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一)
中国的两岸和平统一的看法
中国的两岸和平统一的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虽然近代帝国主义国家曾侵略、霸占过台湾,但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台湾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地位。
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政权替代,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因此而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但是,中国大陆跟台湾当局尚未达成一致的协议,对于完全和平同一问题仍有待发展。
其阻碍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除了历史的原因之外,国际上的原因也是重要的的一点。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插手台湾问题开始,进而干涉中国内政,使台湾问题的背景更加的复杂。
而国际的各种势力也都宠宠欲动,增加了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
而台湾自身存在的“台独”分裂势力存在,给两岸的和平问题埋下了个定时炸弹。
大陆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成功的收复了香港和澳门,无疑这一举措是正确的。
其实质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的统治。
若是要将此政策贯彻在台湾问题上,则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
台湾民主化(85年)以前,两岸都是党治,存在着政见与党派利益的双重冲突。
在85年以后,台湾实行多党制,从党派利益角度讲台湾不再存在问题,亲民党,国民党,民进党与台湾政权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但在大陆只能由我党领导,那就不会考虑和台湾的党派合作改组中央政府,我党与台湾各党派之间就形成了对立,而政见的分歧也就无法通过政党竟争与交易解决。
们固然不同意大陆干涉台湾内部事务,但也不能指望台湾改变大陆政治形式。
所以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保证形式上的中国统一,与政治事务的相互独立。
大陆进行充分的的领导,对台湾只要求一个形式上的主权,这就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了可能。
其实对于党派之间的斗争我并不是很懂,这些只是根据别人的分析之上再加了些自己的看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两岸的交流沟通也越来越频繁,两岸的“三通”的实现就是一个很好的列子。
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
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明饱经忧患而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源于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体。
在大陆,过去60多年,大陆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文化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今天的大陆,中华文化处处生机勃勃,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东方与西方彼此借鉴,内容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
在台湾,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枝繁叶茂。
台湾同胞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但无需讳言的是,2008年之前的10多年间,台湾出现了一股“去中国化”的逆流。
这种数典忘祖的行径,理应遭到所有中华儿女的抵制和谴责。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
当前,经过两岸同胞不懈努力,两岸关系终于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开启了大交流、大合作的新篇章,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齐头并进,蓬勃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随着两岸民众往来日益频繁,“三通”之后更重要的是实现心灵的沟通,深化感情的交融。
因为,文化的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领域的交流都更为深刻,更为长久。
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基础才能更加牢固,两岸关系的动力才能更加持久,两岸关系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经受风雨的考验。
当前,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需要两岸同胞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中华文化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当以礼敬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刻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而更积极地弘扬中华文化。
二是共同塑造中华文化的时代形象。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倡导和谐与合作,应当成为我们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时代形象。
加强文化统战工作 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
加强文化统战工作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作者:金荣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3期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执政党的政治文化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社会文化是影响海内外同胞关系的文化因素。
在文化统战工作实践中,应将中华文化和海外统战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以文化认同推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文化统战;文化认同;海内外同胞关系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023-0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两岸统一的进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是我们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建立共识和互信的最有利因素。
增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对于我们保持民族特性,维护海内外同胞的大团结、大联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影响海内外同胞关系的文化因素(一)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家、族、宗、国,人际关系,重伦理,重亲情[1]103。
“爱国主义情感、中华一统观念、群体至上意识、自强不息精神、人伦和谐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追求。
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取向[2]。
(二)执政党的政治文化作为执政党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执政党的国家统一观与侨务观对于海内外同胞关系影响最为直接。
中国共产党以“一国两制”理论为核心的国家统一观,既照顾了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的具体利益,也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在侨务问题上,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也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侨务观。
其既考虑到了海外华侨华人与所居住国的关系,也考虑到了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联系;既考虑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具体利益,也考虑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认识
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认识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政府坚持的基本国策。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其解决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坚持求同存异、和平统
一,不断增进两岸关系,推进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和平统
一、共同发展的进程。
要解决台湾问题,关键在于台湾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我们要加强两岸关系,充分发挥两岸共同社会的桥梁作用,促进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任,增进台湾民众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认识。
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和弘扬祖国统一的理念,加强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让他们深刻感受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和美好前景,提高台湾民众认可祖国统一的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两岸贸易投资往来,给台湾民众带来实惠,增进两岸民众的福祉,建立台湾民众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要开展台湾问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各界力量,宣传“九二共识”,弘扬民族团结,传播和谐社会的理念,让台湾民众更加了解和认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
一,是中国政府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只有增进台湾民众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认识,才能推动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和平统一进程。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努力实现这一共同愿望,让台湾民众也可以享受到国家统一带来的安定、发展、繁荣!。
浅谈统一海峡两岸的方案
浅谈统一海峡两岸的方案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保持国家主权自主和领土的完整,才能真正的繁荣昌盛起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中华文化。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历来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我国从遥远的古代起,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河山,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建立紧密地的联系,从秦始皇开始我国就就形成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虽然其间经历无数个朝代的更替。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前途。
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继承了相同的中华文化传统。
(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的一部分军政人员战败后退到台湾。
他们在美国政府支持下,武装割据台湾。
这样,台湾问题首先就是:首都在北京的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二)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美国政府应当严格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彻底纠正并停止其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的种种错误做法。
(三)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各种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1949年以后,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使台湾和祖国大陆处于分裂状态,但这并未改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识,也是得到联合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的。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摘要: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
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两岸关系;交流合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本为一体,台湾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
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
”台湾作家李敖2005年访问大陆时写下了《台湾无处不中国》一诗,对此是个很好的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与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共同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一直是维系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因此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有力地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范畴,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
狭义的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该社群的心理、精神、气质和独特追求的生活方式、生存样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总和。
[1]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总和,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科技、宗教、道德、艺术等多个范畴。
本文的讨论主要在狭义范畴展开。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一方面,中华文化由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百越文化、闽台文化等等)构成;另一方面,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多的区域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体,决定了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
【2016年】论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当代中国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论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
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
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
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
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
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
《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
而战国时代“九州岛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岛的情景,反映了九州岛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
……九州岛就是中国,九州岛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唐晓峰:《“体国经野”:试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
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
中华传统文化和两岸和平统一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两个重要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博大精深,丰富多样的特点。
它
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代表
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包括了伦理道德、君子风范、中国文化传承、
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强的历史
感和古典美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情怀、思想情趣等角度,还
表现了一种尊重人类、尊重人生、尊重自然等时代价值,对于社会
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两岸和平统一问题中,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两
岸同胞都是中国人,经历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
两岸同胞
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人,并注重它的融合和发展。
同时,可以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关系,减少冲突和误解,增加
沟通和合作。
两岸同胞只有在相互了解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自
己的优势,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在两岸和平统一问题中,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
只有保护好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让两岸同胞共同拥有这个瑰丽的宝库。
同时,需要加强对两岸文化交流的管理和监督,防止一些有害
文化的污染和侵蚀。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增强两
岸同胞的文化自信心,并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密不可分。
中华传统
文化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也是中国民族的根基。
两岸同胞应该
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更加团结、自信、强大。
海峡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
海峡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海峡两岸,指的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的海峡,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家族亲情的牵绊。
历史上,两岸之间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
在历史变迁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下,海峡两岸的关系曾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困难。
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成为了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根基和精神支柱。
这一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流派,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
这种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社会风俗,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情感纽带。
在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
两岸同胞的祖先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这些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构成了两岸同胞的共同文化底蕴,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可以加强两岸同胞对共同文化根脉的认同感,减少文化认同危机,为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稳固的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尚往来、德泽天下”的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尊重他人、平等相待、和谐共处,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发展。
这种传统文化为海峡两岸交流打下了良好的传统基础。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促进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友谊,为推动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民生福祉的文化滋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孝道、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念,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具有普世性的人文精神,也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提升两岸民众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增进两岸社会的和谐与互助,为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加积极向上的动力。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
一、前言随着当今全球化的急速发展,两岸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两岸交流各方面的活动都逐渐增多,而中华传统文化也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讨论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之间的关系。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包括诗词歌赋、书画篆刻、礼乐民俗、医药养生等方面,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文化魅力。
这些都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关系方面的意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1.增加两岸人民间的联系和情感纽带。
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加了两岸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许多两岸民间交流活动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在这些活动中,两岸人民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更好地了解对方的习俗和风情,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和友谊。
2.扩大两岸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广泛空间和丰富内容。
两岸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多样化,涉及的领域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
这些活动加深了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承,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中华传统文化与和平统一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华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为两岸和平统一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持。
同时,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有助于消除双方之间的文化隔阂和心理障碍,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和文化机构可以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广大民众也可以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两岸关系的稳步发展。
五、总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促进两岸交流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解析版)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选择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在讲到“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时,使用了典故“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决定国家兴衰和命运③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为前提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③:“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说明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①③正确。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影响而不是决定国家兴衰和命运,②错误。
④:要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核心思想理念②中华人文精神③中华传统道德④中华传统思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①②符合题意。
③: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华传统道德则不是,③错误。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而不是中华传统思想,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国先后发生过300多次瘟疫流行。
千年磨砺中,中医学积累了非常多的宝贵经验。
据临床疗效观察显示,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
从中获得的启示是()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医药自信②固守传统中医资源,保持民族特色③立足抗“疫”实践需求,汲取传统智慧④将中医药融入西医,使其弘扬光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中医药在抗疫的作用启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医药自信,立足抗“疫”实践需求,汲取传统智慧,①③正确切题。
论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论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台湾,犹如诗中的游子,让祖国母亲日日牵挂。
虽然分别已久远,然而血浓于水,台湾,终有一日会欣欣然回到母亲的怀抱,。
祖国要统一,民族要复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们的国家利益,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最大的成一、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我们笃定团圆的日子不远矣!一.两岸同属中国文化,文化是维系统一的精神纽带。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被中国人民革命推翻的国民党政府逃到台湾。
他们依仗着美国等外国势力的扶持和台湾海峡的天险,对抗新中国,使海峡两岸迟迟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然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近二十年,两岸文化交流一直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促进中国现代化学术研究基金会本着发挥两岸学者的聪明才智,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中国现代化顺利发展之路的愿望,已共同举办了十一届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需要借鉴各方面的经验。
二.两岸不断加深的经济关系是统一的物质纽带。
两岸青年交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年交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两岸青年交流活动逐渐增多,成为增进两岸友谊、促进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两岸青年通过互访、交流学习等形式,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还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两岸青年交流的意义、交流活动的形式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两岸青年交流的意义两岸青年交流是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增进彼此了解的重要途径。
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青年间的交流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
两岸青年代表着两岸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交流互鉴,可以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知,消除误解和隔阂,增进友谊,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奠定基础。
此外,两岸青年交流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通过两岸青年的交流,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进而使中华文化在两岸青年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二、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形式1.文化交流展览文化交流展览是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组织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两岸青年了解对方的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同时,青年艺术家可以通过展览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并进行交流和互鉴。
2.学术交流研讨学术交流研讨是两岸青年交流的另一种常见形式。
通过学术交流研讨会,两岸青年可以互相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推动两岸青年学者在学术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这种形式不仅有助于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
3.参访交流两岸青年可以相互参观学习对方的相关行业或机构,进行参访交流。
例如,可以组织两岸青年考察访问中国的古建筑,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
这种形式的交流有助于加深两岸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1.学习传统艺术中华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曲艺、民间舞蹈等。
两岸青年可以通过学习传统艺术形式,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
一
、
中华传 统 文 化 的 主 要 内涵 及 特征
仅仅是一种个人的 自强 。中华传统文化 中的 自强, 更多的是
指 民族要 自强 、 国家要独立 的思想, 是一种永不满足现状 、 不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 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 神成果 的总和。由于人类发展 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 决定 了不
成, 在和谐 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 在不同 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
处。 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 的和谐思想观念 , 在历史上起到
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国主义精神。正是 因为有了这种高 尚的爱 国主义精神, 才使
得 中华 民族在外敌人侵时 , 能够团结一致, 同仇敌忾, 奋起抗 争, 并成为维护民族和 国家统一 的强大凝聚力和 向心力 。
击 台湾 分 裂 势力 , 可 以在 这 个过 程 中构 建和 谐 两 岸 , 更 实现 中华 文化 的腾 飞 。 关键 词 : 中华 传 统 文化 ; 内涵及 特 征 : 岸 和平 统 一 两
中图分类号 : 1 G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9 (0 0 0 — 0 8 0 17 — 56 2 1 )4 0 6 — 4
土地上逐步创造 出来的并经过人们 的反复实践 、提炼而 日 趋成 为稳定 的意识 、 行为 和物 质形态 , 它包括文字 、 书法 、 绘
其四 ,兼容天下的广阔胸怀 。中华传 统文 化一 贯主张 “ 天下同归而殊途, 而百虑”提倡不 同民族 、 同类 型、 一致 , 不 不 同派别的思想文化兼容并包, 相互渗透 , 取长补短, 以达到 多样统一 。 正是有了这种胸怀, 在中国历史上, 才会出现儒道
两岸台湾问题的感悟
两岸台湾问题的感悟
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和民族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关于两岸台湾问题的感悟:
1. 重视历史和文化: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2.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台湾问题涉及到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我们应该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
3. 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互信,缓解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4. 推动和平解决:解决台湾问题应该坚持和平、对话和协商的原则。
通过平等对话和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
5. 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两岸之间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共同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而努力。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对于台湾问题的感悟可能会因个人背景、观点和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重要的是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如果你对台湾问题有更具体的问题或想要进一步讨论,我将尽力为你提供帮助。
传统文化符号在海峡两岸的“同构”
传统文化符号在海峡两岸的“同构”作者:何璇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第12期编者按:在台湾政权交替的关键时刻,本刊编选此文,有着特别意义。
无论是当前还是长远,海峡两岸关系何去何从?是趋向和平统一,还是渐行渐远?关键在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递增还是渐减。
“台独”势力一系列“去中国化”的做派,实际上是从淡化与消弭海峡两岸文化认同入手,对两岸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予以撕裂与切割。
对此,强化传统文化符号在海峡两岸的认同,就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
从历史到当今,海峡两岸认同的传统文化符号数不胜数。
除文中的“妈祖文化”外,诸如: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作为共同崇敬的孔子与儒家文化,作为共同膜拜的历史偶像人物屈原、司马迁、李白、欧阳修、苏轼、孙中山等等,作为普遍欢度的春节、端阳节、中秋节,作为同根同源的长江、黄河、江南、塞北,作为共同认同的戏曲杂技,作为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作为共同认可的生活习俗,作为同祖同宗的姓氏以及可以追溯的家谱等等,都是两岸之间血浓于水、难以割断的纽带,加大这些文化符号的信息交流与相关的关系交往,无疑是强化传统文化符号在海峡两岸认同的最佳选择。
海峡两岸尽管对于这些文化符号在解码上存在某些差异,但其同构作用是十分凸显、刚挺坚韧的。
摘要:符号既有直接层面的意指,又有含蓄层面的意指,当符号的能指与含蓄层面的所指自然而然、不可分割地“胶合”,即可形成符号的“同构”。
在相近的传播语境及文化体系中,符号的“同构”可以统一社会价值,增强文化认同,增进文化交流。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同构;妈祖文化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6-2-0011-03皮尔士作为符号学先驱认为“所谓符号(sign),或者说象征(representation)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事物的某种东西。
”[1]传统文化符号则是指象征传统文化的意义表达。
例如,“孔子”作为一个符号,其代表的不仅是一位古人,更是儒家文化的象征。
中华文化是两岸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
1文化 的延续性 与地 域性 、
文化是人类思想 的历史 集成 , 是人类历史 的积 淀。它作为人类生活最 深层的东西, 是人 的活动及
收 稿 日期 :0 1 2— 1 2 1 —1 0
作者简 介 : 潘越 ,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
o
族 的深厚 底 蕴 , 一 个 民 族 区别 于 其 他 民族 的 文 化 是
中华文 化 是 两岸人 民 的共 同精 神 家 园
潘 越
摘
要: 文化是一个 民族 , 个国家综合 国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 分 , 国家和 民族的标志和 灵魂 。中华 民族在 五 一 是
千年历史演进 中, 形成 了共 同的 中华文化 , 它是维 系国家、 民族发展的最具有生命力的因素, 也是两岸共 同的文化母 体 与价值认 同的基本元素。中华文化是 台湾文化的底 色, 台湾文化是 中华文化 的重要 组成部 分。大力弘扬 中华优 秀传 统文化 , 中华 文化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 家园, 实现祖 国和平统 一的基础 。 让 是
汉文化得以在岛 内传播和发展 , 都是汉 民族 大量移 人 的直接 结果 。尽 管 中 间经历 过 荷 兰 和 日本 分 别 长 达数十年之久 的殖 民统治 , 中华传统 文化 在宝岛 但
台湾始 终 延 绵 不 绝 , 盛 不 衰 , 示 出 它 顽 强 的 生 长 显
命力 。
方传统的地域文化是经历 了数 百年, 至数 千年 , 甚 经 历 了一 代 又 一 代 的公 共 选 择 后 , 最 终 积 淀 在 这 个 所
早移 入 台 湾 者 可 早 至 距 今 六 七 千 年 前 的 新 石 器 早 期, 最迟者 由约在 20 0 0年前 的汉 代 , 天 的原住 民大 今
两岸关系的政治与文化问题
两岸关系的政治与文化问题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的交流一直保持着不同的形态和程度。
在政治和文化层面上,两岸存在许多争议和难题,需要共同努力解决。
本文将从两岸关系的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
政治问题两岸政治问题一直是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
自1949年国共内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撤离到台湾,建立了台湾地区的政府。
此后,两岸政治关系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中国大陆支持“一中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主张通过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两岸分裂问题。
而台湾地区则主张“一边一国”,认为台湾已经是独立的国家,并且应该被国际社会承认。
这种矛盾和对立,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尽管两岸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是两岸交流和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为了缓解两岸政治矛盾,逐步改善两岸关系,中国大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放海峡两岸的直航、颁发台胞证和居住证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两岸互动和合作,为两岸关系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
但是,政治问题仍然是绕不过的一道坎,如何加强两岸合作,缓解两岸矛盾,是面临的重大问题。
文化问题除了政治问题,两岸文化交流也是两岸关系的重要方面。
民族文化是世界各国历史、传统、习俗、语言、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集合,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哲学。
在两岸关系中,中华文化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两地文化交流对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信十分重要。
为了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共同推动了许多文化交流项目。
如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文化展览、文物交流、考古研究等。
这些交流项目不仅增进了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但是,在两岸文化交流中也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如大陆方面对台湾小越是刻板印象、文化差异等,这些问题对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阻碍。
总结政治和文化是两岸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
政治问题是两岸关系长期不可回避的难点,如何缓解两岸矛盾,增进双方互信,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是摆在两岸政治家和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
文化角度分析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然性
文化角度分析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然性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五干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各族人民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统一才能安享和平,民族分裂必然战乱频仍。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分裂状态,但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演进的主旋律,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理念,早就深深地浸透在中国人民的血脉里,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是保持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精神源泉。
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没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从历史上看,台湾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兴衰紧密相连。
祖国完全统一既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更是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的浩荡潮流。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既充分考虑照顾台湾现实情况,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有强大祖国做依靠,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社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气会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严。
只有国家统一,两岸中国人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岸同胞应携手同心,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
“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注定会失败。
白皮书强调,反分裂斗争形势更加严峻,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加紧推行“去中国化“渐进台独”,图谋推动“法理台独”,强化敌意对抗,挟洋自重,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外部势力视台湾为“棋子”,企图“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和平发展。
但无论“台独”分裂分子和外部势力怎么折腾,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一)论文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及特征两岸和平统一论文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台湾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它从来就不是独立的。
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两岸人文历史认同,增强中华一统观念,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实现两岸统一,可以跨越目前的政治障碍,也可以有力地打击台湾分裂势力,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和谐两岸,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及特征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由于人类发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决定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除了具有人类的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逐步创造出来的并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提炼而日趋成为稳定的意识、行为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字、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舞蹈、儒、释、道、经、史、子、集、中医、武术等范畴。
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内忧外患,朝代更迭,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奥秘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强大生命力。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认为,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西’,就是亚细亚。
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是从这里升起,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布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
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强烈的大一统观念。
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流淌在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血液里,成为一种坚如磐石的文化心理。
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价值取向。
《诗经》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此乃中华民族大一统观的重要思想之源。
经过儒、法两家的论证和充实,历代思想家和统治阶级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大一统思想和观念深深印人中华文化传统之中,并在文学、艺术、建筑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打上深刻的烙印。
其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主题,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体现。
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到“见义勇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不屈精神等等,其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外敌人侵时,能够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抗争,并成为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三,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情怀。
自强是中华民族贯彻古今的重要传统。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自强。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更多的是指民族要自强、国家要独立的思想,是一种永不满足现状、不断改革进取、革新图强的精神,是一种“奋发振强,励精不已”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这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民族和国家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其四,兼容天下的广阔胸怀。
中华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不同民族、不同类型、不同派别的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以达到多样统一。
正是有了这种胸怀,在中国历史上,才会出现儒道相济、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的局面。
兼容天下的胸怀,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和吸收上,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
有了兼容天下的胸怀,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价值系统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碰撞下,逐步走向统一,更新了自身的面貌,从而也使自身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其五,底蕴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
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当和睦共处,亲密友好。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
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
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其六,公而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
公、忠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最高原则,从“以公灭私”、“忠德之正”,到“举公义,辟私怨”、“圣人无心,以百姓为心”,乃至“天下之公”、“忠在恤民”等等,都是倡导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公忠伦理,由此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对文化精神的理想追求等特征。
上述种种特征的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成员的思维趋向和共同心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晶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单一民族,而是聚居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诸多民族的总称,包括了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
其中的每一个民族都不是纯之又纯的族体,而是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成分。
例如,汉族就是以中原华夏族为基础,融合了周边诸部族而形成的。
在文化意义上,民族的融合就表征着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各民族文化又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乃至同化。
这其中,既有中原文化向其他区域的幅射和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及中原以外区域的文化也不断向中原内地渗透,对中原文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漫长的文化融汇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特色的中原齐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但儒家以外的道家文化、佛教文化,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南方地区的湘楚文化、吴越文化,北方地区的羌狄民族文化,岭南一带的闽、粤、台文化,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融合了本土各学派的精神成果,而且包融了中国各民族、各区域文化的有益成分,因此,不仅汉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发展作出了贡献,汉族以外的中国各民族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功不可没。
中华传统文化不单是大陆各民族的创造,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大海,无疑也融纳了台湾文化的滚滚川流。
台湾与大陆有着相同的史前文化。
在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完全连成一体,后来桑田变沧海,使台湾成为大陆边缘的一个岛屿。
近年来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台湾先民所创造的原始文化,与大陆东南地区的史前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
1970年,台湾考古工作者在台南县发现了“左镇人”头骨化石,“左镇人”与广西柳江人、福建清流人体质形态相似,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特征,人们推断“左镇人”来自大陆。
同时,台东县发现了长滨文化遗址,距今约1.5万年。
长滨文化的石器制法与同时代北京周口店遗址的旧石器制法相似,其类型和制作技术又同大陆南部一些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器相近。
表明长滨文化的主人与中国华南旧石器文化的主人为同一种群,前者是后者向东发展的一个支系。
另外,据对距今约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卑南文化遗址的考证,卑南文化出土的石器与浙江良渚文化、福建昙石文化和江苏的青莲岗文化出土的石器相似。
因为卑南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杵、陶质纺锤等文物与今日原住民中的泰雅、阿美两族使用的同种物体极为相似,故学者们据此推断卑南文化的主人很可能是现代高山族的祖先。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早在1946年就曾经指出,台湾的“畲族”是中国古代“百越之族”的支裔。
台湾也有学者认为,原住民的祖先就是古代中国大陆的越濮族。
由此可见,台湾的原始人类,包括原住民的祖先均来自大陆,他们所创造的史前文化与大陆史前文化一脉相承,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秦汉以后,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台湾的经营开发,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从未间断。
据范哗《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早在秦始皇时代,徐福曾率千名童男童女移往夷州和璃州,夷州即台湾。
另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统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
南宋时,朝廷在澎湖建造军营,派兵驻防。
元至元年间,在澎湖设巡检司,兼顾台湾,但其建置隶属福建晋江县。
明朝末年,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先后侵占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人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多年后,康熙皇帝派施琅领军攻占澎湖,郑成功之孙郑克爽归顺清朝。
此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县,隶属福建省。
台湾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依靠大陆丰富的人力物力支援,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郑成功收复台湾至今的300多年里,大陆向台湾先后有多次较大规模的移民。
明末清初之际,闽粤两省有十余万居民追随郑成功大军人台。
太平天国时期,福建沿海又有大批居民为躲避战乱而移居台湾。
最近的一次是在1945——1949年间,约有200万大陆军民随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
因此,台湾社会实际上是个移民社会。
以目前台湾的情况而论。
在2300万居民中,95%以上为汉族人。
因此,现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父亲连横先生在其《台湾通史》一书中写道:“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
”翻所谓“闽粤之族”,即来自福建的福佬人和广东的客家,他们都是不同时代因戍边、战争、灾害等原因从中原各省迁到广东、福建的,自宋元起又陆续移居澎、台。
在不同历史时期大量大陆移民迁台,不仅带去了丰富的生产技术、耕作方式,而且使大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移植到台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结出了累累硕果。
台湾的民情风俗与大陆极为相似。
移民前往台湾,不仅带去了家乡的方言土语,而且带去了原有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
据丁绍仪《东瀛识略》记载:“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
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殊异。
”台湾民间的婚丧喜庆礼仪乃至服饰、起居、饮食等,与闽粤两省如出一辙。
海峡两岸民众还以同样的方式过着同样的节日,进行着形式相同的民间娱乐。
台湾每年举行“祭孔大典”、“城隍爷出巡”、“妈祖过生日”等传统文化活动,动辄吸引几十万人参加,如此大规模的传统文化活动,在大陆已不多见。
台湾民间的宗教信仰多由大陆直接传人,现今台湾各地大小寺庙林立,其中供奉的孔子、关公、禹王、鲁班、妈祖、城隍等,无一不是中华圣贤。
台湾的文学和艺术,深受大陆本土文化的影响。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它以“五四”新文学理论为指导,以“五四”新文学作品为创作范例。
如被人们誉为台湾文学之父的赖和以及吴浊流、杨逵等人,都深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