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扎染文化简述
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手底生出的花朵染Tie-Dye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诗经·小雅——︽采绿︾扎染视频诗意扎染草木染色天然染料染色植物染色01工艺0203印花扎花染色蓝染蓝染是一种用植物染料对布匹进行人工染色的技术,在我国据记载已有千余年历史第一道工序就是在白布上绘制图案,也称印花扎染工艺最大的特色就在一个扎字。
这也是扎染制作中最精细的工序染制是扎染制作的最麻烦的一道工序,也是最扎染古称绞缬染,本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如今却仅存于地处边远南疆的大理地区得据记载已有历史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扎染是周城人内心意识的外化表现形式之一,一件件扎染作品,无不凝聚着周城人的心血。
每一幅扎染图案都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也体现出他们对美好人生的一种向往和希望。
象征着匠作精神、环保、传统意味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走进大理古城,满眼都是色彩艳丽、风格清新的扎染制品,当地村民还一直延续着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扎染传统制作。
布料在数遍浸泡、出水、氧化浸染过程由绿变蓝,象征着万物的生长过程01040302是什么怎么做以前的样子现在的样子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什么是蓝染?即用蓝草制成的染料给布匹上色蓝染怎么做?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印花、扎花、染色)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蓝染以前的样子?用到天然植物染料与人力,采用纯粹的蓝染工艺来的工坊,全靠手工制作,工序繁杂,并且扎染的原料都选用纯天然制品,更增添了制作的难度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蓝染现在的样子?扎染艺术突破传统、经典工艺和材料的限制,借鉴数码艺术进行现代扎染图案设计,以古朴的神韵展示着时代的风采,整合古典与现代为一体的周城扎染时装以一种回归自然的美感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近万人口的白族村落,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
扎染框资料
发展历史 扎染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染色面料。扎染亦称绞染。织物染色 前,按设计要求在不同部位用线扎紧,然后松开扎线,即得自然的 晕色花纹。扎染布和蜡染布一样原来都只是一种蓝白两色品种。发 展到了各种颜色,面料也从单一的棉布发展到丝绸、合纤和各种混 纺布。扎染的工具也从单纯的扎线发展到各种专用工具。扎染布已 从农村妇女的衣料发展到时装面料。
大理扎染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 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 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 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 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 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 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 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 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 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制作工艺 扎染(tie-dyeing)亦称绞染. 制做扎染一般需三个步骤:染前处理,捆扎染色,染后处理 染前处理 为保证扎染制作过程中染色均匀,需对织物进行染前处理。因为织物上常带有浆料、助剂及一定成份的天然杂质。染前 处理有: 退浆:目的是除支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粉酶等药剂加水沸煮布料退浆。 用量:药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右用烧碱加水沸煮。用量:烧碱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常用次氯酸钠或氧化氢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另外,丝绸的染前处理是用皂液加碳酸钠加水煮精炼。 熨平待用: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以备描绘图案及捆扎用。 捆扎染色 将已设计好的图案纹样用画粉在布上做记号或用绘稿液描上,然后捆扎或缝结布料。完成后浸入水中湿透,取出稍晾, 待不滴水后放入已备好的染液中或浸染或煮染一定时间,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 染后处理 晾后的捆所物可在不完全干透时解开扎结处,并用熨斗趁潮湿熨平整,完成。
大理的民间工艺品有哪些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
大理的民间工艺品有哪些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大理,这座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城市,不仅拥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以其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展现了大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了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提到的是大理的扎染。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其制作过程极为复杂而精细。
扎染艺人先将白布进行折叠、捆扎,通过巧妙的手法创造出各种形状和图案。
然后,将捆扎好的布料放入天然的植物染料中进行浸染。
染料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板蓝根、艾蒿等,这些植物染料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环保无害。
在浸染的过程中,由于布料被捆扎的部分无法接触到染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花纹和图案。
当解开捆扎的绳子,展开布料的那一刻,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大理石画也是大理民间工艺品中的瑰宝。
大理石天然形成的纹理和色彩,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和雕琢,变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作。
制作大理石画需要艺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艺,他们能够根据石头的纹理和色彩,构思出巧妙的画面。
有的大理石画展现出壮丽的山水风光,有的则描绘出细腻的人物形象。
在打磨和抛光的过程中,艺人需要小心翼翼地处理,以确保画面的清晰度和层次感。
每一块大理石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而大理石画则是人类智慧与自然之美的完美结合。
木雕在大理民间工艺品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理的木雕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木雕艺人通常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木材,如红木、楠木等。
他们运用各种刀具和工具,将木材雕琢成精美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形象。
在雕刻过程中,艺人注重细节的刻画,从人物的表情到衣物的褶皱,都力求逼真生动。
而且,大理木雕还常常采用多层镂空的技法,使作品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
这些木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大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银器制作也是大理民间手工艺的一大特色。
大理的银器工艺历史悠久,制作精美。
大理白族扎染艺术浅析
大理白族扎染艺术浅析【摘要】云南大理周城村的白族地区,扎染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传承至今。
是白族人民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结晶。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崇尚自然,朴素静美的审美特色。
本文从历史发展背景、工艺特色、纹样造型几个角度,探讨这颇具审美价值的白族扎染。
【关键词】白族;扎染;工艺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昆明、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也有分布。
其中大理白族地区被称为“扎染之乡”。
全村一千五百多户白族居民,每家每户都与扎染有着不解之缘。
大理城随处可见的扎染制品:围巾、帽子、t 恤、桌布,应有尽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都会选择购买特色的扎染制品留作纪念。
白族扎染从简单的花鸟图形发展到今天1000多种扎染纹样,进过了几代人的辛勤努力,把白族扎染发展成今天一种独具魅力的民族特色手工艺术,融入了无限的人文情怀,在机器化大生产的今天显得别具一格。
一、扎染历史背景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也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
云南大理白族的扎染在2006年已经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扎染历史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南北朝时期,扎染制品已经用于服饰,使用地区广泛。
据《二仪实录》记载,扎染“秦汉间始有,不知何人造,陈梁间贱贵通服之”。
新疆的阿斯塔拉古墓出土的东晋的绛地绞缬绢,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扎染实物,由此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的扎染工艺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至南北朝时期,扎染技术更日趋成熟,梅花形和鱼形纹样已经普遍用于当时妇女的服饰。
唐代的扎染技术更是发展迅速,流传广泛。
染料品种也比以前更丰富,染色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制作工艺也比以前更加精美。
据《唐史》记载:“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
这从出土的唐三彩俑上更可以看到衣青碧缬的基本样式。
使用扎染物品已经在民间蔚然成风。
妇女的服饰、男子的袍服、家用的幔帐、屏风、门帘和床单等等,也都用扎染制作。
大理白族扎染
云南民间工艺品收集1.大理白族扎染的历史回顾在“风花雪月”的大理白族地区盛行着一种将文化、艺术与市场融为一体的民族手工艺品——扎染。
大理扎染已经由民间传统工艺发展成当地的民族文化产业。
扎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从白族的民族服饰,还是从他们的传统民俗、宗教礼仪等,个中都能发现扎染的影子。
白族扎染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装饰品,是白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可以说扎染是白族人的土布艺术;扎染制品又是旅行者非常实用的旅游纪念品。
在云南,扎染主要盛行于大理白族地区。
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扎染是白族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绞缬染”、“扎缬”;俗称"扎花布"或“印花布”,是由古代中原地区传入大理的,最早始于公元前二世纪。
据《实仪录》记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
”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
尤其在盛唐时期,扎染已成为白族地区的民间时尚,扎染制品还曾是向皇帝进献的贡品。
2.扎染的特点其一物美价廉。
从扎染的整个过程了来看,工序繁多,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是费工耗时的操作,特别是扎花,全凭手工一针一线缝扎而成,生产成本高。
但是买价很低,真所谓是物美价廉。
其二实用。
扎染制品既是精美的民主工艺品,又是实用的生活用品。
姑且不论各种扎染制品可应用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很普通的一方形扎染布,便可用于许多场合,既可做头巾,又可做披肩,还可以盖电冰箱,电视机,还可做小方桌的桌布,或者的挂在墙上的小壁画,集多种用途为一身。
其三携带方便。
扎染采用纯棉布料制成,柔软而轻便,与大理石等相比,不存在想购买而不便携带的后顾之忧。
其四鲜明的民主地方特色。
白族扎染从制作工艺到扎染纹样都是颇为独特的,集工艺品和实用品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主地方特色。
大美无言,境取自然——大理白族扎染设计的美学内涵
探索研究[摘 要]当今社会,国家逐渐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扎染作为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质朴的美感、淡雅的气息和隽永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弥补了当前人文艺术的缺失,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探索、理解和思考。
扎染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品质差、设计程式化严重、缺乏创新、传播面小、影响力缺失。
因此,对扎染艺术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扎染设计的历史溯源,寻找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挖掘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探讨其传承意义,使更多的人关注云南大理的扎染艺术。
[关键词]白族;扎染;设计;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8-0037-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庄雅清.大美无言,境取自然:大理白族扎染设计的美学内涵[J].天工,2023(8):37-39.庄雅清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大美无言,境取自然—大理白族扎染设计的美学内涵作者简介:庄雅清(2001—),女,傈僳族,云南鹤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一、扎染的历史简介扎染工艺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大约可以追溯到秦汉。
扎染工艺繁盛于唐代,在宋代逐渐走向没落。
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的白族人民已经掌握了较成熟的扎染技艺。
云南大理的周城村是扎染的主要产地,由《云南志》中记载的“锦文颇有密致奇采”和郑回撰写的《南诏德化碑》“大利流波濯锦”可知,早在南诏国时期,扎染已经在大理出现,当时的喜洲是闻名遐迩的锦城。
大唐盛世,经济高度发达,综合国力强盛,扎染顺应时代的浪潮也发展到了鼎盛,当时很多社会名流将扎染作为一种时尚,大量的扎染作坊相继出现。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南诏国派了一批演员去参演《南诏奉圣乐》,演员中有人穿的舞蹈服“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
但是在北宋时期,因为扎染制作极其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被朝廷明令禁止生产。
云南大理周城扎染
扎染工 艺特点: 艺特点: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 绳等工具, 对织物进行扎、 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 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 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 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 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 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 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 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 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 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 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 致。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 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 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 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追溯扎 染工艺: 染工艺: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 年的历史。 扎染在中国约有 年的历史 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 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 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 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 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 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 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 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 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 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 20世纪 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 世纪70年代 世纪 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 壁挂等。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 带、壁挂等。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 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 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一、大理民族扎染,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2 白族扎染介绍编辑本段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
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或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咱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
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
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
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
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10月26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喜州镇周城村的白族妇女段银开在给扎染布料拆线。
白族扎染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族扎染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图案,整个工序分为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等。
传统白族扎染常以大理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以蓝白二色为主色调,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
近年来白族扎染推陈出新,发展出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扎染的图案也逐渐多样化,并融入众多时尚元素。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中国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璞真的特点,成为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本文将从白族扎染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带您一起领略这一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扎染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用植物染料对布匹进行印花的技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扎染。
而扎染的技艺逐渐得到了改进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白族扎染工艺。
白族扎染具有鲜艳夺目、图案精美的特点。
白族扎染所使用的染料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如桑叶、菖蒲、蓝莓等。
这些植物染料使得白族扎染作品颜色鲜艳柔和,并且具有一定的光泽。
而且白族扎染的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和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独特,线条清晰,给人以宁静、和谐之美感。
制作扎染作品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首先是选布。
所用的布料应该是棉质的白绸布,质地细腻柔软。
接下来是设计图案。
白族扎染工艺的图案多为抽象的几何图形或是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等,设计师首先要根据需要,设计出具有白族特色的图案。
然后是浸染。
在浸染时,需要将布料浸泡在特制的染料溶液中,让布料充分吸收染料。
而后,用用特制的线索将图案部分进行绑扎。
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防止染料渗透。
而后是染色。
将绑扎好的布料进行染色,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因为需要不断地搅拌,以确保染料均匀。
最后是烘干。
将染好的布料放在通风处晾晒,晾干了以后,再进行一些后续工序,如脱胶、定型等,最后一件美丽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完成了。
白族扎染所制作的艺术品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价值。
白族的扎染技艺已经成为了中国独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云南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扎染也成为了大理地区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白族扎染——大理神韵绘于其间
白族扎染——大理神韵绘于其间“一个旅行者如果走到大理,就再也不想离开。
”在旅行家阿瑟·米兰达写的《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一书中,大理排名第三。
美国探险家洛克曾经说过,“当我行走到大理时,便不想再前行了。
”云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省,目前,大理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全州有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今天,怡美君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白族扎染。
源起扎染,古称“绞缬”、“扎缬”,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
据文献记载,它起源于黄河流域,至迟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大理布均是当时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至民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周城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白族民间传说扎染是苍山的溪水所化,或说是仙女织出带到人间,都表现了白族人民对这种工艺的珍爱。
当地人制作靛兰的方法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所载的制靛法基本相同。
扎染是当地的常用装饰工具主要有用于提取植物染料的大木桶,浸染用的木制大染缸,搅拌染料的木染棒,还有用木棍、竹杆或钢材等搭成的晒架。
过去,还有压平布料的石碾。
现在,多用烘干机、脱水机、熨烫机等现代机械工具。
白族扎染制作工序简单地可以叙述为:印花-扎花-浸染-凉干-拆线-漂洗-碾平。
印花:在白布上画或印好图样,再根据图案才能进行扎花。
一般是由美术设计人员根据民间传统和市场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创作,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蜡纸在生白布上印下设计好的图案。
扎花: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扎花是扎染中第一道关键的工序,漏扎、错扎、多扎均会影响图案成形。
没有扎紧的,浸染后图案就不清晰。
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研究综述
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研究综述摘要:扎染,是中国古老的印染技术“四缬”之一,它始创于两汉、兴盛于唐宋,2006年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是中国保留扎染传统工艺最为完成的地区,历来深受各界学者的研究和关注。
笔者根据目前在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资料,从传统工艺研究、图案纹样研究、应用范围研究、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产业化发展研究五个方面,就国内学者对白族扎染工艺的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关键词:白族;扎染工艺;研究综述一、传统工艺的研究余宏刚《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艺变革与创新》一文以周城扎染的工艺变化为研究对象,研究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历史发展、工艺流程、扎染的主要针法,在扎染的染料制作变革和制作方法研究上,作了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价格、族群集体意识、市场竞争等是影响大理扎染工艺创新的主要因素,认为融入新工艺新科技、增强传统工艺表现力是白族扎染工艺变革与创新的新路径。
林芳璐《云南白族扎染工艺的可传承性设计研究》在通过对周城村扎染工艺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从设计艺术的专业背景出发,将现代继承方法应用于产品设计,如扎花工艺、图案的染色之中,设计出具有时代风格的家居产品,并借此来探讨传统非遗工艺的可持续性发展。
《扎染工艺及其艺术性研究》《浅谈民族手工艺的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传统扎染工艺的创新与织物风格》等文献都是从扎染的传统手工艺进行思考和探究,探析扎染手工技艺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对扎染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扎染图案纹样研究对扎染图案的分析学者有对其整体多类别的图案造型进行了艺术特征及美学价值等方面的分析,也有对个别具有典型代表的图案进行了探析。
张兴莲《云南白族扎染图案的艺术特征》提出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多来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或生产生活环境,其题材类型主要分为动物、植物、几何三种,题材造型传神、夸张,构图设计讲究对称性和均衡性,色彩运用注重协调搭配,同时色彩的对比也十分明显可见,这些鲜明的艺术特征是扎染技艺区别于其它类型纺织品印染工艺的重要因素。
——手工扎染:文化传承、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
——手工扎染:文化传承、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
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
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
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
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
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2006年以及2008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国家级传承人。
2011年,海安县申请的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焦宝林被评为南通扎染技艺省级传承人。
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流传。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
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史料记载的绞缬名称就有“ 大撮晕缬、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
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绞缬织物上的针眼和折皱至今仍依稀可见,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绞缬技术。
北宋初,绞缬工艺仍然盛行。
但在宋仁天圣年间,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缬类服装,民间禁止使用缬类制品,这项规定直到南宋时期才被废除。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
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
他们在旧有的绞缬工艺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美丽的扎染传说
我再跟您回去。”这时魔鬼 于是,她把这种草采了回去,又用针线把布缝扎成花,再把草用
相传,在苍山脚下有个富饶美丽的村庄,那里绿树成荫、鲜花满山。
已经非常饿了,想着很快就 慢慢的,姑娘身上也着起了火。
因为早上刚下过一阵毛毛细雨,姑娘坐下一会后感到潮湿,就站了起
着火,就烧起野菜来。
魔鬼等着等着就睡 着了,姑娘见魔鬼睡熟 了,就用火点在魔鬼身 上,魔鬼被火烫醒,疼 得哇哇怪叫,边叫边跑,
而姑娘因为被魔鬼栓在 了一起,也无法逃脱。 慢慢的,姑娘身上也着 起了火。这时,姑娘的 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 乡亲们除害。
布延续下来,成 为了今天大理特 有的染色工艺--扎染。每家都起 挂了牦牛皮做的 避邪牌,以祈祷 全家 。
最终,魔鬼被烧死 了,变成了草,而姑娘 也英勇就义,变成了一 头牦牛保护自己的家乡。 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勇 敢的姑娘,就把她的染
这就是美丽的扎染传说, 谢谢大家!
扎染是大理的民族传统手工染色 工艺,关于扎染在大理还流传着一个 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苍山脚 下有个富饶美丽的村 庄,那里绿树成荫、 鲜花满山。那里的人 们勤劳勇敢、安居乐 业。
一天,人们正在收获秋天的果实。 突然,一阵大风卷土而来,卷走了所 有的果实。原来是一个可怕的魔鬼, 魔鬼会呼风唤雨,法力无穷,赤手空 拳的村民无法制服他。从此,村庄灾 难频频,村里的年轻姑娘经常失踪, 而结伴寻找的人有去无回,恐惧笼罩 着整个村庄。
那魔鬼说:“我不会打柴也不会坐饭。 我现在饿了,要带你回去给我做饭。” 魔鬼说着就伸手来抓姑娘。
姑娘连忙说:“魔鬼先 ”这时魔鬼已经非常饿了,想着很快就能吃饭,也就同意了。
扎染文化
凤凰县扎染艺人的几种 扎染技:
(1)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 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 或麻绳捆扎。
(2)、折叠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 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 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3)、平针缝绞法:平针缝绞法可形成线状纹样,可组成 条纹,与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线,沿设计好的图 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 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扎染的运用:
扎染的运用:
(4)、卷针缝绞法: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 斜线的点状纹样。
(5)、打结扎法:打结扎法是将织物作对角、折叠、 不同方式折曲后自身打结抽紧,产生阻断染液渗入的 作用。打结的方式有:四角打结,斜打结,任意部位 打结等。
(6)、折线夹扎法:用屏风折折叠织物,用条状木 板斜夹捆扎木板两头,可做成连续图案。
扎染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 追求自然清新的风格。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 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 和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翻新流行起来。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 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 根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 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 展。
• 特别在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 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 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 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
扎染的历史:
•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 扎染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据推测,这 种印染工艺当在夹缬之前。因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 艺较为简便,仅用针、线作工具即可。又因我国丝 织品产生较早,印染工艺也很发达,扎染与丝织面 料之结合可谓珠联璧合。 从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来看,是出于新疆地区 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如此看来,扎染这种工 艺早在东晋已相当成熟。史载唐代时,由于经济的 繁荣,扎染工艺也着实兴旺了一阵。当时著名的纹 样有“鱼子缬”、“撮晕缬”、“玛瑙缬”、“唐 胎缬”等等。色彩有大红、茄紫、墨绿等色。不过 即便在盛唐时期,能穿着扎染服饰的也只能是达官 贵族,一般的平民还是不敢问津的。宋时,为抑制 侈靡、提倡素朴、重振国运、以安社稷,政府曾下 令禁止扎染工艺的生产及使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大理白族扎染为例
� 改革开放后,
白族扎染曾一度深受日 � 韩客商的青睐, 但近二三十年, 由于白族扎染生产效率低下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曾几 度濒临灭绝�20 06 年,在当地政府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 以申遗为契机,得以保存和延续,并于 200 6 年被列为我国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1 周城村与白族扎染
1 .1 周城村概况 周城村是白族扎染的最主要产地 ,面积 4 .7族自治州大理市喜 洲镇,距镇政府 5 公里�周城村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 有着厚重的白族 农耕文化和 手工艺制作 历史,全村共 有 2 24 0 个农户, 总人口 1 0 4 00 人 ,其中农业人口 9 68 5 人,
� � � � � � � � � � � R � � � a P a I a N - a aC aH a � � � � � � � Ca S D a Ba E G T -D
LiBo ch a n
(S ch o o lo f Eco no mi cs a nd M a na ge me nt ,S h a ng h a iM a ri t i m e U ni ve rsi t y ,S h a ng h a i20 1 3 06 , Ch i na ) A a : Th i sp a pe r di scu sse s pro t e ct i o na nd i nh e ri t a nce o f Da l iBa ie t h ni c g ro u p Ti e Dy e . Fi rst l y , i td e fi ne st h e re se a rcho bj e ct a nd sco pe o f Da l iZh o u ch e n Vi l l a ge , a nd i nt ro d u ce s Zh o u ch e n Vi l l a g ea nd i t s Ba ie ch i nc g ro u pTi e Dy e .S e co nd l y , i t de scri be st h e p re se nt si t ua t i o na nd p ro bl e m so f Ti e Dy ei nd u st ry a tZh o u ch e n. Th em a i np ro bl e msi ncl u d e ch e mi ca ld y e i ng re pl a ci ng t ra di t i o na l p l a nt dy e i ng t e ch no l o gy , l a ck o fl a bo r re so u rce s,a nd i nsu ffi ci e nt go ve rnm e nt su p p o rt , e t c. Fi na l l y ,i t gi ve so u tso m em e t h o ds a nd co u nt e rm e a su re st o so l ve t h ea bo ve p ro bl e m s. K : no n -m a t e ri a l cu l t u ra lh e ri t a ge ; Ba ie t h ni c g ro u p Ti e Dy e ; ch e mi ca ld y e i ng ; pl a ntd y e i ng ; pro d u ct i ve p ro d u ct i o n
从传统到现代——大理周城白族扎染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金少萍
今日民族 ETHNIC GUIDE 2001(11) 1次
引证文献(1条)
1.卞俊鑫 浅析当代白族扎染图案的造型特点[期刊论文]-大众文艺 2009(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rmz200111012.aspx
解读
。:;一犯。
追溯周城扎染的历史,目前 没有找到文献的明确记载,据调 查材料,扎染约始于明末清初, 扎染工艺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 代代相传,成为白族宝贵的文化 遗产。
民国年间,周城的土靛染布 业异军突起,十分兴旺,在滇西一 带都很有名气,不少人从远处慕 名前来购买染好的布料,或是携 带大量布料前来加工。特别在民 国20年以后,是周城染布业发展 的全盛时期,这时全村经营染布 的竞达300多户,村民自织、自扎、 自染、自销,藉以维持生计。因染 布业较发达,在村北的本主庙(灵 帝庙)中,还曾供奉有染衣业祖师 葛和梅的塑像。由于周城自种土 靛成本低,活路精细等,曾一度冲 击了喜洲的染布业。据有关资料 统计,解放初周城村的染布业共 有317户,资本在村内所有手工业 收入中名列前茅。在300多染布户 中有30多户属于资本家经营,并
扎好的“疙瘩花”
结合,无非是以其中一种方式为 主,另一种方式为辅。
周城染布所需布料少部分是 靠村内自织的土布,村内也有不 少经营织布的农户,据解放初的 统计,有58户织布,计有450多架 织机。主要的布料则是在当地乡 村街子喜洲街、龙街、狗街、头铺 街购买。织布、染布是当时大理城 乡家庭的主要副业。大理、喜洲一
大理纺织业的盛况一直沿袭 到民国年间,还形成了以销售棉 花、棉纱、土布为大宗的乡村市 集,如喜洲街、龙街、狗街、上关 街、头铺街、右所街等。纺织业方 面的专业村也在此时涌现,即全
探析大理白族扎染技艺
谢谢观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和 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尽管扎染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 传承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制作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此外,由于现代 印染技术的冲击,传统扎染技艺的生存空间也日益受到挤压。
为了保护和传承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各界人士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 途径。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扎 染技艺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和保存,以便后人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加强扎染技艺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对扎染技艺产生兴趣,从 而为传承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探析大理白族扎染技艺
基本内容
扎染,作为一种古老的纺织技艺,在大理白族地区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白族扎染技艺以其独特的纹样、制作工艺和染色技术而闻名,被誉为“大理文化 的瑰宝”。本次演示将围绕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背景、特点、制作方法、纹样分 类、应用范围、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扎染技艺作为大理白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据史料记载, 扎染技艺在大理地区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白族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 将扎染技艺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艺术。
扎染技艺的制作过程繁琐且细致,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首先,需要选取质 地优良的丝绸、棉布等作为面料,并进行反复捶打,使布料柔软且易于扎紧。然 后,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将布料进行折叠、捆扎,并浸泡在天然植物染料中。最 后,经过充分的氧化、还原反应后,拆除捆扎物,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即可。
扎染纹样多种多样,寓意深刻。大理白族扎染的纹样可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 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主要包括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图案,表达了白族人民 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几何纹样则多以点、线、面等元素构成,简洁而抽象, 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智慧。这些纹样不仅美观,还寓意着吉祥、祝福等理念相结合,推陈出新,将其融入现代 生活用品和时尚服饰中,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这样不仅有助于 扩大扎染技艺的应用范围,同时也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 展注入新的活力。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
扎染是大理白族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主产地在大理。
扎染,古称扎花布,又叫绞缬染,是白族民间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盛唐时期由中原传入大理。
其中以大理喜洲镇的周城村最为出名。
村里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有扎染”。
1996年,周城扎染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周城扎染艺术之乡”。
扎染的方法是:将纯棉白布按不同的花形图案用手工卷缝好,不使颜色浸透,放入染缸浸泡,待染好、晾干好,再折去缝好,花纹图案便显现出来。
扎染用的大木缸可容30余挑水,一次可染土布上百件。
其染料选用本地种植的“土靛”制成。
浸染的技术、火候是扎染质量的关键,一般是三天才能染成。
同时,染缸还需置于向阳的地方,染出的布才经久不变色。
2006年6月2日,白族扎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大理的扎染作文
介绍大理的扎染作文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大理的扎染!我呀,上次跟着爸爸妈妈去了大理,那里可美啦!不过最让我着迷的,还得是那神奇的扎染。
一走进扎染坊,我就被眼前五颜六色的布料给吸引住了。
那一块块布,就像天上的彩虹掉到了地上。
扎染的师傅们可厉害啦!他们的手就像会变魔法一样。
我好奇地问一个师傅:“叔叔,这扎染是怎么做出来的呀?”师傅笑着说:“小朋友,这可复杂着呢!”原来呀,做扎染第一步要先把布折起来或者用线捆起来。
这就像给布穿上了一件“小衣服”,把它包得严严实实的。
然后把它放到染缸里去染色。
我忍不住想:这布被包起来了,染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染好之后,把布拿出来晾干,解开那些线或者展开折起来的地方,哇!神奇的图案就出现啦!有的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有的像一片片飘动的云,还有的像一群群可爱的小动物。
我看着那些漂亮的扎染布,兴奋地对爸爸妈妈说:“你们看,这多好看呀!”爸爸妈妈也笑着点头。
有个姐姐在旁边自己动手做扎染,她小心翼翼地折着布,脸上满是认真的神情。
我问她:“姐姐,你觉得难不难呀?”姐姐说:“有点难,但是很有意思!”我也想试试,就求着爸爸妈妈让我做一个。
爸爸妈妈答应了,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我学着师傅的样子,把布折好,用线捆起来,然后放进染缸里。
等待的时间可真难熬,我不停地问师傅:“好了没有呀?”师傅总是说:“再等等,别着急。
”终于做好啦!我打开一看,虽然没有师傅们做的那么好看,但是我还是特别喜欢。
大理的扎染,真的太神奇啦!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它的美。
我觉得呀,这扎染不只是一块布,更是一种艺术,一种能让人开心和惊喜的艺术。
难道你们不觉得它很神奇吗?我希望以后还能来大理,还能看到这么美丽的扎染,还能自己动手做出更漂亮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扎染古称扎缬,俗称扎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
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因此好的扎染制品便是一件极好的美术作品。
云南大理扎染是由中原传入的,目前主要在大理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制作。
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
内地扎染的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圆型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大理扎染则取材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
云南大理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素雅,质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
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
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
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
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
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
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
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
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文章归云南好礼彩云山川栏目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