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艺术成就的主要表现
子夜艺术特色

以《子夜》为起点的大规 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 大部分作品,形成了相当 稳定的创作模式,一批作 家开始认同和尝试这种创 作模式,他们以极大的兴 趣关注社会现实,正面描 写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 人们称之为社会剖析小说。 30年代后,由茅盾所开创 的这一种形态的现实主义 小说传统渐渐地上升为主 流,并在五六十年代达到 了高峰。
特色一:作品题材
《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 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 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 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子夜》蛛网式 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 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 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 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特色五:史诗性质
中国小说历来受到“史传”传统和“诗骚”传 统的深刻影响与渗透。茅盾的《子夜》依然处在 这两大传统互动的框架之中,一方面,茅盾为意 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提供鲜明的、形象化的历史 图景,深入地解释了30年代国内斗争、阶级斗争 的现实,得出的是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 结论。另一方面,茅盾也没有忘记“言志抒情” 的“诗”的功能,他将个人的、感性的历史经验 编织在对具体人物的塑造中,他在作品中寄予的 人文反思、人道批评。史诗性的现实主义创作有 更大的规模与气势,反映一个历史时期更为广阔、 更为复杂的社会面貌,因而更能显示出这个时代 的本质特征。
特色三:人物塑造
《子夜》中的人物塑造。主要是“典型环境”中 的“典型性格”的塑造。茅盾在人物塑造中,关 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 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思想斗 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 会意识形态性。他笔下的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 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 表”。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是茅盾创造人物的它以惊人的 艺术力量表现了30年代 初期中国社会的各阶级 的矛盾与斗争,提出并 回答当年最重要的社会 问题,可以说《子夜》 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学运 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 的长篇小说,它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这是作者 对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重 大贡献。
子夜故事介绍及作者简介

《子夜》《子夜》是作者于1931年动笔,1932年12月完稿的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巨著。
茅盾给书的起名是充满象征意义的。
“子夜”即半夜子时,此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作品所写的是1930年5月到7月,前后约两个月的事情。
这时,一方面,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已波及到中国,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半殖民地中国当然成了他们榨取的主要对象。
另一方面,在国内1940年爆发的蒋、阎、冯各派军阀的混战——“中原大战”仍在继续。
对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来说,此时确是面临绝境的最黑暗时期。
作者正是通过小说中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1930年在上海两个月冒险失败的过程,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悲剧命运,说明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作者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回敬托派关于“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等谬论。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30年代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画面,透过这幅画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世界经济危机在中国投射的阴影,而且可以窥见觉醒了的工农阶级烧毁这个旧世界的燎原之火。
活跃在这幅画面上的,有民族工业资本家、买办金融资本家、交易所经纪人、律师、学者、地主、交际花、妓女、农民、工人等社会各阶层的人物。
106子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中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子夜》、《腐蚀》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发表于1933年,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这是一部企图从下面来展开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之间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作品。
小说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等一系列具有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吴荪甫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色和艺术才能。
作品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多层次多侧面地刻画人物性格,并在矛盾冲突中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吴荪甫形象真实丰满,有血有肉,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
他精明强干,有雄心敢冒险,兼并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铁腕人物。
作品通过吴荪甫的遭遇和命运,和最后不得不走向破产的结局的描写,说明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宣扬的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了。
《子夜》的重大成就显示了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实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品的不足之处是,由于作者对革命者和工人生活缺乏体验,因此这方面的描写显得单薄和有点概念化。
描写农民革命的部分,更是材料欠缺,在全书中显得很不匀称。
《子夜》原名《夕阳》,作于1931至1932年间,1933年正式出版,是茅盾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子夜》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两个月里,通过主人公吴荪甫从企图发展民族工业到这一理想破灭的过程,展示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的被吞并、公债市场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各色地主的行经、资本家家庭内部的矛盾,等等。
高考语文 8.15《子夜》备课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子夜》备课参考一、主要情节与主题《子夜》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三个月内重印四次。
它的完成标志着茅盾创作的成熟,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由振兴实业到最终破产的悲剧命运为轴心,以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焦点,展示了1930年5月到7月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两个月的历史横断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地点是上海。
从纵的方面来看,是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而做的种种努力,写他如何苦心孤诣地经营他的庞大的企业,如何吞并小企业,如何用残酷的手段剥削工人,如何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最终却被外国资本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所击败。
从横的方面来说,有内地乡镇土豪劣绅曾沧海、冯云卿的没落,农民的暴动,工人的罢工,交际花的活动,青年男女的恋爱……作品牵涉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众多头绪。
可以说,小说的构思是宏大的,它围绕着中心事件,把复杂万端的人物、情节,包括中原大战、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投射在中国的阴影,以及买办、投机者、军官、知识分子、资本家、工人等一并浓缩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衰史,突出描写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和统治阶级多重压迫下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
作者曾这样叙述他写作《子夜》的动机:“1930年……正是中国社会论战进行得激烈的时候……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1930年半殖地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当时,他们的出路是两条:(一)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二)与封建势力妥协。
子夜简介

望看到他的工厂“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 望看到他的工厂“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 原野” 他梦想着他的工厂生产的灯泡、热水瓶、阳伞、 原野”,他梦想着他的工厂生产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等产品畅销全中国 的穷乡僻壤。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一口气吞并了8个 的穷乡僻壤。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一口气吞并了 个 生产日用品的小厂。虽然吴荪甫苦心经营,但他毕竟生不逢时, 生产日用品的小厂。虽然吴荪甫苦心经营,但他毕竟生不逢时,在那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里,他希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雄心壮志, 民地社会里,他希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雄心壮志,终于在买办资产阶级赵伯韬 的重重包围下化成泡影。虽然他不甘心失败,拼命地反抗和挣扎, 的重重包围下化成泡影。虽然他不甘心失败,拼命地反抗和挣扎,但终以破产而 告结束。吴荪甫也就成了30年代有理想的民族资本家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悲剧人 告结束。吴荪甫也就成了 年代有理想的民族资本家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悲剧人 茅盾在描绘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奋力苦战的同时, 物。茅盾在描绘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奋力苦战的同时,还真实地刻画了他作为 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软弱、自私、贪婪和残酷。 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软弱、自私、贪婪和残酷。在与赵伯韬的斗 争中,吴荪甫总在果断中透出惶惑,自信中又举棋不定。他虽然不想走“买办化” 争中,吴荪甫总在果断中透出惶惑,自信中又举棋不定。他虽然不想走“买办化” 的道路,但最后,当他不得不把自己弄到手不久的8个厂子全部顶给了外商时 个厂子全部顶给了外商时, 的道路,但最后,当他不得不把自己弄到手不久的 个厂子全部顶给了外商时, 我们不能不说他由软弱走向了妥协。在与工农群众的关系上, 我们不能不说他由软弱走向了妥协。在与工农群众的关系上,更突出地表现了他 的凶狠残酷的一面。他不仅向工人转嫁自己的经济危机, 的凶狠残酷的一面。他不仅向工人转嫁自己的经济危机,而且企图动用反动军警 去武力镇压不甘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群众。 去武力镇压不甘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群众。吴荪甫这些复杂性格也同样体现在家庭 生活上,一方面,他埋头于事业,连妻子也无暇顾及,另一方面, 生活上,一方面,他埋头于事业,连妻子也无暇顾及,另一方面,他却玩弄交际 奸污女佣人,演出一些荒唐丑剧。 花,奸污女佣人,演出一些荒唐丑剧。吴荪甫的这些矛盾性格实际上正是民族资 产阶级的进步性与消极、妥协性这一双重性的形象体现。也正是这种形象, 产阶级的进步性与消极、妥协性这一双重性的形象体现。也正是这种形象,为现 代文学史的画廊增添了又一鲜活的典型。 子夜》 代文学史的画廊增添了又一鲜活的典型。 《子夜》的结构艺术历来为人们所 称道。作品虽人物众多、矛盾复杂,但作者以吴荪甫为中心,通过交易所、 称道。作品虽人物众多、矛盾复杂,但作者以吴荪甫为中心,通过交易所、裕华 丝厂等多条线索来展开叙写,同时,将纷繁的情节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 丝厂等多条线索来展开叙写,同时,将纷繁的情节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它突破 了在此以前长篇小说,要么线索单一,要么枝蔓过多,结构松散的缺陷。因此, 了在此以前长篇小说,要么线索单一,要么枝蔓过多,结构松散的缺陷。因此, 王瑶先生说, 子夜》 多种线索交织纷繁, 王瑶先生说,《子夜》的“多种线索交织纷繁,充分显示了作者在结构布局上的 新的成就” 新的成就”。
子夜

《子夜》的艺术特色《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标志着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进入成熟的阶段。
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倾心演奏了“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交响曲”。
从中大规模的深入与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形象的回答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即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榨下,殖民程度日益加深,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整个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难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可以说《子夜》不仅是中国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更是“我国无产阶级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
”瞿秋白说过:“《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子夜》这一部小说不管是在深度的拓展、广度的延伸方面,还是在宏大的框架安排、人物的复杂心理的表现方面,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术水品以及对人物的驾驭能力。
《子夜》是中国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
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
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3、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浅析矛盾《子夜》的结构艺术

浅析《子夜》的结构艺术【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子夜»结构上的艺术成就。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茅盾对小说结构形式的大致追求,从开始的“三部曲”结构形式到《子夜》的宏伟布局、缜密营造的结构,到而后的开放性结构。
还简介了《子夜》的主旨,表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军阀的三大压迫下导致最后破产的必然命运。
然后,细致分析了«子夜»的结构艺术即:(1)宏伟严谨的鸟瞰式结构艺术;(2)纷繁复杂的蛛网式的结构艺术;(3)虚实结合的叙事式结构艺术。
最后,扼要地指出«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茅盾«子夜» 结构艺术一、引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的小说艺术大师,茅盾对小说的结构极为注意。
其第一部小说《蚀》采用“三部曲”结构形式:三部分别以单线、双线并行、三线平行的发展线索;以后的《虹》以时空的转移为发展线索,然而这些结构形式都比较简单。
在创作《子夜》时,作者开始追求小说结构的宏伟布局和缜密营造,而《子夜》的成就正标志着作家艺术实践趋向成熟。
在《子夜》之后,作家对结构艺术的创作始终保持着热情,部分短篇小说就采用了一种开放性结构,即作者并不交代出事件的最后结果,留下更多的空白让读者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子夜》出版于1933年,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①,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
主要描写了都市生活,表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在封建主义压迫下及在国民党新军阀内战的破坏下,奋斗、挣扎直至最终破产的必然命运。
《子夜》的成就不仅反映了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典型人物的塑造,还在于结构艺术上的独创新颖和别具一格。
二、宏伟严谨的鸟瞰式结构艺术《子夜》结构宏大,线索繁多;既有惊涛骇浪,又有涟漪微波;既见园林整肃,又见亭台参差;疏能扬鞭跃马,密难见缝插针;节奏有张有驰,有动有静,有扬有抑。
论矛盾《子夜》的艺术成就

论矛盾《子夜》的艺术成就《子夜》是中国古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和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论矛盾《子夜》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矛盾贯穿全诗《子夜》从第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就开始了明显的矛盾。
青天和月亮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但它们出现在同一句话中,就产生了一种矛盾的意境。
随后几句“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更是从内心和自然两方面呈现出强烈的矛盾。
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是描述人的情感,而“月有阴晴圆缺”是描述月亮的变化,二者难以联想却又紧密联系。
在第二节中,“长安夜色咏西风”和“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分别展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以及生死的对比,矛盾思维贯穿全诗。
二、矛盾营造意境矛盾在《子夜》中不仅仅是表现出来,更是营造了一种意境。
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在表现矛盾的同时也是在表现夜晚静谧的环境,以及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追问。
这种矛盾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情感,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反思。
在第二节中,“长安夜色咏西风”和“天涯何处无芳草”则相互补充,营造出一种城乡对比的美感。
矛盾不仅让人对诗歌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诗歌的艺术形式和意义的多层次阐释创造了可能。
三、矛盾表达个人情感《子夜》表现了主人公对自己人生的矛盾和对社会的思考,情感表达深刻。
例如,“人有悲欢离合”表现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离别和悲伤,而“月有阴晴圆缺”则表现了这些经历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这种矛盾表明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体验,为诗歌打上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的印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子夜(节选) 矛盾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子夜》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掌握吴老太爷的心理感受。
3、鉴赏本文独特的景物描写,概括当时的社会环境。
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课文选段,培养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
通过拓展阅读,学生了解《子夜》的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失败的必然性,继续培养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子夜》中吴老太爷形象及节选部分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节选部分心理描写方法及《子夜》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导入:前两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白鹿原》《长恨歌》,这两部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两总小说都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我们知道“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文学的最高奖项。
那么,对于茅盾,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茅盾的一篇小说——《子夜》。
知识积累: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
1921年1月茅盾参加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主编并改革了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刊物《小说月报》。
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
1927年9月到1928年6月,他完成了处女作《蚀》三部曲,包括三个中篇:《幻灭》、《动摇》、《追求》。
1932年前后,又相继完成了获得巨大声誉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春蚕》。
1933年又接续《春蚕》的人物和故事创作了《秋收》、《残冬》,构成了广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
[重点]茅盾《子夜》结构评价
![[重点]茅盾《子夜》结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71db83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e.png)
.《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骆驼祥子》1.结构严整,主线分明,情节的开展前呼后应。
2.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细腻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明快,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生活气息。
关于《子夜》的评析摘要: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子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成功的革命性现实主义小说,它的发表不仅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成熟,还标志着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熟。
该小说独特的艺术结构也是前古人的,对后来小说创作结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子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茅盾的理性创作风格也随着形成,与独特的立体式网络结构相结合,开辟了用理性分析来扩展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道路,形成了典型的“社会剖析派”小说。
关键词:《子夜》艺术结构网络性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
他于1930年创作的《子夜》是中国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巨作,也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大收获,是茅盾的代表作。
它的诞生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
《子夜》把个人、群体和民族的危难联系在一起,把艺术审美和历史理性的思索并置一处,通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网络式的结构艺术,从而奠定了中国社会分析型小说的基础,被瞿秋白称赞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新文学的长篇小说成就,主要体现于茅盾这一最重要的代表作——《子夜》。
《子夜》是以1930年春夏之交为时代背景的。
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爆发为规模巨大、非常激烈的内战。
殃及百姓,也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内忧兼有外患,欧洲出现的经济恐慌,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便转嫁其经济危机,这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对某些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茅盾子夜文学赏析

茅盾子夜文学赏析【作品评介】《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
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破产结局。
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二是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工人们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
三是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只能一步步走向破产的结局。
《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有两点:一是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二是《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
《子夜》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风波,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
它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一是果敢、自信。
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
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
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的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
也是“五四”以来革命现实主义的力作。
无论在茅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还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子夜》始作于1931年10月,完成于1932年12月,原名为《夕阳》,1933年1月正式出版时改为《子夜》。
作者说:“《子夜》即半夜,即已半夜,快天亮了。
”这是从当时革命发展的形式而言的。
茅盾创作《子夜》在于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社会现实,驳斥当时对社会发展局势的种种错误认识。
《子夜》的发表在当时影响力很大。
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劲健和爽利而言,它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的作家拉开一大段距离。
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少人比肩的。
一直以来,许多评论家对《子夜》的评价毁誉纷呈,但这恰恰证明这部作品内涵丰富复杂,不是一次性探索就可穷其奥秘的。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下面只从取材方面、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等几个主要方面来谈一谈《子夜》的艺术特色。
一《子夜》在题材选择上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一种“史诗性”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即“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题材上非常广泛,具有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
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
他的创作是艺术化的历史,历史化的艺术。
他总是明确地、自觉地写历史,完整地描摹社会生活全景图,这就使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构思宏大,具有深重历史感的鲜明特征。
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全部复杂斗争,找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人物的音容笑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为此,还特意将作品的主人公吴荪甫设计成一个纺织业的民族资本家,一个生产原料来源于农村的“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地位便于“联系农村与城市”。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永州市零陵区石山脚乡中学黄孝香【摘要】茅盾被公认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辨力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其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子夜》。
这部小说不仅标志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标志茅盾长篇小说的成熟。
《子夜》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艺术成就突出。
小说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剖析,结构上头绪繁多,却又舒卷自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键词】茅盾《子夜》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评价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鱼米之乡桐乡县乌镇。
他十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无力继续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等小说。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小说。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他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开始由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转向文学创作实践,尤其专注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
他的社会科学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趋成熟,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图景,开创了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社会剖析派”的新范式。
一、《子夜》的思想内容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从1931年10月写起,至1932年12月完稿,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江苏高考语文名著《子夜》导读及模拟训练

江苏高考语文名著《子夜》导读及模拟训练一、内容梗概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等。
开丝厂的吴荪甫带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
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
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
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
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
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碍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人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实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
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
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
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
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
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
屠维岳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
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
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
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
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
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
《子夜》的评价

《子夜》的评价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3年。
以下是关于《子夜》的评价:
文学价值:《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文学价值极高。
茅盾在小说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和情节的巧妙安排,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同时,小说中细腻的社会描写和生动的语言,也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历史意义:《子夜》创作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它通过展现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弊端和困境。
小说中反映出的民族工业的兴衰、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束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启示。
思想深度:《子夜》在思想深度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小说通过展现吴荪甫的人生经历和民族工业的兴衰,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同时,小说中也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殷切期望。
艺术特色:《子夜》在艺术特色上也有着显著的特点。
小说中情节安排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有力,这些都体现了茅盾卓越的文学才华。
同时,小说中也运用了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子夜》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全貌,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茅盾《子夜》社会批评分析

茅盾《子夜》的社会批评原理分析一、摘要:《子夜》是茅盾的一部反映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著作,是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蒲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斗争,贯穿《子夜》的全文,环绕这一条主线,小说深刻的反映了1931年革命的发展,描绘了星火燎原中国社会图景,而通过任务鲜明的个性特这和必然命运,十分有利的给读者展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
通过细致描写工人围攻吴荪甫的汽车、包围裕华丝厂的管理部、全闸北工厂总罢工等场面,可以充分的看出《子夜》具有一阵见血剖析当时社会的特点。
《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关键词:子夜、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社会批评三、重要观点::瞿秋白: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子夜》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成绩。
叶圣陶:我有这么个感觉,他(茅盾)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作品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
筱田一士:《子夜》是20世纪世界文学巨著中,可以和《追忆逝水年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作。
四、正文:茅盾字雁冰,出生在一个思想概念相当新颖的家庭,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革命文学的奠基人。
《子夜》的时代背景是1930年春末夏初。
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
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
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的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纪录。
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
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
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
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原。
《子夜》的艺术成就

《子夜》的艺术成就《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其中的几个特色:一、作品题材《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通过这五条重要线索,《子夜》试图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活城乡、工商、军政、劳资、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社会层面的生活图景。
二、情节结构《子夜》的情节结构,茅盾处理得相当成功的,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
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
他的创作是艺术化的历史,历史化的艺术。
通观茅盾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复杂斗争,寻觅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茅盾创作《子夜》时,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他把吴荪甫设计成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便于“联系农村与都市”。
试论《子夜》的艺术成就

试论《子夜》的艺术成就摘要《子夜》的出版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显示了左翼文学的伟大实绩。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正如瞿秋白所说:《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品,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吴荪甫描写手法结构宏大严谨一、思想内容《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似的现实主义力作。
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性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二、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这是《子夜》艺术成就的最重要方面。
其中,小说主人公吴荪甫,是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民族资本家形象。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特征,在吴荪甫身上得到具体生动,富有时代特点的表现。
吴荪甫的遭遇和命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是一个有深刻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主人公吴荪甫就是有血有肉的“这一个”的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
他的身上蕴含着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有的共性:一方面既有振兴中华实业的雄心,又有扩充个人资本并不择手段的野心;另一方面对共产党和工农革命群众又有敌视仇恨之意;同时又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坚毅果敢,深谋远虑.刚愎自用又空虚软弱。
作者从多方面浓重彩地凸现吴荪甫的复杂性格:他的外形特征是“紫酱色一张方脸,浓眉毛,圆眼睛,脸上有许多小疱,声音宏亮,举止威严”,他的内心理想就是“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产品则是“走遍了全中国的穷乡僻壤”;他的重大举措就是创办益中信托公司,吞并八家小厂,钻进公债投机市场欲谋取暴利;当裕华丝厂的工人为争取合法权益发起罢工时,他不惜收头工贼、利用流氓甚至动用警察前往威吓镇压,显得“威风凛凛”;而当他得知所办公司的败局无可挽回时,又极其暴躁、丧沮和恐慌,感到“身边到处全是地雷!一脚踏下去,就轰炸一个!”更荒唐的是,一向威严寡情的他,竟在绝望中抓住仆人王妈来发泄兽欲……由此可见,吴荪甫这个集“真老虎”性格与“假老虎”性格于一体的形象,根本不是什么“本质观念”的抽象符号,而是一个堪称独创的艺术典型。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
陌生化的手法:充分利用了色彩和声音的描写,鲜明而生 动地写出了吴老太爷初进上海时的心理感受。(‚汽车发疯似 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 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 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 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 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 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 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 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 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 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 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 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不知经过了多少 时候,吴老太爷悠然转过一口气来,有说话的声音在他耳边动
赵伯韬 赵伯韬是1920—30年代中国买办资本家的典 型。在小说中是作为吴荪甫的对立形象出现 的。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诡诈,他设置圈 套勾引吴荪甫加入“多头”的秘密组织,合 伙经营公债投机生意,然而又勾结国民党政 府、军阀操纵股市,使吴血本无归。在私生 活方面更加荒淫无耻。他自己恬不知耻地说: 会“扒进各样的女人”。总之,这是—个坏 得连自己都没有感觉的买办资本家。
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思考: 环境描写突显了吴老太爷的什么 性格或心理?
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
吴老太爷:
保守、朽弱的封建遗老
其眼中的上海:
繁华、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伤风败俗
其感受:
头晕目眩,强烈不适感→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夜》艺术成就的主要表现。
1、吴荪甫形象的塑造
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战败了的英雄形象,中国民族资本家的一个典型形象。
首先,他的典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的身份。
大地主的儿子,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第二,他游历过欧美,深懂现代大企业的管理之道,而且雄心勃勃,极想有所作为。
他的梦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而他的梦想正是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梦想;第三,他不仅做梦,而且去实现梦,充分表现了他的魄力。
其次,他的悲剧性:第一,吴荪甫既被压迫者又是压迫者。
帝国主义不允许吴荪甫的资本主义发展,买办阶级、国民党政府的联合压迫。
另外,他把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们,减工资、裁工,与工人产生矛盾,损害工人阶级的利益,显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性;第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当局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这种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其命运必然的悲剧结局。
2、其他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①赵伯韬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的成功塑造。
作为吴荪甫的对立面,他有着两个身份:一个是他现代行性的帝国主义财团在中国的代表即买办阶级资本家身份;一个是历史性的黑社会的身份。
从他玩弄各式各样的女人的兽性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世界的卑鄙肮脏,那种强烈的私欲渴求与满足,正是剥削阶级本性的裸露。
屠维岳这个资本家的走狗形象塑造的也是相当成功的。
吴荪甫要开除他时的反抗情绪,重用他时的奴才相,在破坏工潮运动中的阴险狡诈,从这个形象的描绘中,我们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走狗压迫工人阶级时的伪善而凶残的本性。
②30年代的大地主形象的塑造。
吴老太爷进入上海看着繁华热闹的资本主义世界,中风死去,象征着吴老太爷这样的封建地主,一接触到资本主义的空气便“风化”了。
而冯云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企图立足于上海。
为达目的不惜牺牲女儿的色相,由于投机的盲目性,最终必然导致倾家荡产的悲剧结局。
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新的经济危机面前苟延残踹的面目,他们为了生存下去,甚至顾不上传统封建伦理的礼规,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结构恢宏、严谨
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形成了《子夜》内容的诸多头绪,而各套线索合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构架便成为作品的首要艺术特征。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而人
物众多,但作者采用了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也的吊唁仪式上把几乎全部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以及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经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网状结构”。
这种艺术的胆识与气魄,具有大家的风范。
因此,这部小说的开头就打破了一般小说描写的常规,显示出作品宏大严谨的结构特征。
4、人物心灵的刻画和象征主义的运用
茅盾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作家,茅盾在《子夜》中有意识地学习托尔斯泰,运用“心灵辩证法”细腻的刻画人物心理。
吴荪甫召见屠维岳的场面,吴荪甫内心的那一番复杂变化;吴少奶林佩瑶的内心失落,四小姐的心灵变化就是根据这一艺术来描写的。
尤其是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这种分析的艺术效果并不仅仅驻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是明显的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
作品中,这种象征主义的手法或隐或现地从作品的开头贯穿至小说终结。
小说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散在的象征性细节描写窥见这个封建僵尸的内心世界。
如吴老太爷刚到上海,在车里,吴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女儿媳妇丰满的乳房、赤裸的白腿刺激老太爷神经时的恐惧的描写……都强烈地表现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巨大心理反差。
这一切作者是通过张素素,李玉婷,范博文等人的言行去“点化”出这具“古老社会的僵尸”的象征内涵和特殊的心理特征。
此类的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心理描写在作品中屡屡出现,它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