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自定义菜单功能看新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定义菜单最大的优点是减少了用户的认知门槛,可以将公众账号里的重点信息入口直观的暴露给用户。当用户进入到公众账号时,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相关的服务,只需要点击,不需要再通过一系列的命令行交互(或者简化了命令行交互的方式,提供了更低门槛的入口)。类比一下,这有
点像 DOS 时代的那些 Shell 程序,优化了命令行交互。
目前的几个测试账号,骑行西藏、音乐小店,已经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可能性。用户在微信对话
界面,就能够获得常用信息,直接听音乐等等。在音乐小店账号,能够看到在欢迎信息里,直接读到了用户的微信昵称,可以猜想尽管微信会很谨慎,下一步开放更多的用户信息应该会是趋势,这样就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个性化的服务。
3. 微信 App
80/20法则在移动互联网中表现非常明显。对于用户来说,企业提供的App,里面可能只有20%甚至更少的功能/信息内容,是用户真正最需要使用/获取的。这样的功能和信息内容,通过一个更易用的微信公众账号提供出来,就已经能够帮助用户解决80%的问题。
对于机构和企业来说,Native App,Hybrid App,Web App… 这些都不过是技术,是途径,不同类型的 App 有各自适用的情境(Context)。有时需要 Native App,因为 Native App 可以更好的发挥移动设备的特性,可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有时候需要 Web App,甚至 Mobile Web Site,因为对于临时使用和临时性的信息获取而言,移动网站的门槛更低,更易于推广,但是缺点是难以将入口固定在桌面上,并且有时体验会差一些(包括 Native 和 Web 混合式的 Hybrid App,体验大多数时候也不是太理想)。
机构和企业真正关注的,是如何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构建一个通向用户的渠道,如何将自己的内容传递出去,如何给用户提供一些主要的服务。
现在的公众账号已经是一个轻量级的 App 了,借助于自定义菜单(以及未来微信能够提供的更
多API),以及后端的 Mobile Web Site。这样的 App 也许可以满足用户 80% 的信息需求和一部分
的功能需求。借助于微信平台,能够天然的实现跨平台,如果只是做简单的服务,不需要再考虑Android 和 iOS 的问题。后端通过 Mobile Web Site 或者 Web App 和机构、企业现有的系统对接起来,用户的简单需求在对话框中满足,更进一步的需求在跳转后的 Mobile Web Site 中满足。
以前移动网站的问题在于入口无法钉到用户桌面上,现在微信通过庞大的用户群,再加上用户黏性,用户每天一次又一次的打开微信这个行为习惯,入口的问题也得以解决。用户在微信上越活跃,就越可以增大公众账号的接触面。
关于跨平台,Google 其实一直在干这事,主要是通过 Chrome,最近 Android 换帅等一连串的动作,都是在努力往这个方向走,通过浏览器实现统一。现在微信有了另外一种道路,没有浏览器那么强大,但是能够相对简单的满足用户20%以内(其实可能是远远小于这个量级)的核心需求,通过微信对话框,以及后面第三方的 Mobile Web Site(这个实质就是简单利用 Web View),价格便宜量又足,一下子大家发现可以先轻松的服务上亿用户了,虽然只是部分需求,但是对于大部分场景也许已经足够了。这是微信 App 的优势。
之前看到的挺好的几个例子:
1. 招商银行:用户可以绑定自己的信用卡账户,直接在公众账号里查询账单等。有了自定义菜单会更方便,像查询账单这样的事,点一下就能实现了。这相当于解决了招行App很频繁的一块需求。如果以后腾讯提供更多的接口支持,这里的空间会更大。
2. 海南航空:用户可以直接在里面办理登机牌。这个对用户的门槛,远比单独装一个App,或者进入海航的手机网站来得更低。加入菜单(以及未来更多的App元素)后,用户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而海航自己也会很 High。
3. Evernote:这个就不多说了,底层API的支持,借助微信的入口性质,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用户。但是从目前来看,体验还不算太顺畅……
4. Social First
前些天有朋友提出一个想法:Social First,对应于 Mobile First。我非常赞同。对于企业来说,真正有诱惑力的是用户量、是社交关系、是渠道,当企业准备投入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在微信(其实还有以后如果能继续发力的微博)上庞大的用户群体、现成的社交关系和渠道。企业想做的不是“App”,而是和这些用户发生“关系”,微信App 提供了很好的可能性。未来微信一定会提供更多的 API,这些都是想要在这里做事情的企业所期待的。
最近我们在业余做一个基于兴趣的开放项目:「最美应用」(「最美应用」微信公众账号),把我们平时工作中找到的、用户体验最美的那些应用分享出来,帮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同行们一起在概念、交互和视觉方面积累美感。做这件事时,我们发现传统的网站等等对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为什么不 Social First 呢?直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来分享,减少了我们做这件事的麻烦,降低
引力,为什么不 Social First 呢?直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来分享,减少了我们做这件事的麻烦,降低了耦合度,又同样能获得乐趣。我们发现,其实目前80%以上的需求,我们都可以直接在公众账号里解决掉,这不就是微信 App 么?
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的改变,影响的很可能会是一系列产品形态的变化,正如从 DOS 到 Windows 的转变那样,本质上是用户认知和用户行为的变化。在之前的微博平台上,企业更多的时候还只是在做喊话的媒体,而借助微信现在和将来的一系列 API,企业已经能够将服务搬到上面,我觉得这也会是未来非常好的方向。
5. 微信 App 的下一步
借助近期微信已经开放的 API,以及可以想象的那些迟早会开放的 API,其实已经能做出很多有价值的微信 App。例如:
1. 很自然的可以想到,借助一些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的SDK,可以将语音交互也接入进来,本质上是在一点点的降低用户交互的门槛。
2. 基于微信的客服。用户常常会认为那些公众账号对话框背后,是冰冷的技术驱动的机器人,就如同以往的那些命令行界面,或者语音命令界面一样。用户在这里的期望值非常低,但是当他们发现和公众账号对话能够立刻获得反馈时,满意度会大幅提高。我们最近就发现直接在公众账号里和用户对话,用户体验非常好。对于企业来说,这是非常不错的“链接”消费者的方式。但是这里的挑战依然存在,微信公众账号的后台管理需要更多的开放,让第三方系统能够接入,让企业能够更有效率的处理信息,让企业现有的客服机制能够平滑接入。
3. 作为企业现有移动互联网战略中的一环,和其他App、Mobile Site 等一起,作为一个轻量级的窗口提供服务。大家都在做 iOS版,Android版,以后应该可以同步有 @微信版。
其实之前微博也或多或少的可以有类似的机会,但是总体的感觉,对企业并不友好,仅仅是定位为媒体(这或许是新浪等的优势,但有时也是局限),而不是“应用”。
6. 浪潮之上的商业:做生意的方式改变了
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大的浪潮面前。移动互联网在快速发展和渗透,但是这个变革并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本身。传统的经济是由旧媒体驱动的,企业通过电视、报纸和杂志等等方式投放广告,引导
消费,再进一步也只是透过互联网来投放广告,虽然有点数据,但是和传统的做法并无不同。现在,一切正在改变,企业需要更为紧密的贴近消费者,需要和消费者双向的链接,需要更加灵巧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传统企业除了产品本身,还需要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以及获得来自消费者的反馈。消费者越来越作为个人、而非群体和企业进行互动。
移动互联网在用户体验方面的进步,拉低了用户参与的门槛,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适合达到引爆点的基础架构正在形成。在传统的互联网中,作为用户的消费者还无法和企业有这么