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介绍。
2.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平均数的应用示例。
三、教学方法1.归纳法2.讲解法3.案例分析法4.实践操作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时间: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你们上次考试语文成绩是多少,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因此,什么是平均数?步骤二:概念讲解时间:10分钟在黑板上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数值。
并讲解求平均数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步骤三: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时间:15分钟1.公式法:平均数 = 数据的总和 / 数据个数($\\frac{sum}{n}$)2.套用法:如果题目给出了一组数据,例如:3, 5, 7, 9,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公式法计算平均数。
3.实践操作:给定一组数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求得平均数,并归纳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步骤四:平均数的应用示例时间:15分钟通过实际应用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例如:小明的考试成绩如下:语文80分,数学85分,英语77分,美术90分,请求他的平均成绩。
步骤五:练习时间:20分钟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之前学到的平均数的方法来解答,并逐个讲解解题思路。
步骤六:巩固与拓展时间: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与运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对学生练习题的讲解,对学生的平均数概念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尝试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更多方法,如删值法、倍数法等。
2.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年龄、求取某个城市的平均气温等。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重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三、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四、教学方法探讨式教学、五、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A);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B);第三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C)、六、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Ⅱ、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归纳总结篇二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板书设计:平均数男生女生6+9+7+6=28(个) 10+4+7+5+4=30(个)28÷4=7(个)30÷5=6(个)平均数: 7 平均数: 6《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三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九年级数学上册《算术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题,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提升;
3.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计算算术平均数,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数据求和、除以数据个数等。
4.结合实际例子,讲解算术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如数据分析、数据估算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算术平均数解决问题。
2.问题示例:某商店举行抽奖活动,奖品设置为10元、20元、50元、100元四种,如何计算中奖的平均金额?
4.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算术平均数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及应用。
2.强调算术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提醒学生注意算术平均数在解决问题时的灵活运用,避免生搬硬套。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算术平均数的其他性质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算术平均数在公平、公正方面的意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数学下册8.1教案:平均数的求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8.1教案:平均数的求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是一个经常被使用的概念。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分布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决策。
在四年级数学下册,学生们将开始学习如何求解平均数。
一、课程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习和实践应用。
1. 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部分,教师将帮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值。
例如,如果有以下一组数据:2,3,4,5,6。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2 + 3 + 4 + 5 + 6)÷ 5 = 4。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组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进行更好的分析和决策。
2. 实践应用在实践应用部分,学生们将分组进行练习。
教师将先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们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们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最终得出答案。
随后,教师将随机抽查几组小组,让他们上台演示出题和解答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理论学习在本部分,教师将通过较为简单的图表或者例子给学生们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实践应用在本部分,教师将组织学生们分成小组,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们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互动教学,加深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和示范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3. 教师提问和引导五、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可以选出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出题和解答的过程,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将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将有更多机会用到这个概念,也会更加自信和熟练地进行求解。
算术平均数教学设计

算术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解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算术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科学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 难点: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1. 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性质2. 求解算术平均数的方法3. 算术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算术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算术平均数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如某学生连续三个月的数学考试成绩平均值等。
2. 讲解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
3. 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求解算术平均数的方法,如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4. 实际问题探究: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平均值等。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算术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和方法,梳理相关知识点。
六、教学工具1. 教学课件:包括算术平均数的定义、性质、求解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等内容。
2. 实物教具:提供一些实际的物品,如水果、小球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求解平均数的过程。
七、教学反馈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算术平均数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知识检测:进行一次针对算术平均数知识的检测,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1、前不久,我们漆桥中心小学三年级同学举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
老师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并制成了统计表。
2、男生套圈成绩统计表姓名李小钢张明王宇陈晓杰个数4896女生套圈成绩统计表姓名吴燕刘晓娟史敏敏孙云个数8645师问:男生几人参加了比赛?女生几人参加了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比出谁赢了呢?学生观察表后回答: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4+8+9+6=27(个)女生一共套了多少个?8+6+4+5=23(个)结果是男生胜了。
3、师:哎呀!男生赢了,女生输了。
为了增强实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参加比赛,和实力强大的男生进行了第二次的比赛。
老师统计了第二次的比赛情况制成了统计图,我们看男、女生分别套了多少个?(板书:6、9、7、6)(10、4、7、5、4)请你算一算这一次男、女生的总成绩分别是多少?6+9+7+6=28(个)10+4+7+5+4=30(个)这次比较总数,结果是女生获胜!4、对这样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人数不一样,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赛我们不是比较总数吗?5、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行不行?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
(分别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传授平均数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统计数据并求解平均数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解答,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3.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4. 练习与讨论教师布置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与应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和应用练习,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实例演示。
2. 板书:用于讲解内容的记录和总结,方便学生复习。
3. 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和巩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成绩:通过学生课后练习的成绩,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3.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会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帮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

文章一: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一组数求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讲解、练习、互动五、教具、材料:黑板、彩板笔、教学PPT、作业纸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入平均数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均数,为何要求平均数。
2、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利用举例讲解求平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3、练习环节让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几组数的平均数,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4、巩固学习成果通过教学PPT上的互动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5、作业安排出口算题和概念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
七、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文章二: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的关键点一、培养孩子的数学观念平均数的计算离不开数字,要让孩子明白数字的概念和数值的大小关系,这是培养孩子数学观念的第一步。
二、把问题具象化让孩子接触更多实物,从生活、游戏、故事等多角度,让孩子慢慢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例如,将苹果分给三个小朋友,让他们平分一下,计算他们每个人应该拿到多少苹果,就是最基本的平均数。
三、掌握具体的平均数计算方法让孩子学会将一组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逐渐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孩子从实践中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如通过抛色子来计算平均数等。
四、寓教于乐学习数学需要把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平均数的求取方法和应用场景,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快乐感受。
五、高效的家庭辅导家庭是孩子主要的学习场所,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和鼓励孩子,更好地培养孩子求平均数的能力。
文章三: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小五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小五数学求平均数教案教案:小五数学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善于分享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小黑板、粉笔、实物或图片。
2.学具准备:足球、苹果或其他可见物品。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创设情境:今天你们都很努力,我决定给你们一个惊喜。
我们的班级最近申请到了一块球场,但是球场上的地面有些不平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
大家猜一猜,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2.引导学生:学生们可能会猜到平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很快得出平均数的概念。
Step 2: 介绍平均数的概念1.出示图片或实物,例如足球。
问学生:如果这4个孩子每人踢一脚,那通过这4次踢球,你们能得到什么信息?2.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是什么意思,即把每个孩子踢球的结果加起来再除以总人数。
3.出示公式:平均数=和÷总数,通过解释公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3: 计算平均数1.出示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计算平均数,例如:班级的5名学生分别考了80、85、75、90、95分,求班级考试平均数。
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给出解答。
引导学生使用公式:平均数=(80+85+75+90+95)÷5=425÷5=853.让学生再尝试一些不同的例子计算平均数,并进行验证。
Step 4: 进一步训练与应用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
例如:班级里一共有30名同学,他们每人捐款5元,班级要捐给慈善机构的钱是多少?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鼓励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二、教学准备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姓名王振方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示例如下:
主题:计算四年级学生平均数
年级:四年级
时间:一节课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并能够解释其含义。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
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图片或问题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含义。
例如:如果有 3 个学生的身高分别为 1.2 米、1.5 米和 1.8 米,那么这三个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二、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例如:平均数是指将所有数据相加后,再除以数据的数量。
2. 通过实际问题或数字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如果有三个学生的身高分别为 1.2 米、1.5 米和 1.8 米,
那么这三个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三、应用平均数
1. 通过实际问题或数字例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如果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请问哪些学生成绩的平均数比较高?
2.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其含义。
例如:如果有一组学生的成绩,请问这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四、总结
通过图片或问题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是什么?
2. 平均数的应用和意义是什么?
五、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小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作业、测试题等实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
(2)准备实例进行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分享各自的方法,教师总结并板书。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师出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练习巩固:(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作业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巩固知识。
5.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后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巩固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利用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操作: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升分析与推理水平,以及将数学知识引入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培养学生的估算水平,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灵活使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条形统计图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猴妈妈在林中摘了一些桃,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给他们,猴老大10个、猴老二9个、猴老三5个。
师:对猴妈妈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一样多
师:如何使他们分的一样多呢?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从猴老大手中拿2个桃给猴老三,再从猴老二中拿1个桃给猴老三。
这样每人都是8个桃。
)
师:很好。
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
师: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先把三个人的桃全合起来有24个,再平均分给这3只猴,这样每只喉都是8个桃。
)
师: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
(“先合再分”)。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他们分的桃个数相等,都是8个。
师:同学们帮猴妈妈解决的分桃不公平的问题,这下小喉们也不会有争执了。
二、探究新知
师:说起这个啊,老师想起前不久在我们班举行的一次套圈比赛,三(3)班男女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师:为了备战套圈比赛,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之间选择了一些代表队先实行了一次套圈比赛。
每人套15个圈。
看,这是他们套中个数的统计图。
(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
师: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数学信息?
师:套圈比赛结束了,男队员说男生套的准,女队员却说是女生套得准,争执不下。
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
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
(女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投得准一些)
不过男生只有4个人,女生有5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去掉一个男生。
)
去谁合理呢?能去吗?
(应该求出女男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然后再实行比较)
师: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套的总个数来比较,分别求出他们套中个数的平均数,用平均数来体现他们套中的整体水平,好办法!掌声鼓励。
师:我们先来求哪个对的平均数呢?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
观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将多投中的两个分一个给王戈,分一个给赵越,这样,她们每个人都是投中了6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是6个。
)师: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
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
总数:6+9+7+6=28(个)
28÷4=7(个)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平均套中的个数会求吗?
师: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人数少,差别小,用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别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师: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4而不是5?
师:现在我们能帮三(3)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女生平均每人投中6个,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所以男生投得更准一些。
)
师:观察统计图,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用直线画出6的水平位置),提问:“6”是什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6个?还有什么情况存有?
小结: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个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师:看来平均数的本领还真不小啊!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它,老师这里就收集了一些相关平均数的信息。
想看看吗?
《一》、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国家旅游局关于2008年“五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学习了平均数,它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来看。
1、杜老师前几天调查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这是其中一组同学的身高。
1 2 3 4 5
129厘米131厘米138厘米142厘米14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这5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老师发现,你们猜的时候都是往中间的数猜,大家想一想,这个平均数会起过145厘米吗?会低于129厘米吗?
到底谁猜的对呢?有什么方法能够知道?
2、计算:怎么样计算?
自己试试看。
指名板演。
并说一说分别表示什么?(总数、项数、平均数)
3、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你是偏高呢?还是偏矮?
4、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
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
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都能够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有些同学能够,有些同学不能够的。
乘火车是看每个人的身高,而不是看平均身高的)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平均数。
5、招聘广告:东方广告公司因工作需要,现招一名绘画水平高的专科毕业生,本公司月均收入1000元,欢迎有意者前来报名。
小海被招聘入公司,第一个月只拿了600元月,他觉得上当受骗了,要去法院告广告公司,你觉得他能打赢这场官司吗?为什么?
四、课后总结
师: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啊,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平均数?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回去搜集一些相关平均数的资料,并利用平均数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