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分权 合同效力
无权处分制度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无权处分制度是指当民事主体在缺乏处分权的情况下,擅自对他人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
在我国《民法典》中,对于无权处分制度的规定较为详细,明确了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后果。
本文将从无权处分行为的认定、法律后果以及救济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无权处分行为的认定1. 处分权人未授权处分权人未授权,是指处分人未取得处分权人的同意,擅自对他人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
例如,甲将其房屋出售给乙,但未通知丙,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将该房屋出租给丁。
2. 处分权人撤销授权处分权人撤销授权,是指处分权人先前授权处分人对其财产进行处分,但后来撤销了该授权,而处分人仍擅自处分财产的行为。
例如,甲授权乙出售其车辆,但后来甲撤销了该授权,乙仍擅自将该车辆出售给丙。
3. 处分权人丧失处分权处分权人丧失处分权,是指处分权人因法定原因丧失了处分权,而处分人仍擅自处分财产的行为。
例如,甲将其房屋抵押给乙,后因甲无力偿还债务,乙取得了该房屋的所有权,但甲仍擅自将该房屋出售给丙。
4. 无权处分人善意取得处分权无权处分人善意取得处分权,是指无权处分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取得了处分权的行为。
例如,甲将其房屋出售给乙,但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该房屋出售给丙。
三、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后果1. 处分行为无效根据《民法典》规定,无权处分行为属于无效行为。
这意味着无权处分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不产生法律效力,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合同关系无效。
2. 恢复原状责任无权处分人擅自处分他人财产,给原所有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恢复原状的责任。
具体包括:(1)返还财产:无权处分人应当将擅自处分的财产返还给原所有权人。
(2)赔偿损失:无权处分人因擅自处分财产给原所有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恢复原状:无权处分人应当将擅自处分的财产恢复到原状。
3. 违约责任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签订的合同无效,第三人因合同无效而遭受损失的,无权处分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无权处分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易行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实际交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无权处分的情况。
无权处分是指行为人没有权利对某项财产进行处分,却擅自对他人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
我国《民法典》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以维护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
本文将从无权处分的概念、法律规定、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无权处分的概念无权处分,是指行为人没有权利对某项财产进行处分,却擅自对他人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
无权处分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 代理权滥用:行为人超越代理权限,擅自处分他人财产。
2. 代理权终止:行为人在代理权终止后,仍以代理人身份处分他人财产。
3. 无权代理:行为人未取得代理权,擅自以他人名义处分财产。
4. 意思表示错误:行为人基于错误意思表示,处分他人财产。
5. 恶意串通:行为人与他人恶意串通,擅自处分他人财产。
三、无权处分的法律规定1.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2.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的,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追认。
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3.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的,相对人可以请求撤销合同。
”4.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四、无权处分的法律后果1. 合同效力: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若相对人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合同有效。
无权处分行为法律后果(3篇)
第1篇摘要: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权利人未获得处分权或者处分权已经丧失,却擅自对他人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
本文旨在分析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后果,探讨其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和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方式。
一、引言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财产处分是维护财产权益、实现财产价值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无权处分行为时有发生。
无权处分行为不仅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纠纷。
因此,研究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后果,对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后果1.合同效力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权处分行为订立的合同,合同效力待定。
具体而言,合同是否有效取决于权利人是否追认。
若权利人追认,合同自始有效;若权利人拒绝追认,合同自始无效。
2.赔偿责任无权处分行为给权利人造成损失的,责任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权处分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责任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财产损失赔偿:责任人应当赔偿权利人因无权处分行为所遭受的财产损失。
(2)精神损害赔偿:若无权处分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精神损害的,责任人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3)违约金赔偿:若合同中约定违约金的,责任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
3.合同解除权权利人有权解除因无权处分行为订立的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合同一方当事人未履行合同义务,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
4.权利追索权权利人有权向责任人追索其因无权处分行为所丧失的财产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权利人因他人侵犯其物权而遭受损失的,有权请求责任人赔偿损失。
三、实际案例中的处理方式1.合同纠纷在合同纠纷中,法院会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认定合同效力,判决责任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若合同无效,责任人应当返还权利人已支付的款项,并赔偿权利人因此遭受的损失。
无权处分合同是效力待定合同还是有效合同
⽆权处分合同是效⼒待定合同还是有效合同依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财产的所有权是有权处理个⼈合法财产的,⽽有些⼈在⽆权的情况下,通过过期的委托书或者其他法律关系处分他⼈财产,那么⽆权处分合同是属于效⼒待定合同还是有效合同?⾯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权处分合同是效⼒待定合同还是有效合同⽆权处分的情况下签订合同的,合同是属于效⼒待定合同,合同是否具有效⼒要依据权利⼈是否追认⽽定的。
《民法典》第⼀百七⼗⼀条【⽆权代理】⾏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后,仍然实施代理⾏为,未经被代理⼈追认的,对被代理⼈不发⽣效⼒。
相对⼈可以催告被代理⼈⾃收到通知之⽇起三⼗⽇内予以追认。
被代理⼈未作表⽰的,视为拒绝追认。
⾏为⼈实施的⾏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有撤销的权利。
撤销应当以通知的⽅式作出。
⾏为⼈实施的⾏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有权请求⾏为⼈履⾏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损害请求⾏为⼈赔偿。
但是,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被代理⼈追认时相对⼈所能获得的利益。
相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为⼈⽆权代理的,相对⼈和⾏为⼈按照各⾃的过错承担责任。
效⼒待定的合同有哪些1、限制民事⾏为能⼒⼈订⽴的合同:经法定代理⼈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订⽴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追认。
为避免因限制民事⾏为能⼒⼈订⽴的合同效⼒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影响相对⼈的权益,相对⼈可以催告法定代理⼈在⼀个⽉内予以追认。
法定代理⼈未作表⽰的,视为拒绝追认。
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有撤销的权利。
撤销应当以通知的⽅式作出。
2、⽆权代理:⾏为⼈在⽆权代理的情况下(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后)以被代理⼈名义订⽴的合同,未经被代理⼈追认,对被代理⼈不发⽣效⼒,由⾏为⼈承担责任。
相对⼈可以催告被代理⼈在⼀个⽉内予以追认。
被代理⼈表⽰同意的,由被代理⼈承担合同责任;被代理⼈未作表⽰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对被代理⼈不发⽣效⼒。
【文献综述】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文献综述法学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一)国外研究现状世界各国关于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的立法是各不相同。
例如:1、物权行为模式。
以《德国民法典》为例,在此模式下的“处分”,仅仅指的是使权力发生变动的处分行为而不包含了引起权力发生变动的原因行为—负担行为。
无权处分,不是指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的事实,而是指基于订立的合同所进行的物权转移的行为。
2、债权意思主义。
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非物权行为模式。
其本质意义的法律行为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但是并没有建立相当的完善的法律行为之制度,债权行为的履行是其所谓物权行为之通常表现。
无权处分行为实质是对特定的标的物无处分权的当事人所订立的,已引起标的物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合同,典型的如出卖他人标的物的买卖合同。
将此无权处分合同认定为无效。
德国法系严格区分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换而言之,在买卖中,当事人之间订立的是一个负担行为,可以看作是一个以互负债务为目的的债权行为,这个债权行为仅仅使当事人各方受到拘束,当事人各方均应按买卖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否则就可以强制执行。
因此,买卖合同的效力与出卖人是否享有处分权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处分权只影响物权行为之效力。
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精华在于法律行为,虽作为财产法和身份法的一部分,但确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下。
就是把“物权行为”从一般的以财产处分为目地的交易中抽离出来后,进而建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从而在法律行为之下,融合了债券交易与现物交易。
以《拿破仑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国民法典不存在支配权和请求权的,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的划分没有区分请求权和支配权,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领整个私法领域的法律行为这一概念。
对于由于买卖导致的所有权转移,法国法系采取的是“同一主义原则”。
产生这一原则的根据在于法国民法中并没有完全严格的准确的债权与物权的区分。
总之,法国是用“合同”这一概念处理关于物的买卖。
(二)国内现状我国并没有完善的民法典,也本无现代意义上的民法,在法律继受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法律条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三条: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条文解读】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根据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在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人取得处分权之前,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买卖合同属于效力未定的合同。
按照效力未定法律行为的一般理论,权利人拒绝追认或者无处分权人确定无法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该无权处分合同自始无效。
这是本解释施行前各地法院处分无权处分案件的基本态度。
但是在本条解释生效施行之后,就无权处分合同,即便权利人拒绝追认或者无处分权人确定无法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出卖人或者买受人关于合同无效的主张,法院均不予支持。
事实上,在本条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认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买卖合同,就是有效的债权合同。
债权行为与无权行为的区分。
本条规定在民法理论上,是继《物权法》第十五条和《合同法解释二》第十五条之后,进一步明确了债权行为和无权行为的区分原则。
具体到无权处分的情形,根据本条解释,买卖合同的债权行为是有效的,但卖方向买方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物权行为仍属于效力未定的无权处分行为,需要权利人的追认才能生效,生效之后才能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
当然,若买方属于善意第三人(即不知卖方无权处分),则其另受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
不论权利人追认与否,均可直接适用《物权法》第106条而取得标的物所有权。
无权处分不能履约的责任。
此处的违约责任适用《合同法》第七章的规定,解除合同适用《合同法》第六章的规定。
【关联法规】《合同法》第51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第132条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
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民法典
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民法典无权处分合同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我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民法典无权处分,即没有处分权而处分他人财产,其类型可以包括出卖他人之物、出租他人之物、以他人财产设定抵押或其他权利负担、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而处分共有财产等。
在无权处分场合,当然应该保护真正的权利人的利益,这是社会经济秩序的一个根基。
但是,在保护财产关系静态安全的同时,也出现了如何对待财产关系的动态安全,即交易安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不再单纯地奉行“所有权高于一切”的法则,而将保护交易安全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价值来追求。
因而,在解释合同法第51条时,应同时注意保护所有权与保护交易安全这两方面的要求。
二、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司法解释一般情况下,对财产的处分权是属于所有人的,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并且很可能构成对他人财产的侵害,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在特殊情况下的无权处分行为,法律出于鼓励交易的考虑,规定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种处分行为所订合同有效。
三、无权处分的合同可撤销吗不能。
无权处分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不属于可撤销的合同,是不能撤销的。
可撤销的合同有以下几种类型: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2、因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
3、因欺诈订立的合同。
4、因胁迫订立的合同。
5、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民法典的全部内容。
无权处分合同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如果您还不懂,可以学习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请。
无权处分行为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权处分财产的人擅自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无权处分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行为。
本文将从无权处分行为的定义、法律性质、法律后果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无权处分行为的定义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权处分财产的人擅自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
这里的“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金钱等。
无权处分行为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 没有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2. 没有处分权的人处分自己无权处分的财产;3. 没有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委托自己保管的财产;4. 没有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赠与的财产。
三、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性质无权处分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具有以下法律性质:1. 侵权行为:无权处分行为侵犯了财产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属于侵权行为。
2. 无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无权处分行为是无效的。
3. 可撤销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无权处分行为在财产所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情况下,可以请求撤销。
四、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后果1. 责任承担:无权处分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
2. 撤销权:财产所有人有权请求撤销无权处分行为。
3. 返还原物:无权处分行为人应当将处分所得的财产返还给财产所有人。
4. 恢复原状:无权处分行为人应当将财产恢复到处分前的状态。
五、相关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其行为无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财产所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无权处分行为后,可以请求撤销。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条:无权处分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六条:无权处分行为人应当将处分所得的财产返还给财产所有人。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无权处分行为人应当将财产恢复到处分前的状态。
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一律无效吗
⽆处分权⼈订⽴的处分他⼈财产的合同⼀律⽆效吗⽆处分权⼈对⼀些事情是没有处分资格的,但是,现实中经常会发⽣由⽆处分权⼈订⽴合同的情况,那这份合同到底有没有效呢?今天,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关于“⽆处分权⼈订⽴的处分他⼈财产的合同⼀律⽆效吗”的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处分权⼈订⽴的处分他⼈财产的合同⼀律⽆效吗不⼀定,要看具体情况。
《最⾼⼈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当事⼈⼀⽅以出卖⼈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效的,⼈民法院不予⽀持。
出卖⼈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要求出卖⼈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民法院应予⽀持。
这个条⽂就明确了因⽆权处分订⽴的合同属于有效的合同,出卖⼈也就是⽆处分权⼈违约的,买受⼈能够根据该规定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这样就最⼤限度的保障了交易的安全和善意相对⽅的利益。
民法典关于⽆权处分合同的规定及合同效⼒民法典规定,⽆处分权的⼈处分他⼈财产,经权利⼈追认或者⽆处分权的⼈订⽴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处分权⼈与第三⼈签订的合同属于效⼒待定的合同,权利⼈不追认或⽆处分权⼈订⽴合同后没有取得处分权,合同就⾃始⽆效。
⽽关于(合同标的)物权是否变动,还需要看第三⼈是否发⽣善意取得,如果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第三⼈基于此制度取得物的所有权,权利⼈只能向⽆处分权⼈索赔。
反之,则第三⼈不能取得所有权。
据此,⽆论是否发⽣善意取得,权利⼈不追认,那么合同就是⽆效的。
这就会出现⼀个问题,即⽆处分权⼈或者第三⼈如果违约,因合同⽆效,违约条款也⽆效,违约⽅就不能按照约定承担违约责任,仅能够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从上⾯我们可以知道,⽆处分权的⼈订⽴的合同并不会因为其没有处分权就能导致该合同⽆效,因此⽆处分权的⼈订⽴的合同是有效的。
通过⼩编的介绍,相信⼤家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了⼀定的了解,如果您情况⽐较复杂,店铺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在本⽹进⾏律师咨询。
我国民法总则无权处分的效力是什么?
Employing people is not about how to reduce people's shortcomings, but how to use people's strengths.(页眉可删)我国民法总则无权处分的效力是什么?我们知道,民法总则作为我国处理民事纠纷的基本法律,在诸多方面对我们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并且在民法总则中有关于合同的签订规定以及详细签订流程,也有对无权处分效力的说明。
那么,我国民法总则无权处分的效力是什么?为此,在下文中整理了该问题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们知道,民法总则作为我国处理民事纠纷的基本法律,在诸多方面对我们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并且在民法总则中有关于合同的签订规定以及详细签订流程,也有对无权处分效力的说明。
那么,我国民法总则无权处分的效力是什么?为此,在下文中整理了该问题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审判实践中存在以下几种理解:无效说、有效说、效力待定说等,具体如下:(一)关于无效说主张无权处分行为应为无效行为的理由为依据《合同法》第132条第1款明文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出卖人有权处分,”该条属于合同法上的强制性规定,依据《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因此,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为无效合同。
对于认为《合同法》第132条第1款属于合同法上强制规定的观点。
从该条的规定来看,它并未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作出安排,根本就不是裁判规范。
因而《合同法》第132条第1款并非属于合同法上的强制性规范,而是属于合同法中的倡导性规范。
对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范”的合同无效,其中对于这些强制性规范的界定上,应排除“效力评价规则”,否则,将导致重复评价,致整个民法体系于混乱之中,从而否定效力待定行为、可变更可撤销行为的存在。
无权处分合同是否有效
⽆权处分合同是否有效合同虽然成⽴,但是只有满⾜法律规定的要件,才会有法律效⼒,才会对双⽅当事⼈有约束⼒。
如果合同是⽆权处分的,那么合同的法律效⼒是会受到影响的。
那么,⽆权处分合同是否有效?下⾯,店铺⼩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权处分合同是否有效⽆权处分合同的效⼒。
根据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在权利⼈追认或者⽆处分权⼈取得处分权之前,⽆权处分他⼈财产的买卖合同属于效⼒未定的合同。
虽然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处分权的⼈处分他⼈财产,经权利⼈追认或⽆处分权⼈订⽴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对于这条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对⽅将不属其所有的、⽆权处分的东西买给了你,或租给了你。
你们之间的合同原则上是⽆效的,除⾮对⽅在其后取得了该财产的所有权或处分权。
所以在买卖合同或租赁合同的订⽴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其是否有权处分。
对于⼀般的动产⼀般不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但对于不动产,尤其是在租赁场地时要对其中的建筑物的产权进⾏必要调查或访问,并要求对⽅在合同中予以保证。
合同中⽆权处分的构成要件⽆权处分,即没有处分权⽽处分他⼈财产,其类型可以包括出卖他⼈之物、出租他⼈之物、以他⼈财产设定抵押或其他权利负担、共有⼈未经其他共有⼈同意⽽处分共有财产等。
我国⽆权处分的构成要件有以下内容:1、⾏为⼈以⾃⼰的名义与他⼈订⽴了合同。
2、⾏为⼈订⽴合同之际没有处分权。
3、⾏为⼈订⽴的合同的内容为转让或变更财产权利。
合同成⽴不等于合同⽣效,如果要使合同⽣效还需要该合同符合法律规定。
不过,即使合同未⽣效,只要⼀⽅违反其依据的诚实信⽤原则所产⽣的义务,并因此给另⼀⽅带来损失,那么该违反义务⽅就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但是这种⾏为带来的损失并不好计算,所以在签合同前保留证据是必要的。
要是你还有什么不明⽩的地⽅,不妨向我们店铺的律师进⾏咨询。
店铺温馨提⽰:《民法典》⾃2021年1⽉1⽇起正式施⾏,《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
《民法典》无权处分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民法典》无权处分不影响合同的效力无权处分与无权代理区别(1)无权处分:指欠缺通过实施法律行为对某一项既有权利施加影响。
无权代理:指欠缺将所独立实施之法律行为的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承担的权能。
(2)无权处分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法律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行为。
(3)无权处分“不影响合同的效力”;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效力待定”。
关于无权处分规定:《民法典》第597条第一款规定:“因出卖人未取得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的,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
《民法典》第597条第二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限制转让的标的物,依照其规定。
”物权变动与无权处分见图片:无权处分例子①甲将相机交给乙保管,乙擅自将该相机以自己的名义出卖给“知情”的丙,并交付相机。
①乙、丙的合同系因无权处分订立的买卖合同,无权处分不影响买卖合同效力,无法律规定的效力瑕疵,乙、丙的相机买卖合同有效。
②丙系恶意受让人,若甲未认,丙不能通过“善意取得”,即“非基于法律行为的动产物权变动”途径原始取得相机所有权。
③若乙、丙买卖合同订立后的合理期限内,甲追认或者乙取得处分权,“基于法律行为的动产物权变动”规则(三个条件:第一,买卖合同有效;第二,让与人有处分权;第三,完成公示,即完成动产交付),丙通过“基于法律行为的动产物权变动”途径继受取得相机所有权④若乙、丙买卖合同订立后的合理期限内,甲未追认,乙亦未取得处分权,丙确定不能通过“基于法律行为的动产物权变动”这一途径取得相机所有权,乙作为出卖人对买受人⑤丙构成违约,且系根本违约,丙享有法定解除权,可通知乙解除买卖合同无权处分例子②夫妻甲、乙婚后购买一套房屋(市价600万元),登记在甲名下。
未经乙同意,甲谎称房屋拒为己有,以自己的名义将该房屋出卖给“不知情”的丙,并给丙办理了过户登记。
①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该房屋属甲、乙共同共有。
根据《民法典》第301条,甲、丙买卖合同属于因甲无权处分订立的买卖合同,无权处分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不存在法律规定的效力瑕疵,甲、丙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丙系善意受让人,受善意信赖保护。
无权处分的法律后果司考(3篇)
第1篇摘要:无权处分是指无权处分人擅自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无权处分引发了诸多争议。
本文从司考视角出发,分析无权处分的法律后果,旨在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言无权处分,是指无权处分人擅自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的流转日益频繁,无权处分现象也日益增多。
无权处分涉及多方当事人,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从司考视角出发,探讨无权处分的法律后果,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无权处分的构成要件1. 处分行为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
无权处分人是指对他人财产没有处分权的人,包括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保管人等。
2. 处分行为人实施了处分行为。
处分行为是指对他人财产进行转让、抵押、赠与等行为。
3. 处分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过失。
故意是指处分行为人明知自己无权处分他人财产,但仍故意为之;过失是指处分行为人因疏忽大意而未意识到自己无权处分他人财产。
4. 处分行为对他人权益造成损害。
损害包括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
三、无权处分的法律后果1. 处分行为的效力(1)有效力:如果处分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且处分行为人具有处分能力,则处分行为有效。
(2)无效力:如果处分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处分行为人无处分能力,则处分行为无效。
2. 处分行为人的责任(1)民事责任:无权处分人应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2)刑事责任:无权处分人如果构成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3. 受让人、第三人权益的保护(1)善意取得: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财产时为善意,且支付了合理对价,则受让人可以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
(2)善意取得限制: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财产时为恶意,或未支付合理对价,则受让人不能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
四、案例分析某甲拥有一套房产,某乙未经某甲同意,擅自将该房产出售给某丙。
某丙在购买房产时,不知某乙无权处分,且支付了合理对价。
某甲得知后,要求某丙返还房产。
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某丙可以善意取得该房产的所有权,某甲无权要求某丙返还房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释义】本条是对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的规定。
在现实生活当中常常出现无处分权人利用合同擅自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如何对待这些合同的效力,这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保护合法权利人的利益,很有必要在统一的合同法对此作出规定。
所谓无处分权人,就是对归属于他人的财产没有权利进行处置的权利或者虽对财产拥有所有权,但由于在该财产上负有义务而对此不能进行自由处分的人。
例如,A将某物租赁给B使用,B却将该物非法转让给C,则B与C之间的买卖合同就属于因无权处分而订立的合同。
因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签订的合同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无处分权人实施了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处分,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处分,例如财产的转让、财产的赠与、在财产上设定抵押权等行为。
财产只能由有处分权的人进行处分,无处分权人对他人财产进行处分是对他人的财产的侵害。
即使是对共有财产享有共有权的共有人,也只能依法处分其应有的部分,不能擅自处分共有财产。
因为共有财产属于全体共有人所有,某个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擅自处分共有财产,就构成无权处分行为。
2.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而签订的合同必须经过权利人的事后追认或者在合同订立后取得对财产的处分权。
这里的权利人,是指对财产享有处分权的人。
所谓追认是指权利人事后同意该处分财产行为的意思表示。
这种追认可以直接向买受人作出,也可以向处分人作出;可以用口头形式作出,也可以用书面形式作出。
不管用何种形式,追认都必须用明显的方式作出,沉默和不作为都不视为追认。
追认是一种单方的意思表示,其目的就是使无权处分而订立的合同发生法律效力。
在权利人追认前,因无权处分而订立的合同处于效力待定状态,在得到追认以前,买受人可以撤销该合同;在追认以后,则合同将从订立合同时起就产生法律效力,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请求对方履行合同义务。
浅析无权处分的含义及效力
浅析无权处分的含义及效力[内容提要]: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问题,一直是民法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51条首次对无权处分行为做出了规范,该条规定:“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自《合同法》颁布以来,围绕着对《合同法》第51条的理解,就无权处分的效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一致的见解。
鉴于此,有必要对无权处分制度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无权处分的效力这一角度进行一番梳理和研究,以期使该项制度臻于完善。
[关键字]:无权处分处分权处分行为效力一、处分权和处分《合同法》第51条是我国立法上首次规定无权处分问题,而该条文并未对无权处分的内涵进行界定,而是仅在条文中使用了“处分”、“处分权”、“无处分权”的表述,因而有必要在学理上对这一概念进行澄清,以更好地分析和讨论无权处分的效力问题。
本节先从“处分权”和“处分”的含义着手,再论及“无权处分”的概念及分析。
通说认为,处分权是对既有民事权利进行处分的权利。
处分权能够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但是应当将处分权与行为能力予以区分。
行为能力是对行为人自身能力的一种法律衡量与认可,不能依民事主体的意思自由而决定;而处分权表现的是处分人与被处分权利的一种关系,被处分权利属于处分人自由支配之列,也即处分权可以依权利人之意思自由而发生得丧变更。
关于“处分”的含义,学者们通常认为,从《合同法》的立法过程来看,第51条的规定主要参照了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18条而定,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18条①则仿自《德国民法典》第185条②。
因而我国《合同法》上第51条的“处分”可从《德国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相关条文的比较分析中获得。
③《德国民法典》中并未确定“处分”的概念,立法上所采处分一词,须结合学说的发展予以考察,目前的通说认为,“处分行为,指通过对既存权利设定负担、变更内容、转移或抛弃而直接对该权利发生作用的法律行为”。
无处分权法律后果(3篇)
第1篇摘要:无处分权是指权利人未获得法律授权或超越其权利范围进行处分的行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无处分权行为虽属无效,但并非绝对无效,其法律后果需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判断。
本文旨在分析无处分权的概念、法律特征及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言无处分权是指权利人未获得法律授权或超越其权利范围进行处分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无处分权行为时有发生,涉及合同、物权、债权等多个法律领域。
了解无处分权的法律后果,有助于维护交易安全,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无处分权的概念、法律特征及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无处分权的概念与法律特征1. 概念无处分权是指权利人未获得法律授权或超越其权利范围进行处分的行为。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权利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如盗用、侵占他人财产进行处分;(2)权利人超越权利范围处分他人财产,如未获得授权而擅自处分他人共有财产;(3)权利人虽有权处分他人财产,但未履行必要手续,如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而擅自处分他人不动产。
2. 法律特征(1)主体特征:无处分权的主体为权利人,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或他人权利。
(2)行为特征:无处分权的行为为处分行为,包括转让、抵押、赠与、出租等。
(3)后果特征:无处分权的法律后果是无效,但并非绝对无效,需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判断。
三、无处分权的法律后果1. 无效性无处分权行为一般具有无效性,即行为人未取得处分权,其处分行为无效。
例如,权利人未获得他人授权而擅自转让他人财产,该转让行为无效。
2. 损害赔偿无处分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财产损失、合同损失等。
3. 返还财产无处分权行为所涉及的财产,权利人有权请求返还。
返还范围包括原物、孳息等。
4. 追究刑事责任无处分权行为涉嫌犯罪的,如盗窃、侵占等,行为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5. 诉讼时效无处分权行为涉及诉讼时效问题。
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效力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引发的“革命”
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效力——《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引发的“革命”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效力——《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引发的“革命”《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从而确立了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不应其无处分权而无效的裁判规则[1]。
因此,可以说《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彻底颠覆了《合同法》第51条,使后者暂时失去了适用的空间。
一、物权变动模式不同致使对《合同法》第51条的理解不同《合同法》第51条一直是《合同法》实施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最为激烈的疑难问题,被誉为中国民法上的“精灵”。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物权法》施行前,我国物权变动模式并没有确立,经常被用来解释或批判《合同法》第51条的物权变动模式有两种:(一)以法国为代表的债权意思主义模式在债权意思主义体制之下,本无严格的处分行为的概念,仅依债权合同即可依法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即物债合一,不作区分。
[2](二)以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物权形式主义模式物权形式主义采纳物权行为理论,通过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的分离区别物权与债权的不同关系,即负担行为的效力仅发生债的请求权,处分行为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正如龙俊博士后所言,采取哪种物权变动模式并不涉及道德因素,只是一个单纯的效率问题。
[3]通说认为,我国现行立法至今未承认存在所谓的物权行为,未来民事立法也没有必要采纳物权行为理论。
我国也并未采取债权意思主义模式;而是采折衷观点,区分物权变动与原因关系(以下简称区分原则)。
《物权法》施行前,涉及到不动产时,未经登记,常常有当事人以未办理过户登记为由而认为合同未生效,虽然《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9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的规定已经初步确立了区分原则[4],但对登记、交付在物权变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学界认识不同。
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效力及相关法律制度
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效力及相关法律制度内容摘要:《合同法》51条规定了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之一的无权处分行为。
本文试从无权处分的概念入手,来阐述对无权处分行为的界定,论证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后果,同时探讨无权处分与无权代理、不当得利、权利瑕疵担保等有关法律制度在运用上的不一致,为无权处分设定一个合理的适用范围,以期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懂得与把握。
一、无权处分行为的概念及界定。
《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此条规定了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之一的无权处分行为。
界定无权处分行为,笔者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无权处分行为首先是财产处分权的欠缺。
所谓财产处分权的欠缺,是指行为人在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情况下,而与第三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权利的合同。
无处分权(无权处分)要紧包含两种情形:其一是无所有权。
以某物为合同标的却没有所有权,其权利暇疵是显而易见的,如将他人之物出卖,以他人之物出租等都构成无权处分行为。
其二是处分权受到限制,这是在有所有权但所有权受限制的情况下实施的处分行为。
[1]如未经抵押权人同意,对抵押物的处分等。
处分财产的权利只能由享有处分权的人行使,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则构成对他人财产的侵害。
即使是对共有财产享有共有权的共有人,也只能依法处分其应有份额,不能擅自处分其他财产。
(二)处分权人是以自己的名义实施了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
效力待定合同是指尽管合同当事人主体资格欠缺,但经有权人追认,可自始生效的合同。
主体资格欠缺要紧包含三种情形即行为能力的欠缺、代理权的欠缺及财产处分权的欠缺,前两种情形都是行为人以财产权利人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而财产处分权的欠缺,无权处分人须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订合同。
无权处分人如以财产权利人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则应作为无权代理合同处理。
(三)无权处分行为务必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行为不具有违法性,不构成无权处分行为。
无处分权后果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在我国的民事法律体系中,处分权是指权利人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处置的权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权利人无权对某一财产进行处分的情况。
本文将就无处分权后果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一、无处分权的概念无处分权,是指权利人未获得财产所有人的授权或违反了财产所有人的意愿,对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
这种处分行为可能包括出售、赠与、抵押、租赁等。
二、无处分权后果的法律规定1. 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不影响善意第三人的权利。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下的无权处分行为具有效力:(1)处分行为是在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财产属于他人时实施的。
(2)处分行为是在权利人同意或事后追认的情况下实施的。
(3)处分行为是在权利人放弃财产所有权的情况下实施的。
2. 无权处分行为的无效虽然无权处分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效力,但在以下情况下,该行为无效:(1)处分行为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2)处分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3)处分行为是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下实施的。
3. 无权处分行为的追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八条的规定,权利人可以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无权处分行为后,行使追认权。
追认权的行使方式有以下几种:(1)权利人以书面形式明确表示同意。
(2)权利人以行为表示同意,如履行付款义务、接受财产等。
(3)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抗辩。
4. 无权处分行为的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九条的规定,因无权处分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权利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具体赔偿范围包括:(1)因无权处分行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因无权处分行为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3)因无权处分行为造成的其他损失。
5. 无权处分行为的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无权处分行为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条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解读:本条将合同不能履行与合同无效严格区分开来。
1、即使出卖人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处分权,但是双方所签订的合同仍然有效。
2、之所以认定合同仍有效,其实是给守约方提供足够的权利救济,即守约方仍可根据双方的合同关系来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3条第1款: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2款: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该条司法解释规定旨在依据《物权法》第15条关于物权变动与结果区分之精神,理顺《合同法》第51条与第132条之关系。
合同由《合同法》来调整,物权变动由《物权法》来调整。
买卖合同法律关系中,买卖行为是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所有权转移是物权变动的结果。
一方缔约时不具有所有权或处分权,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但能否发生物权变动,则取决于一方的嗣后状态,此过程中,物权变动处于效力待定状态。
因此,相对方不能以一方缔约时无处分权或所有权来主张合同无效。
追问第三条的当事人是否包括了:出卖人,买受人以及原权利人,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不知道你的怎么看的!回答回复如下:一、在原权利人不予追认无权处分或无权处分人未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情况下,该买卖合同对原权利人无任何约束力。
原权利人针对合同标的物直接行使《物权法》所规定的物权保护请求权即可,无需以《合同法》为依据。
二、我认为该条规定针对的主体是无权处分人及合同相对人,不包含原权利人,该条司法解释第1款并未也不能限制物权权利人的物权保护请求权。
追问我比较赞同你的观点,我个人认为第三条是对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分离。
合同有没有效力应该根据《合同法》来加以评判,是否有效应当参照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只要买受人不违反该规定就应当认定为有效的,至于说买受人是否善意,那是物权变动的基础,不应当由合同法进行评判。
当然这里还要排除双方恶意串通的情形,这种情况就直接无效了。
至于所有权的变动就按照《物权法》的内容进行评判!二、肯定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关于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无权处分,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为保护交易秩序和买受人的利益,《解释》亦遵循严格规制对合同的无效认定的司法立场,进一步肯定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解释》第三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如因出卖人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的,则买受人有权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
房地产法律专题研究之三:出卖人所有权或者处分权是否影响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基本案情:原告A与被告B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由原告向被告支付定金3万元整,原告如约支付定金予被告。
之后,被告以房屋买卖合同的支付条款违反天津市房管局的有关规定以及其配偶不同意出卖该处房产为由,拒绝出售其房屋。
原告要求被告依定金罚则双倍返还定金(其中,原告向被告支付的3万元定金已经收回)。
双方协商未果,原告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双倍返还定金,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原告起诉后,被告之父有针对被告提出以原被告所签订的买卖合同合同涉及的房产为诉讼标的的确权之诉。
诉讼过程中,一审法官倾向于认为本诉需要以被告之父与被告之间的确认之诉的判决结果为基础,因此,本案需要中止诉讼,等待确认之诉的判决结果。
原告代理人表示反对。
法律分析:一、原被告之间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效原被告之间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效。
本案原被告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因此,原被告之间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效。
1.被告提出的房屋买卖合同中的支付条款违反房管局的有关规定因此合同无效的主张不能成立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合同无效的各种情形。
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法释[1999]19号)第四条又明确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本案中,被告所主张的房管局的有关规定显然不属于前述司法解释第四条中所规定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而且被告就其所主张的房管局的有关规定未提供任何证据。
因此,不能以“房屋买卖合同”的支付条款违反房管局的有关规定为由,否定合同的效力。
2.本案房屋买卖合同签订时,被告合法拥有诉争房产的所有权和处分权本案原被告签订买卖合同时,原告向被告出示了房屋买卖合同标的物的房地产所有权证并交付了复印件。
该所有权证标明该处房产的所有权人为被告A。
原告代理律师于2012年9月17日下午至天津市河东区房地产管理局查询,在该局房地产权属登记簿上,房屋买卖合同标的物的权利人依然是被告A。
此外,无论是被告提供的房地产所有权证还是原告代理律师的查询结果(天津市房地产权属登记簿)都表明,房屋买卖合同标的物并没有抵押登记信息和权利限制登记,即该处房产不存在权利限制,被告的处分权没有受到限制。
因此,至少在原被告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之时,被告不仅拥有诉争房产的所有权,而且其处分权并没有受到限制。
因此,房屋买卖合同是合法有效的。
3.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不应受被告有无房屋所有权或者处分权的影响退一步讲,即使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被告A没有该房产的所有权或者处分权,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也不应受到影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12]8号)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我们认为该款实际上明确地承认出卖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
(1)被告与其父之间的确权之诉不应影响本案的审理过程和结果在本案中,原被告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存在下述情节:首先,被告向原告出示的天津市河东区房地产管理局颁发的有效的房地产所有权证;其次,该所有权证上没有任何关于房屋共有或者抵押权及他项权利限制的记载;第三,被告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明确承诺“甲方(卖方)保证对该房地产享有完整所有权或使用权,能完全支配及处分”。
因此,原告完全有合理理由相信被告有诉争房产的所有权和处分权,据此,原被告之间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合法有效的。
否则,交易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即使被告与其父亲之间存在以本案诉争房产为诉讼标的的确权之诉,即使该确认之诉真的判决本案诉争房产的所有权属于被告之父,对本案也没有影响。
因为本案的原告并没有要求被告实际履行合同、交付房产并办理诉争房产的过户手续,而是要求被告承担双倍返还定金的违约责任。
换言之,如果原告要求被告实际履行房屋买卖合同交付诉争房产并办理过户手续,则必须等待被告与其父之间的确权之诉判决之后,本案才能依法作出判决。
如果被告与其父之间的确权之诉的判决认为本案诉争房产的所有权属于被告之父,则本案原告没有办法要求被告实际履行合同、交付诉争房产并办理过户手续,因为被告不享有该房产的所有权和处分权,无权交付该处房产并办理过户手续。
只有如此,才有必要中止本案的诉讼,等待被告与其父之间的确权之诉的判决。
但是,本案原告的诉讼请求是要求被告承担违约责任,双倍返还定金。
这一诉讼请求只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获得支持:条件一是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效;条件二是被告作为卖方违约拒绝出售诉争房产。
本案中,有关证据和相关法律已经充分表明这两个条件都满足了。
因此,本案无需等待被告与其父之间的确权之诉的判决,也没有必要中止诉讼。
(2)本案被告的配偶是否同意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以及被告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原被告之间签署的房屋买卖合同第七条第一句明确规定:甲方(卖方)保证对该房地产享有完整所有权或使用权,能完全支配及处分。
因此,卖方有义务确保其对出卖的房产拥有处分权,否则则构成违反合同。
但是,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不应受到卖方处分权限的影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12]8号)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因此,本案中,被告的配偶是否同意出卖该处房产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以及被告应承担的违约责任。
二、被告违约拒绝出售诉争房屋,违反合同,应承担违约责任,双倍返还定金并赔偿原告相关损失。
本案中,合同履行期限届至前,被告作为卖方明确表示其将不会履行合同,已经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原告提供的录音证据以及被告在庭审中的发言都可以证实被告违反房屋买卖合同拒绝出售诉争房屋。
因此,根据房屋买卖合同第八条第4项的规定“甲乙双方签订买卖合同后,如甲方违约,则双倍返还乙方定金。
如乙方违约,则甲方定金不退。
”以及《担保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
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
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44号)第十条的规定“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承担担保责任。
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被告应向原告双倍返还定金。
律师提示:1.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2.出卖人对房屋的所有权和处分权以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权属登记簿的记载为准。
3.房屋买卖合同的出卖人对房屋的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不影响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
出卖人因缺乏所有权或者处分权导致其无法履行房屋买卖合同应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规范:《合同法》第五十一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