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乡村规划概述
日本乡村地区色彩管控体系和特点解析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100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9 NO.6 JUN. 2021小城镇建设2021年 第39卷 第6期————————————————————————————————————————————————————————作者简介:刘隽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规划一所城市规划师,中级规划师。
柯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规划二所城市规划师,中级规划师。
龚志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规划一所主任规划师,高级规划师。
日本乡村地区色彩管控体系和特点解析刘隽瑶 柯 珂 龚志渊 石 蓓摘要:色彩是城乡风貌的重要组成要素,对塑造空间视觉效果、表达城乡特色有重要作用。
我国乡村地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风貌景观受到很大冲击,基于传统营建理念的、与环境协调的色彩构成方式受到挑战。
日本自2004年实施《景观法》以来,在城乡景观计划中延续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成熟的色彩规划理念与方法,形成了法制化、标准化、协调化的色彩规划管控体系,对于日本乡村地区的景观修复和美丽国土建设有重大意义。
本文试图解读《景观法》实施以来日本乡村地区色彩规划的管控特征和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地区色彩管控和风貌引导有所借鉴。
关键词:乡村风貌;色彩规划;色彩管控;日本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12 中图分类号:TU984.3/.7文章编号:1009-1483(2021)06-0100-08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olor Control System and Characteristics in Rural Areas of Japan LIU Junyao, KE Ke, GONG Zhiyuan, SHI Bei[Abstract] Col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hape the visual effect of space and exp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landscape of rural areas is greatly impacted, and the color composition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concept and coordin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is challenged.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scape Law' in 2004, Japan has continued the color plann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in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since the 1970s, and formed a legalized, standardized and coordinated color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landscape restoration and beautiful land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of Japa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points of color planning in rural areas of Japan since the 'Landscape Law',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or management and landscape guidance in rural areas in China.[Keywords] rural landscape; color planning; color management; Japan1 我国乡村地区的特色危机和色彩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与工业化和全球化同步推进的发展过程,使得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
最新日本乡村规划概述专业知识讲座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
马路村
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村子的四周被上千米的高山所环绕。面积166平方 公里,96%为山林。很久以前,这个村落曾经依靠 卖树富得留油。但是1979年开始,政府立法保护生 态,村民也被断了财路,村里的人也骤减。 马路村的水源完全无污染村里唯一能种植的特产— —柚子(香橙,韩国引进的品种)成了村民保护村 子的一根救命稻草。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 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02 特色及借鉴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
特色及借鉴之处
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1.注重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
日本的村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一个恒定不变的主 题——农业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始终贯穿在村庄规划建设 的各个层面,示范村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其他的村 庄更多是要靠自身发展。
03
案例
妻笼宿 汤布院
美星町 马路村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
妻笼宿
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妻笼居民致力于维护旧有驿站景观,成功地把妻笼 变成充满历史风情的观光据点。
观光客的大量涌入,不但没有破坏笼站景观,反而 更刺激了居民对保存文化遗产的行动。现在,当地 居民仍然尊重以前订立的 《妻笼驿站居民宪章》, 不兴建可以接纳大批旅行团住宿用餐的设施,以保 存原有的街道风貌。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
乡村振兴的日本实践:背景、措施与启示

乡村振兴的日本实践:背景、措施与启示【广振按】中国与日本农业经营结构相近, 文化背景相似, 日本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积累的经验对于完善中国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日本乡村振兴政策的分析, 试图阐明日本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措施, 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政策建议。
一日本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二战之后, 日本在农业领域着手进行农地改革, 确立了以超小规模自耕农为主体的经营制度。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 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 城乡矛盾日益加剧, 乡村发展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二战之后, 日本为解决粮食严重匮乏问题, 加大了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的投入, 农地生产率得到了显著改善, 粮食产量不断创出新高。
但是, 日本政府采取粮食统购统销制度, 压制农产品价格上扬, 相对于快速提升的非农部门收入, 农业相对收入下降,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955年, 农户家庭收入与社会平均收入的比例是77%, 1960年下降到了68% (速水佑次郎, 1993) , 城乡发展不均衡成为社会主要问题。
2.农业人口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20世纪50年代, 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快速向非农部门转移。
1955年至1965年, 日本就业人口从3926万人增加到4763万人, 其中, 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77.2%。
然而, 同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从1498万人下降到1086万人, 占比也从38.2%下降到22.8%。
青壮年劳动力的快速流失导致乡村出现人口高龄化、妇女化的发展趋势, 乡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严峻。
3.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冲击加剧二战之后, 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 加快了融入国际自由贸易体制的进程, 1955年成为关贸总协定正式成员。
为了促进工业产品出口, 日本采取了扩大进口农产品的贸易政策, 1959年已有43.0%的农产品品种完全开放, 196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92.1%。
日本乡村振兴的3大路径,4大措施,5个阶段,10个玩法

日本乡村振兴的3大路径,4大措施,5个阶段,10个玩法日本乡村振兴的3大路径:1. 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加强农民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福利。
同时,构建具有相互依赖和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旅游业发展: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农村生活。
通过开发农家乐、乡村民宿等农村旅游产品,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服务,进一步扩大农村经济的规模和效益。
3. 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农民参与更多的非农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创办农产品加工厂、农业科技公司等高附加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乡村振兴的4大措施:1.政府扶持政策: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减税、补贴、贷款等方式,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各项活动,帮助他们提高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2.金融支持: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金融支持,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帮助他们开展农业生产和发展乡村产业。
3.教育培训: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和管理能力,培养更多的农村创业人才,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4.创新科技:加大对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支持,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和创新,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乡村经济的竞争力。
日本乡村振兴的5个阶段:1. 规划阶段:制定乡村振兴的规划和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2.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提升农村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水平。
3. 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推动农村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加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提升农业和乡村产业的竞争力。
4. 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和推广,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的规模和效益。
日本乡村规划建设治理研究

日本乡村规划建设治理研究一、研究背景与目的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 Northam将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概括为起步、加速、稳定三个阶段,其中,稳定阶段指“现代农业化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时期。
目前,虽然中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但速度已有所放缓,城镇化率达到稳定时期的城、乡应该如何发展逐渐成为乡村研究的热点。
中国工程院“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课题组围绕“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对产业、传统民俗特色鲜明的日本京都府宇治市,以及在乡村规划建设方面有着领先地位的兵库县神户市进行了详细调查,重点研究了以下5个内容:①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农业风貌景观与存在方式;②乡村地区土地利用政策、制度、方法;③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④村民自治组织的运营与主要任务;⑤地方政府、村民自治会在乡村规划与治理方面起到的作用。
最后,结合我国乡村特征与发展趋势,提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日本第七次国土规划与乡村发展战略日本新版国土形成规划(第七次国土规划)于2015年8月正式颁布,本次规划基于对未来(至2100年)的人口发展判断结果制定相应的国土空间战略。
人口预测分为上、中、下三档(见图1),无论是哪一档的预测数据,人口较现在均出现了大幅下降,而且出现人口下降的城市将从目前的占总数20%上升至48%。
其中,本州岛北部三县、四国地区东南两县将出现严重的人口减少,减少幅度将超过60%。
人口的大幅下降势必对国土空间产生巨大影响,如乡村地区废弃地、空宅增加问题,林业、海洋等环境资源的维持与管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利用未来有限的人口盘活整个国土空间,“形成对流促进型国土空间、重视并强调地域特性”成为本次国土规划的战略构想。
对流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单个地区内部的人、物、财、情报等的多向交流;其次,是单个地区内部为了实现地域活性的城与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流动,并形成创新动力;最后,是为了支撑国土空间结构的良性发展而形成的地区间的流动。
二战后日本乡村规划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二战后日本乡村规划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周力行刘宇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在美丽乡村等乡村再造运动的发展和带动下,我国乡村土地的利用、规划以及原有环境的整改和优化等乡村建设,在取得了可观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空间利用不充分、管理不合理等问题。
相比之下,同样面临人多地少等问题的邻国日本在70多年的乡村发展、建设和再造的过程中逐渐进行着乡村土地、空间的合理规划以及环境的整改,在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建成了均衡、稳定的乡村环境。
以日本乡村规划的演变历程、发展方向和采用的方法、手段为基础,探究这一过程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以便为将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乡村;乡村规划;空间;土地;环境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4-0209-07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4.057The Enlightenment to China of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Rural Planning after World War IIZHOU Li-xing,LIU Yu(Suqian College,Suqian, Jiangsu 223800)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movement such as beautiful countryside, the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in full swing, including the use of rural land, planning and the rec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which has mad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but also exposed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space utilization and unreasonable management. In contrast, neighboring Japan,which is also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large population, less land, has gradually carried out reasonable planning of rural land and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rectif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for more than 70 years, and has built a balanced and stable rural environment while complet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thods and means of rural planning in Japa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experience of this process to China,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Key words Japanese Village;Rural planning;Space;Land;Environment作者简介周力行(1994—),男,江苏宿迁人,助教,硕士,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日本农村景观规划桉

出貨協會
開拓銷路 銷售戰略 計畫生產
農協
貨物集散場 共同育苗屋 貯藏庫.冷藏庫 機械庫
貨物集散場 大型貯藏庫.冷藏庫 資訊中心
流通計畫的方向
○ 少量 多 樣 地進 入 當 地 市場 ( 名 護 )
○ 幾種 產 品 集結 起 來 輸 往中 南 部 ─ ─產 地 化
○ 多種 少 量 地進 行 契 約 出貨 ─ ─ 產 地直 送
地區的耕地進行交換(也 可只交換利用權)。因此,D ○地區的土地改良不只應 有
大區劃,也必 須有小區 劃。另一方 面, ○ C地區目前大部分 是以大區 劃進行甘蔗
與西瓜輪作。 ○ B地區所種 植蔬菜到達 可出貨階 段時,也應 進行區劃 整理、將這
裡指定為蔬菜產地。○ C地區的部分休耕田地可進行○ D地區的用途,或者取代 ○ D
有機質的活用
耕畜結合 老人可養肉牛。自己掌握飼料來源,並 且配合自己製作堆肥,實施永續經營
甘蔗 100 坪 肉牛 1 頭
運用難得的充沛家 庭勞動力 〈家畜〉 〈家〉
豐富飲食生活 1. 由奶奶做菜,壯年夫妻可以安心下田耕種 2. 自家菜園由奶奶與爺爺負責經營 3. 爺爺出海捕海產,讓全家人享用
A-3- 8
○甘蔗皮用來敷地(防止長草) ○甘蔗每分地收成 10 噸
○土地利用 ‧甘蔗-西瓜輪作田……………1,000(坪) ‧小黃瓜-蕃茄輪作田…………1,250(坪) ‧甘蔗-西瓜-蔬菜輪作田…… 750(坪) ‧土地改良區…………………… 660(坪)
A-3- 7
某農家的農業經營
〈土地〉 〈村落〉
維持地力
○B〈蔬菜菜園〉10~20ha 利用灌溉系統與土地 交換的方式,種植可販 賣的農產品
日本乡村振兴的3大路径,4大措施,5个阶段,10个玩法

日本乡村振兴的3大路径,4大措施,5个阶段,10个玩法日本乡村振兴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议题,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制定合适的路径、采取有效措施,并分阶段逐步实施,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玩法来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将介绍日本乡村振兴的三大路径、四大措施、五个阶段以及十个玩法。
一、乡村振兴的三大路径:1. 农业发展路径: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的拓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2. 旅游发展路径: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开发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城市人口前往乡村旅游,增加乡村的旅游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3. 产业多元化路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有机农产品加工、山地水库渔业等,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多元化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留在乡村,促进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
二、乡村振兴的四大措施:1. 政策支持措施:制定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包括资金扶持、减税优惠、土地政策优化等,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
2. 基础设施建设措施: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提高乡村的交通和通信便利性,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
3. 教育培训措施:加强农民和乡村居民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 合作社组织措施:鼓励农民和乡村居民组织成合作社,通过集体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三、乡村振兴的五个阶段:1. 规划阶段:制定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2. 建设阶段:进行基础设施改善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 培育阶段: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4. 提升阶段:加强乡村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乡村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
5. 持续发展阶段: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成效

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成效何有良(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浙江杭州310026)上世纪末,日本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过疏化及凋敝现象严重、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压力日益增大、农村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为此,日本政府于1999年出台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采取措施积极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中央政府每五年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则负责编制本地区乡村振兴五年规划。
日本农林水产省牵头国土交通省、厚生劳动省、环境省、经济产业省,成立乡村振兴联席会议机制,指导地方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确保地方与中央规划的衔接和配合。
规划编制过程中尊重各方利益,包括农村居民、涉农企业、农民协脂肪酸是脂类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为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
脂肪酸不仅是肉食香味的重要前提物质,还是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依赖食物供应的营养物质。
鱼肉脂肪含量较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淡水鱼类,淡水鱼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受饲料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大些。
亚油酸和亚麻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必须脂肪酸,也是重要的风味物质。
鱼肉中必须氨基酸中EPA和DHA含量高于其它肉类,DHA俗称脑黄金,由于它是人的大脑发育、运作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可补脑、健脑、保护视力。
EPA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具有疏导清理心脏血管的作用,可防止多种心血管疾病。
4.4鱼腥味除了鱼肉品质的评价指标外,水产品本身及其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土腥味,淡水产品中的土腥味物质主要有:土臭素、二甲基异茨醇、E-2-壬烯醛、3-庚酮、8-正十七烯等物质,这些大多是受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的,和养殖水体的水质、底泥、藻类种类、投喂的饲料质量等密切相关,比如养殖在带有土腥味的藻类水体环境中鱼体吸附。
鱼肉的品质评定指标主要有上述四类,但鱼肉品质评价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摸索。
日本村镇建设规划

第32小组:罗飞武、谢冠滔
• 村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 • 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 提出要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 村庄治理试点,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 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 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 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日本农村的建筑形态更为复杂和精致,特别是在房屋内部 的结构、细节处理方面,更见一功。这一方面归因于日本 经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家居环境方面的思考与改进得 到不断积累,根本上则同日本国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 讲求生活情趣、追求精致生活的群体意识有很大关联。分 散居住的农村住区特点则同日本土地私有制和国家不主张 干涉私人生活密切相关。 在以砺波平原为代表的散居化地区,以大家庭为单位的、 沿袭数代的农居随处可见。这些住宅往往建在私人拥有的 田地,互不接壤,自成一体。当然,随着日本国内农田整 备事业的展开,政府在规划过程中也逐渐注重地区性的整 体规划,开始兴建一些类似中国国内新城镇性质的社区, 不过在比例上尚显微小。 此外,以功能划分的住区的建筑形态也是一大特点。普通 农居住家往往辟有单独的工具房、仓库,以供堆放杂物; 而家居住房则单建他处,与其他功能用房有明显的距离空 间,以利提高家居生活标准与美感。而防震的需要则为日 本农具“低矮化”的特点写下了最好注脚。
• 5.村落排水设施 在实施村镇综合建设制度的初期,主要兴建 排水渠,以排泄污水或雨水,进入80年代后,生 活排水再加上农业排水使水渠发出难闻的气味, 不但成为蚊蝇的滋生源,也成为环境的污染源, 加强污水的处理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近 几年来建设村镇下水道成为村镇建设的主要项目 之一。村镇村落的下水道普及率虽然还低于城市, 但普及率在急剧上升。村镇下水道一般以村落为 单位修建,并通过小型处理场进行污水处理,也 可根据需要,几个村落共设一所污水处理场。处 理后的水质需要满足环境法规定的排放标准,如 再生为农业用水,还必须符合农业用水的标准。 由于处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水在村落附近排放,有利于当地的 水土保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日本乡村规划经典案例赏析

日本乡村规划经典案例赏析古川町,一个位于日本关西歧阜县的山城小镇,全城人口只有一万六千人。
四面翠绿的山脉及清澈的溪水,环抱着与世无争的山居岁月。
这风光明媚的小镇,最令人称道的倒不是四周的自然景观,而是历经四十年持续不断的社区营造。
古川町的全体居民例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其成功多样的社区总体营造活动及成果,获得了日本的故乡营造大奖,也是古川町是日本社区营造成功的典范之一。
但日本的乡村并不是一直如此那么以前什么样?和我们现在一样古川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除了天然景观外,还有一条流经市区中央的濑户川。
一九六零年代的濑户川受到极严重的污染,不仅外观上有碍观瞻,更散发出扑鼻的恶臭,深深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经由町长的执着,发动了“使社会更光明,使街道更美丽”的运动,企图用绿化美化的方式来改造周遭环境,借着建立认同→形成责任感→达成共识→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企图透过全盘性规划来达成小区总体营造的目标。
古川町市区中央的濑户川是江户时代所挖掘出的人工渠,宽约1.5公尺,在1960年代,由于工业污染的造成古川町的淤泥满沟,脏乱不堪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地居民全体总动员,一起拿起水桶清理。
这项“使社会更光明,使街道更美丽的运动”获得热烈回响,古川町的小区改造运动因而萌芽,且共同把三千多只鲤鱼养的肥肥的,鲤鱼逆水而上的优雅姿态令人驻足,更不可思议的是居民还可用水沟里的水来洗手,清理庭院,沿岸铺着石板步道,是条宁静的散步街道。
在日本,锦鲤被称为“国鱼”,意寓吉祥欢乐,还象征着和平、友谊,常常出席各国的世界博览会。
因为锦鲤的出现,当地居民们开始重视起濑户川的环境来,每户居民从自家门前做起,晨昏两次固定清理河中的垃圾。
到了冬天,大家还要一起把锦鲤打捞起来送到较深的水塘里过冬,籍此,居民会再次合力彻底清理水塘,待春天再把锦鲤放回。
这样,养锦鲤成了当地居民共同的事务。
40年来,古川这个地方,在每一次改建时,匠师都想营造出不会输给邻居的建筑,光是古川町内,在1986年时就有123位飞驒匠师,在人口16,500人的聚落中,每130人中就有一位匠师,这个数字直到今天都没有发生变化。
日本乡村振兴战略概况

日本乡村振兴战略概况近年来,日本正致力于乡村振兴。
该战略的目标是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旨在平衡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地方产业:政府鼓励创业者在农村地区创业,并提供财政援助。
2.保护环境:政府提供补贴,以帮助农户购买环保设备和进行环保改善措施。
政府此举旨在保护农民的生计,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3.提升基础设施:政府承诺提升乡村的基础设施,以便更好地连接乡村和城市。
4.培养年轻农民:政府鼓励年轻人来到农村地区,在那里创业,并提供财政支持。
政府策划培养年轻农民的计划,以保证未来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5.提高观光业:政府倡导农村旅游,鼓励人们到农村进行休闲和体验生活。
政府扶持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以吸引游客,不仅刺激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在解决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政府采取措施,提高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并保护环境及文化遗产。
通过这些举措,政府希望提高农民的生计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
同时,政府还鼓励创业者前往农村地区,支持培训年轻农民。
乡村振兴的成败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历程自1990年代以来,日本农村社会和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挑战。
其中一些挑战包括老龄化、年轻人移民城市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于2002年推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实力。
战略的第一阶段在2002年至2006年实施,期间政府鼓励农村事业的多样化和新生产活动的出现,推行小农户到大农户的扩张和合并,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化和销售,盘活土地资源,发掘旅游业、民俗文化、废弃物利用等新兴业务领域。
该战略的第二阶段从2007年到2011年实施,政府提高了对农林渔业的投资,实施了采用现代科技的农业和畜牧机械技术推广项目,公共设施建设增加到包括网络通信设施和水和环境工程等各个方面。
日本乡村发展历程框架3

一、概述纵观世界各国,无论国情如何特殊、自然禀赋如何迥异,历史的进程终就会将其拉回共同的发展规律中来。
而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其乡村发展历程具有普遍共性,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岛国,但却拥有与欧美国家相当的城市化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城乡1发展经验。
追溯其发展历史,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实现富国强兵,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带动城市化起步,乡村开始发展变革。
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围绕农地制度、农业政策以及农村管理体系等方面不断改革,最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1898‐2011年日本城市化率的变化日本的乡村发展历程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1)第一阶段的工业化、城市化起步阶段,改革旧的领主土地所有制2和农村的管理体制,实行“町村合并”,同时改良传统的农业技术;(2)第二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初始阶段,废除封建农地制度,建立自耕农制度,改善租佃关系,建立资本主义农地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3)第三阶段城市化加速阶段,工业化基本完成,进行持续的技术改良和创新,逐步形成了适应于日本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1日本城乡划分:通常以人口为指标,将人口集中地区称为城市,其他地区则定义为乡村。
日本实行两级地方行政区制,一级行政区有都、道、府、县(1都、1道、2府、43县);二级行政区有市、町、村。
除北海道外,日本的都、府、县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系统。
2 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天皇所有,领主领有土地,有使用权但是没有所有权和买卖权(有点类似于中国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效率大幅提高,加速了农民的离农化和兼业化;(4)第四阶段城市化成熟阶段,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乡村发展追求乡村生活魅力、谋求可持续发展。
本次研究试图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出发,基于日本各阶段不同的城乡发展环境,总结乡村演变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当前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日本农村规划的法律制度及启示

农村规划C o u n t r y s i d e P l a n n i ng42【摘要】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日本农村规划的法律制度,概述了日本的规划行政以及规划法的结构,阐述了农村规划相关法律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并着重针对《农业振兴地区整治建设法》和《村落地区整治建设法》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解释了日本农村综合整治建设规划的法律依据。
同时提出了对我国农村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农村规划;规划行政与规划法;农业振兴地区整治建设法;村落地区整治建设法LEGAL SYSTEM OF COUNTRYSIDE PLAN-NING IN JAPAN WANG Lei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about the legal system of countryside planning in Japan, and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Japa-nese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and Planning Act, and elaborates the background, objectives, contents of the laws related to countryside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laws. Then it analyzes the Agri-culture Promotion Area Act and Settlement Area Re-development Act and explains the legal basis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plan.At last it presents enlightenment to the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KEYWORDS: countryside planning;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and planning act; Agriculture Promotion Area Act; Settlement Area Redevelopment Act目前,生活在日本农村地区的居民(包括农户、非农户、儿童、老年人等),其生活来源和生活方式渐趋多样化,对生活与生产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日本农村规划的历史、方法、制度、课题及展望

日本农村规划的历史、方法、制度、课题及展望作者:【日】系长浩司来源:《小城镇建设》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介绍了日本农村空间的特征、历史变迁和农村规划的演进,并结合笔者实际参与的多个农村规划案例,阐述了农村规划的方法。
笔者认为,农村规划想要对农村有所贡献,在规划方法上要促进居民参与、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农村规划;课题;展望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4.00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章编号:1002-8439(2018)04-0010-04 文献标识码:AHistory, Methods, Institutions,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of Rural Planning in Japan: Public Participation, Landscape and Eco-villageKoji ITONAGA Translated by SONG Beijun[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countryside and the evolution of rural planning in Japan. The methodology of rural planning is advanced with some case practices by the author. Finally to promote public participation,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eco-system conservation is the key method to contribute rural development for rural planners and rural planning.[Keywords] rural planning; research issues; forecast笔者曾做过从建筑到农村规划等领域的研究,涉及到农村地域与自然及农业并存的可持续生态农村集落规划;此外15年前在大学校园里启动了生态校园项目,这个项目至今仍在运行(见图1)。
日本的城乡统筹发展

中国改革报/2007年/5月/23日/第006版借鉴与接轨日本的城乡统筹发展郭建军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以追赶发达国家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工业。
由于片面追求发展工业,引发了工农收入和城乡差距拉大等倾向,1959年农民的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市民的60%;同时导致农村人口急剧流向城市,传统的村落社会迅速崩溃。
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把缩减工农之间收入差距作为基本法的目标之一。
1967年政府又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出台谋求解决产业均衡发展、区域均衡发展、适应国际化解决发展趋势、缩小城乡差距、消除环境污染等一整套政策措施,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目标。
主要内容日本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农民收入多元化和政府补贴来增加农民收入;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注意改善农业的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农村工商业。
日本政府适时地制定了一系列开发计划与法律,以促进农村工商业的发展。
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制定了《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与《工业重新配制促进法》等,促使工业由大都市向地方城市和农村转移,农村地区涌现出了许多大企业的卫星工厂或分厂。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运用财政支付大量投资,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整治、农村生活环境整治,以及农村地区的保护与管理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日本于1961年制定了《农业基本法》,使其达到与其他产业劳动者基本均衡的水平为首要政策目标。
1962年和1970年先后两次修改《农地法》,废除土地保有面积的上限,撤销对地租的限制。
1975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农业振兴区域条件整备问题的法律》,允许农民经过集体协商,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条件,自由签订或解除10年以内的短期土地租借合同。
现代日本乡村振兴政策推进及乡村治理

2021年第2期(总第307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7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日本乡村振兴政策推进及乡村治理丛㊀晓㊀波(日本创价大学创价教育研究所ꎬ东京都192-8577)摘㊀要:日本城市化过程中ꎬ都市与农村发展中的分离性导致了一些明显的社会问题ꎬ包括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㊁人的活动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矛盾㊁不同地域间的贫富差距以及人与人的疏离等ꎮ针对日本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ꎬ战后日本乡村振兴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ꎮ这些政策使日本乡村治理呈现出基于幸福的乡村振兴理念㊁强调整体的系统化治理㊁保持社会和谐三个主要趋势ꎬ极大地促进了日本乡村社会的发展ꎮ关键词:日本ꎻ乡村振兴ꎻ社会政策ꎻ乡村治理中图分类号:C9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2-0034-08作者简介:丛晓波ꎬ1972年生ꎬ日本创价大学创价教育研究所教授ꎮ㊀㊀很多日本人觉得 现在的中国很像曾经的日本 ꎬ反过来讲ꎬ未来的中国 也许 是现在的日本ꎬ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规避现在日本面临的问题㊁比其发展得更好?日本乡村振兴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主要集中于战后ꎬ因此本文中的 现代 主要指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ꎮ无论是现代化发展经历还是乡村振兴实践ꎬ日本的乡村发展经验既是东亚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一部分ꎬ也是我们反省现在和建设未来的有益参考ꎮ㊀㊀一㊁日本乡村政策的战后推进过程及问题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不同ꎬ日本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了 都市 及与之相分离的 地方 (地域)结构ꎮ 地方 又被称为 集落 村 大字 或 市町村 ꎬ因此ꎬ我国 农村 这一概念在日本学界则被理解为除中心都市以外的 地方 (地域)[1]ꎮ战后日本乡村振兴政策经历了一个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而不断变化丰富的过程ꎮ与经济发展经历的 高度经济成长期 (约1960 1975年)㊁ 安定成长期 (约1975 1991年)及 低成长期 (1992年以后)三个阶段相对应ꎬ战后日本乡村政策分别经历了 基本法农政期 (约1961 1969年)㊁ 综合农政期 (约1970 1976年)㊁ 地域农政期 (约1977 1985年)㊁ 国际化对应农政期 (约1986 1991)以及 新政策 (1992年以后)五个时期[2]ꎮ1961年制定的农业基本法(也称旧农业基本法)缘于地方经济完全依赖于第一产业即以农业为中心的时期ꎮ据1960年的人口调查ꎬ户口9成以上是农民的集落占全国的4成ꎬ一半以上是农民的集落占9成ꎬ在这种情况下ꎬ农业问题就构成了地方问题ꎮ1961年农业基本法的主要目标是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地位ꎬ所以包括农业生产种类的扩大㊁农业生产力的提高㊁农业产量的增加等必要的生产措施ꎬ以及诸如农业用地的合理化㊁农业经营的现代化等措施ꎻ另外ꎬ也包括农村的交通㊁卫生㊁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从事农业人员福利的提升等ꎮ旧农业基本法主要围绕从事农业人员福利的提升展开ꎬ而非单纯的农村地方政策ꎮ不过ꎬ从1970年开始ꎬ随着农村地区混住化的进展ꎬ农业集落的农户比率逐渐下降ꎬ到了1990年前后ꎬ集落内农户和非农户的数量几乎相同ꎮ农村地区农户的减少使原本基于农业问题即农村问题而出台的旧农业43基本法不再适用ꎬ这样日本政府开始了农村地域政策体系化过程ꎬ并且在1999年制定了«食料㊁农业㊁农村基本法»也称新农业基本法ꎮ新农业基本法主要体现了 确保国民食品供给 农业㊁农村多种功能的发挥和维持 农业的持续发展 和农村的振兴 四个基本理念[3]ꎮ在综合农政期ꎬ主要制定和实施了«关于综合农政的推进的阁议决定»(1970年)ꎬ«农村地域工业等导入促进法»(1971年)农村整顿事业制度化ꎬ即农村基础综合建设试行事业实施(1972年)ꎮ在地域农政期ꎬ主要制定和实施了80年代农政基本方向(1980年)和集落排水建设事业的单独设立(1983年)ꎮ国际化对应农政期主要制定了面向21世纪农政的基本方向(1986年)ꎬ1991年更名为 农业农村建设事业 ꎮ1992年公布 新政策 ꎬ1993年同意签署 GATT乌拉圭农业 贸易协议ꎬ1993年制定特定农山村法和环境基本法ꎬ1994年通过 UR农业协议关联对策大纲 内阁会议决定和适应新国际环境的农政展开方向的意见报告ꎬ1998年通过了 食品 农业 农村基本问题调查会的咨询报告 ꎬ1999年制定了«食料㊁农业㊁农村基本法»即新农业基本法ꎮ新农业基本法的制定进一步确立了农村地域政策在农业政策中的地位ꎮ为了实现这一方针ꎬ第二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 食品㊁农业㊁农村基本计划 ꎬ这个计划把力图实施农村振兴的新农业基本法分解为农村的综合性振兴㊁中山间地域的振兴和都市与农村的交流三个部分ꎮ农村的综合性振兴以加强生活环境的整顿及提高福利为目标ꎬ不仅是农业的振兴ꎬ而且包括交通㊁信息通讯㊁卫生㊁教育㊁文化等生活环境的配备整顿和整体福利的提高ꎮ中山间地域的振兴是指在问题突出㊁各项功能低下的中山间地区ꎬ通过培养人力资源维持农业生产活动ꎬ防止发生放弃耕作并进行多种功能激活ꎬ导入中山间地域等直接支付制度ꎮ2005年ꎬ日本政府为提高国民对乡村多种功能的期待㊁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景观的期盼㊁对渗透着传统文化的个性化空间的理解ꎬ对 食品㊁农业㊁农村基本计划 进行了修改ꎮ2007年 农地㊁水㊁环境保全提升对策 开始实施ꎬ同年ꎬ农山渔村振兴法出台ꎬ为促进定居及都市交流的农山渔村振兴ꎬ日本政府对地方公共团体制定振兴计划给予资金支持ꎮ2010年民主党进一步修改了 食品㊁农业㊁农村基本计划 ꎬ提出食品自给率50%的目标ꎬ导入户别所得补偿制度ꎬ确立按照消费需求进行生产的体制ꎬ推进以农山渔村振兴的第六次产业化相关政策和有关食品㊁农业及农村的政策实现一体化转换ꎮ2011年ꎬ环境保全型农业直接支付对策分立ꎬ2013年发表 农林水产业 地域的活力创造计划 ꎬ2014年制定了多种功能法ꎬ2015年ꎬ再次修改 食品㊁农业㊁农村基本计划 ꎬ在坚持 活力创造计划 基础上ꎬ形成了促进农业和食品产业成长的产业政策和推进农业农村多方位功能的维持和发挥的地域政策ꎬ形成了多种支付制度推进ꎬ地域资源维持和继承ꎬ基于灵活使用地域资源的雇佣方案及所得创新ꎬ都市农村交流㊁向农村迁移定居为支柱的基本方针[4]ꎮ日本城市化过程一个最大的特征是 分 ꎬ即分离ꎮ分离使日本摆脱了巨大经济负担ꎬ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以都市为重心的工业现代化ꎬ都市工业的迅速崛起为日本现代化积累了第一桶金ꎬ日本社会的发展进入崭新阶段ꎮ 分 的方式固然有利于集中优势突破落后局面ꎬ然而ꎬ 分 也不可避免地以某些滞后为代价ꎬ这些代价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很难避免的问题ꎮ包括都市与边缘地区发展的不平衡㊁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矛盾㊁不同地域间的贫富差距以及人与人的疏离ꎮ莲见指出ꎬ使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社会成为问题的是60年代工业和农业的不均衡发展ꎬ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命运曲折的农民阶层的分解为源头ꎬ围绕农业而产生的严峻问题波及整个农业社会ꎮ20世纪60年代以来兼职副业持续增加ꎬ农业人口不仅大量流失ꎬ而且农户数量也在逐渐减少ꎬ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ꎬ甚至有日益严重的趋势[5]ꎮ石井在1989年度农村计划学会基调报告中使用了 集落 一词ꎬ用以界定 农山村 这个特殊对象ꎮ农山村集落包括各种类型: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ꎬ日本列岛南北狭长ꎬ从北海道到冲绳风土各异ꎻ从地形条件来看ꎬ有山村㊁农村和渔村的不53同ꎻ从农业经济的角度看ꎬ存在着 都市农业 近郊农业 纯农村 以及 过疏山村 等经济发展意义上的差异ꎻ从耕种的种类上看ꎬ存在着乳业地区㊁水稻地区㊁高原野菜地区和近郊蔬菜栽种园艺地区的不同ꎮ这些不同使集落空间各自形成了如集村 散村 及 块村 等保有鲜明空间形态特征的发展形式ꎮ集落的空间都拥有天然丰富的绿色ꎬ但也面临着三个共同的课题:一是以 过疏地区 为代表的人口的减少ꎮ虽然都市农业地带和一部分近郊农村地区的人口有增加迹象ꎬ但只是相对都市居住者而言ꎬ其实农业的骨干人员和中坚力量明显地在不断减少ꎬ因为人口减少使维持日益困难的山村更多ꎮ二是全国性的农业萧条问题ꎮ一方面为稳定农业发展推行 减反政策 ꎬ另一方面由于贸易摩擦产生了大米㊁橙子㊁牛肉等供应不稳定的问题ꎬ进而导致农产品自给率低下ꎮ由此产生了以下后果:农民们经常兼顾其他产业ꎻ随着农业骨干人员的高龄化ꎬ后继者问题㊁劳动力馈乏问题等日益严峻ꎻ同时ꎬ适合婚龄的女性进入都市谋生ꎬ使集落内大龄单身男性数量增多ꎬ虽然通过国际婚姻有所缓解ꎬ但问题依然不容乐观ꎮ表面上ꎬ都市和近郊农业地带看上去也拥有较为丰富的经济生活ꎬ然而毫无疑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价的高涨ꎬ并不是农业自身的兴盛ꎬ毋宁说其反而证明了农业的萧条ꎮ三是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完备ꎮ医疗设施㊁各种公共设施㊁自来水管道的上水和出水㊁运动场及公园绿地等生活基础设施跟都市一样存在着相同的整顿扩充问题[6]ꎮ筑波大学的田林指出ꎬ1990年以后的日本原本承担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于兼做副业而出现较强的脱农化倾向ꎬ而且农业引起的环境问题㊁农业从业者不足现象㊁水稻的生产调整㊁进口农产品的竞争㊁粮食自给率的下降及农村本身的衰退等问题均日益突出ꎮ㊀㊀二、战后日本乡村治理特点从战后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推进的乡村政策来看ꎬ日本乡村治理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整和完善的过程ꎬ这个过程显示出日本乡村治理的若干趋向ꎬ总体来说ꎬ包括三个方面ꎮ1.基于幸福的乡村振兴理念日本农村政策推进的过程也是人们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ꎮ从历史上人们对于幸福的思考过程来看ꎬ幸福涵盖了 何为美好人生 (goodlife)的认知追问与对生活美好的体验感受(hap ̄piness)两层内容[7]ꎮ幸福的主体是人ꎬ人的主动性蕴含巨大能量ꎬ人的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ꎬ基于幸福的社会发展框架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推动力ꎬ保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价值性ꎮ安藤认为ꎬ地域振兴应该是基于内发性的自主发展ꎬ以当地为根本向外推展ꎮ地域振兴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当地人及其状态ꎬ尤其是具有活力的骨干和各层代表的团结合作ꎮ农村政策制定的依据是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ꎬ政策的实施使人们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ꎮ桂等人研究了提高地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ꎬ他指出ꎬ之前来自于家庭和工作的满足就能够使人获得价值感ꎬ然而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在ꎬ影响地域生活质量的因素还有收入㊁居住环境㊁健康㊁生活保障㊁趣味和闲暇㊁朋友㊁消费等ꎬ尤其对老年人来说价值感的满足与 健康地老去 密切相关[8]ꎮ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表现得丰富而具体ꎬ 幸福 包括自然的美好ꎬ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ꎮ片田㊁浅田的研究表明ꎬ混住化社区中新旧居民对地域的好感均受共同体评价的影响ꎬ除了各种基础设施及生活便利程度ꎬ还受地域共同体的运营措施㊁居民的自发性参与活动因素的显著影响[9]ꎮ宫田等人指出ꎬ地方居民认同的市街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构造是不同的ꎬ所谓的舒适环境首先是市街样貌和农村景观ꎬ然后是清新的空气㊁清净的河水㊁绿化及富饶的自然㊁没有噪音的干扰及生活的安全和便利[10]ꎮ青木等人从安全㊁安心及便利维度分析了对社会资本整顿满足感的结构方程模型ꎬ发现大都市与农山村具有地区差异性ꎮ在有关安全的满足感方面ꎬ以对自然灾害和事故㊁突发事件的安心感为核心ꎬ两地区具有类似结构ꎮ有关安心㊁便利的满足感方面ꎬ两地区在经济环境㊁教育环境㊁日常出行㊁日常服务方面显示出一致性ꎬ但在医疗㊁卫生㊁福利㊁休闲娱乐及高级服务设施(如商店㊁餐饮店等)方面显示出63差异性ꎬ这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欲求具有一般性ꎬ但也因时因地发生变化[11]ꎮ除了社会关系与环境ꎬ 幸福 也包括人的自我存在感的确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ꎮ国光㊁津田等通过对各种实现农村振兴的地域保全因素的分析ꎬ认为地域振兴程度由居民对地域各项活动参与程度决定ꎬ这一倾向非常明显ꎬ地域振兴水平随着居民满足度的提高而加强ꎬ同时ꎬ还有助于如农用排水系统等地域资源的共同管理[12]ꎮ京都大学的坂本在农村计划学学术交流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ꎬ人类的历史可以看作是 生 的保全㊁充实及丰盈的过程ꎮ 生 包括生存㊁生活及人生三个含义ꎬ生命的保全是指健康ꎬ生活的充实是指在保证物质生活的同时保持自然及社会的内在关系ꎬ人生的丰盈是指人类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ꎮ人类通过所有的时代始终如一地在追求这样的生ꎬ这些追求的方法和实现形态也构成了历史ꎮ迄今为止ꎬ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㊁工业社会两种形态ꎬ目前正在由工业社会向未来的福祉社会转换ꎬ因此农村计划学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综合福祉ꎮ所谓的综合福祉ꎬ是指人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欲求的整体满足ꎬ总福祉的极大化是指人的自由的增强过程ꎮ对于现在农村地域居民而言ꎬ总福祉是指生活基础设施的强化㊁生活环境的整顿㊁生活文化的提高[13]ꎮ2.强调整体的系统化治理日本农村和地方治理的过程也是农业发展㊁农村振兴的过程ꎮ1961年的旧农业基本法非常重视农业发展ꎬ也包含改善农村的交通㊁卫生㊁文化等环境设施以及改善从事农业人员福利等内容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政策强调ꎬ生活改善方面的治理不仅致力于从事农业人员福利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ꎬ也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综合整顿和农村环境的改善ꎮ1999年的新农业基本法中的四项内容也作为一个整体被明确ꎬ即随着国家对国民农业和农村的深入关注ꎬ为实现健康的㊁有富余的生活而促进都市和农村的交流ꎬ推进市民农园的整顿等其他必要措施[14]ꎮ20世纪80年代开始ꎬ很多学者提出农村和地方治理的系统化问题ꎬ关于农村建设的系统化主张趋于完善ꎮ藤井在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农业及农村危机后ꎬ指出农业结构的改造必须依赖于综合政策ꎬ对农业的认识也必须有包括农村在内地方社会整体合作的意识ꎮ农村不仅是农业生产地ꎬ也是农户生活的地方ꎬ农村与地方社会密不可分ꎮ关于人ꎬ他主张农村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传统人际关系与强调相互协作的现代方式的结合ꎬ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ꎬ以及在自发构想共同生活㊁作为地方社会居民生活的基础上发展个体的个性ꎮ同时他又强调富有浓郁风土特色和基于农业振兴㊁生活环境整顿㊁社会组织及地方运营为一体的农村建设[15]ꎮ小田切主张ꎬ地方建设应该兼具内发性㊁综合性㊁多样性和创新性ꎬ应清晰地关注 主体 场 和 持续条件 三个要素ꎮ 主体的形成 是指生活标准建构ꎬ形成主体是指建设地域为解决各种地域课题而具有的当事者意识ꎮ围绕自身生活独特的价值观的重构在包括农村在内地域建设的结构中格外重要ꎮ 场 是指生活的结构及样式ꎬ包括无形的和有形的两种ꎮ无形的场是指人们在某一地域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地域共同体的状态ꎬ有形的场是指地域医疗㊁教育㊁生活交通等维持农村生活的基础性公共设施ꎮ不过有形与无形并没有明确界限ꎬ比如设立地域的共同体组织㊁以服务于高龄者购物或弱者为目的的地域共同商店等实践都非常活跃ꎮ 持续条件的形成 是指资本ꎬ即资金及其循环ꎮ农业的萧条加上农村企业由于合理化和撤退使非农林业收入锐减ꎬ进而使支撑其发挥作用的公共事业缩减及不稳定ꎬ农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ꎮ所以ꎬ为保证村民定居ꎬ扶植不依赖公共事业的地域产业再次成为课题ꎬ另外不仅仅是资金的获得ꎬ资金在地域内的流通和循环方法也非常重要[16]ꎮ系统化治理是实现幸福理念的基本途径和实践保证ꎮ为建设富饶美丽的农村ꎬ创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农村社会ꎬ1982年成立了日本农村计划学学会包括社会学㊁经济学㊁法律㊁建筑㊁土木㊁绿化㊁地理及环境科学等多学科ꎮ坂本认为ꎬ农村计划是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㊁并介于中间的研究领域ꎬ研究对象包括农业和农村在内的生产和生活空间ꎮ为了实现基于 总福祉 的73价值目标ꎬ他主张在经历村落共同体㊁个别化(意识与行动的个人主义㊁功利主义ꎬ技术与经营的专门化㊁一季化㊁个别经营主义化㊁功能主义化㊁家庭生活的核心家庭化等)的地域组织系统后ꎬ现在应该进入 新农村地域组织 建构阶段ꎮ新农村地域组织系统体现出地域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性特点ꎬ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土地㊁水㊁气候及植被)㊁文化资源(资本㊁技术㊁制度㊁组织㊁惯习㊁信息等)以及人力资源(劳动力㊁智力㊁体力㊁活力)ꎮ这些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技术㊁经营㊁流通㊁社会及行政等各个组织系统形成复合的㊁多层次的地域复合体ꎮ富田认为ꎬ国土是科学所有分支领域和现象的经营地ꎬ所以科学对现象的研究是否准确ꎬ会自然地投射到国土的状态上ꎮ筑波大学田林认为ꎬ现代农村空间作为生产空间的性质正在减弱ꎬ而作为消费空间的特征日益增强ꎬ这种状态可以理解为农村空间的商品化ꎮ简言之即农村地域资源的活用ꎬ这些资源包括地域居民日常的生产活动㊁产业㊁景观㊁环境㊁生活形态及各种活动ꎮ现代日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包括农水产物的供给㊁休闲娱乐与观光㊁都市居民的农村暂住以及通过农村景观环境的维持和社会文化评价下生活质量的提升等类型ꎮ他根据各地农村资源而划分了现代日本错落多样的空间构成[17]ꎬ这些空间体现了现代日本农村的系统化特征ꎮ3.保持社会和谐的乡村振兴推进策略和 即和谐ꎬ既是东亚特色ꎬ也是东亚的文化理想ꎮ无论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实践ꎬ日本乡村振兴都体现着和谐精神ꎬ这种和谐的内涵的丰富性缘于日本学者对农村的理解ꎮ元衫认为ꎬ农村空间是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一体化的复合空间ꎮ东京大学的生源寺指出ꎬ这些年来关于农业和农村的讨论一个重要的成果是重新认识了农业在生产农作物的同时ꎬ也重构了国土和环境ꎬ农作物和国土㊁环境间的协作生产是农业的一个本质性功能[18]ꎮ和谐的乡村振兴推进首先应是坚持与自然环境的共生ꎮ然而近代社会的机械化和化学化彻底改变了自然环境ꎬ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生态景观ꎮ农业技术㊁生活方式的变化割断了社会与自然的共生关系ꎬ人类扩大资源供给的同时自然环境也被人们所伤害ꎬ并且因为人类活动的失控导致二次自然难以稳定ꎮ从地域性的经验文明到全球化的现代科技文明ꎬ 技术人类社会 应该从探讨国土之美入手ꎬ从检验中做出总结ꎮ作为技术人类的丰富性首先在于重新回应对国土之美的感受ꎬ因为它与健全的国土环境的维持和保全相关联[19]ꎮ经过现代化稳定发展的日本农村逐渐被新型共同体所代替ꎬ越来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和协作ꎬ由此元衫认为ꎬ农村政策有必要重新考虑居住环境的舒适性ꎬ并把由血缘社会向地缘社会㊁再向好缘社会(即自觉化了的共同体)的转化纳入进来ꎮ因为着眼于土地改良措施的国土保全㊁环境保全这些公共性问题ꎬ激活地域集落的共同体活动成为目标ꎬ与以往强调硬件设施不同ꎬ把重心放在软件事业方面的制度得以实行ꎮ近年来ꎬ这些新制度要求非农户的地域居民在自主合作和协作基础上ꎬ重新建构代替原来集落功能的新型共同体功能[20]ꎮ日本城市化的过程是中心都市与地方分离又重新融合的过程ꎮ据秋津整理ꎬ在认同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的定居构想后ꎬ加强和促进都市与地方合作的内容第一次正式表述是在1978年的«地方都市的协作»中ꎬ1990年以后 都市与农村的交流 的表述越来越多并被重点强调ꎮ农业研究中心的长谷山从新角度思考农村与都市的共生问题ꎬ指出农村新发展的可能性是与都市的共生ꎬ共生的关键在农村ꎬ尤其是重新确立农村价值体系ꎬ包括农村居民的开放意识㊁都市居民对农村和农业的再认识㊁农村居民的主动性与主体性㊁农村被有效建设的同时都市居民也获得同感等[21]ꎮ神户大学星野认为ꎬ日本国民对于农业和农村所具有的多种功能高度关注ꎬ特别是保健修养㊁人格形成以及包括节日㊁地方特色㊁传统艺术的保存与继承在内的社会文化功能ꎬ对很多都市人都极具魅力ꎮ通过调查ꎬ他进一步发现由于相互需要ꎬ都市与农村的交流空间有很大潜力[22]ꎮ小山等考察了农村与都市交流措施的类型ꎬ对157个市町村调查后把农村与都市交流的类型归纳为学习型(山村留学㊁自然教师㊁修学旅行)㊁生活体验型(收获体验㊁文化体验㊁农业体83验㊁加工体验㊁工艺体验)㊁接待型(农家住宿㊁村内观赏㊁交流会㊁乡土饮食)㊁展览会与集会型(都市集会㊁特产展览会㊁乡民集会)㊁顾客型(特产送货㊁宣传邮寄㊁业主)㊁体验设施整顿型(出租农园等体验设施整顿)㊁一般设施整顿型(住宿设施㊁贩卖设施㊁餐饮设施)㊁观光设施整顿型(业余㊁休闲㊁文化)以及各种设施的活用等[23]ꎮ小田切把都市和农村交流循环的功能比喻为 镜子 和 宝贝 ꎮ这种交流循环涉及生活标准的建构ꎮ如果是经过有意识地建构ꎬ交流活动就可以具有使和农村的价值通过都市居民的眼光得到检验改善的效果ꎬ这样ꎬ都市是 镜子 ꎬ照出农村的 宝贝 ꎬ可以称之为都市农村交流的镜子效应ꎬ通过参加农村活动和民宿ꎬ都市居民不仅可以放松身心ꎬ而且可以深入理解农村的地域特色ꎬ甚至参与农村地域建设ꎬ都市居民的农村空间(暂时居住)和农村生活及在农林业生产中的新发现和想法反而关系到农村方面(东道主)的地域再评价ꎮ把都市与农村交流作为产业来考虑ꎬ就会产生与一般旅游观光不同的附加价值ꎬ获得更多的生长点ꎬ在这个意义上ꎬ交流活动可以成为 交流产业 ꎮ太田原在 成熟社会的农业和农政 中提出ꎬ日本现代农业和农村政策应该体现多种和谐ꎬ至少包括所得政策㊁环境政策㊁农产品的品质政策ꎮ农业保护政策应保护农村环境和多种功能而有利于农业人口稳定ꎮ农业开发政策不仅要针对农业从事者ꎬ而应该面向居住在农村的所有成员ꎬ农村不仅仅是农业从事者的居住地ꎬ也应该成为更多人舒适的生活空间及缓解㊁消除由于工作和学习产生的疲劳而进行的修养娱乐空间ꎮ农产品不仅要保证稳定量的供给ꎬ也应该强调质ꎬ要推进有机农业㊁量的削减及质的改良ꎬ从刺激生产的黄色政策过渡到保全环境的绿色政策ꎮ另外ꎬ还要保持工业和农业的平衡ꎮ强大的工业可以进行资本和技术的部门间转移ꎬ所以日本很早以前就推进工厂的海外转移ꎬ国内生产的很多部门依赖进口ꎬ这是工业国际分工进化的标志ꎬ随之而来的贸易收支也可以在工业内部调整ꎮ相对于工业而言ꎬ日本的农业具有鲜明的 零细化 特点ꎬ而 零细化 不仅是日本的特点ꎬ以中国为首的亚洲㊁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也是零细的小农国ꎬ这些国家不进行农业变革则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就无法解决[24]ꎮ乡村振兴的和谐推进是一种意识社会实践ꎬ包括传统与现代意识的融合ꎮ荒井㊁十代考察了在农山村过疏化及农业衰退的地域发展危机背景下ꎬ五箇山作为旅游区从观光前期到观光客急增期6个阶段发展过程ꎮ这一过程是当地发挥地区优势ꎬ包括交通以及观光设施不断整顿完善的过程ꎬ是营业者从动机㊁自觉到成长㊁成熟的过程ꎬ也是基于国家政策支持㊁从昭和33年(即1958年)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到平成7年(即1995年)作为世界遗产登录的过程[25]ꎬ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共生精神ꎮ和 不仅是理想ꎬ也是实践ꎮ基于社会和谐的乡村振兴推进最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日本各地蓬勃兴起的第六次产业ꎮ第六次产业是由农业经济学家今村奈良臣在1996年提出的振兴地域农村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ꎬ截至2013年10月ꎬ第六次产业化法认定的日本企业已达1681家[26]ꎮ在历史上ꎬ日本的产业主要包括第一㊁第二和第三产业三种类型ꎮ第一产业包括农业㊁林业和渔业ꎬ第二产业包括矿业㊁建筑业以及制造业ꎬ第三产业包括水㊁热电㊁天然气供给㊁信息通信㊁运输㊁金融保险㊁房地产㊁餐饮住宿㊁贩卖流通㊁医疗福利㊁教育培训㊁综合服务等服务业ꎮ第六次产业是指第一产业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综合ꎬ包括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㊁流通及贩卖一系列过程的形态ꎮ2011年3月ꎬ日本开始实施6次产业法ꎬ即有关活用地域资源的农林渔业者等创业及有关地域的农林水产物的利用促进的法律ꎮ这一法律内容主要包括综合企业标准认定ꎬ基于地域农林水产物的利用促进等农林水产从事人员向加工贩卖领域的进入ꎬ农业外向农业的参与ꎬ农林渔业与2次㊁3次产业的融合[27]ꎮ产业融合实现了人口㊁资本㊁技术及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流通循环ꎬ使乡村振兴实现了现实意义上更广泛的和谐ꎮ㊀㊀三、现代日本乡村振兴政策及乡村治理的启示1.基于日本乡村振兴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地域治理取向虽然每一阶段面临的问题和侧重点不同ꎬ但9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01 历程阶段 02 特色及借鉴 03 案例 04 问题
Page 2
日本地 方自治
制度
中央政府 地方自治团体 (自治
组织)↓
都、道、府、 ——— 省、直辖市、自
— 县
↓ 指导作用 支援作用
治区
市、町、 ——— 县、镇、行政
村↓
—
村
集落 ——— 自然村 —
Page 3
历程阶段
➢ 第一阶段(70年代早期)
进行农村土地整理,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城乡生活环境设施建
➢设的差第距二。 阶段(1977-1981)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定居社会,政府的 干预非常强。
01 ➢ 第三阶段(1982-1987) 地区居民使用并参与管理各种设施,农村村民的价值观 开始改变。
Page 8
03
案例
➢ 妻笼宿 ➢ 汤布院
➢ 美星町 ➢ 马路村
Page 9
妻笼宿
妻笼居民致力于维护旧有驿站景观, 成功地把妻笼变成充满历史风情的观 光据点。 观光客的大量涌入,不但没有破坏笼 站景观,反而更刺激了居民对保存文 化遗产的行动。现在,当地居民仍然 尊重以前订立的 《妻笼驿站居民宪章 》,不兴建可以接纳大批旅行团住宿 用餐的设施,以保存原有的街道风貌 。
Page 13
马路村
Page 14
马路村
完全依赖柚子加工废弃物为原料的 化妆品工厂
Page 15
04
问题
随着年轻人的离开,面临着文化和经济衰败的 危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最早的体现在农村
Page 16
日本四国岛奥祖谷村庄是个很 特别的村庄,走在这个村子里, 你会发现这里的村民都不会动, 他们各司其职,却都呆若木鸡。
ge 10
美星町
冈山县美星町被天文学家列为日本最 美星空的“日本三选星名所”之一,同 时被誉为星空观察圣地。 这座小镇制定了《美丽星空守则》, 规定户外照明在晚上10点以后要全部 熄灭,每家每户都要拉上窗帘隔绝室 内灯光,采取一系列措施打造一个绝 佳的观星环境。
Page 11
汤布院
汤布院作为日本国内屈指可数的温泉 旅游胜地而著名,与别府市只有一山 之隔。这里经常轻雾缭绕,使汤布院 这个遗世独立的小城更具有灵性之美 ,从眺望由布岳的JR(Japan Railway )由布岳车站走出来便看到主要大道“ 汤之坪街道”,土特产商店鳞次栉比却 不失悠闲恬静,还有时髦的餐厅、咖 啡厅和美术馆等。 这里,春天有烧山、夏天可夜莺、秋 天赏红叶、冬天观云海。四季之景不 同,而乐亦无穷也。
Page 7
特色及借鉴之处
5.村民教育机制
村庄行政机构和议会,每年都对村民 进行培训,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大 分县村民为了了解国际市场,他们都 去参加世博会,还专门派负责产业产 品的人去外国学习,这都是村子自营 公司出资让村民去培训,也经常请专 家培训。
6.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
日本乡村具有保护意义的民居和民间手艺会由 政府拨款支持不少乡村还有博物馆。对于民居, 政府给予主人资助,对于传统的手艺、表演、 技艺,政府拨专项资金记录保存并寻找传承者, 颁布《文化财产保护法》进行认定。这些举措 使得日本乡村文化从衰落走向复兴。
Page 12
马路村
村子的四周被上千米的高山所环绕。 面积166平方公里,96%为山林。很久 以前,这个村落曾经依靠卖树富得留 油。但是1979年开始,政府立法保护 生态,村民也被断了财路,村里的人 也骤减。 马路村的水源完全无污染村里唯一能 种植的特产——柚子(香橙,韩国引 进的品种)成了村民保护村子的一根 救命稻草。
Page 17
这组名为 《Nadachi》的作 品,来自摄影师 Seiya Bowen。 照片拍摄的是他祖 父母居住的小镇.
Page 18
感谢聆听
Thanks
for
listening.
Page 19
Page 6
特色及借鉴之处
3.因地制宜市场化运作的乡村基 础设施建设
此过程伴随着村民参与而起步,通过 市场化运作成立公司,由村民和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共同组成。公司与农民共同商量基础 设施的建设方向。
4.注重制度化的村民参与
村民参与这个规划运行的时间非常长, 一般都是村里面退休的老人,其教育 程度很高,退休以后有退休金。农民 退休以后跟城里的工人一样有退休金, 农民是一个职业,有养老金和医疗保 险。
日本的村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一个 恒定不变的主题——农业产业发展,产业 发展始终贯穿在村庄规划建设的各个层面, 示范村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其他的 村庄更多是要靠自身发展。
2.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 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 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 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 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 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 导产品和产业。
➢ 第四阶段(1988-1992)
建设自立而又具有特色的区域,从村民参与性到自主主导型
。
➢
第五阶段(1993-至今)
利用地区资源,挖掘农村的潜力与特色,提 高生活舒适性,转化为美丽提升阶段,提升 品牌的知名度和软实力。
Page 4
02 特色及借鉴
Page 5
特色及借鉴之处
1.注重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