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下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下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下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医战略,推进学科人才建设,我局将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医学领先学科建设计划。
新一轮的医学领先学科建设计划将分年度在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中选拔和建设30个重点学科,在区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中选拔和建设30个重点专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选拔和建设40个重点社区项目。
现将《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下发给你们,具体申报日期及要求另行发文通知。
附件:1.上海市卫生局学科人才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2.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招标指南3.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申请书上海市卫生局二00四年九月二十三日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持和发展上海医学的学科、人才优势,提升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2010年将上海建成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旨在“九五”医学领先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重点学科建设布局。
根据“重在临床、强化预防、突出社区”的原则,从本市防病、医疗的重点领域和急需加强的学科着手,在本市医疗卫生单位中有重点地选拔一批学科(专科或社区项目)作为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进行建设。
第三条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分层次、分类型择优立项,经3年的重点扶持和建设,造就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专科或社区项目)。
第四条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一)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择优遴选的原则;(二)坚持标准、宁缺毋滥、兼顾布局的原则;(三)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团结协作的原则。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12.08.13•【字号】沪教委科[2012]56号•【施行日期】2012.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沪教委科〔2012〕56号)各高等学校:为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工作部署,落实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推进《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建设工作,探索以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效结合的新模式,大力提升本市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决定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上海2011计划”),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实施意义(一)实施“上海2011计划”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具体举措。
“上海2011计划”重在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它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逐步改变创新资源、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高校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区域和高校创新能力的互动提升。
(二)实施“上海2011计划”是加快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上海2011计划”将引导高校以区域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作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充分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高校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支撑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实施“上海2011计划”是深入推进《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上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上海2011计划”将立足于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围绕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以创新能力提升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指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指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建成独具中国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决定自2017年开始实施“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一、建设目标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旨在支持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
学校根据总体建设目标以及校内学科建设现状,设定四类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及建设目标。
1.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目标是建成国际公认的一流学科,在ESI全球学科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上海交大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等第三方评价学科排名中位于前列,计划建设6个学科。
2. 世界一流学科培育项目:目标是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在ESI全球学科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上海交大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等第三方评价学科排名中表现良好,计划建设8个学科。
3. 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目标是建成国内公认的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结果中位于前列,计划建设8个学科。
4. 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项目:目标是建成国内公认的有影响、有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根据申报情况确定建设学科数量。
二、经费安排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在2016-2020年间计划投入7亿建设经费,四类建设项目的经费额度如下:1.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016-2020年间计划投入3亿建设经费。
2. 世界一流学科培育项目,2016-2020年间计划投入2亿建设经费。
3. 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016-2020年间计划投入1亿建设经费。
4. 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项目,2016-2020年间计划投入1亿建设经费。
三、申报要求1. 申报主体学院(含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下同)是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申报单位,也是学科建设项目的管理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doc
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华东师范大学的《建设方案》明确,将通过三阶段建设,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到2020年,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办学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实质性提高,在若干优势特色学科领域或学科方向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到2030年,办学实力和办学贡献大幅提升,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到2050年,办学声誉和办学水平获得国际公认,一批学科稳居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同时,把一流学科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华东师大将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结合教育部认定学科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及软件工程、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统计学4个特色学科,通过集聚资源、创新机制,催生重点方向、重要学者、重大成果,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卓越影响力、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一流学科,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科整体提升,推动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
学校将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内外结合的“方案”协同落实机制。
构建多元评估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将“方案”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评优、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合理分配资源,资金向重点学科和关键环节倾斜,根据过程绩效评价动态调整预算,提升建设效益。
上海交大双一流建设方案:2050年成卓越世界一流大学南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2030跻身世界一流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国人民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华东医药采购中心商业计划_创业计划书一、概况与现状1、上海药店连锁势在必行据上海市医药商业协会统计,上海现有药品零售企业1440家,已连锁的有28家,共有门店902家,其中最大的医药连锁企业是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门店67家;最小的医药连锁企业仅有8家门店。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张江高新区杨浦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的通知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张江高新区杨浦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11.01•【字号】杨府发〔2024〕12号•【施行日期】2024.1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张江高新区杨浦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的通知杨府发〔2024〕12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及各有关单位:《张江高新区杨浦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2024年11月1日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张江高新区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持续深化“三区联动”,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科产城融合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杨浦园打造成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区,为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关键支撑,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到2026年,“杨数浦”数字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势。
率先建成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引领区,数字经济产业营收和增加值同比继续保持高增长,生命健康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能级不断提升,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到1400亿元,集聚和培育出一批面向国际市场、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收比例达到5%,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在张江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继续保持第一梯队。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区初步建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水平跻身全球前列,新建若干高校创新平台,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的核心功能充分彰显,集聚更多战略科技力量和高能级创新主体,生态主导型创新联合体建设效果显现,高成长科技企业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核爆点”初具形态。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2016-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2016-2010)为加快提高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等文件精神,制定学校的“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现状(一)学科基础学科结构:学校设有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
学校设臵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项目1个,本科专业33个。
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培育计划,工商管理列入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开放经济与贸易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会计学、金融学、国际贸易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科研成果:“十二五”期间,学校在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学术成果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SSCI、SCI、EI)发表论文124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篇;国家级课题6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科研成果奖18项。
表1 主要科研成果一览表(2011-2015)社会服务与决策咨询:“十二五”期间,应用经济学科和工商管理学科的多项应用成果分别在5家金融机构实质性上线应用,对1100家企业实施贷后管理,对4000家企业进行评估验证与银企对接。
横向课题、企业咨询项目189项;政府决策咨询成果149份,其中,入选重要内参24份,有关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碳金融发展等12份内参获得了中央领导、市委市府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
国际合作:“十二五”期间,学校通过实施双轨特聘、柔性引进、“常任轨”等特殊人才政策,在校内主干学科上,建立了10支国际一流教授与校内教授、青年博士紧密结合的学科团队,共同凝练学科方向,目前已在权威期刊发表一批高质量论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4.07.01
•【字号】沪教委高[2014]32号
•【施行日期】2014.07.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
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沪教委高〔2014〕32号)
各本科高等学校: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4〕23号)精神,我委组织开展了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
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和我委审核,现同意复旦大学潘天舒承担的《研究型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效果分析:跨学科的视角》等89项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14年资助每个项目经费5万元。
请各高校高度重视项目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加强项目管理,按照经费管理要求按时使用,按时组织结题,并于2015年6月底前将项目验收材料报我委审核。
附件: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4年7月1日
附件。
【上海高校布局调整】双一流高校纷纷布局:高教“四小龙”正成顶尖名校聚集地!
【上海高校布局调整】双一流高校纷纷布局:高教“四小龙”正成顶尖名校聚集地!长期以来,中国高教重镇主要是几大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汉、成都、长沙等。
这些重点城市不仅高校数量众多,而且顶尖名校林立,中国排名靠前的高校大多位于这些城市。
不过,随着“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以及杭州、深圳、青岛等城市高教实力的快速崛起,中国高教格局正悄然改变。
目前,除了将建设的“雄安大学”外,雄安新区已有清华、北大等一大批双一流前往布局或对接。
而杭州、深圳、青岛等城市也投入巨资新建或引进双一流高校和国外名校,加上三大城市本地高校的快速发展,这些城市名校数量已今非昔比。
雄安:“雄安大学”横空出世,清华北大等10多所名校已对接作为继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自出世之日起就备受关注,特别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如何发展更是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刚刚出炉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
北京市委常委会上强调,支持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区转移。
在高等教育方面,《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重点承接著名高校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研究生院等。
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建设一批特色学院和高精尖研究中心。
打造知识溢出效应明显的大学园区。
,统筹科研平台和设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资源,构建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
除了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外,目前已有10多所名校已对接雄安新区,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河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
未来,随着雄安新区的快速发展,预计还将有一大波双一流高校布局雄安新区。
杭州:未来10年引进60所名校名所虽然有浙江大学这样的全国顶尖名校,但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等地相比,杭州的高等教育资源确实比较薄弱,与杭州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不相称。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名单公布 19学科入选A类建设计划
上海财经大学
理论经济学
0201
1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临床医学
1002
16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1008
17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
0908
18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
1302
19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与影视学
1303
附件2: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名单
序号
学校
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1
复旦大学
应用经济学
0202
2
法学
0301
化学
0703
72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
73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
74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75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
76
药学
1007
77
东华大学
化学
0703
78
机械工程
0802
79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
80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81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
82
设计学
1305
83
上海外国语大学
应用经济学
0603
120
数学
0701
121
化学
0703
122
上海理工大学
系统科学
0711
123
机械工程
0802
124
光学工程
0803
125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
126
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6.15•【字号】沪教委高[2012]51号•【施行日期】2012.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教委高〔2012〕51号)各高等学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现将《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一二年六月十五日附件: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与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成就与问题“十一五”时期,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由外延扩展为主向内涵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支持和服务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主要成就1.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上海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为97.76万人。
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为51.57万人和11.17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6.5%和41.9%;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为4580人。
“十一五”期间,上海继续完善包括各类奖、助、贷学金在内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了全覆盖。
2.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探索转型“十一五”期间,上海高校办学条件整体得到提升,形态布局调整基本完成。
2010年上海高校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含学校产权和非产权独立使用)为3948.36万平方米和2147.49万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11.9%和19.3%。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治理方法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治理方法(试行)沪二工大教[2007]58号为了标准本科专业建设,适应社会进展和学校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增进学校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和谐进展,进一步增强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治理及建设工作,增强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材培育质量,特制定本方法。
一、本科专业的设置1.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进展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进展规律,正确处置好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久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样的关系,增强整合与调整,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进展。
2.学校的专业设置,应有利于提高人材培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形成多学科结合、布局合理、适应性较强的专业结构。
3.学校的专业设置,应符合教育部公布的一般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按规定程序办理。
4.申请新设置本科专业的大体条件:①有详尽的人材需求调查(必需深切三个以上企业进行调查和三个以上高校相关培育打算的对照分析)及论证报告;②有切实可行的培育打算,其他各项教学条件大体齐全;③有能力承担拟新设置专业8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包括讲课、实验、实习、辅导等),并能保证必然的教学质量;④拟新设置的专业,应配备很多于实际从事本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专业教师7人,其中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至少占80﹪。
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必需能保证拟新设置专业教学的大体需要;⑤新设置专业的各项预备工作(包括骨干课程和要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大纲、教材、讲义和教学资料的编写或选用,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指导的预备等)大体完成;⑥新专业建设计划。
5.申请新设置专业的审批程序:①对拟申请新设置的专业,实行预申报制度。
预申报应提早一年(每一年六月底前)向学校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取得第二年申请新设置专业的资格;②每一年六月底前,依照国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本科院校专业目录,由申请新设置专业的学院(系)提出申请报告,上报教务处;③由教务处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符合申报大体条件的,报学校学术委员会审定;④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事后,于九月底之前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批。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2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2号)各高等学校: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44号)精神,我委组织开展了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
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和我委审核,现同意复旦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FD)的系统建构》等200项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并资助每项项目经费5万元。
请各高校加强管理,认真组织实施,按时结题。
我委将于2012年9月进行项目验收。
附件: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附件: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学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负责人复旦大学1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FD)的系统建构陆昉复旦大学2药学创新性实验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侯爱君复旦大学3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外延拓展郁秀兰复旦大学4核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张雪梅复旦大学5“三维五化双主体互动式”《创新与创业》教学模式宁钟复旦大学6创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提升学生科研素质殷莲华复旦大学7卓越工程教育--复旦微电子专业教育特色的挖掘和拓展周嘉复旦大学8“现代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谢锡麟复旦大学9实验教学中的科研元素与创造性训练张新夷复旦大学10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理念与实践王德峰复旦大学11立足基础、着眼能力--建设进阶型有机化学实践课程体系高翔上海交通大学12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郑益慧上海交通大学13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震上海交通大学14研究性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胡开宝上海交通大学15交叉融合体验自主探索大电类培养新模式俞勇上海交通大学16传播系“教学”“实践”双平台课改模式研究薛可上海交通大学17基于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涵建设张峰上海交通大学18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问题研究与实践王敏上海交通大学19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高捷上海交通大学20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资源优化配置改革研究与实践江志斌上海交通大学21规则与善治:沟通个人与社会的通识教育徐向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2基于能力培养的卓越医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张艳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3国际化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章雅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4医学生数字化医院信息技能培养新模式的探索陆斌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5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和管理体系建设梅文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6口腔医学模块式课程体系改革评价研究张建中同济大学27加强数学基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蒋凤瑛同济大学28理工融合与教研创新一体化环境实验教学体系徐竟成同济大学29同济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王晓国同济大学30卓越汽车预备工程师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吴志军同济大学31基于产学研用的软件工程本科教学体系与实践江建慧同济大学32“卓越计划”下的建筑、规划、景观本科教学体系重构黄一如同济大学33卓越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徐国彤同济大学34构建理工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平台龚沛曾同济大学35力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课程体系建设郑百林同济大学36师生团队研制小飞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沈海军华东师范大学37基于“卓越教师”定位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陆靖华东师范大学38基于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戴立益华东师范大学39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郑祥民华东师范大学40思政课有效促进免费师范生树立终身从教信念研究宋进华东师范大学41多层次多维度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朱惠彪华东师范大学42社会历史调查与史学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沐涛华东师范大学43体育艺术顶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周燕华东师范大学44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庄辉明华东师范大学45因应学科发展,拓展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王希华华东理工大学46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涂善东华东理工大学47专业新培养模式的探索--按需培养,分类施教赫崇衡华东理工大学48化学类专业创新型实验建设孙学芹华东理工大学49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电类课程教学新模式与新手段探索林家骏华东理工大学50强化工程教育内涵,奠定国家重点专业基础唐颂超华东理工大学51上海高校全英语课程评价孙济庆华东理工大学52青年师资教学培训基地的建设乐清华华东理工大学53实施质量工程,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黑恩成华东理工大学54教学科研互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黄婕上海外国语大学55育人为本、质量为先、能力为重--基础法语教学改革曹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56英语专业高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查明建上海外国语大学57应用经济学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杨力上海外国语大学58外语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赵美娟上海外国语大学59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冯庆华上海外国语大学60公共关系学专业的教学标准研究与实施吴友富东华大学61“三位一体”创新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俊东华大学62国际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何瑾馨东华大学63电气信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仇润鹤东华大学64产学研合作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周亚素东华大学65高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吴良东华大学66面向高校师生发展的E-learning建设与研究刘建平上海财经大学67主动创新导向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陈信元上海财经大学68以“金融实验班”为载体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赵晓菊上海财经大学69卓越财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郑少华上海财经大学70构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体系研究何玉长上海海事大学71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类本科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郑苏上海海事大学72高端航运服务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曲林迟上海海事大学73上海海事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张秋荣上海海事大学74基于远洋实习船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肖英杰上海海事大学75面向港航业的物流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建设沙梅上海海事大学76航海心理研究与教学实践俞平上海音乐学院77音乐学写作教学改革及相关问题研究韩锺恩上海音乐学院78上海音乐学院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刘晶上海戏剧学院79上海戏剧学院工作室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80“四维一体”复合型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卢昂上海体育学院81体育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吴瑛上海体育学院82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过程一体化的开发研究韩冬上海体育学院8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王兴上海体育学院84媒介融合时代体育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肖焕禹上海体育学院85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教师团队建设研究陈锡尧华东政法学院86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何勤华华东政法学院87侦查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与完善杨正鸣华东政法学院88国际争端解决模拟竞赛课程化建设刘宁元华东政法学院89刑法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实践刘宪权华东政法学院90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研究范玉吉上海海洋大学91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平瑛上海海洋大学92传承与创新-依托实验中心培养新型水族人才江敏上海海洋大学93电子政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设计杨杨上海海洋大学94产学合作培养我国远洋渔业紧缺人才宋利明上海海洋大学95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周应祺上海海洋大学96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与运作机制研究陈慧上海海洋大学97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许四杰上海电力学院98基于两“园”对接、三“堂”互动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潘卫国上海电力学院99新形势下电力特色专业教学标准的探索与实践李东东上海电力学院100热能动力专业重能力强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任建兴上海电力学院101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雷景生上海电力学院102产学研结合建设涉电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施泉生上海电力学院103材料化学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徐群杰上海电力学院104以强化实践与创新为特色的电力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符杨上海电力学院105教学科研相长的热能动力工程教学团队的构建吴江上海大学106通识教育背景下新生研讨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陈方泉上海大学107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鲁雄刚上海大学108探索基于产学研的卓越计划培养体系彭章友上海大学109卓越计划推进中的过程管理与制度建设赵翠莲上海大学110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实验创新平台的构建华子义上海大学111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张丹华上海大学112通识教育理工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盛万成上海大学113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连接模式研究李梁上海大学114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创新体系朱怀亮上海大学115大类通识改革中的文基班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曾军上海大学116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查灿长上海中医药大学117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策略优化之研究叶进上海中医药大学118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张伟荣上海中医药大学119中医院校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丁年青上海中医药大学120基于中英合作办学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陶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121融合中医人文特色护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张翠娣上海中医药大学122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国际化研究沈雪勇上海中医药大学123体现默会认知与知识整合的中医教学新策略徐平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24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合作发展研究与实践林勋秦虎上海中医药大学125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实践与研究魏建平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社区实践课程与教学基地标准研究舒勤上海师范大学127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李利珍上海师范大学128学前教育专业结构化实践教学教程体系制订高湘萍上海师范大学129影视专业综合创作实践齐青上海师范大学130地理专业基础课程“两步骤”实践教学优化组合研究胡小猛上海师范大学131情景探索式主导的金融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茆训诚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研究与实践朱立新上海师范大学133金融应用创新技能培养的实验教学标准研究王周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4耦合条件下“意会信息”传递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周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5全方位、立体化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杨晓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6ERP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郭新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7资产评估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应尚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葛丽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9基于国际认证视角的卓越商科人才培养研究宋彩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0旅游管理(邮轮经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吴明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1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2汽车电子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张莉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3“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石明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卓越教育的工程实训平台功能创新与实践余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5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赵德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6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研究XXX明上海理工大学147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陈敬良上海理工大学148产学研合作共建制造业创新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丁晓东上海理工大学149光电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郝润科上海理工大学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黄晨上海理工大学151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张振东上海理工大学152跨学科通识教育平台式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魏景赋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53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杨坚争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4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平台徐家跃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5基于培养机制创新的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改革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6应用型卓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魏拴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7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改革徐瑞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8“数控设备故障诊断及高端技术维护应用型人才培养”张锁怀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9具有行业应用特色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的研究李晓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0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型”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娄斌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三维融合实践创新教学改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2机器人创新项目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马文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3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魏文静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4应用型本科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常小勇上海金融学院165基于CO-OP的本科应用型金融人才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刘玉平上海金融学院166人才培养创新考核方法研究汪宜丹上海金融学院167基于教学技能提升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上海金融学院168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金融会计人才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姜雅净上海金融学院169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研究与实践张慧文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0基于素质教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邵瑞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1基于个性发展的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赵迎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2以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资产评估实验教学创新研究郭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3“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基于财经类人才培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4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刘永琴上海商学院175基于流通现代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与实践胡巧多上海商学院176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姜红上海商学院177地方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冯伟国上海电机学院178校企共建:技术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杨若凡上海电机学院179基于卓越计划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上海电机学院180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制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李荣斌上海电机学院181技术本科工科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赵朝会上海政法学院182上政“3·4·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金国华上海政法学院183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184政法类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徐征上海杉达学院185普通高校英语本科跨学科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上海杉达学院186电子商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朱志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187基于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学分制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叶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188艺术教育公共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许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189上海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传兴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190基于语料库运用的高年级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张定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191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孙有望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192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工程训练教改研究与实践吴国兴上海建桥学院193计算机类专业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刘锦高上海建桥学院194产学研一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尹卫华上海海关学院195我国海关税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九领第二军医大学196医学本科形态功能学“联席授课”教学模式探索沈胜娟第二军医大学197药学专业多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鲁莹第二军医大学198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刘勤勇第二军医大学199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鲁娟第二军医大学200《航海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沈兴华——结束——。
三部门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三部门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2017-09-21教育部教研函〔2017〕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现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各单位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决策部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持内涵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推动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快发展,取得更大建设成效。
特此通知。
附件:1.“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2.“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9月20日附件1“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按学校代码排序)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1. A类36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2. B类6所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附件2“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按学校代码排序)北京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商业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注:1.不加(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确定的标准而认定的学科;2.加(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议由高校自主确定的学科;3.高校建设方案中的自主建设学科按照专家委员会的咨询建议修改后由高校自行公布。
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建设建筑学等9个一流学科.doc
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建设建筑学等9个一流学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建设建筑学等9个一流学科,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建设建筑学等9个一流学科基于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同济大学的《建设方案》确立了同济大学发展目标,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0年前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050年前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目前,学校确定了拟建设的一流学科和一流交叉学科领域,其中,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设的学科为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等9个,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建设的交叉学科领域为医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领域、“微结构模型、功能与应用”交叉学科领域、智能技术与绿色制造交叉学科领域、国家创新发展与欧洲研究交叉学科领域。
同时,《建设方案》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五大改革任务,分别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切实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全面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学校治理结构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在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资源募集与统筹等方面深化改革;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体制机制,搭建运转高效的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引进多元外部资源支持学校发展;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战略布局。
预计到2020年,同济大学将完成一系列阶段性目标。
如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实现“100%学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50%学生完成创新创业学程,1%学生创办优质的创业企业”的目标。
在科研水平上,明确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将增加到每年100项以上,每年年均科研经费增长率不低20%。
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
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作者:张德祥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年第02期[摘要]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内部和外部多方面的关系。
需要处理好院系谋划与学校顶层设计的关系,学科高峰、学科高原和学科生态的关系,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人才与体制机制的关系,学科规划、实施与评价的关系。
[关键词] 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04-04学科是大学的基石,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科建设是人们按照一定的价值目标、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水平的主动行为,学科建设的成果应该体现在促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研产出。
同时,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多,牵涉的方面广,需要处理好内部与外部多个方面的关系。
就学校内部来说,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主要关系。
一院系谋划与学校顶层设计的关系院系是大学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的基础学术单位,是学科建设的依托,也是学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同时,教师工作在院系,学术生活在院系,院系最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最知道学科应该如何发展及其努力方向、目标和实现的途径。
因此,院系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建设必须紧紧抓住院系这个关键。
院系的谋划是基础,只有每一个院系都动起来,才能谋划出一个好的全校的学科建设蓝图。
但是,仅仅有院系的谋划还不够,因为学科建设中许多谋划仅靠院系是难以做到的,需要学校进行顶层设计。
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概括起来看,学校的顶层设计应该在“整体、交叉、超前、聚合”等方面做好工作。
(一)整体: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学校要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科发展的态势,立足学校的历史与现实,认真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与不足,对学校发展科学定位,优化学校的学科布局结构,制定学校学科发展的战略,明确学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实现路径、保障条件等。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现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按学校代码排序)A类(36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B类(6所):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按学校代码排序)北京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商业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清华大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与运筹学、现代语言学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自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林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语言学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外交学院:政治学(自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自定)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自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南开大学: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天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自定)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自定)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自定)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内蒙古大学:生物学(自定)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定)吉林大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自定)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东北农业大学:畜牧学(自定)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林学复旦大学: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现代语言学同济大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与设计上海交通大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电子电气工程、商业与管理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上海大学:机械工程(自定)南京大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浙江大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定)厦门大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福州大学:化学(自定)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山东大学:数学、化学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水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郑州大学:临床医学(自定)、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化学(自定)河南大学:生物学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自定)湖南大学:化学、机械工程中南大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自定)中山大学: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暨南大学:药学(自定)华南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海南大学:作物学(自定)广西大学:土木工程(自定)四川大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重庆大学:机械工程(自定)、电气工程(自定)、土木工程(自定)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自定)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西南大学:生物学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贵州大学:植物保护(自定)云南大学:民族学、生态学西藏大学:生态学(自定)西北大学:地质学西安交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自定)兰州大学: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青海大学:生态学(自定)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定)、化学(自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定)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宁波大学:力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防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自定)注:1.不加(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确定的标准而认定的学科;2.加(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议由高校自主确定的学科;3.高校建设方案中的自主建设学科按照专家委员会的咨询建议修改后由高校自行公布。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4.06.20•【字号】沪教委基[2014]59号•【施行日期】2014.06.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4〕59号)各区县教育局:根据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要求,我委制定了《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试行)》(见附件),请认真组织学习,加强研究,结合本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实际,指导普通高中学校深化课程改革,通过特色办学实现育人模式改革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并将推进过程中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及时报送我委基础教育处。
联系人:金莉莉;联系电话:23116707附件: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6月20日附件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本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引导普通高中贯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理念,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主要抓手,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推动高中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促进高中教育从分层教育逐步向分类教育转型。
二、建设愿景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是指能主动适应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社会和地域经济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有惠及全体学生、较为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及实施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稳定独特办学风格的普通高中学校(含完中、十二年一贯制、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的高中部,下同)。
上海市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申报情况
一、概述上海市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是上海市教委为了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加强本科教学改革而设立的一项重要项目。
该项目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动本科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门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断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二、项目申报情况总览上海市各高校积极响应教委的号召,纷纷申报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项目方案。
截至目前,上海市共有30所高校成功申报了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共涉及68个本科专业。
三、项目申报内容及特色在申报一流本科课程项目时,各高校均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确定了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特色。
其中,不少高校着重突出了学科交叉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跨学科合作和创新性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行跨学科交流和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一些高校还将国际化教育和双语教学纳入项目的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项目申报的创新性和突破性在申报一流本科课程项目的过程中,各高校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和科研力量,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项目方案。
这些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
这些项目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五、项目申报的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在成功申报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后,各高校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
这些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包括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投入、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等方面,能够有效保障项目的推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各高校还注重与社会单位和企业合作,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和就业出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支持。
六、项目申报的评审和建设目标经过上海市教委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评审,申请获批的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将进入实施阶段,各高校将按照项目的设定目标和实施计划,全力推进项目的建设和实施。
高校学科建设及学科发展规划
在学科方向优化过程中,需要 不断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
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学科方向的优化需要注重人才 培养质量,提高学科的学术声
誉和影响力。
学科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学科带头人的 选拔和培养
教师队伍的引 进、培养和评
价机制
学科团队的结 构优化和整合
学科人才梯队 的形成与可持
续发展
学科基地的规划与建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科发展规划的评估与调整
评估方法:自我评估、同行 评估、第三方评估
调整依据:评估结果、学科 发展需求、政策变化
评估标准:学科发展目标、 学科发展现状、学科发展潜 力
调整内容:学科发展方向、 学科发展重点、学科发展措
施
学科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建立 学科建设领导小 组,统筹协调学 科发展规划的制
学科建设是科研创新的基础, 能够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
学科建设能够培养优秀科研 人才,为科研创新提供人才
支持
PART 03
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
8
学科方向的确立与优化
学科方向的确立需要注重特色 发展,避免与已有学科方向重 复,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需要结合学校定位、市场需求 和学科发展趋势进行确立。
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的策略与措施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的学科人才
提升学科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鼓励学科成果的国际发表
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加 强学科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学科国际评估机制,定 期对学科建设进行评估和改
进
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技术: 提升学科建设 的智能化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2012年06月13日
一、建设定位
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是上海市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工作的专项计划之一,是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发展项目“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将瞄准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学术国际合作的新途径、与国际接轨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推进若干学科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通过建设,保持上海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国内的领先地位,力争若干学科成为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学术中心、上海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目标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总体上要达到:到2015年有10个以上学科具有冲击国际一流学科的能力和影响力;到2020年有20个以上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A类)。
到2020年有200个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的学科(B类),其中部分学科具有冲击国际一流学科的潜力。
三、建设原则
一流学科建设遵循“坚持一流标准、结合重大需求、对接国家计划、加强动态监测、强化绩效激励”的基本原则。
坚持一流标准。
按照国际惯例,借鉴国际一流评价标准,通过重点建设形成若干个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学科,提升上海高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结合重大需求。
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研究和解决国家、上海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等。
对接国家计划。
对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重点学科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和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
参照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建设要求和标准,坚持分类管理,加强协同创新,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基地和平台。
加强动态监测。
加强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建立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相应的数据库和指标体系,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
强化绩效激励。
实行学科建设的投入与建设绩效相衔接,在“985工程”、“211工程”和地方高校“085工程”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对已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的学科优先予以立项支持;对建设绩效明显的学科加大持续投入建设经费和项目激励。
四、建设任务
1.一流学科建设以学校为主体,依托所在学院。
学院作为管理和推进的主体,强化学院的行政协调能力,以人才、学科、
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学科建设的软、硬环境。
2.探索建立有利于一流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创新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化、国际化,通过建立PI、常任轨等人才聘用和管理模式,吸引和稳定国际一流人才和队伍,带领学科走向国际学术前沿。
3.培养创新团队。
积极吸引国外知名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学科队伍,促使学科持续发展;鼓励学科内的青年学者跟踪国际前沿研究,通过合作研究、国外进修、参加重大学术会议等途径,拓宽视野,丰富经历,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研究水平。
4.加强协同创新,创新科研工作组织体制。
鼓励学科交叉,通过跨学科、跨高校、跨系统、跨地区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氛围。
营造有利于教师潜心研究的环境,学院为学科聘用科研助理、实验助理等,保障学科的日常管理和科研环境的运作。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学科建设,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学科与国外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合作,加快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6.推动知识创新和学科建设成效与人才培养的互动,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吸引国外留学生攻读本学科博士,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五、申报及评选方式
1.学校范围:上海各本科高等学校。
2.学科范围: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一级学科进行申报,申报学科需在一级学科下确定三个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3.申报标准:从满足国家和上海市重大需求、学科发展国际水平即参考ESI数据库的排名、国内水平即学科国内排名和学校重点发展方向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A类学科总体水平应处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近五年至少应有五篇ESI高被引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类学科进入到ESI排名,其他学科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有重大作用;B类学科应处于全国同类学科前十或者前10%。
4.按照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分别进行评选。
5.部属高校按照申报标准限额申报。
各高校将在额度内自主遴选后的学科报送市教委,市教委组织专家审定后备案。
6.市属高校按照申报标准限额申报。
市教委将在专门机构的数据库比对和专家遴选的基础上确定入选学科,并组织专家对入选学科建设规划进行论证。
7.市教委对入选的A类学科予以“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基地”的冠名。
对入选的B类非国家重点学科予以“上海市重点学科”的冠名。
六、建设经费
1.部属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经费由“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市政府配套经费和学校经费中投入;市属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经费由“085工程”中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专项经费中投入。
2.A类学科建设经费,自然科学类学科约1000万元/年/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类学科约500万元/年/学科。
B类学科建设经费,自然科学类学科约200万元/年/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类学科约100万元/年/学科。
3.经费使用:原则上参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十二五”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市级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沪教委财〔2011〕139号),学校根据学科建设要求统筹使用,重点在体制机制探索方面投入经费,其中人才队伍费用、国际交流费用分别不高于学科建设总经费的40%。
4.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建设周期一般为5年。
七、实施要求
各高校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实施过程中应落实以下要求。
1.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一流学科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提供相关支撑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措施,形成有利于一流学科建设的管理“特区”,在人员薪酬、博士生招生名额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2.应在整体建设规划中落实学科建设经费。
3.要积极探索促进一流学科建设国际化发展、协同创新的模式,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要明确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指导和监督的归口管理部门。
八、绩效考核
1.市教委将对一流学科建设实行跟踪管理,继续按以上遴选指标对各学科建设进行动态监测,在五年建设周期中实行“2+3”的节点评价,对第一节点以动态监测为主,对学科进行总结和展望,第二节点进行终期绩效考核。
对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学科以市教委的项目方式予以支持。
2.市教委将根据节点绩效评价结果对一流学科实行动态调整。
对学科建设完成较好的将继续支持,在研究基地建设中有符合条件的市教委将给予“上海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的冠名;对有重大进展的学科给予奖励,其中对市属高校中一流学科的优秀研究基地,将视情况优先推荐申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对建设结果较差的学科,及时要求整改直至取消相关学科建设立项。
3.A类学科绩效评价采取主观和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客观定量指标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动态跟踪,部分指标由学校在二级指标框架体系下自主完善,节点考核在动态跟踪的基础上请同行专家进行评价。
4.A类学科绩效评价内容包括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科队伍、一流学术成果等指标,其中学术成果指标引入国际论文评价标准,通过ESI数据库进行跟踪评价。
具体指标如表1。
表1 一流学科(A类)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