去创造后代。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把握人物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二十一课 《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一)、了解神话的产生,识记重点生字词;(二)、通过对比阅读,了解神话想象的写作特点;(三)、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一、预习自学(一)、神话的产生神话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为基础,并且借助和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同时,这种奇特的想象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
(二)、生字词的识记1、给下面的字注音女娲.澄澈..幽.光莽.莽榛.榛绵延.掘.起枯藤...生气蓬勃2、解释下列词语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三)、预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注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讲述。
(默读要求不发出声音、不指读、不回读、不逐字逐句地读)二、合作互学(一)、品读《风俗通》的两则短文,比较袁珂的《女娲造人》,完成以下问题。
俗话天地开辟,未有民,女娲抟(tuán)黄土做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gēng)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媒人,因置婚姻。
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所以富贵的人,是黄土做的;贫贱的人,是用粗绳子拉出来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二)、讨论探究1、女娲为什么能造人,是怎样造的?这显示了她怎样的特征?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造人之后有怎样的反映?这显示了她怎样的特征?3、文中女娲造人的过程中处处洋溢着生命诞生的喜悦感,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丰富的蕴意?4、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
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参考: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三、提升检学1、请根据对《女娲造人》的分析,放飞想象的翅膀,发挥想象,对夸父逐日的动机、经过结果做另一种推测(任选一个),说给大家听。
七年级语文初一语文教学案例 《女娲造人》导学案 (2)
《女娲造人》导学案【导学目标】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导学重点】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导学难点】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引】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读音:女娲wā 澄澈chénɡ chè 幽光yōu 莽莽榛榛mǎnɡmǎnɡ zhēn zhēn (2)解词:澄澈:清澈透明。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有关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①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
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学法引导: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及想像的故事,充满浓厚的幻想色彩。
本文正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的一则神话,它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把女娲塑造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母性的大神形象,想像丰富、奇特,让人读了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感受着人类诞生的喜悦。
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基础上丰富和扩充哪些内容。
同时,结合课文的描写认识女娲这个形象。
另外,神话终究是神话,不等于科学事实,因此,在学习中,也应注意神话与事实间的差距,进一步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
预习内容: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灵敏()掘起()掺和()踪迹()二、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三、填空、简答。
1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6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精心导入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请听老师范读。
(配乐范读课文)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
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女娲、澄澈、寂寞、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形象。
【学法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灵活运用圈点勾画式、比较式、合作讨论式,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探究、迁移知识的能力。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
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
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
教学重点放在于比较阅读中激发学生想像力,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改写的训练。
【学习过程】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
请同学们浏览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
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图片欣赏,导入新课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环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神话故事津津乐道,愿意畅所欲言,愿意将课堂当做展示才华的舞台,为本课开启了美妙的学习之旅。
二、我能行自读课文,积累生词1、请勾画并板书本课你认为需要积累的生词。
2、请将板书的生字词从音、形、义方面为同学们作出温馨提示。
女娲()澄澈()幽光()繁衍()掺和()莽莽榛榛()3、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能行”积累生词部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积累字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女娲造人》优秀教学案例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促进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任务: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2.每个小组编写一段关于女娲造人的故事,并进行分享。3.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女娲造人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以及这个故事给你带来的启示。
1.梳理课文的主要情节,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2.强调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4.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小结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女娲造人的过程,注意运用所学词汇和成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女娲造人》的学习中,教师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首先,通过展示中国古典神话的艺术作品、图片及相关故事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故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其次,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女娲造人的神话世界,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此外,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增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详略有致的安排写作结构,并会运用到写作上。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演绎与扩充,体会想象联想在创作中的作用,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会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想象,详略有致地进行讲述。
教学难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融入写作。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类的起源导入,引出神话出现的原因——古代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知识贫乏,所以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想象化、人格化,并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出很多动人的神话故事,我国就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它就是——女娲造人。
(生回答,师板书课题。
)二、阅读《风俗通》进行思考,引出学习的第二个目标——应根据写作中心安排文章的详略。
1.请学生朗读《风俗通》,其他同学思考《风俗通》中分为了几层意思。
2.学生回答分3层意思的缘由。
3.师问:如果老师就以《风俗通》为材料,让你去扩写成一篇文章,题目为《女娲造人》,我们应该着重写哪个层次呢?为什么?4.生回答,引出目标二——在进行文章扩写时,需根据中心选择重点描写的部分,做到详略得当。
5.师板书:根据中心,详略得当。
三、通过课文与《风俗通》的比较,找出扩写的内容,总结扩写的方法。
1.师引导:我们知道了应该在哪个方面进行详细描写,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去扩写呢?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着手呢?让我们进入课文,看看作者袁珂是从哪个方面着手,进行扩写的。
请同学朗读课文,然后将课文和《风俗通》进行对比,回答老师的问题。
2.进行朗读比赛(每小组推荐一个同学进行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带有感情)。
师生共同评分。
3.学生总结出课文进行扩充的方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师总结并板书:情节具体化,人物形象化。
导学案:女娲造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最新人教部编版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一、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女娲澄澈莽莽榛榛模样寂寞生气蓬勃二、词语解释女娲: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清澈透明。
幽光:昏暗的光。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神通广大: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思考问题1.女娲是什么样的?她为什么要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3.女娲造人前后心情怎样?4.人类获得生命后的反应怎么样?5.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四、勤思考1.《女娲造人》是根据哪部作品的有关资料改编的?请认真读一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2.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a.女娲造人的动机。
b.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c.人造出来后欢心喜悦的场面。
d.女娲的心理活动。
e.女娲的喜怒哀乐。
……3.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对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进行拟人化。
有一天,女娲偷偷地溜到地球上游玩,她被地球上鸟语花香的景象深深吸引住了。
她跟鸟儿玩耍,跟花儿逗乐。
渐渐地,她觉得这样玩不过瘾,刚刚熟悉的鸟儿自管自地飞走了,刚刚喜欢上的花儿凋零了。
于是,她想出了一个造人的办法。
她把凋落的心爱的花儿和残枝败叶收集起来,把它们摆放成跟自己一样的模样。
然后,点上几滴清水,轻轻一吹。
啊!花儿活了,它们变成了如花儿般美丽的女人;树枝儿活了,它们变成了如树枝般挺拔的男人。
阅读《淮南子·姮娥奔月》译文: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之精灵。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导学案导学案:《女娲造人》一、课前准备1.预习《女娲造人》这一课文,了解课文背景和基本内容;2.复习人物的性格特点,关注女娲的智慧和勇敢。
二、学习目标1.了解《女娲造人》这一古代神话故事的内容;2.理解女娲的智慧和勇敢;3.能够运用正确的语调和声音朗读课文。
三、课堂活动1.导入:通过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Q:你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人是怎样来的吗?A:人来自父母。
Q:那么,古代人是怎么来的呢?A:通过神话和故事来形容Q: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女娲造人》就是关于古代人类起源的一个故事。
2.学习《女娲造人》这一古代神话故事的内容:a.教师全文阅读《女娲造人》,学生可以跟读。
b.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故事的基本情节:女娲用五种不同的泥巴造人,最终成功创造了人类,并成为人类的母亲。
3.讨论女娲的智慧和勇敢:a.教师提问:女娲是怎么创造人类的?b.学生回答:女娲用五种不同的泥巴来塑造人的头部、躯干、四肢等,然后用蛇腹作为人的眼睛。
c.教师追问:女娲为什么要用五种不同的泥巴来造人?为什么要用蛇腹作为人的眼睛?d.学生思考和回答:可能是因为五种不同的泥巴代表了人类的五种不同属性,而蛇腹代表了人的智慧和眼睛,女娲希望人类拥有不同的能力和智慧。
e.教师总结:女娲的智慧和勇敢是她成功创造人类的关键,她不畏困难,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人类。
4.诵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调和声音诵读课文。
可以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女娲造人》这一课文,我们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中关于人类起源的一种描述方式。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女娲的智慧和勇敢是她成功创造人类的重要因素。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六、课后作业1.回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2.思考:为什么女娲要用不同的泥巴来造人?我们如何理解女娲的智慧和勇敢?3.背诵课文《女娲造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第1篇】知识与技能:1、积累“女娲.澄清.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4、.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1、体会想象联想在神话中的作用。
经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1、激发和训练学生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方法】1、复述法。
文章浅显易懂,经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的资料。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故事性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可经过比较,获得对于联想想象的方法,思路的启示。
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研究拓展。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其视野,收集整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和科学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趣味的话题,今日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资料。
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资料。
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本事。
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梦想,教师可提示补充。
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 女娲造人》导学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女娲造人》导学案教学设计课题女娲造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
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一篇神话。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文体知识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七年级上册语文 女娲造人导学案六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4、激发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2、激发和训练想象力。
3、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奇特的联想和想象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
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
四川省新繁县人。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踪.迹()掘.起()掺和..()..()()莽莽榛榛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3、下列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A.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
(相仿:大致相同,相差不多。
)B.盘古开辟了天地。
(开辟:建立,创立。
)C.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
(索性:干脆。
)D.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4、选词填空。
女娲看着自己亲手___的生命,非常高兴,便不停手地___人。
她日夜不停地___呀___,___累了就索性用树枝___满泥巴在地上___来___去,泥巴点子___到地上,立刻变成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
(发明制造捏造蘸涂揉扔甩掉溅落)【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感受是什么?【探究品味】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明白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趣味、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日就让我们一齐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头的词语。
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
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
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
《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
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趣味的故事?讲故事:选择自我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人教版(2016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 女娲造人 导学案
仙槎桥中心中学“三学四导”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时间:年学期课型新授年级七课时 1科目语文课题21、女娲造人学习目标一、初步了解神话极其特点。
二、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三、初步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一、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二、初步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
导学过程主讲人备课自主预学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1、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2、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
3、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自主预习单:一、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二、字词积累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极其高明的本领。
互助探学探究导研:合作探究,互助研讨一、本文根据什么而改写?《风俗通》: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跟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 ,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二、比较阅读: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2、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3、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的情绪;4、作者的评述。
三、小组合作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3、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女娲造人导学案精品
《女娲造人》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字词,熟悉课文,能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认识文中女娲的伟大形象。
3.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2.通过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以及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教学难点1.初步掌握阅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话的现实意义并形成个性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在悄悄地长大,你们的心灵也一天天变得丰富和成熟。
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你们也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东升西坠?月亮为何有阴晴圆缺?小草为什么“一岁一枯荣”?……那么你们可曾想过我们人类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而迷人的神话,走进前人奇特瑰丽的想象世界。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袁珂,原名袁圣时,汉人,作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文体知识:神话是古代先民用拟人化的超自然的形象和虚幻的表达方式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它的特点是:富于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或神都会具有超人力量;情节比较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中国的神话极为丰富,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作品中。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学生学案:教师导案一、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2、探究女娲形象。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教学难点: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三、学法指导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字典;预习本四、学具准备知识链接:袁珂,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合著)。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简介作者。
师: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不会读或者不理解的字词。
2、检测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自学提示:1、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2、学生朗读最喜欢的部分,边读边思考:你怎么看待女娲这个形象呢?(可以用“一个的女娲”的句式说话,从文中找出依据。
)师归纳:女娲这个核心人物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
她是想象中的神,具备非凡的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风俗通》1、思考一:课文是根据这两则短文改编的,看看课文丰富了哪教学过程一、释题(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女娲怎样造人的?女娲用什么造人?女娲造人有何用?)(带着问题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2016部编)语文七上第六单元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神话传说的基本概念。《女娲造人》是一则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神话传说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探索与认知。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这个故事展示了女娲如何创造人类,以及她为人类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神话传说的象征意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女娲造人》相关的问题,如:“女娲造人的意义是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让学生们编写自己的神话故事。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非常积极,展示环节也表现出色。这让我深感欣慰,觉得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2.教学难点
(1)区分神话传说与现实,理解神话传说的象征意义。
-学生容易将神话故事与现实混淆,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神话传说的象征性。
-例如,女娲造人中的“五彩石”象征着天地万物的起源。
(2)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容易停留在表面,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词语和句子的内涵。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们自主思考、交流。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神话故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在讨论时还是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或担心表达不准确。为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新人教版
《女娲造人》导学案【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重点】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像【难点】感受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课时:1【学习过程】第一部分(一)自主学习•由小组长主持以下任务:1。
落实并检查自主学习部分。
(组内成员互查互纠.)2。
疑难内容小组内讨论交流。
(讨论后仍不理解的题目,找老师给予指导)①读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女娲( )莽莽榛榛()澄()澈掺()合揉()团②词语解释女娲: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澄澈:清澈透明.幽光:昏暗的光。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神通广大: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③大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二)合作探究主问题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真品味人物的心理,语言和神态等描写方法。
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点拨:讲故事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四人小组内,先逐人说再由组长总结)主问题2。
认真做 1—5题,不会的问题由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合作)需解决的问题:(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3)女娲造人前后心情怎样?(4) 人类获得生命后的反应怎么样?(5)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三)。
展示学习成果第二部分一、【拓展创新】假如你是女娲?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人类在不断进化,50万年前的人,形似猴子,与现代人外形和生活迥异。
未来50万年后的人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充分发挥想象力.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1、学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2、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二、【课外练笔】精卫填海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他的女儿,但却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女娲造人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学会本课“藤、添、娲”等10个生字。
掌握“管理、果然、终止、未免”等词语的用法,并能模仿造句。
(2)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
(3)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2、预习要点
(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能够简要概括文章各段段意。
3、达标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莽莽榛榛:。
神通广大:。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用课文内容回答。
)
(3)女娲是怎么样造人的?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的起因。
开天辟地后,万物具备,世界上没有人类。
第二部分(2——12):写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13——15):写人类广泛出现在世界上。
第四部分(16——17):写女娲把人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创造后代,使人类代代延续。
2、问题展示
①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②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④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
⑤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3、方法总结
小组间讨论预习的收获,选一名同学课上做总结汇报。
4、拓展交流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B.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谈起围棋,这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连专家都惊叹不已。
D.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答案
达标练习
(1)清澈透明。
昏暗的亮光。
反应快,机灵敏捷。
延续不断。
草木丛生的样子。
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极其高明的本领。
(2)她看到周围的景象感到十分的孤独,当她走到池水旁时,照见了自己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为什么不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
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3)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揉成团状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成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点,就出现了人。
问题展示
①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的起因。
开天辟地后,万物具备,世界上没有人类。
第二部分(2——12):写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13——15):写人类广泛出现在世界上。
第四部分(16——17):写女娲把人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创造后代,使人类代代延续。
②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③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④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
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
⑤“人”的心理、情感、活动表示在: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
拓展交流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